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56

jason大魔王
首页 > 期刊论文 > 历史系毕业论文自杀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谁可知心029

已采纳

大连理工大学一研三学生在实验室里自缢身亡,在遗书中记录了自己考上研究生后的日常,他经历了很多研究生都经历过的窘境:实验室的设备老化,动不动就罢工;如何进行下一步研究全靠自己查阅文献;千辛万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被评价为毫无意义,导师只说有问题,却没有点拨思路……在经历过绝望与无助后,他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一、研究生面临科研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同年龄的朋友早已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而自己每个月领着三四千的工资只够生活开销。此时科研与生活很难达成一种平衡,也不能理解读个书哪来这么大的压力?而这样长期下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问题。同龄人有的结婚生子买车买房了,自己却连能否顺利毕业都不知道,压力倍增,看着日益老去身体不再健康年轻的父母,不知道何时才能够报答他们,心中焦急但无可奈何?

很多高校研究生存在心理问题,但是极少有人接受治疗,心理问题的产生,又和家庭、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等问题密切相关。遇到烦恼时,想对家长说,但有的家长只能说一句"忍到毕业就好了,现在就听老师的吧",想对同门说,害怕成为大家的笑柄,想对昔日的好友说,但是大家的生活轨迹早就不一样了,真的可以理解么?于是就只能一个人扛着,慢慢地就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二、导师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研究生培养本身就是"宽进严出"的制度,扩招以后,部分学生的学术能力本身就不高,无法产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但却一心想要恳求老师给自己答辩毕业的机会,老师若是拒绝,他们很有可能走极端。现在的"导师责任制"日益严格,部分严格但是谨慎的好老师不敢轻易放水,让学生论文通过顺利毕业,因为他们怕自己受到影响。

很多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个“老板”拥有一票否决权。对于有些研究生,即便努力完成了科研任务,导师不同意就无法毕业。以为努力了就能得到善待,就会有好的结果的研究生,往往发现,自己成为了科研机器,既无法得到导师的体谅,也无法向外人诉说。

三、激励学生成长也需要释放压力

长远的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奋斗的方向,但如果不关注当今当时当地的一举一动,那么,一道小小的沟坎很可能就会让他栽跟斗,使他对漫长的跋涉更加灰心。有太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放在关注成功,而鲜少关怀失败。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正是源源不断的关心,这些关心让他徒增焦虑。所有人都在关心他如何走向成功,却没人站在身后对他说失败也不可怕。谁的生活不是九分苦一分甜呢?勇敢活下去,才是真正的成功。

胸中没有大目标,一根稻草压断腰;胸中有了大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因为压力,人才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一种上进心,还有不断前进的动力。这个世界确实是不公平的,而学生,就是为了改变这种不公正的世界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争取最适合自己的公平”!

249 评论

孫冭冭1229

体现出了现代博士生背后背负的压力,辍学比例很高,毕业遥遥无期。学业界的造假,遇到一些不良导师,影响了人生。

219 评论

Rita泱泱

我觉得有些在网络上乱指责别人的网友是真的很不好的,因为他们在是在网上动一动小指然后这名博士就成了受害者,而且博士也没有什么犯罪的倾向,所以我觉得大家在网上冲浪的时候一定要嘴下留情这样才能更好的让他人免收一些伤害,这样我们在网上发布的言论才会更加的引导人向善

131 评论

五小样儿同学

大连理工大学一研三学生在实验室里自缢身亡,"遗书"被曝光,他在遗书中记录了自己考上研究生后的日常,字字都很温柔平淡,但细看之下却让人心碎,他经历了很多研究生都经历过的窘境:实验室的设备老化,动不动就罢工;如何进行下一步研究全靠自己查阅文献;千辛万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被评价为毫无意义,导师只说有问题,却没有点拨思路……在经历过绝望与无助后,他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中国传媒大学一女研究生坠楼身亡,也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最开始研究生的家人公布了和老师的聊天记录,斥责老师的冷淡无情,紧接着导师发文反击,表示自己没有错误,真相到底如何,或许已经成为了罗生门,但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已经逝去,却是血淋淋的现实。

有网友对2010年~2018年的硕博生非正常死亡进行了粗略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那些自杀的硕博生里,很多都来自985名校,他们是大众眼中的天之骄子,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却选择了用跳楼、自缢等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为何呢?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几乎每一年的考研人数都在创历史新高,2019年考研人数为290万人,比2018年多了52万人,增幅达到了,2019年在校研究生数量为270万,而1981年这个数字仅为万,短短38年增长了300多倍,而美国1970年到2010年这40年间,研究生数量增幅仅3倍,英国1994到2010年16年间,增幅仅为倍,扩招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的步子迈的有点太快了。

盲目的扩招,会导致现有的设备、师资不够用,就会出现大连理工自杀研究生"遗书"中所写的现象:学生辛辛苦苦做实验,每天要在实验室蹲好几个小时,结果因为设备问题,一切都毫无意义,怎么能不难受绝望呢?

同时,导师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来研究生培养本身就是"宽进严出"的制度,扩招以后,部分学生的学术能力本身就不高,无法产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但却一心想要恳求老师给自己答辩毕业的机会,老师若是拒绝,他们很有可能走极端。

二来现在的"导师责任制"日益严格,部分严格但是谨慎的好老师不敢轻易放水,让学生论文通过顺利毕业,因为他们怕自己受到影响,同时部分无德老师权利过大,也不会让学生轻松毕业,因为他们还想让学生帮助自己无偿做事。

研究生无法正确处理解决心理问题,也会导致类似的现象频发,相关数据统计,中国20%的高校研究生存在心理问题,但是极少有人接受治疗,心理问题的产生,又和家庭、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等问题密切相关。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想要培养出一个名校的研究生,需要花费出很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若是农村家庭,那学生身上背负的期望则更多:同龄人有的结婚生子买车买房了,自己却连能否顺利毕业都不知道,压力倍增,看着日益老去身体不再健康年轻的父母,不知道何时才能够报答他们,心中焦急但无可奈何,从小就是村里人眼中的天子骄子,要是连毕业都成问题,那如何面对老家人的眼光呢?

无处诉说的烦恼、爱情中的挫折,也成为了压垮部分研究生的最后一根稻草:部分学生在分手以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甚至寻死觅活,前段时间因为分手问题而自杀的研究生就属于此列。

遇到烦恼时,想对家长说,但有的家长只能说一句"忍到毕业就好了,现在就听老师的吧",想对同门说,害怕成为大家的笑柄,想对昔日的好友说,但是大家的生活轨迹早就不一样了,真的可以理解么?于是就只能一个人扛着,慢慢地就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因此,想要杜绝类似的现象,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来要对现在的研究生制度进行改革,规范老师的权力,同时还要在高校配备足够多的心理医生,让学生们可以说出内心的苦闷,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解决。

205 评论

小顽童阿淑

这位留美博士生前疑似与导师产生巨大矛盾,并在遗书中描述到那篇论文是其导师通过关系发表,有严重的学术问题。从该起事件当中透露出了长期以来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过大的导师权力如果没有好好规范,往往就会侵害学生的权益。

332 评论

大毛毛豆豆

我国当代文学家沈祖棻在自己暮年时曾经作诗《岁暮怀人四十二首》怀念故友,其中一首是为曾昭燏而作:“湖边携手诗成诵,座上论心酒满觞。肠断当年灵谷寺,崔巍孤塔对残阳。”沈祖棻的这位好友曾昭燏,正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后代,她也是我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三大博物馆之一,那里收藏着无数国宝级文物。南京博物院的馆长从创立者蔡元培开始,每一个都是在考古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而曾任南京博物院馆长的曾昭燏,不仅出身显赫,身兼高才绝学,甚至为了保护祖国文物终身不嫁。然而,这样一位对自己事业无比虔诚的考古学家,最终却殒身于高塔之下。

▲南京博物馆照片

01

曾昭燏出生名门,他的曾祖父曾国潢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弟弟。曾昭燏出生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当时曾家虽然已经没落,但是相比普通家庭,条件依然优越不少,再加上曾昭燏的母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所以曾昭燏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曾昭燏曾经就读于自己堂姐曾宝荪所创办的长沙一方女校,深受其自由思想的影响。

曾昭燏20岁开始,在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和国文系读书,在这里读书期间,她曾经师从国学大师胡小石先生,此后曾昭燏在书法和文学上的造诣多有得益于胡小石先生。

▲南京中央大学旧址

曾昭燏从中央大学毕业后,想要继续进修学习考古学。于是在兄长的支持下,26岁的曾昭燏到英国留学,其毕业论文便是《中国古代铜器铭文与花纹》。从这篇文中,可以看出曾昭燏在文物研究上所下的功夫。

随后,曾昭燏选择到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实习。在此期间,她还参加了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在参加考古工作时,曾昭燏虽然对自己国家漫长的历史和文明感到自豪,也为当时考古学术研究落后的现状感到焦急。

而当时的中国,正是国难当头之际,曾昭燏决定回国为祖国的考古工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曾昭燏旧照(中)1939年,曾昭燏携同母亲前往云南昆明,在这里担任中央博物院(即南京博物院前身)的设计委员。在此期间,曾昭燏和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共同工作。从1939年9月到1940年3月,曾昭燏和同事们共同挖掘了5处文化遗址,做出了大量考古工作。1939年底,曾昭燏的母亲病逝,得知此消息,曾昭燏悲痛欲绝,立即返回昆明。在为母亲办完丧事后,曾昭燏又赶回考古现场继续工作。这一系列考古行动发掘出不少文物,但是由于当时国内战火纷飞,许多文物不能带走,曾昭燏为此遗憾不已。

在1940年6月,曾昭燏又到达四川,与吴金鼎等人进行了四川彭山县东汉崖墓的发掘工作。此后,曾昭燏就自己的工作写出了多份研究报告以及论文。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昭燏返回南京,继续从事文物清点管理等工作。

在全国解放前,朋友力邀曾昭燏前往台湾,但是她不但拒绝自己前往台湾,还强烈反对国民政府将许多文物运走。

▲东汉崖墓群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南京博物院也正式成立。曾昭燏一直在这里工作,潜心进行考古研究。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有不少人关心着曾昭燏的终身大事,但曾昭燏本人不以为然,在她年轻时,她便认为家庭会耽误自己的事业,婚姻对女性的限制太多,所以并未打算结婚。

1955年曾昭燏成为了南京博物院的院长,第二年她加入了九三学社。此后曾昭燏就如同她自己所说,全心全意进行自己的考古研究和博物院工作。直到60年代,中国的政治风向开始悄然发生变化。曾昭燏的出生成为她政治上的污点,她的兄长曾昭抡是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也难逃此难,曾家人随时都在被人检举揭发。

▲曾昭燏旧照

曾昭燏此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段时期本该是她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后的事业巅峰时期,自解放后,她也竭尽所能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但是身边家人和朋友的遭遇,让曾昭燏觉得自己恐怕是逃不过这场劫难。

1964年12月,曾昭燏病倒,入院治疗。

12月22日,她离开医院回到家中。但是曾昭回到家中后却没有休息,而是请司机带她到灵谷寺散心。到达灵谷寺后,曾昭燏请司机稍等,并拿出一袋苹果请司机吃。曾昭燏在灵谷塔下的茶室中写了一张字条放进衣服口袋,随后便上灵谷塔。没过多久,曾昭燏便从第七层塔纵身跃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55岁。

278 评论

相关问答

  • 历史系论文查重

    毕业论文是一个大学生四年学习的最后总结。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防止部分学生因为想偷懒而抄袭论文,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实行查重检测。为了让论文查重率达到相关标

    哇哇叮咕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历史系硕士几年毕业论文

    1、一般情况下学硕是要3年的,专硕很多学校也逐渐变为3年了2、 硕士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与本科一样,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学制一般为2到3年,多数都是3年,也有2

    激排爱畅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历史系论文期刊

    一、杂志简介《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致力于在历史与

    就是不高兴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历史系毕业论文题目

    如下: 1、 浅谈中国货币制度的变革。 2、 浅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3、 何谓“封臣建国”。 4、 浅谈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性质、影响和意义。 5、 浅谈汉民族

    鼎御装饰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毕业论文多少人自杀

    第一,南京大学是一所985高校,学习氛围浓厚,当然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第二,学校可能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工作不足;第三,可能家庭施压造成学生心理抑郁,导致悲剧的

    Rachelchel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