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97

米帅峰峰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与重读求乞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快乐Angels

已采纳

《求乞者》展现了三幅意象:一是灰暗颓败的社会景象。在秋风卷叶,四面灰土的社会环境中,”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毫无相互关心的气息。 二是两个孩子行乞的画面。在灰暗的街上,一个“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的孩子,拦着磕头,追着哀呼,向“我”求乞;另一个“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的孩子,也向“我”行乞。“我”的态度是什么呢?“我”厌恶第一个的“声调”,态度,近于儿戏“哀呼”。憎恶第二个的“手势”,“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于是,“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只有“烦腻,疑心,憎恶”。(这里,鲁迅以孩子的求乞作为屈服于奴隶命运而像黑暗社会乞怜哀呼的人们的象征,他希望人们觉醒和反抗。所以,他“不布施”,“无布施心”,不是对劳苦大众的冷漠,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的流露。 三是设想自己也“求乞”,“我”走路,想着各种求乞的法子。但人们“各自走路”,周围是一片灰土,得不到一点同情和关切,得到的只能是路人的“烦腻”疑心,憎恶。 求乞者 就是这样以诗的语言和即是写实又是象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可感的画面,再以“灰土,灰土。。。”反复咏叹的旋律,再现了“无声的中国”的冷漠。 全文在表面的灰冷下,蕴藏着内心的炽热,正是本文特色。 以前老师专门讲过,记得不完整。望补充

117 评论

小葛装饰

赏析一种可能的赏析: 首先要说下,野草,创作时正值五四的消退,当时的社会或许可以用希望与绝望来概括。 1."高墙""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分别象征什么?体现了鲁迅怎样的生活经历? 高墙:隔断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的屏障,剥落意在说明鲁迅先生对这种事物的憎恶,狠不得其马上坍塌! 灰土:当时的社会腐化风气,一种肮脏的社会环境的指代。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象征一种疏离的人际关系。用冷漠的行人来表达,此鲁迅高明之处! 经历:是鲁迅在经历了希望的瓦解后,重新回到一种荒凉的人际社会,失望让他憎恶那种在悲惨社会只为肉体行乞,忘却精神可耻的求乞者,他宁愿肉体的虚无,也不愿同流于世俗。 (答案二:“高墙”、“灰土”、“各自走路”的人,既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街巷中的实景,又有象征性。“高墙”象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之间冷漠,人们充满戒心,难以相融相知。“灰土”象征社会污浊,也象征作者灰暗迷惘的心态。全文反映出作者不愿成为权贵、强者,也不愿成为奴才、弱者的两难境况,揭示作者在犹豫、彷徨、苦闷中孤独前行的情感经历。) 2."布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什么关系? 布施:是一种错误救世方式的借代,施舍于人却只能增添求乞人无知与贪婪,布施者在作者而言是一种愚善。给予世人的物质却拯救不了世人缺失的精神脊梁! “布施”和“求乞”:体现人与人的超乎简单的物质肉体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网,没有心灵的提携与骨气的支撑,也不存在精神的积极影响。 (答案二:“布施”是主子、强者对弱者的施与。“布施”与“求乞”是人之间存在隔阂、缺乏真诚的主与奴、强与弱的关系。文中两个求乞的孩子,其实是作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的铺垫,是作者内心求乞的演示,作者亦是求乞者。作者由已及人,推想自己求乞的结果,得出不去求乞,也不施与的结论。) 3.鲁迅不愿做个"受施者"与"布施者",体现了他怎样的世界观? 鲁迅为何不愿做一个受施者或布施者,这体现了他不认同拯救饥饿慌碌的肉体甚至自己饥饿慌碌的肉体也不愿别人的救助,是一种超越于物质与生存,追求精神解救的世界观! (答案二:鲁迅在文中前一部分以两个小孩为例,写了“受施者”必会以牺牲自尊放弃自己的思想去磕头、哀呼,实不悲戚却又装作悲戚。而鲁迅“厌恶他这声调、态度”,所以不愿作“受施者”,也不愿做使对方失去自身尊严的“布施者”。这体现了鲁迅反对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坚守人格独立、思想尊严的世界观,与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思想命题。)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本文,用一个冷色调的行路画面,通过画面的细节刻画,体现一种肮脏的社会和扭曲的灵魂。反复和象征借代不断运用,产生一种不断刺激灵魂的效果,深刻至极! (答案二:本文对景的描绘是写实的,然而塑造的形象却又是象征性的。如求乞者的形象,是个在两难中艰难选择,最终以“无所为和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文人形象。文章将景、情、意交融为一体,在尘土弥漫的氛围中表达了自己对扑朔迷离人生前景的焦虑与苦闷。)

258 评论

棉花糖夫人

《求乞者》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卑屈行为的愤懑和自己对这种社会的对抗态度。这首诗作于1924年9月24日。作者鲁迅在与现代评论派论战时曾说:“我本来也无可尊敬;也不愿受人尊敬,免得不如人意的时候,又被人摔下来。更明白地说罢:我所憎恶的太多了,应该自己也得到憎恶,这才还有点像活在人间;如果收得的乃是相反的布施,于我倒是一个冷嘲,使我对于自己也要大加侮蔑;如果收得的是吞吞吐吐的不知道算什么,则使我感到将要呕哕似的恶心。”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创作此文的对于布施的态度。

现代诗人冯雪峰:“《求乞者》写的是灰色的社会生活和作者在灰色社会中所引起的空虚和灰暗的情绪。”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这一篇散文诗的核心思想,就是蔑视与反对生命存在中奴隶性的卑躬屈膝,反对托尔斯泰式的人道主义的说教。”

当代文学家许杰:“这首散文诗有一个中心思想,——也就是全篇的主旨,是:‘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262 评论

sylviali1109

读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求乞者》,产生了一些关于人生的困惑。 《求乞者》中说:“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即使“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者之上的烦腻,疑心,憎恶”,“我”也还是“将用无作为和沉默求乞”。 鲁迅对于求乞这一行为是极厌恶的,对于布施是极反对的。我想,不是因为他不善良,而大概是他深恨那些“不见得悲戚”“近于儿戏”“装着手势”的求乞者,深恨他们的媚态,奴颜,不自尊,不感恩,甚至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与此相对应的布施便成了一种错误的救世方式,布施者施舍于人反而增添了求乞人的无知与贪婪,何况给予人物质却救不了其缺失的精神脊梁。 其实鲁迅作品中经常出现“布施”这一概念,而这种布施往往指的是知识分子或革命者对世人的精神拯救。只不过,这些被布施者并没有主动地求乞,所以布施者面临的是更加可悲的冷漠与麻木。所以布施者在鲁迅笔下几乎都是悲剧的形象。比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的觉醒与反抗在世俗眼中不过是疯癫,而他最终选择了妥协。比如《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他在一次次孤独的抵抗后遍体鳞伤,对生命逐渐绝望。比如《药》中的夏瑜,他为唤醒民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自始至终不过是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话,生命的最后一点血竟被蘸上馒头,祭奠了华老栓一家可恨的愚昧。 鲁迅大概是太失望了,所以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忍不住感叹:“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 其实鲁迅一直在启蒙,在救赎,但他一边救赎一边怀疑。因为现实和理想相距太远。这令他始终彷徨,始终矛盾和迷茫。他在《两地书》中说:“就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但究竟是否真确,又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在自身试验,不敢邀请别人。”我想,这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他始终在思考,思考他人,更思考自己,同时启迪着我们的思考。 他绝望着,又反抗着绝望。 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布施?这个问题在现在可能很简单,因为社会不断进步,求乞者越来越少,而且布施已不是什么难事。但这个问题也可能更复杂,因为我们还要分辨孰真孰假,不希望自己的一片善意被恶意利用,成了的笑柄。记不清是哪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他遇到乞丐是一定会施舍的,因为不管他是真正是假,他都是一个物质或精神上的贫瘠者。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就我自己而言,我也是愿意的,说不清为什么,只觉得总有一个是真的吧,总有逼不得已之处吧。 只是希望,每个人的善意都得到应有的珍视,不要伤了布施者的心。 而鲁迅的心虽然伤痛,笔虽然犀利,却从未停止过布施。感谢他,用自己的文字布施了一代代民众,让我们获得精神的给养,变得越来越好。 看来,布施的效果未必是立竿见影的,但一定是有的。所以,我们仍满怀希望。

350 评论

老王弃治疗

运用了反复、象征和借代的手法。本文对景的描绘是写实的,然而塑造的形象却又是象征性的。求乞者的形象,是个在两难中艰难选择,最终以“无所为和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文人形象。文章将景、情、意交融为一体,在尘土弥漫的氛围中表达了自己对扑朔迷离人生前景的焦虑与苦闷。“布施”与“求乞”是人之间存在隔阂、缺乏真诚的主与奴、强与弱的关系。文中两个求乞的孩子,其实是作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的铺垫,是作者内心求乞的演示,作者亦是求乞者。作者由已及人,推想自己求乞的结果,得出不去求乞,也不施与的结论。)

35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读者来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学习重点 一 了解综述的写法 二 学写综述 写作指导 综述是综合叙述的意思,即把经过分析的对象或材料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叙述出来。它需

    jack99huan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与读诗季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文言文到底怎样教 宝坻五中 吴淑静 杨占平 许俊霞 【内容提要】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发

    美丽先生的店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与重读求乞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求乞者》展现了三幅意象:一是灰暗颓败的社会景象。在秋风卷叶,四面灰土的社会环境中,”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

    米帅峰峰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与读城记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个以文化人、历史专家、教师为主的《百家讲坛》在娱乐当道的年月里成为热门节目,到现在,在《百家讲坛》推出过讲座的人已超过了20位,这些人在上“讲坛”前,影响力只

    魔幻光环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与致失败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这玩意还是楼主您自己写好

    jiangdan110132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