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4

李嘉图路
首页 > 医学论文 > 以良药苦口利于病为主题的议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布丁的信仰

已采纳

壮观的瀑布高踞于山石之上,那是少不了泉水的给养,因此实现奔腾倾流的价值;野花发出幽香那少不了阳光和雨露的滋润,而我从一块“上医之境”的牌匾上却看到坚守自已的职业道德犹如一剂良药不断升华着一个人的潜在意义,给更多人温暖。这必是良药苦口利于行。 良久,良久。居然发现坚持职业道德的价值是可以让一个人不违背道义准则,正直做人,严谨做事。 她是弱小但坚守职业道德的力量却让她变得强大起来。陈晓兰发现医用伪劣医疗机器设备时她义无反顾地摊开了背后的这张黑牌,即使与黑暗争斗的日子让她彷徨,害怕过但她却依然坚守职业道德,毫不犹豫地打击着犯罪分子。虽千万人,吾往矣!义高于一切,正义催使她变得强大,她身穿白衣,要对生命负责,就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她所做的对得起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追根溯源难道她没有正直做人,严谨做事吗?其实一个坚持道德的人,光明总会给他刷出一道亮丽的剪影,毕竟良药苦口利于行。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可见坚持正义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同样一剂良药的价值更在于温暖了他人的心,也更照亮了自已的人生。 一代影星成龙就是这样的人。他可所谓百万富翁但却不是这样的。台上跌打损伤样样都挺得住,可台下他却用资产投进慈善事业,建立希望小学,他的善举给孤儿内心无限的温暖。作为影坛里影人的形象也为世界大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作为公众人物,他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爱影响着他人。同样这个名星从来也不大手大脚,他把职业道德上的良心全都变成了博爱的种子,散发在社会各各角落,浸出淡淡芳香,丝丝温暖,这就是一个龙的传人眼里可贵的爱心! 当然还有那黄阡紫陌之上袁隆平为了让全世界摆脱饥饿,用自已的血汗染绿那白晃晃的水田,用自已的道德良知为他人奉献,灿白的阳光从父亲的肩头滑去,在刀刃上毕毕波波地碰撞出善意的火花。此时,稻谷上洒满了阳光的碎片。可真是所谓“喜春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相反地,有些人可是可耻的,陈水扁违背道德良知,损坏群众利益,可真是遗臭万年,值得人们去唾骂、贬低。没错,由此可见坚持职业道德良知犹如一剂良药,只要不要走火入魔,你才会获得他人的欣赏,实现内心的潜在意义,超越自身,完善自身!毕竟,良药苦口利于行。 一星的陨落,暗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即使一个人失落彷徨过,但只有坚守道德良知,你才会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或许这就是我所谓“良药苦口利于行”。

319 评论

qieerdingdon

有病就得吃药,这已成了一条定理,当然,有了病,吃药固然重要,然而,药的成分与吃药的时机、方式也同样深深地影响着疗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一代雄才,一统天下之后,吃错了李斯的“药”——焚书坑儒、严刑苛法,引起了天下的不满,为秦朝的迅速灭亡埋下了伏笔。李斯之意本是更好禁锢思想,维护封建统治,但药的成分不对,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伤害了身体。反观商鞅变法,他针对秦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对症下药,最终使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正是由于“药”的成分好坏所导致的。因此,对于病症,就需要拿捏得到位,开出一份好药方。同样,吃“药”的时机也至关重要。蔡桓公讳疾忌医,一再拒绝扁鹊为他治病,等到病入膏肓之时,连神医也回天乏术了。面对“疾病”,我们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周厉王横暴专横,竟下令禁止臣民评说朝政,导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举最终导致国人暴动,厉王最终被杀。其实,周厉王的臣子曾上书厉王,请求取消这一荒唐的做法,可为时已晚矣!周厉王用“药”时机太晚,最终落下个身首异处的下场。除了药的成分和用药的时机、用药的方式也需要讲究。“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这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古训难道真的正确吗?为什么良药一定苦口呢?忠言一定要逆耳呢?我看未必,良药和忠言,如果都有一层美丽的粮衣片,这将更利于病者。唐太宗时期贤相魏征,敢于直谏,屡屡触怒龙颜。“会当杀此田舍翁。”这是太宗的一时气话,但也可以从此看出太宗动了杀机。所幸的是太宗是明君,更有一个好王后。面对皇帝的怨气,王后婉言相劝,魏征才得以保全。倘若换了别人,魏征早就身首异处了,而魏征,最多得个“死谏”的称号,于国失了人才,于个人送了性命,于君王则背了个昏君的罪名。如果下“药”的方式和缓委婉,“药”喝下去的机率大得多。这样,才是用“药”的最佳方式。面对“疾病”,我们用“药”应该是选择正确的成分,有利的时机恰当的方式,只有这样,“疾病”才会好得更快,更彻底。

202 评论

油炸妹子

俗话说的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古到今,有多少的王者因听不进忠臣的劝告,胜利毁于一旦,又有多少的成功人士,不积极采取下属提出的宝贵意见,事业由兴到衰。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到咸阳后,进入秦宫探看。但见宫室华丽,各处饰物不计其数,都是他从未见到过的。每到一处,许多美丽的宫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兴味也越来越浓。于 是,打算就住在宫内享受一番。 刘邦的部将樊哙发现刘邦要住在宫中,问他说:“沛公(指刘邦) 是想有天下呢,还是只想当一个富家翁呢?” 刘邦回答说:“我当然真想有天下。” 樊哙真诚地说:“臣进入秦宫里,见到里面的珍奇财宝不可胜 数,后宫中美人数以千计、这些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东西啊。望沛公 迅速返回霸上,千万不要留在宫中。” 刘邦对樊哙的劝谏不以为然,还是准备住在宫中。谋士张良知 道这件事后,对刘邦说:“秦王无道,百姓造反,打败了秦军,沛公才 能来到这里。您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应克勤克俭。如今刚入秦 地,就想享乐。俗语说:‘忠诚正直的劝告往往不顺耳,但有利于行 为;含毒的药吃的时候很苦,但有利于疾病。’望沛公听从樊哙的忠 告。”刘邦听了,终于醒悟过来,马上下令府库封起来,关掉宫门,随即率军返回霸上。 一位年轻的企业家,拥有家产上亿的成功人士,正所谓他拥有了一切,可是他听不进下属对他提出的意见,轻举妄动,偷税漏税,最后走到了企业破产,家毁人亡的地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有错必须改。如果听之任之,小毛病也有可能发展为致命伤。对于一个人身上存在的一般性缺点和错误,也就是所谓小毛病,其纠正途径无外乎两种:一是“当局者”自我反省、主动改正,一是“旁观者”及时指出、帮助改正。所谓“忠言”,就是诚恳规劝的话。同学之间忠言相告,正确地开展批评,目的是帮助他人提高认识、分清是非,改正缺点和错误,而不是专挑别人的毛病和问题,甚至借批评来整人。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特别是领导者,如果能够讲究批评的艺术、注意说话的技巧,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也顺耳,则更能达到帮助人、教育人、团结人的目的,也更有利于保持同学间的团结,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相反,如果仅仅因为自己说的是“忠言”,就不分青红皂白,不注意方式方法,往往会导致对方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心生不满。这样做,对人、对己都是没有益处的。看来,对别人提出意见的时候也要考虑说话的方式。 在这条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伴着我们,但有人说过,上帝在关上属于你的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为你开启了另一扇门,我们的身边会有很多的亲朋好友来帮助我们,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我们在学习中往往也是一样的,自己按照自己的方法,不听老师的教诲,一意孤行,到后来呀,最大的受害者只有我们自己。换个角度来想,如果采纳老师给我们的学习方法,我们既取得了好成绩,又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由此可见,“忠言逆耳”对这个社会的影响力有多么大,只要我们做好自我,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日积月累,将它们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包括学习),我们一定会取得最好的成绩。 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记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55 评论

相关问答

  • 以病为主题的议论文

    智者的眼光不仅要能看到当下,更要能洞悉未来。 《黄帝内经》中有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古人箴言如炬。凡成大事、创大业者,未尝不是拥有深远的目光

    MrStoneLiu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议论文良药苦口利于病

    有病就得吃药,这已成了一条定理,当然,有了病,吃药固然重要,然而,药的成分与吃药的时机、方式也同样深深地影响着疗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一代雄才,一统天

    永琳欧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良药苦口利于病作文议论文

    就像我们平时的生活一样,在有些人小的时候,因为生病,而不得不打针吃药,但又因小,药又非常苦,所以多半不肯吃药。这是有些教育有方的家长就会告诉孩子,这药虽然苦,但

    情流感92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作文良药苦口利于病议论文

    就像我们平时的生活一样,在有些人小的时候,因为生病,而不得不打针吃药,但又因小,药又非常苦,所以多半不肯吃药。这是有些教育有方的家长就会告诉孩子,这药虽然苦,但

    greenxixi50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苦口良药利于病议论文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良药何必要“苦口”,忠言又为何要“逆耳”呢? 把驱除蛔虫的药做成宝塔糖,不是孩子们就欣然接受

    无人边框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