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脑部fmri研究论文

脑部fmri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脑部fmri研究论文

via  果壳网葡萄酒酿造是一项复杂的工艺,葡萄的品种、产地的“风土”以及酿酒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对酒的风味产生影响,葡萄酒鉴赏也因此成为了一门玄妙的学问。不过,一篇于3月18日发表在PLOS ONE上的论文发现,我们的大脑可能对酒精含量较低的葡萄酒“情有独钟”。果壳科学人对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莱姆•弗罗斯特(Ram Frost)教授进行了专访。弗罗斯特教授告诉果壳网,自己对葡萄酒的热爱由来已久。经过多年的钻研,他积累了大量关于葡萄酒酿造与品评的知识,而此次研究的主题也与这项兴趣密切相关。 弗罗斯特教授等人注意到,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市场中贩卖的葡萄酒酒精含量越来越高。30年前,酒精含量为12%或的葡萄酒最为常见,而在今日,多数葡萄酒的酒精含量达到了14%或以上。出现这一趋势的部分原因在于葡萄酒制造商对大众口味的推断,毕竟有许多人相信高度酒浓烈醇厚;不过,一些品酒专家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酒精含量太高会掩盖酒本身微妙的味道与气韵。 如果你是一名葡萄酒制造商,此刻该听从自己的直觉还是专家的建议?到底什么样的酒更容易吸引消费者买单?论文指出,与品酒密切相关的嗅觉与味觉活动,均为难以量化的化学感觉通道,而且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获得一个关于口味偏好的可靠结果并不简单。于是,研究者们决定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技术,在被试不进行主观判断的情况下,记录不同酒精含量的葡萄酒引发的大脑活动。 研究者们通过问卷筛查,选择性地招募了一批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平日有喝葡萄酒的习惯,但购买次数不超过每周一次。在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一边接受fMRI,一边按照随机顺序喝下三种液体:(1)低酒精含量葡萄酒,(2)高酒精含量葡萄酒,以及(3)由 mM 氯化钾与 mM碳酸氢钠配置成的无味溶液。 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酒精含量以外的变量产生的干扰,研究者对实验使用的葡萄酒样品进行了严格的控制。首先,每一对高/低酒精含量葡萄酒的产地、葡萄品种、年份与市场价格一致;其次,经过测定,两种葡萄酒的残糖含量与pH值也非常接近;其三,研究者共准备了4组高/低酒精含量葡萄酒,并对每位被试进行随机提供其中一组;最后,志愿者们在fMRI扫描结束后对自己喝到的葡萄酒进行了评分,结果表明,他们对两种葡萄酒的主观偏好度几乎一致。 分析fMRI数据发现,与无味液体相比,葡萄酒显著激活了诸多参与味觉加工的脑区,其中包括扣带回(cingular cortex)、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罗兰迪克脑盖(rolandic operculum)、腹后内侧丘脑(ventral posterior medial thalamus)和小脑(cerebellum)等。 当对两种酒精含量的葡萄酒引起的神经活动进行比较时,研究者发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与人们对高度酒“味道浓郁”的印象相反,酒精含量较低的葡萄酒在右侧脑岛(insula)和小脑引起了更强的活动,而这两个脑区均与味觉强度的加工有关(如图)。 被试对两种葡萄酒的主观评定几乎一致,客观的大脑活动信号却出现了差异,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弗罗斯特教授告诉果壳网,酒精含量较低时,大脑或能更深入地探索葡萄酒的芳香与口味,从而导致了更活跃的神经反应,这一过程并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可能也与人们对酒精度高低的偏好无关。有趣的是,尽管参与实验的志愿者都是普通消费者,他们的大脑却与一些品酒专家不谋而合。 尽管这一结果并不能直接反映人们对酒精含量的实际喜好,葡萄酒制造业依旧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弗罗斯特教授指出,本项研究的一大意义即在于提出了一种测量方法,即便是像葡萄酒这样复杂的化学感觉刺激,也可用fMRI技术来考察大脑对它们的反应,而“葡萄酒的其他一些特征,如酸度、丹宁含量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下一步的实验当中,研究者们还将对葡萄酒鉴赏专家们进行fMRI扫描,看看他们的大脑又会有怎样的反应。 (编辑:游识猷) 参考资料 Frost R, Quiñones I, Veldhuizen M, et al. What Can the Brain Teach Us about Winemaking? An fMRI Study of Alcohol Level Preferences[J]. PloS one, 2014, 10(3): e0119220-e0119220.

我怕会是隔阂!!!

《本文同步发布于“脑之说”微信公众号,欢迎搜索关注~~》 在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地区,都有咀嚼槟榔(betelquid, BQ)的习惯。但是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已经将BQ认定为1级致癌物,经常嚼食BQ使得口腔癌发生风险上升将近10倍。但是,长期嚼食BQ是否会影响大脑功能和状态,是否会影响某些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呢?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似乎还比较少。最近,笔者看到一篇相关的研究论文,研究者利用静息态fMRI对BQ嚼食者的脑功能网络和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因此,笔者在这里对该项研究进行简单的剖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验方案及数据分析 1.募集16名 BQ嚼食者,15名吸烟和酗酒者(TA)和17名健康被试(HC),并采集被试的T1结构影像和静息态fMRI数据; 2.静息态fMRI数据的预处理采用标准的处理流程,采用SPM8和REST工具包进行; 3.预处理后的fMRI数据主要进行如下分析:a)ALFF;b)ReHo;c)脑网络和图论分析:利用AAL90模板,提取90个ROI脑区的BOLD时间序列信号,通过计算两两ROI脑区之间皮尔森相关系数,构建功能连接矩阵;然后,取network density从到(步进),对功能连接矩阵进行二值化,对于二值化后的脑功能网络,计算如下图论参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 ©, normalized clustering coefficient (γ), local efficiency (Elocal), 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 (L), normalized 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 (λ), global efficiency (Eglobal), small-worldness (σ)和transitivity。这些图论参数采用Graph Analysis Toolbox工具包计算 (GAT,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tanford, CA, USA);d)NBS分析:NBS分析主要用于检测两组被试的脑功能网络中哪些子网络存在显著差异,这里采用NBS工具包分析。 实验结果 1.三组被试的信息和量表数据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年龄和教育时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以下的分析中,把这两项作为协变量。 和 mReHo:图2a所示为BQ和HC组的mfALFF统计比较结果,可以发现,与HC组相比,BQ组在左侧cuneus和precuneus表现出显著较高的mfALFF(图2b);图2c所示为BQ组和HC组的mReHO统计比较结果,与HC组相比,BQ组在右侧caudate和ACC表现出显著较高的mReHO(图2d)。 图3a所示为BQ和TA组的mfALFF统计比较结果,可以发现,与TA组相比,BQ组在右侧fusiform表现出显著较高的mfALFF(图3b);图3c所示为BQ组和TA组的mReHO统计比较结果,与TA组相比,BQ组在左侧 amygdala、pallidum、hippocampus、putamen、middle frontal gyrus (MFG)、ACC, 左右侧superior frontal gyri (SFG)和右侧 precuneus表现出显著较高的mReHO(图3d)。此外,与TA组相比,BQ在右侧superior temporal gyrus (STG)表现出较低的mReHO。 图4a所示为TA和HC组的mfALFF统计比较结果,可以发现,与HC组相比,TA组在左侧calcarine表现出显著较高的mfALFF(图4b);图4c所示为TA组和HC组的mReHO统计比较结果,与HC组相比,TA组在右侧insula表现出显著较高的mReHO(图4d)。 3.脑网络和图论分析:结果发现,3组被试之间的图论参数之间都不存在统计学的差异。 分析:NBS分析表明, BQ和HC组的脑功能网络之间存在两个显著差异的子网络,分别如图5a和5b所示;BQ和TA组之间的脑功能网络也存在两个显著差异的子网络,如图5c和5d所示。 总结 总之,该项研究利用多种分析指标对BQ嚼食者的大脑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上述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BQ嚼食者表现出增强的basic visual processing(与HC相比,BQ组在左侧cuneus 和precuneus表现出增强的mfALFF),增强的reward system(与HC相比,BQ组在右侧caudate nucleus和ACC表现出增强的mReHO)以及异常的control system和DMN(NBS分析结果所示)。 参考文献: Weng J C , Chou Y S , Huang G J , et al. Mapping brain functional alterations in betel-quid chewers using resting-state fMRI andnetwork analysis[J]. Psychopharmacology, 2018, 235(6):1257-1271.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论文

我认为现如今这款技术发展的还是比较成熟的,现如今大脑数据也是可以上传到云端的,而且也有利于人们的思考,将会加强这方面的防控与管理,而且这一技术的成熟对于后续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从简单地剪切致病基因,到开发出不再传播疾病的工程动物,基因编辑技术已经释放出巨大的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界还发现,除了编辑具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编辑RNA可以在不改变基因组的情况下,帮助调整基因表达方式,此外,RNA的寿命是相对短暂的,这也意味着它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从而避免基因工程中的巨大风险。

2017年10月,来自Broad研究所的张锋研究团队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了题为“RNA targeting with CRISPR-Cas13”的文章,首次将CRISPR-Cas13系统公之于众,证实了CRISPR-Cas13可以靶向哺乳动物细胞中的RNA。仅仅时隔三周,又一篇名为“RNA editing with CRISPR-Cas13”的力作发表于《科学》期刊。在该研究中,张锋研究团队再次展示了这一RNA编辑系统,能有效地对RNA中的腺嘌呤进行编辑。

在CRISPR出现之前,RNAi是调节基因表达的理想方法。但是Cas13a酶一大优势在于更强的特异性,而且这种本身来自细菌的系统对哺乳动物细胞来说,并不是内源性的,因此不太可能干扰细胞中天然的转录。相反,RNAi利用内源性机制进行基因敲除,对本身的影响较大。但CRISPR-Cas13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Cas13a酶本质上是一种相对较大的蛋白质,因此很难被包装到靶组织中,这也可能成为RNA编辑技术临床应用的一大障碍。

2018年3月16日,一项发表在《细胞》期刊的重磅成果为RNA编辑技术带来一大步飞跃,来自美国Salk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全新的CRISPR家族酶扩展了RNA编辑能力,并将这个新系统命名为“CasRx”。

CasRx(品红色)在人类细胞核中靶向RNA(灰色),Salk研究所

“生物工程师就像自然界的侦探一样,在DNA模式中寻找线索来帮助解决遗传疾病。CRISPR彻底改变了基因工程,我们希望将编辑工具从DNA扩展到RNA。”研究领导者Patrick Hsu博士表示,“RNA信息是许多生物过程的关键介质。在许多疾病中,这些RNA信息失去了平衡,因此直接靶向RNA的技术将成为DNA编辑的重要补充。”

除了高效性且无明显脱靶效应,新系统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其依赖于一种比以前研究中物理尺寸更小的酶。 这对RNA编辑技术至关重要,这使得该编辑工具能够更容易被包装到病毒载体,并进入细胞进行RNA编辑。来自东京大学的科学家Hiroshi Nishimasu并未参与这项研究,他表示:“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较Cas13d更加‘紧凑’的酶CasRx。从基础研究到治疗应用,我认为CasRx将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

此外,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展示了利用这种新型RNA编辑系统来纠正RNA过程的能力。他们将CasRx包装到病毒载体中,并将其递送到利用额颞叶痴呆(FTD)患者干细胞中培养的神经细胞,最终使tau蛋白水平恢复到健康水平上,有效率达到80%。

Patrick Hsu博士最后说道:“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对DNA的切割带来基因序列的改变。在经过基因编辑的细胞中,其效果是永久的。虽然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很好地将基因完全关闭,但对调节基因的表达上并不那么优秀。展望未来,这一最新工具将在RNA生物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在未来凭借该技术对RNA相关疾病进行治疗。”

该研究探索了Cas13d家族蛋白CasRx敲低目的基因的最佳sgRNA组合,通过尾静脉注射质粒的方式,将CasRx系统和靶向Pten基因的sgRNA导入到小鼠肝脏细胞中,成功在小鼠肝脏中实现了Pten的高效沉默。

3月18日,《蛋白质与细胞》期刊在线发表了《Cas13d介导的肝脏基因表达下调对代谢功能的调控》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辉研究组和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黄鹏羽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探索了Cas13d家族蛋白CasRx敲低目的基因的最佳sgRNA组合,通过尾静脉注射质粒的方式,将CasRx系统和靶向Pten基因的sgRNA导入到小鼠肝脏细胞中,成功在小鼠肝脏中实现了Pten的高效沉默,证实了CasRx系统在成体动物体内也具有靶向沉默RNA的活性,通过增强下游蛋白AKT的磷酸化,影响了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利用AAV递送CasRx和靶向Pscsk9的sgRNA到小鼠肝脏,有效降低了肝脏中PCSK9的蛋白表达,以及小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这为治疗后天性的代谢疾病提供了新方案。

同时,杨辉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孙晓东研究组合作,也探究了CasRx预防严重的眼部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在体内使用CasRx敲低Vegfa的mRNA可以显著减少AMD小鼠模型中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的面积,验证了将RNA靶向的CRISPR系统用于治疗应用的潜力。相关研究论文《CasRx介导的RNA靶向策略可防止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的小鼠模型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3月3日在《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

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因其强大且便捷的DNA编辑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2016年,张锋实验室发现了一种新的Cas蛋白Cas13a,可以靶向RNA进行切割。之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靶向RNA的Cas13b, Cas13c。由于Cas13家族蛋白靶向RNA的特点,理论上在一些特定疾病的检测和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因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201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trick Hsu实验室发现了Cas13d家族。他们发现与RNA干扰技术相比,Cas13d介导的基因沉默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与数百个shRNA脱靶相比,Cas13d没有脱靶)和敲除效率(Cas13d达到96%,shRNA达到65%)。而与Cas9介导的基因敲除技术相比,Cas13d介导的基因沉默不会改变基因组DNA,因此这种基因沉默是可逆的,从而对一些后天性疾病(如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高血脂等后天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更有优势。其中Cas13d家族的CasRx蛋白由于体积小,效率高,被认为是在未来应用中最具有优势的Cas13蛋白。

此前的工作都在细胞水平证明了CasRx的高效性和特异性,杨辉研究组的这两篇文章则更进一步在动物体内证明了CasRx的活性,为临床提供了可能性。为证明CasRx在动物体内的活性,研究人员分别针对目的基因进行了sgRNA的体外筛选,然后采用尾静脉注射敲低Pten的质粒、尾静脉注射敲低Pcsk9的AAV8病毒、眼部注射敲低Vegfa的AAV病毒。对注射后的小鼠进行相应分析,分别得到Pten基因下调及其下游蛋白AKT的磷酸化上调,Pcsk9下调造成血清胆固醇下调;Vegfa下调显著减少AMD小鼠模型中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的面积。

2020年3月18日,《蛋白质与细胞》期刊在线发表了《Cas13d介导的肝脏基因表达下调对代谢功能的调控》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辉研究组和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黄鹏羽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探索了Cas13d家族蛋白CasRx敲低目的基因的最佳sgRNA组合,通过尾静脉注射质粒的方式,将CasRx系统和靶向 Pten 基因的sgRNA导入到小鼠肝脏细胞中,成功在小鼠肝脏中实现了 Pten 的高效沉默, 证实了CasRx系统在成体动物体内也具有靶向沉默RNA的活性, 通过增强下游蛋白AKT的磷酸化,影响了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利用AAV递送CasRx和靶向 Pscsk9 的sgRNA到小鼠肝脏, 有效降低了肝脏中PCSK9的蛋白表达,以及小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这为治疗后天性的代谢疾病提供了新方案。

同时,杨辉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孙晓东研究组合作,也 探究了CasRx预防严重的眼部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在体内使用CasRx敲低 Vegfa的mRNA可以显著减少AMD小鼠模型中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的面积**,验证了将RNA靶向的CRISPR系统用于治疗应用的潜力。相关研究论文《CasRx介导的RNA靶向策略可防止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的小鼠模型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3月3日在《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

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因其强大且便捷的DNA编辑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2016年,张锋实验室发现了一种新的Cas蛋白Cas13a,可以靶向RNA进行切割。之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靶向RNA的Cas13b, Cas13c。由于Cas13家族蛋白靶向RNA的特点,理论上在一些特定疾病的检测和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因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201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trick Hsu实验室发现了Cas13d家族。他们发现与RNA干扰技术相比,Cas13d介导的基因沉默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与数百个shRNA脱靶相比, Cas13d没有脱靶)和敲除效率(Cas13d达到96% ,shRNA达到65%)。而与Cas9介导的基因敲除技术相比, Cas13d介导的基因沉默不会改变基因组DNA,因此这种基因沉默是可逆的 ,从而对一些后天性疾病(如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高血脂等后天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更有优势。其中Cas13d家族的CasRx蛋白由于体积小,效率高,被认为是在未来应用中最具有优势的Cas13蛋白。

此前的工作都在细胞水平证明了CasRx的高效性和特异性,杨辉研究组的这两篇文章则更进一步在动物体内证明了CasRx的活性,为临床提供了可能性 。为证明CasRx在动物体内的活性,研究人员分别针对目的基因进行了sgRNA的体外筛选,然后采用尾静脉注射敲低 Pten 的质粒、尾静脉注射敲低 Pcsk9 的AAV8病毒、眼部注射敲低 Vegfa 的AAV病毒。对注射后的小鼠进行相应分析,分别得到 Pten 基因下调及其下游蛋白AKT的磷酸化上调, Pcsk9 下调造成血清胆固醇下调; Vegfa 下调显著减少AMD小鼠模型中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的面积。

图1 CasRx介导的 Pten 体内体外的下调( Protein & Cell )

A.质粒示意图;细胞中 Pten 的下调;检测PTEN及AKT的表达; 与shRNA脱靶比较;E.尾静脉注射质粒示意图;.免疫荧光,qPCR,western分别检测 Pten 及p-AKT的表达

图2 血清胆固醇的调节以及 Pcsk9 的可逆调控( Protein & Cell )

A.针对 Pcsk9 的AAV8病毒注射示意图;B.肝组织中 Pcsk9 的表达量;C.血清 PCSK9 的表达量;D.血清胆固醇水平;.血清ALT和AST的测定;G.可逆调节注射示意图; H. Pcsk9 的动态调控。

图3 AAV介导CasRx减少了AMD小鼠模型中CNV的面积(National Science Review)

A.小鼠和人序列比较以及sgRNA示意图;.在293T和N2a细胞中敲低 Vegfa ;蛋白的表达;病毒质粒示意图;F.实验流程图;的mRNA表达水平;.激光烧伤之前或之后7天的 Vegfa mRNA水平;诱导3天后的VEGFA蛋白水平;K.激光烧伤7天后,用PBS或AAV-CasRx- Vegfa 注射的代表性CNV图像;面积统计。

2020 年 4 月 8 日, Cell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 《Glia-to-Neuron Conversion by CRISPR-CasRx Alleviates Symptom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Mic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辉 研究组完成。

该项研究通过运用最新开发的 RNA 靶向 CRISPR 系统 CasRx 特异性地在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中敲低 Ptbp1 基因的表达,首次在成体中实现了视神经节细胞的再生,并且恢复了永久性视力损伤模型小鼠的视力。同时,该研究还证明了这项技术可以非常高效且特异地将纹状体内的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成多巴胺神经元,并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状。该研究将为未来众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人类的神经系统包含成百上千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细胞。在成熟的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一般不会再生,一旦死亡,就是永久性的。神经元的死亡会导致不同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见的有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此类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且没有根治的方法,因此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据统计,目前全球大约有 1 亿多的人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数量也将逐渐增多。

在常见的神经性疾病中,视神经节细胞死亡导致的永久性失明和多巴胺神经元死亡导致的帕金森疾病是尤为特殊的两类,它们都是由于特殊类型的神经元死亡导致。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外界绚烂多彩的世界,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和大脑中存在一套完整的视觉通路,而连接眼睛和大脑的神经元就是视神经节细胞。

作为眼睛和大脑的唯一一座桥梁,视神经节细胞对外界的不良刺激非常敏感。研究发现很多眼疾都可以导致视神经节细胞的死亡,急性的如缺血性视网膜病,慢性的如青光眼。视神经节细胞一旦死亡就会导致永久性失明。据统计,仅青光眼致盲的人数在全球就超过一千万人。

帕金森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它的发生是由于脑内黑质区域中一种叫做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从而导致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不能通过黑质-纹状体通路将多巴胺运输到大脑的另一个区域纹状体。目前,全球有将近一千万人患有此病,我国尤为严重,占了大约一半的病人。 如何在成体中再生出以上两种特异类型的神经元,一直是全世界众多科学家努力的方向。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在体外细胞系中筛选了高效抑制 Ptbp1 表达的 gRNA,设计了特异性标记穆勒胶质细胞和在穆勒胶质细胞中表达 CasRx 的系统。所有元件以双质粒系统的形式被包装在 AAV 中并且通过视网膜下注射,特异性地在成年小鼠的穆勒胶质细胞中下调 Ptbp1 基因的表达。

大约一个月后,研究人员在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层发现了由穆勒胶质细胞转分化而来的视神经节细胞,并且转分化而来的视神经节细胞可以像正常的细胞那样对光刺激产生相应的电信号。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转分化而来的视神经节细胞可以通过视神经和大脑中正确的脑区建立功能性的联系,并且将视觉信号传输到大脑。在视神经节细胞损伤的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员发现转分化的视神经细胞可以让永久性视力损伤的小鼠重新建立对光的敏感性。

为进一步发掘 Ptbp1 介导的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的治疗潜能,研究人员证明了该策略还能特异性地将纹状体中的星形胶质细胞非常高效的转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并且证明了转分化而来的多巴胺神经元能够展现出和黑质中多巴胺神经元相似的特性。

在行为学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转分化而来的多巴胺神经元可以弥补黑质中缺失的多巴胺神经元的功能,从而将帕金森模型小鼠的运动障碍逆转到接近正常小鼠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要将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人类的视神经节细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过该方法被治愈?这些问题有待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去寻找答案。

(上)CasRx 通过靶向的降解 Ptbp1 mRNA 从而实现 Ptbp1 基因表达的下调。

(中)视网膜下注射 AAV-GFAP-CasRx-Ptbp1 可以特异性的将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转分化为视神经节细胞,转分化而来视神经节细胞可以和正确的脑区建立功能性的联系,并且提高永久性视力损伤模型小鼠的视力。

(下)在纹状体中注射 AAV-GFAP-CasRx-Ptbp1 可以特异性的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从而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模型小鼠的运动症状。

RNA-editing Cas13 enzymes have taken the CRISPR world by storm. Like RNA interference, these enzymes can knock down RNA without altering the genome , but Cas13s have higher on-target specificity. New work from Konermann et al. and Yan et al. describes new Cas13d enzymes that average only kb in size and are easy to package in low-capacity vectors! These small, but mighty type VI-D enzymes are the latest tools in the transcriptome engineering toolbox.

Microbial CRISPR diversity is impressive, and researchers are just beginning to tap the wealth of CRISPR possibilities. To identify Cas13d, both groups used very general bioinformatic screens that looked for a CRISPR repeat array near a putative effector nuclease. The Cas13d proteins they identified have little sequence similarity to previously identified Cas13a-c orthologs, but they do include HEPN nuclease domains characteristic of the Cas13 superfamily. Yan et al. proceeded to study orthologs from Eubacterium siraeum (EsCas13d) and Ruminococcus sp. (RspCas13d), while Konermann et al. characterized orthologs from “Anaerobic digester metagenome” (AdmCas13d) and 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 (nicknamed CasRx), as well as EsCas13d.

Like other Cas13 enzymes, the Cas13d orthologs described in these papers can independently process their own CRISPR arrays into guide RNAs. crRNA cleavage is retained in dCas13d and is thus HEPN-independent. These enzymes also do not require a protospacer flanking sequence, so you can target virtually any RNA sequence ! In bacteria, Cas13d-mediated cleavage promotes collateral cleavage of other RNAs. As with other Cas13s, this collateral cleavage does not occur when Cas13d is expressed in a mammalian system.

Since Cas13d is functionally similar to previously discovered Cas13 enzymes - what makes these orthologs so special? The first property is size - Cas13d enzymes have a median length of ~930aa - making them 17-26% smaller than other Cas13s and a whopping 33% smaller than Cas9! Their small size makes then easy to package in low-capacity vectors like AAV, a popular vector due to its low immunogenicity. But these studies also identified other advantages, including Cas13d-specific regulatory proteins and high targeting efficiency, both of which are described below.

The majority of Type VI-D loci contain accessory proteins with WYL domains (named for the three conserved amino acids in the domain). Yan et al. from Arbor Biotechnologies found that RspCas13d accessory protein RspWYL1 increases both targeted and collateral RNA degradation by RspCas13d. RspWYL1 also increased EsCas13d activity, indicating that WYL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may be broader regulators of Cas13d activity. This property makes WYL proteins an intriguing counterpart to anti-CRISPR proteins that negatively modulate the activity of Cas enzymes, some of which are also functional in multiple species (read Arbor Biotechnologies' press release about their Cas13d deposit here ).

Not all Cas13d proteins are functional in mammalian cells, but Konermann et al. saw great results with CasRx and AdmCas13d fused to a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 In a HEK293 mCherry reporter assay, CasRx and AdmCas13d produced 92% and 87% mCherry protein knockdown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 respectively. Cas13d CRISPR array processing is robust, with CasRx and either an unprocessed or processed gRNA array (22 nt spacer with 30 nt direct repeat) mediating potent knockdown. Multiplexing from the CRISPR array yielded >90% knockdown by CasRx for each of four targets, including two mRNAs and two nuclear long non-coding RNAs.

One interesting twist to Cas13d enzymes is their cleavage pattern: EsCas13d produced very similar cleavage products even when guides were tiled across a target RNA, indicating that this enzyme does not cleave at a predictable distance from the targeted region. Konermann et al. show that EsCas13d favors cleavage at uracils, but a more detailed exploration of this cleavage pattern is necessary.

Konermann et al. compared CasRx to multiple RNA regulating methods: small hairpin RNA interference, dCas9-mediated transcriptional inhibition (CRISPRi), and Cas13a/Cas13b RNA knockdown. CasRx was the clear winner with median knockdown of 96% compared to 65% for shRNA, 53% for CRISPRi, and 66-80% for other Cas13a and Cas13b effectors. Like previously characterized Cas13 enzymes, CasRx also displays very high on-target efficiency; where shRNA treatment produced 500-900 significant off-targets, CasRx displayed zero. Unlike Cas9, for which efficiency varies widely across guide RNAs, each guide tested with CasRx yielded >80% knockdown. It seems that CasRx may make it possible to target essentially any RNA in a cell.

Since catalytically dead dCasRx maintains its RNA-binding properties, Konermann et al. tested its ability to manipulate RNA species through exon skipping. Previous CRISPR exon-skipping approaches used two guide RNAs to remove a given exon from the genome, and showed success in models of muscular dystrophy . In this case, Konermann et al. targeted MAPT , the gene encoding dementia-associated tau, delivering dCasRx and a 3-spacer array targeting the MAPT exon 10 splice acceptor and two putative splice enhancers. After AAV-mediated delivery to iPS-derived cortical neurons, dCasRx-mediated exon skipping improved the ratio of pathogenic to non-pathogenic tau by nearly 50%, showing proof-of-concept for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dCasRx.

The identification of Type VI Cas13d enzymes is another win for bioinformatic data mining. As we continue to harness the natural diversity of CRISPR systems, only time will tell how large the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engineering toolbox will be. It is, however, certain that the impact of CRISPR scientific sharing 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we at Addgene appreciate our depositors for making their tools available to the broader community.

References

Konermann, Silvana, et al. “Transcriptome Engineering with RNA-Targeting Type VI-D CRISPR Effectors.” Cell (2018) pii: S0092-8674(18)30207-1. PubMed PMID: 29551272

Yan, Winston X., et al. “Cas13d Is a Compact RNA-Targeting Type VI CRISPR Effector Positively Modulated by a WYL-Domain-Containing Accessory Protein.” Mol Cell. (2018) pii: S1097-2765(18)30173-4. PubMed PMID: 29551514

\1. Transcriptome Engineering with RNA-Targeting Type VI-D CRISPR Effectors

\2. CRISPR genetic editing takes another big step forward, targeting RNA

\3. How Editing RNA—Not DNA—Could Cure Disease in the Future

[ ](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还算是新兴的科研技术,并不完全成熟,发展空间比较大。中国在脑科学领域已经形成了三大类研究主体:一是以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中国脑计划南北两个中心;二是以复旦大学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为代
表的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1;三是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的各类研究机构,如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烹师范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IDG共建
的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这些研究单位每年吸引大批海外脑科学人才回国,促进了中国脑科学研究的大发展。中国脑科学研究机构分布参见下图。

2016~2020年,中国在脑科学领域的主要论文发表机构以医学院为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论文发表量偏少。2016~2020年,中国在脑科学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总体偏少,与美欧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在前15名(Top15)专利申请机构或个人中,科研机构为中国贡献了的专利量,企业贡献了的专利量,个人贡献了的专利量,这充分说明中国在脑科学领域的研究仍以基础研究为主,且部分领域已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

除了高校等科研领域,许多企业也在脑机接口方面有所成就。国内公司BrainCo强脑科技专注于这方面产品的研发,目前已经有产品实现批量生产和使用。比如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是一款融合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高科技医疗辅具,能让残障人士体会到肢体“重新生长”的本体感。我之前有在电视上看到过视频,佩戴智能仿生手可以实现弹钢琴、写字,甚至攀岩等高强度运动,还是很厉害的。

脑机接口技术现在发展是比较成熟的,而且也能够实现特别多的技术,能够给大家带来很大的便利。

电脑报编辑部

关于excel快速输入的自定义短语

excel快速输入自定义短语

使用该功能可以把经常使用的文字定义为一条短语,当输入该条短语时,“自动更正”便会将它更换成所定义的文字。定义“自动更正”项目的方法如下:单击“工具→自动更正选项”命令,在弹出的“自动更正”对话框中的“替换”框中键入短语,如“电脑报”,在“替换为”框中键入要替换的内容,如“电脑报编辑部”,单击“添加”按钮,将该项目添加到项目列表中,单击“确定”退出。以后只要输入“电脑报”,则“电脑报编辑部”这个短语就会输到表格中。

自定义word2010快速访问工具栏

快速访问工具栏是一个可自定义的工具栏,它包含一组独立于当前显示的功能区上选项卡的命令。您可以从两个可能的位置之一移动快速访问工具栏,并且可以向快速访问工具栏中添加代表命令的按钮。

提示 :

不能通过Microsoft Office中的选项增大代表命令的按钮的尺寸。增大按钮尺寸的唯一方法是降低所使用的屏幕分辨率。

不能在多行上显示快速访问工具栏。

只能在快速访问工具栏中添加命令。大多数列表的内容虽然也显示在功能区上,但不能将它们添加到快速访问工具栏中。但是,可以自定义功能区,按照所需的方式个性化功能区。例如,可以创建自定义选项卡和自定义组来包含您的常用命令。

向快速访问工具栏添加命令

在功能区上,单击相应的选项卡或组以显示要添加到快速访问工具栏的命令,右键单击该命令,然后单击快捷菜单上的“添加到快速访问工具栏”。

从快速访问工具栏中删除命令

右键单击要从快速访问工具栏中删除的命令,然后单击快捷菜单上的“从快速访问工具栏删除”。

更改快速访问工具栏上命令的顺序

右键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然后单击快捷菜单上的“自定义快速访问工具栏”。在“自定义快速访问工具栏”下,单击要移动的命令,然后单击“上移”或“下移”箭头。

通过在命令间添加分隔符来对命令分组

右键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然后单击快捷菜单上的“自定义快速访问工具栏”。在“从下列位置选择命令”列表中,单击“常用命令”,单击“<分隔符>”,然后单击“添加”。若要将分隔符放在所需的位置上,请单击“上移”或“下移”箭头。

通过使用 “ 选项 ” 命令自定义快速访问工具栏

单击“文件”选项卡,在“帮助”下,单击“选项”。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根据需要进行更改。

将快速访问工具栏还原为默认设置

右键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然后单击快捷菜单上的“自定义快速访问工具栏”,在“自定义快速访问工具栏”窗口中,单击“还原默认设置”,然后单击“只还原快速访问工具栏”。

自定义word2010中最近使用的文档列表

自定义 word2010 中最近使用的文档列表 许多 Microsoft Office程序都可以显示您在该程序中最后打开的若干个文档,以便您可以使用这些链接快速访问相应的文件。此功能默认情况下处于打开状态,但您可以关闭、重新打开或清除该功能,或者调整它所显示的文件的数量。,将只列出您在打开此功能后打开和保存的文件。

如果关闭一个文件,然后将其移到其他位置(例如使用 Windows 资源管理器),则创建该文件的程序中指向该文件的链接将失效。必须使用“打开”对话框通过浏览找到该文件,才能打开它。将该文件保存到新位置后,该功能会将文件链接添加到列表中。在Word2007中,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更改最近使用的文件列表中显示的文件数

单击“文件”选项卡,在“帮助”下,单击“选项”,再单击“高级”,在“显示”下的“显示此数目的‘最近使用的文档’”列表中,单击要显示的文件数。如图 将文件保留在 “ 最近使用的文档 ” 列表中

单击“文件”选项卡,单击“最近”,查看最近使用的文件的'列表,右键单击要保留的文档,然后选择“固定至列表”,或单击“将此文档固定到‘最近使用的文档’列表”的图标,将文档固定到“最近使用的文档”列表后,固定按钮将显示为一个图钉俯视图。

再次单击固定按钮可取消对文件的固定。

清除最近使用的文件列表

单击“文件”选项卡,单击“最近”,右键单击该列表中的文件,然后选择“清除已取消固定的项目”,单击“是”以清除该列表。若将最近使用的文档数目设置为零也可清除该列表。若要重新打开该功能,请将文档数目设置为零以外的其他数字。重新打开相应文件并重置固定文件可更新该列表。

word2010自定义功能区的导入和导出

word2010 自定义功能区的导入和导出 在word2010中,用户可以将功能区和快速访问工具栏的自定义设置导出到一个文件中,该文件可以由同事导入和使用,也可以在其他计算机上导入和使用。通过导入自定义设置,您可以与同事保持相同的Microsoft Office程序外观,或者在不同计算机之间保持相同的Microsoft Office 程序外观。

单击“文件”选项卡,在“帮助”下,单击“选项”,打开“word选项”对话框。在“word选项”对话框中单击“自定义功能区”,如图所示, 导出自定义功能区

在“自定义功能区”选项卡中,点击右侧的“导入/导出”——“导出所有自定义设置”,即可将自定义功能区导出成一个单独的文件。

导入自定义功能区

在“自定义功能区”选项卡中,点击右侧的“导入/导出”——“导入自定义文件”,即可将自定义文件导入到word2010中。

在Excel中自定义函数

在Excel中自定义函数

Excel函数虽然丰富,但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所有需要。我们可以自定义一个函数,来完成一些特定的运算。下面,我们就来自定义一个计算梯形面积的函数:

1.执行“工具→宏→VisualBasic编辑器”菜单命令(或按“Alt+F11”快捷键),打开VisualBasic编辑窗口。

2.在窗口中,执行“插入→模块”菜单命令,插入一个新的模块——模块1。

3.在右边的“代码窗口”中输入以下代码:

FunctionV(a,b,h)V=h*(a+b)/2EndFunction

4.关闭窗口,自定义函数完成。

以后可以像使用内置函数一样使用自定义函数。

提示:用上面方法自定义的函数通常只能在相应的工作簿中使用。

在Excel中自定义函数

Excel函数虽然丰富,但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所有需要。我们可以自定义一个函数,来完成一些特定的运算。下面,我们就来自定义一个计算梯形面积的函数:

1.执行“工具→宏→VisualBasic编辑器”菜单命令(或按“Alt+F11”快捷键),打开VisualBasic编辑窗口。

2.在窗口中,执行“插入→模块”菜单命令,插入一个新的模块——模块1。

3.在右边的“代码窗口”中输入以下代码:

FunctionV(a,b,h)V=h*(a+b)/2EndFunction

4.关闭窗口,自定义函数完成。

以后可以像使用内置函数一样使用自定义函数。

提示:用上面方法自定义的函数通常只能在相应的工作簿中使用。

分类: 电脑/网络 >> 互联网 问题描述: 《电脑报》的网站最近怎么打不开啊?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 还有如果想给电脑报的F版投稿,那投稿邮箱是多少啊? 是 还是pcw—就是那个“-”是怎么写的还要按shift吗? 谢谢,呵呵 解析: 不要按shift键,或者直接拷贝mail地址 《电脑报》各版块及相应栏目投稿信箱 新闻评论周刊 周刊信箱: 意见与建议: 整机外设周刊 周刊信箱: JS的自白: 百 通: 消费电子周刊 周刊信箱: 黑名单 : 大嘴狼 : 菲菲派对: 数码笑场: 玩家阵地: 我的选购经历:pcw-wuxin@cpcw 硬件评测周刊 周刊信箱: 站长搜店: 市 场: MOD地带: 变废为宝: 拆友俱乐部: 数字娱乐周刊 周刊信箱: 健康玩游戏: 软件网络周刊 周刊信箱: 站长天下: 点将台 : 3G开讲 : 博客族 : 金点子选题 : 董师傅茶坊 : 前线狙击尖兵: 《电脑报》投稿注意事项 1、投稿方式: 电子邮件和纸质信件均可,若时效性强的稿件建议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2、稿件形式: 电子稿件文字可采用纯文本、也可采用DOC文档格式(如有必要可以附各种格式的图片或截图,附件容量不超过50 MB);信件稿件文字一定要清晰,容易辨认。 3、征稿内容: 与各周刊定位一致的原创、时效性强的文章,包括新闻线索和评论、应用技巧、使用方案、技术心得、游戏攻略、网络感言等。严禁一稿多投、抄袭、剽窃、大范围引用。 4、投稿地址: 电子邮件投稿:各投稿信箱地址在报眉处,或者栏目正文中。 信件邮寄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13层《电脑报》编辑部,邮编400013。 信封正面或邮件主题,请注明“××栏目投稿” 5、来稿回应 凡被采纳的稿件都会有采纳回应,一个月后如果来稿未见报或者无明确回复,该稿件可自行处理。 由于邮箱过滤系统、工作进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可能某些来稿会无法及时收到回应,请大家谅解。 6、稿酬 通常稿酬为100-150元/千字,根据来稿质量和读者反响度,部分突出稿件的稿酬会有不定数额的提升。部分特别征稿的稿酬也会高于通常稿酬。 由于稿酬会在见报后两个月内不定时发放。如果发现稿件见报后超过三个月仍未收到稿酬,可来信来电向相关版面的我问询(读者热线电话:023-***********)。 特别注意: 1.投稿时,请在邮件中或稿件末尾留下你的真实姓名、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电话、手机、QQ、MSN),特别是联系方式很重要,便于编辑即时与你沟通。 2.在投稿的邮件中,可注明自己的特长,擅于写哪方面的稿件,你有可能成为我们作者资 源库的一员,便于有适合的选题时向你约稿。 3.在投稿前,不妨主动和相关编辑联系,对写作稿件的内容进行沟通,特别是字数较多的稿件,这样稿件被采用的几率会更大。

单击“工具→自动更正选项”命令,在弹出的“自动更正”对话框中的“替换”框中键入短语,如“电脑报”,在“替换为”框中键入要替换的内容,如“电脑报编辑部”,单击“添加”按钮,将该项目添加到项目列表中,单击“确定”退出。以后只要输入“电脑报”,则“电脑报编辑部”这个短语就会输到表格中。

脑干脑炎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此病理改变是不单线的脑干脑炎,是脱髓鞘脑干脑炎,故有复发导致复视。也可称本病为脱髓鞘视神经脑脊髓炎。医院的治疗第一次用激素有效,第二次效果肯定欠佳。治疗必须中西复合治疗才能使神经得到再生修复获最佳恢复。否侧,受累神经会因缺血而发生变性,恢复更难。而且复发和迟发神经再度损害而导致瘫痪,痴呆,严重时危机生命。治疗方案:若是迟发性脱髓鞘脑病激素对本病的治疗无效,治疗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同时中西医结合扩张微循环使受损残余神经得到充分的血供以养,控制预防病情继续发展。并采用神经再生之药兴奋神经,激活麻痹和休克的神经使受损神经得到再生修复达到早日康复。需帮助请发磁共震照片为你指导。提示,不可心存侥幸,延误了治疗时间。

疾病概述经典NMO的概念是指双侧视神经炎和严重横贯性脊髓炎同时或短期内相继发生的一种单相病程疾病。20世纪末,Wingerchuk等回顾总结了71例NMO患者临床资料,拓展了NMO定义范畴,主要观点包括:视神经炎和脊髓炎两者可同时出现、很短时间内相继出现或相隔较长时间(数月或数年)出现;视神经炎可为双眼受累,也可单眼受累;有些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称为复发型NMO。故NMO可为单相病程,亦可呈缓解复发的多相病程。80%~90%的NMO病例为反复视神经炎和脊髓炎发作的复发型NMO。部分患者脊髓炎出现前视神经炎可反复多次发作,反之亦然。反复发作的脊髓炎或视神经炎被称为复发性脊髓炎或复发性视神经炎。流行病学NMO的确切发病率和患病率均不清楚,原因之一是缺乏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易与MS混淆。在西方白种人中NMO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比例不足1%。而在非白种人群,NMO明显多见,如日本NMO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比例是20%~30%,香港36%,新加坡48%,印度10%~20%。NMO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不同人种女性患病均明显多于男性,女性患者占所有病例数90%。病理相对于典型MS最容易侵犯脑室周围白质、小脑和脑干,NMO常选择性地累及视神经和脊髓。NMO脊髓病变具有不同于MS的特征,为多个脊髓节段的广泛脱髓鞘,伴同时累及灰白质的空腔形成、坏死和急性轴突病变,病灶中有显著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围绕透明样变血管周围,有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和补体活化产物的沉积,呈特征性的框边样(rim)和玫瑰花形(rosette),提示体液免疫机制参与了NMO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可有缓解-复发。急性严重的横贯性脊髓炎和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的球后视神经炎是本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可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导致截瘫和失明。症状体征1、发病年龄5-60岁,21-41岁最多,也有许多儿童患者,男女均可发病。急性横贯性或播散性脊髓炎以及双侧同时或相继发生的视神经炎是本病特征性表现,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导致截瘫和失明,病情进展迅速,可有缓解-复发。2、视神经炎急性起病者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单眼视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某些患者在视力丧失前一两天出现眶内疼痛,眼球运动或按压时明显,眼底可见视神经乳头炎或球后视神经炎。亚急性起病者1-2个月内症状达到高峰。少数呈慢性起病,视力丧失在数月内稳步进展,进行性加重。3、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脊髓急性进行性炎症性脱髓鞘病变,已证实多数为MS表现,呈单相型或慢性多项复发型。临床常见播散性脊髓炎,体征呈不对成和不完全性,表现快速(数小时或数日)进展的轻瘫痪、双侧Babinski征、躯干感觉障碍平面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急性脊髓炎伴Lhermitte征、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和神经根痛可见约于约1/3的复发型患者,但单相病程患者通常很少发生。4、多数NMO患者为单相病程,70%的病例数日内出现截瘫,约半数患者受累眼发生全盲。少数患者为复发型病程,其中约1/3发生截瘫,约1/4视力受累,临床事件间隔时间为数月至半年,以后的3年内可多次复发孤立的ON和脊髓炎。此外,单病程NMO和复发型NMO临床特征也存在一些差别。Wingerchuk等报道,单病程NMO平均发病年龄29岁(1~54岁),复发型NMO 39岁(6~72岁)。复发型NMO女性比例更高,达80%以上。首次临床事件发展成为双侧视神经炎和脊髓炎(NMO经典定义)的平均时间,单病程NMO是5天(0~151天),复发型NMO是166天(2~730天)。单病程NMO临床事件表现更为严重,54%的受累眼睛经历过视力完全丧失,而复发型NMO中只有28%,单病程NMO中70%的患者出现过截瘫,复发型NMO中仅有31%。虽然单病程NMO临床事件比复发型NMO严重,但绝大多数单病程NMO因为以后不会复发,并长期保持稳定,没有累积损伤,疾病恢复和神经功能保持会更好,5年生存率90%,往往死于其它病因。复发型NMO的复发频率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有可能几次发作在数月内出现,也可能缓解期超过10年。55%的患者1年以内出现视神经炎或脊髓炎复发,这一比例3年内增加至78%,5年内达90%。虽然首次视神经炎和脊髓炎事件后功能恢复比单病程NMO更好,但反复发作的累积效应使得复发型NMO的神经功能残疾反而更为严重。病程5年的患者,超过半数有单眼盲或没有辅助不能行走,5年生存率68%。严重颈脊髓炎导致呼吸衰竭在复发型NMO更常见,几乎1/3的患者会出现,也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辅助检查血清与脑脊液:大约85%的MS患者脑脊液中可检测到寡克隆带,而在NMO患者中出现率仅15-35%。IgG合成指数NMO也同样明显低于MS。NMO急性期脑脊液白细胞数可超过50/mm3, 可有中性粒细胞,这种脑脊液改变在典型MS非常少见。近年来,免疫学研究又发现新证据显示NMO与MS两者之间明显不同。近年有关NMO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现当属Lennon等报道的NMO-IgG。作为NMO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该抗体诊断北美NMO的敏感性是73%,特异性是91%,诊断日本OSMS的敏感性是58%,特异性100%。NMO-IgG的靶抗原是水通道蛋白-4(AQP4)。AQP4是位于星型胶质细胞质膜上的一种整合蛋白,集中分布于血脑屏障星型胶质细胞足突部位,是目前第一个被发现的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有关的自身抗原。它在视神经和脊髓中含量丰富,整个脑中也有分布。AQP4是中枢神经系统含量最丰富的水通道蛋白,在维持脑内水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水中毒或局灶脑缺血后脑水肿形成有关。Pittock等发现部分NMO患者脑部MRI异常信号主要位于下丘脑,偶尔也会延伸至围绕三、四脑室旁的脑组织,而这些部位也正是AQP4富含区域。脊髓核磁共振:NMO脊髓炎急性发作脊髓MRI会出现明显异常。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多数病灶超过3个椎体长度,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增强可见斑片状强化,病变主要位于脊髓中央,受累节段可见脊髓肿胀。随着时间推移,脊髓肿胀和强化变为持续髓内T2异常信号和/或脊髓萎缩。而典型MS病灶一般不超过1~2个椎体长度,轴位上显示病灶局限,位于脊髓髓内偏外侧。NMO视神经炎急性发作时,头颅MRI可有受累视神经或视交叉肿胀和/或强化。视觉诱发电位:多出现波形正常,时程明显延长。NMO疾病谱由于NMO-IgG诊断NMO具有高度特异性,Wingerchuk等已将其纳入2006年修订的NMO诊断标准中(作为3项支持诊断标准中的1项),该诊断标准在有视神经和脊髓受累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诊断出NMO的敏感性是99%,特异性90%。不仅如此,Wingerchuk等近期还提出了NMO疾病谱(NMO spectrum disorders)的概念,该疾病谱涵盖:1)NMO(2006年定义);2)NMO限定形式(limited forms of neuromyelitis optica):a 原发性单次发作或复发性纵向延伸性脊髓炎(脊髓MRI病灶长度≥3个椎体) b 复发性或双侧同时发生的视神经炎;3)亚洲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4)伴有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视神经炎或纵向延伸性脊髓炎;5)伴有NMO特征性脑部病灶(下丘脑、胼胝体、脑室旁或脑干)的视神经炎或脊髓炎。诊断及鉴别诊断1、诊断采用Wingerchuk等制定的NMO诊断标准(2006年修订版本)。2、鉴别诊断(1)早期眼症状易与单纯球后视神经炎混淆,ON多损害单眼,本病常两眼先后受累,并有脊髓病损或明显缓解-复发。(2)MS可表现NMO的临床模式,CSF及MRI检查颇具鉴别意义。NMO的CSF-MNC>50×106/L或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较常见,MS罕见;90%以上的MS可见寡克隆地,NMO不常见。头部MRI在NMO初期正常,复发-缓解型MS常有典型病灶;NMO脊髓纵向融合病变超过3个脊椎节段,常见脊髓肿胀和钆强化,MS脊髓病变极少超过1个脊椎节段(3)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多见于小儿,先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对称性感觉异常为主,多无瘫痪,无复发,CSF无明显改变。NMO的临床表现较MS严重,NMO多因一连串发作而加剧。复发型NMO预后差,得数患者呈阶梯式进展,发生全盲或截瘫等严重残疾,1/3的患者死于呼吸衰竭,这在MS均不常见。治疗方案1 甲基泼尼松龙大剂量冲击疗法可加速ON等发作性症状恢复,终止或缩短NMO恶化。500-1000mg/d,静脉滴注,连用3-5日;之后用大剂量泼尼松口服。应注意单独口服泼尼松可能增加ON新的发作风险。2 也可适当选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恢复期应加强功能锻炼及理疗。 虽然没有大样本临床对照试验证实有效,免疫抑制剂和血浆置换被建议用于NMO治疗。3 MS的一线用药是免疫调节药物β-干扰素和可舒松(glatiramer acetate)。而NMO是否也有类似疗效需要深入研究。预后也不同于MS,早期报道NMO的5年生存率仅68%,死因主要是严重脊髓病变致呼吸衰竭。近年来,随着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NMO预后已有改观,然而,每年约2次的平均复发率仍使得NMO比MS更早致残。预防常识对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要采用乐观态度向病人说明本病的性质和前景,增强与疾病做斗争的勇气,如何适应已经和可能造成的病残。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叮嘱患者定期进行复查,避免劳累,防止感染。了解病情有无发展。经医院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少数患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残障。参考资料:

你好,脱髓鞘脑干脑炎也称脱髓鞘脑病,脱髓鞘脑病主要以损害大脑白质的植物神经并使其调节紊乱不能自主自身调节以濡养支配区组织而发生的多样性病理改变。患者发病早期症状很轻且不明显,多易忽视,临床症状偶有头晕,头痛,视力异常或脑部不适以及轻度的局域性麻木,治疗不当易复发和迟发神经再度损害,严重时可侵犯整个中枢导致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痉挛性瘫痪而危机生命,大部分患者是基因免疫异常受特异病毒感染所致。早期的治疗多以激素及营养疗法治疗,但疗效难以控固,而且副作用会导致体免疫你下,偶与病毒感染和炎症感染病情就会复发使神经再度损害导致症状进一步加重.若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受损神经则会复发和迟发多病灶硬化或病灶软化,且再度损伤神经继发痴呆或瘫痪。能否获得最佳恢复在于及早的治疗。治疗方案:中西复合增强免疫,提高人体高病能力,慢性抗炎使炎阻止炎症再度损害神经,改善受累神经血运以养神经,调节神经软化瘢痕预防病灶迟发缺血进一步加重,同时兴奋激活神经才能再生修复病灶阻止病情复发恢复最佳的神经功能获得早日康复,。需帮助发来磁共震照片为你指导。

患者,女,35岁,湖南衡阳市郊农民。因行走无力,视物模糊5天,加重伴言语不清,嗜睡2天,于2005年11月24日急诊入院。2005年11月20日上午,患者在广州某镇探亲时家务劳动后,上楼时出现行走无力,下午自觉视物模糊,不伴发热、恶寒、头痛、头晕、咳嗽、咽痛、恶心、呕吐等症状。11月21日上午患者步行到广州市某镇医院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11月22日下午患者出现行走无力加重,需人搀扶,并出现言语欠清晰、精神差,被家人于当晚送回湖南当地县人民医院诊治。查体:嗜睡,反应迟钝,言语欠清晰,口角向左歪,伸舌右偏,右上下肢肌力IV级,左上下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按“脑梗塞”治疗病情无好转,故于11月24日下午转至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按重症脑梗塞诊治。入院时查体:℃P86次/分R20次/分BP105/71mmHg嗜睡,言语欠清晰,右眼睑稍下垂,右眼内收及左眼外展受限,右侧鼻唇沟稍变浅,伸舌右偏,双侧咽反射减弱,心、肺、腹均未见异常,左上、下肢肌力IV级加,右上、下肢肌力III级加,四肢肌张力稍低,腱反射减退,指鼻及轮替试验及感觉功能检查无法配合。颈软,克、布氏征(—),右巴氏征(+),左巴氏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总数:×109/L,分类正常;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血气分析均正常。11月25日上午患者出现昏睡,完全性失语,四肢肌力明显减退,右上肢肌力0级,左上、下肢及右下肢肌力均II级。查头颅MRI示:中脑与桥脑交界处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界欠清晰,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未见明显受压;头颅MRI增强:脑干异常信号,未见明显强化,考虑脑干梗塞。11月26日患者陷入浅昏迷,腰穿查脑脊液压力95mmH2O,外观无色,清亮,潘氏实验(+),总蛋白定量,白细胞数76×106/L,单个核细胞90%,多个核细胞10%,葡萄糖,氯化物117mmol/L,故诊断为脑干脑炎,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滴,每日一次,同时予抗病毒,抗感染等治疗,12月2日患者意识转清醒,但言语模糊不清,右上肢肌力II级,右下肢肌力0级,左上下肢肌力II-III级。14天后停地塞米松改为口服强的松30mg/天,逐渐减量,患者入院第20天因经济困难出院,出院时查体:右眼内收及左眼外展受限,伸舌稍右偏,双上肢肌力III-IV,双下肢肌力III级,病理征阴性,复查脑脊液:压力180mmH2O,无色,清亮,潘氏实验(—),脑脊液蛋白定量,白细胞数16个106/L,单核细胞为主,葡萄糖,氯化物128mmol/L。2006年1月17日复诊:患者仍行走不稳,需人搀扶。查:神清语利,计忆力、定向力、记算力正常,双眼球运动正常,双鼻唇沟对称,伸舌稍右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巴氏征阳性,深浅感觉检查正常。双侧指鼻试验稍差,Romberg征睁眼(+),闭眼(+)。脑电图正常;视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右眼VEP潜伏期延长,波幅在正常范围内;左眼VEP潜伏期、波幅在正常范围内;右耳BAEP波形分化不良,左耳BAEPⅠ、Ⅲ、Ⅴ波幅,潜伏期正常;四肢肌电图检查:左腓总神经运动传导波幅降低。2006年3月15日随访,患者行走正常,完全康复。查体无异常。 讨论:脑干脑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容易误诊。本病例患者以突发肢体瘫痪起病,发病前无感染史及病程中无发热史,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头颅MRI增强:脑干异常信号,未见明显强化,考虑脑干梗塞。故临床误诊为重症脑梗塞。误诊原因可能为:(1)近年来青壮年脑梗塞发病率增高;(2)临床医生对突发肢体瘫痪和意识障碍患者,过分依赖头颅CT和MRI等影像学诊断结果;(2)发病前无感染史及发病前后病程中无发热史导致忽视了炎性疾病的可能。文献报道脑干脑炎的发病特点为:1.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青壮年居多。2.大多患者发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3.起病急骤,往往早期出现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通常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双侧脑神经麻痹,伴有一侧或双侧的肢体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但长束征少见,症状和体征较弥散很少局限于某一部位,4.脑脊液基本正常,蛋白轻度增高,细胞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5.病程常有自限性,经7—8周治疗后大部分好转或痊愈。6.激素早期治疗有效,预后好。7.头颅CT和MRI的异常率低。本例开始按脑梗塞治疗效果不佳,发现脑脊液异常后,按脑干脑炎以地塞米松等治疗,患者完全康复。我们推测该病发病机制可能是病毒的直接侵润损伤或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损伤。MasaakiOdaka等研究认为许多Bickerstaff脑干脑炎患者都合并有Guillain-Barre综合征轴突改变,暗示这两种病是相近的,二者属于同一疾病谱。

男女大脑研究论文

这是个大胆的说法,科学界在这一点上存在分歧。其实,这个问题取决于衡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例如,英国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男性大脑的很多区域比女性更大,而女性的大脑皮质普遍更厚。这对大脑运作方式意味着什么?不得而知。2015年,据New Scientist报道,另一项研究发现,“综合很多人的情况平均而言,大脑结构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但具体到个人的大脑往往都是独特的”。

毫无疑问,不管他们的大脑是什么样子,男女在行为和学业上的差异与社会因素息息相关。

艾略特说,达莫尔对神经科学有误解,他的宣言夸大了睾丸素对男性和女性身体的作用。虽然睾丸素与攻击性有关,但无法就男性的行为提供一个全面的解释。艾略特还说,所有人,无论男女,都具有竞争意识或者攻击性,只不过根据社会规范,男性和女性表达这些特质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艾略特认为,人们就男女大脑的生理差异争论不休,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学术界和媒体。大多数学者都知道,男女之间任何细微的统计差异都会成为新闻,因此亟需获得经费和引起关注的学者常常把性别差异作为研究课题。“你重新着眼于数据,从性别角度进行分析,如果发现了一个不同之处,猜猜看会怎样?又一篇论文就有了,”艾略特说。

她说,哪怕是在科学上无可争辩的差异,比如男性大脑比女性大脑大10%的常用统计数据,也说明不了什么。平均来看,男性的所有器官都比女性的更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运作方式不同。艾略特说,如果科学家和学者把男女能力平等作为前提,那么他们的研究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例如,包括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内的很多人,都使1970年的一项研究来解释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女性站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顶端。这项研究显示,在SAT数学考试中取得高分的男女比例是13比1。“人们认为男性更有数学天赋,”艾略特说。

当然,真正的原因是社会不鼓励女性学习STEM。艾略特说,有了更多的教育计划鼓励女性进行这类学习后,上述比例降至3比1,而且差距还在继续缩小。

“我们居住在一个二元性别的世界里,”艾略特说,“传统观点认为那些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其实,男女大脑的差异并不比男女心肝脾肺肾的差异更大。”

一、男女两性的大脑到底有什么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带来了怎样的行为差异。

大脑分成左脑和右脑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会交叉分工。右脑主要接收来自左半侧身体的信号,而左脑则接收来自右半侧身体的信号。左右脑之间通过一组神经纤维连接在一起。

男女两性大脑之间的差异,首先就是这些“高速公路”的数量不同。解剖研究发现,女性左右脑之间的连接往往更多,这样,左右脑之间的连接也就越通畅,沟通效率也就越高。

男女两性大脑的不同,还表现在脑区的功能分布上。用一句话来概括,男女大脑结构上的不同就是,男性的大脑功能更集中,而女性大脑的功能更分散。负责同样功能的大脑区域,在男性脑中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在女性脑中,则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地方。

二、为什么男女的大脑会有这些差异,性激素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大脑发育的。

性别不单单是基因决定的,还受到性激素的影响。如果在胚胎早期给雌性动物注射雄性激素,那它的行为就会更像雄性动物,反过来也一样。

三、我们该如何面对男女两性的大脑差异。

我们应该顺应本性,而不要强求一致。无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工作中,每一种性别都应该去尽力理解另一种性别的行为,正面面对两个性别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只有双方彼此理解,而且各自发挥所长,才能构建出幸福的家庭和工作场所,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女人来自金星,但大脑是不分男女的,”...,大脑结构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但具体到个人的大脑

大脑不存在性别差异,因为他只是一个器官。

  • 索引序列
  • 脑部fmri研究论文
  •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论文
  • 电脑报编辑部
  • 脑干脑炎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 男女大脑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