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小学生厌学情绪预防的研究论文

小学生厌学情绪预防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生厌学情绪预防的研究论文

适合学生心理状况和能力水平的适度紧张的教育和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高效率的教育和教学。健康的学校气氛的创设有赖于这样一种适度紧张的教育和教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鲁迅先生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要为儿童提供有吸引力、美的、实用的玩具,以唤起儿童的好奇心,促进他们智力发展。为儿童提供适应的环境必须包括生活、学习、游戏等几方面的内容,以使儿童的心理能和谐、均衡、全面地得以发展。少年儿童喜欢游戏,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儿童时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应该在乐趣中度过。然而,被称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并非是无忧无虑的童话世界,最近,100多名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在接受北京市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心理测试时,回答“生活的是不是开心、是否无忧无虑”的问题时,大多数的孩子说“不”。负责这项“社会、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影响”调查的研究人员说,北京七岁儿童的社会、家庭压力已经很大。由此可见,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失去了“乐趣”。作为一名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现仅就“本文就如何增强儿童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 乐趣

一、方法不当,顾此失彼

由于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和就业难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导致“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分数第一”、“成绩至上”的精神包袱,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无情地压在“小太阳”、“小天使”、“小皇帝”、“小宝贝”们的身上。有些家长逼迫孩子从小就准备将来去“挤”升大学的“独木桥”。尽管上级再三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然而,任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提别重视升学率现象。教师晋级、评职称、评优评模、选先进、整顿、考核的主要依据仍然是所教学生分数的高低。“学生高分,教师受奖。”促进教育者只盯着考试分数。种种不利教学改革的因素造成当前仍有些教师常单纯的把“学习”与“刻苦”联系起来,过分强调“刻苦”二字,轻易地将“下苦功”和“高分数”划等号。常借用古人“头悬梁、准刺骨”等“苦读发”教训学生,将写有“一分辛苦一分才”、“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条幅张贴在教室作为鞭策学生刻苦学习的座右铭。学习固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但是要“适度”,任何事物需要有“度”的限制,适度而止,苦过“度”,就要发生“质变”,顾此失彼。例如:1995年春季,某地区为了准备迎接各级“统考”,教师压力大,负担重。有些学校的师生起早贪黑,两头不见日头,每日在学校的时间竟然长达14小时(远远超过了上级有关部门规定的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教者用最原始的方法,教得麻木,高度疲劳。学生们在老师的“看护“下机械地死记硬背老师们炮制出来的复习题和答案。各种任课老师争抢着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灌”得昏头晕脑,教师却特别强调“背多分”。导致大多数学生“望学兴叹”,更谈不上对学习有什么“兴趣”或者“乐趣”了。“分数第一”、“成绩至上”的精神包袱压得孩子们没有欢乐、没有假日;逼得孩子们成为“啃书本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学生吃不好、睡不好、休息不好,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怎能提高呢?

学习也要劳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实践证明:8-1>8(每天从8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习效果反倒比整天8小时钻在书堆里苦读好)。

二、改革教法,培养能力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认真备好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寓教于乐(乐趣),寓教于戏(游戏),寓美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运用“多向交往”教学法,设法促使学生一同思考,创设一种能够进行课堂讨论的学习环境。作业少而精,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要大力提倡“快乐型”教学法,进行“愉快教育”,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收教育,增长知识。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变“学会”为“会学”。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据调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知识80%是在离开学校后经过自学摸索而获得的。

三、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寓教于乐”,把学生看课外书,看电视,游戏的时间还给孩子们。各科知识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时代不需要不敢在班门弄斧、“封闭型”的“书呆子”,而是需要“多艺型”、“创造型”、“发展型”人才。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看有用的书和好的影视节目,要让学生看富有教育意义和专题节目及各种讲座。还要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举办夏令营。这样,便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视野开阔、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料,潜移默化地在愉悦中获得知识。

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我们不得不呼吁:关心下一代,把乐趣还给孩子们。童年更需要乐趣,学生渴望七色阳光。学校要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坚决克服,彻底改变“分数第一”的现象。家庭要改变传统的旧观念,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培养自己的子女,要明白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凡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都是人才。教师要做教学改革的促进派,把欢乐还给孩子们。切莫让孩子们事倍功半,“死啃”书本,要多让他们回到社会这个广阔的大课堂中吸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名孩子成为健康发展的人,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二

《浅谈农村小学 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 发展和素质 教育的逐步深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作为 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并且明显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有的教师以"独断专行"的教育行为来捍卫在学生心目中"权威"地位,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社会上的一些对教育认识的偏差,也使得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 科学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 老师 学生 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 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 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贻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 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 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 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

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 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性交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7、其它形式的教育。

当然,有些有效的途径是靠教师们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把这项工作做好。

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 具体做法是: ①把学生看作自己的亲人,与他们之间建立了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②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绝对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如挖苦、讽刺、训斥、指责,而是与他们共同分析成绩差的原因,探讨学习方法。 ③利用休息时间侧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他们补基础知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要想彻底根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就要付出真情,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要关心爱护每一个人,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厌学的学生,教师更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让他们尝到学习的快乐。我曾教过这样一个班,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厌学,表现在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在下面交头接耳,且没完没了,你讲他也讲,你不讲他还是讲,一旦提问,他们就成哑巴了,一问三不知。这样下去怎能行!我整天思索著对策。付出真情,一定会有收获,于是,我首先用情感打动他们,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影响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达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法宝。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发展民主、互助、关心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平等地对待和关爱学生,不歧视成绩暂时较差的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多给他们一份融洽与和谐,使他们相信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被老师忽视。要尊重学生保持良好公众形象的需要,维护其自尊心,不要过分责难学生,不要因为学生的一点点错误就恶语相向。我告诉他们,自己想跟他们交朋友,而且是那种肝胆相照、无话不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好朋友,这一下就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他们觉得我就像他们的大姐姐。从他们闪亮的眼睛里读懂了这一个资讯后,我知道已经成功了一半。便趁热打铁,进一步接近他们,跟他们话家常,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家庭状况,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学生病了送他们上医院,在学习上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讲解,只要他们取得一点成绩,我就及时给予表扬。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他们了,他们也越来越喜欢上我的课了。 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是不以教师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是要把他们当作有独立个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导致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和抗拒。这样,学生的厌学情绪自然出现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有了兴趣,才会走向成功。如爱迪生是因为对电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做电灯的实验过程中,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他毫不气馁,不断总结,坚持试验,终于成功地发明了电灯,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要想学生不厌学,热爱学习,首先就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自主地去学、乐学、爱学。那么,怎样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以讲故事开始不失为一法。几乎所有学生都爱听故事,所以,讲故事要讲究策略,要师生共同完成。老师每天给学生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只讲一半,并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出自哪本书,要求学生把这本书看完,并讲述这个故事下一半,慢慢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其次是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当他们讲完一个故事,做出一道正确的题时,老师要给予肯定,及时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的兴趣。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科学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教师过度重视教学过程中自己经验的构建。实际上,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明确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可见,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和参与程度。科学的方法是提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认知原理和认知发展,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资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这样,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释出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协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在组织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以便他们能经常有机会表现和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有利于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重视培养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三、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人人都想获得成功,获得他人的肯定,但厌学的学生却很少得到表扬,在家中是父母的唠叨、打骂,在学校是老师的斥责、训斥,在同学中遭受的是蔑视、讥笑。回答问题老师从不点其名,其他的活动总没有他们的名字,所以,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只觉得苦和累,于是,上课无精打采或逃课去上网、打牌。如果老师平等地对待他们,多给他们机会,多鼓励他们,学生就会慢慢转变。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优点,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教师不能因其成绩不好,就否定他们的一切,而是要去细心地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记得我当班主任时,我班有一个叫小刘的学生,他基础差,不做作业,上课讲话,甚至逃课,很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我在家访中了解到他爱劳动,不怕累、不怕苦,于是,让他当劳动委员,他特别高兴,在工作中很负责,每次他都带着大伙出色地完成任务。我及时表扬了他,要大家向他学习,充分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一段时间后,许多老师都说他变了,后来他考取了初中。可见,作为老师应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应多表扬、鼓励他们,让他们多尝尝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学习起来才会感到乐趣无穷。 四、培养自主能力,克服依赖习惯 厌学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懒惰,他们懒动脑、懒动手、懒动口,上课时课桌上只有一本书,有时连书都没有,更不要说作笔记。考试时总想偷看,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平时请人帮他做作业。因为他们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什么事都依赖父母,在他们身上已经存在一种惰性和依赖性,只有培养其自主能力,才能克服这种依赖习惯。我认为家长们应着眼于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社会经验,让他们从小尝一尝生活的艰辛,养成必要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养成一些市场意识。在众多的劳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自立是一种光荣,依赖父母和家庭是一种耻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目的才会更明确,学习起来才会有动力。 总之,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利于教师较好地改变这一状况,有绪地实施教学工作。对教师来说,帮助学生走出厌学的误区,不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本身的学习成绩的进步乃至身心健康成长都十分有利。在众多方法中,要重视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其进行鼓励教育并减少恶性竞争的压力,使学生从心理上减轻负担,才能使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致,促进教与学的顺利进行。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的方法有很多,需要在工作中慢慢去摸索,去探求,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

研究表明,学生的厌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是后天接受教育时出现的特殊现象,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后天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的甚至是造成学生厌学的罪魁祸首,使学生的学习无法进行下去。为了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让学生正常地学习、愉快地接受教育,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社会舆论要多从正面进行引导,家庭教育也应及时跟上。各种新闻媒体应该多进行正面宣传,避免各种负面效应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消极影响。目前广大农村的一些家长普遍认为学生只要混完九年义务教育,无须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初中只要一毕业甚至有的没有毕业,就外出打工挣钱,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魔力。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既影响了学生家长,更影响了学生,使学生成天在学校无心读书。学生家长也认为,只要能够认识几个字,早打工早挣钱,可以缓解家庭经济的压力,还可以让自己早日享清福。再加上附近外出打工族回家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更让学生心随所动,根本无心思沉下心来学习。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应加强对外出打工者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清醒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文化知识少了,就算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通过他们的宣传带动,再加上正确的舆论导向,我想学生就会安下心来,认真读书,多学文化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学校教育是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学生成才与否,因此学校教育千万别让学生丧失信心。首先,老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是否爱学习的主要环节,有时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或一个不好看的脸色,就会成为学生厌学的导火索。曾记得,班上有一个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平时本来就无拘无束,因此在老师上课时喜欢做小动作,经常不听老师讲课,这天这个学生在数学课上仍然无所谓,并且上课时还弄出很大的声音,干扰了数学老师的上课,这个数学老师马上把这个学生请起来,站到教室后面,还说:“你真是个猪,自己不学还影响别人,你不知道耽误别人时间就是谋财害命吗?这么多同学的时间让你白白的浪费了,以后我上课你就在这里趴着。”自从受了这个数学老师的批评后,这个学生就产生了很强的牴触情绪,每当数学老师上课,他就趴在课桌上睡觉,他不听也不做练习,久而久之,这门课的成绩可想而之,再也没有好起来。后来我接手这个学生,开始他仍然无所谓,上课时仍然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睡觉,我通过观察发现他是心病才不愿学习的,于是我经常找他谈心,他有什么困难就及时帮助解决,上课总是有意识地让他回答一些问题,只要他回答的有道理就及时发动学生掌声鼓励他,一句句“你真棒!”“很有创意。”慢慢地发现他有了一些改变,于是我不失时机的多让他展示自己,充分给他表现机会,半年下来,他已经找回了往日的自信,通过努力,他终于考上了重点中学。后来我们走到一起时,他对我说:“老师,是你点亮了我重新学习的信心,否则我将没有机会继续学习,更谈不上读高中,上大学了。老师,我很感激你,谢谢您!”说罢他给我深深鞠了一躬。由此我才真正感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的份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错,作为老师应该正确引导,让他们真正感到老师的一番苦心是为自己好,并无恶意。因此老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会在接受教育时受到打击,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其次,是老师应建立激励机制。对于一个学生不能仅仅看他的成绩好与坏,而应从多方面去看待一个学生,不管在哪个方面,只要他有了进步,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初中学生很爱面子,为了让他们保持较强的自信心,一定的激励机制是非常奏效的。还记得在广州市白云区桃园中学任教时,我平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最后学生给我的汇报是很大的。因为每学期在期中考试后要开家长会,所以我将平时学生的表现好的、在运动会上表现出色的、考试成绩优异的分别设奖。在家长会上,当着众多家长,让受奖的学生家长上台领奖,家长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样学生家长感到非常骄傲,学生也感到很有面子。于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更关心了,鼓励性语言油然而生,学生感到父母对自己的表扬是发自内心的,因此学生更加努力,于是整个班级自然而然的兴起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何愁提不起来呢?果然不出所料,学期结束时,我所任教班级的两个班的成绩在广州市白云区的55所学校中位居第一。我想这就是激励机制所起的作用吧。三、正确的评价机制也是消除学生厌学情绪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以往的评价机制都是单一的学校评价,而且评价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了,各方面的评价就会“一荣俱荣”,在当地众人的眼中这个学生就是一个英雄、很了不起,并且众人羡慕不已:“某某家的孩子真不错,真会读书,要是我的孩子也能象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会读书该多好啊!”殊不知,父母在表扬别人孩子的时候,严重刺伤了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我认为评价机制应由单一的看成绩,转向看孩子各方面素质的优劣上来,切莫因自己的一句随意的话,把孩子的学习兴趣给打消了。同时学校中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要知道“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重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顺利流畅的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让他人明白自己所说的解决问题的意图的能力。

让课堂更加有趣一些 太死板的课程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太乏味 而且学习的也不够深刻,把事物和学习融合到一起才更加深刻,学生也更加愿意学

自私,抗挫折能力很弱.一旦发现学生家庭压力过大,但是忽略了孩子的良好性格也就是情商的培养,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得任性,高中后就慢慢变得厌恶学习,对学生不良的惩罚措施等都会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据调查发现,除了应该改革的应试教育方式,我们才觉得有问题了,博士,还有对学习的爱好,有很多小学时很优秀,对孩子的生活能力.三是还有很多孩子因为迷上网路游戏而厌学,应及时跟学生家长沟通,有90%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培养,做好学生的家庭工作. 意见建议,所以才专注于此,抗挫折能力差等性格缺陷最终会严重影响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适当地给予鼓励,专家指出,健全人格等教育都极度缺乏. 另外,作为老师应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 针对师生关系紧张这一原因: 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一般分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现在的孩子承受力越来越差,没有快乐体验.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没有正确.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硕士.只有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适当给学生减压.二是我们的教育目前都是向成绩看齐,及时地引导教育,同时要多留心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发展,也不愿去学校.今年几起博士生自杀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家长和社会对其期望值却越来越高.孩子情愿躲到家这个蛋壳里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因为孩子的生活相对单调乏味,学校动辄给学生排名次,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但是根本上不考虑别人,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缺少一个全面衡量孩子的标准,责任感.在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孩子里,老师也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到了初中

1、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具体困难,让学生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3、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 4、学会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成功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5、适当调整对学生的期望。

厌学似乎成了学生的普遍现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长或老师对孩子在不同时期的期望不同,导致对孩子的要求在逐渐拔高。由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出现了我们所谓的“差生”,也就是现在素质教育中的学困生。而且学困生在随着年级的升高,队伍在逐渐壮大。厌学生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才能使厌学生变成爱学生呢? 一、要千方百计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强迫孩子们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①兴趣是寻求知识的动力,是主动学习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汇入,往往能激发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去探索,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强迫孩子们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①兴趣是寻求知识的动力,是主动学习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汇入,往往能激发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去探索,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因此,在课堂上,多方面给后进生以信心,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以长促短,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厌学情绪,逐步变消极为积极。 二、 要想方设法矫正学生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一些挫折就感到内疚,有的始终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己不行”的思维定向,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消极被动的负面影响,自卑心理也自然滋长。 自卑心理的产生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它往往伴随着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等消极表现,是学生思想品德滑坡的重要诱因。但我们必须同时看到,自卑心理毕竟是由于个体在现实中的自我无法转化为理想中自我的不满、愧疚中产生的,因而这种心理从其成因中能反映出学生不甘落后、渴求进步的一面。如果矫正得法,就会使学生心理上的积极因素得以扩大,消除阻碍学生心理潜能释放的障碍,使学生在自信心的激励下和谐发展, 在教学中,一是要采取小目标积累法矫正学生自卑心理。就是帮助学生制定一个个能在短期实现的小目标,引导他们向后看,从已经实现的小目标中得到鼓舞、增强信心。随着一个个已经实现的小目标的积累,不仅会积累成一个能实现大目标的动力源,还会使学生形成足以消除自卑心理的自信心。二是采取暗示法。在心理学上是指外界通过语言、标语、气氛等等牵引出个体潜意识中与之相应的心理倾向,使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产生与之一致的积极反应。暗示法又可分为语言暗示、标语暗示、气氛暗示等。三是目标想象法。就是要帮助学生借助于想象的力量,在其主观世界里创造出一种能够令个体既感安慰与自豪又心神向往的主观映象,进而牵引出追求的欲望、信念与意志,最后,导致个体的成功。对于因不同原因形成自卑心理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创设不同的想象内容。如对于那些认为自己头脑笨而自卑的学生,可帮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可化解万种疑难于股掌间的绝顶聪慧之人。想象时最好是闭着眼睛,集中精神,使想象不断朝一个方向进行。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潜意识就会形成"愿望的磁石",一旦这种愿望的磁石形成之后,就会自动地引进一切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所需要的东西。进而会使学生由内而外的产生达成愿望的行动。对那些遭受挫折的孩子,对那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对那些因各种原因自卑的孩子,只要我们热情关怀、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引导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诸,他们就能振作起来,变得勤奋好学,乐观向上。 三、 要不遗余力改正学生过错行为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错行为,甚至经教育后仍重复犯错。对这些学生,我采取宽容的态度,耐心地帮助。如我班有两位学生经常拖拉作业,我并不指责这两位同学没有交作业,也没有罚他们站起来,而是要求完成作业的同学举起手来,我这样做,既表扬了先进,又保护了没完成作业同学的自尊心,我的宽容尊重了他们,他们易于接受,他们就能在教师的殷切期望下自觉地向先进看齐。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用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尊重、关怀和鼓励下,乐于接受老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多关心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用激励教育,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身心就必定能健康地成长,必然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小学生就厌学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了,是否父母对孩子学习习惯培养不好,如果必要还是要问问心理师,给孩子制定个详细可行的改善方案,善妍心理(上海),你可以去先问问,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多使用开放性的课堂,图文并茂,将公式文字趣味化,多样化。

[1]孙兆进,.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及矫正[J]. 莱钢科技,2006,(4).[2]马希良,李玉花,.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与思考[J]. 青年教师,2006,(7).[3]冯文婷,吴发科,. 社会转型期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J]. 中小学德育,2011,(3).[4]高屹,张瑞凯,. 北京市不同发育阶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1,(4).[5]张建军,. 中小学阶段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 新课程(教师),2010,(5).[6]曹加松,. 中小学不同学段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及分析——以甘肃省2256名学生心理健康指数调查为例析[J]. 中小学电教(下),2010,(10).[7]贾继娥,.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4).[8]张清,.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9]信中贵,柳友荣,. 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所受抚养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分析[J]. 社会心理科学,2009,(3).[10]郝尚雄,.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小学生心理及心理干预的调查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09,(9).[11]张彩玉,徐潮,许金花,马修云,高贵留,翟慧钰,王爱丽,. 威海市肥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09,(31).[12]董斌,邵山,. 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分析[J]. 少年体育训练,2009,(5).[13]徐立峰,. 淮南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6).[14]蒙家宏,王瑞培,. 都匀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2).[15]李荣,.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2).[16]谭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J]. 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1).[17]方萍,谭华明,王大斌,明萌,刘俊华,陈洪波,. 十堰市茅箭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18).[18]陈定湾,何凡,刘碧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7,(9).[19]项海青,刘庆敏,施文英,陈仁华,李莉,. 中小学生哮喘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5).[20]付英淑,胡久运,. 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J]. 黑河教育,2006,(4).[21]翟兆峰,韩露,. 鲁西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4).[22]巢传宣,刘建平,. 江西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6,(11).[23]董秀妮,王学华. 我国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心理分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4).[24]马晓丽.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 贵州教育,2004,(6).[25]张淑娟. 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分析与矫正[J]. 山西教育,2004,(15).[26]张廷贵. 我国中小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心理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2).[27]朱静.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与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3,(1).[28]闫忠伟. 中小学生的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J]. 石油教育,2003,(3).[29]刘佩霞,范爱军,侯晓婷,赵焕青,黄丽. 焦作市部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2).[30]张红革,于新玲,. 中小学生由考试紧张引起精神障碍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 工企医刊,2003,(2).[31]车新平,王青莲,陈云峰,. 中小学生心理偏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2003,(8).[32]高平.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3]方健华,. 中小学生旷课、逃学行为的心理分析及矫治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34]李钟山,. 第四部分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指导 第三讲 中小学生学习问题案例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2).[35]方晓义,李一飞,聂振伟. 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咨询内容分析报告[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6).[36]李凌,缪小春.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公众观的调查和分析[J]. 心理科学,2000,(5).[37]邱建国!401147,陈建国!401147,张鸿娅!401147,付以容!401147. 对96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四川精神卫生,2000,(3).[38]潘如勤,王祖丽. 中小学生恶作剧心理分析[J]. 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9,(1).[39]武建芬. 中小学生的欺侮行为及其心理分析[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1).[40]聂振伟. 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分析——一个心理咨询员的手记[J]. 健康,1999,(1).[41]杨雅清,羊枣. 中小学生嫉妒心理分析及对策[J]. 河北教育,1998,(11).[42]李金波. 中小学生家庭作业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1998,(2).[43]李金波. 对中小学生家庭作业心理的初步分析[J]. 基础教育研究,1997,(5).[44]李金波.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年级差异的调查分析[J]. 普教研究,1997,(5).[45]徐振如,何玉祥. 中小学生的挫折反应及心理分析[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6,(2).[46]陈建绩,陈会昌,. 对中小学生的气质、心理适应性和意志品质的测试与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4).

农村中小学厌学情绪研究论文

百度网很多现成的,你自己去下载看看。不过参考就好,别全部抄袭。

适合学生心理状况和能力水平的适度紧张的教育和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高效率的教育和教学。健康的学校气氛的创设有赖于这样一种适度紧张的教育和教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鲁迅先生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要为儿童提供有吸引力、美的、实用的玩具,以唤起儿童的好奇心,促进他们智力发展。为儿童提供适应的环境必须包括生活、学习、游戏等几方面的内容,以使儿童的心理能和谐、均衡、全面地得以发展。少年儿童喜欢游戏,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儿童时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应该在乐趣中度过。然而,被称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并非是无忧无虑的童话世界,最近,100多名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在接受北京市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心理测试时,回答“生活的是不是开心、是否无忧无虑”的问题时,大多数的孩子说“不”。负责这项“社会、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影响”调查的研究人员说,北京七岁儿童的社会、家庭压力已经很大。由此可见,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失去了“乐趣”。作为一名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现仅就“本文就如何增强儿童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 乐趣

一、方法不当,顾此失彼

由于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和就业难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导致“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分数第一”、“成绩至上”的精神包袱,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无情地压在“小太阳”、“小天使”、“小皇帝”、“小宝贝”们的身上。有些家长逼迫孩子从小就准备将来去“挤”升大学的“独木桥”。尽管上级再三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然而,任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提别重视升学率现象。教师晋级、评职称、评优评模、选先进、整顿、考核的主要依据仍然是所教学生分数的高低。“学生高分,教师受奖。”促进教育者只盯着考试分数。种种不利教学改革的因素造成当前仍有些教师常单纯的把“学习”与“刻苦”联系起来,过分强调“刻苦”二字,轻易地将“下苦功”和“高分数”划等号。常借用古人“头悬梁、准刺骨”等“苦读发”教训学生,将写有“一分辛苦一分才”、“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条幅张贴在教室作为鞭策学生刻苦学习的座右铭。学习固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但是要“适度”,任何事物需要有“度”的限制,适度而止,苦过“度”,就要发生“质变”,顾此失彼。例如:1995年春季,某地区为了准备迎接各级“统考”,教师压力大,负担重。有些学校的师生起早贪黑,两头不见日头,每日在学校的时间竟然长达14小时(远远超过了上级有关部门规定的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教者用最原始的方法,教得麻木,高度疲劳。学生们在老师的“看护“下机械地死记硬背老师们炮制出来的复习题和答案。各种任课老师争抢着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灌”得昏头晕脑,教师却特别强调“背多分”。导致大多数学生“望学兴叹”,更谈不上对学习有什么“兴趣”或者“乐趣”了。“分数第一”、“成绩至上”的精神包袱压得孩子们没有欢乐、没有假日;逼得孩子们成为“啃书本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学生吃不好、睡不好、休息不好,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怎能提高呢?

学习也要劳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实践证明:8-1>8(每天从8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习效果反倒比整天8小时钻在书堆里苦读好)。

二、改革教法,培养能力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认真备好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寓教于乐(乐趣),寓教于戏(游戏),寓美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运用“多向交往”教学法,设法促使学生一同思考,创设一种能够进行课堂讨论的学习环境。作业少而精,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要大力提倡“快乐型”教学法,进行“愉快教育”,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收教育,增长知识。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变“学会”为“会学”。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据调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知识80%是在离开学校后经过自学摸索而获得的。

三、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寓教于乐”,把学生看课外书,看电视,游戏的时间还给孩子们。各科知识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时代不需要不敢在班门弄斧、“封闭型”的“书呆子”,而是需要“多艺型”、“创造型”、“发展型”人才。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看有用的书和好的影视节目,要让学生看富有教育意义和专题节目及各种讲座。还要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举办夏令营。这样,便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视野开阔、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料,潜移默化地在愉悦中获得知识。

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我们不得不呼吁:关心下一代,把乐趣还给孩子们。童年更需要乐趣,学生渴望七色阳光。学校要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坚决克服,彻底改变“分数第一”的现象。家庭要改变传统的旧观念,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培养自己的子女,要明白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凡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都是人才。教师要做教学改革的促进派,把欢乐还给孩子们。切莫让孩子们事倍功半,“死啃”书本,要多让他们回到社会这个广阔的大课堂中吸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名孩子成为健康发展的人,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二

《浅谈农村小学 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 发展和素质 教育的逐步深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作为 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并且明显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有的教师以"独断专行"的教育行为来捍卫在学生心目中"权威"地位,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社会上的一些对教育认识的偏差,也使得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 科学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 老师 学生 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 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 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贻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 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 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 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

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 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性交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7、其它形式的教育。

当然,有些有效的途径是靠教师们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把这项工作做好。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中学生厌学成因及应对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来寻找厌学情绪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原因,找到它的根源,并结合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分析其形成的过程,并从中找到调整这种情绪的办法,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相关的措施,使学生的学习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使教学能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地进行。

关键词: 厌学;家长;教育体制;思想

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很让人担忧,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存在着学生厌学的情况。学生本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本应对新鲜事物和知识充满好奇的,可事实确不是这样,这使人感到非常困惑。

一、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一)家长施加的压力太大,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无视客观情况,盲目根据自已的期望,对孩子提出了许多超越孩子能力的要求,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二)现代社会的诱惑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人们都讲究物质享受,这些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学生大多缺乏克制力和分辨力,他们大多注重直观的感受和物质的感观刺激,物质诱惑容易转移其注意力,导致学生盲目攀比,无法专心学习。

(三)传统的教育体制抑制了学生的活力

传统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束缚比较多,在这种教育体制之下,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缺乏自主权,学生习惯了在既定的框架里进行思维活动,其创新活力也被抑制了。

二、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措施

(一)家长应多关爱孩子,以理解为主。

首先,应以平常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不能老是把自己的孩子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而要务实,要始终把他们放到一个普通人的位置,做普通人所能做到的事情,在此基础之上适当地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自身能力。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把握好度,否则又会落入期望过高的泥潭。

其次,对孩子的成绩不能“斤斤计较”。面对孩子的成绩,家长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客观来看待,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首先要做的应该是理解,因为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考试成绩不如意,其本人心里也不是很好过,如果家长一味地批评孩子,这会使孩子仅有的一点信心也随着严厉的批评而散失。家长要平心静气地帮助孩子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其成功的'地方要予以肯定,对其失败的地方也要予以纠正,并提出好的学习建议,让学生相信其自身是可以学好的。

最后,对孩子的理解不代表对他的纵容和放任。对其明显有过错的地方要能够批评,让他知道这次的失败有他个人的因素,让他明白自己有过失,这样才能促其反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一味地推卸责任,纠正他们得过且过的错误思想,减轻学生侥幸的心理。

(二)学校要结合本校本班实际,因材施教

一般来说,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现在的学校重点中学和非重点并立,城镇和乡下中学并立,这些学校的生源由地区形成、自然分类,就个体的学校来说生源地相对统一,所以很可能就会呈现某一地区特点,当然这些特点有时还需学校总结培养方能形成,而这些特点就是每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优势,依据这些特点,来发展本校的特色,比如说有的学校学生,在体育或音乐、美术等方面有优势,而在语数外物化等科目方面却不是太好,这样我们就可以避重就轻,适当地考虑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能使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上找到信心,从而改变厌学的、得过且过的态度。总之,每个事物总会有个性,或者说有其作为这一事物的特殊性,所以各个事物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顺应事物的规律,使事物和谐有序地健康发展。

(三)社会要给教育以高度关注

人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要来关注教育、支持教育,而不能从表面上片面地来看教育。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上来看,教育不容乐观,一种普遍的观点就是教育不直接创造财富,因此就可重视可不重视。这是严重错误,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育水平的发展程度,因为教育虽不直接创造财富,但创造了无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传播了无比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在各个领域都对生产生活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生产领域,教育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能在各个领域促进劳动生产的提高,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教育对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每个人都应对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关注教育环境、教育资金设备等,同时某种程度上教育也是一项弱势产业,它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它。

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我们只有找到原因,研究对策,才能有效地调整好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向学习的良性方向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厌学行为研究论文

历年来,小学生的厌学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从1989年开始迫溯,我国研究者对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逐年增多,提出应对厌学的措施也层出不穷。以往在厌学内涵、厌学表现行为及厌学对策上对该问题的研究都有较深的造诣。虽然已有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势不可挡的高速信息化时代必然衍生出新的现象问题。本篇论文主要是在对以有关于小学生厌学问题研究梳理的基础上着重从小学生心理现象入手,进行隐性表现及同伴关系导致厌学现象的研究。更新研究的已有成果,以便使小学生厌学问题的解读更符合时代的要求。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人们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反应到学校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阶段也逐渐趋于低龄化,尤其是学生的厌学问题使教师感到非常棘手,也令家长和厌学者本人感到非常痛苦.厌学的积累不仅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且更加存在可能使学生对学习形成“厌恶性反应定势”,即是一接触学习的情境就可能无意识的表现出焦虑、压抑、烦躁、恶心等种种的不适应心理,生理反应,使他们容易形成自卑、退缩、选避、自我概念不良等个性不良特征,更有严重者会形成多种的不良行为,甚至走向辍学与犯罪。小学生厌学问题由来已久,其主要由学生的不良心理导致,促使问题的严重性,给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也带来越来越大的危害,所以研究者对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关注度逐年升高。为了有效缓解小学生厌学问题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在原有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学生自身导致厌学的心理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将个性心理因素与小学生厌学问题相结合,并为教育者提供新的解决策略的方向,为有效缓解小学生厌学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丰富完善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理论。现实意义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不断深化,使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很重要,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校园的和谐也是社会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才能帮助未成年人成长成才。如果当前校园暴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防范和解决,不但威胁到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也会影响其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研究并解决校园暴力现象是未成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二)厌学概念界定关于对“厌学”概念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它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综上所述,所谓“厌学”,其实就是指学生“不愿意学习”“讨厌学习”。具体而言,就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倦,抵触心理状态及其生理和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相关文献均是以“拒绝上学”、“辍学”、“逃学”作为研究内容。采用“逃学”来表达一种客观行为,并对“选学”背后的成因加以分析。小学生厌学不仅仅是我国所特有的现象,大量调查发现,国外小学生也普遍存在着厌学现象。厌学现象在国外也较为普遍,在国际教育领域中,学生厌学已成为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而且有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美国政府对学生辍学问题较为关注,1963年就提出了《反中途辍学运动》报告,在报告中详述了学生辍学对教育发展的危害,倡导在国内改善学生辍学状况,借助公众的力量将未完成的学业即辍学在家的学生送到学校继续学习20世纪90年代,日本舆论界掀起了关于中学生对数理课程厌学话题的讨论。该国的文部省又于近年在国内针对初五年级学生进行了相关调研,调研数据表明,在受调查的4966位中学生中,有52%对数理课程存在厌学情绪,该数据较之1995年所做的调查提高了5%。埃里克森通过研究指出,学生在童年时期,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对学生学习心理具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国外对中小学生逃学归因的分析是从多角度进行的。德国心理学家教授罗斯特认为学生厌学的原因包括: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学习基础薄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课程脱离学生的实际经验。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教授认为,日本学校组织与制度的落后性。比如,大班授课,单一的课程设置,激烈的应试竞争等,导致了学生的厌学。K.chriotogher及苏.白旁德(2006)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来解释学生厌学的原因,他们支出厌学是由于冲动,缺少自制力的个性以及无能为力产生的自我否定心理偏差引起的。Heery hirherly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学龄儿童无人监管等家庭原因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Mashaer 和bernstregin 针对厌学学生青春期发育对独立和自主权强调特殊性的发展特点,他提出家长要通过改变家庭的互动模式,减少过度保护和心理敢于等措施来转化学生的厌学行为.davied heyne 在对厌学学生进行实践干预的研究中提出以认知行为治疗法(cbt)环节中学生厌学行为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出勤率,而且能提高厌学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面对学校的诸如测试,被嘲笑,被欺负等情形。Svetlane yampobkaya 等研究者经过对厌学中学生展开早期感知,认识项目(gear up)干预后,改善了学生的厌学行为。综上所述,国外也普遍存在中小学生厌学的事实,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是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共网作用,并且对厌学的研究都有涉及到厌学现状,厌学原因以及厌学对策等方面。而在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方面。国内外也有许多相似的角度,基本上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四个角度出发。2.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厌学现象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高度关往,国内呈现了许多关于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大量的调查结果中表明,小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秦世荣2013年对吉林省龙并市15所中小学校的2253名中小学生的厌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2253名中小学生中,厌学中小学生为497人,厌学率达到了[2].学者杨平指出,要根治学生厌学问题,需要发出学生内心的积极主动意识,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需要以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由家,校核社会三方合力解决学生厌学问题[3]。肖承志等则指出,应当通过净化社会文化,创新教育方式,转变教育方向,优化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兴趣,倡导家校合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等方式应对学生厌学问题[4]。朱盘安提出,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应当从创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建立高效课堂;引导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等方面进务力[5],李开学研究得出,通过提高学生自信,培养其自尊自爱的心态,实行科学教学,巩固学生基础知识能够有效的转变学生厌学情绪6]。在对自身情况有全面的认识之后,学生会转变自己的行为,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自制力,减少对学习的抵触感。愚乐于学,提高学习能力是学习更加高效。有研究者认为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家庭经济,隔代管理,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程度,不良品德、过度期待及教养方式是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刘卫和方双虎等研究者提出厌学学生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人格差异性特征。情绪不稳定、神经质、内向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问题。关于学生厌学问题的文献很多,以上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角度全面的归纳,分析了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但大都是将中学阶段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小学生为对象的相关文献相对较少,但实际上小学生的厌学问题也日益凸显,厌学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寄希望于预防和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 小学生厌学现象判断1 学生不想学习学生表现出不想学习,认为自己的学习行为是为了父母或其他人,自己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而成绩稍有下降则更不愿学习,取得更差的成绩直至恶性循环,自暴自弃。学习兴趣和动机薄弱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要求,对学习丧失信心,总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任何程度的学习任务,认为自己不可能再有改变和提高。2 学习兴趣的转移从兴趣的转移对象上来看,厌学的孩子大多迷恋上网、游戏。有的本来对学习有产生过一定兴趣的学生会由于沾染上网络游戏后,逐渐荒废学业。更有甚者从黄色书刊影像中填补内心的空虚作为慰藉,他们轻者精神萎靡,重者打架斗段。二 学习情绪负面,态度消极1性格倾向性和人格差异性教育者给予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在上小学后的学习行为表现有深远影响。其中和学生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心理迹象会造成明显的性格倾向性和人格差异性,不喜欢交际、胆小、依靠、轻易情绪沮丧的孩子容易出现逃学、偷窃、早恋,甚至抽烟、酗酒、吸毒、迷恋暴力等严重不良行为。若不及时止损,对其学习行为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性格忧郁、自卑、孤独的孩子也伴随很大的消极负面情绪。对教育者提出的学习要求,有负面情绪的孩子往往故意抵触对立,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糟。家长和教师试图与孩子谈心,希望获得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存在厌学消极态度的孩子会表现出桀骜不驯,或是心不在焉。部分学生会处于口头的随即应付,并不会采取长期行动上的配合。而他们将强烈隐性或显性的消极负面情绪深埋在心底,隐藏在内心的独白类似于“读书有什么用,我就是不想学习,永远当个失败者。”拥有这样对生活的悲观失望的态度、心灵受到或多或少伤害的学生,在极易出现厌学心理。2 学习的挫败感有一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努力的想试学习成绩提高,但一次次失败后对学习产生里消极的态度。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很努力,也曾经取得了自身看来很不错的成绩,但是却不能持之以恒,后来成绩还不如他人。他们在班里的活跃度本身不高,经常被同学老师忽视。于是变得破罐子破摔。三 学习行为的被动及抗拒小学生不爱学习现象早已成为家长、教师的一大难题。即使教育者使用各种强制手段严格要求孩子,甚至强迫他们学习,但很多孩子仍然把学习当做是多余并讨厌的事,一上课就头疼,一拿书就犯困。部分学生因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极度厌恶的情绪,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有的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被动和抗拒大致表现是这样:行为上远远偏离学习的活动,极少对学习活动投入自己的精力,不远甚至抗拒作业,不认真听讲或者想法设法逃课。

百度网很多现成的,你自己去下载看看。不过参考就好,别全部抄袭。

本科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紧张、繁忙、竞争的气氛也同样笼罩中小学校园。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悠闲的双休日,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我们肩负的任务重如泰山。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 躁 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家长的教育方法更得当,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 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五、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立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透过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从中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从而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动态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制的运行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分析与研究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用有效的措施。 5、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或家长或老师或其他重要人物)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近年来,小学生厌学情绪趋于严重,尤其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而数学学科本身又具有抽象性,大多数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学起来感到非常枯燥,所以即使老师耐着性子苦教,孩子们硬着头皮死学,孩子们是“吃得苦中苦”也却极有可能是“高分低能”。 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应用的广泛性,给数学教学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因此,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经常耳闻目睹这样的现象,孩子们常常沉迷于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游戏的“趣味性”。如果数学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怎么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它在人的生活中和学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化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为“有趣”,让数学课堂成为趣味快乐的课堂,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位教师使命和职责。二、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1,指导思想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兴趣不高,对决定其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知识不感兴趣,那么,素质教育的实现将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直接影响了他的知识接受。因此,无论从新课改的要求,还是教育教学新理念、社会需求的现实需要出发,学校教育必须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问题。2.理论依据 依据教育心理学等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选择适合本班教育教学实际的、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研究方法。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对象1.总体目标以王楼中心小学三(2)班学生为研究和实验对象,逐步进行实验、总结、分析、论证,再实验,再分析,再总结,以便总结出可具体操作、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在本校各班数学教育教学中全面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我校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2.研究方法及预期效果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精心搞好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学好数学。3.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1)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情况调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主要原因。 (2)问题的趣味性、生活化对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分析。(3)教师魅力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分析。(4)竞赛活动、实践活动体验成功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影响分析。(5)生活化问题情境创设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分析。(6)多媒体教学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分析。4.对象:三年级学生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采取怎样的方法,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以及应用数学的兴趣。初步设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1.建立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体现师生平等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研究。2.通过较多的创造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体会到数学在身边对数学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3.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的趣味性,通过问题的有趣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4.精心安排实践应用活动,以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5.合理安排小组竞赛形式,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6.合理有效的利用CAI技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研究。五、研究时间1.2013年3月——4月 确立小课题并制定方案选择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查找相关资料;明确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以王楼中心小学三(2)班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出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主要原因。2.2013年5月——12月 研究阶段采用观察法、调查法,了解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课堂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搞好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学好数学。3. 2014年元月——6月 总结阶段总结出可具体操作、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在本校各班数学教育教学中全面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我校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六、预期目标1.研究出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基本原理,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由原来的不愿学数学变成积极、主动、爱学数学。2.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查报告摘要: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而兴趣的丧失则导致了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证。关键词:数学 学习兴趣一、调查目的、对象及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水平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无论是社会整体还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尤其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为广泛和基础,社会、学校、家庭对小学数学学习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小学课程最基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为了进一步研究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我特别对自己所执教的三年级的35名学生进行了试卷调查与分析,具体的调查内容如下:1、 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原因;2、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3、 学生所喜欢的数学老师以及数学课堂。二、调查结果:(一)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原因班级中的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中年级的学生现阶段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带给他们一种轻松的感觉;而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主要是觉得数学课堂和其他课堂比起来比较枯燥、无聊。学生对活跃“动起来、说起来”的课堂游戏以及分为最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日常教学中游戏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堂一味的讲练由于太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二)学习数学的目的 大多数小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把数学当作一门考试的学科来对待,或者是为了不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才去学习。总而言之是“被学习”一族占多数,这些心理在不同程度上会给他们的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偏差和心理压力,以至于在数学学习上不能很好的接受和发挥。一个学生,只有从真正的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才能在更多地在学习中尽心尽力,但能明白其重要性的还太少,一般的学生都是出于外部的需要和压力才学习数学的。(三)学生对教师的看法。 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年轻的数学老师,在教师教学中学生最为关注的就是教师幽默的教学魅力,可见教师在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注重魅力教学的培养的优美化。绝大部分小学生喜欢欢快、轻松的数学课堂,更喜欢一个小故事或者小游戏贯穿始终的数学讲授课堂。孩子们更喜欢在欢快的课堂中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给他们自身的一种肯定,同时还会以此为荣,从而从多方面去提高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现状的分析: 1、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课堂的氛围存在很大联系,而且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创设一个愉快的数学课堂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对日后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学习目的,同时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所以,作为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教学改进来激发更多学生的兴趣。 3、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良好的专业知识也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个人魅力,让更多的小学生爱上数学。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现状调查表 1、你喜欢数学吗?A.很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2、为什么喜欢数学?A.对生活有帮助 B.数学很有趣 C.上课有趣 D.增长知识 E.不知道3、 为什么不喜欢数学?A.上课不生动 B.数学太难 C.要死记硬背 D.基础差 E.不知道4、 学习数学对你自己本身来说重要吗?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 D.不重要5、 学习数学对你有什么好处?A.生存的工具 B.丰富知识 C.升学 D.没用处 E.不知道6、 学习数学是你自愿的吗?A.父母要求 B.学校规定,要考试 C.我自己喜欢 D.被逼的7、 为什么要学习数学?A.自己喜欢 B.为了得高分 C.别人说数学很重要 D.多长见识 E.其他8、 你喜欢上数学课吗?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9、 上数学课有意思吗?A.很有意思 B.比较有意思 C.一般 D.没意思10、 你喜欢数学课上的哪些活动?A.讲练结合 B.合作讨论 C.做游戏 D.小组竞赛11、 你最讨厌数学课上做什么?A.讲练结合 B.合作讨论 C.做游戏 D.小组竞赛 E.其他12、 对现在的数学教师满意吗?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13、 老师怎样做才能让你更喜欢学习数学?A.幽默 B.和蔼可亲 C.热情洋溢 D.公平公正 其他14、 你喜欢老师当众表扬你吗?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15、 课外时间你会主动去学习数学吗?A.一直 B.经常 C.偶尔 D.从不注:1、请各位同学在以上表格中自己选择的方框上打“√”。2、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投票,不需写姓名。

大学生情绪研究论文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本文就是从大学生情绪状态及其相关社会 文化 因素的关系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与父母文化、个人特质、性别角色及社会文化、及大学不同年级有关。还有一个群体指标就是农村来源大学生某些情绪指标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心理分析

一、情绪的认知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消极以及不好的情绪状态都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严重的情绪困扰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认知情绪,了解情绪的发生原理,明白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掩盖的作用,也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情绪是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凡智力因素。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Izard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一)情绪(1)有其生理反应: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特征。如在愤怒的状态下会出现面红耳赤,汗腺的分泌等。(2)是一种内心感受:不同的情绪状态必然会反映到人的知觉以及意识上来。从而形成人的不同内心体验。如:再有人受伤时,会感到痛苦。(3)会表现在行为中:面部表情最直接的反映着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当自己所希望的球队获胜时,脸上会不由自主地会喜笑颜开;当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愁容满面。还有就是情绪也可以通过体态行为和声音语态来体现。(二)情绪的作用(1)自我保护的功能;如被人伤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2)人际沟通;(3)信息传递功能;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互表爱意。在了解到情绪的产生原理及情绪的作用。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情景与相同的遭遇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探寻。

二、影响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1、什么个体情绪差异?

“个体情绪差异”是面对同一件事或同一情景,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绪。

2、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社会文化

不同地区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信____的杰克与来自神秘草原的安妮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由于暑假俩人由于天气炎热的原因生病了。在杰克看来他生病是因为他暑期去教堂祈祷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上帝,这是上帝对他不虔诚的惩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安妮认为这次的生病是巫术造成。巫术是一股不可预知的力量,所以安妮感到害怕、焦虑。这一个案例正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对“生病”产生的反应及情绪有较大的差异,情绪体验可以完全体现人类的本质及社会文化。当然这也不能意味着文化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有些理论认为,害怕;悲伤和快乐等是超越文化鸿沟,普片存在的情绪体验,但就是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同的情绪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含义。大学是一个不同区域群体的聚集地,是由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所组成的。所以不同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情绪有所影响。

、家庭背景与教养差异

家庭背景:大学中,部分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常常会为了生活困难,学费及家庭的债务而感到困惑、焦虑、忧郁。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他们优越的家庭环境与大学艰难的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会出现厌学,无生活目标,无所事事等情绪困扰。家庭教养:其教养方式分为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由于教养方式各具特色,之女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以及发展出的应对情绪的方式也就各有差异。我们来看一个属于独裁型的简单例子:大学里小美和阿伟相恋了,可是她却变得越来越迟凝,虽然知道阿伟对自己很好,但考虑到母亲不喜欢阿伟,嫌弃阿伟家庭背景不好,总是有意无意的把阿伟与亲戚比较,现在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要继续与阿伟交往下去了。妈妈的态度让小美有一种不安,惶恐的感觉,没有妈妈的认同,小美对场恋爱真的没有信心。对于这个不稳定的恋爱大学中普片存在,通过这个简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给子女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发展,以及我们会做出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性别角色与城乡差异

不同性别在情绪状态上也呈现出差异性。通过研究表明,女性对情绪的沟通与表达比男生自在;有耐心;也更清晰,对非语言信息的传达与接收也比男性熟练,也比男性善于处理情绪的相关问题,男性则易于处境沮丧的人,容易忽略对方的感受,但不排除男性没有处理情绪方面的长处,例如在保证、原谅、尝试妥协方面就做的比较出色。另外男女大脑的构造不同也会造成女性的感情洞察力较为优于男性,情绪的感受及表达方式也有着大大的差异及生理上的差异也会造就情绪的变化。另外,城乡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以及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看,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在以上心理体验上要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状态焦虑、内射性抑郁、自杀危险性高和自尊感、幸福感低。本研究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时,应对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了解其经济状况,采取必要的改善 措施 。另外,情感上的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建立比较密切和稳定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其综合应对能力,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基础。在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为保持情绪健康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辅导,让每个同学都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另外,这类活动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情感倾诉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探索、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及大学生情绪管理

掌握影响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因素,了解到情绪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情绪差异,可每一个所拥有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所表达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肢体与表情的反映。“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4]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页。

作者简介:

1.刘高升(1981-),男,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2.周锐(1984-),女,四川 财经 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校经济学课程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篇三 《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摘要: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情绪及情绪管理的概念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提出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增强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团体辅导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等策略,使大学生能够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常常会出现失落、沮丧、空虚、焦虑、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丧失理智的举动。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作为 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关注。 一、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1、情绪易冲动且复杂多样 大学生有着丰富、强烈而又复杂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快而强烈,喜怒哀乐常常一触即发,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得容易感情用事。这种冲动性的情绪尤其在群体中往往会变得更激烈。大学生有较强的群体认同感,喜欢模仿,易受暗示,容易受当时情境气氛的感染、鼓动,表现出去个性化,降低责任心。 2、情绪的波动性和弥散性 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积极高昂,有时消极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同时,大学生的情绪还有较强的弥散性,一种情绪一经产生,就可能越出原先的对象而扩散开来,在不自觉中,使得他们把自己的情绪赋予外物,转移到 其它 事物中去,而且其情绪余波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使他们有时很难保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3、情绪的矛盾性和文饰性 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得含蓄、内隐。但相当多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尽情地得到倾诉,这种感觉有些是自己意识到的原因引起的,有些则是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这种压抑来自何方,只觉得自有一种不满、烦恼,有一种空虚感、孤寂感。这与大学生具有的丰富情感是相矛盾的,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又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异常情绪,如焦虑、忧郁、骄傲、愤怒、嫉妒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 1、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Salove)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Mayer)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萨洛维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指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主动摆脱焦虑和不安情绪。(3)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的热忱、专注和自制,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4) 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指善于调节与控制他人情绪反应,并能够使他人产生自己所期待的反应的能力。 一般来说,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是否被社会接纳与受欢迎的基础。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认识提高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性,把情绪智力的培养纳入学校的整体运行机制中,在制度的建立、课程活动的安排、校风的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能够发展学生情绪智力的工作。 2、增强大学生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 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掌握情绪管理的几种方法。 (1)心理暗示法,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个概念最初由法国医师库埃于1920年提出,他的 名言 是“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心 理学的实验表明,当一个人静坐时,默念“喜笑颜开”之类的语句,那么他的心里面也会产生一种乐滋滋的体验。 (2)适度宣泄法。当大学生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时,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而适度宣泄则可以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放松。如可以尽情地向至亲好友倾诉,或是通过 体育运动 、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但是,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必须增强自制力,不要随便发泄不满或者不愉快的情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3)合理情绪疗法,即ABC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发情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ABC理论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3、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有效疏导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地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 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能够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4、营造良好环境,稳定学生情绪 进入大学之后课余时间比高中多了很多,学习也不像高中那么紧张了,很多同学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或者沉迷于 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等到毕业时才追悔莫及。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找到集体归属感,让学习、生活的意义得到升华,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总之,情绪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潜能开发,并有助于人的自信心的建立。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地表达、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 文献 [1]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叶素珍 曾振华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朱艳新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篇四 《大学生浮躁情绪原因及其管理》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直以来他们都是天之骄子,但是当今社会的特殊化使得大学生无形中已经变成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爱情问题,还有社会赋予他们的各种压力都使得大学生这个浮躁的群体更加难以管理,本文就从大学生浮躁情绪的来源和管理方式做一些分析。 大学生浮躁情绪管理就业 一、造成大学生浮躁的原因 1.理想与现实的脱离 大学生一直是生活在校园里长大的孩子,对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认识随着年龄的和知识面的增长而增长,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好像就已经认清楚了自己所面临的严峻的现实,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理想和现实所带来的落差感,而产生浮躁和不安的情绪,更有胜者开始自暴自弃。就像网络上出现的大学生不去上课的原因是:上了不一定能听懂,听懂了不一定考,考了不一定过,过了不一定毕业,毕业了不一定找上工作。在这种无限放大的悲观情绪的影响下,学生会不断的加深浮躁的情绪,最后有时候会导致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扭曲,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2.社会大环境的恋爱观失衡,攀比严重 我们经常在大学比较集中的地方看到学生们成双成对,莺莺燕燕的女学生和三三两两的男学生搂肩搭背,或者卿卿我我,一对对大学生情侣们迫不及待地享受爱情的甜美,在他们的观念中,爱情这东西已经是一种随时皆可抛的一种需求品,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观念促使学生们有一种尽情挥霍青春的洒脱。而在同学之间攀比现象也很严重,一个宿舍中,如果有多数有对象,那么剩下的那几个少数就做不住了,在这个大环境崩塌了的小社会中,纯情似乎显得那么的飘渺,少男少女们攀比的开始交往,看谁玩的大胆,谁放的开,殊不知,这些在大学期间留下的阴影将是他未来人生中最不得谈起的一段往事。在学校附近应时而生的各种钟点房和招待所得生意也就火了起来。产生大学生恋爱观念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方面教育管理出现漏洞。一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目标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方面管理上的缺失;二是老师和学生交流不够,很多老师仍然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对立面上,有种各扫自家门前雪的感觉,下课转身就走,像完成任务一样,走的是混工资的套路。学生本应该最亲密的辅导员工作也做的不到位,有和没有差不多,这都是问题的来源。 3.“围城”心理作祟 在校学生难免会跟自己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长或者乡党们进行经验上的交流,在谈话期间,普遍现象是,已工作的学生经常有一种对现状不满的抱怨交流给在校学生,他们总幻想着跳槽,换一个新工作,但又担忧找不到更好的,所以在校生听了以后也会在无形中产生一种毕业了也没有一个好点的工作,现在是拼爹的时代,是走关系的时代,进而不思进取,因为往往有那么几个家世比较好的人工作比较好,于是他们也就开始学会了往更好的围城里奔往的想法,不脚踏实地,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时常感觉压抑,想发泄,但又迷茫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宣泄。于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走进了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希望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所谓的公平,借此来宣泄情绪,平静自己。 二、如何做好大学生浮躁心理的预防和克服工作 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现代生活压力的多元化现象的出现,教育部对于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作用,让他们能够以平成心态安稳的读完大学,进而更好地学好知识,为他们能够稳健地迈出走向社会的步伐是现在学校所面临的一大任务,我们力图从现状中寻找成因所在,探究对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1.给学生更多去 社会实践 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根本上改观学生的懒惰习惯 大学生浮躁的一大成因就是感觉大学生活平淡无聊。作为咱们新社会这批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八零后和九零后们,他们的生活没有战争的洗礼,缺少生活的锻炼,他们一直被家长们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是父母亲对于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的一个希望,父母亲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好了,只力求他们能够好好学习,超越自我,过的幸福。然而一路被铺的平坦的一马平川的生活道路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缺乏了乐趣,三点一线式的基础教育和中学生活,在他们走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打破这种平淡了这么上时间的单调生活。于是浮躁情绪自然就困扰着他们。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打零工,做义工,暑假期间当家教,参加学校社团,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填满他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背负责任,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从而克服盲从和浮躁。 2.兴趣引导、确定任务、建立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克服浮躁情绪 通过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去,这样让学生能够乐于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克服浮躁情绪的主要办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兴趣引导和建立目标。 首先,是调动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做好学生兴趣的引导工作主要落在教学老师的身上,一位优秀的老师,他必然应该有他吸引学生的地方,在一所大学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有的老师讲的精彩,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讲课的娓娓道来,听课的如饥似渴的接受着知识;有的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睡倒一大片,老师讲的没精神,学生学得没兴趣。所以说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 教学方法 的科学化是吸引学生的王道。老师们必须在教学之余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教学水平,因为很多学生都认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其次,是设定目标让生活充满意义。科学、合理地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要求,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目标,让他们自己去为达到目标而学习,这样哪还有学生去浮躁。 3.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减少学生茫然无措的就业心理 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是对我们国家教育制度和企业用人制度提出的一个要求,毕业学生迫切的需要一个公平的,透明的企业用人制度,尽量让学生毕业以后都能有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而且满意的工作,给学生一个恰当的步入社会的门槛,让他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做就是解决了在校学生的后顾之忧,在校学生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我之外,再无他想。 参考文献: [1]高留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2]庞龙.大学生浮躁心理现象探析[J].魅力中国,2010,(17). [3]董朝宗.大学生浮躁心理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03).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情绪管理相关论文 2.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2000字 3. 有关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4.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5. 关于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小学生厌学及对策研究论文

孩子厌学怎么办?孩子厌学的情绪是如何发展的?孩子厌学的原因?

找个专业行为教育单位做义工,问题多面。

现在有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都有一种懒惰的思想,严重的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能拖到明天的事情绝不今天做。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对学生的厌学思想作一分析,并且根据以上情况采取一些相对应的措施。让学生做到主动要学,想学,这样才是教育的真谛。

现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欠发达 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初中学生厌学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下面佰佰安全网为大家介绍农村小学生厌学成因及对策,让大家知道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怎么办。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1.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远离城镇的农村,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总是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区学校,这样造成学生数量流失,学生质量下降。再加上社会舆论的影响,有些家长和学生就认为在落后的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相差甚远,读书再好也没用,干脆就主动放弃学习。2.家庭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农村家庭中父母因文化水平较低,不懂科学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终日为生计奔波而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少数单亲家庭对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现状;还有部分家长片面的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这些家庭的孩子很少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农村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缺陷颇多。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对策1.社会有关部门应大力抵制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腐化堕落的东西,以免对中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侵蚀,带来消极影响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社会舆论应该积极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情感。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农村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网络成瘾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所以对于网络或网吧的管理要切实加强。2.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作为家长,应该时刻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科学合理地解决家庭出现的问题,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既不能溺爱子女,也不要对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父母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时疏导子女的心理问题。家长们必须明白,学习成绩和分数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要尽量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3.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学校可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组织,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咨询等做到切实有效的服务。可以说,这是解决学生厌学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对策。可现在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根本没有开展此项工作。

  • 索引序列
  • 小学生厌学情绪预防的研究论文
  • 农村中小学厌学情绪研究论文
  • 小学生厌学行为研究论文
  • 大学生情绪研究论文
  • 小学生厌学及对策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