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81

爱妃朕累了
首页 > 期刊论文 >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恋慕耐受不良

已采纳

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 rop hic Gast ritis ,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研究表明,瘀血与本病的发生关系密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有良好疗效。兹就活血化瘀法治疗CAG的理论及应用探讨如下。 阳明胃腑 血病易见 CAG病位在胃,与脾密切相关。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属阳明,脾属太阴,《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太阴常多气少血。”胃腑与外界相通,最易受损。《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阳明胃腑,易损易滞,易虚易实,气病、血病多见。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云:“血管无气,必停滞而瘀。”《脾胃论》指出“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或“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说:“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留。”明确论述了脾胃病易瘀血内结。 证候表现 重察舌象 CAG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胃痛、痞满、纳差、消瘦、口渴、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等,脉细涩、沉弱。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指出:“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瘀血滞中,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见痞满。瘀血阻滞胃络,不通则痛,故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久延难愈。血瘀则舌失滋荣,血流不畅,故CAG患者多见舌质紫黯或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通俗伤寒论》指出:“因热而瘀者,舌必深紫而赤,或干或焦,因寒而瘀者,舌多淡紫带青或黯或滑。”因此,CAG瘀血证的诊断,尤须重视舌诊。 活血化瘀 贯穿始终 CAG病程缠绵,各种病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血瘀,瘀血变化始终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血瘀与气滞常互为因果,血瘀不行,则加重气滞,脾胃运化障碍,后天失养。瘀血内留,郁而生热,瘀热相合,则耗津伤阴;血液黏稠,又会加重血瘀。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脾虚失统,还是瘀热灼络,均可致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使血瘀进一步加重。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如此恶性循环,势必气血日虚,胃腑萎弱日重,甚至发生癌变。 临床应用 相兼而施 养阴益胃、活血化瘀法 《医学正传·胃脘痛》云:“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易被辛辣、劳倦、情志所伤,久则耗气伤津入络,阴津亏损,胃络失养,渐成瘀阻之变。此时,宜养阴益胃、活血化瘀。 疏肝和胃、活血化瘀法 胃脘痛病位在胃,但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叶天士亦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失疏泄,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不通则痛;二是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不调,肝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气滞血瘀,胃痛初起在气,气滞日久则影响血络通畅,以致血瘀胃络。故CAG多气血同病。治宜疏肝活血,气血同调。 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法 脾胃虚弱则运化不及,湿从中生,气滞不行,日久由气及血,由经入络,气血俱病,络道不利,血行不畅,胃络瘀滞。如《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说:“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因此本病的实质乃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多瘀”之说,脾胃虚损,因虚致瘀是其病理基础。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 叶天士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又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可知其治气治血之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可见,瘀血内阻是胃病发展的重要阶段,血瘀则气滞,气郁中焦而化热化火,血瘀热毒内蕴、瘀热互结是造成胃络损伤、组织增生的根本原因。本病缠绵难愈,与邪毒未尽有关。 除上述方法外,其他还有温中补虚、活血化瘀和清化湿热、活血化瘀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应根据瘀血证的轻、中、重将活血化瘀药分为三大类:一为和血类,如当归、赤芍、丹皮等;二为活血化瘀类,如川芎、蒲黄、刺猬皮等;三为破血逐瘀类,三棱、水蛭、地鳖虫、血竭等。由于活血化瘀的药往往药性峻烈,临床运用必须针对病人体质状况、病情轻重、证候情况选择恰当的活血化瘀药。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107 评论

淡淡默默淡淡

李友余,男,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主任中医师,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于李师临床,收益良多,现将李师学术思想简要整理如下:

1.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

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为统一整体观。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李友余老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现代发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

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行与血畅、气血相互平衡是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气血失常的病机,如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症无不涉及气血,气血辩证始终贯穿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六经等辩证方法之中。

3.宗师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独创"气虚气滞"理论

李师在临床辩证施治上特别重视脾胃,他受张仲景《伤寒论》"顾护胃气"学术思想影响甚大。提出"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学习并领会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能灌通其它四脏五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根,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受病,以脾胃先虚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人体气机升降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丛生,诸症蜂起。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失源,升降出入混乱,气虚无以运行,气虚导致气滞,气滞则致血瘀,并可行起阴虚、血虚、出血、挟湿、挟食、生水、生痰,碍肝累肺,络损心肾,诸症皆起,日久不解成为沉疴顽疾。这是李友余老师脾胃论指导下独创"气虚气滞"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创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共药物组成为:广香9g、砂仁7g(后下)、煨肉豆蔻6g、厚朴9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黑丑3g、生大黄3g。本方特点是权衡补行,把握升降,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其气虚,选广香、砂仁、煨肉豆蔻、厚朴及少量的黑丑、生大黄,以及去其壅滞,推陈致新,清降胃气,综合本方以补促行,以行助补,补行结合,从而达到补中有行气不滞,行中有补气不耗。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脾胃气虚气滞为本,补行平衡为治,这就是李师治疗脾胃病的中心思想。

4.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

李师对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研究,并运用活血化瘀治则,施实异病同治,论治痹证、痛证、心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皮肤病、内科杂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实则为李友余老师气血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李师瘀血学说有三个观点:①"气帅血行"的观点。气血二者,以气推动"血之运行"。《素问》谓:"凡病皆生于气",强调气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不论气实还是气虚,都可能导致血脉的运行不畅。临床上常有气滞血虚或气少血脉不畅等不同情况。②关于血虚血实的观点。过去曾有人误解为"凡瘀血都一定血实",其实不然。在临床上确有二种情况,有偏有血虚者,有偏于血实者。③淤血分寒热。以临床遇见气滞血淤而导滞的血淤证来说,其分寒热。寒主收涩,血遇寒而凝属寒淤。热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便不全所引起的供血不足等。

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就是"化解"和"排除"淤血。从而使由"淤血"形成的疾病得到痊愈。李师运用活血化淤治则治疗"淤血"主要有四法:①调气活血法:如清代王清任所拟补阳还五汤,李师常用此方治疗气少血脉不畅,其中补气行气黄芪用量为60~120g,而其它活血化瘀药只不过10~30g。②补血活血法:血实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多用于血瘀之腰痛,血虚多为心脾两虚而致血瘀证选用归脾汤主治,妇科的痛经、经闭就常见此证。③行气活血法:此法又分行气温经活血,行气清热活血。瘀血属寒则经脉挛缩,凝滞不畅,临床以冷痛,苔白或舌青,脉沉迟等为主证,常见痹证,常用药物选用桂枝、干姜、细辛、当归、川芎、鸡血藤之类,瘀血属热则见头痛、胸痛、内热瞀闷、急躁善怒。舌质红、脉数等为主症,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均属瘀血属热,常用生地、丹皮、紫草、生地榆、白癣皮、白蒺藜、地肤子等凉血祛淤,每收良效。④祛血祛风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医所指"风"的概念较为广泛,包括内、外风,内风指病理产物,如中风、顽固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些病证的治疗上也采用活血化淤的方药,认为这些"风证"的治疗仅用祛风方法还不够,要将活血药与祛风药并用或突出应用活血药,才能消除"风证",这就是"血行风自灭"的含意。李师在治疗痹证及过敏性皮肤病时常选用以四物汤为主方化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对临床实践是有指导意义。

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李师既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为己任,兢兢业业,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好评,笔者更是受益终身,故将李师的学术思想加以总结,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

33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临床应用现状研究论文

    扣扣号是1135开头的,中间是452,结尾是139。他们做这个服务的

    subluevoyag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心血管临床研究论文

    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护理分析 :研究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并观察相应的内科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方法:目的对心血管疾病的诱因进

    JIE杰高升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临床研究与论文直播

    2018考研交流群 586254585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及教育部等六部

    小麻烦ly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临床研究论著与论文

    从表面上看,没多大区别.尤其是医学方面的期刊,这两者连编辑都很难区分清楚.“论著”指的是“议论性著作”(《辞海))“带有研究性著作”(《汉语大词典扔;“论议和著

    重叠的岁月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早临床多临床论文研究

    临床医学论文写作意义和技巧 一、意义 1、临床研究报告及论文是临床研究工作的深化和总结,它可以全面地概括研究工作的过程,充分反映研究的成果及价值,体现研究的水平

    臭豆腐精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