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6

好吃的小蓝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与儒林外史饮食有关的学位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静静仰望静

已采纳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儒林外史》 读后感 1500字,欢迎借鉴参考。

更多“儒林外史”的相关 文章 推荐【↓ ↓ ↓ 】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儒林外史心得感悟优秀范文5篇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5篇

中学生《儒林外史》读书心得感悟范文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800字6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1500字1

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 故事 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非常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讲述出来的:比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朝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来连教馆的职位也给丢了,只得给商人记账,还哭的死去活来最后商人给他捐了个监生,他竟没了尊严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说他们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马也要报答。要知道那时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进不顾一切却恭维他们是多么可笑。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来终于上榜了,发榜的那天家里连米都没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了,当他的知中举后拍手大笑欢喜的疯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后来平步登天,还有许多人来奉承他,转眼间房屋田产、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请人代考,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这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应该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达到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相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直传承下去!

《儒林外史》读后感1500字2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我颇为喜欢。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呢?原因还是很多的!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非常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讲述出来的:比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朝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来连教馆的职位也给丢了,只得给商人记账,还哭的死去活来最后商人给他捐了个监生,他竟没了尊严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说他们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马也要报答。要知道那时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进不顾一切却恭维他们是多么可笑。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来终于上榜了,发榜的那天家里连米都没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了,当他的知中举后拍手大笑欢喜的疯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后来平步登天,还有许多人来奉承他,转眼间房屋田产、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请人代考,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这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应该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达到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相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直传承下去!

《儒林外史》读后感1500字3

《儒林外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堪称一流的长篇小说之一。该书对后世影响极大,许多著名作家如鲁迅、钱钟书等人对它作了很高的评价。名篇《孔乙己》、《围城》深受其影响。这个暑假我翻开了《儒林外史》,从头到尾细细地阅读了这本书,下面我谈谈自己阅读该书的粗略感想。

在结构上,这篇小说结构极有特色。全篇共有几百个人物,但没有一个中心人物。作者为了叙述的方便,采取了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方式。但这种过渡却显得很自然,由于作者在书中注重了前后照应,所以使此书看起来虽有些散,但绝不凌乱。简单地说,吴敬梓采用了链条式的结构,作者注意了环节之间的联系。这种结构在小说中,尤其是在长篇小说中很少见。因为这种结构很难驾驭,而且常常会使小说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而吴敬梓却利用的很好,这主要得益于小说高超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内容上,作者重点刻画了三类知识分子:迂儒、有闲文人和贤儒奇儒。透过他们,作者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的虚伪与对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如迂儒,代表人物有周进、范进、王玉辉等人。这些人既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却也是封建科举的维护者。老童生周进求功名直到60多岁仍未考上秀才,可是他从未有过丝毫的怀疑和反抗,相反还默默地承受周围人对他人格的侮辱和践踏。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和扭曲。当他好不容易花钱和别人一起走进他一心向往却从未有机会走进的贡院时,他的被扭曲的心灵崩溃了,竟径直撞在号板上昏死过去,在别人用开水将他灌醒时,仍大哭不止。至于范进,平生遭遇比周进好不到哪儿去。吴敬梓对范进中举时荒.唐可笑的表现刻画得淋漓尽致,已经成了经典的篇章,为许多人所熟悉。迂腐透顶的儒生王玉辉,为了追求所谓的礼教的赞许,他竟同意女儿绝食殉夫。任凭亲家的反对与妻子的痛哭,他最终还是眼睁睁地看着女儿绝食而亡。虚幻与残酷的礼教不仅毁灭了他自己的理智,也毁灭了他的女儿。再如有闲文人,书中对此类文人刻画得最多。作者集中写了三群:湖州莺脰湖高士,杭州西湖斗方诗人,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的名士。其中,湖州莺脰湖高士是最可笑的一群。这些人中,有的本是一些无能之士却自欺欺人地自称高士,还有的明明热衷功名却装作对其不屑一顾的虚伪之士。这些高士最终都暴露了自己庸俗可鄙的嘴脸。再如贤儒奇儒,贤儒以虞博士迟衡山等人为代表,贤儒们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追思古代贤人与古礼,虞博士在赶路途中见穷苦夫妇相继过世,自己掏钱将其埋葬并为他们写祭文;奇儒以天长杜少卿为典型,他乐善好施,即使家财散尽仍不以为意。他轻视功名,拒绝别人给他送来的功名。他狂放不羁,常常携妻子外出踏青饮酒,不管他人闲言闲语。这些人才是民族优秀 文化 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才是整个民族的脊梁和希望。在小说中,他们为了改变庸俗的世风,企图通过仿照古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但最终只落得失败的下场,这一方面反映了作者认识的清醒与深刻,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作者对改造时世找不到思想的出路。

在思想上,作者通过对迂儒有闲文人以及贤儒奇儒的刻画,表达了对封建科举的嘲讽与鄙视。吴敬梓对迂儒的描写尤其成功,周进的悲苦、屈辱,范进的疯狂与虚伪,王玉辉的可憎与可怜在作者的笔下暴露得淋漓尽致。对于他们扭曲的心灵,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小说开头王冕对科举的感叹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代文人有厄”道尽了多少荣辱兴衰。吴敬梓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看得很清楚,它对文人身心的摧残已通过一个个悲剧人物表现出来,由此对科举制的罪恶提出了强烈的控诉。作者对科举的控诉,对儒林(即知识分子)的揭露也是空前的。鲁迅由此佩服地说:“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谓之绝响。” 《儒林外史》的历史地位与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儒林外史》读后感1500字4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余尝读吴文木之《儒林外史》,其书儒者之种.种,光怪陆离,众生百态,不一而足,或吝啬,或迂腐,或势利,或恬淡,或浑雅,比比皆是也。

吝啬者如严监生之属,迂腐者如马纯上之类,势利者则五河县人之流也,恬淡者如庄征君,浑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笔,其历历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盖宽及其邻翁于雨花台绝顶望江上舟船之往来,红日之西坠者,愚窃以为殆有谓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谓时人之去而后人之来,寓述往追来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谓非喻礼乐文章之颓废也欤?噫吁兮,聊聊数笔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谓文木之高妙也。

夫难平者事也,无尽者欲也,而皆出于人,是知世间善恶,皆自人出。夫人者无有穷而欲者无有尽,功名富贵,朝夕挂念,焉之此虚妄之物终为无益也?徒费尽心情,误尽流光,莫如啸傲林泉,梅妻鹤子,快然自足,极娱游于终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温文尔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礼乐之闻,岂如文中之类,礼乐不行,教化不兴,惟知皓首穷经以为仕途,及仕则未知何谓仁义也,无论唐诗宋词文章辞赋也,而尽日所见惟黄白之物,所闻皆为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群贤毕至,以复旧时礼乐之教化者,实文木之喟叹也。由是知之,八股之为害甚矣!

呜呼,圣道之不传也久矣,礼乐之不兴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属终为虚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沧浪,醉舞明月,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之乐也欤?余既怅然,故虽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诚以为此文者哉?

《儒林外史》读后感1500字5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着,对中国的古典名着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缺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着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的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林院名士、市井细民。 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很简单的语言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 拜访 ,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都在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1500字5篇

★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00字4篇

★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1200字5篇

★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5篇

★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笔记2000字4篇

★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00字作文

★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6篇

★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7篇

★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

★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6篇

266 评论

小笼包不怕胖

牛浦郎传中的船上旅行细节也是刻画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段。第二十二回写牛浦郎从芜湖坐船要到淮安府安东县找董瑛,牛浦郎是偷偷地上船的(这和匡超人上船不同),在船上被牛玉圃认亲,船到仪征上岸吃饭,又遇上婊子掌柜的王义安,及王义安招打,这些细节无不与牛浦郎传中的情节相呼应,牛浦郎传是以打打闹闹为特色,而水路旅行细节则暗藏了所有情节线索。牛浦郎在船上被认了亲,是不容牛浦郎插嘴的认亲,随后的情节,牛浦郎有两次找上门来的“亲戚”(一次是牛浦郎在芜湖的旧邻居石老鼠,一次是牛布衣的老伴到安东找牛布衣),两次认亲都闹得不亦乐乎,牛浦郎都被扭去见官,而更为激烈的是牛浦郎招打的情节,这一情节在刻画小说人物形象的水上旅行中,也有细节描写:牛玉圃与牛浦郎到仪征的一个饭店吃饭,碰到了王义安,三个人正吃着,上来两个秀才,看见王义安头戴方巾,不由分说把他打个臭死。这一段极具暴力色彩的插曲,为牛浦郎其后的情节埋下伏笔,牛浦郎在牛玉圃面前耍的滑头就如同王义安戴方巾一样招打。当牛玉圃知道上了牛浦郎的当以后,亟亟到苏州找到牛浦郎,把牛浦郎哄到船上,船开了几天到了龙袍洲,几个夯汉就把牛浦郎打个痛快。读者通过这组故事不难发现,作者是位现实主义作家,因为在现实中,对于除了打一顿,消消恨外,还能对他怎么样?作者没有让掉进河中淹死或让老虎咬死来证明天良没有泯灭。这种用水路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并暗伏情节发展的手段,在描绘主要人物的传记中,都有运用。⑧ 作者笔下的旅行细节是水路的坐船航行的途中细节,旱路只是一笔带过,最多用来连接新的出场人物(如鲍廷玺旱路遇韦四老爷,庄征君旱路遇卢信侯)。⑨ 而第四十四回中也写了余二先生到凤阳、余大先生到无为州和南京的旅行,他们的旅行没有途中细节,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办完事就了。这些旅行也反证了水上途中细节是刻画小说人物形象手段的论点。归纳起来,吴敬梓的旅行写的纷繁多变,从种类上,是水路和旱路,作用上,一是作刻画小说人物性格的手段,二是连接新人物的出场,连接新人物的出场的作用见于水路和旱路两种旅行,而起刻画小说人物形象并暗伏情节发展的作用的旅行只是水上旅行,写法上,水上船行作细节描写,而旱路旅行不作细节描写。2. 存疑的章回中的旅行描写,是旱路细节描写,其特点是冒险经历冒险经历的写法以“奇”取胜,夸张得越离奇越好,与实际的情况,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可能关系不大。第三十四回、第三十五回中庄征君旱路上的细节描写纯属冒险经历,而且也没有为后面的情节设下伏线。从投宿辛家驿遇山东贼头赵大夜劫萧昊轩饷银一节,及老妇走尸故事来看,与刻画庄征君这一人物特征,毫无联系,而且故事怪诞,这两段旱路旅行细节与吴敬梓的风格不同。先看劫萧昊轩饷银一节,行文中明明写道:“那响马贼数十人”,既然是“数十”,响马贼的人数最少也是二十个人以上,我们难以想象一只弹弓,怎么能把这一大帮人打得“一个个抱头鼠窜”?这个情节的写法离可能的现实实际相差太远。老妇走尸细节写得煞有介事,庄征君不但看到尸体走起来,而且还用车子挡在门口拦阻,这种细节的夸张,无非是增加离奇,让读者毛骨悚然。尸体怎么会走?走尸只可能出现在志怪或笔记小说中,谁见过僵尸会走?难以想象,吴敬梓会想到写这样的细节。⑩ 我们津津乐道的《儒林外史》好就好在吴敬梓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11) 如果我们承认这些夸张虚构的细节是出自吴敬梓之手,又何以冠以吴敬梓现实主义作家的桂冠?接下来是第三十八回郭孝子旱路历险记,及由此而接气的第三十九回到第四十回前面一大半老和尚、萧云仙的故事,伪作者不但让郭孝子开步走,也让老和尚迈开了大步,从陕西到四川,一路历险惊心动魄,接着是萧云仙投军历险记,路上险些被木耐一棍子打死了。这三个旱路旅行有一个共同点,即旅行者生命处在危险之中。这种一连贯的、不给读者喘息机会的旅行,在吴敬梓的故事中还不曾出现过,而且,在吴的故事中从不拿生命开玩笑,最为激烈的莫过于两个秀才痛打王义安,和牛浦郎招打。伪作者只顾冒险,很少刻画人物性格,吴敬梓不会这样突然放弃他最根本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创作原则。下面引郭孝子路上遇虎的一段,看看历险记的大至情形,与吴敬梓原作的风格比较:郭孝子乘月色走,走进一个树林中,只见劈面起来一阵狂风,把那树上落叶吹得奇飕飕的响。风过处,跳出一只老虎来,郭孝子叫声:“不好了!”一交跌倒在地。老虎把孝子抓了坐在屁股底下。坐了一会,见郭孝子闭着眼,只道是已经死了,便丢了郭孝子,去地下挖了一个坑,把郭孝子提了放在坑里,把爪子拨了许多落叶盖住了他,那老虎便去了。郭孝子在坑里偷眼看老虎走过几里,到那山顶上,还把两只通红的眼睛转过身来望,看见这里不动,方才一直去了。郭孝子从坑里扒了上来,自心里想道:“这业障虽然去了,必定是还要回来吃我,如何了得?”一时没有主意。见一棵大树在眼前,郭孝子扒上树去。又心里焦他再来咆哮震动,“我可不要吓了下来”。心生一计,将裹脚解了下来,自己缚在树上。等到三更尽后,月色分外光明,只见老虎前走,后面又带了一个东西来。那东西浑身雪白,头上一只角,两只眼就象两盏大红灯笼,直着身子走来。郭孝子认不得是个甚么东西。只见那东西走近跟前,便坐下了。老虎忙到坑里去寻人。见没有了人,老虎慌做一堆儿。那东西大怒,伸过爪来,一掌就把虎头打掉了,老虎死在地下。那东西抖擞身上的毛,发起威来,回头一望,望见月亮地下照着树枝头上有个人,就狠命的往树枝上一扑。扑冒失了,跌了下来,又尽力往上一扑,离郭孝子只得一尺远。郭孝子道:“我今番却休了!”不想那树上一根枯干,恰好对着那东西的肚皮上。后来的这一扑,力太猛了,这枯干戳进肚皮,有一尺多深浅。那东西急了,这枯干越摇越戳的深进去。那东西使尽力气,急了半夜,挂在树上死了。(12) 这一段写得太悬了,难以想象人遇到猛兽还有郭孝子这样的从容不迫。这个细节用“险”和“奇”来吊读者的胃口,与实际的生活经验没多少联系。有谁能够在虎口下生还,是个大问号。第四十三回中大姑塘盐船被劫,这一水上旅行细节与刻画人物形象及随后的情节毫无联系,而且,也没有连接新人物出场的作用,这一旅行的细节的描写与前面所论及的吴敬梓的旅行细节的创作原则相违背。从大姑塘盐船被劫到野羊塘将军大战都是冒险经历。吴敬梓会不会写冒险的经历?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回到吴敬梓的原作中来进行分析。吴敬梓究竟是怎样写他的细节的?他用了哪些材料来组织他的细节的呢?也就是为什么说他是位现实主义作家?我们只需举些例子就可看出吴敬梓的原作与郭孝子遇虎的情节大相径庭。原作对于每个细节的处理,都来自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也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根据经验是可以想象的。举几个例子:写杜慎卿“面如傅粉”,接下来作者写杜慎卿的饮食习惯。杜慎卿请诸葛天佑等三人来吃饭,招待客人的菜是“江南鲥鱼、樱桃、笋下酒之物”,作者特意写了“他(杜慎卿)只拣了几片笋和几个樱桃下酒,…只吃了一片软香糕和一碗茶”,诸葛天佑三人请杜慎卿馆子里吃饭,杜慎卿“勉强吃了一块板鸭,登时就呕吐起来”,杜慎卿皮肤白和他的饮食习惯有直接关系,大量食肉人皮肤就黑。杜慎卿不大吃肉,就和他的“面如傅粉”不矛盾。韦四老爷有“一个通红的酒糟鼻”,随后的情节是韦四老爷在杜少卿家里吃了一天的酒,把一坛子九年陈酒都吃完了,原来韦四老爷好饮、海量。牛玉圃找了几个人在“没人烟”的龙袍洲把牛浦臭打了一顿,把牛浦“又掼倒在一个粪窖子跟前,滚一滚就要滚到粪窖子里面去”,这才使得后面的情节——牛浦被来出恭的黄先生搭救,牛浦在船上拉痢疾——顺理成章。有见识的王太太“预先把一匣子金珠首饰,一总倒在马桶里”,才使得后面的她把沈大脚“揪到马子跟前,揭开马子,抓了一把屎尿,摸了他一脸一嘴”不至唐突。就是沈琼枝敢在利涉桥卖文,也还仗着她有一副好拳脚,把个差人“被他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仰八叉”。吴敬梓用来搭建故事情节的材料无非是些生活日用,是我们每个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琐事:吃喝拉撒,吵架,奉承。作者就是从每日的琐事写出我们特有的心理习惯,没有以“奇”来刺激读者。“吃饭”是每个人最普通不过的行为,吴敬梓就是在吃饭上大作文章。让他的人物、场景总是相称,在饭桌上作者肆意发挥他塑造人物形象的天才。粗略统计,每个人物传记开始,新人物初识,总是要吃饭,如此方便的情节材料不但非常符合我们的民情,而且,饭桌子上的放松总是让人表现本来的面貌。加之,作者通过每次列出的具体菜样,随手拈来体现人物的社会地位,风俗民情等等。“吃饭”让作者写得千姿百态。薛家集的人备分子在申祥甫家请周进吃饭,“乃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之类”,叫一声“请”,“早去了一半”。只这两句话,概括了村民们的吃相,同时吃的什么,也一目了然。众人都喝清茶,“只有周、梅二位的茶杯里有两枚生红枣”,就是这两枚生红枣,说明了读书人与村庄上农人不同。王举人吃饭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了,王惠吃的是鸡、鱼、鸭、肉;周进吃的是“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王举人不把一个没进学的穷教书的看在眼里的心态,作者通过吃饭这个细节让读者一目了然。僧官慧敏一听到“前日煮过的那半只火腿,吊在灶上,已经走油了,做的酒,也熟了”,早忘了自身的处境,跟着何美之就到了他家,就是何美之的这句话,不但使读者对随后发生的情节不产生怀疑,而且能心领神会,按照一般常识,出家人更馋,哪能听说火腿走油的话?这样恰到好处的描写,在吴敬梓原作中不胜枚举。严监生吝啬小气的特性和严贡生霸道的习气,作者也是通过“吃饭”上的习惯来发挥:像我(严监生)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家兄寸土也无,人口又多,过不得三天,一买就是五斤,还要白煮的稀烂;上顿吃完了,下顿又在门口赊鱼。当初分家,也是一样田地,白白都吃穷了。而今端了家里花梨椅子,悄悄开了后门,换肉心包子吃。(13) 严监生舍不得吃,还要罗嗦其兄严贡生家爱吃。小气鬼舍不得吃,在现实中处处能够碰到,而且文学作品中也不乏鲜明的形象。(14) 吝啬是导致严监生生病毙命的根源,最后作者还用两根灯芯子的情节把吝啬鬼的形象推到极致。(15) 而严贡生好花,爱吃,也为他在乡下横行霸道,敲诈勒索乡民的恶习提供了根据。围绕“吃饭”材料,写得尤其好的一段是马二先生游西湖,马二先生为救朋友蘧公孙把钱都献出去了,口袋空空游西湖,作者让马二先生的目光全落在西湖的茶馆、饭店上。这样对没钱的人首先惦记的是吃这种微妙心态的准确把握,让读者拍案叫绝,作者只寥寥几句白描,马二先生的质朴可爱跃然纸上。读者都钟爱马二先生,原因就是作者让马二先生表现了普普通通人的心理,没钱的时候,只想着吃,没心思看女人。以上的例子足以说明吴敬梓的人物形象,是以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细节,而不是用离奇的冒险细节刻画出来的。吴敬梓既然用日常生活琐事来组建他的细节,他关心的首先是世间的吃喝拉撒,那些冒险行径对这位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作家来说,不具任何吸引力。这位心细如丝、对他的细节如此呕心沥血的作家怎么会想到用大老虎来吓唬读者?3. 伪作中的情节发展没有高潮吴敬梓原作中以每个人物传记为单位,情节发展是按照起因——高潮——结局三段式布局的。全书整个情节还有一个总高潮(祭泰伯祠)。就单个故事而论,故事开始时首先通过吃饭或拜访来聚集、介绍人物,人物都介绍完了,导入情节高潮,然后是高潮后发展结局。人物介绍的方式一般有配角引出主角和主角直接出场两种,配角还担任中间过渡人物的脚色,主角也往往是接下来故事的引导脚色。周进传:由薛家集的人引出周进,作者着重描写薛家集人的势利,结果导致周进哭号板(高潮),发展结局是商人相帮,周进中进士。范进传:由周进连接,范进直接出场,范进的贫穷加上老丈人时不时的辱骂,导致范进中举发疯(高潮)。由范进过渡到张静斋,到严贡生。二娄把参加莺脰湖宴集的人物聚齐了,故事就到了高潮(大宴莺脰湖),其故事结局,什么都是假的。凡此种种,传记故事总有情节高潮,而吴敬梓在设置故事气氛和铺陈情节时,通过描述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想象的细节,把情节高潮的夸张感觉降到最低,让读者感到情节的发展应该如此。而伪作章回由于细节描写就用了夸张,所以传记故事中就不能形成情节的发展高潮,从郭孝子、甘露僧到萧云仙都找不到情节高潮,所以叙述的故事就异常呆板。由此看来,这是两种不同的组织故事的方法。不能设想,吴敬梓同时使用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因为,为什么被我们认为是伪作章回的部分恰恰用了不同于原作的组织故事的方法?其次,如果这两种方法都是吴敬梓所用的话,理应该在小说中间隔开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集中在小说的第三部分。

283 评论

苦丁茶1苦丁茶

《儒林外史》第二回中写薛家集众人要在观音庵商议闹龙灯之事,庵中住持和尚端上茶盘,茶盘里的东西都是我们熟知的,分别是:云片糕,红枣,瓜子,豆腐干,栗子,杂色糖。 一、云片糕云片糕又名雪片糕,是江苏地区传统的糕类美食。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到淮安府城河下镇汪姓盐商处驻跸,汪家拿出家传糕点进献,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特许为此点心赐名。本应赐名为“雪片糕”,没想到乾隆笔误,将“雪”写成“云”,故用了云片糕这个称呼。 在四川,云片糕又叫桃片糕,其身雪白或掺些炒香的核桃仁,切成薄片,入口绵软香甜,是孩提时心心念念的零嘴。到大了,听到路上有人吆喝:“桃片糕,绿豆糕,丝丝糕……”跑去买点回来,一尝,早已没了童时的味道。不知道是云片糕的味道变了,还是我变了? 二、红枣红枣有大小之分。大枣肉厚,待晒干后肉转絮状且略带苦味,适合煲汤;有种名叫灰枣的小红枣,果肉紧实,甜味十足,干吃泡茶都是不错的选择。 红枣虽然寻常,但种植历史却非常悠久。据考古研究表明,中国枣的栽培历史至少有3000年,最早的栽培中心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汉代以后遍及华夏南北大地。 枣树结果量大,寿命也长,被古人予下“多子多福,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到了明朝,红枣成为一种普通的作物,走入寻常百姓家,也无怪乎被和尚拿来待客了。 三、瓜子瓜子待客的习俗沿用至今。每逢过年过节,家里人总爱去超市提一大袋瓜子回来。小孩喜欢磕,大人也喜欢,麻将桌上等人出牌时,抓个放在嘴里,上下牙齿一碰,香脆的瓜子仁掉到了舌头上,真是又解馋又打发了无聊的时间。 冬日磕瓜子是一绝,缩在被窝里,任凭北风呼啸也带不走一室温暖,这时候再配点瓜子:五香的、核桃味的、红枣味的……任你选择,再追几部时兴的剧,即便神仙来了,也不肯换呢。 瓜子不是本土物种,起源于北美,直至明末嘉靖时期,才由南洋传入中国。《儒林外史》以明成化末年为背景,此时向日葵尚未传入中国,怎么可能用来招待客人呢?但“瓜子”一词由来已久,最早载于北宋初年书《太平寰宇记》。由此可见,此“瓜子”非彼“瓜子”,晚明前磕的瓜子,更多是西瓜子。 噫!葵瓜子吃过,南瓜子吃过,连松子也吃过,就是没有吃过西瓜子。不!也算是吃过的,每年夏天大啖西瓜时,也有不少“漏网之鱼“钻进肚里,脆生生的,但也仅此罢了。 四、豆腐干“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缸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要说最经济的农作物当属黄豆了。君不见,穿越种田文里常常有卖豆腐的桥段,成本低廉、销路广、还不会造成浪费。不信?听我一一道来:豆子磨浆可作早餐,卖不完点成豆腐可做菜,豆腐卖不完还可以做豆腐干、豆腐乳,当零嘴也可以做菜,保质期还长,不正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吗?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笑谈,但黄豆制品确实是中国人食谱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且不说豆花、豆腐、腐竹……这些人尽皆知的东西,单单谈一谈我们地方特产,就足以废不少笔墨。 都说“食在四川,味在乐山”但论小吃,当首推犍为,犍为小吃又以咔咔儿最为特殊。 咔咔儿也就是三角状的油炸豆腐干。说它美味,也确实难以忘怀。但凡从本地出去的,只要有机会总得让人捎一大包带过去,以解相思之苦;要说特殊,也只能说它像大姑娘一样,出不了远门。你说奇怪不奇怪?在城里和附近的乡镇,随处可见卖咔咔儿的小摊,更有甚者排起长队,一咔难求。然而,再往市区走,这东西就少见了。偶尔碰上卖家,那也是冷冷清清,少有人问津。买来一尝,嗬!醋太淡!豆面不香!豆腐干太老,跟嚼木头渣一样,难怪不受欢迎。 咔咔儿的做法简单,但要做得好吃是不容易的。首先是灵魂醋汁,不能用原醋,须得加葱蒜熬一熬。太甜会腻口,太酸会掩盖食材的味道,这个度着实不好把握。其次是豆腐干炸的要酥脆一些,但不能过火,过火会老,火候不够则过于绵软,口感都奇差。 至于调料,其他的都可以缺,豆面、白糖、核桃油是不能缺少的,尤其是豆面,必须用辣锅炒香,回潮了一点都不行。 扯远了,古人的豆腐干长什么样,我查了半天也没发现一星半点,大抵是宜宾南溪豆腐干那样的吧! 五、栗子谈到板栗最先想到的是糖炒栗子,口感像是烧熟的红皮白心红苕。 我甚少吃板栗,也没见过板栗树,只从他人口中得知板栗外面有层毛刺,很扎人。 板栗也很难剥,刚出炉的还好,轻轻一捏壳就碎了。待凉了,还得放在牙上咬个口子才能去掉外壳,真是麻烦,远不及瓜子来得便利,这就不多谈了。 六、杂色糖古人最早吃的糖是麦芽糖,麦芽糖又分为块状的“饧和稀状的“饴”,现今的麦芽糖多为块状。 糖是小孩爱吃的东西,远远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就会飞快跑回家舀一钵米去换点麦芽糖吃。麦芽糖被敲成小小的碎块,一口一个,真实痛快!那时候没有冰箱,过夜后麦芽糖就粘在一起,往往需两人合力才能掰开,咬一口,糖丝可以拉的很长。 现在,各式糖果应有尽有,麦芽糖沦为忆旧的小玩意儿。偶尔可以看见头发花白的老者,肩背竹编背篓,走街串巷,清脆的叮叮当当声在车水马龙间回响。 他们老了,麦芽糖会老吗?

109 评论

相关问答

  • 儒林外史专题研究小论文

    一、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家自其曾祖起一直科第不绝,官也做得相当发达,有过五十年“家门鼎盛”(

    狮子跃峡谷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儒林外史论文题目

    我来提供几个有创意的论文题目:(1)从《儒林外史》、《镜花缘》到《儿女英雄传》——论清朝知识分子眼中的科举制度。这篇论文的要点:上述三部章回体小说都用了大量的篇

    洁博利郑少波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儒林外史选题

    论文如何定题目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

    想疯狂旅行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儒林外史主题的观点论文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此刻读来,仍感叹不已。这次我

    刘彦热茶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与儒林外史饮食有关的学位论文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儒林外史》 读后感 1500字,欢迎借鉴参考。

    好吃的小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