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的小公猪
缺血性中风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偏瘫和意识障碍。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死,称为脑血栓形成。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栓于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梗死称为脑栓塞。缺血性中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本病如能及时救治,一般患者神经缺损症状在起病半年内可迅速好转,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者,功能恢复不佳。缺血性中风属中医“中风”、“中经络”、“偏枯”、“偏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以内因引发者居多,如情志郁怒,心火暴甚,引动内风而发卒中;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劳累过度,阴血黯耗,虚阳化风扰动。此外与气候变化有关。 病理变化为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牌等脏阴阳失调,内生风、痰、湿、火,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儒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气血逆乱,夹痰夹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之证。 辩证分型 1)风邪入中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有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质黯淡,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气血衰弱,故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得以乘虚入中经络,痹阻气血,故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正邪相争,故可兼有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苔薄白,脉浮数。 2)风阳上扰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故平时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少寐多梦;风阳内动,夹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脉弦主肝风;弦细而数,舌质红,系肝肾阴虚而生内热;苔腻,脉滑是兼有疾湿。 3)气虚血瘀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则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气虚则面眺气短,流涎自汗;心气虚则心悸,脾气虚,水湿不运,泛于肌肤则手足肿胀,运化失司则便溏;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均为气虚血瘀之征象。 4)阴虚风动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绛或黯红,少苦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亏,阴虚阳亢,虚风内动,脉络瘀阻,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虚火上扰心神。故烦躁失眠;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眩晕耳鸣;手足心热,青红线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均为阴虚火旺,虚风内动之象。 诊断要点 1)中老年患者,病前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 2)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多数神志清楚,一般无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或上述症状较轻。 3)病情发展相对缓慢,或呈阶段性进展。考试大网站整理 4)出现偏瘫、偏盲、失语、共济失调、颅神经受损等表现。 5)脑脊液检查 压力等均正常。 6)头颅CT、MRI检查等,可显示脑部缺血梗死病灶。 施治原则 1)风邪入中治则:祛风养血,活血通络。 2)风阳上扰治则: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3)气虚血瘀治则:益气活血通络。 4)阴虚风动治则:滋阴熄风。 注意事项 1)积极预防治疗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等,可减少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 2)注重生活调摄,避风寒,适寒温;饮食清淡,忌烟酒。
neil2446326902
1.辨证要点
(1)辨病期:发病4周以内为急性期;发病4周以上至半年内为恢复期;发病半年以上为后遗症期。
(2)辨轻重:偏身麻木或一侧手足麻木,或一侧肢体力弱,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者为中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无神志昏蒙者为中经;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者为中腑;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为中脏。临床上多按有无神志昏蒙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证候,中经络者病轻,中脏腑者病重。
(3)辨闭脱:凡证见神昏或恍惚,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拘紧为闭证;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舌质红降,脉弦滑数为阳闭;兼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舌质淡黯,脉滑缓为阴闭。神志昏愦,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虚弱无力或脉微欲绝属脱证。
(4)辨病性:中风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为本,以内风、痰浊、瘀血、邪热为标。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阳气衰微。
2.治疗原则中风急性期标实证候突出,急则治其标,治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息风、清热化痰、化痰通腑、化痰通络、活皿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恢复期多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为主,常用育阴息风、益气活血等法。
3.应急措施中脏腑属痰热内闭清窍者,用清开灵注射液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中脏腑属痰湿蒙塞清窍者,以苏合香丸1~2丸鼻饲,每6~8h 1次。中脏腑属元气败脱,用参麦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闭证可刺人中或十宣穴放血,脱证可灸关元、气海、神阙穴,20min。
4.分证论治
(1)中经络
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主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眼口呙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息风。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10~14天为1个疗程。
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10g,钩藤30g,菊花10g,夏枯草30g,赤芍10g,生石决明30g,黄芩10g,杜仲10g,桑寄生30g,栀子10g,珍珠母30g,牡丹皮15g,怀牛膝10g。
②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1~2/d。
方用:化痰通络饮。药用天麻10g,法半夏10g,生白术10g,茯苓15g,天竺黄10g,胆南星6g,丹参30g,香附15g,酒大黄5g。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甚至几日不解,头晕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黯红或黯淡,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1~2/d。
方用:星萎承气汤加减。药用生大黄10g(后下),芒硝10g,瓜蒌30g,胆南星10g,丹参30g,天竺黄10g。
④气虚血瘀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可选用血栓心脉宁胶囊,每次4粒,3/d;复方丹参注射液10~4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14天为1个疗程;云南灯盏花注射液6~12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脉络宁注射液10~2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d,14天为1个疗程。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炙黄芪30~60g,当归10g,红花10g,川芎5g,桃仁10g,赤芍10g,地龙10g。
⑤阴虚风动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牛膝10g,生赫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龟甲10g,白芍20g,玄参15g,天冬10g,菊花15g,天麻10g,钩藤30g,甘草6g。
(2)中脏腑
①风火上扰清窍
主证:神识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肢体强痉拘急,颜面潮红,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治法:清热息风,开窍醒神。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2/d。
方用:羚羊角汤加减。药用羚羊角粉1g(分冲),龟甲10g,生地黄30g,牡丹皮10g,白芍20g,蝉蜕6g,菊花10g,夏枯草10g,石决明30g,薄荷10g,川牛膝10g。
②痰湿蒙塞清窍
主证: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黯,痰涎雍盛,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每次1~2丸,3~4/d。
方用:涤痰汤加减。药用石菖蒲10g,制半夏10g,陈皮6g,茯苓20g,远志10g,枳实10g,胆南星6g,竹茹10g,甘草6g。
③痰热内闭清窍
主证: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起病急骤,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而干,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祛瘀开窍。
方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2~3/d。安宫牛黄丸1~2丸,6~8h灌服或鼻饲1次。
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药用羚羊角粉1g(分冲),钩藤10g,半夏10g,夏枯草10g,竹茹10g,天竺黄10g,石菖蒲10g,牡丹皮10g,远志10g,珍珠母0.6g(分冲)。
④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主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卷囊缩,目合口开,气息低微;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或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急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注射,15minl次,直至厥脱恢复。
方以参附汤加减。药用人参10g,附子10g,生甘草10g,五味子10g。
5.针灸疗法
(1)体针取穴:常针对主症和辨证分型采取主症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选穴。
①主症取穴: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者,组方可分有两组,一组穴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等,另一组穴为肩髃、肩贞、阳池、后溪、风市、手三里、白环俞、委中、解溪等;口眼?斜者取下关、地仓、颊车、合谷;语言不利者取哑门、廉泉、通里、翳风等穴。
②辨证选穴:风痰火亢者取穴百会、风池、合谷、太冲、三阴交、四神聪(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风痰瘀阻者取穴百会、风池、中脘、足三里、丰隆、血海,痰热腑实者取穴曲池、合谷、中脘、大横、支沟,气虚血瘀者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膈俞,阴虚风动者取穴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心俞、肾俞、照海、太溪、涌泉,风火上扰者取穴劳宫、涌泉,痰湿蒙神者取穴人中、承浆、劳宫、涌泉、中脘、气海、足三里、丰隆,痰热蒙神者取穴风府、气海、足三里、丰隆、公孙。
③急症取穴:闭证取穴百会、四神聪放血,或手足十二井穴放血,及人中、合谷、太冲,脱证取穴神阙(灸)、关元(灸)、百会、素髂、内关、足三里。
(2)刺灸法:一般在初期可单刺患侧,多用泻法,恢复期、后遗症期因病期较久,故针刺当用补法,同时健侧、患侧或分组交替针刺,或双侧同刺,在取得针感后,多采用捻转补泻法,留针15~20min,每5min捻转运针1次,加强针感。急性期可1/d,恢复期、后遗症期每隔日1次为宜。12次为1个疗程。
6.推拿疗法头面颈项部: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顶端,以指按印堂,然后开天门,分阴阳起手;指按揉、大鱼际揉、小鱼际攘前额,分推前额;捏拿眉毛的攒竹、鱼际、丝竹空及上眼睑,分抹上眼睑;一指禅推或按揉眼眶7穴,再从迎香起,经巨髎、颧髎、下关、上关至耳前穴;分推眼眶至太阳穴,再指两揉一按加指振太阳穴;从承浆、地仓、人中、迎香分别推抹至颊车及耳前3穴;指按压、扫散、五指拿项、指叩击头部五经(督脉、膀胱经和胆经);按揉风池、捏拿颈肌,可双手交替操作,按揉大杼、肩井。
上肢部: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在体侧,上肢自然下垂,掌心朝下,以掌按揉肩及上肢起手;三角肌部分用掌指关节攘或掌背攘,上肢外侧用小鱼际攘;一指禅推或指按揉上肢穴位,如肩髃、臂臑、天府、侠白、手五里、肘部6穴、手三里、孔最、支沟、间使、内关、外关、腕部6穴、合谷、内劳宫;捏拿、拉推、击拍上肢外侧、搓抖上肢;患肢上举,轻轻按揉上肢内侧;按压极泉1min,然后放开,使上肢有一股暖流向手指端上涌;用小鱼际扌衮上肢,按揉上肢穴位从极泉,经少海、到大陵、内劳宫;捏拿、拉推、击拍上肢内侧、搓抖上肢;然后,患者上肢上举,弹拨手阴经、阳经,搓抖上肢;按揉阳池,然后分推至阳溪、阳谷;按揉、捻搓、摇扳牵手指,指击八邪穴,合掌击掌根;推擦抓握手指,上推至内关穴,然后突然放松,让患者有一股热流往手指端上涌。
腰背及下肢部: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其旁,以掌按揉腰背部起手;扌衮法施于肩背及腰骶部,反复操作,力量要深透;用拇指、掌进行按揉、推挤、弹拨等手法,反复操作于肩胛骨周围,重点是肩胛冈上的肩中俞、肩外俞、曲垣、秉风、巨骨、天髂等穴;在腰背部用拇指和掌根进行按揉、推挤、弹拨、捏拿等手法;在整个腰背部进行击拍、推擦等方法;改患者为健侧卧位,患肢屈髋屈膝位,在患膝下垫一软枕,在臀部及下肢大腿外侧、前侧、后侧,下肢小腿外侧进行掌背扌衮法,反复操作;在下肢用按揉、推挤、弹拨、捏拿、击拍、摇扳等手法,反复操作;在腰部进行后伸摇扳或侧卧位进行斜扳法结束。
7.外治法
(1)九藤饮加减:鸡血藤15g,络石10g,海风藤10g,石南藤10g,三棱10g,莪术10g,防己10g,透骨草15g,桑枝30g,草红花10g。煎汤外洗患肢,1~2/d。
(2)元通络液:川乌10g,当归10g,川芎10g,桑枝30g。用水浸30min,煎煮40min,将患肢浸泡溶液中外洗,1~2/d。
(3)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g,水煎,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0~20min,10/d。并应避风寒。
【下肢骨折.跟骨骨折】 【基本概述】 正常足底是三点负重,在跟骨、第一跖骨头和第五跖骨头三点组成的负重面上,跟骨和距骨组成纵弓的后臂,负担60%的重量。通过
1.辨证要点 (1)辨阳水阴水;凡感受风邪、水气、湿毒、湿热诸邪,发病较急。症见表、热、实证者,多按阳水论治,凡饮食劳倦,房劳过度,或久病损伤正气,起病较缓,病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注射 小儿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同时也能减轻患儿家长因
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中医学属“虚痨”、“血虚”、“血症”范畴。中国在中医药治疗再障方面经过40多年的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我院自50年代末开始
在护理眩晕患者中,除内服中药,针刺等治疗外,还应加强情志、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做适当的体育功能锻炼,肝阳上亢型患者症状反复出现,主要是情绪容易激动,恼怒、情志不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