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ystal85k
这样的授课可以让学生们从实践当中学到知识,而不只是一直空谈,毕竟这些学生的专业都与农业有关,如果根本就不了解这些东西,不知道怎么割麦子的话,又怎么能够写出好的论文?并且学生知道割麦的辛苦之后,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碗里的粮食,不会再浪费农民伯伯的辛苦。就算他们以后毕业了之后不用以农业为生,但我想这段经历应该会给他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只有真正地去接触农业,才能更加地了解农业,你才能知道如何真正地改进农业。而这位带着学生们去割麦子的是刘教授,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带着学生们去割麦子了,他的学生也对这种事情习以为常。
在割麦子的时候,刘路教授也并不会在旁边看着学生,而是自己亲自下田和学生们一起割麦子,并且一边割一边教学生们如何割麦子和扎腰。而这一举动也是向袁老学习,毕竟袁老在高龄的时候都不忘下田去指导别人。刘教授不希望学生们连割麦子都没有尝试过,就直接在教室或实验室中写出论文。这样的论文一定是空泛的,一定没有深入实际当中。以前的农民只能使用一把镰刀和人力去割麦子,而如今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很多农民已经开始使用机械割麦,大大地缩减了割麦子的时间,这对于农民来说确实是一个好消息。
但就算有机械割麦,我们也不能忘记怎样使用人工去割麦。因为割麦的方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人民传下来的智慧结晶。有这样言传身教的教授做老师这些学生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在这样的老师教导下,他们不仅可以真正地学到知识,还会学会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会一些勤俭节约的美德。作为农学的学生,肯定避免不了与田地打交道,也避免不了走向田地,亲身体验一番农民的生活。
刘教授小时候家里就是农民,因此对于割麦子可谓是非常娴熟,而小时候的经历也是从事自己专业的原因。刘教授在几十年的研究期间也硕果累累,不仅发布了多篇论文,还发现了可以使小麦和玉米生产的方法,对社会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并且他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总是像一个中学的班主任一样督促自己的学生学习,搞科研。
这就要看实际的情况,当时到底有没有帮助呢?一般情况下 这样有老师参与 还是会比较好一点,至少论文的质量会高一点
这个主要看你所跟的导师。以下两种情况的导师的学生容易出论文:1:如果你的老师处于30——40之间(或者说正处于升职期间),那么他的论文一般会很多,此时你帮他(她
一般来说不管是本科或者是硕士或者是博士,都需要导师的发表论文与需要导师来指导的,但有的人在做研究的时候用导师,但是在写论文的时候没有用导师,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但
通常第二作者之后的都没有什么用,如果是第二作者也只有一点好处,一般现在都只看第一作者的
每年三四月份研究生论文审读定稿的时候,导师们的“吐槽”声总是不绝于耳。这也难怪,平时看上去古灵精怪、口吐莲花的学生,写出来的论文却是语言贫乏,词不达意,疙里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