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6

馨怡FANG
首页 > 期刊论文 > 跨域一体化作战研究现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哈西哈西哈西

已采纳

农村反贫困的目标如何确立 论文《改革》 1003-7543 赵曦 熊理然中国人口增长的结构性差异及政策调整 论文 《人口与发展》 ISSN1674-1668 赵曦 熊理然西部开发的文化制约与文化建设 论文 《经济问题探索》 ISSN1006-2912 赵曦 刘慧玲中国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 论文 《贵州社会科学》 ISSN1002-6924 赵曦 成卓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论文 《四川日报》 CN61-1 赵曦西部大开发稳步推进 论文 《四川日报》 CN 61-1 赵曦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论文 《四川日报》 CN 61-1 赵曦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成就及其历史经验 论文 《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 ISSN978-7-109-12907-8 赵曦 熊理然四川“三州”民族地区扶贫搬迁战略研究 论文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ISSN1008-6323 赵曦 严红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论文 《经济日报》2008年9月8日 CN11-0014张炜 廖婴露收获人口红利的对策思考 论文 《中国人口报》2008、5、12 陈明立 苏建明中国西部发展建议 其他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ISBN962—450-776-7/D·43745 纪尽善中国经济发展建议 其他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ISBN962—450-776-7/D·43746 纪尽善论外资银行转制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论文 《西南金融》 2008年第1期CN51-1587/F 纪尽善汶川震后恢复重建要大力借重民间资金 论文 《经济界》 2008年第6期ISSN1007-0486 纪尽善“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研讨诸多人口问题 论文 《光明日报》(11版) CN11-0026 杨成钢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人口学思考 论文 《人口与发展》 ISSN1674-1668CN11-5646 杨成钢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论文 2007年增刊 ISSN1000-6087杨成钢区域人口科学素养研究 论文 《人口与经济 ISSN1000-4149 王学义 曾祥旭对四川农村人口科学素养的调查分析 论文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ISSN1008-5947 王学义 曾祥旭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 论文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8(1)全文转载 ISSN1005-4235 王学义人口预测及其研究现状 论文 《中国人口报》2008-03-24 CN11-0020 王学义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研究报告 《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及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7706-7 王学义四川省残疾人康复需求和发展研究 研究报告 《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及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7706-7 王学义基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论文 《生态经济》2008年第1期 ISSN1671-4407 徐承红基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论文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人大复印报刊)2008年第4期 1005-4332 徐承红四川省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论文 《生态经济》2008年第3期 ISSN1671-4407 徐承红 张佳宝循环经济与川东北丘陵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论文 《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 ISSN1003-7470 徐承红 陈健生论构建四川生态产业体系 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1期 ISSN1006-012X 徐承红 张佳宝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论文 《农村经济》 ISSN1003-7470 张俊良劳动适龄人口起点年龄探讨 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 ISSN1006-012X 张俊良四川省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研究报告 《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及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7706-7 张俊良副教授中国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论文《生态经济》 2008(3)ISSN1671-4407兰竹虹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 论文《生态经济》 2008(5)ISSN1671-4407兰竹虹国际环境协定的经济学分析及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论文 《生态经济》2008(11) ISSN1671-4407 兰竹虹我国农民环境维权的现状、困境及对策思考论文 《农村经济》2008(6) ISSN 1003-7470 兰竹虹汶川地震后区域恢复中城乡生态建设对策思考 论文 《农村经济》2008(9) ISSN 1003-7470 兰竹虹我国农民环境维权现状及对策 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3) ISSN 1673-288X 兰竹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建设研究论文 《中国软科学》 赵曦 成卓怎样看待当前宏观经济政策 论文《人民日报》 CN11-0065 丁任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论文 《学术研究》 ISSN1000-7326 丁任重宏观经济政策与四川经济发展面临的选择 论文 《决策咨询通讯》 ISSN1006-3404 丁任重非常时期的抉择:强力推动经济增长 论文 《四川日报》 CN11-0065 丁任重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放在首位(论文) 《中国国土资源报》丁任重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同行——读刘诗白《体制转型论》(书评) 《经济学家》 丁任重 刘方健

280 评论

Wenlll1020

作战管理,是打赢现代化战争的基础,是现代化作战体系的核心,是作战过程中对人员、装备、信息、资源和时空等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活动。 作战管理系统,指用来支撑作战管理活动的指挥信息系统,包括情报采集、信息传输、目标识别、威胁判断、分配武器、任务规划等。其随战争演化、技术进步而逐步发展。 作战管理系统:现代化作战体系核心 ■杨莲珍作战管理系统示意图 前世今生 对作战行动实施适时精确的指挥控制和作出及时果断的作战决策,是不同战争时期指挥员始终追求的目标与梦想。在科学管理产生前,战争中并无作战管理这一概念,自然谈不上作战管理系统。但朴素的作战管理活动和系统一直与战争相生相伴、融合发展。 作战管理的核心是保证指挥员与部队能顺畅地交换信息和指令。在古代作战指挥号令系统中,金、鼓、旗号称为“三官”,“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目视耳听是原始的指挥控制手段。 电报、电话、无线电发明后,作战命令和战斗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成为现实,作战管理范围由平面走向立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争决策不再是神话。当然,传统的战场管理手段并非完全失去作用,比如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军因通信条件受限,连以下分队仍在通过军号传递作战命令,与作战相关的号声就有20余种。“四面边声连角起”,朝鲜战场上的军号曾让美军闻风丧胆。李奇微在回忆录里写道:“只要它一响,中共军队就如着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 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概念逐渐升温,军队迅速将其应用于作战。“作战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空军,其编成内的作战管理员,基于雷达探测情况向战机进行远程目标指示和话音引导。作战核心组织则被称为BM/C3系统,即作战管理(Battle Management)和指挥、控制、通信(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研制成功,军队开始使用计算机存储和处理有关作战的各种数据。1958年,美军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半自动化作战管理系统——“赛其”防空指挥控制系统,使用计算机首次实现了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和指挥决策过程部分作业的自动化。同年,苏军建成“天空1号”半自动化防空指挥控制系统。作战管理系统开始登上战争舞台,人机协作决策逐渐成为指挥员主要的作战决策形式。越战中的“滚雷”战役,美军指挥5000多架飞机出动129万架次,投弹775万吨,如果单靠人工指挥是不可能实现的。 作战管理系统经历了以武器为中心、以平台为中心、以网络为中心和以体系为中心的建设阶段,逐步能够接收、处理来自多域的传感器和其他来源信息,实时感知并生成作战态势图,自动对兵力及装备实施指挥控制,智能辅助指挥员决策,涉及陆、海、空等军兵种。 如以色列陆军的“统治者”作战管理系统,单兵数字化装置连接信道状态信息设备,用于为执行战术作战、火力支援等部队提供实时态势感知和指挥控制信息。美国海军的“宙斯盾”作战系统,采用多任务信号处理器整合防空和反导能力,实现舰载相控阵雷达、指挥决策、武器控制等一体化集成。北约空军的ACCSLOC1系统,基于网络分布式部署,整合40种型号的雷达和3000多个物理接口,承担任务规划、作战指挥和战斗监督等空中行动。从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到利比亚战争,美军从传感器获取信息到开火,时间由24小时缩短至分钟。 功能特征 作战管理系统是一个迅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分布式操作系统,主要通过收集、处理传感器数据,畅通各类信息传输和融合,进行态势识别和预测,生成作战方案,完成行动评估与选择,下发作战指令给武器平台和射手。其本质是实现高效的作战“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循环(OODA环)。 作战管理系统广泛使用态势评估与预测、作战时空分析、在线实时规划、作战资源管控和作战管理引擎技术等,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云+网+端”的技术架构。 如美军率先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了集指挥、控制、计算机、通信、情报、监视和侦察于一体的C4ISR系统,为作战管理系统打下了基础。阿富汗战争中,C4ISR系统首次实现作战信息近实时传输到作战平台。随着传感器、网络和人工智能的不断成熟,智能态势理解和预测、智能信息推送、智能任务规划、智能协同控制、智能快速重构和智能平行指控等技术,正在对作战管理系统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作战管理系统通常支持态势感知、任务规划、交战管理、通信、建模及仿真与分析、试验训练等功能。如导弹防御作战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指挥控制、交战管理和通信等功能构成。指挥控制功能,实现对战前的作战规划及对战场态势的感知;交战管理功能,实现辅助作战决策和分配反导武器并完成打击任务;通信功能,实现系统各反导单元情报、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作战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结构决定功能,不同的系统结构,决定不同系统的功能拓展:舰艇自防御作战管理系统通过自动化武器控制条令、协同交战管理系统和战术数据链等,使舰艇具备了强大的自防御能力;电磁作战管理系统通过融合并显示战场电磁频谱数据,提高电磁频谱的规划能力、共享能力和机动能力;单兵作战系统通过集成单兵防护、单兵战斗武器和单兵通信器材等,增强士兵的机动能力、支撑能力、杀伤能力和生存能力。 作战管理系统普遍具有一体化、自动化、最优化、实时化等特征。现代战争作战模式复杂、战场规模扩大,对力量管控、资源整合和任务调度的要求提高,必须实现系统一体化集成。法国陆军的“蝎子”系统,就将坦克、装甲车、步兵战车、无人地面车辆、无人机与攻击直升机完整集成到同一个作战群,并链接任务群中的所有平台和作战单元。 现代战争作战要素增加、战场感知空间扩大,对人依赖较高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已不能完全适应,必须实现系统自动化运行。巴基斯坦作战管理火炮控制系统所有操作功能全部自动化,“为准备、协调、传递、执行和修改火力支援计划与射击方案提供了自动化解决方案”。 现代战争作战节奏加快、战场数据海量,需要快速掌握情况、高效定下决心,必须实现系统最优化决策。各军事强国正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以利在多域作战中更快决策。 未来发展 传统作战管理系统,更强调基于事先制定的交战序列、作战规则。但未来战争更突出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不可能预先穷尽各种情况,需要掌握的战场信息也更趋复杂、海量。为此,各国军队开始摒弃传统上为各作战域单独开发作战管理系统的方法,以网络为中心、以人工智能为支撑,力图帮助指挥员更迅速作出作战决策,实现各作战域的传感器与任意射手的实时连接。 作战管理系统将推动作战概念落地。美国空军开发的“先进作战管理系统”,规划将各军种及其武器平台实时连接在一个军事物联网中,其核心是将各类情报侦察平台、指挥控制平台、打击平台和作战管理平台与各种跨域能力无缝链接,把情报和目标指示数据转化为及时、可用的信息,缩短“发现-定位-跟踪-瞄准-打击-评估”周期,以对手无法跟上的速度执行作战行动。俄罗斯军队提出“军队统一信息空间”理论,组织开发陆海空网络一体化联合作战“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建立网络中心指挥模式,试图将全军指挥、通信、侦察、火力、保障等进行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域作战,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与作战指挥效率。 作战管理系统将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引起武器系统能力的倍增,也将从根本上改变OODA环的实现。未来的作战管理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核心支撑和驱动引擎,关键因素是算法的质量。系统将内置可升级的人工智能,人将处于监督或协同状态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输入,对作战环境中的威胁目标进行自发识别分类、自主评估权衡和自动分配武器,从而提供自适应的作战优势和决策可选性。 如2021年7月美海军发布的“智能自主系统战略”,旨在通过高度分布式的指挥和控制架构,加速智能平台的开发和部署,综合无人系统、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技术,实现由智能自主系统促成的未来作战决策。俄军在研的人工智能项目超过150个,其重点之一是将人工智能引入指挥控制系统,为不同武器平台适配智能软件,实现物理域与认知域的统一,以智能赋能的方式实现战斗力倍增。 作战管理系统将实现跨域能力突破。军队作战管理能力正在向陆、海、空、天、电、网和认知域、社会域等全域协同转变。适应全域环境,作战管理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功能:有弹性和冗余的通信系统,灵活安全的数据运转;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直接从传感器中提取、处理数据,并进行去中心化整合、共享;根据保密级别分段访问,满足感知、理解和行动需要。在此基础上,还需具备向部队提供侦察监视、战术通信、数据处理、网络指控等能力。

325 评论

玲玲--00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体化的含义是把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一体化概念在很多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中得以应用.在经济学领域里,一体化首先出现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研究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起,一体化被广泛应用于对国际经济活动的研究中,用来形容多个国家独立的经济活动融合为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按照涉及的国家范围来划分,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性的经济一体化.就目前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和理论来看,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区域性的. 经济一体化的定义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丁伯根还把经济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他认为,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引入经济交易自由化是消极的一体化;而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是积极的一体化. 关于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1961年则提出的.他说:"我们建议把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巴拉萨的定义是从行为或手段的角度来描述经济一体化的,但没有指出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或效果是什么.为此,另外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柯森对巴拉萨所说的一体化是"过程"解释为:"导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间生产要素再配置;对一体化是"状态"解释为"业已一体化的国家间生产要素最佳配置." 波兰经济学家查尔斯托斯基回避"过程"或"状态"之分,指出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劳动分工,即"按国际劳动分工的要求来调整各国的经济结构." 我们综合了众家之说,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内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另一个方面是外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对非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在这两个方面同时实现统一的.参与一体化的国家往往先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和其它经济活动中的人为限制,逐步实施统一的内部经济政策,然后实现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之间在经济政策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实质上是成员国经济主权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让渡.这种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从而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出来的部分,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管理及行使.因而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都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议而组成的超国家机构,并赋予该超国家机构一定的权力和职能.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更多的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更多的共同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融合为一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另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对此, 学术界将前者称为功能性一体化, 将后者称为制度性一体化.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两种趋势.功能性一体化的发展来自于各国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和促进;而制度性一体化会加深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功能性一体化是制度性一体化的准备,具有一体化的实质性意义;制度性一体化是功能性一体化的阶段性标志,具有一体化的形态性意义. 因此,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既可相互促进,也可相互制约.从世界区域一体化的实践来看,制度性一体化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制度性一体化的进展.

负面影响:中国的关税将会进一步降低,这可能会冲击我国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低端产品的出口,造成部分农民工失业。例如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远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而我国还没有完成产业升级,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还得从事那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会对我国汇率造成影响,许多国家会继续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这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产业的发展。当然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途径,优点还是多于缺陷的,正如我国加入WTO

一、地区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促进了经济贸易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 在不同层次的众多经济一体化集团中,通过削减关税或免除关税,取消贸易的数量限制,削减非关税壁垒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加上集团内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使经济相互依赖加深,致使成员国间制成品的贸易环境比第三国市场好得多,从而使域内成员国间的贸易迅速增长,集团内部贸易在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明显提高。50年代至70年代,共同体内部贸易额占成员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0%提高至50%。80年代,欧共体工业生产增长了20%,区内贸易额从1982年的55%上升到1988年的62%。1992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建成后,欧共体内部贸易的增长更快。其他的贸易集团也大致相同。 (二)促进了集团内部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有助于成员国之间科技的协调和合作。如在欧共体共同机构的推动和组织下,成员国在许多单纯依靠本国力量难以胜任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如原子能利用,航空、航天技术,大型电子计算机等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合作。 经济一体化给域内企业提供了重新组织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机会和客观条件。通过兼并或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同时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优化。 (三)促进了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就贸易而言,通过签订优惠的贸易协定,贸易集团内部相互减免关税,取消数量限制,削减非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内部的贸易自由化。 (四)增强和提高了经济贸易集团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 以欧洲共同体为例,1958年六个成员国工业生产不及美国的—半.出口贸易与美国相近。但到1979年时,欧洲共同体9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38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2348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是美国的2倍以上。同时,在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欧共体以统一‘的声音同其他缔约方谈判,不仅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谈判实力,也敢于同任何一个大国或贸易集团抗衡,达到维 护自己贸易利益的目的。 (五)加强了经济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由于贸易自由化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剧了成员国间市场的竞争,优胜劣汰,一些中小企业遭淘汰或被兼并。同时,大企业在市场扩大和竞争的压力下,力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资本实力,趋向于结成或扩大—国的或跨国的垄断组织。 二、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一)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由于任何经济一体化经济贸易集团的各种优惠措施都仅仅适用于区域内的各成员国,而对集团外的国家依然维持—定程度的贸易壁垒,构成或体现出其排他性的本质属性,从而影响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贸易扩大。 (二)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工业发达国家间的关税,特别是非关税壁垒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本来就缺乏的强有力竞争能力的商品或服务的出口。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以寻求安全的“避风港”和突破集团内部的贸易壁垒。这样,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贸易急需的资本不能引进,加剧了其国内资金短缺的矛盾,阻碍了其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使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国际全球贸易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济全球化 也是全球贸易的总趋势

1.减少关税对产品价格的影响 2.促进双边交流 3.有利于地区稳定

influen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 our country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家主权的侵蚀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结果之一是产生各种形式不一、程度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一体化组织通常设有统一机构,调节或者管理一体化组织范围内的有关事项,各成员国必须服从和遵守统一机构的调节和管理。这意味着一个超国家的权力主体产生,成员国以承认该主体并向其让渡部分主权(包括部分税收主权)为条件,以被管理者而非管理者的身份参与该一体化组织。由于该一体化组织所追求的是体现各成员国全体利益的整体性目标,与各成员国的直接利益目标是有距离的,因此国家向其转让部分主权,将直接导致自己原有权力的减少和削弱。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家主权的侵蚀,欧盟是最好的例证。欧盟成员国虽然是主权国家,但是在处理包括税收领域的国外各个领域的问题时,必须遵守建立欧盟的各项条约,并且服从理事会所发布的各项指令。 (二)国际税收协调对国家税收主权的侵蚀 经济全球化造成各国经济关系日渐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关系,导致国际经济合作和协调关系的加强,其中当然也包括国际税收关系的合作与协调。与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同,各国通过签订多边性或双边性的国际条约参与国际税收的合作与协调,意味着在缔结条约后必须受条约的约束,再行使税收主权时必须以国际法为依据。在协调的范围内,国家的税收政策已不再完全仅仅由本国 *** 管理和制定,而必须遵从相关的协调组织的协议、国际条约和国际法的约束,这意味着国家单独制定税收政策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三)对税收管理措施的影响 现有的税收管理措施是建立在传统的生产、销售和经营管理模式上,面对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的税收问题,尤其是电子商务活动所带来的新的税收问题,此类管理措施呈现失灵的现象。因此税收管理措施的革新,是未来国际税法发展的新动向。各国将在遵循税收管理的中性、效率、简便等原则 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发展新的税收管理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正在积极与相关国家签订一些税收协定。我国对外签订税收协定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又要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技术,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向世界。 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速,势必牵动税收利益的国际分配,需要进行协调的国际税收事项将不断增加。对我国的国际税收协调能力予以严峻的考验。 来源于网络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特征是“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因此,它对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必然是双重的,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影响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内奉行自由贸易原则,清除各种贸易壁垒。自由贸易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各种好处将有助于成员国增强自由贸易意识,同时区域内部保护贸易的约束机制对于成员国内部贸易保护主张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示范效应。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效应。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 (三)区域谈判与多边谈判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为多边贸易谈判提供经验和技巧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 (一)区域性经济集团都实行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的贸易政策,这种“内外有别”的政策明显背离多边贸易体制的非歧视原则,形成保护主义的贸易壁垒。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贸易转移效应”,背离比较优势原则,对区域外的国家造成损害,往往导致区域内外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使世界贸易组织经常处于“救急”状态。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增加了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力量,抑制了竞争,削弱了 WTO 体制的作用。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把各国追求自由贸易的目标由多边贸易协定转向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安排,不利于 WTO 体制发挥作用和进一步发展。

这个问题好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管是哪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只要自己足够强大,就什么都不用怕。如果自己很弱,那什么地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我们都应付不了,因为我们本身也是毛病一大堆。己不正,何以正人啊|?

就目前而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是个难以实现的愿景而已,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是一个良好健康的国际关系,然而东亚形势由于历史和政治因素一直错综复杂,如今中国崛起,周边国家心态很不平静,美国正是利用该点实现其重返亚太的目的,更好地遏制中国,这只能加剧局势的紧张,势必也会对该地区经济造成影响,而所谓的一体化也是会更加地遥不可及

101 评论

相关问答

  • 体育作业论文研究现状分析

    首先应该对现在的中小学生课间活动以及体育锻炼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也能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制定相应的体育锻炼教育。

    旧在现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欧盟智能化作战研究现状论文选题

    论文是对专业领域的实践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 文章 。2022年优秀的论文题目有哪些?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一些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2_

    猪妈妈196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机电一体化就业现状论文

    “骄傲”两个字我有点怀疑。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主见的人。越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这个并不坏。真是有点骄傲,如果放到适当岗位,他自己

    后来后来51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区域一体化研究综述论文格式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的回顾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化改

    金舟创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跨域一体化作战研究现状论文

    农村反贫困的目标如何确立 论文《改革》2008.10 1003-7543 赵曦 熊理然中国人口增长的结构性差异及政策调整 论文 《人口与发展》2008.1 IS

    馨怡FA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