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3

南京葫芦娃
首页 > 医学论文 > 温病论文献相关问题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an369247787

已采纳

唯一能帮到你的就是把两本讲稿的内容提要贴上来,你自己在考虑一下:中医讲稿系列-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大部分。"上篇总论"分为六章,分别讲述了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温病的辨证、温病的常用诊法、温病的治疗等内容。为使读者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与温病学形成有关的历代主要著作及几位温病学名家的学术观点,书中对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了较详细的讲解,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中篇各论"分为八章,分别讲述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八种温病。在每个病种里,都分别讲述了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与辨证论治。书中对每个证候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方剂也作了详细的阐释,还对某些相疑似的方证作出了鉴别分析,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二。为了使读者对每个病种的传变规律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书中在每个病种后都附有传变规律及证治简表,使读者一目了然,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三。"下篇温病学名著选讲"分为二章。第一章"《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重点阐发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第二章"《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重点介绍了《温病条辨》的体例及编写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学术思想的核心。这两章的讲述,较少引用前人的评注,主要是介绍我本人学习叶、吴两位温病学家著作的读书心得及用于指导临床的体会,这是本书的特色之四。孟澍江温病学讲稿(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二辑)孟澍江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的温病学专家,是我国现代温病学的开创者和现代温病学课程体系的创建者之一。本讲稿的内容以《温病学》五版教材为基础,体现了孟教授对温病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以及为更好地把温病学的"三基"传授给学生而对教材进行的改良。王灿晖温病学讲稿(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重点学科“温病学”学科带头人。在长期从事温病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王教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金寿山温病学讲稿本讲稿是金老在上海市首届中医研究班的讲课录音,并参考吴敦序老师的听课笔记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本讲稿广征博采,脉络分明,上溯《内经》、《伤寒》,下贯明清各家,间参个人心得,内容既十分丰富,又切以实用。张之文温病学讲稿张之文教授是全国著名温病学家、成都中医药大学名师,长期从事温病学教学和临床工作,对中医温病学有高深造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温病学科享有盛名。本讲稿是在张之文教授面向全国温病师资培训班、研究生、本科生等层次的讲课内容基础上,整理提炼而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温病学的发展简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中篇主要介绍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丹痧,尤其是结合名家认识和自身临床体会,突出辨证分析和临床运用;下篇主要介绍温病学代表性古代名著,选取叶天士《温热论》和薛生白《湿热病篇》部分条文进行阐释。全书内容精炼,辅以表格、图示,并附有舌象、斑疹白疒咅等照片,便于教与学。本书内容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反映了张教授独到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同时也反映了其学术成果和独到的见解及体会。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学习温病学参考,亦可供有关教学工作者参考。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第2版)本书(第2版)在保持第1版框架及内容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梳理完善。本书分五篇。第一篇为基础理论,对温病学发展史、温病的概念与特点、病因与发病、辨证、诊法、治疗与预防等予以论述。第二篇为温病证治,详述了14种四时温病与温疫的中医证治。第三篇为现代疾病证治,对44种现代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证治予以阐述(删除了1版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3种,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人类猪链球菌感染和手足口病4种),且能结合现代研究最新成果,并充分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凸显了时代特征。第四篇为名家名著选介,介绍了18位古代温病名家的学术观点及成就,精选了23种古代温病名著予以诠释(较1版减少4种),旨在为从事温病学习与研究者提供文献参考。第五篇为学术研究与展望,反映了最近10年温病领域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指出了温病研究的思路与方向。本书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体现了高级、权威、实用、创新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温病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进展及新成果,也反映了各位参编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是现今内容最全、体例最新、论理最深、文献最精丰富且实用的温病学参考书。书末附有方剂汇编和试题精选答疑,方便读者查阅。本书可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教学的必备案头书,也可供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参考。

272 评论

荤淡美食家

2018年 湖南中医药大学 教务管理系统登陆地址: 中医《温病学》是数千年中华民族积累的医学经典,是中华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辉灿烂的中医《温病学》,横贯五千年的岁月,《温热论》及《温病条辨》铸就了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开创了温病辨治体系,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千古名医,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使中医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翻阅温病学发展形成历史,就翻阅了波澜壮阔的中医发展史,就犹如世代薪火相传的火种,点亮世代相承的中医学子智慧之灯。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辨证体系——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更是中医临床各科诊治疾病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非常深远。临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各科,凡是具有温热性质的急性外感热病,都可参鉴温病学理法方药进行诊治。尤其是近年来流行的“SARS”、“禽流感”等传染病,用温病理论指导诊治,功效卓著。所以历代名医名家一直重视并倡导对温病学的研习。《温病学》对于中医学的学术贡献是巨大的,其学术地位也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温病学教学对于加强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和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自建立中医药类高等院校以来,《温病学》就一直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温病学》课程建设,对于温病学自身的学科发展意义重大,对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意义重大,同时对中医其他各学科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温病学研究的对象 温病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温病,其中有种类繁多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这类疾病不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男女老幼均能得病,而且大多发病急骤,发展迅速,变化较多,病情较重,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留下某些终身难以康复的后遗症。传染性疾病还可在人群中传播蔓延,甚至造成大规模的流行,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 温病学主要任务 温病学主要任务是明确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并进而掌握其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在现阶段因为,一方面还有许多急性传染病尚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还不断有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产生。在二十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表报告,指出仍有六大传染病正在严重威胁着全人类,“全世界每小时有1500人死于传染性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和具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因此及时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急性传染病,仍是当前医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温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具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理论上确立温病概念的基本内涵,也是临床上鉴别温病与非温病的主要依据。概而言之,温病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病的范围 有关温病的范围,温病是外感热病中性质属热的一大类别,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在外感热病中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疾病几乎都属于它的范围。根据历代中医文献记载,温病范围是随着温病学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在明清之前,温病所指范围较小,多数医学文献中所说的温病仅指发生于春季的一种性质属热的外感热病。明清以后随着温病学的发展形成,温病的范围扩大为包括一年四季多种外感热病在内的一大类疾病。如《温病条辨》说:“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基本上确定了温病所包括的范围。本教材所介绍的温病主要有风温、春温、暑温(包括暑湿)、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温疫、疟疾、霍乱等。另外尚有一些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如湿热痢、湿热黄疸、麻疹、风疹、水痘、痄腮、百日咳、白喉等,它们的性质和特点都属于温病的范围,但由于课程教材编写分工的关系,它们已分别列入内科、儿科、喉科等相关教材中。温病学中所讨论的病种与西医学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特别是许多急性传染病有关。如多发生于冬春季的以肺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中医多诊断为风温,西医则多诊断为肺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中医多诊断为湿温,而西医多属肠伤寒之类。 温病学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和医学家与温热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防治各种温病范围内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代广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运用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疗许多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31 评论

凡人帽子11

明清温病四大家分别是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他们的学术特点分别如下:1.明代医家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瘟疫论》,其对瘟疫的病因、发展、治疗等提出了独特见解。在病因方面,他认为瘟疫并非风、寒、暑、湿等六气所感。而是自然界里独特的致病物质“杂气”所致,其中致病暴戾的的名之“戾气”,这是对温病致病因素的一大创见。在流行特点方面,提出了瘟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感染途径是由口鼻而入,在治疗方面,强调以祛邪为第一要务,并创疏利透达之法。《温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2.在清代众多的温病学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首推被誉为“温热大师”的叶天士。他的门人据其口授整理而成的《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在这篇著作中,叶氏系统阐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感染途径、侵犯部位、传变规律和治疗大发等。他指出温邪从口鼻而入,犯于人体肺卫,在并病程传变中有顺传和逆传的不同,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施治的理论的体系,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陪等。4.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叶天士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了《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使温病学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辨证施治体系。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229 评论

Lisa艳艳

上篇总论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1.《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对温病的认识3.《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温病的认识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1.《伤寒补亡论》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新见解2.《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对温病治疗学的贡献3.《医经溯洄集》对伤寒与温病之区别的论述三、明、清时期——形成与发展阶段1.《伤暑全书》论暑病2.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3.《证治心传》——一部几乎被湮没的温病学重要文献4.《尚论篇》、《医门法律》对温病的阐发5.《广瘟疫论》对《温疫论》的发挥6.《温热暑疫全书》论温、热、暑、疫7.《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温病学体系形成的标志8.《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辨证论治的代表性文献9.《伤寒温疫条辨》论伤寒与温病之辨10.《通俗伤寒论》论广义伤寒11.《温病条辨》——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12.《温热经纬》——优秀的温病学文献集注13.《时病论》论时令病14.《温热逢源》论伏气温病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一、温病的概念二、温病的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2.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三、温病的范围与分类四、温病与伤寒五、温病与温疫六、温病与温毒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病因1.风热邪气2.暑热邪气3.湿热邪气4.燥热邪气5.伏寒化温6.疠气7.温毒二、发病1.发病因素2.感邪途径3.发病类型第四章温病的辨证一、卫气营血辨证1.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2.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3.卫气营血证候的病位浅深与传变二、三焦辨证1.三焦的生理概念2.三焦的证候与病机3.三焦证候的病程阶段与传变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第六章温病的治疗中篇各论下篇温病学名著选讲方剂索引

230 评论

相关问答

  • 温病论文献相关问题分析

    (此为绪论的主要内容,从古代文献考察而得)温病学在祖国医学中是一门年青的学科。然而做为一门学科来讲,则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了解其发展概况,可加深对本学科的认

    足疗沙发厂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皮肤病相关问题研究论文

    银屑病易感染基因最新研究成果/银屑病临床护理论文/银屑病中医治疗进展,从血燥生风论治牛皮鲜,暂时想到的就这些反向,58论文上还有好多,你可以查查

    屈小兔.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温病相关的论文

    王氏编撰了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温病学》1至5版、系列教材《辨证学》等教材10余部,主编了《温病的理论与临床》、《温病学》等专著10余部,公开发表了《温病诊断辨

    癞皮狗旺旺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温病相关理论的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

    aprileatappl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温病相关论文

    目的:通过对古今相关中医文献的整理,取得较为完整的有关内伤湿热理论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医学内伤湿热的概念、发展源流、时代特点,对内伤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

    1322183606ww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