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2

大尾巴狼外婆
首页 > 期刊论文 > 古都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薄荷红茶cheer

已采纳

北京传统文化保护的历史性进步北京作为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六朝古都,拥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古都北京的文化遗产是北京对国家、对人类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从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北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无疑是不可忽略的进步和成果之一。30年来,北京市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经历了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进一步推进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阶段,继承文化传统、传承文化血脉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关注和响应,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共识。加紧抢救和保护北京的优秀文化遗产,对确保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对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而特殊的意义。一、传统文化保护在“文革”的废墟上开始起步“文化大革命”使北京市的文化遗产资源遭到空前的破坏,尤以“破四旧”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最为严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北京市开始全面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并在当时思想禁锢的情况下,大胆解放思想,逐步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禁区,使人们对保护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加强。标志一:传统文化活动恢复举办“文革”结束后,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活动恢复举办,其中在改革开放之初举办的一些活动对当时打破“文革”的禁锢、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一是北京京剧团1977年5月为纪念《讲话》发表35周年演出的京剧历史剧《逼上梁山》,这是“文革”后北京乃至全国第一次上演的古装戏。二是北京丰台、顺义等郊区县在1978年2月春节期间举办的民间花会演出,这是“文革”中被禁止的北京民间花会首次公开表演。三是文化部1978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部分省、市、自治区民族民间唱法会演,这是文革后民族传统音乐的第一次大规模展示。四是北京市文化局1982年7月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中日两国民间艺术交流活动,这是北京市组织的第一次国际间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标志着民族民间文化在经历了文革劫难之后的全面恢复,并且为后来进行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北京的庙会、灯会曾是京城最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到春节,人们举家逛庙会、灯会成为节日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文革期间,庙会全部销声匿迹。1985年春节,东城区借传统庙会的模式率先举办了北京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此后,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东岳庙庙会、厂甸庙会以及燕山元宵节灯会、龙庆峡冰灯艺术节等陆续举办,并逐步成为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标志二:传统文化保护得到推进改革开放30年来,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各级文化部门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工作,收集了一大批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宝贵资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进行的、被称为“中国民族文化万里长城”的“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1979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单位联合发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的“十大集成志书” 编纂工作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北京市于1981年8月率先启动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两部集成的编写工作,其他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也在其后陆续展开。在此后的十几年间,数以千计的文化工作者深入到农村地头田间,搜集整理和录制了一大批录音录像资料,成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留存下来的最为珍贵的原始资料,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标志三 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发扬光大保护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这些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获得新的生命,焕发时代光彩。北京市文化局从2000年起就开始投入力量对传统民间花会的项目进行科研改造,昌平的“花钹大鼓”、门头沟的“太平鼓”、延庆的“旱船”、房山的“小跑跷”、怀柔的“竹马”等项目都先后被列为科研项目,由市文化局组织专家对这些民间舞蹈项目从表演、服装、道具、音响等各方面进行改造创新。其中“花钹大鼓”和 “太平鼓”参加了2001年在北京举行的“居庸关长城杯”中华民间鼓舞大赛,“花钹大鼓”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山花奖。秧歌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但由于在表演风格、表现形式、服装化妆等方面都缺乏时代感和美感,为此,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群众艺术馆从2001年起组织民舞专家进行创编,完成了“彩带秧歌”、“扇花秧歌”、“拍打秧歌”等8个创新秧歌,并通过出版光盘、盒带、举办培训班以及媒体宣传等形式向全市普及推广,使古老的民间秧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传统文化保护登上新的台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前都定位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从2005年起,这项工作的名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法概念逐步替代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提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继续,并且保护力度更加深化、社会反响更加强烈。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历史性进步。2003年3月,文化部在全国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是一项全国性的政府工程。为此,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并于2003年11月、2004年10月两次召开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专门会议,相继确定了40个保护工程的试点项目。北京门头沟区的“京西幡乐”、北京民俗博物馆的“老北京商业民俗”2个项目入选其中。北京市文化局也于2004年和2005年先后确定并公布了北京市的2个综合性试点区、1个综合性试点乡和21个试点项目。这些试点项目积极探索保护方式,为以后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2005年6月,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12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2005年起,北京市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也进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阶段。2006年1月,北京市召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围绕普查、传承、文献等三项工程全面展开,以不断促进全市保护工作的开展。2005年7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在全市18个区县展开,至2007年上半年基本完成。2006年12月和2007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了两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各区县也先后建立了本区(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基本建立。根据国务院的通知精神,2006年—2008年,北京市连续举办3届“文化遗产日”活动。2006年6月10日,北京市文物局和文化局联合在首都博物馆新馆举行庆祝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大型活动开幕仪式,全市各区县、各相关单位共举办各类宣传展示活动73项;2007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北京市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身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展览”、“咱老北京的玩意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等活动。除了文化遗产日的宣传展示活动外,北京市还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俗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等各种文化载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使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为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北京市文化局自2004年起先后举办了5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题培训班,全市各区县及相关部门的人员300余人次参加学习。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北京群众艺术馆与西城区文化馆等单位联合举办“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级研讨班”,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赵书、刘锡诚,群众文化专家刘波,著名学者沈望舒等前来授课,29名学员获得北京市人事局颁发的《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撰写30余篇论文由民族出版社结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纵横谈》一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同吹响了对传统文化加强保护的号角,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赢得了一个超过以往的大好机遇。这项工作的继续进行,对推进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提高全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三、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累累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1、建立了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自2003年以来,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任务、明确了责任。2006年6月,北京市成立了由文化局牵头,市发改委、建委、民委等十余个市委办局参加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以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领导和指导。自2005年起,北京市每年均投入大量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2008年已达2000多万元。2006年底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2008年北京市文化局非遗保护处成立,各区县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这些都为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造了条件。2、编辑出版了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北京卷)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其中,《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北京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北京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北京卷》、《中国戏曲志•北京卷》和《中国曲艺志•北京卷》等8部已完成出版工作。《中国歌谣集成•北京卷》于2007年通过终审,现已付梓印刷;《中国民间谚语集成•北京卷》已完成编辑工作,现正在终审中。此外,全市各区县也同时组织编辑出版了民间艺术分卷以及相关的成果汇编。门头沟区2001—2006年整理编辑出版了《门头沟文化丛书》3套20余本,朝阳区编辑出版了《温榆水经》、《武士春剪纸集》,西城区编辑出版了《西城民间艺术丛书》一套4本等,北京市民协先后组织出版了《北京风物传说》、《香山传说》等民间文学丛书10余种。3、初步完成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按照文化部的部署,北京市于2005年7月开始至2007年6月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普查。其间,全市18个区县组织培训了近2000名普查员,深入全市社区和村落等最基层单位进行深入走访调研,初步摸清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底数。据统计,全市共完成普查项目6000余项,经过甄别和合并,有近3000个项目进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区县分卷本),共21卷。此次普查,不仅培养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干部队伍,同时抢救保护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建立完善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要求,国务院于2006年5月、2008年6月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市第一批有13个项目入选,第二批有61个项目(含扩展项目16项)入选,使北京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74项。2006年12月和2007年6月,经申报、论证、评审、审批等程序,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两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为48项,第二批为105项,共153项。此外,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全市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已经初步建立,全市18个区县共公布区县级名录315项。5、组织评选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文化部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的基础上,组织进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并于2007年6月和2008年1月先后公布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777名,北京市共有26人入选。2008年5月,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正式公布,共有94人入选。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过的历程,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相信,今后中国定将无愧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文明古国的赞誉,北京也将无愧于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朝古都的称谓。参考文献:1、宋海波主编:《北京志.文化艺术卷.群众文化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2、周一兴主编:《当代北京简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3、潘德千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大事记》(资料),北京,20034、周述曾主编:《全国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北京卷编纂纪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310 评论

心在翠微

长期以来洛阳成为古代都城的历史条件和原因的5000字的有的

296 评论

小米一箩筐

□ 主要作品及参与活动电视剧《甲骨魂》(编剧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片名),央视播出,由山东王懿荣纪念馆永久收藏;电视剧《有病找谁》(编剧),1996年央视播出,获全国卫生影视一等奖;电视剧《河 魂》(编剧),1989年央视播出。著 作《中国?安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河南省外宣品一等奖;著 作《中国开放城市系列书 安阳》中英文版 新世界出版社文史随笔《百年话甲骨》海潮出版社,参加第37届国际书展,并赠送埃及开罗大学收藏;文史随笔《古都三千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文史随笔《古都遗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文史随笔《殷墟殷商 殷都》中国文联出版社;大型动漫《梦回殷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出品;大型仿殷乐舞《商 颂》(创作编导)获河南省舞蹈大赛二等奖;仿殷乐舞《大秀殷商》(总编导)获河南洛阳世界风情巡游最佳节目奖;受邀参加央视“读书时间”(19990730)《百年话甲骨》一书;受邀担任央视《探索发现?百年守望》学术嘉宾(20090903);受邀参加央视《城市平台》、《让世界了解你》、《周末异想天开》等节目担任嘉宾;受邀担任湖北卫视《国庆长假计划》学术嘉宾;受邀担任河南卫视《华豫之门》等多档节目学术嘉宾;受邀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河南省文化厅培训班、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安阳市委党校等高校举办《世界遗产殷墟漫谈》讲座;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学术大事记 参加全国商史讨论会 参加殷墟笔会 参加安阳甲骨学会,现为常务理事; 《独于集古爱殷商——记胡厚宣大师》 《安阳日报》 《寻觅王文敏公的踪迹》 《安阳日报》 发表《甲骨学研究的新形势》 《甲骨文研究》1期 参加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吸收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担任编剧的电视剧《甲骨魂》(胡厚宣顾问;周谷城题署)为国际会议首映;《甲骨魂》央视播出;该剧为山东王懿荣纪念馆收藏; 《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记哈佛大学人类系主任张广直先生 《安阳日报》 参加中国古都学会开封年会,吸收为中国古都学会会员、理事; 《万里鹏程入壮游》 《安阳日报》 《拜谒王文敏公的故乡》 《安阳日报》 参加甲骨文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论文《试论古都研究的社会效益》 中国古都学会七次年会入选 论文《繁华的宫廷乐舞》中国古都学会11届年会暨国际古都学术研讨会入选 《再拜王文敏公的故乡》 《安阳日报》 《为世所用使古都研究生机盎然》 《中国名城》 《丹甲青文听绝唱》 《安阳日报》 《八宝山送胡老》 《安阳日报》 《略论商代后期的宫廷乐舞》 《殷都学刊》 创作编导大型仿殷乐舞《商颂》 中国(安阳)殷商文化节开幕式演出,获河南省舞蹈大赛二等奖参加全国民族舞蹈大赛获优秀演出奖 论文《走出古都宣传的误区》 中国古都学会年会13次年会大会报告 论文《殷商宫廷乐舞初探》 河南民俗学会第二次年会 《切勿坐着金矿要饭吃》 《安阳日报》 《难忘泰斗——周谷城交往的一点小事》 《中州古今》 《难忘故园——袁家骝三访安阳》 《安阳日报》 《一衣带水书为桥》 《中国地市报人》 论文《从欧阳可亮与安阳的学术联系看中日文化交流》中国古都学会14次年会 《保护殷墟 利用殷墟——访俞伟超先生》 《安阳日报》 文史随笔《百年话甲骨》 海潮出版社央视《读书时间》(150期“甲骨学一百年”嘉宾)2001年该书参加第37届国际书展并赠送埃及开罗大学 论文《商代雨卜乐舞及其演变》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明义士年谱》 中国古都学会年会论文 《假日长假计划》 湖北卫视特约专家 《殷墟不虚》现场点评专家 央视《周末异想天开》2004. 先后参加央视《城市平台》、《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探索发现·司母戊鼎传奇》《让世界了解你》等栏目,担任现场评点专家 发起并主持“明义士故居”筹建工作,担任学术总监主持申报,故居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四大古都魅力大赛》 河南卫视特约专家 《水木清华与洹水安阳》演讲 清华大学 文史随笔《古都遗韵》 中州古籍出版社 文史随笔《古都三千年》(合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文史随笔《殷墟 殷商 殷都》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主持明义士甲骨学研究纪念馆筹建、落成,接待明义士后裔,接待加拿大《环球邮报》驻京记者采访,接待加拿大驻华大使罗岚一行考察; 北京·殷商文明论坛特邀专家,发表《殷墟 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演讲 《文明》杂志社 论文《丝绸之路起于殷商盛于汉唐》 国家旅游局专家论证会 《世界遗产殷墟漫谈》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河南省文化厅培训班、安阳师院、安阳工学院等 创作编导大型仿殷商乐舞《大秀殷商》 先后应邀为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奥运火炬传递安阳主会场、殷墟世界遗产一、二周年纪念活动等演出,并河南省庆祝世界旅游日暨国际风情巡游最佳表演奖 《大秀殷商》 为殷墟科学考古八十周年国际纪念活动演出 《有关明义士几个存疑问题的考证》《安阳甲骨学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 成立殷都刘邦兄弟动漫创作工作室 担任主笔创作动漫脚本《梦回殷商》《神奇甲骨》(30集)《汉字真神奇》(30部) 动漫《梦回殷商》签约,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制作,在殷墟游客中心播放; 央视·探索发现《百年守望·甲骨风云》专家嘉宾; 央视·探索发现《发现豫商》现场专家;(资料截至)

189 评论

后海大鲨鱼鱼

你可以去各大为文库上找资料,然后结合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写出很棒的论文了,没有必要靠别人,如果还要资料pdf转word的话,那么国内就只有转转文库可以做到了。

115 评论

相关问答

  • 古都研究论文

    北京传统文化保护的历史性进步北京作为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六朝古都,拥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古都北京的文化遗产是

    大尾巴狼外婆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古都论文范文资料

    因为洛阳古时就是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可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河南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准确的说洛阳应该是十三朝

    媛姐姐丶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古德寺研究论文

    古德寺混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 古德寺,位于湖北武汉市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该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隆希创建,

    代号为喵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古都洛阳旅游产品开放研究论文

    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一) 旅游文化蕴含真实的历史文化。历(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树林。汉代徐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

    初见52112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考古学研究论文

    未发现文物在建设中的补救(目前各地建设部门与考古部门缺少沟通)城市化建设日益扩大,在开发建设中,施工单位缺乏考古常识,因此,有很多未发现遗迹极可能被永久破坏。如

    艾米Amysweet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