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3

Leo叶2222
首页 > 医学论文 > 温病相关小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兰生幽荣

已采纳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4] 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 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165 评论

autumngold

再 议“ 柴 胡 劫 肝 阴 ” 李 健 , 杨 学 柴胡在《神农本草经》中载为“味苦, 平。主心腹肠胃结气, 饮食积聚; 寒热邪气; 推陈致新”。《本草正》中谓柴胡“性凉, 故解寒热往来, 肌表潮热, 肝胆火炎, 胸胁痛结, 兼治疮疡, 血室受热; 其性散, 故主伤寒邪热未解, 温病热盛, 少阳头痛, 肝经郁证”。《药品化义》中指出“柴胡, 性轻清, 主升散, 味微苦, 主疏肝……能祛散肌表。属足少阳胆经药, 治寒热往来,疗疟疾, 除潮热……能升提下陷, 提元气而左旋”。 在现代临床中, 柴胡或治外感, 或治内伤, 或调气, 或理血, 可用于实证, 也可用于虚证, 应用非常广泛。以柴胡为主药的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 因具有良好的疏肝理气功效而成为调肝之主方, 为内外妇儿诸科常用。然自 清代温病学家提出“柴胡劫肝阴”以来, 不少医家特别是温病学派医家将柴胡束之高阁, 临床中畏手不敢应用。是柴胡确能劫伤肝阴, 还是温病慎用柴胡, 或是另有其他原因呢?本文将从“柴胡劫肝阴”的源流、柴胡在温病学中的应用、柴胡的临床应用报道与药理研究等方面逐一探讨。 1 “柴胡劫肝阴”的源流 “柴胡劫肝阴”一说最早见于张司逵《伤暑全书》“柴胡劫肝阴, 葛根竭胃汁”。然而柴胡是否劫肝阴,后世医家各执一词, 众说纷纭。 认同“柴胡劫肝阴”者 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幼科要略·疟门》中提到“大方治疟症, 须分十二经。若幼科庸俗, 但以小柴胡去参, 或香薷、葛根之属, 不知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 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再次强调“幼科一见发热, 既以柴葛解肌, 初不究其因何而发热出也。表热不清, 柴葛不撤, 虽肝风已动,瘛已形, 犹以风药相虐, 亦不慎乎。此叶氏以有劫肝阴、竭胃汁之切戒也”; 张畹香《张氏温暑医旨》中治疟“误服小柴胡汤愈治愈重”; 汪谢城曰: “疟妄用柴胡, 必提成长热不退或两耳大痛, 甚至神昏, 更或引动肝风, 痉厥立至”;《医学入门》告诫“元气下决, 阴火多汗者, 误服必死”。《本草经疏》则言: “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 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 法所同忌。”认为柴胡证患者阴精本已亏虚, 而柴胡性味辛、散, 能升举阳气, 使用柴胡可使原本已亏之阴精更加亏耗。 反对“柴胡劫肝阴”者 与叶天士同时期的江南名医徐大椿在评论叶天士关于“柴胡劫肝阴”时说“余向闻此老治疟, 禁用柴胡, 耳食之人, 相传以为秘法, 相戒不用。余以为此乃妄人传说, 此老决不至此,今阅此案, 无一方用柴胡, 乃知此语信然。则此老之离经叛道, 真出人意表者矣”。对于叶天士的观点他提出疑问“此说何来, 此老终身与柴胡为仇何也?”清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又柴胡为疟疾之主药, 若遇阳虚者, 或热入于血分者, 不妨多用滋阴凉血之药佐之; 若遇燥热者, 或热盛于气分者,不妨多用润燥清火之药佐之; 是以愚治疟疾有重用生地、熟地治愈者; 有重用生石膏、知母治愈者; 其气分虚者, 又有重用参、芪治愈者; 然方中无不用柴胡也”。由此可见, 主张并奉行“柴胡劫肝阴”者以温病学家为主, 那么“柴胡劫肝阴”是否仅限于温病呢? 2 柴胡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由于“劫肝阴”一说的提出, 致使柴胡在温病中的应用范围大为缩小, 有的医家甚至不用柴胡。柳宝诒《温热逢源》中提出小柴胡汤等方剂“燥烈劫阴, 于温病尤非所宜”。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伤寒未用一味柴胡, 提出以青蒿替代柴胡, 认为“青蒿减柴胡一等, 亦是少阳本药”。尽管如此, 柴胡在温病中仍然有其独特的应用范围。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运用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治疗秋燥邪气导致的“头痛, 身寒热, 胸胁痛, 甚则疝瘕痛者”, 概因柴胡“达少阳之气, 即所以达肝木之气”而合桂枝以使 邪气外出太阳; 在“湿温病篇”中运用有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活人败毒散等以柴胡为主药的方剂, 治疗少阳疟或暑湿导致寒热往来的半表半里之证。 王孟英 [1] 在《温热经纬》一书中记载有柴胡的方剂有小柴胡汤、鳖甲煎丸、败毒散。认为三者的作用分别为与黄芩合用解邪热在少阳; 与桂枝合用以和表里; “散热升清,协川芎和血平肝,以治头痛、目昏”。认为“以柴胡为治疟主药, 亦惟营阴充裕, 或温热、暑湿之邪本不甚重, 及兼感风寒之表邪者, 始可见功”。近代著名医家丁甘仁 [2] 在温病的治疗中也多有用柴胡,不论是风温、湿温、疟疾、大头瘟等运用柴胡治疗多有佳效。 从以上医家的医案和著作中, 可以看出柴胡在温病中主要应用于疟疾及以寒热往来为主症的少阳证或湿温病证, 范围相对局限。 3 柴胡的临床应用报道与药理研究 柴胡的临床应用报道 晚清福建名医郭彭年 [3]曾用柴胡250 g, 水煎当茶频服, 治疗举子温冠春因日夜苦读而导致的鼻衄出血不止。有医惊曰: “柴胡性升发而劫肝阴, 怎能一下用半斤呢?”郭解释曰:“举子因功名心切, 肝郁化火, 上扰鼻窍, 以致衄血。前医多以泻心汤直折火势, 与其扬汤止沸, 何若釜底抽薪?”国医泰斗刘渡舟 [4] 治疗肝胆疾病不拘泥于“柴胡劫肝阴”之说, 创建了以柴胡为主药的柴胡解毒汤治疗湿热内蕴证; 创立了柴胡活络汤、柴胡止痛汤治疗肝郁气滞证; 创立了柴胡鳖甲汤治疗肝肾阴虚毒蕴证。名医张琪 [5] 运用小柴胡汤加减化裁治疗发热, 凡临床表现发热恶寒、舌苔白、脉浮数、恶心呕吐者,均运用较大剂量柴胡(20 g以上), 不仅未见劫阴助热之弊, 反而屡用屡效。名医王灵台[6] 治疗肝郁脾虚兼肝肾阴亏证时, 以疏肝健脾、滋补肝肾、清利湿热为治疗大法, 常用柴胡10 g配伍其中。 柴胡的药理研究 孙氏等 [7] 通过对SD大鼠用柴胡连续灌胃1个月,观察大鼠的肝功能等指标时发现,柴胡可以导致大鼠AST、ALP、ALT等指标升高, 相关病理组织学检查也发现以肝细胞脂肪性变性为主的肝损伤; 郭氏等 [8] 通过对3组(正常组, 模型组, 柴胡、丹参复方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连续给药3周, 观察大鼠肝脏的病理学改变, 发现柴胡、丹参复方可通过增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表达, 有效逆转高脂饮食所致的肝脂肪变性和炎症改变; 高氏等 [9] 通过小鼠实验证明柴胡、黄芩分煎剂与合煎剂都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且合煎剂的效果明显优于分煎剂; 王氏 [10] 、刘氏等 [11] 分别通过实验证明柴胡、黄芩配伍具有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 并且指出当柴胡 黄芩=2 1时效果最佳; 付氏 [12] 通过利用柴胡疏肝散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实验模型的影响实验,发现柴胡疏肝散能明显改善肝功能, 同时血清HA及LN显著降低, 证实柴胡疏肝散对CCl 4 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程氏等 [13] 通过观察柴胡皂甙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 发现柴胡皂甙D能够提高大鼠肝癌CD 4 + 、CD 4 + /CD 8 +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降低CD 8 + 的数目 。证实柴胡皂甙D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及抗肿瘤作用。通过柴胡的临床应用报道, 我们认为对于疾病中出现柴胡的使用指征, 且未见柴胡使用禁忌症时当大胆使用, 不应拘泥于“柴胡劫肝阴”之说。当然使用的前提是辨证准确, 剂量与配伍得当。同时需要注意柴胡并非滋补之品, 需中病即止, 不可长时间、大剂量服用。那么柴胡的禁忌症与副作用是什么呢? 4 柴胡的禁忌症 关于柴胡的禁忌症,中国本草著作中有很多相关论述:《滇南本草》中言“伤寒发汗用柴胡, 至四日 后方可用; 若用在先, 阳症引入阴经, 当忌用”;《本草纲目》谓“劳在脾胃有热, 或阳气下陷, 则柴胡乃引经消气退热必用之药; 惟劳在肺肾者不用可尔”;《本草求真》中说“真虚而挟实热, 亦当酌其所宜”;《药征》中言“无胸胁苦满证者, 则用之无效焉”。《重庆堂随笔》言“柴胡为正伤寒要药, 不可以概治湿热诸感; 为少阳疟主药; 不可以概治他经诸疟; 为妇科妙药, 不可以概治阴虚阳越之体, 用者审之”。临床应用柴胡时, 有报道 [14] 称口服柴胡颗粒剂,小剂量时30%引起轻度的倦怠感; 大剂量时80%引起深睡, 17%睡眠不好, 食欲下降。有报道 [15] 运用柴胡制剂治疗感冒时导致患者出现胃痉挛,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误服柴胡注射液导致急性低血钾症 [16] ; 胡氏等 [17] 通过研究43例柴胡不良反应的报道认为柴胡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呼吸道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和皮肤反应。此外杨氏等 [18] 通过实验研究证实过氧化损伤是柴胡挥发油导致大鼠肝毒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上述古本草学著作及现代关于柴胡副作用的药理研究, 笔者认为柴胡的禁忌症当为:(1) 辨证不准确, 无柴胡证者不可用;(2) 中焦虚或夹湿热或寒湿者不可用;(3) 阴血亏虚或下虚上盛之孤阳劳热、牙龈出血或阴虚吐血、肝火偏盛者或肝阳上亢者慎用。 5 柴胡的安全应用 安全应用柴胡, 除了辨证准确外, 主要是控制剂量和配伍药物。柴胡在临床上常用的配伍为: 配黄芩清肝胆湿热、调理气机; 配白芍疏肝解郁止痛; 配升麻升阳举陷; 配陈皮疏肝解郁、理气健脾; 配白术升阳化湿健脾; 配枳壳疏肝理气; 配前胡退热止咳化痰; 配鸡内金疏肝健脾消食; 配人参补气升阳、健脾化湿等。刘渡舟 [19] 认为对于肝阴不足的患者, 柴胡的剂量往往是最小的, 并且当重用养阴之药。甘寒之品养阴清热并举, 活血凉血且无伤阴伤正之弊。临床常用的配伍为鳖甲、沙参、麦冬、玉竹等。这与张锡纯治疗疾病时用柴胡配生地、熟地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可知, “柴胡劫肝阴”说形成有其一定的 历史 原因, 可以提醒广大医生临床当慎重用药。但又不能拘泥于此, 对于柴胡的应用在辨证确实符合其运用范围时当大胆使用; 对于肝阴不足者, 柴胡当应用小剂量, 并配伍大剂量滋阴之品。同时须注意中病即止, 避免柴胡的大剂量、长时间服用。

264 评论

好猫宝宝

你丫,也是瘟疫与电影啊!

142 评论

相关问答

  • 温病学相关论文1000字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

    猪妈妈1964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温病的小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

    两小酒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温病小论文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

    步步惊心生活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温病湿温小论文

    依据四时主气命名的温病是风温、湿温 风温的主要症状是发热、不怕冷,但是怕风、有头痛、疼胀感、咳嗽、口渴等症状。至于口渴、自汗,风温证更明显,但其实无汗的风温也有

    旭子如风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温病相关的论文

    王氏编撰了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温病学》1至5版、系列教材《辨证学》等教材10余部,主编了《温病的理论与临床》、《温病学》等专著10余部,公开发表了《温病诊断辨

    癞皮狗旺旺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