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12

娃娃哇娃娃呀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与初明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贫僧法号能吃

已采纳

吴伟业诗史的文化背景论文

论文摘要:吴伟业“诗史”在明清之际诗坛上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它是中国数千年来所积淀的文化传统(包括诗学传统)与明清之际社会背景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既体现了诗史相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又体现了明末清初的社会普遍心理,反映出当时学术思想与文学思潮的变化。

论文关键词:吴伟业诗史文化背景

明清之际的诗人吴伟业有近一千二百余首诗作留存于世,其中以时事为题材的作品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人多以“诗史”目之。与吴伟业同时的作家尤侗曾评价道:“梅村身遇鼎革,触目兴亡,其所作……皆可备一代诗史”(《艮斋杂说》),最早为吴诗作笺注的程穆衡也认为吴诗“征词传事,篇无虚咏”,可以“诗史”目之,并称其为“少陵后一人”(程穆衡《肇悦卮谈》,见《吴梅村全集》附录四);陆云士更是把他司马迁相提并论(见《吴诗集览》卷六),评价颇不菲,都揭示出了吴伟业诗歌的“诗史”特征。

吴伟业“诗史”在明清之际诗坛上的出现,绝非偶然的现象,它与中国数千年来所积淀的文化传统(包括诗学传统)和诗人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是中国文化传统与明清之际社会背景相互影响下的必然产物。

一、诗、史相通的文化背景

从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中国诗歌自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传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注重现实性,面向社会人生,关注社会人生的命运,着重表达社会群体意识,诗人总是围绕着人生与自然、人生与社会关系的主题来抒写自己的社会愿望和人生理想。这无论是从草创时期的诗歌,如葛天氏之乐、甲骨卜辞和《周易》中那些具有原始歌谣意味的祷辞,还是从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诗说,自居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诗,以及明清之际吴伟业的“有关时运升降、时政得失”(《且朴斋诗稿序》)的自觉创作上,都可以得到映证。诚然,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浪漫主义作家和为数不多的浪漫主义作品,但也应看到,其浪漫主义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如李白,作为浪漫主义的大诗人,其创作从根本上讲也没有脱离现实主义,其创作精神、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恰恰同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是相近的。清代刘熙载就看出了这一点,尝评论道:

太白与少陵同一志在经世,而太白诗中多出世语者,有为言之也。

太白云“日为苍生忧”,即少陵“穷年忧黎元”之志也;“天地至广大,何惜遂物情”,即少陵“盘飧老夫食,分减及溪鱼”之志也。(《艺概·诗概》)

总之,中国诗歌始终与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诗歌中社会人生的反映、现实情感的'发抒、现实理想的寄托无疑都呈现出各个时代具体的历史面貌,从外在的时代治乱兴替,到内在的人的心理状态、时代精神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内容都展现在诗歌中,从而使诗歌显示出特定时代的总体特征和气象。因此,从根本上说,诗人心目中的创作意识是一种与史家相近的历史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诗歌与历史保持着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这种现象正说明了诗、史相通。

在吴伟业生活的时代,诗、史相通的观点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而形成了一股诗坛思潮,像黄宗羲在《万履安先生诗序》中就曾提出“以诗证史”、“以诗补史之阙”之说,杜浚在《程子穆倩放歌序》中还指出诗可“正史之讹”,钱谦益尝把《诗经》看作是国史,把孔子删诗视为“定史”(《胡致果诗序》),以及吴伟业在《且朴斋诗稿序》中明确提出“诗与史通”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基于当时文学家们对诗、史关系的认识和主张。

诗史相通的文化背景为“诗史”创作提供了先决的条件,使诗与史、文学与史学的结合和统一成为一种可能。而在吴伟业之前,已有司马迁、杜甫等人把这可能性变成了现实,为吴伟业“诗史”创作树立了榜样。从渊源上讲,吴伟业“诗史”是对司马迁、杜甫传统的继承。

司马迁之《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疑达到了文学与史学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其创作精神,不仅体现在注重实录的唯物史观上,而且还体现在“发愤抒情”的写作态度上,毫无疑问,这对于张扬创作的主体性和凸显主体情感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可以说,“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使《史记》在对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完成了史学与文学的结合,而成为“无韵之离骚”。

吴伟业则直接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观来进行“诗史”创作。诚然“发愤抒情”一说由屈原在《惜诵》中提出,并非司马迁独创,但吴伟业所持的“发愤抒情”观,显然直接源于司马迁。他在《北词广正谱》的序言中说:“盖士之不遇者,郁积其无聊不平之慨于胸中,无所发抒,因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在此,吴伟业显然沿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说法而加以发挥。他以“发愤抒情”来创作,无疑使他情感勃发,借诗歌以寄托他于故国沦亡之后的“无聊不平之慨”,使作品呈现出浓郁的抒情性。

继司马迁之后,再次将文学与史学结合在一起的是杜甫。其作品,“如太史公纪传”,为“古今绝唱”,被后人誉为“诗史”。杜甫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出现,其意义不仅在于它充分体现了《风》《雅》以及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而且还在于它是首次将诗与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典范,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史之征实、实录精神的汇流。他的创作,无论是述怀,还是咏物、叙事、怀古,都极力融人自己的忧乱伤时之志,鲜明地表达出社会愿望和理想,把他所处的唐王朝那种由盛及衰、万方多难的时代风貌囊括进自己的诗篇之中。

吴伟业则是继杜甫之后全力创作“诗史”的作家,在“诗史”创作史上其创作是第二个里程碑。吴伟业学习继承杜甫开创的“诗史”传统,除了明清之际板荡不安的社会与杜甫所处的“安史之乱”时代相似以外,还有一个文化上的重要原因,即吴伟业意在继承“明七子”的复古传统,其文学思想和创作都有直接秉承七子派的痕迹④。而“明七子”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古体学汉魏、近体宗盛唐,在创作中又都自觉地把杜诗作为主要学习目标之一。他们对杜诗的态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诗缘情”的角度出发,对杜诗中大量的以诗言理叙事的作法大为不满(何景明《明月篇序》),二是自觉地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和艺术手法,“即事名篇”,用诗笔来反映现实,褒善扬忠,斥奸骂谗。

而吴伟业则全然以创作实践来表明他对杜甫诗歌的态度。他对杜诗的学习,同“七子”一样,也体现在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创作手法上,如《直溪吏》、《临顿儿》、《芦洲行》、《捉船行》诸诗,赵翼谓“可与少陵《兵车行》、《石壕吏》、《花卿》等相表里”(《瓯北诗话》)。靳荣藩评吴伟业的《堇山儿》时说它“全仿古乐府而得其神似”(见《吴梅村全集》卷三诗前集三)。与“七子”学杜所不同的是,吴伟业则直接将现实主义精神自觉地运用到“诗史”创作中,全力结撰“诗史”作品。可以说“七子”的理论和实践是吴伟业学杜的一个铺垫,是杜甫到吴伟业之间的中介和过渡。

二、吴伟业“诗史”创作的契机——明清之际的沧桑剧变

前人论及吴伟业的“诗史”创作,都能认识到时代环境同他“诗史”创作的直接关系,如尤侗说他“身遇鼎革,触目兴亡,其所作……皆可备一代诗史”,《四库提要》言其“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等等,就点明了这种关系。我们考察他的创作,不能不着眼于这种关系去进一步探讨:时代环境为什么能对其创作产生影响并且产生了哪些影响?

“万古痛心事,崇祯之甲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正是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激烈冲突的时期,对故明王朝统治区的人民而言,甲申之变带来的不仅是战争的激烈震荡,而且是深重的民族压迫以及汉族士人难以接受的文化观念。当时民族压迫之巨、民族意识与斗争之烈亘古未有,汉族士人中抗清殉节者有之,甘居林下、耻食周粟者有之,屈节降清、出仕新朝者有之。而大多数人,故国旧君之思仍萦绕脑际,忠孝节义如芒刺在背,礼义廉耻似骨鲠喉,民族意识难以消除。即使在仕清贰臣中,“以降臣之手,写贞士之文”(缪荃孙《(有学集)跋》)者大有人在。

如龚鼎孳,仕清为官,犹“冀后世原心”,其《初返居巢感怀》诗云:“失路人归故国秋,飘零不敢吊巢由。”许多诗都深挚地表达了这种故国之思以及仕清后的痛悔,说明贰臣所怀有的“肠热之念,知耻之心,交圉于中”(《(有学集)跋》)的心态。明清之际民族意识之强烈,以至影响数代,且不说洪、孔尚任在剧作中极力张扬民族意识,连深荷清廷殊遇的王士祯、生于康熙年间的屈复等人也在诗文中不时流露故国之思。

作为故明官员,尝受崇祯帝厚恩,吴伟业本人也有相当强烈的民族意识,如崇祯十二年正月,身居翰林院编修之职的吴伟业有见于清兵大举入侵、明军节节败退时事,向崇祯帝上疏言退敌御清方略(见谈迁《国榷》卷九十七)。而在诗歌作品中,表达民族意识的例子则更多。如大致写于崇祯十一年的《再忆杨机部》诗:

国事艰难倚数公,登城遥望客征东。朝家议论安危外,兄弟关河风雪中。夜月带刀随破口,清秋摇笔赋从戎。书生表饵非无算,谁立军前跳荡功。

这首诗为佚诗,收入魏耕等人编的《吴越诗选》卷十二。诗中所缺很可能是“虏”字,因时忌而缺。它表现了诗人对抗清名将卢象异和投笔从戎的杨廷鳞等人的钦佩、崇敬,全诗充溢了极强的民族意识,这很可能就是诸诗集不敢收载的原因。又如写于顺治十年的《新蒲绿》,诗云:“甲申龙去可悲哉!几度春风长绿苔。扰扰十年陵谷变,寥寥七日道场开。剖肝义士沉沧海,尝胆王孙葬劫灰。谁助老僧清夜哭,只应猿鹤与同哀。”此亦佚诗,作于三月十九日崇祯帝忌日,当时明遗民私祭先帝于江苏太仓钟楼,吴伟业作此诗为迎神送神之曲(见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顺治十年”条)。而九月吴伟业即取道运河北上仕清,此诗足可说明他仕清时的心态。 “感时独抱忧千种,叹世常流两泪痕”,由于时代环境的因素,人们难以逃避严酷的现实,思想感情尤为强烈深挚,许多人不得不发而为歌诗,以抒其愤激不平之慨。钱谦益尝说:“兵兴以来,海内之诗弥盛,要皆角声多,宫声寡,阴律多,阳律寡,噍杀恚怒之声多、顺成缓之声寡”(《(施愚山诗集)序》),准确地道出了这段历史时期诗文的总体特色。而明清之际的诗文理论中,也有一个突出倾向,即强调“真”,大多要求诗人的感情要真挚内容要真实,风格要真诚,这无疑就是强调诗文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如吴伟业、钱谦益、顾炎武、黄宗羲等人都持有类似的主张。这种求“真”的潮流正是时代环境在诗坛上的反。

在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学术领域出现了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史学著作的大量涌现,如查继佐之《罪惟录》、谈迁之《国榷》、朱国桢之《皇明史概》、黄宗羲之《明夷待访录》、夏允彝之《幸存录》,等等,不胜枚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疑是人们历史意识的增强。而历史意识的增强,首先应归因于:明朝的灭亡,民族矛盾异常地尖锐化,再加上战乱不断,致使许多人痛感历史真相的湮没无闻,他们遂多以总结明亡教训出发,借史书载一代兴亡之迹,表达自己的历史见解,以示不忘故国旧君之意。如明史学家谈迁,于明亡后尤“注心于明朝典故”,以期完成崇祯一朝之史。他说:

史之所凭者,实录耳,实录见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见,况革除之事,杨文贞未免失实;泰陵之盛,焦泌阳又多丑正;神熹之载笔者,皆逆阉之舍人。至于思陵十七年之忧勤惕厉,而太史遁荒,皇烈焰,国灭而史亦随灭,普天心痛,莫甚于此!(《清史稿》本传)

于是他“汰十五朝实录,正其是非,访崇祯十七年邸报,补其缺文,成书名目《国榷》”(《清史稿》本传)。

另如吴伟业编《绥寇纪略》、黄宗羲作《汰存录》,等等,都能体现这种心态。

其次,历史意识的增强也归因于:明清易代,非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顾炎武尝痛切地称为“亡天下”,满汉两种文化在此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汉族衣冠文化的存亡绝续受到极大的挑战。而广大的汉族士人并未因深重的民族压迫而消泯心中的民族意识,因而寓民族反抗情绪、存汉族衣冠文化传统成了不少遗民修史著述的衷曲。如黄宗羲,在明亡后起兵抗清,于桂王失败后,“知天下事无可为,乃作《明夷待访录》以见志”(《清诗纪事初编》卷二前编下“黄宗羲”条)。不仅如此,其所作《隆武纪年》、《赣州失事记》、《鲁纪年》等都是深有寄托之作,“皆所以庀史也“(同上)。又如明遗民查继佐作《罪惟录》,极力为明朝张本、为汉族立论之意十分明显。他将史可法、卢象异、杨廷麟、瞿式耜、张煌言等民族英雄列入《抗运诸臣列传》,又在《帝纪总论》中言:“明兴不介尺土,等汉之高祖。顾祓除之义,尤为卓绝。”查氏采用了《春秋》微言大义的传统修史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汉民族立场和尊汉排满情绪。《庄子·天下》云“《春秋》以道名分”,《孟子》亦言:“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日:‘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查氏《罪惟录》之名即源于孔子之言,由此可见查氏之作深有寄托。

由于修史之风大盛,历史意识增强,影响到了诗文创作特色的诸多变化,许多作家在创作和理论上也不同程度地流露出向史学靠拢的倾向。首先,在理论上,如黄宗羲提出“以诗证史”、“以诗补史之阙”,钱谦益与吴伟业等人认为诗、史相通,不仅是有感于诗的特征,也是一种文学主张;其次,在创作上许多作家努力努力去反映现实,借诗文保存具有史料价值的事件,记载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汤燕生,作《赭山怀古》四章,诗中抒发亡国之悲以及对故国旧君的缅怀,被吴伟业目为“诗史”而大加赞誉(《清诗纪事初编》卷一前编上“汤燕生”条)。再如吴嘉纪,著名的遗民诗人,其《陋轩诗》中许多作品亦堪称“诗史”。

而屈节诗人钱谦益,编《列朝诗集》,以史为纲,以诗为目,记述有明一代诗人,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存诗,更重要的是借此寄寓故国之思,他自己就把它看成一部“心史”,黄宗羲和李慈铭、金堡都把它看作是一部与金遗民元好问《中州集》一样深有寄托的史学著作④。如黄宗羲在《姚江逸诗序》中说:“孟子日:‘《诗》亡,然后《春秋》作。’是诗之与史相为表里者也。故元遗山《中州集》窃取此意,以史为纲,以诗为目,而一代人物赖以不坠,钱牧斋仿之为明诗选,处士纤介之长、单联之工,亦必震而矜之。”陈寅恪先生尝引述金堡之言:“牧斋编《列朝诗集》,其主旨在修史,并暗寓复明之意,而论诗乃属次要者。”(见《柳如是别传》第五章“复明运动”)钱谦益在创作中,也常以诗存史,如其大型组诗《后秋兴》,步杜甫《秋兴》之韵,诗从郑成功进军长江写起,直至永历桂王殉难,被陈寅恪先生誉为“明清之诗史”。

修史的时代风气盛行一时,使吴伟业不能不受到极大影响。他身为故明翰林院编修,掌修国史,熟悉各朝各代故实及本朝典故,于社会事件有着特别的敏感,对明亡教训深有体会,社会中发生的风云变幻他也多所闻见,在修史这一点上,其好友也曾期许于他。谈迁于顺治十一年致书,期望吴伟业能据其闻见,将易代之际的人物行迹缀辑成帙,“如陈同父之《中兴遗传》、程篁墩之《宋遗民录》,则衮开幽籍,光回蠹简”(见《北游录·纪文》之《上吴骏公太史书》之二);挚友彭燕又也曾赠诗于他,以修史期之@。这一切因素无疑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史官意识,使他在存史方面有所作为。他修史目的,在于总结明亡教训,寓哀愤与兴亡之感。抱着这样的目的,他终于修成了《绥寇纪略》十二卷,专记易代之际的人物行迹与社会风云。吴伟业的弟子兼好友黄翼圣之孙黄侃在《绥寇纪略》的序文中说:“呜呼!此书何为而作乎?盖悯明室之沦丧,叹神州之陆沉……其于人材邪正之关军国安危之际,未尝不三致意也。”尤可证其修史动机。

“诗史”,在很大程度上与史相通,其创作必然会受到存史意识的支配和影响,因此明清之际修史之风大盛,存史意识增强,必然会影响到吴伟业“诗史”的创作。然而,这种影响终究是外在的因素。对他本人而言,他于国变后的曲折经历与思想感情的重大变化,这才是他“诗史”创作的直接动力。他“身遇鼎革,触目兴亡”,正如他在《临淮老妓行》诗中借老妓冬儿之口说:“老妇今年头总白,凄凉阅尽兴亡迹”。故国之倾覆、中州之陆沉加上他本人的身世荣辱,终使他满怀哀愤之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使他自觉地在创作中坚持写实的原则,自觉地以诗存史,努力地把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广大民众的普遍心态及诗人自己的哀愤之情载入诗作,以成一代“诗史”、心史。因此可以说,明清之际的沧桑巨变是吴伟业自觉将诗与史、文学与史学结合在一起的契机。

343 评论

yq1109胖丫头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307 评论

晴天小珠717

清代文学批评是在明代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气转变是在明清之际,这是两个封建王朝兴亡交替的时期。历史的剧变,强烈地刺激着汉族文人中那些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在对历史经验进行政治批判、思想批判的同时,对前代的文学创作及批评也作了深刻的反省。在这一时期,就诗文理论说,对当时影响最大的是钱谦益,其次是侯方域、魏禧、汪琬诸家。钱谦益在民族斗争和地主阶级内部斗争中,表现得首鼠两端,缺乏气节,曾被人非议,但是他在仕清告归后的十余年里与抗清人士多有联系。他在文坛上活动的时间长,交游也很广,对明代士风、学风、文风的积弊有所认识。他不仅指出,“世降道衰,教学偏背,烦芜之章句,熟烂之时文,剽贼佣积之俗学,耳食目论,浸淫薰习”,造成了“近代文章,河决鱼烂,败坏而不可救”(《有学集》)的严重后果;而且在《列朝诗集》以及某些文学论文中,具体地分析了明代文学及其理论的发展过程。他论诗文强调情性、世运和学养三者并重。侯、魏、汪三家,皆以古文著称,其论文主张虽不尽同,但都围绕着“才”、“气”、“理”、“法”这些根本问题,开了以后桐城派文论的先河。然而生当明清之际而开创有清一代学风并发展了传统诗文理论的,还应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都是爱国志士、进步思想家,因此对明代士风、学风、文风的批判,站得高,看得深,文学见解也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黄宗羲强调“诗以道性情”,顾炎武申论“文须有益于天下”,王夫之主张写“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他们都想从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入手,把文学创作与批评从模拟形迹的风气引上“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顾炎武)的道路。这三人之中,以王夫之的文学理论成就最高。他不仅论述了文学与时代、主观与客观、才情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等一般理论原则,而且深刻地总结了诗歌创作与批评中的审美规律。但大都维护封建正统的明道、宗经、徵圣的文学观。其中还有的人把明代以李贽为代表的反传统的进步思潮,斥为“狂禅”、“叛圣”、“佞舌惑乱天下”。他们既提出了一些进步的文学主张,但他们的一些见解,也为清代地主阶级的学者文人确立“义理、考据、辞章”合一的封建正统的文学原则,提供了若干根据。

190 评论

bluesky588

明代诗文与文学思潮的关系第十一章 明代诗文与文学思潮 一、宋濂、刘基、高启与明初诗文1、“建国文臣之首”——宋濂按:此说出自《明史 宋濂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一生大体上以1359年即元至正十九年为界分为前后期,这一年朱元璋攻下婺州(金华),召宋濂为五经师,开始走上为官之路。此前,宋濂以隐居度日,念书著述以自娱;后期位居高官,前后任江南儒学提举、翰林院学士、侍讲学士、知制诰等职,洪武十年以病致仕,十三年因其子、孙牵涉胡惟庸案,流放茂州,次年死于途中。第 1 页吉利嘉际L,大7座家享MPV,万起,幸福上市!现购嘉际L,可享24期0息,至高贴息8000元,首任车主3年或4次免费基础保养含首保,4000元至高增换购补贴,免费升舱2+2+3座椅,首任车主终身免费车机流量,购置税减半!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咨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汽.. 广告宋濂一生中有两件事(就文化价值而言)尤其值得一提:一是他刻苦念书的事迹(《送东阳马生序》)二是他主持修《元史》(只是,钱大昕说:“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元如《元史》者。” )《元史》共210卷,洪武二年二月开局,八月书成,历时半年。宋濂文名远播海内外,史载“士医生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高丽、安南(越南) 、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第 2 页宋濂的散文代表了明初散文的最高成绩。其散文有几个大体的特点:一是润饰鸿业,深含规讽;二是文风庄重典雅,委婉含蓄,人谓“为文醇深演迤”;三是语言平淡简练,专门是一些写景文,笔致颇似欧阳修;四是传记文磊落有奇气,人物个性鲜明,注重细节刻画。提示:学欧是明代散文的重要取向,或说欧阳修至少阻碍了明代半部散文史. 2、宋濂散文名作有《送东阳马生序》、《阅江楼记》《送东阳马生序》(古代励志篇):(一)向学精神的难能宝贵,感动人心,值得发扬;(二)现身说法,情真意挚,第 3 页语重心长(对乡人说,对晚辈说,时年近古稀);(三)运用对照,表现明确的针对性,发人沉思,引人觉悟,包括无穷的教益。总之,这篇文章能以“心”动人,以事实感染人,以深刻有利的道理启发人。如回忆年轻时借书、抄书和求师,不畏艰苦,令人感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那么又请焉。”第 4 页“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指派练习:朗诵、抄写《送江东阳马生序》,并反复体味(“参”)。《阅江楼记》已非为纯粹的文学散文,它的意义在于:一是涉及到明初的一个政治典故、文学典故,而这一典故本身就有着知识意义和经典意义;二是涉及到南京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内涵和亮点。耗资五万万人民币修建的阅江楼建筑群、风光区,其轴心那么是依山临江气势恢宏的阅江楼,而阅江楼的轴心那么是雕刻汉白玉石上的两篇《阅江楼记》,正面为朱元璋撰,反面那么为宋濂之作。第 5 页《阅江楼记》是一篇应制之文,也是一篇反映时期气象、政治气象之文。文章既表现歌功颂德、润饰鸿业之旨,又深含委婉的规讽之意。笔势沉雄,寄托遥深,表现了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时期内涵。专门是“三见三思”,以眼中所见入手,发“致治”之鸿思:一思“保”中夏之广,二思“柔”四陲之远,三思“安”万方之民。短短文字中展现了博大的政治胸怀和希望君王励精图治、天下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但是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第 6 页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连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因此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罢了哉! “有以”——有以保之、有以柔之、有以安之3、“一代文宗”——刘基第 7 页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其一生大体以至正二十年(1360)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中青年)仕于元,举进士,做太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之职,曾几度辞官归隐;后期(晚年)跟从朱元璋,任弘文馆学士、资善医生、上护军等官,封诚意伯。洪武四年告老归乡,八年因胡惟庸所忌,忧愤而卒。以时期论,刘基主若是元朝人,创作也集中在元朝,入明后作品较少,闻名的寓言集《郁离子》也是元末隐于青田山中所作。但其文名却在明,《明史》本传:“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文宗。”刘基著有《诚意伯文集》,其散第 8 页文立意新奇,思想深刻,语带机锋,擅长挖苦。《卖柑者言》是其代表作(选P168)。卖柑者言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干假设败絮。予怪而问之曰:“假设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何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第 9 页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卖柑者言》是一篇讽世力作 。写作第 10 页技术的成功的地方,一是以小见大,二是舍小取大。 所谓以小见大,是以柑之“玉质金色”而“干假设败絮” 和卖柑者之“炫外以惑愚瞽”来挖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佩虎符、坐皋比者”(武)、“峨大冠、拖长绅者”(文)和他们的沽名钓誉行为。 所谓舍小取大,是指作者撇下“柑”和“卖柑”不论,也不着意对“世之为欺者”泛泛的谴责和批判,而是笔锋所向直指那些“佩虎符、坐皋比者”,可谓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这即是这篇文章的思想力量。(能够兵法解之)刘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名杰出的寓第 11 页言作家,其散文的成绩集中反映在以寓言形式写成的《郁离子》一书。《郁离子》共195那么,分为18篇。全书以“郁离子”的人物贯穿前后,作为当事人或评论者。内容绝大多数是寓言,“楚人养狙”、“千里马”、“工之侨为琴”等皆有以小见大的深刻意味。《郁离子》解题: “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徐一夔《郁离子序》楚人养狙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第 12 页日必部份群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那么加鞭箠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制度剥削)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那么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觉醒)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革命)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第 13 页有开之,其术穷矣。” (术与道,治国方略)千里马 郁离子之马,孳得駃騠。人曰:“是千里马也。必致诸内厩。”郁离子悦从之。至京师,天子使太仆阅方贡,曰:“马那么良矣,然非冀产也。”置之于外牧。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第 14 页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唯一琴哉?莫不然矣。”为琴—献琴—叹世刘基也是元末明初的诗人,是明初五大诗派中“越诗派”的代表人物。4、“三百年诗人称首”——高启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平事迹较为简单,大体为:元未隐于吴淞第 15 页青丘,洪武二年(34岁)召修《元史》,次处授翰林编修,擢户部侍郎,以年少不堪重任辞归。洪武六年(38岁),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殿遗址上修建府衙被告发,高启为之作《郡治上梁文》,以文中“龙蟠虎踞”之语犯忌,次年(39岁)被腰斩。关于高启被杀,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与作《题宫女图》诗有关: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高启在明代文学史专门是诗歌史上有着高贵的地位:第 16 页明李东阳:“国初称高、杨、张、徐,季迪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三百年来,亦未见卓然有以过之者。”明杨慎:“季迪一变元风,首开大雅。”清沈德潜:“侍郎诗上自汉魏、盛唐,下至宋、元诸家,靡不出入其间,一时推为作手。”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近代陈田:“季迪诸体并工,天才逸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余冠英等《中国文学史》:“高启的诗很第 17 页有特色,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张,辞句秀逸而不字雕句绘,在那时和后世都很为人重视,尝被推为明代数一数二的诗人。”练习指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什么书,有什么重要价值?归纳(1)高启在明诗中有着重腹地位,明代诗人首推高启;(2)高启转变元诗风气、开启了诗歌进展新路向;(3)高启诗歌对汉魏以来诗歌创作的继承和进展,做到了融汇众家而又自创一格;第 18 页(4)高启之诗大体的风格特点为:以“天才高逸”、声调非凡取胜,以气势豪雄、辞句秀逸见长。高启作诗共二千余首,收入《高青丘集》中。他的上乘之作亦很多,被从来选诗家看好的约有三十首左右。其中,最能表现高启精神气性和诗歌本色、具有必然专门性作品的能够《青丘子歌》、《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步至东皋》、《梅花九首》为代表。青丘子歌 青丘子,臞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活着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蹻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第 19 页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田间曳杖复带索,旁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青丘子闻之不介怀, 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向水中独坐,林中独行……

166 评论

未未姐姐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221 评论

小小荷尖

我只知道关于李煜的有:赵晓岚的百家讲坛(在百度文库里可以找到),还有姚敏的《独自莫凭栏》写从他的诗词中品读出的他的人生之类的,可以当论文使用。宋徽宗的不太清楚,你看看百家讲坛里有讲过么。

19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西凉诗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

    DaisyYaoYao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沙克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楼上都有复制或部分复制我在其他问题中的回答呀。没有计算公式!这是根据物质特性和观测统计给定的值,就好比物质的密度、比热,这些是物质的属性参数,不是通过计算得来的

    为食猫8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与乌蒙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指的是乌蒙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指的是红军走过的五座山,逶迤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这里指山)。五岭逶迤腾细浪意思是五岭虽然弯弯曲曲,十分难

    wisteria122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楼河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无限幻想海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与炯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

    娜娜娜娜An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