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自贡日报总编辑是谁

自贡日报总编辑是谁

发布时间:

自贡日报总编辑是谁

宋振忠的母亲是徐那江姐又是谁?不是说他父母都被敌人杀害了?

江竹筠(1920—1949)汉语拼音:jiāng zhú yún;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炜,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 1944年夏,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 人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1946年底至1947年初,参加领导重庆学生抗暴运动,并为市委机关报《挺进报》做了大量工作。1947年,在“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学生运动高潮中,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1947年冬随彭咏梧到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担任下川东地区地工委和川东临委的联络员。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在丈夫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江姐还担任了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1947年,彭咏梧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领导武装斗争。江姐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小萝卜头:宋振中(1940-1949),男,江苏邳州市人(原为邳县),解放战争时期的小烈士。宋振中的父母都是 共产党员,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他的父母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他也被带进了监狱。 宋振中从小跟着母亲徐林侠在女牢中长大,一直到四五岁还没有见过关在男牢中的父亲。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小萝卜头”从小就很懂事,他的妈妈为了给他换一点大豆吃,就去做苦工,可每次开饭时,“小萝卜头”总是让妈妈吃。他还常常搜集一些破布条、破袜子留给妈妈做鞋用。从五岁起,他就学着自己缝补破衣服了。“小萝卜头”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提出让他出去上学,特务们怕暴露他们的罪行,硬是不让,经过多次斗争,才同意由同监狱的政治犯黄显声将军教“小萝卜头”念书。“小萝卜头”学习非常刻苦,记忆力很强,也很懂礼貌,非常尊敬老师。 监狱生活使“小萝卜头”懂得了许多道理,国民党特务对共产党人的非人虐待、折磨,共产党员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精神都留给他深刻的印象,使他从小就知道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他还经常帮助大人做秘密工作。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信息。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监狱后,就是由他从男牢传到女牢,从楼上传到楼下的。每当大人商量事情,“小萝卜头”总是坐在门口放哨,他还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传递东西。在国民党溃逃之前,特务们安排杀害“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残酷的敌人用刺刀杀死了他的父母,又逼向“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喊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灭绝人性的刽子手劈胸就是几刀,把他杀害了。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宋振中和他的父母为革命烈士。

小萝卜头; 宋振中(1940-1949),男,江苏邳州市人(原为邳县),解放战争时期的小烈士。宋振中的父母都是 共产党员,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他的父母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他也被带进了监狱。 宋振中从小跟着母亲徐林侠在女牢中长大,一直到四五岁还没有见过关在男牢中的父亲。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小萝卜头”从小就很懂事,他的妈妈为了给他换一点大豆吃,就去做苦工,可每次开饭时,“小萝卜头”总是让妈妈吃。他还常常搜集一些破布条、破袜子留给妈妈做鞋用。从五岁起,他就学着自己缝补破衣服了。“小萝卜头”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提出让他出去上学,特务们怕暴露他们的罪行,硬是不让,经过多次斗争,才同意由同监狱的政治犯黄显声将军教“小萝卜头”念书。“小萝卜头”学习非常刻苦,记忆力很强,也很懂礼貌,非常尊敬老师。 监狱生活使“小萝卜头”懂得了许多道理,国民党特务对共产党人的非人虐待、折磨,共产党员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精神都留给他深刻的印象,使他从小就知道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他还经常帮助大人做秘密工作。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信息。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监狱后,就是由他从男牢传到女牢,从楼上传到楼下的。每当大人商量事情,“小萝卜头”总是坐在门口放哨,他还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传递东西。在国民党溃逃之前,特务们安排杀害“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残酷的敌人用刺刀杀死了他的父母,又逼向“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喊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灭绝人性的刽子手劈胸就是几刀,把他杀害了。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宋振中和他的父母为革命烈士。 小萝卜头的故事; 一、不到一岁就和妈妈一起被捕 1941年9月,小萝卜头宋振中的爸爸宋绮云随杨虎城将军奔赴抗日前线作战,把家里人安排在西安市郊区一个叫蒲阳村的地方。 这一天,小萝卜头宋振中的妈妈徐林侠正在对门老乡的家里剥玉米,小萝卜头的哥哥、姐姐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忽然。二姐宋振苏慌慌张张跑来,一边跑一边喊:“妈妈!妈妈!有几个人要把爸爸带走!”妈妈抱起小萝卜头赶紧往家跑。只见一辆马车停在家门口,妈妈刚要张嘴说什么,被爸爸的眼神制止住了。这时,爸爸被推上了马车,二姐振苏想跑过去不让把爸爸带走,被妈妈用力拉住了。爸爸被带走了,几个孩子围着妈妈大哭起来。他们扑向马车,被两个便衣特务拦住,不让靠近马车。 爸爸宋绮云被抓走了,两个月都没有音信。 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妈妈走出家门,烟云遮住了她的视线。远方的景物模模糊糊,模糊中仿佛有一个人影向她走来。这个人又矮又瘦,穿一身工作服,可披着一件不中不西的夹大衣,歪戴着鸭舌帽,鬼鬼祟祟。这个人走到妈妈面前,毕恭毕敬地问妈妈:“您就是宋社长的太太徐林侠吧?”妈妈没有直接回答,反问道:“先生是…。”“我是宋社长手下的工人。”这个人说着不自然地笑了笑,露出两个大金牙,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什么东西,接着说:“这是宋社长的亲笔信。”妈妈对这个人有些怀疑,但是,看到爸爸的信,却喜出望外。两个多月了,打听不到爸爸的音信。妈妈连忙拆开一看,又失望了。信上只有一句话:“速将换洗衣服送来。”这几个字确是爸爸的字迹,可为什么只写这几个字呢?妈妈问道:“宋绮云现在哪里?”“他在报社。”“他为什么不亲自回来?”“他工作太忙,脱不开身。”“东西怎么送给他?”“宋社长吩咐,请您亲自送去。”“东西送到什么地方?”“我给您带路,明天中午12点,我在报社门口等您!” 小萝卜头宋振中的爸爸宋绮云,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他1904年出生于江苏省邳县,现在叫邳州市。宋绮云家里很穷,但是,宋振中的爷爷、奶奶还是希望家里有一个读书人,这样可以少受些欺负。于是,含辛茹苦,千方百计积攒下一些钱,让宋绮云上了学。宋绮云知道自己上学不容易,每天早出晚归跑10几里地到土山小学上学。他家里穷,没有象样的衣服,衣衫破烂,中午总是吃红薯充饥。有钱人家的孩子常笑话他,但他学习努力,每学期成绩都是全班第一。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宋绮云到武汉中央军政学校(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宋绮云奉党的指示回到邳县,担任了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到了1930年,党又派他到爱国将领杨虎城的部队,一开始担任南阳《宛南报》主编,后到西安任《西北文化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帮助杨虎城做了大量工作。 妈妈要去找爸爸了。晚上,妈妈把王迁升(宋绮云的警卫员)夫妇找来,向他们交待了一些事。王迁升夫妇坚决不同意妈妈去,认为此去凶多吉少。可是,妈妈要想法去救爸爸,怎能不去呢?送走了王迁升夫妇,妈妈把几个孩子叫到身边,安顿说:“我要去找爸爸,最多3天回来,你们不要乱跑!”妈妈又转身对二姐振苏说:“你最大,要带好弟弟,妹妹!”振苏流着眼泪点了点头。可是,当时她也才八岁啊!振苏忽然问妈妈:“爸爸能回来吗?”“爸爸会回来的!”妈妈看了振苏一眼,又对大家说:“爸爸是为了打日本鬼子、救中国,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反动派才恨他,抓他,爸爸是没有罪的!” 这一夜,妈妈没怎么睡觉。她把拆洗过的被子,过冬的棉衣拿出来,一针一线地逢到半夜。天亮了,妈妈出发了。王叔叔抱着小弟弟宋振中陪妈妈一起去进城。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妈妈说最多3天回来,可是,都4天了,还不见妈妈的影子。几个孩子天天到村口去等。到第5天吃完早饭,王叔叔一个人回来了。他带回来一个坏消息,妈妈和小弟弟也被敌人抓起来了。这真是晴天霹雳,小振中才1岁啊! 妈妈徐林侠,1926年就到武汉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党务训练班”,入了党。1928年奉命回到家乡邳县,和爸爸一起建立了邳县县委,前后几次被捕入狱,是一位坚强的革命者。 二 小萝卜头从1岁到九岁 ,在敌人的魔窟里度过了童年,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和折磨。 刚被捕的时候,小萝卜头宋振中和妈妈一起被关在重庆歌乐山下的白宫馆女牢里。这间女牢只有10多平方米,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离牢门不远的地方放着一个马桶,熏得人喘不过气来。狭小的牢房里,苍蝇、蚊子、臭虫多得很。小萝卜头的身上被咬得大疮连着小疮,新疮摞着旧疮,一不小心抓破了就鲜血直流。 在敌人的监狱里吃的是什么呢?他们吃的是霉米饭和烂白菜帮子。这样的饭菜闻着都想吐,甭说吃了。可是,没办法,妈妈耐着性子把饭里的老鼠屎、沙粒挑出去再让小萝卜头吃。小萝卜头刚吃了一口就吐了出来,直嚷:“真难吃!”妈妈哄着说:“森森乖,听妈妈的话,吃一口吧!”森森是小萝卜头的小名。森森吃了两口又不吃了。难友们也都愤愤地说:“这连猪狗都不吃的饭菜,怎么让孩子吃下去呢?”妈妈只好把剩下的饭菜留起来,等小萝卜头饿的时候再喂他。牢房里每天只给一次水,每人一勺,连喝都不够,甭说洗涮了。 晚上,10多个人挤在这10多平方米的牢房里,每个人睡觉只有1尺多宽的地方。为了不让小萝卜头被挤压,妈妈总是让小萝卜头睡在自己的身上。半夜里用手一摸,热乎乎的,原来小萝卜头尿尿拉屎了。在这阴暗潮湿的牢房里,没法晾尿布,妈妈总是把湿乎乎的布片围在自己的腰里,或搭在肩上,用自己的体温暖干。 在10多平方米的牢房里,只有牢门上方那个不足1尺宽的小窗口是唯一能见到天的地方。小萝卜头不耐烦的时候,妈妈总是把他抱到这小窗口向外眺望。他看到的是楼梯的栏杆,白公馆的院子和高墙上的铁丝网。有时候,也能看到天空中飞来飞去的小麻雀。这小小的窗口是唯一能使小萝卜头高兴的地方。可是,妈妈长时间抱着小萝卜头,胳膊疼了,腰酸了,就对小萝卜头说:“好了下来吧!让妈妈歇一会儿。”小萝卜头却扒着窗口不下来:“不吗!不吗!我还要看!”“森森听话,妈妈累了。” 妈妈把小萝卜头放下来,想坐下来歇一会儿,小萝卜头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大声喊:“我还要看!我还要看!”难友们看到此景此情都很难过,就你抱一会儿,我抱一会儿,让小萝卜头从这小小的窗口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可是,他只能看到牢房外的蓝天。高墙和铁丝网。 小萝卜头4岁多的时候又随妈妈和爸爸来到贵州的熄峰监狱。每天,妈要去做苦工,牢房里就剩下了小萝卜头一个人。黑黑的牢房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他感到有些害怕,总觉得在黑暗的角落里藏着可怕的怪物,他不敢哭了,也不敢喊叫,生怕那些怪物钻出来。他把脑袋使劲地缩在破棉被里,浑身出冷汗。太阳出来了,一缕阳光从小窗口射进牢房,小萝卜头走到牢门跟前,跷着腿,想爬到窗口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可是,他的胳膊没有力气,爬不上去,只能仰着脖子从窗口看到一块方方正正的天空。 小萝卜头的肚子饿了。他想起床头妈妈给他留下的一碗米饭,还有几片咸菜。小萝卜头胡乱吃了几口,留下一半中午吃。吃完了,他躺到床铺上,两眼望着天花板,盼着妈妈早点回来。他流着眼泪,盼着盼着,睡着了。醒来之后,他忽然发现掉在地上的米粒在动,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蚂蚁要把米粒拖走,但拖不动。这只蚂蚁放下米粒调头走了。不一会儿,来了一队蚂蚁,有的在前边拉,有的在后边推,不一会就把米粒拖到洞里。小萝卜头又扔下一颗米粒,和刚才一样,一只蚂蚁拖不动,又找来一队蚂蚁。小萝卜头被这些蚂蚁吸引住了。他觉得自己和这些蚂蚁一样,常常挨饿。他常常留几粒饭粒放在地上,给这些可怜的蚂蚁。他和蚂蚁交上了朋友。 1947年,牢房里又来了一个新犯人,叫葛雅波。她只是因为对蒋介石反动派反共卖国不满,写了一些文章,就被抓了进来了。经过严刑拷打,葛雅波没有屈服。敌人又暗暗把她的女儿李碧涛进了监狱。李碧涛11岁,在小学上六年级。小萝卜头知道了以后,非常高兴。他向碧涛姐姐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碧涛姐姐,学校是什么样?”碧涛告诉他,他们学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两、三个班,每班大约有30个学生。小萝卜头一算,全校有四、五百学生,真不少啊!小萝卜头听说碧涛看过电影,就问她什么叫电影?碧涛姐姐说了半天,小萝卜头还是不明白。在一块大布上,怎样演电影呢?人在布上走,怎么掉不下来呢?小萝卜头听碧涛姐姐说去过公园,就问她公园是什么样?公园里有没有特务把守,有没有铁丝网,有没有岗楼?碧涛姐姐还给小萝卜头讲重庆是什么样。重庆可大了,一条马路的两边有好多房子,还有好多商店。商店里东西很多,食品店里什么吃的都有:面包、饼干、点心、蛋糕、糖果……,这些,小萝卜头都没见过,更没吃过。他不知道牛奶、咖啡什么味,也不知道糖还有什么牛奶糖、水果糖、软糖、硬糖,更不知道巧克力是什么东西。 小萝卜头从小被关在敌人的监狱里,他多么渴望自由,多么想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可是他没有机会出去,每天只能从天窗里望着天空,望着监狱的铁丝网、岗楼。一天晚饭后,小萝卜头和小碧涛走出女牢,坐在楼梯上。他们望着对面的高墙和高墙上的铁丝网。两个小朋友看着铁丝网的小格子和被小格子分割成一块块的天空,小萝卜头叹了一口气,说:“我要是有自由,那该多好啊!”在敌人的监狱里哪里有什么自由呢!突然,碧涛想出一个主意,两人商量了一下。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萝卜头和碧涛姐姐就来到白公馆的大门口。过了一会儿,只见一个中年妇女提着一个马桶,要倒到监狱外山坡下的水沟里。马桶很沉,小萝卜头和碧涛就轮流帮着那个妇女抬。就这样,他们走出了监狱的大门。唉呀!和监狱里相比,这里真是另外一个世界。小萝卜头看到,那青山娇翠欲滴,早霞从天边射过来,映在林木的枝叶上,披金挂彩,美丽极了,一群群小鸟展翅飞翔,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还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再看远处起伏的山峦,看不出哪一座高,曲曲弯弯的山路,不知道通向哪里,看不到尽头。小萝卜头简直看呆了,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到心旷神怡,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我们要有自由,该多好啊!”这时,只听那个妇女说:“快回去吧!别让他们看见了,那可了不得!”话音未落,只见一个特务窜出来,对着两个孩子嚷道:“谁让你们跑出来的?”特务又对着那个妇女狠狠地说:“不想干就滚蛋!”第二天,就不见那个妇女了。 小萝卜头多么渴望到自由的天地里走一走啊!1948年,终于有了一次机会,唯一的一次机会。妈妈由于长期在监狱里受折磨患了重病,两条腿肿得无法从裤腿里伸出来。经过难友们的斗争,监狱被迫同意让妈妈去磁器口小镇看病。妈妈坚持要带孩子一起去,特务无奈就答应了。小萝卜头第一次到监狱外面去。 小萝卜头和妈妈一起被锁在轿子里,妈妈还戴着手铐。轿子被遮盖得严严实实,只有一个小小的通气孔,可以看到外面的天地。一路上,小萝卜头惊奇地从那个小通风孔望着外面的一切。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啊!田野、村庄、马路、商店,一路上,小萝卜头不停地向妈妈问这问那。“妈妈!你看,外面那小房子怎么那么小啊?它是干什么用的?”妈妈凑过去看了看,说:“那是土地庙。”“里面还坐着一个人,他是什么人?”“是土地佬?”“土地佬是干什么的?”妈妈想了想,才告诉儿子:“他是看管穷苦人,不许他们起来对有钱人造反的。”“就象看守一样?”“对!”“等解放军叔叔来了,我们把他打倒!”小萝卜头天真地说。 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穿戴和监狱里的人大不一样。女人们的穿着花花绿绿,裙子、旗袍;可是,也有不少人穿得破破烂烂,挑着担子,流着汗水。小萝卜头忽然看见在倒塌的土墙下,一群衣衫破烂,蓬头垢面的孩子,赤着脚,双手端着饭碗,不时地向往来的行人行礼,嘴里叫着:“老爷!行行好吧!给一点…。”小萝卜头问妈妈:“这些小孩在干什么?”“这些都是穷孩子,他们在向人讨饭吃!”“他们为什么要讨饭吃?”“因为他们家里没有钱呀!”小萝卜头打破沙锅问到底,又说:“他们为什么没有钱啊?”“因为地主老财剥削他们,把他们家里的钱和东西都抢走了。”“地主老财真坏!”娘俩一路上一问一答,话说个没完,小萝卜头增长了许多见识。

江姐、小萝卜头的资料... 江姐高清在线观看,迅雷下载,qvod观看:

光明日报总编辑是谁啊

我觉得应该是张政,他原先是央视新闻联播的一个小小播音员,后来自己不满足于此,逐渐地到了节目主持人、晚会主持人,曾主持过多档大型的晚会。像建国50周年晚会,建军80周年晚会等。2012年,张政任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副书记,2017年6月,张政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副部级。

章伯钧(1895年—1969年):任交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罗隆基(1898~1965):任森林工业部部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储安平(1909-1966):任中央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后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章乃器(1897-1977):任粮食部部长、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平反)拓展资料一、五大右派章伯钧曾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言:“现在工业方面有许多设计院,可是,政治上的许多设施,就没有一个设计院。我看政协、人大、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应该是政治上的四个设计院。”这次发言是后来章伯钧被打成右派的主要依据。罗隆基曾建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不但要检查过去的“三反”、“五反”、“肃反”运动中的失误偏差,还要公开鼓励大家有什么冤枉委屈都来申诉。他的这个发言后来被认为是中国右派的三大反动理论之一。彭文应曾发表言论包括“学习苏联不一定好,学习美国不一定坏”,被打成右派。储安平因发表《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的讲话,说“这几年党群关系不好”,“关键在‘党天下’这个思想问题上”,被打成右派。陈仁炳因《陈仁炳对共产党整风方法有不同意见》,被打成右派。1980年5月8日,右派的工作告一段落,曾经被划为右派的55万人几乎全部“改正”,但是仍有极少的一部分人“只摘帽子,维持右派原案,不予改正”。其中包括中央认定的5名右派分子章伯钧、罗隆基、彭文应、储安平、陈仁炳以及由各地方认定的90余名右派分子,总计不足百人。

应该是我男神马东吧,起码现在看事业挺成功。

1968年出生的马东,现已经年近50,曾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多年,在央视三套《挑战主持人》、《文化视点》栏目的担任制片人、主持人,还曾经作为春晚语言类导演活跃在央视的舞台上。

2013在河南电视台主持常规姓氏节目《知根知底》和季播节目《汉字英雄》大型识字类真人秀节目,后正式辞职央视,进入的爱奇艺任首席内容官,在2014年创作并主持了现在大火的辩论类网综节目《奇葩说》,也正是因为马东幽默的特立独行的主持风格,让节目大添异彩,再加上奇葩说的节目形式是目前唯一一档辩论类型的节目,不仅节目嘉宾个性出彩,风格鲜明前卫,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在这之外,其辩论内容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反思,在声声不断的探讨中,让这个已经第四季的网综节目,越来越火。

在2015年马东辞去爱奇艺的职务,正式创业成立自己的公司米未传媒,也进入了他事业的黄金时期。除了奇葩说,又做了饭局的诱惑、奇葩大会等节目,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节目的赞助商也越来越大牌,据说这期奇葩说的光是最大赞助商小米手机,就投了亿元。还有米未传媒的自媒体、米未自创的小卖部小食类商品,最近我看又涉足了手机App圈,整了个饭局狼人杀的App软件在推。不仅主持功底深厚,个性幽默,辩论起来字字真理,经商头脑还特么这么牛逼!

不亏是!我!男!神!

1982-1992年在光明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主任记者、记者部主任助理、作品版主编。1993年任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1995年9月调入作家出版社任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1997年4月任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2001年11月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2003年12月22日,挂帅中国作家出版集团,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张胜友是一位优秀的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同时,还是中国出版界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93年他出任光明日报出版社老总,在一年内还清360万元外债,向报社上缴利润80万元。1995年9月他调任作家出版社社长,仅一个月,作家出版社的月图书发行码洋从39万元跃升至276万元。一年后发行码洋即从1200万元达到3859万元。2001年则飙升亿元,经济总量相当于改革前的14倍,甚至曾经有一个月份控制中国文学畅销书市场的2/3份额。他从一个记者、作家的角色转换成一位出版家后,不负众望,连年把作家出版社的业绩推向高峰。张胜友的改革思路很新潮,甚至将足球赛制引进单位的人事改革中来,他先将优秀编辑组成甲A队,被优化组合下来的则组成甲B队,鼓励甲B冲A。为了给编辑人员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他打破按文学门类划分编辑室的传统做法,把它们变成相应并列的编辑室,允许编辑放手开发各个文学门类的图书,这样既便于公平竞争,又可以使编辑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他的带领下,作家出版社涌现出了一大批贴近市场、具有“双效”的优秀图书,得了10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图书奖项,包括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以及茅盾文学奖。2003年12月22日,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获准成立的第一家大型专业性文学出版集团。

通辽日报官网总编辑是谁

感动在这个冬天在数九严冬,能感受阳光的温暖很幸福,可我却感受到了比沐浴阳光还要温暖的温暖,并被这种温暖感动着,这份感动是心灵与情感的交融,感谢科尔沁部落的朋友们,感谢给予我感动的每一个人,是你们的真诚、朴实和热情感动了我。2012年1月14日,科尔沁部落在通辽市农牧人和大酒店召开了霍林郭勒杯--2011美丽通辽有奖征文颁奖仪式、《通辽日报》晨刊与科尔沁部落迎新春联谊会暨科尔沁部落三周年庆典。活动中一个个感人的画面,科尔沁部落的朋友们都已记录在博客中,此次活动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当群主蓝百合宣读“我的科尔沁部落我的模范群友”名单时,第一个读到我的名字,并读了自己亲笔写的颁奖词,这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惊喜,二百多字的颁奖词让我感到是那么的厚重,当我从百合姐的手中接过优秀群友证书和百合姐精心为我们优秀群友挑选并冲洗的照片时,我感觉到手捧的不只是证书和影集,而是一颗滚烫烫的心。百合姐,和你比起来,我做的很少很少,可你却给了我很多很多,走进科尔沁部落的几年里,最重要的是我收获了友情、快乐和自信,这些足可以让我享用一生。我泪水含在眼里,我的声音哽咽了。百合姐为这次活动付出了很多,在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她的嗓子哑了。百合姐,你为科尔沁部落所做的一切我们都记在了心里。我把百合姐为优秀群友写的颁奖词放到这里,是想让朋友们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她的用心良苦。借此,感谢参加活动的所有朋友,特别是远道而来的朋友们,此次活动因你们的到来而更加精彩。感谢四位主持人:梅子红了、传奇、逢笑、五月蔷薇,你们辛苦了!感谢秘书蓝色心情。特别感谢霍林郭勒市的五位朋友:传奇、木子、小雪冬来、辉哥、红月亮,你们来自寒冷的城市,可你们却有着不一样的质朴和热情。那天,因为你们忙于布置会场,由于我的疏忽,忘记了提醒你们签到,所以在宣读到会人员名单时,没有读到你们的名字,在这里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歉意。(所有图片来自科尔沁部落朋友的博客)祝福我的科尔沁部落明天更好!以下文字来自蓝百合的博客《我的科尔沁部落我的模范群友颁奖词》最近忙于“两会”——通辽日报《晨刊》与科尔沁部落迎新联谊暨科尔沁部落三周岁庆典和“霍林郭勒杯——2011美丽通辽有奖征文”颁奖仪式,已经十天没更新博客了。1月14日,两会并一会,终于结束,还未及上传相关消息和图片,自己却躺倒了。先是嗓子痛,失音,然后伴随头痛、腿软……昨天没办法,到底给医生送去了输液费,今天还得继续。半夜睡不着,回想承办征文的前前后后、群庆的准备和善后工作等,心里既欣慰又觉得有很多遗憾,没能为大家服务好。但科尔沁部落成立三年来,在大家的同心同德努力下,确实发展、壮大、提升很快,取得了优异成就。三年来,很多朋友对部落的支持令人感动,部落暂时还没有活动经费,无力用经济手段回报大家,我就给20几位模范群友每人颁发一个荣誉证书并写了一段颁奖词。由于会上时间紧,没来得及全部宣读,我就放在这里,让大家了解模范群友们都为咱们的部落做了什么。给模范群友的颁奖词盛夏马莲花 感谢缘分,让我在远古道边一片贫瘠的盐碱地上,遇到一丛盛开的马兰,她朴实,善良,真诚。记得三年前,她在博客里给我留言说,她是因为听了我在通辽人民广播电台“清晨热线”栏目做的《深山里的蓝百合》直播节目之后,才开始写博客的。从那一刻开始,网络为我们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她快乐地走进了科尔沁部落。三年来,她从企业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休息时间,执着地写着不断进步的文字,在报纸上发表了多篇文章。自己积极参加群内活动的同时,还热心为大家服务。给贫困孩子买文具、电话通知、奔波联络,不辞辛苦,被大家推举为科尔沁部落秘书长。今天,我要把科尔沁部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模范群友荣誉证书颁发给她,祝美丽的马莲花年年盛开!蓝色心情 一个蓝百合爱心链接,偶然间让我拥有了一份蓝色的心情。那天,一个陌生的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他说,他从报纸上看了蓝百合爱心链接的故事,非常感动。他只是一个打工族,赚钱不多,但他相信,自己可以节省下一点生活费,帮助一个贫困孩子。那一刻,我看到了科尔沁草原上湛蓝的天空,那样深邃,那样宽广。于是,在蓝百合爱心链接的另一端,一个与多病母亲相依为命的单亲家庭的苦孩子孙超,得到了那片天空,并在那片天空下,快乐地从初中读到了高二,而那片天空的爱,还在继续。他的善良与勤奋,得到大家的认可,被选为科尔沁部落管理员。他不负众望,总是默默地为群友们工作着。亲自驾车为群友活动创造方便、亲自出资协助群活动、跑前跑后布置活动会场……当大家表示感谢的时候,他却淡淡一笑说:这点小事不值得说。认识他是我的荣幸,科尔沁部落也因为他多了一分精彩。他当之无愧是我们草根中的模范!梅子红了 她是我的老乡,但我们却相识于网络。她聪明,美丽,性格柔中带刚,文字清新优美,待人热情真诚。作为语文教师,她是最称职的;作为科尔沁部落管理员,她也是最尽责的。前台活动有她劳碌的身影,后台管理有她辛勤的汗水。三年,科尔沁部落博客圈和QQ群运转正常,人气渐旺,有她的默默付出!她尽了文宣部长的职责,也不负科尔沁部落形象大使的美誉。今天,让我代表大家在热烈的掌声中,把科尔沁部落的感激和信任送给她:希望梅子抚风尽情舞,红遍科尔沁!传奇 科尔沁部落QQ群初建时,是内蒙古日报《百姓纪事》的作者交流群,内蒙古日报记者刘春给我推荐了管理员传奇。后来,群更名时,大家各抒己见,传奇的“科尔沁部落”得到大家一致赞同,这样,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就有了今天这个响亮的名字。他作为管理员,处处为大家着想,工作细致入微。2010年,他与我共同主编了《我的科尔沁部落》一书;部落举办的首届网络征文“我心中的草原煤城”的奖品,就是他募捐的资金;每次部落活动,他即使不能参加,也会在遥远的霍林郭勒草原上默默无闻地支持。写方案、做表格、印材料……事无巨细,都非常用心。而他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样精彩无限。出版小说、摄影集、参加征文比赛、摄影展览,均获得优异成绩,大家一致认定:他是无处不传奇的人!天使 她的名字和她的容貌一样美丽,她的歌声和她的心灵一样清纯。时代乐章先生引荐她加入科尔沁部落时,她甜甜地对我说:百合姐,有什么事您就找我,只要我能做到的,一定尽力做。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完成市委宣传部的有奖征文活动,2011年8月中旬,我们组织部分群友去霍林郭勒采风。因为路费自理,我征求她的意见的时候还担心她推辞,可她却爽快地答应了,而且还主动要求自驾车去,帮助解决两、三名群友的交通问题。因为单位工作也非常忙,她到霍林郭勒后,第二天完成参观任务连饭也顾不得吃,就开车返回。等我们返程时,她已经在酒店安排好了饭菜等候;往返千余里,费用数百元,她把疲惫藏在心里,给我们展示一个满面春风的笑脸。后来,她听我说不太满意原来那面尺寸小的旗子,就亲自找朋友做了一面尺寸大、质量好的旗子;虽然她加入部落时间不长,却用她的热情和真诚,赢得了大家的喜欢。思雨 思雨,一个温柔细腻的网名,真人却豁达豪放。2009年科尔沁部落走进霍林郭勒采风,他和传奇等霍林郭勒的朋友们,热情周到地接待我们,让我们感受了草原煤城的风采,顺利完成了“我心中的草原煤城有奖征文”活动;2011年8月,科尔沁部落二进霍林郭勒采风,他不仅全程陪同,还亲自安排车送我们返程。他虽然不写博客,却用实际行动为部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所以,这份荣誉,他当之无愧!文胜 因为一次创业故事的采访,我结识了他。他虽然不写文章,却是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企业家。欣赏他的人品和才干,我邀请他加入科尔沁部落,他欣然接受。加入到这个大家庭后,无论哪位群友遇到了电子产品问题,他都全心全意帮助解决。第二届群庆联欢会上,他的一曲《母亲》赢得了满堂喝彩,让大家记住了这位质朴、真诚的企业家朋友。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他慷慨出资,为科尔沁部落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举办的“草根心声红色诗文朗诵会”冠名。使朗诵会得到了通辽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力支持,还录制了专题节目。现在,我代表大家把这份感激送给他,让我们一起用目光聚焦,用掌声祝福:祝通辽市文胜商贸有限公司前程远大,越做越好!影语随心 一个偶然的采访调研活动,让科尔沁部落与摄影家影语随心结缘。第一次了解科尔沁部落,他就欣然要求加入,自己还调侃说,他是火线加入部落的。那时,《我的科尔沁部落》一书首发式暨网络创作研讨会在即,我们正在商议要制作一个群友通讯录。影语随心先生听说后当即拍板:他包了,免费为大家制作通讯录。不久,150本精美的科尔沁部落群友通讯录做好了;首发式研讨会后,影语随心先生还免费为大家冲洗了合影照片。大家拿到手里,幸福在心头。后来,先生了解到群里有几位朋友和我一起做蓝百合爱心链接的公益事业,又欣然加入,从2010年开始资助贫困女孩安秋华。先后两次驾车去库伦看望孩子,给孩子带去了慈父般的关爱。影语随心先生多次参加部落采风、研讨等活动,给予部落大力支持。今天,我也要把这份感激和祝福送给他,祝他和他的金像工作室永远精彩!阿尔马斯 记得是2010年的初冬,群友张黎给我打电话说,她们商报的刘主编想见见我。我如约前往,见到了年轻帅气的刘主编。他问我能否做他们报纸驻库伦站的负责人。因为时间和空间限制,我婉谢了他的赏识。但通过交流,我们成了朋友,他欣然加入科尔沁部落并积极参加活动。2011年五月,他听说我正在筹备第二届蓝百合爱心链接主题班会,便慷慨解囊,拿出500元钱,让我给那些受助的孩子们买衣物;他还在他主办的商务时报上免费开设科尔沁部落专版,以展示群友的优秀文章和摄影作品。一个民营报纸,无论其影响力大小,主办者能免费为一个民间团体开专版,这怎能不令人敬佩!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感谢他,也祝福《商务时报》越办越好!涛声依旧 2009年,因为去呼市参加一个网络会议,会议负责人刘春让我作为科尔沁部落的领队,召集通辽地区的9名参会朋友一起走。9名朋友中,有一位素未谋面的老者。启程前我们相约共进晚餐。我从库伦到通辽后,先去铁中看望孩子。从铁中赶往饭店途中,电话中知道正好可以顺路接上那位老者。深秋的傍晚,马路边一个头戴鸭舌帽、身着夹克服的老者,一边吸烟一边等候着。自此,便与这位白发苍苍、瘦骨嶙峋却精神矍铄、颇有几分道骨仙风的老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又带着几分坦率和尖刻。但这并不影响他积极参加部落举行的各项活动,每次都极认真地完成作业,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受大家拥戴。我们尊称他为丐帮帮主,总是善意地开他的玩笑,他也放下架子,毫不介意我们的顽皮,还悉心指导年轻人写作。这两年,他佳作频出,精彩不断,不但获得多项各级各类奖励,通辽日报还开专栏连载了他的文史研究成果《库伦象教寺戏曲彩绘》。敬佩他的勤奋和执着,也祝他青春不老,涛声依旧!文秀 在报纸上认识他很早,一直以为他是一位秀外慧中、才华横溢的姐姐。也是缘分使然,有着“首席记者”美誉的他走进了科尔沁部落。每次搞活动,只要他能挤出时间参加,就绝不推辞。当他听说了蓝百合爱心链接活动后,多次表示:“百合,有需要帮助的孩子,给我也找一个!”就这样,2010年他开始资助失去母亲的女孩潘晓芳读大学;平时,他也尽可能地为群友们提供发表文章的机会。2011年1月3日,在第二届群庆现场会上,他深情地接过时代乐章老师手中的科尔沁部落大旗,承诺出资承办第三届群庆。所以,今天我们能欢聚在这里,首先要感谢他的慷慨相助!相信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依然是风雨同舟、心手相牵!感觉-6666 他有领导的严肃,更有大哥的慈祥;他有科尔沁草原的真诚,更有西拉木伦河的热情。对于一个来自基层的平凡妹妹,他给予了我无比真诚的帮助和鼓励。《我的科尔沁部落》一书出版了,他亲自联系三个行政事业单位,帮助推销了90本;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写博客,还时刻想着为科尔沁部落网罗优秀人才;他在春节后会想着为大家创造一个相聚的机会;在每年的部落诞辰日,会记得为大家安排一个小型的庆祝宴……我感谢长生天赐给我这么好的朋友大哥,有大哥的感觉真好!凝眸深处 大漠边缘,古老山沟,一朵幽幽兰花,散发着醉人的芬芳。我和她出生在同一片土地上,她却绽放得更加美丽。她性格豁达,快言快语且言辞犀利,一两句就能抵达真理深处。而她对朋友的真诚又总能让人如沐春风,我常常沉醉在她的乡情、友情里。可以说,没有她,深山沟里的蓝百合不会绽放在美丽的通辽。她时刻想着为部落创造展示风采的机会。大青沟采风、阿古拉草原采风、首次霍林郭勒采风、血站采风,都是她架起的桥梁;她走到哪里,就把部落宣传到哪里;走到哪里,都牵挂着部落和部落中的每一个朋友——今天,心怀感恩、感激、感动,手捧乡情、友情、真情,我把这份祝福送给亲爱的幽兰悠芳,希望无论何时何地,在我们凝眸深处,总有她美丽的笑颜!阿道 瘦瘦的他,在凝眸深处的引荐下,怀着一腔热情,带着他独有的睿智、深刻和执着,一路嚎叫着走进科尔沁部落。他的博文不多,但每一篇都出手不凡;他忙于工作,很少能参加部落的活动,但却从未忘记支持部落的发展。部落要去霍林郭勒采风,苦于找不到交通工具。于是他决定自己开车送大家。但临走那日早晨,他突然有事不能亲自去了,就委托弟弟开车送大家;他是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放弃悠闲的工作自己打拼,非要做一项城市惠民工程:让全市人民一卡在手,生活畅通。他又是一个善于感恩的人,因此,他拥有很多朋友。在他的一卡通公司启动时,特意邀请科尔沁部落的朋友走进他的公司,共赏中秋月,分他的喜悦,还给每个人赠送了一张卡。他时常问我:“部落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他也常常鼓励我,用他的聪慧和真诚分担我的忧虑。平时,我们可能个把月不见面,不打招呼,但独自静坐时,脑海中浮现的众多身影里,一定有他,因为他的真诚友情总在唤醒我灵魂中一些濒于沉睡的东西。衷心祝福他在自己的路上嚎叫得更嘹亮!科尔沁良子 在亦秋先生的引荐下,我认识了这位温和厚重、搞文史工作的大哥。那时我参与了《青春洗礼》的编采工作,深得他的支持和鼓励。不知不觉中,他走进了科尔沁部落,成为大家爱戴的良子大哥。他话语不多,却坦诚热情,总是积极参加部落的活动。2010年新年伊始,他在国泰大酒店摆宴,做了首届科尔沁部落群庆的东道主;2010年7月12日,受库伦旗旅游局邀请,我们要去参加库伦旗旅游推介会。在群友凝眸深处的帮助下,我们有机会顺路去大青沟游览。可是,一行十几人没有交通工具。我把难处和良子大哥说了,他二话没说,当即联系了一辆中巴车,为大家解决了燃眉之急;2011年5月27日,我们再次去库伦旗,举办“蓝百合爱心链接第二届主题班会”,又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交通工具。他还加入了爱心链接,开始资助库伦贫困孩子李宏磊。有一些感动,最初可能不引人注意,但日积月累的结果,就是一片汪洋!遨游在这样的海里,灵魂会得到净化。我代表大家,把这份诚挚的感谢和祝福送给良子大哥,科尔沁部落永远爱你!亦秋 博客里的一则留言,让我结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那是他在编辑科尔沁60年散文选《情满草原》时尽职尽责的结果。我的《秋之美》被选入文集,我也因此成为先生不在册的学生,经常得到先生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扶持。科尔沁部落建群之初,先生是9名成员之一,也是我们的主心骨。听说我们要出一部群友的散文集,先生便把自己留存的一个书号拿出来给我们用,还帮我们联系出版社、印刷厂,在炎炎烈日下去印刷厂监督排版、校对,直至作品成功出版;先生从2009年开始,每年从退休工资中拿出1000元资助贫困学生薛宏岩,并几次去库伦参加主题班会、看望孩子;科尔沁部落采风采访,四进库伦旗,两进科左后旗,两进霍林郭勒,以及市内的地税局、城市通公司、血站中心、瘦园等单位,都留下了先生花甲之年依然健硕的身影。岁月的河流可以洗涤浮尘,却无法冲走生命中的感动。我们衷心祝福先生!时代乐章 与老者相识三年来,他给予科尔沁部落莫大的支持和帮助。每次部落举办采风、参观、研讨、征文等大大小小的活动,只要他不外出,就一定积极参加。首届群庆之际,他亲自跑了几家商店,买了一块汉白玉大理石,一刀一刀篆刻了一枚“科尔沁部落”印章,慈祥地笑着交到我手里说:“你是酋长,酋长得有大印啊!”;了解到蓝百合爱心链接活动,年逾古稀的老先生依然加入到助学的行列;去年这个时候,他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资几千元,为科尔沁部落两周岁诞辰举办了隆重的庆典,让50多名群友欢聚一堂,共度快乐时光。德高望重的他,自加入科尔沁部落之日起,就赢得了广大群友的衷心爱戴,被誉为科尔沁部落总书记——今天,我要代表全体部落成员,怀着深深的感激,把这份纯洁的褒奖和祝福送给他老人家:敬爱的时代乐章老师,祝您福寿安康,永远年轻!大浪淘沙 善良的他是我的第一个网友。那时我们都是初学上网,尽管打字很笨,却真诚坦率。我们成为好朋友并一起做起了爱心事业。他是蓝百合爱心链接第一人,正因为有了他的善举,才有蓝百合爱心链接,才有库伦旗41名得到爱心资助的贫困孩子的笑脸。从2007年至今,五年的时间里,他每年都要亲自去库伦一两次,看望孩子,送钱送物,买吃买穿,像父亲一样用无私的爱关注着女孩包香梅。汇款、探望、接到家里小住,从素不相识到亲如一家——岁月无痕,天地有爱;真情无价,人间有情;大浪淘沙,真金永存!今天,我代表包香梅一家,代表库伦旗所有受助的孩子们,把这份感激和祝福送给他,祝愿好人一生平安!浮影如风 他视名利为浮尘,做事麻利如风行,浮影如风大概就是他的个性写照吧。因为彼此欣赏对方的文字,我与他在博客里做了两年的好友。直到2009年10月去呼市参加一个网络会议,才在会议结束的那天晚上,有幸见到他。爽快的话语,爽朗的笑声,爽直的性格,一如博客里他的文字。虽然因为相距遥远,不能参加部落的所有活动,但他却把无私的爱延伸到了科尔沁。库伦沟里那个自幼失去父亲、与无业的母亲一起照顾病瘫姥爷的马晨,牵动着他那颗慈父般博爱的心。这一次,他获得征文三等奖,很想借参加会议的机会,来看看马晨,并已经准备好了带给马晨的几包衣物。但因为适逢春运高峰,且接到会议通知仓促,没有购到车票而留下了一次遗憾。但科尔沁草原记住了他的恩德,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我们欢迎他来通辽做客!

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将于2006年9月在通辽市举行运动会的详细资料

副处级。通辽日报社为正处级事业单位,总编是正处级,副总编就是副处级。定级别得看所在单位的编制,比如中央媒体的人民日报社的社长、总编辑都是正部级干部,所以副总编辑就是副部级级别的干部。如果是省一级的媒体的副总编辑,因为单位的编制是正厅级编制,那么副总编辑就是副厅级级别。

体坛周报总编辑是谁

本月7日晚,《体坛周报》重庆籍女编辑李颖在北京护城河溺亡,有传闻说她因丈夫有外遇而自杀,也有传闻称她被捞起来时双手被捆,为此,李颖的朋友想以2万元悬赏目击证人。但警方却反驳了“死者双手捆绑”的说法。是真的

《体坛周报》总编瞿优远 现在是张敦南

看了一下你的资料,你应该是足球迷,所以我只找《体坛周报》国际&国内足球的编辑:李烨晖,体坛传媒,《体坛周报》总编辑,具有20年从业经历。骆明,体坛传媒,《体坛周报》副总编辑、著名国际足球专家、FIFA金球奖中国唯一媒体评委。边疆,体坛传媒,《体坛周报》国际足球部副主任、资深意甲专家。张玉强,体坛传媒,《体坛周报》英超主编,国际足球评论员。唐杨科,体坛传媒,《体坛周报》总编室主任,国际体育专家。朱权,体坛传媒,《体坛周报》国际足球记者,意甲专家。严俊,体坛传媒,《体坛周报》国际足球编辑,英超评论员。王实刚,体坛传媒,《体坛周报》意甲编辑。谢晨,体坛传媒,《体坛周报》西甲编辑。徐鑫炜,体坛传媒《体坛周报》国际足球编辑。黄凰,体坛传媒,《体坛周报》国内足球部副主任、中国足球专家。白建伟,体坛传媒,《体坛周报》国内足球编辑。李博,体坛传媒,《体坛周报》国内足球编辑。 更多体坛传媒编辑与记者见腾讯体坛微博:

科学时报总编辑是谁

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真相——两弹元勋的故事 一个人要想在这样一个清浊混杂的社会里干干净净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还能奉献全身心于自己的事业,且能取得伟大的成果,则更难。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干干净净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又是一个将整个身心奉献于自己的事业的人,因此赢得人们的崇敬;他更是一个成就丰功伟绩的人,因此使人们由衷地钦佩和敬仰。 扬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镜头一:着学生装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登上轮船来到美利坚留学。 镜头二:西装革履的邓稼先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上(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踏上归国的旅途。 镜头三:西装革履,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振宁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 镜头四:茫茫戈壁滩上,穿着旧军大衣的邓稼先在风沙中勘测原子弹实验场(数年后罗布泊蘑菇云升起,整个世界震惊,纷纷猜测中国得到了苏或美专家的帮助,数十年后考可死报告再次坚称中国偷窃W88弹头技术云云)。 镜头五:杨振宁访问中国,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了两弹研制(尚不知邓就是负责人),邓稼先只是说了句:你先上飞机吧。 镜头六:杨振宁在上海的饯行宴会上(特写:政要满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邓稼先的纸条(内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离席到厕所泪流满面(第几次痛哭?) 镜头七:大量杨振宁与李政道交恶的新闻报道(特写:时间跨度达四十年)的镜头切换,其中数分钟杨振宁对台湾某传记作家细数当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自己如何将灵感告诉李政道云云。 镜头八:戈壁滩上,某次核弹点火后未爆炸,众人面面相嘘,邓稼先说了句“我是总指挥”,然后只身走进实验场双手捧出哑弹。 镜头九:几年后,北京301医院,邓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又数年,两弹解密,中央始大张旗鼓宣传,邓稼先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镜头十:杨振宁写悼文追念邓稼先,大家恍然:原来两人是校友。 镜头十一:应母校多次邀请,杨振宁毅然决定回清华园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办理中国绿卡,入住装修一新的带电梯的两层别墅,开始教授本科物理。 镜头十三:杨振宁通过亲友向媒体透露要和28岁的翁MM订婚(让我的老灵魂得到。。。) *******************************************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 杨振宁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不忠:杨振宁先生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父亲劝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不孝:加入美国籍,为此事杨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他,是为不孝。 不仁:在祖国富强时,又在与某名牌大学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国颐养天年,自从回国以来,东走走、西逛逛,忙着走穴炒作,不愿踏踏实实做工作. 不义:窃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诺贝尔奖,还倚老卖老的将名字写在李政道的前边,并出书丑化李政道;杜夫人刚刚过世,大一的基础物理刚开课不到半个学期,就一心想着上帝的最后一个礼物... 想想学位毕业7天,不顾美国阻挠毅然回国的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核工业呕心沥血,年仅52虽因放射性影响身患癌症去世.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国,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后来成为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和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1982年当我国高能物理事业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BEPC方案,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并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结果。 想想刚刚过世的陈省身先生,生活俭朴、出钱出力、培养弟子、呕心沥血,一心祖国科学事业,真泰山北斗。身为科学家,应当规范言行,树学人之楷模; 从一些以往的传记回忆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杨在人品上不及李正道,也不及大多数解放初回国的科学家。理由:从年龄上看,李比杨年轻而同时获奖,可以推知李更有创造力,而杨此后却经常纠缠于论文署名的事情,从中国社会传统可以知道,大概杨年长处于领导地位,而具体的事情大部分由李来完成(很难想象李不干什么事却去抢年长又干许多事的杨的功劳),奥本海默也调和不了。杨在得奖后首先访问了台湾,李同情红色中国,两人渐行渐远。此后中美解冻杨回国见到老同学邓稼先竟然鼓动他到美国,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那时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邓稼祥说过,我不会在杨面前透露在干什么,因为杨何等聪明,只要我一说,他就可以推断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展程度),周总理热情的请杨回来为祖国效力,竟被他以国内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绝。而李、丁肇中访问大陆后积极为国内引进先进设备,亲自安排人才培训,造出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受到杨的反对好像认为太浪费钱)、加速器、阿尔法磁谱仪等世界领先科技,李还积极帮助建立两岸骨髓库;即使李远哲这个现在认为是亲独分子,78年到大陆访问安排他参观景点,他却说时间紧张先看科研单位,80年代不辞辛苦为大连物理化学所引进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部分先进的分析仪器。而杨呢,只看到他在到处演讲,唯恐人们不知道他除了第一个华人诺将外还有一颗赤子之心,到处与各地官员会面(好像与现今搞“学术政治”的科学家有某种相似),也没听说捐助什么项目,不管是物理的还是人道的,倒是很会节约他自己的钱财,80年代经杨推荐到美国学习的物理苗子,其中有一个居然人格分裂杀了好几个同学,真是“慧眼识英才”。50年代没回来现在回来定居,领取“上帝最后的恩赐”,名利双收,果然是学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佩服佩服。 邓稼先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毅然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就会有人记得岳飞文天祥,就会有人记得??邓稼先!!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辉煌的名字: 两弹一星元勋: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院士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物理泰斗王淦昌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冶金学家吴自良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学泰斗钱学森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学家彭桓武 同时让我们也记住一个名字,美国人杨振宁,他为自己的国家(美国)又增加了一个诺贝尔奖. 两弹元勋——邓稼先

余世存余世存(1969年-),出生于湖北随州,毕业于北京大学,诗人、思想家、自由作家。 他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中文名余世存出生地湖北随州出生日期1969年2月国籍中国职业诗人、思想家、作家性别男民族汉族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代表作品《重建生活》《非常道》收起作品集我看见了野菊花中国男人物信息余世存姓名:余世存性别:男生日:1969年2月籍贯:湖北随州毕业学院: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出版著作余世存 著《黄昏的缤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2月余世存 著《重建生活》,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余世存 著《我看见了野菊花》,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余世存 编《非常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余世存 编《非常道》(第二版),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4月余世存 编《非常道》(第三版),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余世存 著《中国男》,九州出版社,2010年3月余世存 著《老子传》,海南出版社,2010年9月余世存 编《非常道Ⅱ》,中信出版社,2011年7月余世存 著《大民小国》,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10月余世存 著 《一篇读罢头飞雪》,海豚出版社, 2013年1月余世存 著《家世》,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1月其他:余世存等 注译《类人孩》,珠海出版社,2007年余世存(笔名钱波)等 著《原来如此:1840-1949中国底本》,文汇出版社,2009年社会活动自有未注册组织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自2001年起主持“当代汉语贡献奖”。以表彰对当代汉语做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余世存曾追随李慎之先生左右,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类人孩’般的认知品性生发锥心之痛”,出版的《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从文明史的角度,说明:“‘类人孩’状态才是我们需要告别的一种生活”,否则,“他和他组成的社会就只能在文明的边缘徘徊”。2005年,余世存的一本《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以新的体裁和客观的史料展现,使汉语世界的近现代史写作有了可信的材料。这些截取自晚清、民国而至解放后的历史片段,记录了大量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这些话语中讲述了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同治重臣,以孙中山、袁世凯为代表的辛亥豪雄,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先锋,以钱钟书为代表的传统文人,以李敖、王小波为代表的文坛斗士等演绎的现代史的悲喜剧。2007年出版的《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将近代资源学术化运用得更加具体,借重新定位与申说,讲述了一百年前的大学学人,诗人乃至军阀刺客留下的宝贵遗产。

邓稼先:“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新华社北京8月3 0日电) 《人民日报》1999年08月31日第4版张爱萍与邓稼先 东方鹤 邓稼先病了,要动手术,75岁的张爱萍8点赶到医院,自手术开始,他就在手术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术结束。 张爱萍说:你们科学家都是国家的财富,保证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 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长邓稼先从绵阳专程赶到北京,向张爱萍及有关领导汇报九院重建情况。 张爱萍一见到邓稼先就有些吃惊:“你怎么瘦了?气色也不太好。” “不会吧,没有什么变化呀!”邓稼先知道张爱萍不是一般的见面问好。从他的神色里更从他的为人上感受到他是真切的关心。而周围的人没谈到他这方面的变化,自己也没感觉到。 张爱萍依然认真地问:“你最近身体怎样?有什么不舒服吗?” 邓稼先说:“其他没有什么,只是患痔疮,总流血,怪讨厌的。” “做过检查和治疗了吗?” “只是做了一般的治疗,没做什么检查。” “那就到301(医院)去好好检查一下。我来给你联系。”张爱萍说着,就打电话给301医院院长,说明了邓稼先的病情,特别叮嘱给全面检查一下。对方问什么时间,张爱萍说:“现在,现在就去!” “不,不!”邓稼先连忙推辞,“我还没汇报工作哪!” 张爱萍问:“有什么急待解决的问题吗?” 邓稼先说:“没有。” 张爱萍说:“没有现在就去。我陪你去。” “不能不能不能!”邓稼先几乎惊慌失措了。他知道身为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的张爱萍,每天都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而且他本人惜时如金,又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将军,怎么可以让他陪着自己去查病呢!于是就再三谢绝。 张爱萍已拿起了手杖:“走吧,坐我的车去。路上可以谈谈你们的情况。” 邓稼先只好服从了。 邓稼先,这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曾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年轻、聪明、正直、纯朴,在科学界有娃娃博士、娃娃科学家之称。1958年,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究所刚刚筹建时,他就被调入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并开展轰爆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功勋;接着,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和技术难关,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国防力量,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担任第九研究院院长重任后,更致力于核武器的改进、发展工作。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从理论设计、加工组装、实验测试到定型生产,总是尽力深入到第一线考察了解情况,遇到重大问题,无不亲临现场指挥、处理。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献身精神。 张爱萍两年前到九院视察工作时,曾规定科学家每年坚持查体;坚持休假制度。可是,邓稼先总安排别人去,而自己总投身到九院的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去。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医院领导和医生,见张爱萍亲自陪着一位病人来检查,已经感受到这位病人的分量了。而张爱萍还是对他们作了郑重的介绍:“这是我们的功勋科学家!” 按常规检查,仅做活检,就需要一个星期才能看到结果,由于张爱萍站在旁边,20分钟就出来了结果。 结果令人震惊:直肠癌,已属中期偏晚,而且有淋巴结及周围组织转移。 张爱萍指示医院领导:马上安排住院,为邓稼先同志专门组织一个医疗小组,尽快研究出治疗方案,我听你们的方案汇报。 怎么没早发现呢?一些不治之症怎么专门祸害我们这些最优秀的同志呢?看来对专家们按时查体的制度还没有很好地落实。张爱萍自医院出来,一直考虑着这些问题。返回办公室后,便亲自给科工委、各工业部有关领导打电话,明确指示:要迅速检查一下专家体检制度和休息疗养制度的落实情况,今年未进行体检的,要马上补查;未休息疗养的,要组织疗养。有困难向我报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再犯错误了! 三年前,张爱萍几次以沉痛的心情公开自我批评:长期以来,我们对科技人员的健康情况关心不够。我应该负主要责任…… 张爱萍此番自咎的原因是青年科学家罗健夫的逝世。1982年10月,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子公司工程师罗健夫,因全身心投入事业,患癌症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终于在47岁时不幸逝世。 张爱萍得知这一噩耗后在深感惋惜、痛心的同时,也觉得应负有对科研人员关心不够的责任。在国防科工委组织的学习罗健夫同志报告大会上,他公开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会后,他还写了首悼念罗健夫同志的诗: 国防科工委学习罗健夫同志 报告大会 黄水流, 渭水流, 流到潼关怒涛道。 奔腾势不收。 往事稠, 国事稠, 破险尖端忘春秋。 为民肝胆酬。 他指示国防工委和国防工业部广泛深入开展向罗健夫同志学习活动,并作出一个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的决定,号召各级领导要认真、及时解决广大科研人员的实际问题,明确规定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定期做卫生防疫工作,坚持休假制度,特殊情况的要作特殊安排。 也就在开展向罗健夫学习、落实关心知识分子有关规定的活动中,发现了在西北核试验基地工作的核工业部核部件加工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张同星。他20多年来一直忘我地工作在核工业研制生产第一线,为发展祖国核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积劳成疾,身患胃癌,仍战斗在工作岗位上,被誉为活着的罗健夫。 张爱萍接到这一情况的报告后,立即指示科工委迅速把他接到了北京,安排在301医院治病。张爱萍先后三次到医院看他。当张同星病情相对稳定准备返回时,张爱萍又去为他送行。张同星非常感动地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牵扯了军委首长这么大的精力,深感不安。” 张爱萍说:你们科学家都是国家的财富,保证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 而现实往往不是顺从人的心愿发展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两弹元勋邓稼先竟患上了这难以攻克的恶症。 张爱萍一天几次电话询问邓稼先的有关情况。亲自参加了手术方案的研究,并就麻醉、输血、主刀医生及术后特护等事情一一进行了审核,还特地向参加邓稼先手术的医务人员讲了话:我代表国务院、中央军委希望你们、也拜托你们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地为稼先同志做好这次手术,要把这次手术当成攻坚战来打,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取得成功的!拜托大家!谢谢大家! 8月9日8时30分,开始了对邓稼先的手术。 而75岁的张爱萍8时便赶到了医院,又就术前的情况进行了仔细询问。自手术开始,他就在手术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术结束。 手术成功,病灶全部切除,邓稼先精神状态尚好。张爱萍略感慰藉。主任医师向他报告,下一步要进行化疗,之后才能判定能否康复。张爱萍又一次叮嘱说:一定要设法减轻他的痛苦,千方百计地予以治疗。有什么困难和情况,要及时报告我们。为了他的康复,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此后,医院对邓稼先的病情就采取了“病情报告”的办法,不定期而又及时地报告有关首长和单位。8月24日,张爱萍接到了当天的也是第一期《邓稼先病情报告》,说有癌细胞转移,准备化疗。张爱萍在这期病报上批示道: 请国防科工委领导(光亚同志)和核工业部领导同志分别前往探视。对其本人和家属应多予以慰勉和照顾。国防科工委和核工业部应指定专人随时与邓夫人和医院取得联系。 对邓稼先的病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有关组织都很关心。301医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也尽了最大努力,但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这位功勋卓著的伟大科学家,他于1986年7月29日与世长辞,终年才62岁。 7月30日,正在外地的张爱萍接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邓稼先病逝、安排其后事的传真报告,深感悲痛,当即在电报上批示:决定何人参加追悼会,请即告我。我今日赶回京。 8月3日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根据中央的决定,张爱萍致悼词。 新华社为此发了通电专稿。8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题目是: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 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切哀悼 同时还发表了张爱萍的悼词。眉题是:张爱萍说邓稼先英名永垂史册。正题为:无私无畏贡献毕生精力 呕心沥血建立国防殊勋 追悼会后,张爱萍满怀悲痛写下了一首挽诗: 痛悼我国杰出的核科学家邓稼先同志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12年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回忆说:“稼先逝世后,张老请我们全家到北戴河军委疗养院休息了10多天。他对部下的关心是真心实意的,丝毫没有赏赐的意思。他还建议拍一部《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纪录片,连片名都给写好了。我把他亲笔写的这幅大字挂在家里,以示对稼先的纪念,也是对张老的感念。张老曾拄着手杖,爬上了二层楼,到我家来看望我们。我们全家都很感动,他当时坐过的沙发及房间的摆设,我们至今都没有动,也不想动,是为了记住张老来看我们的情景,记住这个日子。”

聂荣臻 两弹一星的元勋 在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将帅中,早年留洋以图科技强国者不在少数。他们后来虽投笔从戎,却从未放弃过当年的理想,聂荣臻元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曾参加南昌和广州起义,是红军的创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领导科技工作,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平 ■在十大元帅中,只有聂荣臻直接参加了南昌和广州两大起义 ■聂荣臻是中国“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的直接领导者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江津县。他8岁入私塾。后人高等小学,1917年夏考入江津中学。在校内,他接触到《新青年》等杂志,曾与同学相约“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因参加抵制日货运动被校方勒令退学。恰逢当时四川勤工俭学运动迅猛发展,他决定到西方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21年初,聂荣臻到达法国,在那里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陈毅、邓小平等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思想上也从“实业救国”转变为信仰共产主义。1922年,他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他来到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学习,后来与叶挺等人被秘密派往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培养的宝贵军事人才。 1925年,聂荣臻回国后,先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任秘书兼政治教官,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负责传达党的指示和调配干部。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他协助周恩来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特别是成功地组织了以叶挺独立团为基础的第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同年12月,聂荣臻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并身先士卒战斗在第一线。 广州起义失败后,聂荣臻赴上海转入地下,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他终日兜中揣一张月票在市内奔走,还练就一身跳电车甩掉特务盯梢的本事。1931年底,他进入江西瑞金,不久任红一军团政委。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率领这支红军主力南征北战长达五年。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聂荣臻任第一一五师副师长,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参与指挥了平型关大战。此后,他率2O00多人进入五台山区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半年多就将部队发展到4万人,建立了毛泽东称赞的“抗日模范根据地”。1944年8月,聂荣臻赴延安出席“七大”。抗战胜利后,他继续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后担任华北军区司令员,领导了华北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曾任北京市市长、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等职。1956年11月,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后又担任国防科委主任。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先后试验成功了“两弹”(核弹、导弹)“一星”(人造卫星)。 晚年的聂荣臻仍然关心国防科研和军队建设,关心国家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1992年5月14日,这位共和国仅存的一位元帅,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93岁。 背景 ■四川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为全国各省之最,聂荣臻所在的江津又为四川之冠 ■以“实业救国”的理想始,最后又成为振兴国家科技事业的领路人,其人生轨迹反映出历史的必然 旧中国的极度贫穷落后,列强依仗“船坚炮利”和优质商品的入侵;刺激了当年一代青年学子奋起,寻找救国图强之路。聂荣臻的家乡四川虽然相对封闭,然而自从“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水道被洋轮驶入后,渴求外向发展且人口过剩的蜀中在近代形成了一股出外求学谋生的风潮,这个内陆省份的学子一跃而成为留学日、法等国的先进。五四运动后的两年中,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达492人,为全国各省之最。这批四川学生中,又以聂荣臻所在的江津人最多,共有40多人。 他们起初多是胸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远涉重洋到西方学习科学知识。当时的欧洲正值十月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各种思潮活跃之际,不少留法青年由此接受了马列主义学说。聂荣臻在1922年给父母的信中曾写道:“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这表明他已经完成了决心先实行社会革命的思想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戎马半生的聂荣臻感到终于有条件实现青年时科技救国的理想,欣然接受了领导国家科技工作的重任。历史似乎在这里转了个弯,其实这也是中国特定的国情使然。如果不以革命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也不可能有科技强国的?

  • 索引序列
  • 自贡日报总编辑是谁
  • 光明日报总编辑是谁啊
  • 通辽日报官网总编辑是谁
  • 体坛周报总编辑是谁
  • 科学时报总编辑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