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李梦阳研究论文

李梦阳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李梦阳研究论文

楹联趣谈·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天赐,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明文学家。弘治年间进士,授户部郎中。武宗时因上疏弹劾刘瑾专政下狱。瑾诛,官江西提学副使,后被革职。为 “前七子”之一。论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扭转“台阁体” 冗沓文风有一定作用。著有《空同集》。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

这是一副巧对。据说,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督学江西时,发现有位考生与他同名,一时兴发,特地出了这个上联叫这位考生应对,一方面显示一下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有意难一难这位考生。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的上卿,司马相如是西汉大名鼎鼎的辞赋家。“名相如,实不相如”,意思是说,我是考官,你是考生,两人名字虽相同,实质是不相同。这上联出得巧,可是这位考生也对得巧。

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尔无忌,吾亦无忌”,意思是说,我俩虽同名,你不必猜忌,我也毋需顾忌。对得不亢不卑,不失身份,李梦阳听了感到非常满意。这位考生亦因此得到李梦阳的赏识与举荐。

这副对联还有一个巧处,蔺相如的时代比司马相如早,而恰巧魏无忌的时代亦早于长孙无忌,时代的先后正相同。同时,“相如” 的如字是平声,“无忌”的忌字是仄声,平仄亦正相对。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

以李梦阳为主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其意义一是要隔断同宋代文化主流——特别是理学——的联系,二是为了追求所谓“高格”。李梦阳说:“夫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者也。”(《徐迪功集序》)在他们看来,各种诗、文体格,凡最早出现的,总是最完美的。所以,李梦阳在诗歌方面,主张古体以汉魏为楷模,近体以盛唐为榜样;在散文方面,则最推崇秦汉。

“格”是对文学的总体上的美学特征的追求。除此以外,李梦阳还重视“调”——主要指诗歌音调的和谐完美。此外,他还提出一些写作方法上的讲究,如《再与何氏书》中所说“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必一虚,叠景者意必二”等等。这些归纳起来,又统称为“法”。在当时,这样强调文学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对于促进文学的独立,使其与“道统”脱钩,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宋濂等强调“文道合一”者为维护道的独尊地位,无不贬斥对文学形式与技巧的探究)。

但是,虽然李梦阳所说的“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驳何氏论文书》),表明他并不主张僵板地模拟古人,所谓“尺寸古法”的要求实际上仍然造成很大的负作用。思想情感是文学中最活跃的因素,它需要文学的语言形式与之作相适应的不断调节变化。强调“古法”,在语汇、意象、音调、结构等诸方面总结出一套程式来,必然会成为形式的封裹。李梦阳的许多诗,确实容易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

李庄研究论文

一、前言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群体年龄小,尚未形成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与自控能力,教师们的日常引导需要讲求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0~6岁儿童在语言学习、认知与表达等方面处于良好的学习阶段,可塑性强,且心智逐渐成熟,能够给予老师们有效的教学反馈。分享阅读也成“大书阅读”,起源于20实际60年代的新西兰,指的是幼儿与家长共同阅读一本书,在游戏中完成共同学习的实际效用。儿童在过程中能够相对轻松的和家长度过宝贵的亲子时光,适当的弥补了目前一些家长在儿童教育上的角色缺失,同时他们在与父母的共同阅读中精神相对集中,在学习上的配合度较高,往往能从书籍中获得比较使用该年龄段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二、现阶段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幼儿园已经引进了分享阅读这一模式,并专门设置了定期的分享阅读时间与活动场地,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由于一些幼儿园及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在开展分享阅读时,学生以及家长在教室或者活动室会感觉环境过于拥挤和嘈杂,进而导致阅读效果以及亲自活动反馈不佳,有的家长因为类似原因不愿配合,导致分享阅读这一比较先进的亲子活动形式处于尴尬的境地。再如,对于阅读素材的选择,学生家长以及老师还没有明确的计划或者指导,书籍选择不当的情况包括难度过高、内容太长、缺乏教养价值,等等。尽管分享阅读是幼儿园为儿童和家长打造的亲密互动时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也不能脱离教育本质,不恰当的阅读内容不仅不会给幼儿带来良好的体验,还容易让他们感觉乏味和不耐烦,从而使分享阅读的意义和效果大打折扣,也不利于类似分享阅读的'新型教育手段继续应用于幼儿园。

三、幼儿园分享阅读的主要实施策略

1.分享阅读的环境优化

环境对于幼儿教育来说相当重要,因为通过视觉传达给儿童的信息在他们所处的阶段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样的道理,现阶段幼儿教育涉及的很多部分都是依托比较直白、明确的视觉感受作用于教学对象,分享阅读想要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也应当从环境的优化入手,充分利用多种场景和道具来引起学生兴趣,并对其认知和系统学习产生积极引导。一方面,幼儿园的老师们可以积极的为学生争取活动室、社会中的亲子机构等类似的条件,尽量的打造轻松、温馨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放松紧张情绪,让他们能够忽略环境因素,与父母共享宝贵的阅读时光。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尽量减少单次分享阅读的人数,比如分批开展分享阅读、启用小规模教学、利用场地划分等等,让学生与家长的相处尽量私密、安静,进而保证有效性,而不是单纯的注重规模、忽视质量。分享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教学尝试,每组家长和孩子在进行中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这与学生、家长本身沟通方式与相处方式有关。所以,幼儿园和老师们需要做的是尽量给予他们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减少一些有可能干扰分享阅读的因素,这样才能在环境和氛围上为其形成第一层保护伞。

2.家长与教师的有效引导

因为幼儿园的学生年龄小,学习意识以及自律能力都较差,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既不能纵容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意识,又不能“一刀切”地对他们全盘否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内容产生很多疑问,也会在阅读后向家长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时家长需要细心听取他们的问题与想法,做好甄别,及时且恰当的将素材中蕴含的道理以及优良品质传达给学生,并教导孩子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很容易受到同学、家长以及陌生人的诱导,因为家长们应该积极的利用分享阅读的机会,帮助学生分辨善恶,逐步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老师们在过程中则应该对家长们的表现给予关注,在一些家长出现敷衍孩子或者呵斥打骂孩子的情况时,老师们需要及时制止,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安抚,防止他们在日后的分享阅读以及亲自活动中出现排斥和抵触,

3.对学生自主社交的支持

因为分享阅读并不是某个学生和家长的单独行为,所以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书籍的交换以及共同的阅读,同样的,学生的家长也可以达成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分享阅读。现阶段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回家之后很难有一起学习或者玩耍的伙伴,分享阅读则给学生和家长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它作为亲子活动中的一个实践形式,老师们可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和家长组建合作小组,两到三个孩子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帮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为他们的学习增添乐趣。学生在过程中能够进行自主的社交,学会分享与奉献,家长和辅助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们缓解羞涩与胆怯,同时也能激发每个孩子的表达能力与欲望。所以,在分享阅读的大框架内,老师和家长也可以进行自主的创新与尝试,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因素都能被引入到分享阅读的实践之中。

四、总结

分享阅读作为一个新型的幼儿园教学模式,还需要经过家长、学生与老师们的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与评定。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需要积极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研究和尝试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更科学与更具可行性的分享阅读模式,将会逐渐成熟并被全面地应用于幼教领域。

作者:胡新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沈萍.分享阅读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S1).

[2]丁晓敏.浓浓书韵,伴我成长———浅谈对于幼儿分享阅读的初步研究[J].俪人,2016,(14).

[3]李元红.分享阅读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1).

如图,作李庄B关于河的对称点B‘,AB‘就是最近距离,O点就是这时水站所在。

而其实O点就是圆心,AB'就是直径,所以最少距离等于直径。

向左转|向右转

首先证明A-->O-->B最近。

因为B'是B关于河PQ的对称点,所以BO=OB‘,所以AO+BO=AO+OB'=AB'

在河上任取一点C,同样有BC=CB',所以AC+BC=AC+CB'

在三角形ACB'中,很明显AB'

所以在O点修水站到张庄和李庄距离和最小。

再来说O点是圆心问题

假设圆心为O',那么因为A、B是三等分点,所以∠AO‘B=60°,∠BO'Q=60°

B'是B关于直径PQ的对称点,所以∠QO'B'=60°

∠AO'B'=∠AO‘B+∠BO'Q+∠QO'B'=180°

所以点O'在直线AB'上,又因为O'在直径PQ上,故O'为AB'与PQ的交点,也就是O点。

数学小论文

“最短距离”问题 的变式(讨论)

题型:

如图,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张庄、李庄送水,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请通过你所学的知识找出这个地点的位置)

解答:如图

D为所求的点

变式一:当提灌站修在C处时,向张庄A、李庄B供水,所用水管最短,为3千米。已知BC的长为千米,你能在下图中找出张庄A的位置吗?

变式二:如图,

张庄A、李庄B位河的两侧,河宽50米,现要在河上架一座与河岸垂直的桥,桥架在什么位置,从张庄过桥到李庄所经过的路线最近。

解析:将张庄A沿与河岸垂直的方向下移50米到A',连结A'B交对岸于点C,过C作L的垂线交L'于点D,则桥应架在线段CD的位置上,就使从张庄A经过桥到李庄B所经过的路线最近。

变式三:

如图,

点A、B位于直线L同侧,定长为a的线段MN在直线L上滑动,请问当MN滑到何处时,折线AMNB长度最短?请简要说明。

变式四:已知张村A、李庄B到河边的距离分别为AC=3KM和BD=7KM且CD=10KM。

(1)水泵站应建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请在图中找出水泵站P1的位置;(2)如果要求水泵站到张村A、李庄B的距离相等,则水泵站应建在什么地方?请在图中找出水泵站P2的位置,并求出水泵站P2到C的距离。(3)写出P1和P2之间的距离,不必说明理由。

其它: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6,0)、B(6,0)、C(O,√3),

延长AC到点D,使CD=  AC/2,

过点D作DE∥AB交 BC的延长线于点E.

(1)求D点的坐标;

(2)作C点关于直线DE的对称点F,分别连结DF、EF,若过B点的直线y=kx+b

将四边形CDFE分成周长相等的两个四边形,确定此直线的解析式;

(2)设G为y轴上一点,

点P从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出发,先沿y轴到达G点,再沿GA到达A点,

若P点在y轴上运动的速度是它在直线GA上运动速度的2倍,

试确定G点的位置,使P点按照上述要求到达A点所用的时间最短。

(要求:简述确定G点位置的方法,但不要求证明)

解析: “确定G点的位置,使P点按照上述要求到达A点所用的时间最短”转化为点G到A的距离加G到(2)中直线的距离和最小是“饮马问题”的变式运用;发现(2)中直线与x轴夹角为60°很关键.

参考:

叫何杰的太多了

李娃传研究论文

唐玄宗天宝年间,为了科举考试,一位出身地方名门的年轻人只身来到了长安。在长安他迷恋上了平康坊的妓女李娃,遂如胶似漆往来于妓馆。可是,金钱用完之际也就是情缘了断之时,本来足够两年的盘缠很快被挥霍一空,这位年轻人被赶出了妓馆,李娃也消失了踪影。一文不名的年轻人病倒于街头,幸而被丧铺的伙计救活,后来便成为一名在丧事上唱挽歌的歌手,并且很快名扬京城。但就在他与人比赛唱挽歌的当天,被来到京城的父亲发现,结果他被愤怒的父亲暴打一顿昏死在路上。后来,好容易捡回来一条命的年轻人沦为乞丐,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他偶然走到了李娃的门口。看到年轻人面目全非的悲惨状态,李娃的心被深深地刺痛和打动了。于是她给义母缴纳了自己的赎身费,搬出妓馆另住,开始全心全意地照顾这位年轻人。先是用了一年时间调养好了年轻人的身体,接着又给他买齐了书籍,鼓励年轻人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经过数年的努力之后,年轻人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科举考试。加之世间对他的人品评价也很好,所以年轻人被任命为四川成都的名官员。 年轻人准备前去赴任之际,李娃告诉年轻人说,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现在该是离开的时候了。年轻人苦苦恳求李娃留下,李娃遂答应送他入川到剑门,结果他们在剑门遇见了已经成为成都地方长官的父亲。年轻人的父亲原谅了改过自新的儿子,并且承认了儿子和李娃的婚事。自此以后,李娃相夫教子,孝顺父母,带来了全家的兴旺昌盛。

《李娃传》描写的是荥阳公子郑生到长安应试,在平安里与名妓李娃一见倾心,后来资财耗尽,被老鸨设计逐出。辗转入凶肆(协办丧事的殡仪铺),靠唱挽歌自给。在天门街的挽歌比赛中,郑生以声情并茂的动人表演为其所在的东肆打败了西肆,却被他进京入计的父亲认出。

其父以他玷辱门庭,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弃之而去。经凶肆同辈搭救,郑生保住了性命,却沦为乞丐。在一个大雪之夜,郑生行乞到安邑东门,被李娃认出。经李娃调护,郑生恢复了健康,并且科举连中,登第为官,与李娃结为夫妇。李娃被封为汧国夫人,郑生也与其父和好如初。

《李娃传》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可能根据唐代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改编而成,收入《太平广记》484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戴望舒在《小说戏曲论集·读〈李娃传〉》中认为,《李娃传》不可能是贞元十一年的作品,他提出了两条证据:第一,"因为那时以古文笔法写小说的风气尚未大开"。

第二,当时,"白行简和其兄白居易丁父忧,居丧于襄阳,决无认识那鼓励他写小说的李公佐的可能。"因此,他认为"乙亥"是"乙酉"之误,即贞元二十一年,即永贞元年的八月初。

作者简介

白行简(776-826),字知退,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进士,曾任左拾遗、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旧唐书》本传说他:”文笔有兄风,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娃传

李娃形象的评价本世纪学界对李娃形象的评价存在着分歧。大多数学者对李娃持肯定态度,认为她感情真挚,救助落难的荥阳公子,品格高尚,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故事,歌颂了爱情幸福的主题。刘开荣的《唐代小说研究》、中科院文学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张友鹤的《唐宋传奇选》、吴志达的《唐人传奇》、程毅中的《唐代小说史话》和侯忠义的《隋唐五代小说史》对李娃均持这种肯定的态度。许多专题论文如李林生的《李娃形象的塑造及其他》、于天池的《一个精明而善良的妓女形象――〈李娃传〉中的李娃》也持类似的观点。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李娃性格比较复杂,有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如赵齐平《〈李娃传〉的情节与人物形象》就认为,作品在塑造李娃形象时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他指出,作品开头并没有离开"诱引宾客"的妓女身份去描写她。她和郑生之间有男女的"相慕",即爱情,但情的"相慕"又终于屈从于利的追求,李娃不得不参与计逐。"她心地纯洁、善良,渴求爱情,希望得到人们之间正常关系的生活温暖,但是办不到,那个病态社会在毁灭着她,又驱使她在毁灭着别人。"李娃的精神境界是在重遇郑生后,得到升华的。同样,王立兴、吴翠芬的《唐传奇英华》也从"情"和"利"的矛盾中分析了李娃形象的复杂性和性格的发展。还有一些学者则对李娃这一形象和《李娃传》的主题持否定观点。如十三院校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此篇作品"企图以李娃为范例宣扬被欺侮的下层人民应该归依统治阶级,充当奴才。"廖仲安《重读三篇唐人传奇》也认为,"整个故事不过是想写一个最符合风流公子心愿的娼女"。马振方《也谈〈霍小玉传〉和〈李娃传〉》则嫌廖仲安文"不够中肯、有力",他认为李娃救助郑生,"主要不是追求什么'爱情幸福',而是为了替落难公子恢复'本躯',以补己过。"黄加灏的《〈李娃传〉传统评价质疑》也否认"小说歌颂真挚爱情,表现爱情"的主题,认为李娃与郑生"只是郎'财'女貌式的聚合",他们之间并无真正的爱情《李娃传》是我国唐代小说中的名篇,是少数杰作之一。除了其思想深刻,情节曲折之外,其中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是它的闪光之处。与《霍小玉传》相似,都是写贵族子弟和一个妓女相恋的故事,但是人物形象,性格,到最终结局都有很大不同。霍小玉是出身王室,初落风尘,涉世未深。(故霍王小女诸兄弟以其出身庶出,不甚收禄,资质浓艳,一生未见。富情逸态,事事过人。言乐诗书,无不通解。)而李娃则是一个久落风尘烟花寨中的老手,(李氏颇赡,前与同之者多贵戚富族,所得其广,非累百万,不能动其志也。)她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老练。霍小玉就显得天真幼稚了些。这一点也可以从霍小玉单纯盼望李益回到身边,而李娃在荥阳生才空人穷时,和老姥设计驱逐,手法干净利落,一点儿不露破绽的对比中看出。李娃开始也是和荥阳生互相钦慕而走到一起的,初见荥阳生时,她“回眸凝睇,情甚相慕”,回后荥阳生借口租房来访李娃,对她吐露心曲之后,李娃回之以“我心亦如之。”后来荥阳生资财仆马荡然无存时,“姥意渐怠”,而李娃却“性情弥笃”,但为什么李娃却还与老姥一起设计把荥阳生赶走了呢?为什么她不像霍小玉那样等待自己心爱的人回到自己身边呢?这还得回到李娃的身世。李娃二十年的风尘生活(二十年衣食之用以赎身)把她磨练成一个有经验的,老练的人。风月场上的是是非非她看得多了,也看得透了,于是就是面对爱情她依然能用理智,冷静处理。虽然手法显得残酷无情,但其实她内心也是有激烈的斗争,也是充满痛苦的。因为当看见荥阳生“愤懑绝倒,口不能言”时,便上前“抱其颈,以绣襦拥而归于西厢”的一个细节就写出她其时她真诚的痛悔之情。而后她不惜与老姥周旋,赎身以抚养荥阳生,资助他成就功名。而当荥阳生高中之后,她又功成身退 ,又可以看出她冷静理智的出事原则。对荥阳生的学业,她严格要求,审时度势,恰倒好处地把握时机,其老练,精明,沉稳,果断,眼光,气度,见识都直压须眉男子,另人佩服。而后团圆之后,她“妇道甚修,治家严整,极为亲所眷,向后数岁,生父母偕殁,持孝甚至。”至此,一个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便树立起来了。连作者都直言称赞她“倡荡之始,节行如是,虽古先烈女不能愈也,焉得不为之叹息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李娃是一支浓丽芬芳的鲜花,虽然被世俗所染,但她的人性并没有泯灭,她还有善良的心地,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暂时被掩藏起来而已,但一经外物撞击就会闪出动人的火花。李娃这个拥有丰富立体感,和性格多侧面的,沦落风尘的美丽女子的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闪闪发光,至今不朽!使《李娃传》在唐传奇中超凡脱俗,卓然立冠!

近世研究者或以为系据当时民间流传的“一枝花”故事写成。篇中述天宝年间荥阳世族郑姓的公子荥阳生赴长安应试,与娼女李娃相恋,资财荡尽,遂为娼家设计弃逐,流落成为代办丧事的“凶肆”的挽歌手。后其父因事入京,知道荥阳生堕落情形,恨他玷辱门风,乃毒打几致于死。虽得同伴救护,但仍沦为乞丐。一日大雪,他乞食恰至李娃住处。李娃感念旧情,不顾鸨母阻止,毅然赎身与之同居,并竭力勉励他奋志读书,以求功名。郑生遂连中高第,授成都府参军。这时,李娃却坚决要与他分离。恰好他父亲移官成都,父子如初,并为子娶李娃为妻,郑生后居高官。李娃亦封为拜国夫人。唐代士族婚配,极重门第。此篇写李娃求去时说:“君当结嫒鼎族,以奉蒸尝。中外婚媾,无自黩也。”她自以为出身卑贱,不能与高门相配。这正是当时社会门阀婚姻制度的真实反映。而在李娃的鼓励下,郑生通过读书应试,终于获取高位,享受富贵荣华,则体现了当时封建文人的普遍理想。《李娃传》在当时之所以广泛流传,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李银河研究论文

1.这个事情如果不处理好后果挺严重的,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甚至发展成心理疾病问题。其实,万一被孩子看见了,应当用比较科学的语言,索性给孩子做点性教育,千万不要躲躲藏藏、神神秘秘的。 2.孩子的角度讲,他一点都不明白这是在做什么,也还没有性欲,所以很可能误以为是父母在打架。所以,作为父母,可以趁机会教育孩子:你昨晚看到爸爸妈妈在做爱,为什么要做爱呢?是为了生孩子,你是怎么出来的呢?就是我们做了这个事情以后就能生出来孩子...千万不要刻意躲闪,或者吓唬孩子,威胁他不能说出去,别给他留下特别神秘、恐怖的印象就行。 3.有的男孩子在5-6岁时就会玩自己的小鸡鸡,这个其实是证明他性欲正常,父母就要告诉他,这个事情只能私下做,绝对不能在公众场合或有别人在的时候做,另外,还需要用其他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千万不能骂他打他。 4.家长如何看待性教育:有的父母会担心,本来孩子不知道这件事,你告诉他了,他就会去尝试。但是,问题是你不告诉他,他也会从其他渠道知道,然后去尝试,所以,还不如父母自己给他进行科学的、正确的性教育,这个应该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1.我们过去的避孕方式有三种:一是绝育手术(主要在农村,俗话叫结扎),二是节育环(工人阶层比较多),三是安全套。另外,不是特别可靠的就是体外射精和安全期不带套。 2.作为女孩子,就一定要注意避孕,不能心存侥幸,这是对自己的保护。 送彩礼这个习俗大概有一两千年了,就是说男女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家庭钱作为彩礼,这个是因为以前基本上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婚后女的从夫而居,住到婆家去。现在,为什么不兴这个彩礼了呢?及=就是这些前提没有了,夫妻俩都有工资收入,甚至女的更高,住的话也是自己独立出来住,不住在谁家,叫婚后新居制。所以,现代人看来,彩礼这个东西有买卖婚姻的性质(买卖婚姻和彩礼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女方不愿意,后者是愿意)。 1.在改革开放之初,婚外恋只占,因为当时整个社会对婚外恋是有规范和政治处分的,后来改革开放后就取消了,现在估计到了40%左右。 2.在恋爱中不爱对方爱上了别人,叫移情别恋;在婚姻中有婚外性行为才叫出轨。不同人对出轨的态度不一样,对肉体出轨和精神出轨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关于这个,首先从婚姻道德上要否定,婚姻法也规定了,只要出轨,就是犯错误违背婚姻道德了;如果出轨了,应该夫妻好好沟通,设法修复和改善婚姻。 3.约炮时,对方是陌生人,就是所谓的一夜情,需要注意的就是避免性病的传播,以及自身安全问题(抢劫、强奸、甚至杀人都可能出现)。 1.乱伦就是指近亲之间发生性关系,比如父女、母子、兄妹等跨代之间,可以说是社会禁忌。 2.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有责任告诉他社会规范是什么,社会的性规范和性交往的规范,这样才能避免乱伦现象发生。因为乱伦从遗传角度说,近亲繁殖是会有很多遗传病的,造成任重退化;另一个就是称谓的混乱。 3.这个现象如果发生,责任一定有大人这个成人的原因,既然禁忌形成了,大家就一定要遵守,这条线谁都不能越过。 欢迎在评论区进行交流和分享哦~

姓名:李银河生于:1952年2月4日学历[编辑本段]1974-77:山西大学历史系,学士1982-88: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硕士(86),博士(88)李银河,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译作有:《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性社会学》,《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性的问题》等。 母亲李克林(1916-2003),原名李振瀛,也曾用李荧这个名字,河南邓县人,1916年9月生于岗岔楼村一个地主家庭。曾任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是参加了人民日报创建的为数不多的女编辑(记者)之一。经历[编辑本段]——中国首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性革命———这是她研究中国性文化10多年来最大的感受。 ——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嫁给了著名作家王小波,她得到了刻骨铭心的爱,也经历了大悲大喜。1997年丈夫王小波45岁因心脏病突发辞世。4月,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工作经历[编辑本段]1977-78:光明日报社,编辑1978-79:国务院研究室,研究人员1979-8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助研1988-90:北京大学社会学所,博士后1990-92:北京大学社会学所,副教授1992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编辑本段]1978:五四运动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合著)1987:现代社会学入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译著)1987:社会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译著)1991: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合著)1993: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山西人民出版社(合著)1993: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生育与村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性社会学,河南人民出版社(译著)1995: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中国女性的性与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三联书店(主编)1997: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同性恋亚文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虐恋亚文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婚姻法修改论争,光明日报出版社(主编)1999:性的问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性·婚姻——东方与西方,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李银河学术研究的领域是“性”,而这恰恰是中国人认为最隐私的东西。 博客专栏:[编辑本段]李银河搜狐博客: 李银河新浪博客:> 李银河天涯博客: 李银河中华网博客:李银河言行录:[编辑本段] 作为一名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近年来有众多的言行惹人注目。·2005年6月,针对都市白领族的“闪婚”,李银河表示支持。·2005年7月,指出国学应该研究,但前提是批判。·2005年12月,李银河“广州婚前性行为达86%”的观点引发争议。在另一次讲话中,指出“70%的北京人有婚前性行为”。·2005年8月,主张实行卖淫非罪化,根治对性工作者犯罪。 ·2006年3月,李银河的“同性婚姻方法”提案第三次受挫,仍表示继续提交。·2006年3月,声援女子上班被强奸按工伤索赔。·2006年两会期间,提出“采访15分钟内免费,一小时以上按每小时500元收费”引发争议。·2006年4月,刘忠德炮轰超女,李银河表示不能取缔·2006年7月,李银河为一夜情正名憧憬“多边恋”……

李银河,血型A,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主要著(译)作有:《同性恋亚文化》、《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中国女性的性与爱》、《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等。李银河教授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社会性学家之一,并于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李银河的丈夫王小波是知名作家,著有《黄金时代》《东宫·西宫》等,1997年4月10日王小波在北京因心脏病猝死。

李银河的人间采蜜急性描写听上去挺有意思的,不带有哲学家的死板,多了一点趣味性。就像蜜蜂,在人生这个大花丛里,只采集一点精华,而不追求其他。生活中的一点美就可以点亮整个人生。

李银河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童年一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行政十三级以上就算高干的时代,李银河的父亲行政十级。正因为李银河父母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地位,李银河从小就下定决心去过自己独特的人生,不靠别人,只靠自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李银河解析

李银河,女,1952年2月4日出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工作经历

1977年,在山西大学毕业,担任《光明日报》编辑,分配于史学组。

1978年,经友人介绍,去国务院研究室政策研究。

1979年,社会科学前辈于光远成立马列所,李银河就职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2年,前去美国,1988年回国,主修社会学,硕博连读。博士论文选“婚姻和家庭”,发表《中国当代城市的婚姻和家庭》。

1989年,做同性恋研究,开始进入性学研究领域,师从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的费孝通。

1988年,中国成立第一个文科博士后站,急需1988年毕业的,既是学社会学的又愿意回来的博士,就找到了李银河。当代博士后都是理工科,所以李银河成了中国第一个文科博士站的第一个博士后。

关于李东阳论文范文资料

李东阳的轶事典故:

李东阳四岁时被举荐为神童,父亲带他觐见景泰帝,李东阳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景泰帝见此情景,便脱口出了上联:“神童脚短。”

东阳应声对下联:“天子门高”。景泰帝高兴地将他抱坐膝盖上,见其父亲还站立在一旁,又出上联:“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答道:“嫂溺叔援,权也。”

李东阳和程敏政同时作为神童,被景泰帝召见入宫殿。据说景泰帝正在吃螃蟹,便以此出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应声对道:“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从容答道:“蜘蛛满腹经纶。”皇帝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当宰相。”殿试后第三天,李东阳中了第三名神童。

扩展资料:

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的一天,内阁首辅李东阳与刘健、谢迁三人一起上疏乞求退休。但是武宗皇帝批准刘、谢二人离职,却独留李东阳。接下来,他要一个人面对宦官刘瑾。他并非没有力争,他前后打报告20多次要求退休,无奈皇帝不批。

逃避的原因很简单,朝廷中宦官专权,武宗信任刘瑾等8个宦官,形成太监集团刘党,他们分据要津、矫旨妄为、迫害忠臣、贪赃枉法,朝政日坏。刘健、谢迁二人辞职,就是前不久他们三人谋划铲除阉党失败的结果。

刘、谢去后,刘瑾等人更加肆无忌惮,朝中正直之士都秉承正邪不两立的态度,要么选择离开,要么被刘瑾放逐。刘瑾的亲信纷纷跻身高位,李东阳既要防范刘瑾等人随时找茬子迫害,又要承受士林对他的舆论巨压。

是的,别人可以离开,但他不可以,一则因为他是“旧臣”,帝后都不愿意让他抽身离去;二则因为他是托孤之臣,既受先帝之恩,又有武帝信任,是众望所归,“海内名士,多出其门”,连刘瑾对他都有所忌惮。

他当然明白,官场逆淘汰现象已存在千年历史了,劣质淘汰优秀,小人淘汰君子,平庸淘汰杰出。但他早在读《唐书》读到武后篡位,狄仁杰和褚遂良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时写道:“狄仁杰事高于褚遂良,死天下之事,不若成天下之事。”

既然逃避不了,干脆以一身当之,与国家同休戚、共命运。李东阳一边和刘瑾等人周旋,虚与委蛇,沉着应对,一边力挽时弊,保护朝中部分没有被驱逐的“良币”,为国家保存一点元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东阳:明代官场逆淘汰中的孤臣

《柯敬仲墨竹》 作者: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 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 满堂风雨不胜寒。 赏析: 李东阳,明代着名诗人,湖南茶陵人,形成茶陵诗派,诗开明代中叶诗坛以复古为革新的先声。此诗是为元代柯九思所作的墨竹图而题的。 前两句是借观柯九思的墨竹图而发议论,专门拈出了画竹的难易繁简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文人画尚意崇简美学趣味的推崇。文人画起源于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是文人画的极力推动者,文人画家文同也以画竹着名,柯九思画竹就祖述文同。苏轼曾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专门论文同的画竹,文中指出画竹不能只讲形似,如果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就没有竹了;画家画竹应该先在胸中酝酿,做到成竹在胸,然后以意为之一挥而就。苏轼之论,一方面说出了画竹不能从繁而应尚简,另一方面也道出了成竹在胸以意写之的追意论。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还说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更进一步表达了他重传神写意的艺术见解。李东阳深谙文人画的精髓,在此诗中提出了画竹莫论难易,要做到简实则比繁更难的艺术创作观。 后两句是为前两句寻找的艺术个案证明,其实也是对眼前柯九思所写的墨竹图而作出的高度称赞。艺术创作并不在写繁还是写简,关键在于它是否能生动传神,让人感到真境逼人。柯九思所画竹,萧萧数叶之间却能产生风雨飘飒、寒气袭人的艺术效果,可见简便非易,数叶的竹虽简,但却是以虚写实,取得了形简而意远的艺术成就。数叶之竹,其神态却具备天下风雨飒然而至的意蕴,文人画之神妙尽在画笔间。 诗歌创作也与绘画一样,也常用简练的语言以少见多,表达更丰富深远的意义,并给读者留下可以想象的空间。中国艺术崇尚有无相生、以虚代实、追求空白的艺术效果,如绘画中有以咫尺而写万里之势的构图观,有以一舟一人泛舟湖上而衬托整个寒江苍茫辽阔意象的留白法,画面之留白其实也正是画中之颜色,空白并非真正的空无,而是计白为黑,白成为中国画中以虚概实、以虚托实的无穷色。中国戏剧舞台中,演员背上插几面旗帜,则象征着率领千军万马,其虚拟与假定性才会使戏剧舞台虚虚实实,以虚代实,舞出中国戏剧的韵味与意境。 其实,在人生过程中,要体味人生的滋味,如何删繁就简、张弛有道,并最后达到返璞归真、还其真我也是一门艺术,只不过人生如过客,许多人没有仔细去琢磨体味罢了。王安石 伤仲永 《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 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注释: 1、伤:哀伤,叹惜;对感到惋惜(意动用法) 2、金溪:地名,现江西金溪县。 3、民:百姓。 4、世:世代。 5、隶(l):属于。 6、耕(gēng):耕种劳作,耕田。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7、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2、书具:书写工具。 13、忽:忽然。 14、啼(t):哭叫,大哭。 15、求:索求,索要。 16、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于此,对此。 18、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上。 25、名:名字。 26、其:他的。 27、以:把。 28、养:奉养,赡(shn)养。 2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30、为:当做,作为。 31、意:内容 32、传:传送。 33、一:全。 34、观:观看。 35、自:从。 36、是:此。 37、以为意:以当作诗的内容。 38、秀才: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9、指:指定。 40、作:写。 41、立:立刻。 42、就:完成。 43、其:代指这首诗。 44、文:文采。 45、理:道理。 46、皆:都。 47、可:值得。 48、观:欣赏。 49、者:的地方(方面)。 50、邑(y)人:同(乡)县的人。 51、奇:对感到惊奇(奇怪)。(意动用法) 52、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3、稍稍:渐渐。 54、宾客:这里指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把当作宾客。(宾客在本文是意动用法) 55、其:他的,代仲永的。 56、或:有的人。 57、以:用。 58、乞(qǐ):求取。 59、之:它,代仲(zhng)永的诗。 60、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意动用法)。利,认为有利可图。其,这样;然,这样(同义复用)。 61、日:每天。 62、扳(pān):通攀,牵,引。 63、环:四处,到处。 64、谒(y):拜访。环谒:四处拜访。 65、使:让。 66、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7、闻:听说,听闻。 68、之:代词,代这件事。 69、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70、从:跟随。 71、先人:意为先父,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72、还:返回。 73、于:在。 74、令:让,使。 75、作:写作,书写,作诗。 76、称(chn):相当,相称。 77、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时:时候。之:的。闻:传闻。 78、自:从。 79、复:又,再。 80、问:询问。 81、焉:指方仲永的情况。 82、泯(mǐn)然众人矣:这里指方仲永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成为普通人。泯然:消失。众人,平常人,普通人。矣,语气词。 83、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84、通悟:通达聪慧。 85、受:承受,来自。 86、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87、彼其:他。彼:他。其:他。(同义复用) 88、且:尚且。 89、固:本来。 90、得:能够。 91、卒(z):最终,最后。 92、夫:读f。那些的意思。 93、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94、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95、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 96、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耶[y],语气词。 翻译: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5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亡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赏析: 本文见闻得当,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突出了主题,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诗经 将仲子 《诗经: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 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 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 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 1、将:请,愿。仲子:中男子的名字。 2、逾:越过。里:宅院,院子。 3、杞:树木名,即杞树。 4、爱:吝惜,痛惜。 5、檀:檀树。 译文: 仲子哥啊求求你,不要翻进我院里, 不要攀折杞树枝。哪里是我吝惜它, 只是害怕我爹妈。仲子哥啊我想你, 爹妈知道要责骂,叫我心里真害怕。 仲子哥啊求求你,不要翻进我墙里, 不要攀折桑树枝。哪里是我吝惜它, 只是害怕我兄长。仲子哥啊我想你。 兄长知道要责骂,叫我心里真害怕。 仲子哥啊求求你,个要翻进我园子, 不要攀折檀树枝。哪里是我吝惜它, 只是害怕人闲话。仲子哥啊我想你。 别人知道要闲话,叫我心里真害怕。 赏析: 诗中的女于对仲子充满爱意,却怕闲言碎语、飞短流长而不敢大胆往前走,欲爱不成,欲罢不忍,陷入两难处境之中。这是非常现实的处境,选择也只有妥协或者反抗,中间道路似乎少有可能。 应当说两难处境是我们必须经常面对的一种生活状备。这时,你只能选择是或不是,不可能作任何解释,不可能作任何别的选择,其实,这是非常残酷的。残酷的并不是是或不是这两个对立的方面,而是你无处可逃,迫不得已,没有退路,或者妥协或者反抗;或者生存,或者死亡。你的退路,你的回旋余地,统统没有。因此,别无选择的痛苦,恐怕比其它痛苦更加深刻。它的实质是:你清楚明白地知道现实违背自己的意愿,然后被迫屈从于现实,毫无反抗和逃避的机会。 此外,外在力量他人的阻挠和言论对个人意志扼杀,也是极其可怕的。人言可畏,在于他人言论所形成的氛围,对你构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在于人们懂得,一般人不会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不会不在乎照别人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们说人活得累,时常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理上的。包括上面所说的别无选择和被流言蜚语所包围。但是,在根本上,累不累的权力在我们自己,真正旷达的人,是不会屈从外在压力。不会屈从别人的意志的。他有自己的主见,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如今,这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孔平仲 禾熟 《禾熟》 作者: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 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 啮草坡头卧夕阳。 赏析: 首句百里西风禾黍香,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诗人或骑马、或乘车、或登高,放目四野,百里农田尽收眼底。那结满累累果实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翻浪涌,香气袭人。面对此境,诗人为之深深陶醉。 鸣泉落窦谷登场一句,诗人收束目光,由阔大之景集中到泉水沟窦和一派繁忙景象的打谷场上。鸣泉落窦是眼前所见。淙淙流泉落于溪潭之上,发出清越的响声,与打谷场上繁忙的声响交杂一起,构成一幅喜人的农村秋景。李文渊《赋得四月清和雨乍晴》有熏风到处田禾好,为爱农歌驻马听之句,虽然写的是春景,但意境与此诗颇有相同之处,可以互相参阅。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诗人的目光离开了繁忙的谷场,注目坡前,看到了刚释重负、横卧坡头啮草的老牛。这是一幅非常富有农村特色的画面:其景致的野朴,其风韵的淡远,传神写照。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发长期蕴积胸中的郁闷之情。诗人仕宦的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就如同老牛的耕耘之债一样。然而老牛的役债终有了结的时日,而他也希望尽早了却役债、像老牛那样释却重负、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古人描写农事、抒发感怀的诗有不少。如王维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晚望》);元稹农收村落盛,社树新团圆(《古社诗》);欧阳修田荒溪流入,禾熟雀声喧(《陪府中诸官游城南》);朱熹农家向东作,百事集柴门(《残腊》),但都不如孔平仲此诗抒情之深沉。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尽管用意深,却如同随意写来,不加雕琢,一切全在有意无意之间随意点出。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绝句释仲殊 。

1、译文:

我家的城西旧坟无高木已久。近来拓地于东邻,有桧柏百余株,大的合围,高约二三丈。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

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大人移植。”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脚而止。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将绳子缚住树腰而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道里放着松泥。

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高升,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放三起,树便高出于坑。又以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用两头牛来拖,十个壮汉相帮。

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余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

再过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行列分布,气象庄严与前大异,和古墓完全一样。

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离树;原土厚,所以元气足;徐徐乘虚而起,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

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看来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人材,化融气质的人,如果都能得其道而治理,那么,不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么?

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我爱其气质近于道义,便留他住下,和他探学论道,并指导努力之方,好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就教,有所效法而琢磨,知新而聚博。

过了三年,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取,于是打算回乡省亲。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学业,并且能够被录用,因此写这篇论说赠别。

2、原文

予城西旧茔久弗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其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

则陊其坎之稜,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次。棚木而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

行数百武,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条干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

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

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

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进入仕途之初,李东阳升迁很不顺利,基本上是九年任满一迁,而且做了很长时间的侍讲学士,却仍没有参与经筵和日讲等活动,这是因为李东阳“以貌寝,好诙谐,不为时宰所重”以至于“士论哗然不平”。

但是李东阳年轻时对此毫不在意,表现出宽阔的心禅和难得的政治成熟。

李东阳秉政以后,虽然贵为内阁大学士,又“以文章领袖缙绅”,但他平易近人广交朋友“李文正当国时,每日朝罢,则门生群集其家,皆海内名流。其座上常满,殆无虚日谈文论艺,绝口不及势力。”

可见李东阳在政治人更多采取的忍让的态度,不管和士林还是宦官、外戚等都相处都还算不错,在政治上没有明确的个人主张,特别是在正德年间被世人讥为“伴食宰相”。

李东阳 移树说原文+译文移树说〔明〕李东阳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稜,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选自岳麓书社排印本《李东阳集》我家的城西旧坟无高木已久。近来拓地于东邻,有桧柏百余株,大的合围,高约二三丈。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大人移植。”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脚而止。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将绳子缚住树腰而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道里放着松泥。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高升,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放三起,树便高出于坑。又以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用两头牛来拖,十个壮汉相帮。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余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再过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行列分布,气象庄严与前大异,和古墓完全一样。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离树;原土厚,所以元气足;徐徐乘虚而起,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看来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人材,化融气质的人,如果都能得其道而治理,那么,不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么?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我爱其气质近于道义,便留他住下,和他探学论道,并指导努力之方,好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就教,有所效法而琢磨,知新而聚博。过了三年,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取,于是打算回乡省亲。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学业,并且能够被录用,因此写这篇论说赠别。

  • 索引序列
  • 李梦阳研究论文
  • 李庄研究论文
  • 李娃传研究论文
  • 李银河研究论文
  • 关于李东阳论文范文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