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品达人范范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注射 小儿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同时也能减轻患儿家长因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和心理压力。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宜穿破血管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我院自从2004年底开始广泛应用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4年底用静脉留置针401例,年龄在4个月~8岁,其中男298例,女103例。留置时间1~7 d,其中1 d 17例( %),2 d 31例( %),3 d 89例( %),4 d 133例( %),5 d 71例( %),6 d 43例( %),7 d 17例( %);穿刺失败21例( %);套管脱落44例( %);套管堵塞16例( %);局部渗漏肿胀59例( %);静脉炎7例( %)。 操作方法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型号和选择 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根据患儿年龄,病种及血管情况选用规格为22�24GY型留置针。 血管的选择 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的血管。如额静脉、颞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等。 穿刺方法 剔除穿刺针头周围10 cm毛发,常规消毒针刺皮肤范围。取出静脉留置针,排尽头皮式套管内空气。除去针套,松动外套管,调整针头斜面,绷紧皮肤,针尖保持向上,在血管上方针头与皮肤呈15~30度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5~10度再进针 cm。左手将针芯退出约 cm,再以针芯为支撑,右手顺穿刺血管方向缓慢推进塑料外管至完全进入静脉内。按住针柄,抽出针芯,松开止血带,证实输液通畅后连接肝素帽,覆盖3M贴。记录置管日期、时间及穿刺者姓名。 留置时间 国际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留置标准为3 d,在我国尚无统一规定,一般为3~5 d,此期间若发现留置部位红肿及静脉炎时,应立即拔掉静脉留置针,更换穿刺部位。 2 封管 方法 用注射器直接封管。输液结束时,关闭输液器调节器,分离针头与肝素帽。消毒肝素帽,用注射器抽取封管液5 mL,直接将注射器刺入肝素帽内,先缓慢静推3 mL封管液,然后边推余液边退针头至拔针。推注速度宜慢,以减少对血管的冲击力,同时使管腔内充满封管液,关闭留置针。 封管液的选择及剂量 封管液的浓度为50 U/mL的肝素盐水(用1支肝素加入 %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配制),封管液的剂量为肝素盐水5 mL。 3 静脉留置针存在的问题 穿刺失败 其主要原因为:①选择的血管太细或弯曲,导致送套管时穿破血管,本组共4例。②穿刺前未松动外套管,拔出钢针时将外套管一起带出,本组共3例。③见到回血后立即停止进针,此时外套管仍然在血管外,此时拔出钢针送外套管,外套管在血管外卷曲而不能进入血管,导致失败,共9例。④见到回血后进针过深刺破血管,共5例。 套管脱落 44例脱落情况分析:21例是由于出汗及油脂分泌过多,使3M胶贴失去黏性,患儿活动脱落;7例由于哭闹时看护不当,患儿抓脱,以上2种情况以4个月~1岁患儿居多,且多见于头皮静脉置管。16例由于患儿动作频繁,逐渐脱落,以四肢静脉置管时出现较多。 套管堵塞 本组16例,原因为:①患儿本身血液处于浓缩或高凝状态,如流脑或中毒性菌痢患儿。②因担心推入肝素过多对患儿不利导致肝素封管液注入量不足,回血堵塞套管。③封管方法不够准确,不能保证导管内充满封管液,回血阻塞套管。 局部渗漏肿胀 59例患儿,均在使用留置针3 d后出现局部渗漏肿胀,患儿多有注射局部疼痛,伴输液速度减慢。推测主要与血管壁弹性下降、脆性增加以及某些药物造成的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套管部分脱落有关。 静脉炎 表现在沿患儿静脉方向出现发红,肿胀、疼痛、发热。其原因与药物、导管的刺激,无菌操作不严格,反复穿刺,液体的温度等许多因素有关。 4 护理措施 应选择较粗直、弹性好、卧位不易受压的血管,如颞浅静脉、额正中静脉,避免选择耳后静脉,枕后静脉及靠近静脉瓣和有疤痕的静脉。由于静脉炎的发生率下肢明显高于上肢,故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尤其是头皮留置针更应严格消毒,做到三足够:即足够的消毒时间、消毒剂和消毒范围。留置针固定要牢固。穿刺成功后先用无菌输液贴敷盖针眼,再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然后用4~6条普通胶布固定针翼及肝素帽,防止反折。交代家长看护好孩子,避免因患儿触抓或肢体过度活动使导管脱落。定时更换透明敷贴和穿刺部位,如透明敷贴出现破损、 脱落,应立即更换,或视透明敷贴的污染情况(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情况)随时更换;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控制好输液速度,观察留置针部位皮肤情况,如发现局部有红肿或硬结,应停止输液,立即拔掉套管针,用50 %硫酸镁湿敷炎症局部。若液体滴入不畅,勿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栓塞发生;静脉推注药液时避免用力过猛,使血管内局部压力骤增,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外渗。如半堵塞,应先抽出血栓,再接输液装置;如已阻塞,应拔出套管针另行穿刺,应用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强的液体时,可缩短留置时间。输液完毕,及时、正确正压封管,保证足够的肝素用量,以确保12~24 h再通管使用。再次输液时,也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5 讨论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因其可以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但在我院开展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有的保留时间很短,没有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套管针留置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参考文献】 〔1〕 陈显春,封悦.静脉留置【关键词】 风疹;护理;儿童 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红色斑丘疹,枕后、颈、耳后淋巴结肿大,伴低热等轻微全身症状为其特征〔1〕。多感染儿童,呈散发和局灶性暴发流行,一般无特异性,但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我院于2007年1~5月收治的213例风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7年1~5月共收治风疹儿童213例,其中男126例,女87例,年龄3~13岁。疗程最短4 d,最长12 d,平均8 d。 临床表现 213例均有发热、咳嗽、流泪流涕,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呈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及躯干部,疹间皮肤正常。血象正常或略降低,其中有83例儿童谷草转氨酶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治疗 给予清热解毒,对症治疗,静脉滴注穿心莲内酯注射液、维生素C、能量合剂、门冬氨酸钾镁,口服双根合剂,发热、咳嗽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213例患儿均在诊治的3~7 d内痊愈,发热者一般于治疗24 h内退至正常。皮疹在3~5 d内消退,均无色素沉着。 2 临床护理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主动关心患儿,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讲解隔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防止疾病发生流行。 一般护理 进行呼吸道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 d。病室内要经常通风,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空气进行喷洒消毒,所用物品采用消毒剂或煮沸消毒,被服经日光暴晒等。护理患儿后要用肥皂水冲洗干净。患儿应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加重病情。 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眼、鼻、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卫生。不让风直接吹或阳光照射患儿眼睛,可用淡盐水漱口,衣被不要过多,勤换洗,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引起感染。皮肤瘙痒可用温水擦洗,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 %氯霉素滴眼液或10 %醋酸磺胺滴眼数日。在清洗完鼻腔分泌物后,可涂石蜡油或金霉素软膏,以保护鼻黏膜。必要时可用适当的抗过敏药物,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高热出汗时,及时擦身,换干净、柔软衣服。 对症护理 风疹患儿大都均为低热,对于大多数患儿均不需要特殊的降温处理。对发热者可用温水擦拭降温。高热不退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眼部充血者,要避免光线刺激,可用眼药水滴眼。要注意口腔卫生,常用淡盐水含嗽口。咳嗽者予以止咳药。 饮食 发热期间多饮水,饮食选择有营养的清淡的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稀粥、蛋羹等,不吃煎炸与油腻食物。 3 讨论 风疹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出疹性传染病,患了风疹后可以终身免疫。在风疹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孕妇感染可引起胎儿受染,可造成胎儿发育迟缓和畸形。因此,风疹疫苗和麻疹疫苗联合免疫是具有实用价值的。除少数人注射后有关节疼痛等副作用外,风疹疫苗的安全性很好,新疫苗抗体阳转率可达98 %〔2〕。本组病例无1例并发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可见精心护理极为重要。【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 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12.
玉蝶之梦
症状:风疹的临床症状很像麻疹,但比麻疹轻,疹子的密度也不如麻疹高,表现有咳嗽、流涕、喷嚏、咽疼、食欲不振,耳后及枕后淋巴结常常肿大,体温一般不太高,多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冬春季节多发。 用药指南: Ⅰ、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①邪郁在表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微咳,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髓后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有痒感,耳后及枕部痰核肿大,苔薄白,舌质偏红。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连翘45克,竹叶4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荆芥12克,薄荷45克,豆豉12克,辛夷花12克,白前13克,甘草4克。 ②邪毒内盛 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透疹凉解汤加减:桑叶45克,菊花45克,薄荷45克,牛蒡子12克,蝉衣7克,连翘12克,黄连7克,紫花地丁12克,赤芍12克,红花7克,甘草4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大便干结加全瓜蒌、郁李仁等。 Ⅱ、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主要是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可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及镇痛剂,喉痛用复方硼砂液漱口,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氧霉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液滴眼数日。
阿波罗三下
概述: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一般有7—14天的潜伏期,然后出现前驱症状。前驱症状出现1-4天后出现皮疹。风疹在前驱期有很强的传染性,皮疹出现后传染性就消失了。属中医“隐疹”“风疹”“风痧”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风热时邪,由口鼻而人,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直相搏,发于皮肤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风疹病毒(RNA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在呼吸道粘膜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原发性病毒血症,可通过白细胞到网状内皮系统.受染的网状内皮细胞坏死,病毒释放再次入血,引起继发性病毒血症,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及淋巴结肿大.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加强营养.隔离至出疹后5天.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邪郁在表 .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微咳,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髓后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有痒感,耳后及枕部痰核肿大,苔薄白,舌质偏红。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连翘45克,竹叶4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荆芥12克,薄荷45克,豆豉12克,辛夷花12克,白前13克,甘草4克. 2.邪毒内盛 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冶法] 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 透疹凉解汤加减:桑叶45克,菊花45克,薄荷45克,牛蒡子12克,蝉衣7克,连翘12克,黄连7克,紫花地丁12克,赤芍12克,红花7克,甘草4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大懂干结加全瓜萎、郁李仁等.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主要是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可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及镇痛剂.喉痛用复方硼砂液漱口,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o.25%氧霉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液滴眼数日。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芫荽(香莱)35克或西河柳1把,煎水服. (2)浮萍、苦参各7克,麻黄、蝉蜕、甘草各3克,白蒺藜、地肤子、生苡仁各45克,僵蚕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治小儿风疹。 (3)花生油50克,煮沸后稍冷加入薄荷叶30克,完全冷却后过滤去渣,外涂皮肤痒处,有止痒作用. (五)中成药洽疗: , (1)犀角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邪毒内盛。 (2)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用于邪郁在表. (3)银翘解毒片:每次1片,每日3次。 (六)饮食疗法 (1)银翘解毒粥:金银花、连翘,淡豆豉、竹叶、荆芥各10克,芦根15克,牛蒡子、甘草各6克,粳米100克。上8味药洗净煎汁,去渣,再煮洗净的粳米成粥,待粥将熟时,加入上药汁,煎1—2沸即可.分2次,早晚温热服。 本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汗而不多,口渴,咳嗽咽痛,舌尖虹,舌苔薄黄,脉浮数.注意: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不宜用. (2)清营粥:生地15~30克,竹叶卷心6克,银花10克,犀角3克(用水牛角6—10克代),粳米100克。将生地、竹叶卷心、银花、水牛角洗净,同入砂锅煎汤,取汁去渣,再入洗净的粳米,同煮为稀粥.每日2~3次,温热服食. 本粥清营泄热,兼以透表.适用于营分热盛。症见身热,夜间尤甚,烦燥,咽干但不欲饮,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预防与护理: 1.发现风疹病儿,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 2.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儿。 3.患儿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后复感新邪,加重病情。发热期间,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吃煎炸与油腻之物。 4.防止播搔破皮肤,引起感染。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注射 小儿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同时也能减轻患儿家长因
儿童慢性咳嗽作为儿科临床常见病,长期以来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今,中医药以其显著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小儿慢性咳嗽病因病
病初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越肌肤则疹色鲜红,浸淫流液,病久反复发作,阴血被耗。气血失和,化燥生风,肌肤失养,粗糙肥厚,缠绵难愈。总之,该病属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整个部位发生疼痛。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的多种疾病都可以出现腹痛。因腹部内有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等重要脏器,手足三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