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86

人大菲菲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中国经济类文章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刻骨銘心』%

已采纳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加点分吧

273 评论

巧克力麦乳精

中国包容性发展已取得辉煌成就包容性发展延续中国奇迹(大家手笔)蔡昉《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30日 07 版)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经济走过了不平凡的35年。35年,按照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算,相当于一个人半生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国实现了年均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GDP实际增长17倍多,超过历史上任何国家增长最快时期一代人经历过的生活水平改善幅度。例如,发达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平均来说,一个人终其一生实现的生活水平改善程度,英国只有56%,美国大约为1倍,日本也仅为10倍。难怪美国经济学家萨默斯感慨道:300年之后的历史学家,一定不会忘记大书特书这一前所未有的中国奇迹。国内外学者纷纷探讨中国奇迹之谜,找出这样那样的因素,用以解释中国奇迹。如果用更为概括的方式,那么可以说,中国经济奇迹来自改革开放创造的包容性发展。诚然,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若按照世界银行[微博]有关标准,还有2亿左右贫困人口,所以还不能说做到了社会全体成员均等地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但总体而言,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功,的确是包容性发展的结果。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人力资源丰富也是我国最大的优势。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就是着眼于解放劳动力,从而极大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资源配置效率。从“以粮为纲”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从“离土不离乡”到进城务工经商,及至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正是依靠这种人民群众全面参与改革开放的模式,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根据定量分析,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29%提高到2013年的78%。35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84%可以归结于这种参与或包容水平的提高,包括劳动力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资源重新配置、人口抚养比下降带来的高储蓄率以及劳动力丰富延缓资本报酬递减等。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如何通过改革获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红利,包容性发展的“中国故事”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例如,在选择改革的重点突破领域时,只有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破除抑制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因此,更加充分的就业、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及更具分享性的收入增长,既是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改革的重点。人力资源仍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对潜在的改革红利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关领域推进改革,可以获得显著的制度红利。如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改革、渐进提高退休年龄的改革以及生育政策逐步调整等。这些改革如能及时或以适当的节奏推进,在2030年之前可以把GDP年均增长速度提高1个百分点,在2030年之后则可以把GDP年均增长速度提高个百分点。仅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目前已有亿农民工稳定地在城镇就业和居住,还有约1亿农民工在本乡镇从事非农就业。他们一旦获得城镇户口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就不会因经济波动而周期性返乡,也不会因家庭原因而退出城镇劳动力市场,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将更加充分。这种更具包容性的新型城镇化将继续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而充分且稳定的就业、不断提高的收入和均等享受的社会保障,将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需求结构更加平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见,坚持把包容性贯穿在改革和发展中,就可以让中国经济奇迹不断延续。(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深入的调查研究 广泛的智力支持政府怎样更好发挥作用高培勇《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30日 07 版)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显然离不开政府高超的经济驾驭能力。我国政府经济驾驭能力何以不断提高?政府怎样更好发挥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始自学习,并在学习中前行。我国政府早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并且形成了传统。从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到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再到各级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专题学习制度,以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组织的定期干部培训,经济理论知识都是重要学习内容。因此,在我国领导干部队伍中,不少人具有较高的经济理论素养或接受过系统经济学训练,是经济管理的行家里手。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大凡全国性的党和政府重要会议举行之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会就相关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方面的议题成立一批调研组,在全国范围开展专题调研。每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各级领导干部都会分赴各地进行实地调研。各省、市、自治区平日在本地区还会做经常性调研。通过这些调研,能够获取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第一手信息。这些充分而准确的信息确保了政府经济决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我国政府的经济决策并非少数官员说了算,而是在从最高决策层到普通百姓的广泛参与下作出的。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抓手,涉及重要经济发展议题的会议文件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都会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牵头组成文件起草组,起草组成员往往包括中央政府政策研究机构、中央政府职能部门、重要智库、企业界等各方面的负责人和专家。作为一个已成惯例的决策程序,每年提交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在正式定稿之前,召集各方面代表座谈,征求意见。遇有重大经济形势变化或涉及重大经济决策时,中央都会召集经济领域等方面的专家座谈。我国还建立了经常性的信息报送制度,无论肩负智库功能的国家研究机构,还是高等院校,甚或企业的研究团队,都可随时通过《要报》《专报》《情况反映》等渠道向决策层和管理层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提供相关政策咨询。这些富有实效的广泛智力支持,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避免经济决策失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风雨洗礼,我国政府处理复杂多变经济问题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从亚洲金融(, , , 实时行情)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中可以看出,在我国,从全局出发、以大局为重,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一种理念。在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布局和实际行动中,我国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动资源、配置资源的“举国体制”。我国政府对于全球经济形势变化非常敏感,善于站在全球经济高度谋篇布局,兼顾当前与长远利益,捕捉各种机遇和挑战,相机把握经济政策推进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今天的中国对于经济发展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已经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识。在对经济问题充分而广泛的研讨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校正方向,提升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水平。植根于如此沃土,我国政府驾驭经济能力自然不断提高,政府作用发挥必然越来越好。(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经济转型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之路市场机制激发经济活力胡家勇《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30日 07 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双重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现代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转型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之路。正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经济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不断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我国经济才得以成功实现转型、取得巨大成就。同样,能否续写中国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工具。它以最快的速度、最低廉的费用、最简单的形式传递资源配置信息,使利益相关者能够自主决策并作出迅速反应,从而使各种资源处于有效流动和动态优化配置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相结合,这样的结合对于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市场机制将潜藏在人民群众中的财富、资源、知识、信息、技能和创造力动员起来,使它们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不竭源泉。而政府则确保人民群众不仅创造财富,而且公平分享财富,享有选择的自由。制度条件一旦具备,就如同闸门打开,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就会充分涌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类财产和社会财富迅速增加。2013年我国各类工业企业总资产达105万亿元,2010年我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达62万亿元。这既是以往财富的积累,又是创造新财富的基础。同时,各类市场主体迅速成长起来。2013年我国各类企业达241万户,其中国有企业2万户,私营企业176万户。以股份制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兴起,它融合各类资本的优势,成为新的资本力量和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成长起来,他们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捕捉新机会、开辟新市场、寻找新资源、从事新投资,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大量适合低收入群体的工作岗位创造出来,使他们有机会从事非农工作和获取较高的工资性收入。人们职业选择和消费选择更加自由,自我价值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实现;个性化选择又转化为市场信号,促使生产活动和经济结构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需要,推动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和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重要,经济结构将更加复杂化、精细化。唯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适应新常态,使经济社会生活更富生机活力。(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者是经济运行导航者科学决策引领经济顺利前行戴焰军《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30日 07 版)中国经济连续保持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举世瞩目。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各种因素,但客观回溯这30多年不难发现,在众多因素中,绝大多数因素可能因不同决策而产生不同效应。决策者是经济运行的导航者,对经济发展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诚然,决策者不可能超越社会现实任意决策,决策必须以现有根本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前提,但决策的科学性正是体现在使现有制度更好地发挥优越性,使现有生产力基础更好地为未来发展所用。回到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的起点,也就是那个关键抉择作出的时点,历史清晰可见。当时,中国的决策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那以后,党和国家把经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紧紧扭住不放,抵御各种内外因素干扰,避免了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或停滞不前。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我们党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通过各个领域的改革和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破除一切影响和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特别是具体制度和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同时汲取世界各国在经济管理和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交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我们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党30多年来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从根本上促进了各种经济发展要素更好发挥效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盘活了物质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经济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造就了众多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产业和一大批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个个高新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人们生产生活环境和交往交流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劳动者素质大幅提高。开拓资本金融市场,畅通现代经济血脉,不断增加人们的财产性收入。高等教育的发展、依法治国的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监管的完善、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等,从各个方面为经济发展除障助力。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制定实施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适应人民群众渴望国家发展和生活幸福的要求,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更高阶段和水平。(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教授)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对外开放助推经济快速发展杨正位《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30日 07 版)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对外开放功不可没。1978—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万亿美元,由世界第三十二位上升至第一位,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利用外资从不到2亿美元扩大到近1200亿美元,对外投资从基本为零扩大到1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世界经贸大国地位不断巩固。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左右,外资企业产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4左右,涉外税收占总税收的1/3左右,带动了1亿多人就业。对外开放加速我国“新四化”进程,增进国民福利,缓解能源瓶颈,缩小国内外技术差距,促进国内思想解放和体制变革,使我们开阔眼界、增强规则意识,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30多年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发展道路。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的底色和亮色,汉唐盛世和丝绸之路展现了这种博大的开放胸怀。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打开国门,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看到经济发展有不同模式。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我们立足国情,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作出改革开放战略抉择,到建设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区;从历经15年艰苦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微博],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图景徐徐展开,开放的气度和自信不断增强。对外开放使我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托比较优势及后发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成为世界工厂。随着国内资本日渐丰富、产业配套能力增强,主动承接高端研发制造和服务外包等更高层次产业转移,更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们与时俱进调整开放战略,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既依托自身工业体系,又对接国际市场,不断探求最优开放路径。对外开放有力推动了国内改革发展。对外开放始终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依归,促进国际国内良性互动。我国企业通过国内市场竞争形成国际竞争力,再走向世界市场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目前,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已达90多家。我国正加快从经贸大国走向经贸强国,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0多年来,开放型经济始终走在体制改革的前列,在加快与国际规则对接的过程中,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60条任务中约70%可以通过开放加以推动。对外开放提升了我们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运用能力。在对外开放中,我们从国际规则的学习者、遵守者、运用者逐渐成为建设者、引领者。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微博]时大量修订国内法规政策,主动运用争端解决机制,明显提升了规则意识。如今,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设立以及亚太自贸区建设,标志着我国引领国际规则的起步。今后,我们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新一轮国际规则重构中争取主动,以开放的主动赢得改革发展的主动。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经济安全相统一。我国坚持渐进稳妥的开放策略,树立开放的经济安全观,注重处理好开放进度与国内承受程度的关系,在开放中不失自主性和独立性,牢牢守住底线。我国对外开放采取区域梯次推进方式,在试点中看风险是否可控,稳妥后再行推广。注重解决经贸摩擦,开展反垄断和安全审查,有效维护产业安全。审慎开放资本市场,保持汇率基本稳定,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提前加强宏观调控,挤压经济泡沫,着力扩大内需,确保了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大量进口为很多国家创造了“中国特需”,中国出口的价廉物美商品增加了国外消费者福利,吸引的过万亿美元外国投资让更多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每年千余亿美元的对外投资带动东道国的发展和就业。目前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努力打造命运共同体。事实证明,中国对外开放走的是共同发展、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的对外经贸交流是真正的合作共赢之举。

135 评论

呼伦小贝尔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2008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将达到左右,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出现回落,但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势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左右,比前几年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保持农业继续较快增长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保持农业生产有较快增长、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左右,比上年增速有所减慢,同时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的局面不会改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左右,增速与上年相比也有所减慢。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仍然慢于第二产业,这种状况不利于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关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8年将达到170260亿元左右,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和24%左右。根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要求,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继续比上年有所降低,同时又仍然保持一定的较快增长速度,以防止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目标。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仍然明显高于GDP增速和消费增速,使得投资占GDP的份额上升。按现价计算,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多年持续明显上升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总的来看,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同时存在需高度重视的通货膨胀压力。面对国内外各种因素存在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变为过热,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争取主动,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的发展。二、需要高度重视的通胀问题2007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CPI年度涨幅达到,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最高。中国政府针对物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CPI目前仍在高位运行。虽然目前CPI上涨在开始阶段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引起食品价格上涨,但是在其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积累的价格上涨因素和近期新出现的价格上涨因素,已经形成了可能造成总体价格水平明显上涨的压力。物价上涨既有成本推动因素,又有需求拉动因素;既有总量性原因,又有结构性原因;既有国内问题的影响,又有国际问题的影响。而中国经济市场也面临着相同的现象,由“通胀预期产生”的需求显然也被成倍地“放大”。 级差地租还未被发现陈淮说,房地产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其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价格的不确定性。住房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建筑成本,而取决于级差地租。很正常地,同样的住宅,一通轻轨,价格立刻就大幅上涨。而我国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土地和住房未经过充分的反复交易,级差地租实际上是未被发现的。目前很多城市核心市区房价的波动,不应简单归结为“投机”或“炒作”因素,这其中有很大成分是级差地租的自发“寻价(即寻求合理价格定位)”过程所致。在这种情况下,房价上下波动的风险就尤其大。 如何保卫“货”与“币”二是需求的不确定性。仅从有多少人没房住或打算改善住房条件来分析需求是不充分的。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改革的第一个十年,老百姓生活改善的标志是收入增长;第二个十年,改善的标志是存款增长;现在进入第三个十年,改善的标志是拥有住房等不动产的产权。再具体说,在通胀预期面前,第一个十年我们靠物价补贴就能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第二个十年我们靠“保值储蓄”就能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现在老百姓的存量资产普遍多了,并且人们都已懂得通胀时货币资产“缩水”而实物资产“涨水”的道理,老百姓一定要靠市场化的货币资产与实物资产之间的转换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由通胀预期产生的需求”具有非常的不确定性,而且人们的私人财富累积的程度越高,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波动越大,其不确定性就越大。 我国房产负债程度不高目前看,控制我国房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不应仅依靠“收紧”信贷。更充分和更有效的手段是尽快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市场化的直接融资,让投资者直接承担产业风险的市场化融资。 对国民经济整体来说,房市风险主要体现在房价下跌时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按照当前平均房价、城镇居民平均住房面积、城镇居民人口总数三个因素推算,我国目前城镇住房资产总值的负债程度不到10%。而发达国家这个指标一般保持40%左右。因为我国的存量住房一般不欠银行的钱。我们需要扭转的,是以新房为信用资源的房贷结构。 他指出,中国房地产现在面临五大矛盾: 一是大部分城市居民进入住房条件迅速改善期,与少部分人无力改善之间的矛盾。 二是代际之间的矛盾。 三是资源闲置和低端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 四是住房面积和配套条件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与市场发育严重不足的矛盾。

186 评论

W了然于心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21 评论

脉脉含情阿

论中国当前经济形势——————0941022113 国际经济与贸易 雷娜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冲击和挑战。作为一名在校主修经济的学生,我想就我个人而言发表下我对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微薄看法和见解。近日来关于经济问题引起了全国广大人们群众的关注。一些我们在电视新闻中随时听到的新名词“蒜你狠”等等似乎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国通货膨胀的时期已经到来。作为经济学院的学生平日里我们会看各类专业的财经类新闻杂志。我认为,当我们在不断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如何不好,经济如何膨胀时,千万不能忘记从整个经济形势去看待问题,不可以盲目地跟随,应站在公正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经济现象。近日拜读了郎咸平教授关于中国经济形势分析的文章也感触颇深。在应对这些挑战和冲击的面前,中国的经济从总体上说,依然保持了相当好的一个增长势头,尽管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放慢的趋势,今年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从一季度、二季度到三季度,增长有所下滑,比如一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二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三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是9%,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经济跟全球经济增长一样都在放慢,但是,在全球经济明显放慢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平均或者累计依然保持了接近10%的增长速度,是非常不容易的。但近来,中国经济似乎出现了人们不愿看到的通胀趋势。最近,一项面向100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问卷调查显示,接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通胀情况比较严重(占73%)或已经非常严重(占15%左右)。这折射出当前大家对通胀有着相当普遍的感受和担忧。该调查同时显示,有不到四成(38%)的人认为,明年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是遏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相比之下,该比重明显低于认为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或已经非常严重的比重。也就是说,尽管大部分都同意通胀已经是个严重问题,但并不主张将抑制通胀放在首位。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近来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金融问题时采取的政策措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在2008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后果是,在保持了GDP增速同时,也带来货币存量的过快增长。2009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增幅比上年末高个,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速大幅高于名义GDP增长率。过高的货币供应量导致通货膨胀压力显现。尽管由于产能过剩等原因,消费价格指数CPI在2009年11月才变为正增长,但在未来一年,价格上行态势已经形成,居民对物价预期具有逐渐走高的趋势。面对通胀压力,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主张,显然,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那么如何认识通胀预期,如何认识预期对现实通胀的传导机制,以及用什么政策工具来管理通胀预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政策选择。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增加货币供给,可以降低利率,进而刺激投资和消费。但从货币主义观点看,货币存量的增加,最终将影响到价格总水平的变化。货币存量大幅增加以后,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逐渐产生,不过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认为通胀预期调整会非常缓慢。但在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学派看来,货币存量大幅增加后,通胀预期往往很快就能形成。对货币政策制定者而言,了解通胀预期是如何被货币政策行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以及其他经济发展因素所影响,显然是非常有用的,但做到能够真正管理通胀预期并不简单。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8年在波士顿联储经济年会上发表演讲时承认,有一些测量预期通胀的方法,如了解家庭预期的调查,职业经济学家的预测,从通胀指数化债券市场收集信息等。然而不幸的是,那些被称之为企业的价格设定者的预期信息,提供的却非常有限。对于通胀的动态演化,哪些预期信息是最为重要的,中央银行如何从各种方式中找到最好的收取相关信息的方式,依然还是问题。理性预期认为,行为人能够对经济政策和其后果作出准确判断,因而,政策制定过程常常滞后于公众预期,因而政策是无效的。当然,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之一是认为信息稀缺,并且在经济系统中不会浪费。但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是不完美信息条件。如果政府与公众在博弈中占据信息优势,也有可能能利用政策影响预期。在中国目前经济环境下,政府要想管理通胀预期,存在一定难度。尽管中国CPI增速刚刚转正,政府强调2010年将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但这种低通胀目标的政策选择能否得以实现,尚存疑问,因为低通胀的货币政策存在动态不一致性。2009年11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当前物价满意指数为,较上季下降个百分点,呈继续下降趋势。4季度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 ,比上季提高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持续走高。从目前政府传递的明年信贷、货币供给计划,以及当前的价格管理信息看,难以产生具有说服力的信号释放,政府只能从产能过剩和CPI水平来游说公众认可政府制定的低通胀目标,但以公众掌握的经济系统信息所形成的理性预期,公众不接受低通胀的说明,这样,就可能导致政策执行中发生动态不一致性,从而使实际通胀水平超出政府设定的政策目标。从实际经济运行看,东北产粮地区农民形成了年底价格上涨预期,因而实行了囤积不卖的策略;主要城市居民预期房价继续上涨,因而在年底出现了投机性抢购的局面。虽然通胀似乎已成为实事,然而人们却忽略了中国经济在其他很多领域取得的进步。最近,国家统计局正在陆续的公布10月份的数据,从10月份的数据来看,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的指标依然保持了比较好的趋势。1—10月份,我们的工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等等这些指标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多数指标还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另外,从一个大的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8月份,我们经历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所以,我们今年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上是抑制通货膨胀的过快上涨,抑制过快的价格上涨演化为全面的通货膨胀。我们想力图通过刺激和加快国内的消费,国内的投资增长,来调整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出现的比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今年应该说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内需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外贸出口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速度,尽管外需增长明显放慢,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但1—10月份,中国的外贸出口依然实现了的增长速度,外贸顺差达到2160亿美元,另外,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当中,产业结构也趋于协调,中国的粮食已经连续五年获得了丰收,今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将是历史上最高的水平。另外,我们的油料、食用油的供给也得到了恢复性的增长,一度由食用油价格过快上涨和粮食价格过快上涨拉动的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得到了明显的抑制,农副产品的供给结构得到了有效的改善。1—10月份,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高耗能行业的增幅在继续回落,这说明中国政府在一方面抓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还注重推动结构调整,注重来进一步抑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高和环境污染重等一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民生活在进一步改善,就业和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前三季度,中国的城镇新增就业936万人,登记失业率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分别增加和11%,汶川地震后,国家恢复重建的规划编制已经完成,灾区人民生活得到了妥善的安排,恢复重建的工作目前正在有序的推进。在制度改革方面,今年,我国全国推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顺了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被认为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标志性的一项改革内容。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在进一步推进,在企业改革方面,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工作在继续深化,电信业通过合并调整,形成了三家具有全业务经营能力的市场经营主体,航空工业体制改革启动实施,铁路投资趋向多元化,在财税金融价格改革方面,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耕地占用税暂用条例,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改革稳步进行,修订了外汇管理条例,外汇管理制度得劲一部完善。调整了成品油和电力价格,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对保障国内能源供给发挥了作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端于去年4月份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在愈演愈烈,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不少国家的经济进入了衰退,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已经逐渐显现,而且在进一步加深。尽管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的快速增长,但增长速度在逐渐放慢,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在加大,针对国际形势的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从7月份开始,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年初的防止经济由增长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化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在当前价格水平上涨得到了明显抑制的情况下,又及时的调整了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这个就是重点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7月份以后,中央人民银行两次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适时调整了纺织品、服装等出口的退税率。10月下旬以来,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不断加重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又及时的进行了重大的经济工作部署,及时的调整了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坚持实行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连续出台了扶持稳定农业生产和外贸出口,增加保障民生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支持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最近,中央又明确提出,当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更加有利的扩大内需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些措施并不是仅仅着眼于拉动当前的经济增长,从政策的内容上可以看出来,其更长远的一些内涵,这就是注重夯实基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立足长远,培育市场,创造需求的活力和动力,坚持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以投资代消费,以消费促增长,重在培育消费的增长能力和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持续的拉动力。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是有条件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的时期,在清醒的认识我们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我们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首先,要看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外需减弱的因素,也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累积效应。多年来,面对经济增长过快,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关系严重不协调的矛盾,面对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承载压力大,以及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中央一直希望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适度放慢中国的经济增长节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年经济增长适度回落,正是中央宏观调控所预期的,也正如社会上所讲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在发展。其次,应该看到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和抗击各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够利用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具有有效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调动和组织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三是我国人口多,市场大,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还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立足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潜力还十分巨大,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的矛盾还非常突出,实现科学发展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无论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改善和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还是推进经济结构升级、优化,提高技术进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能源节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都会创造出许多新的需求。从而,奠定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发展或者较快增长的基础,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广阔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很好的应对和化解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矛盾、风险和困难,更好的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提高供给能力,改善供给结构结合起来,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使中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较快发展。

145 评论

相关问答

  • 经济类文章

    othing in literature can long s

    霏霏头头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经济类文章读后感

    下面是关于《宏观经济》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读后感范文 在过去的年里,各种经济词汇充斥着我们的新闻联播、网络以及人们的日常攀谈中,通货膨胀、GDP、CP

    小胡子阿志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经济类学位论文检索

    如果贵校对毕业论文论文的创新要求不高,你可以找几篇国内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作为参考。然而,我们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可能更高,因为博士论文通常需要一系列问题研究。看过后

    姹紫嫣红NE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经济周刊张宇轩文章

    一共有七种不同的订法。理由如下:每个企业两种:一种是每个企业都订100份;,另一种是三个企业业订报数分别是99,100,101,有3×2×1=6种,所以一共有1

    哆啦爱梅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工业经济是a类期刊吗

    是2004年度核心期刊

    车厘子妈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