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7

虎妞1989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与中庸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李鸿章大杂烩

已采纳

陈世清:《老板与孔子的对话》中国经济出版社陈世清:《老板与老子的对话》中国经济出版社陈世清:《老板与孙子的对话》中国经济出版社

132 评论

sherry美享家

《大学中庸正解》是月牙山人依据南宋朱熹《大学中庸章句》译著的儒家心法。译著本着天下为公、科学民主原则来阐述儒家思想,是译者在创作《中华心法》后耗费数年完成的《大学中庸》标准译本。《大学中庸》出自《礼记》第四十二篇和第三十一篇。《礼记》作者是汉代学者戴圣,是一部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核心著作。由宋代朱熹编定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历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程子曰:“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据统计近百年来《学庸》翻译世俗版本超过上百版本,大多版本解释是互相抄袭,混乱难明,没有科学的、正确的阐述。所以说《大学中庸正解》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于正解:正解是进行清晰的、正确的、科学的、唯物的、理性解释,文言朴实可信,语言直白易懂,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论述简约独到,实用可行,学习容易理解,思考可以通达,效仿切实可行的译本。只有正解和正能量才能够让中华绝学无忧。 欲明学庸道,先知尧舜法; 咸有一德文,明道指德章。 自上古轩辕黄帝立我中华,中道则立矣。考证典籍见于《尚书》尧舜相传之道。《大学中庸正解》 包含了四部分:《尚书》的中华心法和《咸有一德》篇、《大学正解》和《中庸正解》。 《中华心法》阐述的是唐尧传虞舜“允执厥中”四字, 虞舜传位给大禹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又名中华心法。这是荀子劝学篇所说的大学问,是先王的遗训。 《咸有一德》的作者是三千六百年前商代宰相伊尹。内容为伊尹对太甲的训导。阐述的是明德,德在于一心、精一、专一、惟一、纯一慈柔的日月之德。 《大学正解》明确阐述了新的道德至善体系观念:作者告诉我们什么是明德? 什么是至善?什么是知本,修身的根本是壹,什么是壹,壹和道是什么关系呢?这几个问题都是人生哲学中核心的知识,《大学正解》给了我们更好的正确解答。明白了什么是壹,什么是至善?什么是明德、日月德、乾坤德、上下德?我们才会快乐的、日新月异的进步发展。 《中庸正解》明确阐述了我们曾经模糊的性、道、教体系,对中庸之德、中和之道进行了全新的正确解析:作者告诉我们三点,首先什么是正确的明性、明道、明教?什么是择善固执(学一之道)?什么是明一德而不以声色化民呢?其次什么是不偏不易的中庸?不是不偏不倚,也不是持之两端而用其中。什么是真正的中和呢?什么是务本、固本、乐本的三本精神呢?最后阐述什么是至诚、至德、至圣?什么是德轻如羽毛,无声无息?这三个问题是教育、学习和工作的至善知识。只有我们明白三本(务本、固本、乐本)、三明(明性、明道、明教)和三至(至诚、至德、至圣),我们的能量才能与日俱增,慢慢的如同轻轻的羽毛一样飞上蓝天。 《大学中庸正解》给我们带来了创新知识,学在于明一、明道、明德。壹,又写作一,专一也;道,又名一,其号无双;德,人人十目一心也,德又分日月、乾坤之论。轩辕之学在于惟一心,尧舜之学在于惟精惟一,汤尹之学在于咸有一德,管子之学在于专一……,学在于精一,在于壹。还原了上古灵魂思想本源,赋予国人全新的哲学理念,阐述了德者中道的精华,这大国将兴的声音。学子得此学,方能明一、明道、明德矣。   让我们一起透知《大学中庸正解》作者重塑的上古灵魂思想本源,感悟专一、精一、纯一、惟精惟一的先王知识体系。从而更加专心学习和研究自己的学业,快乐的巩固学业、家业和事业,努力发现、改造自己,努力创新创造新生事物。 《左传》曰:“ 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德者中道也,寄望读者仔细领会作者的用心良苦,能择善固执,将精一之道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之中,获得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创新;寄望专攻哲学的读者由此开始成就为国学达人,传承精一之德、精一之道。 文中的[关键词],是比较难于理解的词,解释与世俗译本有着本质不同之处。(世俗本在文中简称通本:主要参照梁海明译著的《大学中庸》) (文中不免有文字疏漏和言语不足之处,欢迎仔细研究的朋友提出疑议批评。) 目 录 前 言 4 自 序 13 中 华 心 法 16 《咸有一德》正解 19 简 介 21 【正文】 22 《咸有一德》关键难解词汇: 29 后记: 30 《大学》正解 31 简 介 33 序:明德论 35 摘要: 35 引言: 36 正文: 36 一、德字的表意: 37 二、德的里意,核心概念: 39 三、德字的形意: 40 四、日月之明德: 41 五、德育 42 结论: 43 参考文献: 44 【程子提示】 46 第一章  明德章 47 第二章  释明明德章 54 第三章  释新民章 56 第四章  释至于至善章 58 第五章  释至本末章 59 第六章  释格物致知章 60 第七章  释诚意章 61 第八章  释正心修身章 63 第九章  释修身齐家章 64 第十章  释齐家治国章 66 第十一章  释治国平天下章 70 后 记 80 1 明明德 80 2 亲民 80 3 止于至善 80 4 知本 81 5 明次序 81 6 行大道 81 词句注释: 82 《大学正解》关键难解词汇与误解对照 94 《中庸》正解 101 简 介 103 序:明道论 105 摘要: 105 关键词: 105 引言: 105 正文: 106 一、道字的表意: 107 二、道的里意,核心概念: 108 三、道字的形意: 109 四、道名、道舍、道性、道用 109 五、无为的道: 111 六、无知、无欲的道 111 七、轩辕中道: 113 八、中庸之道: 115 结论: 116 参考文献: 117 【程子提示】 119 第一章【纲领】 120 第二章【知人】 124 第三章【正心】 125 第四章【正心】 126 第五章【修身】 127 第六章【审问】 128 第七章【明道】 129 第八章【正心】 130 第九章【正心】 131 第十章【明道】 132 第十一章【正心】 134 第十二章【知物】 135 第十三章【笃行】 137 第十四章【修身】 140 第十五章【齐家】 142 第十六章【齐家】 143 第十七章【知天】 144 第十八章【齐家】 146 第十九章【齐家】 148 第二十章【治国】 150 第二十一章【知性】 161 第二十二章【诚意】 162 第二十三章【诚意】 163 第二十四章【治国】 164 第二十五章【知性】 165 第二十六章【至诚无息】 167 第二十七章【修身】 170 第二十八章【明道】 172 第二十九章【明辨】 174 第三十章【知法】 176 第三十一章【修身】 177 第三十二章【诚意】 178 第三十三章【正心】 180 后 记 187 一、学之道——择善固执: 187 二、用之道——择善用之: 188 词句注释: 191 《中庸正解》关键难解词汇与误解对照 202 附一:明一 217 附二:明道 218 附三:明德之天德 219 附四:明德之月德 220 附五:德系文考 221 附六:宇宙天月德说 224 附七、参考书目: 225 作者简介 226

261 评论

小李飞刀xy

谈中庸与中道之比较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谈中庸与中道之比较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 要: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孔子在相似的历史时期不约而同的提出了中道和中庸的思想,分别在中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道和中庸思想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对两者的主要内容做了简要的论述,比较了他们共同点和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两者的思想实质。

关键词: 中道;中庸;亚里士多德;孔子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中道思想就是其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个概念,对我国的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文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想观,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中庸和中道思想的实质。

1、中道与中庸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正处于古希腊在政治、军事上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与复杂的社会状况,广大人民迫切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家庭生活。如何缓和各城邦之间及城邦内部的矛盾,是当时的重要问题。这样,亚里士多德在对各种社会生活的思考中逐渐形成了反对极端、求其中道的思想。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年,他对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感受。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逐渐向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转变,新势力的突起使旧的政权的控制力逐步的衰弱,老百姓处在水生火热的政治交锋之中,社会 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当时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概念,同时力图以“中庸之道”来调和阶级矛盾,挽救奴隶制危机,实现他“克己复礼”的主张。

2、中道与中庸思想的基本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所谓中道就是指适度、适中的意思,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亚里士多德还详尽的说明了这种适度的意义:第一,他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第二,它以选取感情与实践中的那个适度为目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过度和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度则是德性的特点”“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人的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均足以败坏德行,”因此,要想具备良好的德性就必须做到适度。他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如食物的多少,他认为如果10磅的食物太多,2磅的食物太少,并不能推定教练将指定6磅的食物,因为对于有的人来说6磅有可能太多也可能太少。“如果德性也同自然一样,比任何技艺都更准确、更好,那么德性就必定是以求取适度为目的的。”他又把中道分为绝对的中道和相对的中道。绝对的中道指两端的距离绝对相等的中间状态:如果10是多,2是少,6就是就事物自身而言的中间,因为6-2=10-6,这是一个算数的比例。但是相对于人而言,我们的中间是不能以这种算数的方式确定的,它要因人而异,因此是一种相对的中道,即适度、适量。总而言之,所谓“中道”就是“适度、适中”的意思,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作为一种善良德性,它是最高意义上的善。

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内在哲理,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对中庸之道极为推崇。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此第一次把“中”与“庸”连结起来,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但是未对其给出直接的定义。孔子把中庸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和哲学范畴。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庸》一书中得到了详尽的论述,其中说道:“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教导人们约束自己的感情欲望和言行举止,将其控制在道德的范围之内,达到中和的'境界。这样,事物才会按照正常且正确的方向发展。

孔子的中庸之道强调过犹不及,即“适度为中”,孔子提出了“度”这一概念,相对于恰到好处的正中之点,过度和不及效果都是一样的。过犹不及、适度为中体现的正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孔子坚持适度为中,这个“中”指的是调和可以调和的东西,将所有德性相互制约同意的部分作为恰好的度,尽量避免过与不及。

“中庸之为德”是孔子确立的修身养性、主中致和的德行之道,孔子认为中庸之德是天下最好的德性。这种中庸之道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即是要达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中庸》首先提出了中和的概念,把宇宙看成和谐整体,孔子认为要包容他人,协和对方,要想达到中庸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致中和”。

3、中道与中庸思想的比较

中道与中庸思想的区别

第一,两种思想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差异。亚里士多德强调人性恶欲的根深蒂固,认为法律是遏制人性恶欲的唯一解决办法。法律是德性的象征,因此也是中道的标准,所以他推崇法治而摒弃人治。孔子则恰恰相反,他把亲情看成是维护社会的核心力量,他把中庸视为伦理之“礼”的同时,更强调中庸“仁”的道德性,《为政》中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以他强调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利人的道德行为,而非法律行为。

第二,两种思想的实现途径不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中道是在后天的学习和行为中逐渐取得的,而不是先天就可以获得的德性,人们必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学习和汲取经验教训,才能获得这些德性。而孔子的中庸思想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认为“中”是人生而有之的天赋德性,将这种潜在的德性转化为现实的德性仅仅是一个向内用心的过程。每个人都具备“中”这种禀赋,后天的实践活动对这种德性的形成起不到任何有力的作用。所以孔子还提出了“内省”的方法,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独善其身,这就是要求人们不断的审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中道与中庸思想的相同点

第一,两种思想都产生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均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大变革时期。具体说来,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古希腊末期,城邦制度逐步走向落寞,最终被马其顿所取代,而孔子生活的时期,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旧的体制和文化观念正在解体,社会制度也在有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化,社会格局混乱。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缓和新旧矛盾,中庸和中道思想便应运而生。

第二,两种思想都反对折衷主义。折衷主义是指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只把各种不同的思想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以实现表面的和谐或一致的哲学观点。事实上,无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都是十分厌恶折衷主义的,中庸强调“允执厥中”,中道强调居二恶之中点,都是指要把握好事物矛盾的度,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绝不是指将不能统一在一起的相互矛盾的东西无原则地加以调和,更不是教人圆滑处世之道。

总之,比较中道和中庸思想的异同,现代社会运用这种处事方法可以使人理性的把自己的感情、欲望、行为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做到“无过也无不及”,有助于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理性的分析和对待复杂的事情,从而提高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人们既不能对资源进行肆意的开发利用,也不能不利用资源来发展国家的经济,而是要合理的加以利用,寻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适度,这样才能使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做到了这个原则就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 64.

[4]李蓓英.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J].贵阳师专学报,2001(04).

[5]周莉.“中庸”与“中道”思想之比较[J].池州师专学报,2002(02).

14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雨中真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48【题 名】繁漪命运简析【作 者】刘林娟 胡培雨【刊 名】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8).-14-142/48【题 名】繁漪:《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

    约丶书丶亚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有关中国与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这个是我自己写的,已经发表过了,给你做一下参考吧,你可以上再网查一下,多找点儿资料,自己攒一篇出来就行,挺好整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摘要:进入新的世纪,

    遍地孔方兄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与中国信念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军事理论论文的参考文献,你就自己随便写一写就行了,或者从网上找一找

    Cupnightsk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与谍中谍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生死时速,变脸,谍中谍,无间行者,纽约黑帮,太多了,你还是按照年份来查吧,很多片子都很好 有收藏价值

    小陆是吃货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与人到中年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在论文的最后面,例如: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辛巴在深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