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关于尼采的论文题目

关于尼采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尼采的论文题目

分类: 教育/科学 >> 升学入学 >> 高考 问题描述: 我们要写议论文,想要找一个关于尼采的事实论据~ 正反面的论据都可以哦,但是一定要是事实论据~~~·呵呵 谢谢大家了 解析: 尼采,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曾有人说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就让我们从他的生平来窥探这一个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有争议而又在二十世纪初掀起了政坛的轩然 *** 的~~尼采。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点奇特的事实: 1.尼采生于宗教家庭中,日后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反基督教的人。 2.尼采在女人的周围与养育中长大,日后却成为坚决的反女性主义者。 一八 *** 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进入波昂(Bonn)大学,那时他二十岁,开始研究语言学和神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便不再继续神学了,他念上浪费时间,在这里,他常听同学们交谈,有些人毫无信念 *** 地一遍遍重复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的各种公式,那些伟大的体系已经完全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另一些喜欢实证科学的人则阅读褔格特(Vogt)和比希纳(Buechner)的唯物主义论文。尼采读了这些论文,但不愿再读,他是一个诗人,要 *** ,直觉和具有神秘色彩的东西,不能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那些唯物主义者的青年还自称是民主主义者,他们鼓吹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哲学;而尼采不仅太像诗人,而且在修养和气质上太像一个贵族,以至于能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他从没想过要过安宁而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可能对一般人的幸褔不愿在神学的空泛观,对有节制的欢乐和有节制的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当然,他有自己明确的爱好,他对自己的趣味深信不疑,他热爱希腊诗人,喜爱巴赫、贝多芬、拜伦。他对人生问题尚未作出任解答,在廿一岁的今天,他一如过去十七年那样,将自己控制在一种训练有素的沉默之中,宁可保持缄默而不愿发表模棱两可的意见,而在这段期间,尼采对基督教的信仰越发远离了,他简直要把基督的信仰抛弃,一八六五年复活节,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尼采的母亲听到她的儿子拒绝参加他们惯常的圣餐时,会如何的惊讶!事后尼采信给他的妹妹伊丽莎白说:「如果你祈求心灵的平和与快乐,相信好了!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真理的门徒,探索吧!!」。尼采抛弃了宗教问题的约束,对于威权便愈富反抗的精神,他的性情也渐趋急切,有一个时期还加入喝酒、唱歌、打斗的团体。不久尼采便觉悟这种纵情的生活,深感人群中的喧嚣只是带来内心的空虚而已,于是他又重返往日的孤独。

尼采不是博士喔

大哥,广商的吧,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是吗

当尼采获得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的邀请后不久,1869年3月,他在弗里德里希·威廉·里奇尔教授支持下获得了莱比锡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870年,尼采撰写了自己的博士论文Beiträge zur Quellenkunde und Kritik des Laertius Diogenes(对拉尔修斯·第欧根尼思想起源的研究与批判),并在巴塞尔进行了发表。

关于尼采的毕业论文

尼采不是博士喔

当尼采获得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的邀请后不久,1869年3月,他在弗里德里希·威廉·里奇尔教授支持下获得了莱比锡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870年,尼采撰写了自己的博士论文Beiträge zur Quellenkunde und Kritik des Laertius Diogenes(对拉尔修斯·第欧根尼思想起源的研究与批判),并在巴塞尔进行了发表。

尼采是德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很多哲学观点在 教育 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践行。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一 略论尼采的历史哲学思想 摘 要:尼采认为历史的价值在于促进现实的个体生命的成长,人需要历史,但过量的历史会损害生活。历史对于三种人是必需的,同时历史也有三种形式。后期,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的思想,认为世界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在个人的历史作用的问题上,尼采鼓吹杰出个人的作用。尼采的历史观主要涉及历史评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价值论。 关键词:历史;永恒轮回;非历史的;超历史的 本文浅析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哲学。他毕生关注历史问题,以历史意识的现实性所据有的生活意义为对象,将目光放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上,自觉地投身到他所要把握的某一历史瞬间中去,以便了解在今天什么才是关键所在。 尼采早期的历史哲学思想集中于《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一书中,主要讨论历史的价值和无价值的问题,即历史价值的标准问题。贯穿于其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历史不是一种纯知识、纯科学,历史也不是一概给人以力量的教育因素;历史应服务于生活;只有从生命的视角才能追问历史的价值和无价值,只有已经懂得生活并为自己的行动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才需要历史。因此,历史是为了生活、行动和为生命服务的愿望,而不是知识欲。研究历史如果过分尊重历史,以至使生命、生活萎缩退化,那便颠倒了生命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生命是目的,历史是手段,历史是为生命、生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尼采判断历史利弊的标准很明确,那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现实的个体生命的成长。 在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尼采认为人不仅仅是吃、喝、拉、撒、睡,夜以继日,日复一日,同时还“忙于他们那点小小的爱憎和此刻的恩惠,既不感到忧郁,也不感到厌烦”[1]。与没有历史的动物相比,人总要追溯自己的过去,“无法学会忘记,而总是留恋过去”[2]。人的实质区别于动物,是由历史、无意识的传统习俗及有意识的回忆造就的:动物生活在当下,受生命本能的支配;而人却活在时间序列中,在过去和未来构造着自己人生的意义。没有历史,人就不成其为人。人总是在以全新的形式把握过去又排斥过去,人知道自己拥有着未来。因此,人需要历史,以便让人们以可能做到的伟大之事为例,焕发出从事眼下行动的勇气,获得自身实质性的升华,在气馁时得到安慰;人需要历史,以便怀着挚爱与虔敬之心意识到自己的起源;人需要历史,以便出于自身生活那丰富的驱动力克服那仅属过去之物。而且历史学的任务似乎就是把过去的一切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坛坛罐罐,无一遗漏地背负在自己并不健壮的身躯上,而且他们认为这就是继承历史遗产。于是,过去成为人类的一大重荷。但是人们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其实,历史的沉重负荷已经使他们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人存在于现在,然而却生活在过去。但是人们对此茫然不知,总是用贪婪的目光去求索历史,仿佛历史是人们失去的乐园。正因为如此,人类生活得十分艰辛,沉重的历史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对此,尼采认为人需要历史,甚至必须生活在历史之中;可如果对历史的追忆危及现实的人的生命意志,那么这种历史就要变成人的“毒药”,必须及时得到清除。过量的历史会使人衰退,使人没有勇气开始,历史知识过剩是时代生活的敌人,并对生活造成伤害:首先,它削弱了人的个性,因为历史意识成了某种表演艺术,即时不时假定有任何一种异样的心灵,以至于只理解往昔的人由于形同做戏而缺乏本质的内心,同这个人的实际现实相脱节。其次,历史学致使人们自以为达到了客观性与公正性,但其结果却是历史学摧毁了人的本能,它相信人类已衰老,带来了模仿的感情,只意识到自身的虚无、万物的堕落,留下某种讽刺性的情调。第三,人们形成一种不良的信仰,以为我们是古老时代的幸存者和追随者;当前不得不思考其他时代那些罕见的道德和正义;民族的本能遭到挫折,个体的成熟和整体的成熟都一样受到阻碍;时代会落入一种危险的冷嘲状态,并继之堕入更危险的犬儒主义的倾向之中。过量的历史通过这些 渠道 剥夺了人们做历史追忆的价值,由于历史学之故,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只是认识伟大人物而已,人毫无虔敬之心地在考古性历史中讲往昔之事,也毫无必要地在批判的历史中分解性地评判往昔之物。 为治疗历史过剩造成的危害,尼采提出了“非历史的”和“超历史的”观点。他认为,所谓“非历史的”是指“可以遗忘的力量和技巧以及将自身包容于有限境遇的力量和技巧”[3],即表示就是能够忘记,而且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有限的视界里。如果说历史就是对过去的记忆的话,“非历史的”就是历史记忆的消除剂,不断清除、淡化我们头脑中的历史“痼疾”。在“非历史”中,我们要学会合理地忘记,凡是危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发挥的东西都应当舍弃。所谓“超历史的”是指“将视线转向生成而赋予此在以不朽意义的东西,即指向艺术和宗教的威力”[4]。这种“超历史的”观点超出孤立的个人的历史记忆,摆脱一维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流程,最终越过人与动物、道德与自然固有的界限。在尼采看来,这种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一种超出人们之上的、无限远大的生命历史学与世界历史。“超历史的”还意味着要从现在做起,永远把现在当作生命的起点和归宿。获得“超历史的”视野需要这样的条件,即能摆脱过去事物的强制,并发展一种自信的第二天性,这样就可能通过这一认识而得到一种可分解的产物。 从尼采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是生活的必需,这是历史的价值所在,有了历史人类才不至于沦为蒙昧,才超越其他动物而成为人;但是如果人成为永恒的记忆器,把过去发生的一切牢牢记在心里,即他根本不是非历史的,不能忘记发生的一切,他也许就会完全丧失生活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忘记是人生的一种力量,是生命力的表现。所以,为了使人类得到真正的幸福,就需要遗忘力,即在整个历史持续的全过程中感受到非历史的能力,或者说,需要人对自己每每引以为自豪的历史重负进行适当取舍。因为,“一个人,若是不能在此刻的门槛之上将自己遗忘并忘记过去,不能像个胜利女神一样立于一个单一点而不感到恐惧和眩晕,他就永远不会知道幸福为何物;更糟的是,他也永远不会使别人快乐。”[5]人类需要历史也需要遗忘。遗忘是所有行动的一项特性,就像一切有机物的生存需要阳光也需要黑暗一样。人可以没有记忆,可以近乎无记忆地生活,这样的生活实际上也是幸福的;但没有遗忘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不管是对一个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 文化 体系而言,若是不睡觉、或是反刍、或是其‘历史感’到了某一程度,就会伤害并最终毁掉这个有生命的东西。”[6]“一个人的内在天性之根越深,他就能越好地吸收过去。而最伟大和最强有力的天性却会因缺乏对历史感的限制而生长过快而有害。”[7]然而无历史,人便会像动物一样生活。所以,人们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该遗忘,什么时候该记忆,并本能地看到什么时候该历史地感觉,什么时候该非历史地感觉,人类在历史地生活的同时,也必须生活于非历史之中。非历史与历史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健康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尼采认为历史对于生活着的人是必需的,它属于三种人:行动、工作和奋斗着的人;保持和尊重过去的人;遭受痛苦并且需要解救的人。与此相应,有三种形式的历史:纪念的历史、怀古的历史和批判的历史。 纪念的历史属于那些拥有行动和力量、辛勤耕耘、努力奋斗的人,他们进行着伟大的战斗,因而需要榜样、教师和安慰者,但是又无法在其同时代人中找到他们。在尼采看来,当代人已被文明熏染成平庸懒惰之辈,他们不可能成为什么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历史上的英雄却比比皆是,因为创造历史的就是那些英雄、伟人,他们的传奇经历可为当代有志之士提供借鉴。于是,他们力图在过去的历史中寻求这样的伟大人物。对于他们而言,历史是由伟大的传奇和个人斗争的伟大时刻组成的,历史激励着他们,使他们相信过去曾发生过的事情可能再度发生,他们遥想过去的伟人,观察其伟业,从中获取勇气和力量,借以开辟自己的道路。但是,这种历史形式极易招致弊害。因为这种形式往往以古鉴今,以为过去发生的事情会在改变了的环境中再现,但历史并没有告诉我们今天的伟大是否可能;这种历史形式树立过去的伟大典范,将妨害当下伟大典范的产生,利己主义者和狂热主义者、慵懒无能之辈会利用历史阻碍伟人的努力和行动。 怀古的历史属于那些“有着保守和虔敬天性的人”[8],这些人心地虔诚、热爱生活。他们珍惜昔日的传承物,小心地保护自身的生存条件,耐心地追寻几乎完全被抹去的细节,竭尽全力参透他们,正确地理解他们。历史可以使他们在回忆中寻找生存的根源,生发爱情和信仰,使人们对生命充满感激之情。他们把自己作为生命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小心翼翼地紧握着前人留下的遗产,善加保护,然后再庄严地把它传给后人,实现了生命延续中神圣的一环。一个人,无论他在现实中处于什么地位,经历着怎样的尴尬处境,只要他一站在宏伟的历史古迹面前,或者接触到历史的书籍,他就会有一种与历史相融合的感觉,并且因历史的感悟而心生某种自豪、光荣和幸福。但是,对于过去的事物保持单纯的敬爱态度,会起到与生命为敌的反作用。怀古的历史唤起人们对古代过时的东西的虔敬心,使人们失去行动的欲望,难以适应当下生活。因为它的功能只在于保持过去,而不是促进现实实实在在地生活,更不能鞭策人们走向未来。 批判的历史主要是为生活服务的,这种历史形式属于那些受苦受难而渴求解放的人们。为了当下生活,这些人破坏过去,消解过去,加强对过去的批判,对过去做出应有的判断,以便能够纠正过去的错误。对于他们来说,任何既往都可以判罪,因为“世间之事总是包含了大量人类的权利和人类的弱点”[9]。主持审判的既非正义亦非仁慈,而“只是生命自身”。这种审判是严酷、不公正的。这种批判的历史形式会引起一种悲哀的情愫,对生活是很危险的。“因为我们只不过是先辈的产物,我们也就是其错误、激情和罪过的产物,我们无法摆脱这一锁链。”[10]这样,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新旧天性的持续紧张对峙中;不仅如此,由于这种历史形式为现在而利用过去,因而将否定过去的一切,摧毁生存基础。 根据对生命、生活的利弊,尼采分析了三种历史。他认为任何人、任何民族都会根据自己的不同目的、力量和需要,对历史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评价,或是需要纪念的历史,或是需要怀古的历史,或是需要批判的历史。一切时代人们需要历史并非只为满足求知欲,也不是为了削弱现在、根绝未来,而是为了生存,为了丰富现在、连接未来。 为实现历史的连续性和个体的超越,后期尼采提出“永恒轮回”的思想。“上帝死了”,人们无须再根据以往的清规戒律来束缚自己的现实生活。然而,人们也失去生前的规范和以后的寄托。因为即便是超人也终不免一死,而死后的归宿又在哪里呢?倘若人们不能超越生死的界限,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自我超越都将是极为有限的。尼采想彻底实现自我超越,就不仅要重新安排自己的现世,而且要重新解释人类的来生,即不仅要解释活着应该怎样,而且要解答死后将会如何。经过长时间的苦苦思索,尼采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永恒轮回”的思想。他说:“人生便是你目前所过、或往昔所过的生活,将来仍将不断重演,绝无任何新鲜之处。……那永存的永恒之沙漏将不断地反复转动,而你在沙漏的眼中只不过是一粒灰尘罢了!”[11]在尼采看来,作为表象的世界在权力意志的推动下,形成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永远在流转易形,亦多亦少,此起彼伏,各种形态潮汐相间。他说:“唉,人类永远循环,渺小的人类也永远循环!”[12]在此基础上,尼采指出,这个永远在自我创造、自我毁灭的酒神世界的主人公就是那不知疲倦的“权力意志”。它在创造中毁灭,又在毁灭中创造,在永恒的循环中证明着自我、实现着自我、超越着自我。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既定的循环力,永远在一个螺旋形的道路上前进,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利意志的永恒轮回,世界的图景则是其永恒轮回中的各种表现。权利意志是永远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世界的发展过程是权利意志从破坏到创造、再从创造到破坏的永远重复过程。这就表明世界历史永恒轮回经历的是螺旋形的路途,轮回不是回到原始的起点,而是回到经历了上升过程的起点。由于历史的永恒轮回,世界史构成一个硕大的圆环。通过轮回之环,人与永恒、历史与永恒结合在一起。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是一种对历史的全面肯定,如果存在一切事物的永恒轮回,那么过去也是未来,只有过去表现为也是未来,过去才能被控制和肯定。对尼采来说,获取过去是未来的源泉。人通过把握过去的事物,将自身与过去区别开来,通过意识到未来存在,成为全新的自己。 在人民群众和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上,尼采鼓吹杰出人物的个体作用而贬低和抹煞人民群众的作用。尼采从他的权利意志论出发,认为每个个人都是一定的权利意志的体现,但不同的个人所体现的权利意志不相等。强者的权利意志表现为统治弱者,使之成为自己的工具和奴仆,这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权利意志,它维系社会历史的存在,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弱者的权利意志表现为对强者的憎恨、嫉妒,要求消灭差别、实现平等,而这必然导致否定生活,这种权利意志是破坏性的。尼采认为,历史并不是由每个人的生命经历构成,它是英雄人物在瞬间的艺术创作冲动的产物。历史本质上是杰出人物、英雄的生命意志,他们是历史的经历者和优越者,有着坚强的人格。而群众只是大人物的模糊不清的仿制,在恶劣的纸上用坏了的花版制作出来,充作伟大者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活动着的都是强力意志者,他们是社会的精英集团,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至于群众,他们既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是历史的记载者,更不是历史的解释者。在历史面前,他们什么也不是,充其量只是舞台上的背景或伟大者的工具而已。由此,尼采认为,为了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应当发挥强者的权利意志,抑制弱者的权利意志。 总的说来,尼采的历史观是一种立身现在、预示未来的上升史观,其主要论题是历史的主题解释及历史评价问题,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价值论。 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二 尼采哲学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19世纪的哲学殿堂群英荟萃,尼采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他的哲学观点有着很强的预知性,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从权力意志到上帝之死,再到永恒的轮回,无一不为我们当代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启迪。 1 尼采哲学思想简述 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观点是在叔本华的生的意志观点基础上发展而来。尼采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为了某种目的甚至甘愿拿自己的生命做冒险。此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生的意志,彰显了另外一种意志——权力意志。为了达成某个目标,人们需要通过权力来不断巩固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尼采不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在,他更强调的是超越性,即使人生来千差万别,但都可以通过不断的超越而重获新生。尼采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叔本华否定、灭绝生命意义的悲观主义精神,并注入了创造、奋斗和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生命本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从开始就是一场悲剧,生命的价值在于人们利用权力意志,合理的提升完善自己从而让自己过得更精彩。 上帝之死 在过去的评判标准中,核心价值体系就是____的道德价值,上帝就是一切的最高标准。然而,权力意志已经是对过去悲情色彩的一次超越,尼采认为,在评判标准上,也应该逾越过基督____沟,颠覆神学的束缚,向往自由精神。尼采在著作《快乐的科学》中这样写道:“我每天早上提着一盏灯笼,到处寻找上帝,但是找不到他,上帝死了,上帝死了。”在当时那个年代,尼采的观点根本没有人相信和接受,人们不相信上帝死了,人们只相信尼采疯了。然而,尼采是正确的,在权力意志的驱动下,上帝俨然不是最高标准,上帝死了,人还活着,人才是一切价值的最高标准。上帝之死观点的提出,是对传统价值标准的一次挑战,超越与创造才是它的核心。 永恒的轮回 尼采永恒的轮回观点,是在古希腊神话《西西弗斯与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每日要重复着推石工作,石头到达山顶的一瞬间便会滚落,如此往复,无休无止。这种死循环的工作,无疑是对生命的一种无谓消耗,徒劳而已。荷马评论西西弗斯的山石,既是悲惨的源泉,也是重获幸福的跳板。悲惨在于,我们往往会在重复的机械运动中迷失自我,无法寻找生活乐趣所在。重获幸福则在于,此时彼刻,西西弗斯掌握着自己的命运,面对悲痛只要不麻木,就还能发现希望,就还会拥有生的欲望,即使面对悲惨的轮回,也还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尼采永恒的轮回观点与之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尼采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生命中所有的事情都会按照一定的次序和因果在宇宙中不断轮回。正是因为永恒的轮回,我们更应该把握住每一个瞬间,把握住每一个当下,让每一个当下都成为永恒,在每一个瞬间充分发挥自我的价值。 2 权力意志与自我超越 尼采权力意志观点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他强调的是人们对这种差异所做出的努力,即超越。将这一观点迁移到教育中,在学生方面,学生可能已经发现了身上的不足以及与别人的差距,但发现仅仅是一个前提,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知识有机的填充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断巩固和完善自己,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超越。对于教师来说,教育要讲究“因材施教”,个体的差异性无法避免,尽管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也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教师可以在一些小的方面做出努力。例如,可以定期将对同一学科感兴趣的同学组织到一起,进行论坛或者其他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可以使这一方 面相 对有天赋的同学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权力意志”,在某一方面取得更大的建树,实现自我超越。 上帝之死与创新教育 尼采“上帝之死”观点代表着一切价值的重估,将这一观点迁移到教育中,可以理解为教育的创新。现实中的教育体系是在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中保留下来的经典。面对经典,我们不去否认,但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会创新。创新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教育体制的创新、课程设置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等等。 在教育体制创新方面,近年来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现在的中考、高考已经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过去的“一考定乾坤”现象逐渐得到淡化。“会考成绩整合”、“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特长生加试”等政策也都是我国教育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的新成果。教育体制创新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也更好的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大了对实践课程设置的比重,信息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逐渐得到了重视。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考试科目的重要性,对于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强大需求量,对这些科目的重视程度也陆续加大。所谓人才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懂得欣赏美、认识美的灵魂同样也十分重要。 近年来,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创新天翻地覆。从过去单一的教师讲授,板书辅助,到现在的小组协作、探究式学(上接第157页)习,教室安置大屏幕、电子书包进课堂,移动设备辅助教学等,这些都可以说是教学模式方面的伟大变革。近年来的“翻转课堂”、“跨越式课堂”等崭新的教学模式,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新尝试,对探究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永恒的轮回与终身教育 将尼采“永恒的轮回”观点迁移到教育中,使人不禁联想到终身教育,教育也在轮回。我们小时候从老师长辈那里接受教育,等我们成年,我们开始教育我们的后辈,如此循环,生生不息。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接受的教育。近年来,为了实现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践行终身教育的行动广泛展开。无论是开放大学教育还是教育门户网站的建设,都为终身教育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便是对这句古训的最好印证。除了学校教育,生活中的教育更是无处不在。每一个当下,我们面对所发生的事情,综合做出评判和选择,这是一种学习。每一个瞬间,我们超越自我,勇于面对挑战,这是一种追求。正是这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交织成了整个生命长河,在这个长河中不断履新不断进步,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将各种知识不断扩充到我们的认知体系中,用它来教育后辈,用它来规范自己,用它来指导生活,用它来学习工作,通过身体力行的践行终身教育,收获终身教育所带给我们的种种益处。 3 结束语 尼采是德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很多哲学观点在教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践行。不仅仅是尼采,很多哲学家的观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哲学的价值不仅仅是思辨人生,更多的是用来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命的长河生生不息,哲学指导教育,教育践行哲学,在哲学与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人们会更好的认清自己,认真坚定的在生活中勇往直前。 看了“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的人还看了: 1. 对哲学的认识论文 2. 高中哲学方面政治论文范文 3. 中国哲学相关论文 4.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5. 关于哲学与人生论文 6. 哲学与人生的文章 7.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

谁是尼采 ■序摘 □.凯特 尼采和文明之间的那场决斗早已成为过去,当这位傲慢的诗人和不幸的哲学家出现在历史的宁静氛围中的时候,这正是裁判他的时候了,尽管所谓历史——这还需要说吗?——正是为他所不屑一顾的。大众、普通百姓、群众——这同样是为他所不齿的——已经以一种司空见惯的宽宏大量给死者作出了盖棺定论,而这种定论恰好足以成其为一种报复。他们略去尼采的思想不提,而对尼采的形象高唱赞歌。他们承认尼采在文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却把他的哲学视为胡言乱语,而这类胡言乱语充其量只能让听闻者耸耸肩膀。这个离经叛道者试图摧毁一切清规戒律,重估一切价值,其结局是在《收获》或其他为年轻人编的选集里被敷衍上一页。 在证明他的文风是那种真正罕有的大师风格方面,大众一直以来都遵循着正确的直觉。尼采本国的批评家们认为,他比叔本华甚至歌德都出色。诚如福斯塔夫所言,他教导了德国的散文如何作为世界的一员去正确表达。龙尾似的层层堆砌的笨拙句子变得短小、简洁、明快了。 “我们必须把德国音乐‘地中海化’。”他写信告诉彼得·加斯特。事实上,毫无疑问,他把整个德国文学的文体风格都“地中海化”了。他笔下那峭拔、绝妙的句子大部分要归功于他所师从的那些公认的法国的能工巧匠们:拉·罗什福科,伏尔泰和司汤达。然而有些东西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被充分赋予了居心不良的洞察力,而居心不良总是能令他表达得简洁明快,没有工夫遮遮掩掩。尼采在更深的程度和更广的范围内把此种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已臻尽善尽美。尼采是天赋诗人和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尽管他对浪漫主义说尽了刻薄话。富于创造力的意象、隐喻、象征和神话在他的灵魂背景里波涛汹涌,未曾止歇。 正是这两种倾向自然而然要求以警句格言的形式进行创作表达,这种表达形式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每一页纸上嘲笑着,鼓吹着,预言着,赞美着,狂欢着,舞蹈着。德国批评家们把海涅对席勒的描述用在尼采身上,不但没有失之不当,反而愈为恰切:“思想通过他庆祝自身的狂欢。抽象的理念头顶葡萄树叶,挥舞着手杖,像酒神一样狂舞。它们是醉醺醺的思想。”对于自己个性中的许多方面,也许尼采想得过好而不尽明智,但是看来在语言方面他并没有夸大自身。“在路德和歌德之后,”在给罗德的信中他这样写道,“还有待于跨出第三步……我想,通过查拉斯图拉我已经把德语带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对于这样一个狂妄得近似纯粹虚荣的声誉,德国文学界至今为止没有说过“不”。弗里德里希·尼采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一个不可动摇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于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人们又作何评价呢?霍夫丁承认他有某种较高的“征兆性价值”,但是仅此而已。他的作品具有戏剧的特点,上演的是充满悖论、激情勃发、生机盎然的现代性思想,这些狂暴的思想互相冲突、互相碰撞,很不幸,它们没有找到出口。M.阿尔弗雷德·富耶在其著作《尼采和非道德主义》中把尼采与那位最显赫的“现代性”思想家居友进行比较,得出一堆正回和反题,肯定的部分和否定的部分互相抵消,其结果看上去显然就像是零。事实上,与其说尼采是一个有条理的思想家,不如说他是一个迷狂的直觉主义者。他几乎不在消除自身的自相矛盾上花费任何心思。他作为作家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对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发动猛烈攻击,他认为就是这种理性主义使古希腊蓬勃的生命力干枯了。他天性是属于先知。预言家那一类人,而预言家从不作论证。把自己的处女作命名为《诗性哲学论》的海因里希·冯·斯坦因就是用其老师的思想方式在说话。更多参考.http://

关于尼采论文范文资料

尼采 (Nietzsche) 诗选--------------------------------------------------------------------------------忧郁颂忧郁啊,请你不要责怪我,我削尖我的鹅毛笔来歌颂你,我把头低垂到滕盖上面、像隐士般坐在树墩上歌颂你。你常看到我,昨天也曾有多次,坐在上午的炎热的阳光里:兀鹫向谷中发出贪婪的叫声,它梦想着枯木桩上的腐尸。粗野的禽鸟,你弄错了,尽管我在我的木块上休息,象木乃伊一样!你没看到我眼睛,它还充满喜气、在转来转去,高傲而得意洋洋。尽管它不能到达你那样的高处,不能眺望最遥远的云海波浪,它却因此而沉得更深,以便象电光般把自身中存在的深渊照亮。我就这样常坐在深深的荒漠之中,丑陋地弯着身体,象献祭的野蛮人,而且总是在惦念着你,忧郁啊,象个忏悔者,尽管我年纪轻轻!我就这样坐着,欣看兀鹫的飞翔,欣闻滚滚的雪崩发出轰隆之声,你毫无世人的虚伪,对我说出真情实话,面色却严肃得骇人。你这具有岩石野性的严厉的女神,你这位女友,爱出现在我的身旁;你威胁地指给我看兀鹫的行踪和那要毁灭我的雪崩的欲望,四周飘荡着咬牙切齿的杀机:要强夺生命的充满痛苦的渴望!在坚硬的岩石上面,花儿在那里怀念着蝴蝶,象进行诱惑一样,这一切就是我——我战战兢兢地感到——受到诱惑的蝴蝶,孤独的花枝,那兀鹫和那湍急奔流的冰溪,暴风的怒吼——一切都是为了荣耀你,赫赫的女神,我对你深弯着身子,头垂到膝上,哼一首恐怖的赞美诗,只是为了荣耀你,我才渴望着生命、生命、生命,坚定不移!恶意的女神,请你不要责怪我,我编造优美的诗句将你裹起。你露出可怕的脸色走近谁,谁就发抖,你向谁伸出恶意的右手,谁就战栗。我在这里发抖着,哼一首一首的歌,以一种有节奏的姿势战栗地跳起:墨水在流动,削尖的笔在挥写——啊,女神,女神,让我——让我独行其是!--------------------------------------------------------------------------------太阳沉落了1你不会再干渴得长久了,烧焦了的心!约言在大气之中飘荡,从那些不相识的众人口中向我吹来,强烈的凉气来了……我的太阳在中午炎热的照在我头上:我欢迎你们,你们来了,突然吹来的风,你们,午后的凉爽的精灵!风吹得异样而纯洁。黑夜不是用斜看的诱惑者的眼光在瞟着我吗?……保持坚强,我的勇敢的心!不要问,为什么?——2我的浮生的一日!太阳沉落了。平坦的波面已经闪耀着金光。岩石发散着热气:也许是在午时幸福躺在他上面午睡?——在绿光之中褐色的深渊还托出幸福的影子。我的浮生的一日!近黄昏了!你的眼睛已经失去一半的光辉,已经涌出象露珠一样的眼泪,白茫茫的海上已经悄悄地流过你的爱情的红光,你的最后的动摇的永福。3金色的欢畅啊,来吧!你是死亡的最秘密、最甘美的预尝的滋味!——我走路难道走得太快?现在,我的脚疲倦了,你的眼光才赶上我,你的幸福才赶上我。四周围只有波浪和戏弄。以往的苦难,沉入蓝色的遗忘之中——我的小船现在悠然自得。风暴和航海——怎么都忘了!愿望和希望沉没了,灵魂和大海平静地躺着。七重的孤独!我从未感到甘美的平安比现在更靠近我,太阳的眼光比现在更温暖。——我的山顶上的冰不是还发红光吗?银光闪闪,轻盈,象一条鱼,现在我的小船在水上漂去……钱春绮 译--------------------------------------------------------------------------------星的道德注定走向星的轨道上面,星啊,黑暗跟你有什么相干?快乐地穿过这个时代行驶!愿它的悲惨跟你无关而远离!你的光辉属于极远的世界,对于你,同情也该算是犯罪!你只遵守一诫:保持纯洁!钱春绮 译--------------------------------------------------------------------------------献给未识之神再一次,在我继续漂流、纵目向前方观看之前,我要遁逃到你的身边,孤独地高举我的双手,在我最深的内心里面为你庄严地建立祭坛,让任何时间你的声音再将我呼唤。坛上印着深深的红字,写道:奉献给未识之神。我属于他,尽管我至今还在亵神者的队伍里,我属于他——我感到绳套,在战斗之中把我拖倒,尽管我想逃,还要强迫我为他服劳。我要认识你,未认识者,深深抓住我的灵魂者,象暴风贯穿我的一生者,你,不可捉摸者,我的亲戚!我要认识你,甚至侍奉你。钱春绮 译--------------------------------------------------------------------------------松与雷我今高于兽与人,我发言时——无人应。我今又高又孤零——苍然兀立为何人?我今高耸入青云,——静待霹雳雷一声。梁宗岱 译--------------------------------------------------------------------------------最孤寂者现在,当白天厌倦了白天,当一切欲望的河流淙淙的鸣声带给你新的慰藉,当金织就的天空对一切疲倦的灵魂说:“安息吧!”——你为什么不安息呢,阴郁的心呵,什么刺激使你不顾双脚流血地奔逃呢……你盼望着什么呢?梁宗岱 译--------------------------------------------------------------------------------醉歌人啊! 留神罢!深沉的午夜在说什么?“我睡着,我睡着——我从深沉的梦里醒来;——世界是深沉的,出白昼所想的还要深沉。痛苦是深沉的——快乐9!却比心疼还要深沉;痛苦说:消灭罢!可是一切快乐都要求永恒——要求深沉,深沉的永恒!”在西方思想史上,尼采恐怕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毁誉不一,用不同的观点对他的思想作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尼采也常常遭到误解,有人说“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波达赫:《遭毁灭的尼采著作》)。在中国,尼采学说也是命运多蹇的。大概在尼采逝世后不久,他的学说就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初努力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思想家梁启超、王国维一直到鲁迅、陈独秀,大都对尼采作肯定的评价,推崇他破坏旧文化、创造新文化,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和鲁迅都把尼采和马克思相提并论,作为代表未来西方思想潮流的重要人物。但是,尼采在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中间时兴了一阵子,随着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而出现“尼采热”,尼采也被中国的法西斯信奉者歪曲利用,从此就背上了种种恶名。在很长时间内,尼采的名字在中国成为“禁忌”,他的书不再出版,关于尼采的研究也完全停顿了。只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面向世界以后,从80年代开始才逐渐恢复对尼采的研究,甚至一度又出现了“尼采热”。我觉得经过一百来年的风风雨雨,几经炎凉,现在应该是冷静地坐下来认真地研究一下尼采的时候了,既不要带着某种情绪去利用尼采达到什么目的,更不要搞什么市场炒作,要知道“市场上的苍蝇”是最使尼采反感的。实事求是地说,过去中国人对尼采的理解,往往只是片断的,或局限于少数个别著作,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近十几年来尼采著作的中译和有关研究增多了,但至今真正有份量的全面系统的学术研究著作也还没有问世。我们迫切期待着中国作者写的那样著作的出现。作为思想家的尼采是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要真正理解他谈何容易。有过一个时期,尼采是批判的靶子,要批判他是太容易了。他的优点在于坦率,敢于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所以他的错误观点也很明显突出,在他的著作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记得恩格斯说过,挑黑格尔的毛病很容易,但这是小学生的工作,真正困难的是从一大堆废物里找出真正珍贵而有价值的东西。出身于基督教牧师的家庭,生长于妇女之手,却成为反基督徒、反女性主义者,青年时代崇拜叔本华哲学,迷醉于瓦格纳音乐,后来却成为叔本华、瓦格纳的激烈批判者,这是为什么。十几年前我去魏玛访问,这是德国文化气息最浓郁的极美的小城,那时德国尚未统一。与歌德、席勒那些文化巨匠在一起,尼采是无声无息十分寂寞的。我去了尼采故居,他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年。我参观了丰富的尼采档案,到了他的住室,那里只剩下他的胸像孤零零地放着,我看到他寂寞、孤独、忧伤。我突然想人们读他的书,写了这许多关于他的书和文章,利用他的名义干这干那,但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他呢?晚年一直陪伴着他的亲人,包括Eliza�bethFosterN.不理解他,去那里参拜他的希特勒也不理解他。他孤单单地在那里,谁真正了解他内心的痛苦和希望呢?我以前曾说过,尼采所需要的不是辩护,而是理解。在历史的审判台前,只有弱者才需要辩护,而尼采却决不是弱者,他的著作就摆在那里,任人去评说,更不需要什么人去做翻案文章。他自己讲,读他的书需要有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其实我觉得更需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和一颗热烈的心。尼采不仅是思想家,而且是一个诗人。他不仅写诗,而且处处表现出诗人气质。他并没有建立严密的理论体系,许多著作是警句式的语录汇编,有许多形象化的比喻,因此人们根据不同的理解可以作各种不同的解释。这样,尼采学说也就给各种不同的派别和倾向,都留下了重新解释的宽广的余地。我以为对历史上任何一个大思想家都会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这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今天我们讨论尼采学说,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反的评价。我还是那句老话,对这样的学术问题不能、也不可能要求“舆论一律”,惟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就是充分展开自由的学术讨论,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和比较,来加深我们对尼采的理解和认识。

尼采是德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很多哲学观点在 教育 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践行。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一 略论尼采的历史哲学思想 摘 要:尼采认为历史的价值在于促进现实的个体生命的成长,人需要历史,但过量的历史会损害生活。历史对于三种人是必需的,同时历史也有三种形式。后期,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的思想,认为世界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在个人的历史作用的问题上,尼采鼓吹杰出个人的作用。尼采的历史观主要涉及历史评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价值论。 关键词:历史;永恒轮回;非历史的;超历史的 本文浅析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哲学。他毕生关注历史问题,以历史意识的现实性所据有的生活意义为对象,将目光放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上,自觉地投身到他所要把握的某一历史瞬间中去,以便了解在今天什么才是关键所在。 尼采早期的历史哲学思想集中于《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一书中,主要讨论历史的价值和无价值的问题,即历史价值的标准问题。贯穿于其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历史不是一种纯知识、纯科学,历史也不是一概给人以力量的教育因素;历史应服务于生活;只有从生命的视角才能追问历史的价值和无价值,只有已经懂得生活并为自己的行动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才需要历史。因此,历史是为了生活、行动和为生命服务的愿望,而不是知识欲。研究历史如果过分尊重历史,以至使生命、生活萎缩退化,那便颠倒了生命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生命是目的,历史是手段,历史是为生命、生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尼采判断历史利弊的标准很明确,那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现实的个体生命的成长。 在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尼采认为人不仅仅是吃、喝、拉、撒、睡,夜以继日,日复一日,同时还“忙于他们那点小小的爱憎和此刻的恩惠,既不感到忧郁,也不感到厌烦”[1]。与没有历史的动物相比,人总要追溯自己的过去,“无法学会忘记,而总是留恋过去”[2]。人的实质区别于动物,是由历史、无意识的传统习俗及有意识的回忆造就的:动物生活在当下,受生命本能的支配;而人却活在时间序列中,在过去和未来构造着自己人生的意义。没有历史,人就不成其为人。人总是在以全新的形式把握过去又排斥过去,人知道自己拥有着未来。因此,人需要历史,以便让人们以可能做到的伟大之事为例,焕发出从事眼下行动的勇气,获得自身实质性的升华,在气馁时得到安慰;人需要历史,以便怀着挚爱与虔敬之心意识到自己的起源;人需要历史,以便出于自身生活那丰富的驱动力克服那仅属过去之物。而且历史学的任务似乎就是把过去的一切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坛坛罐罐,无一遗漏地背负在自己并不健壮的身躯上,而且他们认为这就是继承历史遗产。于是,过去成为人类的一大重荷。但是人们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其实,历史的沉重负荷已经使他们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人存在于现在,然而却生活在过去。但是人们对此茫然不知,总是用贪婪的目光去求索历史,仿佛历史是人们失去的乐园。正因为如此,人类生活得十分艰辛,沉重的历史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对此,尼采认为人需要历史,甚至必须生活在历史之中;可如果对历史的追忆危及现实的人的生命意志,那么这种历史就要变成人的“毒药”,必须及时得到清除。过量的历史会使人衰退,使人没有勇气开始,历史知识过剩是时代生活的敌人,并对生活造成伤害:首先,它削弱了人的个性,因为历史意识成了某种表演艺术,即时不时假定有任何一种异样的心灵,以至于只理解往昔的人由于形同做戏而缺乏本质的内心,同这个人的实际现实相脱节。其次,历史学致使人们自以为达到了客观性与公正性,但其结果却是历史学摧毁了人的本能,它相信人类已衰老,带来了模仿的感情,只意识到自身的虚无、万物的堕落,留下某种讽刺性的情调。第三,人们形成一种不良的信仰,以为我们是古老时代的幸存者和追随者;当前不得不思考其他时代那些罕见的道德和正义;民族的本能遭到挫折,个体的成熟和整体的成熟都一样受到阻碍;时代会落入一种危险的冷嘲状态,并继之堕入更危险的犬儒主义的倾向之中。过量的历史通过这些 渠道 剥夺了人们做历史追忆的价值,由于历史学之故,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只是认识伟大人物而已,人毫无虔敬之心地在考古性历史中讲往昔之事,也毫无必要地在批判的历史中分解性地评判往昔之物。 为治疗历史过剩造成的危害,尼采提出了“非历史的”和“超历史的”观点。他认为,所谓“非历史的”是指“可以遗忘的力量和技巧以及将自身包容于有限境遇的力量和技巧”[3],即表示就是能够忘记,而且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有限的视界里。如果说历史就是对过去的记忆的话,“非历史的”就是历史记忆的消除剂,不断清除、淡化我们头脑中的历史“痼疾”。在“非历史”中,我们要学会合理地忘记,凡是危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发挥的东西都应当舍弃。所谓“超历史的”是指“将视线转向生成而赋予此在以不朽意义的东西,即指向艺术和宗教的威力”[4]。这种“超历史的”观点超出孤立的个人的历史记忆,摆脱一维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流程,最终越过人与动物、道德与自然固有的界限。在尼采看来,这种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一种超出人们之上的、无限远大的生命历史学与世界历史。“超历史的”还意味着要从现在做起,永远把现在当作生命的起点和归宿。获得“超历史的”视野需要这样的条件,即能摆脱过去事物的强制,并发展一种自信的第二天性,这样就可能通过这一认识而得到一种可分解的产物。 从尼采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是生活的必需,这是历史的价值所在,有了历史人类才不至于沦为蒙昧,才超越其他动物而成为人;但是如果人成为永恒的记忆器,把过去发生的一切牢牢记在心里,即他根本不是非历史的,不能忘记发生的一切,他也许就会完全丧失生活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忘记是人生的一种力量,是生命力的表现。所以,为了使人类得到真正的幸福,就需要遗忘力,即在整个历史持续的全过程中感受到非历史的能力,或者说,需要人对自己每每引以为自豪的历史重负进行适当取舍。因为,“一个人,若是不能在此刻的门槛之上将自己遗忘并忘记过去,不能像个胜利女神一样立于一个单一点而不感到恐惧和眩晕,他就永远不会知道幸福为何物;更糟的是,他也永远不会使别人快乐。”[5]人类需要历史也需要遗忘。遗忘是所有行动的一项特性,就像一切有机物的生存需要阳光也需要黑暗一样。人可以没有记忆,可以近乎无记忆地生活,这样的生活实际上也是幸福的;但没有遗忘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不管是对一个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 文化 体系而言,若是不睡觉、或是反刍、或是其‘历史感’到了某一程度,就会伤害并最终毁掉这个有生命的东西。”[6]“一个人的内在天性之根越深,他就能越好地吸收过去。而最伟大和最强有力的天性却会因缺乏对历史感的限制而生长过快而有害。”[7]然而无历史,人便会像动物一样生活。所以,人们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该遗忘,什么时候该记忆,并本能地看到什么时候该历史地感觉,什么时候该非历史地感觉,人类在历史地生活的同时,也必须生活于非历史之中。非历史与历史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健康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尼采认为历史对于生活着的人是必需的,它属于三种人:行动、工作和奋斗着的人;保持和尊重过去的人;遭受痛苦并且需要解救的人。与此相应,有三种形式的历史:纪念的历史、怀古的历史和批判的历史。 纪念的历史属于那些拥有行动和力量、辛勤耕耘、努力奋斗的人,他们进行着伟大的战斗,因而需要榜样、教师和安慰者,但是又无法在其同时代人中找到他们。在尼采看来,当代人已被文明熏染成平庸懒惰之辈,他们不可能成为什么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历史上的英雄却比比皆是,因为创造历史的就是那些英雄、伟人,他们的传奇经历可为当代有志之士提供借鉴。于是,他们力图在过去的历史中寻求这样的伟大人物。对于他们而言,历史是由伟大的传奇和个人斗争的伟大时刻组成的,历史激励着他们,使他们相信过去曾发生过的事情可能再度发生,他们遥想过去的伟人,观察其伟业,从中获取勇气和力量,借以开辟自己的道路。但是,这种历史形式极易招致弊害。因为这种形式往往以古鉴今,以为过去发生的事情会在改变了的环境中再现,但历史并没有告诉我们今天的伟大是否可能;这种历史形式树立过去的伟大典范,将妨害当下伟大典范的产生,利己主义者和狂热主义者、慵懒无能之辈会利用历史阻碍伟人的努力和行动。 怀古的历史属于那些“有着保守和虔敬天性的人”[8],这些人心地虔诚、热爱生活。他们珍惜昔日的传承物,小心地保护自身的生存条件,耐心地追寻几乎完全被抹去的细节,竭尽全力参透他们,正确地理解他们。历史可以使他们在回忆中寻找生存的根源,生发爱情和信仰,使人们对生命充满感激之情。他们把自己作为生命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小心翼翼地紧握着前人留下的遗产,善加保护,然后再庄严地把它传给后人,实现了生命延续中神圣的一环。一个人,无论他在现实中处于什么地位,经历着怎样的尴尬处境,只要他一站在宏伟的历史古迹面前,或者接触到历史的书籍,他就会有一种与历史相融合的感觉,并且因历史的感悟而心生某种自豪、光荣和幸福。但是,对于过去的事物保持单纯的敬爱态度,会起到与生命为敌的反作用。怀古的历史唤起人们对古代过时的东西的虔敬心,使人们失去行动的欲望,难以适应当下生活。因为它的功能只在于保持过去,而不是促进现实实实在在地生活,更不能鞭策人们走向未来。 批判的历史主要是为生活服务的,这种历史形式属于那些受苦受难而渴求解放的人们。为了当下生活,这些人破坏过去,消解过去,加强对过去的批判,对过去做出应有的判断,以便能够纠正过去的错误。对于他们来说,任何既往都可以判罪,因为“世间之事总是包含了大量人类的权利和人类的弱点”[9]。主持审判的既非正义亦非仁慈,而“只是生命自身”。这种审判是严酷、不公正的。这种批判的历史形式会引起一种悲哀的情愫,对生活是很危险的。“因为我们只不过是先辈的产物,我们也就是其错误、激情和罪过的产物,我们无法摆脱这一锁链。”[10]这样,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新旧天性的持续紧张对峙中;不仅如此,由于这种历史形式为现在而利用过去,因而将否定过去的一切,摧毁生存基础。 根据对生命、生活的利弊,尼采分析了三种历史。他认为任何人、任何民族都会根据自己的不同目的、力量和需要,对历史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评价,或是需要纪念的历史,或是需要怀古的历史,或是需要批判的历史。一切时代人们需要历史并非只为满足求知欲,也不是为了削弱现在、根绝未来,而是为了生存,为了丰富现在、连接未来。 为实现历史的连续性和个体的超越,后期尼采提出“永恒轮回”的思想。“上帝死了”,人们无须再根据以往的清规戒律来束缚自己的现实生活。然而,人们也失去生前的规范和以后的寄托。因为即便是超人也终不免一死,而死后的归宿又在哪里呢?倘若人们不能超越生死的界限,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自我超越都将是极为有限的。尼采想彻底实现自我超越,就不仅要重新安排自己的现世,而且要重新解释人类的来生,即不仅要解释活着应该怎样,而且要解答死后将会如何。经过长时间的苦苦思索,尼采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永恒轮回”的思想。他说:“人生便是你目前所过、或往昔所过的生活,将来仍将不断重演,绝无任何新鲜之处。……那永存的永恒之沙漏将不断地反复转动,而你在沙漏的眼中只不过是一粒灰尘罢了!”[11]在尼采看来,作为表象的世界在权力意志的推动下,形成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永远在流转易形,亦多亦少,此起彼伏,各种形态潮汐相间。他说:“唉,人类永远循环,渺小的人类也永远循环!”[12]在此基础上,尼采指出,这个永远在自我创造、自我毁灭的酒神世界的主人公就是那不知疲倦的“权力意志”。它在创造中毁灭,又在毁灭中创造,在永恒的循环中证明着自我、实现着自我、超越着自我。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既定的循环力,永远在一个螺旋形的道路上前进,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利意志的永恒轮回,世界的图景则是其永恒轮回中的各种表现。权利意志是永远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世界的发展过程是权利意志从破坏到创造、再从创造到破坏的永远重复过程。这就表明世界历史永恒轮回经历的是螺旋形的路途,轮回不是回到原始的起点,而是回到经历了上升过程的起点。由于历史的永恒轮回,世界史构成一个硕大的圆环。通过轮回之环,人与永恒、历史与永恒结合在一起。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是一种对历史的全面肯定,如果存在一切事物的永恒轮回,那么过去也是未来,只有过去表现为也是未来,过去才能被控制和肯定。对尼采来说,获取过去是未来的源泉。人通过把握过去的事物,将自身与过去区别开来,通过意识到未来存在,成为全新的自己。 在人民群众和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上,尼采鼓吹杰出人物的个体作用而贬低和抹煞人民群众的作用。尼采从他的权利意志论出发,认为每个个人都是一定的权利意志的体现,但不同的个人所体现的权利意志不相等。强者的权利意志表现为统治弱者,使之成为自己的工具和奴仆,这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权利意志,它维系社会历史的存在,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弱者的权利意志表现为对强者的憎恨、嫉妒,要求消灭差别、实现平等,而这必然导致否定生活,这种权利意志是破坏性的。尼采认为,历史并不是由每个人的生命经历构成,它是英雄人物在瞬间的艺术创作冲动的产物。历史本质上是杰出人物、英雄的生命意志,他们是历史的经历者和优越者,有着坚强的人格。而群众只是大人物的模糊不清的仿制,在恶劣的纸上用坏了的花版制作出来,充作伟大者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活动着的都是强力意志者,他们是社会的精英集团,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至于群众,他们既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是历史的记载者,更不是历史的解释者。在历史面前,他们什么也不是,充其量只是舞台上的背景或伟大者的工具而已。由此,尼采认为,为了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应当发挥强者的权利意志,抑制弱者的权利意志。 总的说来,尼采的历史观是一种立身现在、预示未来的上升史观,其主要论题是历史的主题解释及历史评价问题,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价值论。 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二 尼采哲学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19世纪的哲学殿堂群英荟萃,尼采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他的哲学观点有着很强的预知性,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从权力意志到上帝之死,再到永恒的轮回,无一不为我们当代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启迪。 1 尼采哲学思想简述 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观点是在叔本华的生的意志观点基础上发展而来。尼采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为了某种目的甚至甘愿拿自己的生命做冒险。此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生的意志,彰显了另外一种意志——权力意志。为了达成某个目标,人们需要通过权力来不断巩固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尼采不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在,他更强调的是超越性,即使人生来千差万别,但都可以通过不断的超越而重获新生。尼采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叔本华否定、灭绝生命意义的悲观主义精神,并注入了创造、奋斗和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生命本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从开始就是一场悲剧,生命的价值在于人们利用权力意志,合理的提升完善自己从而让自己过得更精彩。 上帝之死 在过去的评判标准中,核心价值体系就是____的道德价值,上帝就是一切的最高标准。然而,权力意志已经是对过去悲情色彩的一次超越,尼采认为,在评判标准上,也应该逾越过基督____沟,颠覆神学的束缚,向往自由精神。尼采在著作《快乐的科学》中这样写道:“我每天早上提着一盏灯笼,到处寻找上帝,但是找不到他,上帝死了,上帝死了。”在当时那个年代,尼采的观点根本没有人相信和接受,人们不相信上帝死了,人们只相信尼采疯了。然而,尼采是正确的,在权力意志的驱动下,上帝俨然不是最高标准,上帝死了,人还活着,人才是一切价值的最高标准。上帝之死观点的提出,是对传统价值标准的一次挑战,超越与创造才是它的核心。 永恒的轮回 尼采永恒的轮回观点,是在古希腊神话《西西弗斯与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每日要重复着推石工作,石头到达山顶的一瞬间便会滚落,如此往复,无休无止。这种死循环的工作,无疑是对生命的一种无谓消耗,徒劳而已。荷马评论西西弗斯的山石,既是悲惨的源泉,也是重获幸福的跳板。悲惨在于,我们往往会在重复的机械运动中迷失自我,无法寻找生活乐趣所在。重获幸福则在于,此时彼刻,西西弗斯掌握着自己的命运,面对悲痛只要不麻木,就还能发现希望,就还会拥有生的欲望,即使面对悲惨的轮回,也还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尼采永恒的轮回观点与之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尼采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生命中所有的事情都会按照一定的次序和因果在宇宙中不断轮回。正是因为永恒的轮回,我们更应该把握住每一个瞬间,把握住每一个当下,让每一个当下都成为永恒,在每一个瞬间充分发挥自我的价值。 2 权力意志与自我超越 尼采权力意志观点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他强调的是人们对这种差异所做出的努力,即超越。将这一观点迁移到教育中,在学生方面,学生可能已经发现了身上的不足以及与别人的差距,但发现仅仅是一个前提,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知识有机的填充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断巩固和完善自己,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超越。对于教师来说,教育要讲究“因材施教”,个体的差异性无法避免,尽管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也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教师可以在一些小的方面做出努力。例如,可以定期将对同一学科感兴趣的同学组织到一起,进行论坛或者其他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可以使这一方 面相 对有天赋的同学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权力意志”,在某一方面取得更大的建树,实现自我超越。 上帝之死与创新教育 尼采“上帝之死”观点代表着一切价值的重估,将这一观点迁移到教育中,可以理解为教育的创新。现实中的教育体系是在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中保留下来的经典。面对经典,我们不去否认,但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会创新。创新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教育体制的创新、课程设置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等等。 在教育体制创新方面,近年来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现在的中考、高考已经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过去的“一考定乾坤”现象逐渐得到淡化。“会考成绩整合”、“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特长生加试”等政策也都是我国教育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的新成果。教育体制创新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也更好的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大了对实践课程设置的比重,信息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逐渐得到了重视。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考试科目的重要性,对于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强大需求量,对这些科目的重视程度也陆续加大。所谓人才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懂得欣赏美、认识美的灵魂同样也十分重要。 近年来,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创新天翻地覆。从过去单一的教师讲授,板书辅助,到现在的小组协作、探究式学(上接第157页)习,教室安置大屏幕、电子书包进课堂,移动设备辅助教学等,这些都可以说是教学模式方面的伟大变革。近年来的“翻转课堂”、“跨越式课堂”等崭新的教学模式,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新尝试,对探究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永恒的轮回与终身教育 将尼采“永恒的轮回”观点迁移到教育中,使人不禁联想到终身教育,教育也在轮回。我们小时候从老师长辈那里接受教育,等我们成年,我们开始教育我们的后辈,如此循环,生生不息。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接受的教育。近年来,为了实现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践行终身教育的行动广泛展开。无论是开放大学教育还是教育门户网站的建设,都为终身教育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便是对这句古训的最好印证。除了学校教育,生活中的教育更是无处不在。每一个当下,我们面对所发生的事情,综合做出评判和选择,这是一种学习。每一个瞬间,我们超越自我,勇于面对挑战,这是一种追求。正是这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交织成了整个生命长河,在这个长河中不断履新不断进步,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将各种知识不断扩充到我们的认知体系中,用它来教育后辈,用它来规范自己,用它来指导生活,用它来学习工作,通过身体力行的践行终身教育,收获终身教育所带给我们的种种益处。 3 结束语 尼采是德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很多哲学观点在教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践行。不仅仅是尼采,很多哲学家的观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哲学的价值不仅仅是思辨人生,更多的是用来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命的长河生生不息,哲学指导教育,教育践行哲学,在哲学与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人们会更好的认清自己,认真坚定的在生活中勇往直前。 看了“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论文”的人还看了: 1. 对哲学的认识论文 2. 高中哲学方面政治论文范文 3. 中国哲学相关论文 4.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5. 关于哲学与人生论文 6. 哲学与人生的文章 7.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

1. [美] 理查德·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 Daniel Garber, Michael Ayers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eventeenth-Century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 [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 [荷] 斯宾诺莎:《伦理学》,9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 [英] F. 培根:《新工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 [英] 洛克:《人类理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 [英] 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 [法] 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 [德] 卡西尔:《启蒙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0. [德]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 [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2. [德]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四)二十世纪西方哲学 1.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1。 2. [德]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 4. [澳] 巴斯摩尔:《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7-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 [德]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 [德]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 [美] 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9. [德]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 10. [德]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1. [法] 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1999。 12. 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13. 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基督教近代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无论在文化,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在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反思来路,我们却发现,不论是社会大众与意识形态接受或拒斥它时的心态和理由,还是一些学者对它进行的研究和了解,都比较缺乏一种基本的尊重全面事实的精神,和理性分析的态度;往往简单指责甚至盲目攻击者多,深入了解和理解却少。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欲提请人们注意,基督教在近代入华以来,对中国社会积极影响之一面,及引起极大误解甚至曲解的一面,尤其是尝试对此误解予以清理,以稍稍纠正一下我们认识上的偏识,并期望能引起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与思考的愿望。 一 鸦片战争以来,基督教(不论新教还是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传播。据1923年中国基督教教会年鉴报告:“基督教在全国1073县中,没有占据的只有126县,其余都树了基督教旗帜。”另据1922年出版的英文版《中华归主》的统计,仅从1900年到1920年的20年间,全国的新教徒已至万多人,差会达130个,有外国传教士6204名,教堂1万多;到1937年,教徒增至65万人。天主教会也有相应的发展,1900年时天主教徒为74万人,1920年增加到190多万;到1936年,达280万人。许多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华传教,都是抱着纯正善良的宣讲上帝福音的动机,与商务和政治并无牵涉。举第一位来华新教教士马礼逊为例,在他由英国申请来华时,曾遭英当局激烈反对,后辗转美国始克成行;来华后,他又遭东印度公司诸般为难。又如扬州教案的受害者,中国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曾说:“假如我有千金英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如我有千条生命,不留下一条,全部献给中国。”在义和团运动(庚子教难)中,戴德生创立的内地会,有58人被害,此外还有21名儿童。但在事后的索赔中,戴德生主动放弃赔偿要求,即使中国政府情愿赔偿,也不接受,以示和不平等条约划清界限。 大批教士来华后,深入内地,备尝艰辛,传教外,为中国人民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产生了广泛影响。诸如教育平民、施医救急、抚孤慈幼、赈济灾民、破除迷信、戒绝鸦片、禁赌废娼、解放妇女等等。教会在中国所办学校取得惊人的发展。1889年,教会学校学生总数不到17000人。到1918年,教会学校约13000所,学生总数约35万名。估计到1926年,教会学校总数约达15000所,学 生共约80万名。而到了1937年,教会学校在校学生估计总数约100万名,其中大学生约8000名,中学生约9万名,其余为小学生及一些神学院校学生。其中基督教重点放在大学,天主教则放在小学和神学。另据统计,在1914年,教会学校有12000多所,学生约25万名;当时中国官立学校共57267所,学生共约163万名,与教会学校的比例学校是5:1,学生是6:1,由此可见教会教育在当时的比重了。教会特别重视高等教育事业。据1917年日人统计,在外国人办的初等学校中,学生数占当时中国学生总数的4%,中等学校占11%,而在外人办的高等学校中,学生数占当时中国新式学校学生总数的80%。1926年以前,中国国立大学只有北京大学1所,省立大学只有山东大学、北洋大学两所,私立大学5所,而基督教会所办大学,则有16所,著名者如基督教所办之苏州东吴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燕京大学、广州岭南大学、济南齐鲁大学、杭州之江大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湖南湘雅医学院等。包括天主教所办之北京辅仁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天津工商学院。除过普通教育外,在针对残疾人所进行的特殊教育方面,基督教会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首创之功,不可磨灭。总之,在教育上,单就美国言,如郭沫若1950年在政务院第65次会议上报告总括的:“根据1936年的调查,美国教会及救济机关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4190万美金。其中,医药方面占,教育方面占,宗教及救济活动费用占47%。”教会教育在40年代亦有很大的发展,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诚如胡适所言,“这几十年来,教会在中国设立了很多优良的大学和中学,它们对于近代的学术实在有很多的贡献和影响,可惜现在又都没有了。”所有这些学校的设立,为介绍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人文学术,引进西方新式教育体制,造就一代新式人才,无疑起了开先河的作用,其对几千年的旧式封建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医学上,据1936年第13期《基督教会年鉴》统计,基督新教34个差会在华创办的医院,分布全国各地,至抗战爆发,总数达260个。此且不算天主教会所办医院。《剑桥中国晚清史》讲,“1876年有412181名病人在40所医院和诊所接受过治疗;30年后,据报道每年至少有200万病人在250所教会医院和诊所接受治疗。”有人总结过,“教会医疗事业从1835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在中国共设有25000张病床,5000万美元的投资,平均每年约有400名外国医护人员在这些医院工作。”举创建中国第一个精神病院的美国长老会的嘉约翰博士为例,他从1854年5月15日到达中国之日起,一直到1901年8月15日在广州去世,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之久主持博济医院的业务。据统计,嘉约翰医生诊治的门诊病人达74万人次,住院病人达4万人次,曾为49000余病人动过外科手术,翻译了34部西医西药书籍,培训了150名西医人才等。可以说他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另据统计,至辛亥前,西人译著西医书籍达100多种,内容涉及诊断法、绷带包扎法、皮肤病、梅毒、眼病、炎症、医学原理和实践、药物学、热病、卫生学、外科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其基本为传教士所为;此外,他们还开办药厂、创办医学报刊,传播现代医学知识。所有这些作为,无疑为救治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民众的疾苦,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布,首先受益于傅兰雅、丁韪良、林乐知等一批传教士的翻译之功。比如曾在上海江南制造局任翻译长达28年之久的傅兰雅,是在华传教士中向中国介绍西方科学技术著作数量最多的人,据其《译事述略》收录,至1878年出版的各类西方科技著作达97种,以工程技术为主,包括算学、化学、汽学、天文、医学、物理学、军工业等,还有史学和法学等。费正清另有过统计,傅兰雅“一生翻译了129篇译文,其中有57篇自然科学,48篇应用科学,14篇陆海军科学,10篇历史和社会科学。”(此处翻译所谓“篇”,许多实际是“部”,即著作)他们不仅译书著述,还介入实践,指导当时洋务派兴办各类实业。总之,如有人总结的,“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开办的报馆,医院和学校,其内部经营管理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这些机构一般来说,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办事有效率,用人精干,建筑实用,设备新颖,这些为中国文化教育医疗事业的兴建提供了借鉴。” 在政治方面,如范文澜先生认为的,在华新教教士是“变法运动的别一推动力”。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变法思想的传播,得力于传教士所开设的报馆,他们于其间介绍西洋文化,以启发民智。二是英国苏格兰长老会教士韦廉臣在上海成立广学会,以林东知、丁韪良、李佳白、艾约瑟、李提摩太等一批传教士为主,通过西学著作的翻译,为维新志士变法提供了理论。三是教士们创办的《万国公报》,多刊载时局论文及中外重大政治法令,有力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费正清说,“基督教传教士在最初唤醒中国人使之感到需要变法这一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据说康有为在1898年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和林乐知的著作);此外,他们还帮助形成了改革派自己的方法、思想甚至世界观。”辛亥革命时期,许多革命志士与基督教士均有密切交往,受其影响,许多人如孙中山等受洗成了基督徒,他们为革命为中国之命运出生入死,置个人安危和小利于不顾,实在与其信仰所提供的精神力量分不开。 众所周知,基督教会在旧中国的慈幼事业以及赈灾救济活动中,有过大量作为,起过重要影响,有些甚至是开创性的。比如他们设立育婴堂、孤儿院、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等机关,收容弃婴、孤儿和各类残疾儿童,对他们进行抚养和教育,使他们能够长大成人,并能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解放前,仅在上海一地每年至少在街头或垃圾箱里可以找到18000具童尸。遇到灾荒,更是成群的婴儿被抛弃。”尤其女婴。育婴堂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开办的慈善机构。开办于1867年的上海圣母育婴堂,“据累计,到1935年该堂已收容过婴儿17000余名。”当然,许多育婴堂因条件简陋,传染病时有发作,死亡率很高。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士绅人等便捏造各种荒诞不经的谣言,鼓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而这正是许多教案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不管怎样,对此类慈幼抚孤的善举,我们应有一同情的理解,不可求全责备。那怕在兴办时是出于什么动机,毕竟我们在弃婴,而别人在为我们收养弃婴,我们毕竟没有人首先想到过要办育婴堂、孤儿院。旧中国灾害频仍,每遇灾情,总有许多传教士前往灾区了解灾情,发放救灾物品,抚慰灾民,并在海内外进行广泛的募捐活动;他们还成立各种救灾组织,从事长期系统的救济事业。① 另外,中国旧传统中许多恶习,比如缠足、纳妾蓄婢等,多赖传教士之努力而得彻底改变或大为改变。例如我国妇女之天足运动,便由李提摩太等首先提倡,他于1895年设天足会,利用广学会书报广事宣传,他们奔走各地,开会演说,终于造成风气,在短短数十年间将行之千年的旧习完全铲除。他们还禁止纳妾蓄婢,反对娼妓,设法让她们从良。在禁戒鸦片的活动中,教会主持推动各种戒烟组织,出钱出力竭力扼阻鸦片流毒全国。 最后,我们以下面一段话作结,以期引起我们应有的反省:“基督教在中国无益也固不少,但其为益于中国者极多,如基督教在教育上,社会上,道德上的成绩,斑斑可考,不能一笔抹杀。他们自己不信教则已,不能痛诋一切。而且自己没有建设计划,徒尚空言,急其不急,而不以这些精神、财力、光阴,以作更大更重要的社会服务,反欲略教会里之建设事实且推倒之。他们爱国救人的事业似稍逊于牺牲一己,远别家乡而为我同胞育盲哑,洗麻疯,开学校设医院之外国人……我们以为这是破坏和消极的举动,正见他们需要良好宗教以重生其精神生命。” 二 基督教在近代入华以来,尽管传教士尤其中国教民队伍良莠不齐,而传教动机也并非人人纯正,传教心态也未必能完全避免居高临下的西方优越论的殖民心态;在传教方式上,则常借助于一些不平等条约的保护,置教士教民于特权者地位;甚至在传教士中间,确实也有人借传教之名作了丑恶的事情。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而传教过程中的正面活动,及大量正面人物与事件,我们却长期讳莫如深,不愿面对,可它们毕竟是基本事实,而且是主要事实。对这些事实进行解释和评价时,仅仅用“传教手段,动机不纯”一笔带过,恐怕也失之于过分简单。我们认为,宗教与政治、商贸和帝国主义海外殖民扩张,毕竟是两回事;教会内部的不良分子与不良行为,毕竟与教义及教会全体应该分开对待;而在中国人的反应中,盲目仇教、盲目排外,与爱国主义也似乎应该予以区分。正是在以上方面,我们一直缺乏严肃的理性态度,我们拒绝基本事实,拒绝量化分析的方法。近代以迄当代,面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事实,我们不论在当年的直接对待上,还是在后来的学术探讨上,往往是盲目化情绪化的时候多,以同情与了解的态度对待和研究则少矣。 在对待上,最典型的有义和团运动(庚子教案)中的杀教民、杀传教士、焚毁教堂。据基督教广学会季理斐(Rev. D. M. Gillivray)所著的《庚子教案受难记》的不完全统计,从1900-1901年12月,义和团杀死来华的天主教主教5人、教士48人、修女9人、修士3人、中国教徒30000人;杀死的外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88人、教徒5000人,教堂有近3/4被毁。[12](P513)再有此后一系列大小教案;在20年代,又有知识界发起的非基督教运动,一直持续六年多时间。所有这些行为、事件甚至运动产生的原因,分析起来,不出四种: 其一,是把基督教妖魔化,许多地方绅民,包括许多官吏,相信并传布各种污秽荒诞的诬教言论。如教堂以迷药诱人入教;教士能以术御女,或以媚药奸淫妇女;男女同室听道聚会,被认为男女群聚行淫乱之事;育婴堂被指责为“诓婴儿,挖目剖腹,吸食脑髓”;教会医院被怀疑挖眼剖心以为药,西医解剖尸体或制作之人体标本,均被认为是出于各种匪夷所思的邪恶动机;甚至教会所办慈善施舍事业,亦被认为只是为了诱愚民入教;信徒临终圣事被认为教士挖取死人眼睛以为炼银之药等等。以上之想象,多首出于士绅之口,与基督教实际相去甚远,其于基督教毁损若何,可以不论;但这中间难道没有折射出我们的文化道袍下面,所遮掩着的淫秽与污浊吗?设以健康的文化心态,会这样想象别人吗?义和团时期,“义和团在解释攻打教堂屡次失利和遭受重大伤亡的原因时,常说是因为对方有裸体妇女从屋里跑出来;守卫者在塔尖上悬挂妇人皮和其他‘秽物’;洋人剖开孕妇的肚子,然后把她们订在墙上。据说天主教守卫者还有一面用妇女阴毛编织的‘万女旄’,用它在塔尖上指挥作战时能阻止义和团的神仙附体。”这些说法,仅仅用“愚昧”二字来认识,是远远不到位的。 其二,是把基督教政治化,许多人认为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这一看法实在多出误解,起因有四:第一、误太平天国之拜上帝教与天主教相同,其实它乃一中国特色的四不象。清廷痛恨洪秀全者,一并及于天主教,认为其煸惑人心,图谋不轨。第二、天津条约》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有保护外人传教及教民利益条款,从而置教士、教民于一特殊群体中,使传教活动大大超出了纯粹宗教范围。这中间尤以法国运用政治、军事力量对于天主教给予保护为典型,他们干涉地方行政司法事务,偏袒教民,引起官民极大愤慨。如此,西方教士远道来华布道的宗教动机,已与各国政府的对华侵略混合为一,难以分别;并且,这中间确实出现过不少十分伤害中国主权和利益及民族感情的事件。第三、教会内部出于传教或赈灾目的,所作的一些社会调查、数据统计,以及绘制的地图表格,被误认为间谍行为;另外,由于传教士到达中国后,深入内地,无远弗届,三教九流,无不接触,传教的方式方法又异于国人所能了解、理解和接受的范围,这一切,亦易引起怀疑和猜测。当然,我们不否认个别传教士干过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丑恶事情,也不排除一些统计和图表为帝国主义分子所利用的情形。第四、不少入教者素质极为低劣,实为地痞流氓无赖之徒,入教以获得庇护。他们逃避政府政令役税,犯案可倚势从轻,其跋扈乡里,为所欲为,外来教士每每不察或难察实情,有意无意袒护之,于是引起公愤和官绅对基督教之鄙视。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中国的有教养和有社会地位的教徒的人数从来都微不足道。中国有了基督教信徒,但“他们从来人数不多,也几乎只限于贫苦的农民和市民、犯罪分子和其他声名狼藉的人、以及通商口岸上弄得贫无立锥之地的人。对于大多数与现状仍然像鱼水一样和谐的中国人来说,基督教不仅缺乏号召力,也好像是一种明显的威胁。”有些中国教徒“利用他们和外国人的关系进行敲诈勒索和拒不纳税。特别令人愤愤的是,中国教徒普遍乐于依仗教会的支持和庇护,同非基督教徒的对手打官司。某些传教士(主要是天主教传教士)纵容、甚至鼓励这种行为。因为他们能够对衙门施加相当大的影响,使得有时做出偏袒基督徒压制非基督徒的、是非颠倒的裁决。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到这种地步,即莠民自然要纷纷攀附教会,这便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教徒和普通中国人之间的摩擦。”备受教案困扰的曾国藩在奏折中写到:“凡教中犯案,教士不问是非,曲庇教民;领事亦不问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争斗,平民恒曲,教民恒胜。教民势焰愈横,平民愤郁愈甚。郁极必发,则聚众群思一逞。”曾出使欧洲且思想极为开明的郭嵩焘在1877年明确指出:“天主教以护教为名,恃其权利,以纵庇之。于是作奸犯科,一依教堂为抗官之具。至有身犯重罪入教以求庇者,有与人为仇依附教士以逞其毒者。府、县、厅、镇凡建天主堂者,地方则不得安其生。” 其三,是在文化上把基督教异类化,认为其不讲伦常道德,类于禽兽。这些观点主要集中于旧式士绅与官僚阶层。现录湖南士绅全省公檄如下,很能说明当时士人阶层的总体看法:天主教“不扫墟墓,不祀木主,无祖宗也;父称老兄,母称老姊,无父子也;生女不嫁,留待教主,无夫妇也;不分贫富,入教给钱,无廉耻也;不分男女,赤身共沐,无羞恶也。”很显然,这里边有些是文化与习俗之差异,有些则是误解甚至是莫须有。另,湖南衡阳绅民呈请禁教的公呈有议论说:“窃维天主教者,肇自岛夷,情同禽兽,前古未之有也。”“设使彼教终得行于中华,则数千年衣冠礼仪之邦,一旦化为倮虫人之域,狷狷兽畜禽群,岂不大可痛哉!岂不深可恨哉!”如此想法与情绪,让人莫名所以。有人指出,同治年间多次反教案件中,“士绅人物常是主要策划者与煸动者,而读书应考的士子则常是打教的群众。”谈到义和团运动(庚子教案),1900年5月底随英国侵华军舰“奥兰度”号来到天津,并参加了战争的G??吉普斯准尉,在他后来写的《华北作战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事件都清楚地表明:灾祸并不是来自中国人民,而是来自清朝的官吏以及文人阶层。官吏和文人们通常虽不直接参与暴行,但是,他们教唆、煽动乱民对平安相处的基督教‘蛮夷’横加凌辱,甚至迫害。”以上情况,主要当然是由于文化差异及闭目塞听,所导致的观念与行动上的大的误解与冲突;然而,这里也不能排除现实利益因素的考虑。梁启超曾指出过,“耶教之入我国数百年矣,而上流人士从之者稀。”原因何在,大可深思。 其四,是在文化上把基督教愚昧化,认为基督教与科学完全对立,将其等同于黑暗与愚昧的迷信。这种看法主要集中在五四前后觉醒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中间,至今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20年代的“非宗教大同盟宣言”及“非基督教同盟宣言”均持此观点,“我们自誓为人类社会扫除宗教的毒害,我们深恶痛绝宗教之流毒于人类社会,十倍千倍于洪水猛兽。有宗教可无人类,有人类应无宗教。宗教与人类,不能两立。”“好笑的宗教,科学、真理既不相容。可恶的宗教,与人道主义完全违背。”“我们于一切宗教中特别反对基督教。”这批新式知识分子,在五四前后都受到西方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洗礼,他们多受科学至上主义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费尔巴哈、尼采等人思想的影响;又于20年代初受罗素、杜威来华讲学所宣传的实用主义,尤其是罗素的反基督教立场的影响,所以坚决反对宗教尤其基督教。然而,我们且听听当时个别的不同声音,梁启超对非宗教同盟“讨武檄”式的电报,及“灭此朝食”一类的激烈言辞提出批评,他认为这种做法淹没了“恳切严正的精神”,并暴露出国民“虚骄的弱点”。傅铜认为非基督教运动本身便带有宗教色彩,并且是非科学的,“所发表的都是情感上的话,都是门外汉的反对。”《剑桥中国晚清史》指出:“20世纪中国人反对基督教的主要论据之一是,它的主张与现代科学的成果有出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教传教士在十九世纪把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时都起了主要作用。……新教徒创作的科学和数学著作比所有其它非宗教问题的著作的总数还要多。”这一现象的存在,至少告诉我们,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比所谓的对立要复杂得多。 总括以上四种反教理由,大抵不出蒙昧主义、民族主义、国粹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等几种思想倾向,而很少顾及事实之全部与学理之深入。这中间的第二条,即政治倾向中,相当原因应归之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及传教方式上的问题外,其余三条,皆属于我们应从自身检讨的范围。难道不是吗 回答者:ken_su - 魔法学徒 一级 6-4 10:09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然后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他的许多著作里都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他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强力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尼采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但是他不同于他年轻时代的精神导师——叔本华之处就在于,他渴望着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上寻找到一种意义,或者说创造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以此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但是由于尼采的某些思想过于极端,过于的强力,因此后来被纳粹所利用而染上“纳粹哲学家”的污名。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写,任何伟大都会被误解。 尼采的诗歌 太阳沉落了 1 你不会再干渴得长久了, 烧焦了的心! 约言在大气之中飘荡, 从那些不相识的众人口中向我吹来, 强烈的凉气来了…… 我的太阳在中午炎热的照在我头上: 我欢迎你们,你们来了, 突然吹来的风, 你们,午后的凉爽的精灵! 风吹得异样而纯洁。 黑夜不是用斜看的 诱惑者的眼光 在瞟着我吗?…… 保持坚强,我的勇敢的心! 不要问,为什么?—— 2 我的浮生的一日! 太阳沉落了。 平坦的波面 已经闪耀着金光。 岩石发散着热气: 也许是在午时 幸福躺在他上面午睡?—— 在绿光之中 褐色的深渊还托出幸福的影子。 我的浮生的一日! 近黄昏了! 你的眼睛已经失去 一半的光辉, 已经涌出象露珠 一样的眼泪, 白茫茫的海上已经悄悄地流过 你的爱情的红光, 你的最后的动摇的永福。 3 金色的欢畅啊,来吧! 你是死亡的 最秘密、最甘美的预尝的滋味! ——我走路难道走得太快? 现在,我的脚疲倦了, 你的眼光才赶上我, 你的幸福才赶上我。 四周围只有波浪和戏弄。 以往的苦难, 沉入蓝色的遗忘之中—— 我的小船现在悠然自得。 风暴和航海——怎么都忘了! 愿望和希望沉没了, 灵魂和大海平静地躺着。 七重的孤独! 我从未感到 甘美的平安比现在更靠近我, 太阳的眼光比现在更温暖。 ——我的山顶上的冰不是还发红光吗? 银光闪闪,轻盈,象一条鱼, 现在我的小船在水上漂去…… 星的道德 注定走向星的轨道上面, 星啊,黑暗跟你有什么相干? 快乐地穿过这个时代行驶! 愿它的悲惨跟你无关而远离! 你的光辉属于极远的世界, 对于你,同情也该算是犯罪! 你只遵守一诫:保持纯洁! 回答者:linnan7060 - 童生 一级 6-4 14:40我写过一篇尼采的论文,给你怎样? 回答者:summeragain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6-4 19:48 这里都有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处女作,其内容是通过对古希腊悲剧艺术的起源、本质、发展、没落的研究,解释出他对艺术、文化、历史、社会、人行、道德等许多方面的基本观点。这部书第一次把尼采的唯心主义哲学——美学思想展现于世,是值得人们注意的。最大的成就在于它是一个总领的提纲。却几乎贯穿和概括了他本人所有的美学理论和哲学观点。其以后的诸多作品则都只是对《悲剧的诞生》的探讨和总结。文章自始至终都探讨着美学上的问题。由对希腊艺术中的悲剧艺术的评论和挖掘,引出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冲动,进而提出作者的美学观点。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内在机制。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即日神和酒神。所谓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日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制造一种幻觉,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所谓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酒神精神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前者用美丽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我们都很喜欢听音乐,而音乐正是日神与酒神精神的一种综合情绪的表露.尼采把悲剧看作是阿波罗精神与狄俄尼索斯精神而这的合成物。但是从实质上他更欣赏狄俄尼索斯精神。这也就是他所说的音乐精神。尼采认为,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通过个性的毁灭,我们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于是生出快感。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快乐,人生的悲剧化作了世界的喜剧,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的真实含义。”“重估一切价值,重点在批判基督教道德,审美的人生态度首先是一种非伦理的人生态度。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万物都属于永恒生成着的自然之‘全’,无善恶可言。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所以尼采有这样两句话:“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悲剧的诞生》主体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前十五章为尼采文艺理论的阐释部分,十六章到最后则是将前文提出的文学、美学思想在德意志文艺复兴中的方法论应用,故而下面的内容概括以第一板块为主,后十章的内容与前文多有重复,可以用于对前面概念的佐证和解释。而由上文可见,尼采《悲剧的诞生》存在着两个层次,首先是对古希腊悲剧起源的探讨以及由此生发的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另一层则是潜藏在这些讨论背后的、真正的内核——审美对于人的存在之意义的决定作用,即所谓“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的最初形式。后者是尼采美学的核心,是我们理解其日神-酒神理论的基点,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关于尼采《悲剧的诞生》,学者周国平有过一段概括:“关于《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原来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相反的运动:艺术。’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尼采在写作《悲剧的诞生》时还出在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尼采在本书第五节中,应用叔本华音乐哲学的观点,说道:“我希望我是在他自己的意志下认识他的。”在第四节中显示提出一个概念——“永在痛苦和矛盾的 ‵原始太一'”,又称“存在的基础”这与叔本华的把宇宙看作是意志的表象观点十分相似了。果然在第十六章中,他就明确的提出“我们可以称世界为具体的音乐,正如我们称它为具体表现的意志”,暴露出了他的唯意志论的观点。后来提出“权力意志”的命题已经在此显现出了端倪。而能够实现权利意志的所谓的“超人”,即“有艺术才能的专制君主,”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奴役群众。这种超人哲学也在本书中也有眉目。在第十八节中,尼采呼唤“一个具有大无畏眼光,具有指向那未经发掘的世界之勇敢冲力的新兴一代”,这是些非理性的“天才人物”是否认科学的普遍有效性和达到普遍目的的主张,并且开始打破所谓人类可借因果关系而探索宇宙的那种信心。这就是说超人在行动时无需理性的指导和制约,只需要抽象的意志和原始的本能。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尼采已经在《悲剧的诞生》中构造出他在哲学、社会、历史方面的唯意志论。悲观主义。原始复归主义、超人哲学的雏形。他想世人宣扬的是一整套令人震惊的思想,如:自觉的歌颂恶而排斥善,认为追求善行是一种错误;真正的美德与传统的美德是相反的并只有少数人拥有;高等人向庶民开战,抵制时代的民主倾向;意志的力量高于一切,为了具有加害人的能力和忍受痛苦,要执行斯巴达式的纪律,更充满痛苦;男人应当训练来战争,女人应当训练来供战士娱乐等等…… 如果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失败者:他的思想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最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过来,人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的患病与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与著作都是无法想象的。 尼采以艺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最高艺术,即悲剧,必将在生。默认人生的悲剧性质为前提的。悲剧的效应在于安慰个体的生存,使其达至自然地统一体内。阿波罗艺术则是以赋形的方式来赋予个体永恒的生成之灾,是一种瞬间存在的永恒化。 尼采跟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一样。是对20世纪的精神生活起了最大影响的思想家。本书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尼采自称这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的奥秘,是“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 在本书中尼采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的生命美学带有其悲剧主义人生观的一面,但他并未因此否定生命的意义。他肯定人生和艺术。生命美学的要义就是坚持为人生而艺术。艺术就是提高强盛的生命力以战胜人生悲剧境遇的根本手段,它通过审美关照提高生命力,直面人生苦痛,战胜人生悲剧性,从而达到生命的充实和愉悦。所以,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最高价值。将人生及其困苦看作一种审美现象,才能使人敢于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苦难的充实人生。尼采的生命美学把艺术生活与人生的关系提到了首位。艺术,这种“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成了实现拯救的可能,因为“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伟大手段,是求生的伟大诱因,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艺术的产生是因为生存的需要,坚持为人生而艺术。这是尼采生命美学的要义。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把热爱生命的酒神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出来,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艺术是人对自己生命本能和强力感的激发和享受。它为人生进行了壮丽的辩护,它给人生带来了形而上的慰籍,使人感到生存是值得努力追求的。用艺术和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热爱生命。热爱尘世万物,审美的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关于迪士尼的论文题目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迪士尼四年级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游客好!我是迪士尼旅游公司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依”,接下来我就带你们去走走吧!

大家不要走散了,我带你们来玩“太空飞车”。不敢玩的游客不要上去。这太空飞车是六个人坐一辆车,然后进入一个黑黑的洞,会看见许多闪亮的星星,然后刺激的部分就来了!什么?你问我可不可怕?很可怕的呢!你胆大的话就上去吧!还有这个太空飞车的轨道都是会移动的,你前面没有路了,它就会移过来让你接着跑。大家要玩的上去排队吧。

现在我带你们玩“青蛙跳”。这个东西是模仿青蛙做的,它会跳起来,再下去,再起来......最后跳完了就降下来了。在跳的过程中,胆小的可以大叫,那样就不会太怕,你们要扣好安全带,扣好了就非常安全啦!

然后是旋转木马。小孩子可以来玩,大人当然也可以啦!我不说你们都知道旋转木马是怎么玩的吧!不想玩的那边有一个超市,可以买水、雪糕、帽子等等。大家现在去排队,开始彩色的转马之旅吧!

大家看!那边有许多的卡通人物!有米老鼠、唐老鸭、米妮等等,它们非常可爱。当然,还有许多公主:白雪公主、睡美人等等。大家可以和它们合影,留下这快乐的一刻吧!

现在是中午十二点,玩这么久,大家都饿了吧?来那边那个餐厅吃饭吧。这里有许多美食,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你们休息好了再出发。

好了,大家继续玩。这里还有许多游戏,例如:超级袋鼠、惊险过山车、刺激海盗船......

现在来到了纪念品超市,大家可以进去购物。这还有美食屋,可以进去吃点东西,喝点茶。你们还可以回到卡通人物的广场玩。当我们四点时就来美食屋门口集合,然后我们就要离开了。我希望大家玩得愉快,还没有不开心的事。下次旅游小依还当你们的导游哦!

只要走进迪士尼大门,你就能看到一座座童话小屋,姹紫嫣红的鲜花。还有跟动画片、童话里一样的人和地方。最耀眼的要数迪斯尼特有的城堡了!里面有灰姑娘城堡、甜心糖城堡、幻想城堡等数不清的城堡。

迪士尼的“关卡”可多了!有穿越地平线、极速光轮、白雪公主、雷鸣山漂流和加勒比海盗……

最好玩的有穿越地平线,极速光轮,雷鸣山漂流。穿越地平线好玩在你要和雷鸟奶奶飞到很多地方。开始前你要先上飞椅,飞椅会把你驮到一个白色圆形的房间里。房间高约二十八米到三十一米。当飞越地平线的飞椅腾空而起,房间每面圆片上出现了图画拼在一起,就像我们自己眼中看到的。一会儿我们飞过埃及金字塔,一会儿从万里长城上面飞走,一会儿来到了古罗马……最后,在一声烟花声中,你会又回到上海浦东的怀抱。就这样我们飞过了一个又一个地方,真让人流连忘返!那雷鸣山漂流呢!它的主要流程是大家先坐上一个又大又圆的皮艇,然后会被水流卷到假山上(水流下有个轴轮),之后水流会不停的向皮艇里涌来,皮艇会又是转又是摇,看起来随时会翻过来。再过一会儿,皮艇就会从一个石洞下漂走,水流会把皮艇冲向一个弯路,皮艇就像一头鲨鱼线下冲到了终点,也就是起点。

极速光轮就太好玩了,你会骑着“光轮”飞出屋子又飞到屋子上面的那间房子里,你会看见星辉闪耀。“极速”你能想象吗?你是坐在一个每秒开一百二十米的飞行摩托上,在坐好后的一瞬间,摩托车会像火箭一般飞出去,耳边传来叫声、笑声和欢笑声。摩托车在空中不停的打转,越来越快,最后才慢慢停下来,实在是太刺激了!

迪士尼真是个好地方,在这儿你会忘记一切烦恼!

今天我和妈妈奶奶一起游香港迪士尼乐园。

迪士尼乐园被分为四个主题公园,有:美国小镇大街明日世界.幻想世界和探险世界。走进乐园,我们先来到美国的小镇大街。小镇上有条小街街道两旁开了许多商店有卖纪念品的,有卖面包的,有的,有卖冷饮的,还有卖金银饰品的……这些商店都是仿造美国特色而建造的’沿着小镇往里走我们进入了明日世界。

明日世界玩的项目可多了,最让我感到刺激好玩的就数翻越太空山了。走进太空厅,九大行星马上跃入我的眼前,感到太空和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登上太空车,进入浩瀚的宇宙,星星在我们周围,睁着眼睛好象伸手就可以摘到,眼前不时有流星飞过我正陶醉在这美妙的世界里。突然,飞船加快速度,让我的心一下子挂到了嗓子口,我开始不停地大叫

玩过了明日世界,我们又来到了美仑美幻世界。那里有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睡美人和活泼可爱的维尼小熊。探险世界好像让人感觉来到了印弟安部。茂密的雨林、原始的印第安人让人感到既惊奇又害怕。我们最后来到剧院,那里正在上演一场狮王庆典的节目,华丽的舞台灯光,鲜艳的服装设计,动感的音乐,激情的表演,让我们如痴如醉。

迪士尼乐园太好玩了,太刺激了!有机会我还要让哥哥们和我一起再来玩.

今天,我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迪士尼乐园。

到了检票口,天哪!大门口铺天盖地的都被人们占领了,我简直都不想去玩了,队伍排得像条长龙。我心想:进个大门就需要一个小时,我有点想抱怨,可是看着大家都非常高兴,我只好忍受着38度的高温,继续排队。

终于排到了检票口,走进了迪士尼的大门,我被每个项目前排队的人吓倒了,可是最终还是坚定的妈妈让我有了继续排队的信心,玩就得付出!

于是,我们走进了探险岛的雷鸣山漂流,当时正是11:00,中午最热的时候,而且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要玩到这个项目需要排队三个小时,当时我都快绝望了,又看了看游乐园项目时间7分钟!可是,其他项目,也都得要排两三个小时,没办法,我们只好耐着性子在这儿排队,经过漫长的三个小时,终于轮到我们了!我们迅速穿上雨衣,怀着激动的心情上了船,刚开始,船被传送带上慢慢地向上传送,传到了最顶端,又突然猛地现在俯冲,溅起了一片水花,妈妈就开始尖叫起来!

紧接着,船又飘进了山洞,洞中传来了恐龙的叫声,伴随着恐龙的叫声,船上的人也都尖叫起来,我也被吓了一大跳,忽然又来了几个急转弯,然后船开始突然下坠,又猛地向前冲了几秒,这才回到了起点,真是刺激呀!

你去过香港迪士尼乐园吗?那就让我带你去迪士尼乐园玩吧!

(一)

首先我们来到了明日世界,玩了飞越太空山,拿出了预定的票直接进入了火箭里,很快就要开始了,我很害怕,坐在旁边的是哥哥,我把两只手紧紧地抓住哥哥的手,火箭动了,我们冲进了黑暗里,火箭一直在上升,好像真的上了太空山,火箭的速度很快,一下子往左侧,一下子又往右侧,让我无法松开哥哥的手,很快空中出现了无数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火箭突然停留了一下,然后飞快地从下坡滑了下去,所有人都发出了尖叫,只有我没有发出尖叫,我一直紧闭着眼睛不敢张开,手不停地捏着哥哥的手,直到停下来。

(二)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幻想世界,看小小世界,排了大约半个小时终于轮到了我们,我们坐上了一条船,踏上了一个满载欢乐的水上之旅沿途听着不同种民族小朋友演绎,有的吹笛子,有的弹钢琴,有的跳舞……我也跟着音乐的节奏拍起了手掌……我们还看了迪士尼幻想表演,两位叔叔推着大象车走向我们,接着几位香港姐姐扮成花仙子开着七彩瓢虫车拉着小朋友跳舞,又出现一辆上面是爱心,下面是天鹅的车。里面载着白雪公主,茉莉公主……接着还出现了很多人物。

(三)

接着我们来到了灰熊山谷看喷泉山谷,我们玩了水炮大战,瞧,对面那个外国女孩是我的对手,水炮大战开始了,我使劲摇起来,可是因为力气过大没有弄湿小女孩,于是我用中等力气终于喷到了小女孩,最终我胜利了,我很高兴!

我们还去了反斗奇兵大本营和探险世界,美国小镇大街……这就是香港迪士尼乐园!

今天,我特别兴奋,因为,我和爷爷、奶奶,还有弟弟一起去香港迪士尼。

我们乘坐了迪士尼的地铁来到了迪士尼!一进迪士尼,就先会有一个迪士尼公园,爷爷早已经买好票了,一进迪士尼的大门口,一张非常大的米奇老鼠用花来组成,非常漂亮,我们是从旁边进入的。弟弟说要先坐火车,我们都觉得火车没有什么号玩的,但是,我们还是坐了,一进火车,原来,这是一百年前的火车,车厢的头顶内非常漂亮,你一坐,就感觉那到底是怎么美了!在火车里,我看到大象坐下在向我们发笑呢!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一只假小鸟在树上,我们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有趣东西呢!

车站到了,一下车,我们走了一会儿,就开始看地图了,弟弟说要和我们玩旋转杯,我们就出发了,我们排了一会队,就上杯子了,我们坐好,就开始了,我和弟弟拼命地转那个盘子,因为那个转盘可以加速,我们转啊转啊,实在太好玩了,弟弟笑个不停呢!我看到的'全部东西都是转的,哈哈,真好玩!玩完了,我们又去了一座城堡搭小船,一开始,我们都觉得一点趣味都没有,可过了一会,哇!让你大吃一惊!一个个用机器做的小人敲打鼓,吹响号,好想在欢迎我们,我又看到了一些用机器做的人在跳舞,有一条地毯上面有机器做的阿拉丁和公主呢!还有……坐完了小船,无论大人、小孩都会觉得有趣极了!

今天,我们玩得可高兴了,如果你有时间,就一定要来香港迪士尼玩啊!

上海的早晨,总是那么美,如街头小贩叫卖的棉花糖一般柔软。洁白的云朵捂着太阳姐姐害羞的面孔,几缕阳光从缝隙中挤出,懒洋洋的。天空好像被爱琴海的海水渲染过一般,美得让人很是舒服!

上海迪士尼是中国内地首个迪士尼主题乐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在这碧空如洗的日子,我们来到了这里。

我去过参与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科幻和动漫为最大特色的欢乐谷,却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将梦幻和刺激融为一体的迪士尼!

穿过充满外国风情的“米奇大街”,经过洋溢着可爱童趣的商店,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奇想花园。来到花园的最外面,我们看到了旋转木马,这里的每一匹马都是工匠精心打造而成,每一匹马的颜色都充满着清新的文艺气息,再往前走映入眼帘的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座耸立在中心的城堡。

看到这座城堡,我不禁开始在脑中翻阅以前种种回忆的画面。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幻想着可以住在像白雪公主、灰姑娘所在的城堡里,翩翩起舞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此时此刻,我眼前的这座城堡成全了我所有的想象,城堡五彩缤纷的颜色中有我最喜欢的湖蓝色和米棕色,这座浪漫的城堡不仅从正面看十分漂亮,而且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过去都一样好看,给人十分细腻的享受。

迪士尼,这是一个充满甜美回忆、幻想和快乐的地方,朋友们,请随我们一起继续往前走,去探索它的“秘密”吧!

我们在迪士尼乐园看完了狮子王庆典,就去了探险世界的森林河流之旅。

我们的船长个子不高,但很幽默,他说:“船上的人跟岸上的人说再见吧,我们不会回来了!”于是我们就向岸上的游客挥手再见。这时,船长说:“开船了,船上的乘客请把安全带系好。”我们急忙低头去找。船长问:“找到了吗?”我们都说没有。船长又说:“在你们脚底下呢!”我们又找,可还是没有。船长笑了,说:“这就对了,本来就没有安全带。”逗得我们哄然大笑,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船刚开出不久,我们就遇到了调皮的小象,它用长鼻子向我们喷水,小姨躲闪不及,中了招,背后湿了一片。正笑着,船长大喊一声:“小心蛇!”大家一惊,发现船右边草丛里有一条眼镜蛇,不远处还有几条大鳄鱼。再往前,只见树丛里挂着几只毒蜘蛛,巨石后还有一些土人探出头来瞪我们。船长说:“他们是真的,我们是假的。”说着,突然大叫一声抱着头蹲下,我们也都下意识的跟着蹲下,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过了一会,船长才说:“好了,看看有没有人被毒箭射到。”抬头一看,原来是几个土人立在树林中,作状向我们吹“毒箭”。我们又被船长。

船开到了一片巨石林立,波浪滔天的地方。巨大的浪头扑了过来,把小船拍得摇摇欲坠。惊叫间,一座小岛喷出滚滚浓烟,海底沉闷的轰鸣声滚滚而来。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小岛喷出了熊熊大火。火焰,浓烟夹杂着冲天的海浪,铺天盖地的朝我们卷来。大家忍不住尖叫起来。船长镇静地驾驶着小船冲出了险境。他说:“不用怕,我们已经安全了。有谁不在船上请举手!”逗得我们又是一阵哄笑。

船进港了,这次惊险而又有趣的森林河流之旅也就结束了。我希望还能再玩一次!

可以写,根据相关专业拟定的论文要求攥写相关的论文题目,迪士尼电影大部分都是英语发音,可以讲讲这部电影的语法以及发音,英语专业的论文必须是与英语相关的。

迪斯尼的成功之道,在于其创作上不断推陈出新,制造出吸引不同年龄人群的卡通明星,并从创意逐步扩大到产业,用现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批量地制作动画片、出版《米老鼠》杂志、制作唱片等向世界各地推销。同时,他们还对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进行了知识产权保护,实行特许经营开发。在迪斯尼专卖商店里,各种玩具、食品、礼品、文具等,无不因为卡通图案的附加值而创造了丰厚的利润。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推出,又把观众在电影和卡通片里看到的虚拟世界变成了可游、可玩、可感的现实世界,进一步把文化产业扩张到旅游业。

关于采矿论文的题目

1.开发采矿工程的有效性探究:从时间和成本效率的角度出发,讨论各种采矿工程的开发方式,比较传统的与现代的开发技术的效率差异,以及如何有效提高采矿工程开发的效率。2.采矿工程环境影响研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讨论各种采矿工程开发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控制采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在开发过程中尽量减少环境污染。3.采矿工程安全研究:从安全的角度出发,讨论采矿工程开发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以及如何有效提升采矿工程的安全等级,保护采矿工人的安全。4.采矿工程新技术研究: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出发,讨论采矿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何利用新技术解决采矿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新技术对采矿工程的应用及其影响。

金属矿地下连续开采技术研究摘 要:改革以来我国的金属矿开采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金属矿地下开采方面生产工艺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本文系统介绍了金属矿地下连续开采的基本知识及开采工艺。并且例举了新疆金属矿地下连续开采的工程实例,对地下金属矿连续开采的目前状况进行了分析,以供广大矿业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地下金属矿;连续开采;技术 一、金属矿地下连续开采的基本情况 采矿是通过矿堆的采准、切割和回采三个工艺流程将矿石从地下矿床开采出的过程。采矿方式分地上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近年来,我国地下开采的金属矿山逐渐增多,地下开采的各个工序基本实现了由机械化操作取代手工作业,开采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地下连续开采技术是我国目前地下采矿的先进技术。地下连续开采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当矿体硬度较小时,开采时各个工序连续平行进行施工。二是当矿体硬度大时,开采时分成若干个施工段,不同施工段的各个工序连续平行进行施工,这需要在开采时做好各个工序间的协调工作。 国外地下采矿装备系列齐全,配套完整,机械化程度也高,从凿岩、装药到转运,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配套作业,各道工序无需手工体力操作,无繁重体力劳动,装备无轨化、液压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地下无轨采矿工艺是目前国际先进采矿工艺技术的标志。国外目前先进的采矿装备已完全实现了无轨化、液压化。在自动化方面,已成功地应用了无人驾驶、机器人作业等新技术。 二、金属矿地下连续开采工艺 1.在对大块矿岩开采时,为提高开采的效率,连续进行落矿、出矿、运输等工艺的回采施工。回采时采用前进式推进顺序,施工过程中不留矿柱。采用这种连续开采的工艺可提高开采效率,经济适用,方便矿块的控制管理和采矿设备调配,将来发展潜力很大。 2.在对地下矿石进行后处理时,采用专门的运输机连续进行矿石的出矿、转运、提升等工艺的施工。使地下矿石开采、运送达到一体化。采用这种工艺可以加快开采速度,近几年来,该工艺应用较广。 3.如果开采的矿岩硬度较大,开采具有一定的难度,可采用连续采矿机实现掘进、挖掘、落矿、出矿、转运等工艺过程的连续化施工。目前,有关专家对这种采矿工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其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三、金属矿山地下连续开采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我国自9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地下连续开采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多项地下连续开采技术已经应用在矿山中。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矿山开采中还存在某些问题急需解决。有的矿山在采矿时,将采矿分为矿石和矿柱两个步骤,将收矿柱放在开采矿石后面。这种采矿方法存在如下不足之处:矿柱质量难以保证,所留矿柱截面形态各异,抗压强度低,易产生破坏。矿柱回收结果不理想,能正常回收的矿柱较少,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降低了采矿效率,延长了采矿作业时间,对地下采矿的经济效益产生很大影响。并且由于采矿步骤多,在管理上也产生许多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关专家不懈的努力,研究出地下连续开采无矿柱法。这种地下连续采矿施工方法如下:将步骤划分成矿段,不留矿柱,回采单元用矿段表示,采用将切割槽割在矿段中部,并把振动机布置在结构底部出矿的方法。矿石由振动车搬运,连续进行出矿、运矿的作业。崩矿过程中及时进行回填,平行进行采切、回采、充填的作业,使采矿工作连续不间断的施工。地下连续无矿柱采矿的实施,表明我国地下金属矿开采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使矿柱回收困难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加快了采矿的时间,避免了国家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地下采矿的经济效益。由于减少了采矿步骤且使采矿各工序衔接紧密,连续不间断的开采,为采矿集中管理带来便利,使劳动效率大幅增长。回采时工序安排合理,连续开采,还解决了深部矿体开采时因为地压较大引起的围岩失稳问题。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矿山开采的现代化进程。另外,地下连续开采的规范还不够完善,各地区对采矿的标准和要求还不统一,虽然重视开采新技术的研究,但对设备的配套及工艺的优化重视程度还不够,对新型设备的推广还不够完善。必须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完善采矿规范标准,加强连续工艺的优化与设备的合理配套。建立与连续开采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在不断开发研制新型设备的同时,注重对新型设备的推广应用。使我国的金属矿地下连续开采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 四、地下连续采矿技术的应用 新疆某铁矿年产矿石能力20万吨。矿区属丘陵地带,气候干燥,夏季雨水较多,年平均降雨量毫米,冬季气温较低区域内未有大的河流,矿区地震烈度为6度。经勘察矿区深层土质为岩石,浅层为砂砾层。矿床为缓倾斜矿床,矿体为脉状矿体。地下开采的日产量为3000吨。采用地下连续开采方案,用胶带运输机连续运输,地下开采按由上往下的顺序开采。 将整个矿块划分为一个回采单元,矿块厚度即采场宽,相互采场之间不留矿柱,依次连续的进行采切、回采、充填三大工序,回采不允许在同一分层上进行,要分层进行,不同时进行相邻采场的采切。为避免开采时破坏四周土的应力,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影响围岩稳定,产生地面塌陷,设计对采空区采用非胶结充填方式处理,可以消除塌陷的危险。这种充填方式工程量较大,生产效率低,回采操作不便。后经专家研究决定,采用连续帷幕随时充填技术。该充填工艺施工时不留矿柱,开采各工序连接紧密,连续性好,而且作为支护的可压缩金属支座支护能力好。确保了采矿的安全,为出矿、转运和充填提供了方便。能对采空区进行及时迅速的回填。此采矿技术开采时采用将整体矿脉一体推进方式。主要的采切工程有:底盘转运巷道、切割巷、出矿漏斗及切割天井。地下连续采矿技术将回填空区用矿岩分离出的废石回填,采用了先进的矿浆输送方式。将深孔连续采矿技术、矿岩分离技术、矿浆输送技术等工艺与技术综合起来应用,实现了回采的高效率,经验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 五、金属矿地下连续开采未来的发展 我国的金属矿地下开采技术和过去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尚需不断发展,地下金属矿开采的大型化、数字化、连续化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采矿技术发展的同时需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制并应用适合地下金属矿连续开采的技术,使矿山的开采与四周生态环境相谐调。有关部门还需组织专家加大对矿岩应力的研究,增加围岩的稳定性,以提高地下开采的安全性。还要加大对充填采矿法的推广力度,并且坚持朝快速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六、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采矿技术也不断进步。其中金属矿地下连续开采的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实现了金属矿地下连续开采的连续化和机械化。如何使我国的金属矿地下连续开采技术取得更大的进步,研究出更先进的金属矿地下连续开采技术,仍是广大矿业技术人员今后的努力目标。

采矿工程系毕业论文

对于现代矿产企业而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提升自身井下采矿技术,那你会怎么写采矿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采矿工程系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近年来,采矿工程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日渐下降,主要问题有学生不按时、按量去单位时间,绘图质量不高、自身惰性一再拖延设计进程,毕业答辩存在诸多情况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学生―指导教师―单位”三点一线联络通道,利用3D模拟现场等手段建立新的实习场景,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建立完善的毕业答辩管理制度等措施,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 毕业设计;联络通道;周汇报;人才培养

引言

本科采矿工程专业经历四年的学习,从高数、大学英语、工程制图等基础课到井巷工程、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专业课程,并且安排了矿山机械、工程经济学、矿山电子等拓展课程[1],学习内容之广,但学习的深度较浅。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2-3],其目的就是让毕业生综合的、系统的运用四年所学知识,毕业设计还要求学生实地考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培养自身技能,为将来从事煤炭行业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发现,采矿本科毕业设计的内容水平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学生或者指导教师的责任[4-5]。学生毕业设计不合格说明培养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盲目不求质量输送毕业生,可能由于知识缺漏造成的人员伤亡,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对本校的声誉以及个人的前途发展有很大的影响[6]。因此,剖析目前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新思路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实习情况差

在单位实习情况的好坏是决定是否能做好毕业实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每个煤炭学校的采矿专业学生都安排至少四周的单位实习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好这四周在单位现场实习,对矿井的各个环节有个初步认识并对重要部分重点了解,可以说毕业设计以及答辩就不是问题。但了解学生实际到单位实习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只有三成的学生实际到单位进行了现场实习,并且学生到单位后没有下井实习,只是做了收集矿上基础资料的工作,收集之后便离开单位,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造成对煤矿情况不了解、巷道设计不清楚、实际的采煤生产一无所知,造成毕业设计和答辩的被动。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及内容单一

纵览近年来的采矿毕业设计题目,设计的矿井集中在河南、山西,相当一部分矿井被学生重复拿来设计,如焦作、平顶山和晋城的矿井,重复次多过多,甚至一个学期有两到三个学生做同一个矿的初步设计,设计的内容只是部分不同,缺乏创新。

(三)工程绘图全部依赖电脑,缺乏手绘能力

2000年以前,电脑未能全面普及,采矿毕业设计普遍要求手绘图纸,手绘的内容有《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井田开拓方式剖面图》、《采区平面图》、《采区剖面图》与《井底车场》,抄袭较少,但电脑普及之后,出现了电脑绘图软件,如AtoCAD,为了减少学生工作量,学生可以利用CAD绘图,逐渐学生缺乏手绘图纸的能力,对图纸的熟悉度大不如以前,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线性不对,图中比例不对、标注不规范等问题,并且学生可以轻易的复制,抄袭的严重。

(四)毕业答辩情况不容乐观

部分毕业生在答辩时尽管设计说明书内容和排版较好,但答辩时对自己设计的论文的内容模糊,答辩时语言不流畅,思路不清晰,对设计的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难用可衡量的标准去给学生定量给分,只能靠答辩老师定性给分,由于收到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准确的去判断情况。

二、解决问题新思路

(一)改变毕业设计实习方式,建立三点一线的联络通道

针对部分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建立“毕业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联系通道,即实习学生、实习单位联系人与指导老师建立联系通道,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情况,指导老师及时进行实习指导和实习内容安排,目的让学生在最短的时候内,高效的将所需了解的内容尽快掌握,也约束了学生的.行为,杜绝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

(二)利用3D模拟现场等手段建立新的实习场景

由于煤矿行业性质决定,现场实习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再加上煤矿行业不景气,各煤矿经营情况不好,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比较困难,下井进行一线实习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寻求新的实习模式刻不容缓,可以实验室为实践教学基础平台,可利用3D模拟现场场景,可为学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打破常规只在现场实习才能了解情况。

(三)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

毕业设计期间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部分同学懒惰性太强,设计进程一拖再拖,到最后阶段随意糊弄过关,为了杜绝此现象,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即学生一周一次给指导老师汇报设计进程。

(四)建立完善的毕业答辩管理制度。

可实施“三项答辩法”,即在原来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答辩采用单一设计内容及图纸答辩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知识答辩和采矿CAD设计能力考核两个答辩环节,并通过采用一定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得出毕业设计成绩。例如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比重分别为70%和30%;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相差20分时,以低分为最终成绩;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成绩一个不及格时,则答辩最终成绩不及格。

三、结语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环节的好坏是决定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毕业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和懒惰时常伴随着他们,但如果毕业实习环节严谨、科学、合理,及时打消学生其他想法,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从中学到各项能力,使同学们能达到具备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适应采矿工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长吉,等.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3(2):50-51.

[2]李怀珍,武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教改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85-87.

[3]查文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9(7):102-103.

[4]刘锋珍,戴仁竹,,梁帅江.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探索[J].科技咨询,2012(19).

[5]张恩强.论采矿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45―47.

[6]刘洪涛,马念杰.采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3):103―104.

  • 索引序列
  • 关于尼采的论文题目
  • 关于尼采的毕业论文
  • 关于尼采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迪士尼的论文题目
  • 关于采矿论文的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