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47

荷兰小乳牛
首页 > 期刊论文 > 黄水谣的毕业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好猫宝宝

已采纳

朗诵词) 是的, 我们是黄河的儿女! 我们艰苦奋斗, 一天天地接近胜利. 但是, 敌人一天不消灭, 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 不信,你听听 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 (合唱) 黄水奔流向东方, 河流万里长. 水又急, 浪又高, 奔腾叫啸如虎狼. 开河渠, 筑堤防, 河东千里成平壤. 麦苗儿肥啊, 豆花儿香, 男女老少喜洋洋. 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 奸淫烧杀, 一片凄凉,(凄凉) 扶老携幼, 四处逃亡,(逃亡) 丢掉了爹娘, 回不了家乡! 黄水奔流日夜忙, 妻离子散, 天各一方! 妻离子散, 天各一方!

155 评论

小蓉~蓉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之后,《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二:作者 冼星海,生于一九○五年六月十三日(农历五月十一日),原藉广东番禺,父亲冼喜泰是一个船工,在他出世时已去世,母亲黄苏英是一个农村妇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岁时祖父去世,随母亲到南洋,进了一所旧式学校,攻读四书五经。后转到英国人办的英文学校,攻读英文。十一岁转到华侨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两年,回到广东,进岭南大学附中,又升入大学,一直以半工读来维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学习结束,做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和岭南大学音乐教员。二十一岁那年到北京进北大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翌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一九二九年离开国立音乐院,加入田汉所组织的南国剧社。 一九三○年,二十五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随奥伯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进过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创办的音乐学校,做过饭店堂馆、修指甲和咖啡店的杂役和音乐师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风》(三重奏),明显地受到当年他跟从过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响。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国,改变了创作方向,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与公司意见不合而辞职,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任《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的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为《日出》、《大雷雨》等剧作曲配音。“八·一三”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年底留武汉,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与张曙等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翌年十一月,第三厅工作受阻碍,奔赴延安,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冼星海在苏联的最后五年,完成不少器乐作品,包括有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交响乐《中国生活》、中国舞曲三首、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德》,而《中国狂想曲》则不幸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三:《黄河大合唱》引起的轰动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1985年在冼星海同志逝世40周年之际,香港举办了历时14天的“黄河”音乐节。《黄河大合唱》全曲演唱仅40分钟,然而那天的谢幕竟长达20多分钟。在台湾,《黄河大合唱》被禁演的时间长达40多年。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到香港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对《黄河大合唱》演出解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人想办法争取《黄河大合唱》在台湾的演出,各种报纸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呼吁。在台湾被禁锢了40多年的《黄河大合唱》最终得以演出。 2001年4月14日,美国纽约的百老汇春意盎然。“黄河之声”中国经典名曲音乐会吸引了来自香港、台湾和大陆的旅美华人,也吸引了众多的美国人。美国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纽约时报》两次介绍该音乐会。 音乐会的下半场是美国人用中文演唱气吞山河的《黄河大合唱》。开场的《黄河船夫曲》激烈紧张,这段唱曲节奏较快,歌词绕嘴,对于美国歌手们来说发音相当困难,但他们那种“咬文嚼字”、一字一句毫不含糊的态度,反而把乐曲表现得更有力度。美国合唱团的女声部音质清丽,极富弹性,中文发音准确,金发碧眼的女士们以热爱家乡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把合唱曲中的《黄水谣》表现得有如春波婉转,映出了黄河两岸农田村舍。合唱的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将音乐会推到黄河的浪峰,当《黄河大合唱》在合唱团八十几位队员多次重复的“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的高亢歌声中结束时,激动万分的观众一下全都站起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热情的欢呼声向中美艺术家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情和由衷的感谢。观众中的美国人从节目单中的英文介绍和演员们表现的音乐中也听懂了“黄河”,他们与中国听众一样情绪高昂,热烈地鼓掌。再三谢幕的全体演员们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又唱起了《保卫黄河》,这时观众们情绪高昂,以有节奏的掌声加入了这雄壮的进行曲,还有不少人跟着唱起来。歌声结束,激动的观众们还不愿离去,又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最后演员们唱了三遍《保卫黄河》,音乐会才徐徐落下帷幕. 4.《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当时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邬析零指挥抗敌三队于陕北大礼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挥鲁迅演出队演出。 今日已贵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却仍然存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或许在今日重温一下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对欣赏这部作品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际演剧第三队来延,光未然同志把黄河歌词写好后即交我去谱,写成后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其后鲁艺周年纪念晚会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举行了两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评。 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这曲是在鲁艺一个小窑洞(鲁艺旧址)里写成的,为着第三队要离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时间连总谱和合唱写成了。因为各地不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所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和各国都可采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 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 还在延安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重庆和国内各报都有说及《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期中新音乐的创举。当我一九四○年夏天在西安办事处时,萧三告诉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报报导我和《黄河大合唱》;苏联名记者和摄影师卡尔门先后在“国际文学”和一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帜”写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国的一年》,其中也有关于我和《黄河大合唱》的评论。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就满足。尤其是有一天,吴玉章同志当全体鲁艺术学生教员集合时,说及我的努力和《黄河大合唱》得到国际上的嘉许,我听了之后,自问渐愧,因为我历年所想创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产,一方面又要精练,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渐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写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我不曾忘记丹第八十三岁临死前还对我们说,他想写作,仍想完成他关于理查特·瓦格纳的文章!罗曼·罗兰七十三岁的时候仍想学习俄文,因为他发现俄国文学的宝藏。贝多芬临死时说:‘我不过写了几个音符……’我是什么东西呢?比较他们差得多了,还不更努力么?” 黄河大合唱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 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咳哟!划哟……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打进船! 咳哟!划哟…… 伙伴啊,睁开眼! 舵手啊,把住腕! 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莫胆寒!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咳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咳哟!咳哟! 哈哈哈哈……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划哟…… 第二乐章:黄河颂 (朗诵词)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朗诵词)黄河! 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这里, 我们要在你的面前, 献一首长诗, 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歌词)黄河之水天上来, 排山倒海, 汹涌澎湃, 奔腾叫啸, 使人肝胆破裂! 它是中国的大动脉, 在它的周身, 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红日高照, 水上金光迸裂. 月出东山, 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 跳跃着, 像一条飞龙, 日行千里, 注入浩浩的东海. 虎口龙门, 摆成天上的奇阵; 人, 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 就是毒龙 也不敢在水底存身. 在十里路外, 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 象烧着漫天大火, 使你感到热血沸腾; 其实 凉气逼来, 你会周身感到寒冷. 它呻吟着, 震荡着, 发出十万万匹马力, 爷了地壳, 冲散了天上的乌云. 啊,黄河! 河中之王! 它是一匹疯狂的猛兽, 发起怒来, 赛过千万条毒蟒, 它要作浪兴波, 冲破人间的堤防; 于是黄河两岸, 遭到可怕的灾殃: 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 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 使千百万同胞 扶老携幼, 流亡他乡, 挣扎在饥饿线上, 死亡线上! 如今 两岸的人民, 又受到了空前的灾难: 东方的海盗, 在亚洲的原野, 伸张着杀人的毒焰; 于是饥饿和死亡, 像黑热病一样, 在黄河的两岸传染! 啊,黄河! 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 你亲眼看见, 这五千年来的古国 遭受过多少灾难! 自古以来, 在黄河边上 展开了无数血战, 让垒垒白骨 堆满你的河身, 殷殷鲜血 染红你的河面! 但你从没有看见 敌人的残暴 如同今天这般; 也从来没有看见 黄帝的子孙 像今天这样 开始了全国动员. 在黄河两岸, 游击兵团, 野战兵团, 星罗棋布, 散布在敌人后面; 在万山丛中, 在青纱帐里, 展开了英勇血战! 啊,黄河! 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 古往今来, 在你的身边 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但是, 你从不曾看见 四万万同胞 像今天这样 团结得如钢似铁; 千百万民族英雄, 为了保卫祖国 洒尽他们的热血; 英雄的故事, 像黄河怒涛, 山岳般地壮烈! 啊,黄河! 你可曾听见 在你的身旁 响彻了胜利的凯歌? 你可曾看见 祖国的铁军 在敌人后方 布成了地网天罗? 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 不让敌人渡过! 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 埋葬在滚滚的黄河! 啊,黄河! 你奔流着, 怒吼着, 替法西斯的恶魔 唱着灭亡的葬歌! 你怒吼着, 叫啸着,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胜利的凯歌! 第四乐章:黄水谣 (朗诵词)是的, 我们是黄河的儿女! 我们艰苦奋斗, 一天天地接近胜利. 但是, 敌人一天不消灭, 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 不信,你听听 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 (歌词)黄水奔流向东方, 河流万里长. 水又急, 浪又高, 奔腾叫啸如虎狼. 开河渠, 筑堤防, 河东千里成平壤. 麦苗儿肥啊, 豆花儿香, 男女老少喜洋洋. 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 奸淫烧杀, 一片凄凉,(凄凉) 扶老携幼, 四处逃亡,(逃亡) 丢掉了爹娘, 回不了家乡! 黄水奔流日夜忙, 妻离子散, 天各一方! 妻离子散, 天各一方!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朗诵词) 妻离子散, 天各一方! 但是, 我们难道永远逃亡? 你听听吧, 这是黄河边上 两个老乡的对唱. (歌词) 张老三,我问你, 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 过河还有三百里. 我问你,在家里, 种田还是做生意? 拿锄头,耕田地, 种的高梁和小米. 为什么,到此地, 河边流浪受孤凄? 痛心事,莫提起, 家破人亡无消息. 张老三,莫伤悲, 我的命运不如你! 为什么,王老七, 你的家乡在何地? 在东北,做生意, 家乡八年无消息. 这么说,我和你, 都是有家不能回! 仇和恨,在心里, 奔腾如同黄河水! 黄河边,定主意, 咱们一同打回去! 为国家,当兵去, 太行山上打游击! 从今后,我和你 一同打回老家去! 第六乐章:黄河怨 (朗诵词) 朋友! 我们要打回老家去! 老家已经太不成话了! 谁没有妻子儿女, 谁能忍受敌人的欺凌? 亲爱的同胞们! 你听听 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 (歌词) 风啊, 你不要叫喊! 云啊, 你不要躲闪! 黄河啊, 你不要呜咽! 今晚, 我在你面前 哭诉我的仇和冤. 命啊, 这样苦! 生活啊, 这样难! 鬼子啊, 你这样没心肝! 宝贝啊, 你死得这样惨! 我和你无仇又无冤, 偏让我无颜偷生在人间! 狂风啊, 你不要叫喊! 乌云啊, 你不要躲闪, 黄河的水啊, 你不要呜咽! 今晚, 我要投在你的怀中, 洗清我的千重愁来万重冤! 丈夫啊, 在天边! 地下啊, 再团圆! 你要想想妻子儿女死得这样惨! 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算! 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朗诵词) 但是, 中华民族的儿女啊, 谁愿意像猪羊一般 任人宰割? 我们抱定必死的决心,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歌词)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 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靳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朗诵词) 听啊: 珠江在怒吼! 扬子江在怒吼! 啊!黄河! 掀起你的怒涛, 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 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 发出你战斗的警号吧! (歌词) 怒吼吧,黄河! 掀起你的怒涛, 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世界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啊----! 五千年的民族, 苦难真不少! 铁蹄下的民众, 苦痛受不了! (重复) 受不了……! 但是, 新中国已经破晓; 四万万五千万民众 已经团结起来, 誓死同把国土保! 你听,你听,你听: 松花江在呼号; 黑龙江在呼号; 珠江发出了英勇的叫啸; 扬子江上 燃遍了抗日的烽火! 啊!黄河! 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 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词光未然:张光年(1913-2002)笔名光未然。湖北老河口人。中共党员。1935年肄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任抗日救亡秋声剧社社长,拓荒剧团团长,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中共特支干事会干事,缅甸仰光《新知周刊》主编,缅甸华侨青年战工队总领队,《民主周刊》北平版编辑负责人,1949年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创作室主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剧本》月刊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主席。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冼星海(1905-1945),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见光即无父,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亚,母亲当上了佣人,糊口过日子。冼氏读过三四年私塾,曾在圣安得烈英校上过课。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申请入养正,寄宿在校,半工半读,工作是负责管理摇铃,直到1921年六月,高级小学三年级毕业为止。当时冼氏为区健夫所赏识,选他加入其在1917年创设的铜乐鼓喇叭队。因具音乐天赋,不久升任金线三粒星肩章的乐队队长及指挥。区氏不在时,代行其职权。这段时期,乐队所吹奏的曲谱,全是雄浑壮烈的军歌和进行曲,对冼氏往后之音乐创作有深远的影响。16岁时随林耀翔校长到广州之岭南大学附属学校升学。1925年入岭南大学文科。1926年,他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1928年入上海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这时期他参加了田汉等人搞的“南国社”活动。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 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1935年回到中国。1936年他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状志凌云》配乐。1937年为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作曲配乐。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爆发,他参加了由洪深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等地宣传抗日。冼氏加入了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后离开到延安去。1939年他的力作〈黄河大合唱〉出炉了!冼氏受聂耳(1912-1935)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在悼念聂耳辞世三周年一文中,写道:“聂耳先生虽然没有像许多音乐家一样的环境与修养,然而他具有的是青年活泼的创造力和斗争性的特点,因此,他的作品得到了广大群众之爱好与传诵。尤其在目前,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国际上都公认《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雄伟的一首歌曲。聂耳先生的伟大就在此。他永远是年青的音乐家,他永远站在青年音乐家的前面,他已经给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新兴音乐的大路。” 1940年5月他到苏联为抗战记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作曲,配音。 冼氏是位多产作曲,直至去苏联之前,他创作了《运动会》,《战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江南三月》,《到敌人后方去》,《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以《黄河大合唱》,饮誉乐坛。冼氏早年立志创作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可说是十分充分体现了他努力的方向和抱负。 在苏联期间,他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交响乐乐谱,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中国生活》,《阿曼盖尔达》,《中国狂想曲》。《中国生活》反映出他对祖国的思念。 冼氏在苏俄生活极为困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冼氏图从蒙古回国,因受阻只好留居下来。一次因排队轮购粮食时,晕倒街头,幸得一位苏联女青年之救助,过了险关,后他们结成夫妇

112 评论

happyzhang123

可以从一个作文网找

231 评论

内务府大总管

永恒的黄河——介绍《黄河大合唱》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词光未然:张光年(1913-2002)笔名光未然。湖北老河口人。中共党员。1935年肄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任抗日救亡秋声剧社社长,拓荒剧团团长,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中共特支干事会干事,缅甸仰光《新知周刊》主编,缅甸华侨青年战工队总领队,《民主周刊》北平版编辑负责人,1949年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创作室主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剧本》月刊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主席。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冼星海(1905-1945),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见光即无父,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亚,母亲当上了佣人,糊口过日子。冼氏读过三四年私塾,曾在圣安得烈英校上过课。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申请入养正,寄宿在校,半工半读,工作是负责管理摇铃,直到1921年六月,高级小学三年级毕业为止。当时冼氏为区健夫所赏识,选他加入其在1917年创设的铜乐鼓喇叭队。因具音乐天赋,不久升任金线三粒星肩章的乐队队长及指挥。区氏不在时,代行其职权。这段时期,乐队所吹奏的曲谱,全是雄浑壮烈的军歌和进行曲,对冼氏往后之音乐创作有深远的影响。16岁时随林耀翔校长到广州之岭南大学附属学校升学。1925年入岭南大学文科。1926年,他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1928年入上海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这时期他参加了田汉等人搞的“南国社”活动。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 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1935年回到中国。1936年他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状志凌云》配乐。1937年为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作曲配乐。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爆发,他参加了由洪深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等地宣传抗日。冼氏加入了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后离开到延安去。1939年他的力作〈黄河大合唱〉出炉了!冼氏受聂耳(1912-1935)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在悼念聂耳辞世三周年一文中,写道:“聂耳先生虽然没有像许多音乐家一样的环境与修养,然而他具有的是青年活泼的创造力和斗争性的特点,因此,他的作品得到了广大群众之爱好与传诵。尤其在目前,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国际上都公认《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雄伟的一首歌曲。聂耳先生的伟大就在此。他永远是年青的音乐家,他永远站在青年音乐家的前面,他已经给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新兴音乐的大路。”1940年5月他到苏联为抗战记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作曲,配音。冼氏是位多产作曲,直至去苏联之前,他创作了《运动会》,《战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江南三月》,《到敌人后方去》,《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以《黄河大合唱》,饮誉乐坛。冼氏早年立志创作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可说是十分充分体现了他努力的方向和抱负。在苏联期间,他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交响乐乐谱,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中国生活》,《阿曼盖尔达》,《中国狂想曲》。《中国生活》反映出他对祖国的思念。冼氏在苏俄生活极为困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冼氏图从蒙古回国,因受阻只好留居下来。一次因排队轮购粮食时,晕倒街头,幸得一位苏联女青年之救助,过了险关,后他们结成夫妇。他在延安之妻钱韵玲,当时可能不知情,后也改嫁了。由于生活艰苦,营养不足,冻饿成病,延误医疗,1945年10月30日患肺病客死他乡。他在贫困中成长,一生亲历了中华民族百般受侮辱和欺凌,眼见同胞到处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人间。他积极地创作支援抗战,他来到了天寒地冻的苏联,在饥寒交迫中,仍旧辛勤作曲,不幸积劳成疾,在深深的乡愁中客死他乡,时方40,精华早逝。虽然他看不到中华民族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他的作品仍旧继续动员和鼓舞着中华民族,与日寇周旋到底。他以西方之长,创作出具有民族色彩音乐的作曲道路,给振兴中华文化的崇高事业,指出了新的方向!当人们提起养正,就会想起冼星海,当人们听到《黄河大合唱》那雄伟悲壮的歌声,就会想起冼星海,被他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崇高人格,深深地感动。时光飞逝,岁月悠悠,著名合唱指挥家严良坤,如今巳是74岁高龄了。从他l4岁执棒起,巳数不清排演了多少古今中外的合唱作品,然而,使他魂灵所系、情有独钟、巳排演了近千场的却是光未然作词、洗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以下简称《黄河》)。正如严良坤自巳所说:"我的整个音乐演出生涯是在《黄河》歌声中成长起来的。1939年4月初,抗战演剧三队的30多名演员在邬析零指挥下在延安首演了《黄河》,5月14日,冼星海亲自指挥演剧三队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组成的100人合唱队演唱《黄河》毛主席听了特别高兴,连连称赞了三声:"好!好!好!周总理为演出《黄河》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1940年秋,在抗战大后方重庆,严良坤指挥孩子剧团首演了《黄河》,接着李凌、赵讽主办的《新音乐》杂志,连续登载了〈黄河大合唱》的乐谱,《黄河》的歌声就插上了翅膀,飞遍了大后方的田野、城市、村庄,到处风起云涌般响起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甚至在国民党宪兵队的操场上都唱起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歌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鼓舞了人民的抗战意志,表达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精神。1946年在重庆为纪念冼星海逝世一周年举行的音乐会上,严良坤再次指挥了《黄河》,歌声一停,周恩来同志率先鼓掌,李公朴先生激情满怀地指挥全场高唱《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激昂键壮的歌声吓跑了企图捣乱的特务,令人激动的场景永远留在了严良坤的记忆中。以后〈黄河〉的歌声似黄河波涛,在祖国大地奔腾、咆哮、卷起波涛。1945年,由宋庆龄赠送的《黄河》乐谱带到美国,10月24日在纽约庆祝联合国成立 的纪念会上,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用英文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1956年,莫斯科举办中苏友好旬,由苏联国家交响乐团、俄罗斯国家合唱团用俄文演唱了〈黄河〉。正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的严良坤担任艺术顾问,李德伦任指挥,郭淑珍独唱〈黄河怨〉,此后〈黄河〉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世界上不同肤色的各国人民用不同的语言在环球上下高歌《黄河》。十年动乱,"四人帮"下令将《黄河》的词全部改掉,提出"留曲不留词"。于是,出现了把"风在吼,马在叫"改成“毛主席,发号召”,把"河边对口曲"中"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改成"指导员,我问你,前线有啥好消息”。直到1975年纪念星海逝世30周年时,星海夫人钱韵玲写信给毛主席,毛主席指示全部照原词唱《黄河》才又响彻在中华大地。1985年星海逝世40周年,香港举办了历时14天的"黄河"音乐节,严良坤率领中央乐团合唱团赴港与当地28个合唱团合作,指挥千人演唱《黄河》,全曲演唱40分钟,谢幕竟长达20分钟。严良坤说:"我干了40多年指挥,从未有过这么长时间的谢幕。"在掌声如潮、群情振奋中,他激动地向全场听众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们同是炎黄子孙、共饮黄河水,今天我们在一起高唱黄河曲,共慰赤子心……·。, 1991年《黄河》创作发表50周年,香港林克汉管弦乐团演出《黄河》严良坤又应邀前往指挥,拥有l400个座位香奋港大会堂音乐厅宣告爆满,连站票也售光。当严良坤在香港听到台湾同行在长期不懈的奋争后,终于使在台湾被禁锢了40年的《黄河》得以全部演出的喜讯后,兴奋不已,他把中央乐团录制的《黄河》的唱片、钢琴伴奏谱、臂弦乐总谱和有关资料赠送给台湾的同行们。1985年,严良坤和星海的女儿洗妮娜从北京护送冼星海骨灰到广州。当时 有人说星海是人民音乐家,但不是无产阶级音乐家。严良坤不想参加辨论,他想有那时间打嘴吧官司,我还多演几场星海的作品呢。从那时到现在,他就一 直在还这个宿愿,近十多年来,在北京、在黄河即将出海的岸边、泉城济南、山城重庆、贵阳、春城昆明、新疆、陕西、武汉、大连、安徽……在纽约、旧金山、多伦多、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等海内外华人都在他的指挥下同声高唱《黄河》,尽管大家信仰、修养不同,年龄不一,方言各异,但在《黄河》的歌声中,心在互相碰撞,血液在一起融汇,共同自豪地呼喊:“我是中国人”严良坤激动地说:“黄河当年是激励中国人民挽救危亡的意志,现在是凝聚海内外人、振奋大家、鼓舞大家的力量。”马来西亚一个华侨在祝贺中央乐团演出成功的宴会上,即席朗诵了他写的一首诗,:“我们的血液是黄河的支流,我们的心脏为黄河而跳动。”1993年8月,中央乐团合唱访问纽约演出《黄河》,本来演出时间仅一个半小时,但由于不断加演和连续谢幕,使一台演出竟长达两个半小时。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4月严良坤率团在马来西亚的9个城市里,演出11场《黄河》,散场后听众久久不肯离去,一些当年的老华侨围着他们同声歌唱《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的雄壮歌声响彻云宵。6月北京市委举办了空前未有的、由50所高校大学生演唱的万人《黄河大合唱》,在北京和全国引起很大轰动和反响。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对青年学生一次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10月份在广州组织全市近百个合唱团的1500人演唱《黄河》达到了有史以来演唱《黄河》规模的顶峰。8月,严良坤率中央乐团合唱团再次访美,在纽约林肯纪念堂指挥大陆、港台、海外300多华人演唱《黄河》,创东方人在美国演出的最大规模,很多华人从上百英里外的城市,甚至从其他国家赶来聆听这场音乐会。在华盛顿演出时,通往剧场的几条高速公路车水马龙,全被车塞满,9月份,严良坤又两次赴台湾演出《黄河》。仅1995年,严良坤就演出《黄河》36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和高度的赞誉。但严良坤却诚恳地说:"这并不是我个人的成就,而是《黄河》所蕴含的民族气魄、爱国精神和音乐的强烈艺术感染力,"严良坤从14岁指挥《黄河》到今天,巳是60个春秋过去了,他称自己是指挥《黄河》的专业户,此话不假,他对〈黄河》的艺术造诣和取得的成功经验,是令人折服的,称他为《黄河》的权威指挥家和诠释者,也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问到严良坤是怎样排练和指挥演出《黄河》时,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首先他说:有人说《黄河》是宣传品,任何一个宣传品必须真实地反映时代,对社会和人民起到鼓舞和向上的作用,但它同时又是艺术品,而不是口号似的,像和尚念经那样没有生命力,只要反映了人民的需要、希望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能打动人,那就既是宣传品,又是具有艺术生命力的艺术品。《黄河》是星海充分运用艺术规律表现时代精神、倾吐人民感情、希望,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不朽之作,因而,它牢牢地站住了,并且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尽管〈黄河〉经受了那么多的挫折,但一旦解放了桎梏,就会迸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有些年轻人说流行歌曲是横的艺术,〈黄河〉是竖的艺术,横的艺术像狂风席卷大地,一天之内全国都唱一首歌,但过几天就烟消云散了,竖的艺术可能只有50%的人欣赏、喜欢,但它经得起岁月的磨练和时代的考验,仅管年代久远,它感人的生命力永远不减。谈到〈黄河〉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处理时,严良坤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里既洋溢着他对这部作品的感情,更包括60年来他指挥这部作品积累的经验。严良坤说:“我们是用艺术手法表现黄河,如〈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怨〉,都是讲黄河,但又不是实在的具体的黄河,不是黄河本身,而是表现一个伟大的时代,表现中华民族 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中国人民经过百年的奋斗牺牲,才赢得侵略者首次在投降书上签字的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黄河》不是用政治代替艺术,用口号代替艺术,而是用艺术手法和艺术规律来适应政治需要,塑造出完美的政治形象。《黄河》的每一章都不雷同,各具自已的性格、特点、每段都扣人心弦。俗话说:‘艺离人胆大’正是星海把自己的音乐扎根在中华民族肥沃的土壤中,他又掌握了苏联的、现代派等多样的艺术创作手法,他写出的音乐饱含着中国泥土的芳香,他又有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不顾身的气魄,才能创造性地写出新鲜的中国情调;写出全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心声,他的音乐既无比亲切,又振奋人心。他在延安物质那样匮乏的艰苦条件下,仅有从首长夫人那里借来的7斤白糖做营养,竟以短短6天的时间,谱写出这样辉煌的不朽之作。星海吃的是草,但把它融化在血液里,化为香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国人民的成长。 谈到对《黄河》各段的艺术处理时,严良坤说:"由于各段性格、特点不一样,艺术处理也就不一样。《黄河船夫曲》吸取了民间劳动歌曲、特别是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动机式的主题核心贯穿发展手法和领唱、合唱相呼应的演唱形式写成。当朗诵完最后一句'那么你听吧'。紧接着就是雄壮有力的一声呼碱‘嗨哟',接下去就是节奏性强的、每一个都蕴合着无穷力量的‘划哟’要先声夺人,就不能唱得上气不接下气,而要一气呵成。如果中间换气,就唱不出那个意思了,因此,要用循环呼吸,到‘划哟,冲上前’时,用高、低音声部轮换唱,这样听起来就像没有换气,像一串项链穿在一起,到。‘嗨!划哟’时,可用自然的吼声,表现出原始的粗犷的力量,就像夏里亚平在唱《跳蚤之歌)时,为了表现沙皇身边那些愚味无知的大臣的丑恶形象,他在演唱个别乐句时不用美声唱,而是用哼鸣,从鼻子里哼出轻蔑的声音。到‘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时,用男声、女声分唱的办法,这样就形成男声粗犷、女声高亢嘹亮的配合。到哈哈大笑处时,如果女声也跟着笑就显得尖利和不协调了,由男声来笑,表现原始的自然的东西,表现‘力’哈哈大笑要笑得长一些,才能把前面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的情调转过来,如果呼吸不够,可以轮流笑,要笑得豪迈、潇洒,带有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慨。第二部分以原有主题核心,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我们看见了河岸,我们登上了河岸,心哪安一安,气哪能喘一喘‘要唱出合唱的平衡,表现船夫们在漩涡中心看见了彼岸,看见了希望。到尾声又以快速有力的动机进行,由强到弱,由近到远,示意中国人民的斗争仍在顽旨地继续。。。”。严良坤认为只要掌握好上面这些处理,这个歌在演唱上就会得到一半的成功 。《黄水谣》是一首民谣式的齐唱歌曲,歌的曲调一样,但情绪不一,前段是“麦苗儿肥呀豆花香,男女老少喜洋洋”的和平景像,后面是日本鬼子三光政策带来的凄惨景像。首先要搞清楚和抓住这个鲜明的对比,前段要唱得流畅一些,刚一些,越松动越好,这样后面才能有对比,后面要唱得的慢一些、柔一些,形成两段速度上的对比唱至“*淫烧杀一片凄凉”时要来一个大起大落,唱到“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处情绪压抑。两大段要形成力量的大起大落和速度的大起大落,要表达出同是一条河流,但鬼子来后景像就不同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了要处理得人格化。要注意音乐是用耳朵听的。我们要塑造的是听觉艺术,是用声音手段塑造艺术形像和表达人物感情。譬如在唱“男女老少喜洋洋”时如果平铺直叙地唱下来就一般化了,如果加以小小的处理,把“喜洋洋”唱成跳音,那么即使不看见歌者的面部表情,也能从声音听出喜洋洋的感情。严良坤说塑造形像的根据是作品内容,而塑造成功必须运用艺术手段,而恰当的艺术手段必须产生于感情上的正确理解之后。这样才能有恰当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和刚柔、快慢的变化,才能有艺术上的准确、严谨、规整。要在每一次的排练和演出中,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塑造和保持准确的、鲜明的艺术形像。《保卫黄河》是一首群众歌曲,先是齐唱,后是轮唱。齐唱和轮唱差异不大,但中间也应有层次。要唱出抑扬顿挫、起伏,如果都一样高、一样强,就没有高和强。强中有弱才有对比,没有绝对的强和绝对的弱,有对比才能感到强就是强、高就是高,高峰必须要有低谷来陪衬。〈保卫黄河〉虽然是雄壮的歌,也应有对比、发展和高潮。唱到“河西山岗万丈高”就应有点跌宕,“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处应展现游击队化整为零、机动灵活的战术、人民战争铺天盖地、气若长虹的英雄气势,到三部轮唱时,在处理上如仍和前面同等对待,那就成为一锅粥。星海在轮唱中,用了“龙格龙格龙”是取其轻快,与急速有力的“风在吼,马在叫”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如一片绿叶的正面与反面,互相映衬。到三个声部都出来后,层次分明地显示出伟大的人民战争此起彼伏和最终一定取得伟大胜利。谈到〈黄河〉中的两首〈黄河颂〉和〈黄河怨〉,严良坤说这两首歌照讲就让独唱演员自己去发挥,但它们是合唱的一部分,要服从整个合唱的布局,不能搞鹤立鸡群,不能卖块,两首歌不能从头到尾使傻劲,要有后劲。对独唱演员在演唱技巧上的处理不要做硬性规定,主要是启了充分应用他们的长处,引导他们塑造完整的音乐形像。〈黄河颂〉中的三个“啊!黄河”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内容。第一个比较平稳,讲述的是黄河的雄姿、古国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英雄的故事。第二个歌唱黄河的伟大坚强,用英雄的体魄,捍卫着祖国的安宁,第三个像书写在天空的惊叹号,赞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黄河的抚育下发扬滋长。歌中的三个“1 2 3 ”一个与一个语气不同,不要唱成一个样,要唱得有层次、有讲究,要把它们唱活,而不是平铺直叙。能否唱得讲究,唱出、艺术上的修养就看功夫到不到家,如果把三个“1 2 3 ”唱成一个样,就会叫人感到像镙丝钮,老在那里无休止地弯来拐去,使人感到乏味。这首歌虽然音域不广,只有一个10度,但要唱好它,就要研究全局的布局,抓住全局中的重点。〈黄河怨〉是倾诉妇女被压迫、被凌辱的声音。是含着眼泪唱出的一首悲歌。前面要唱得压抑,没有前面的压抑,就没有后面的高亢。“风啊,你不要叫喊”5小节要一气哈成,不能换气,用很细的嗓子把整个场子压下去,把全部听众的心紧紧抓住,塑造出被凌辱的中国妇女孩子的形像,使人感到锥心刺骨的痛苦,有了前面的这个痛苦。才能有后面的激昂。前面是沉重的愤恨,而不是激昂的愤恨,保持这种愤恨才能把后面的高潮掀起来。“黄河的水啊,你不要呜咽。。。”这一句是高潮前的低谷,是前后重要的对比。一定要把它铺垫好才能掀起后面层层叠起的高潮。说到这里,严良坤说有的歌者在演唱这首歌时,喜欢唱高的调,似呼越唱越唱得高越有本事。其实这首歌是表现感情,要唱得使音乐和语言达到高度的统一,而不是卖弄声音、表现音质。他盛赞郭淑珍演唱这首歌达到了真正完美的境界。《河边对口曲》是中国说唱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音调,采取了乐段反复的结构形成,曲调一样,歌词不一样,要自由发挥歌词的特点,要赋予不同的性格,得侧重在说唱上,“张老三,我问你”要平和,“张老三,莫伤悲,我的命运不如你”节奏要拉开“这么说,我和你,都是有家不能回”又回来像有弹性的猴皮筋,可宽可紧,要用语言的自然来塑造张老三和王老七的形像。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琵琶伴奏)是一首叙事长诗,吸引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的音调。以前演出进此段未演,1987年7月7日在芦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抗战50周年时才恢复演出。这首配乐诗主要在于朗诵者的处理,“啊,它震动着、跳跃着、啊黄河,你奔流着、怒吼着”运用了中国的吟诵,应节奏鲜明,乐队不能喧宾夺主,要照顾和突出琵琶和朗诵,朗诵的分寸、布局要与琵琶珠联壁合,音乐只做配衬、背景音乐。严良坤说:当万众高唱“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时合唱已经达到了高潮,星海却又写了《怒吼吧,黄河》再次回顾了一下历史,然后来了一个哲理的总结。而这个回顾与《黄水谣》的“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的凄凉回顾不一样,机时是“五千年的民族 苦难真不少,铁蹄下的民众,苦痛受不了”的深沉的回顾和深重的仇恨,然后转到“但是,新中国已经破硗”急转直下地展现了全国燃遍抗日烽火的壮丽场景,翻滚着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战斗警号!当歌声唱到最后一个“怒吼吧”时,严良坤的指挥捧直指长空,好一派“剌破青天锷未残”的气慨,此时的这位指挥大师简直就是一头怒吼的雄狮,整个合唱队和全体听众在他的魔棍挥舞下,全身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惊天动地地高唱出:“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当笔者问严良坤:“你指挥《黄河》已近千场,现在每当你指挥时,还能保持新鲜感吗?”他说:“每次指挥演出,都有新的不同的对像,因为听众来自西面八方,合唱队员也不一样,有专业的,我在排练时根据不同的对像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专业合唱队员我要求较多较细,对业余的合唱队员我要求一些较难的技巧要唱好,二是情绪要对头。给他们排练,我比较快, 不死板地老抠,我要让他感觉到排练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干一件苦差事,让他们从排练中有所收获,得到创作的喜悦”。的确,很多在他手下唱过合唱的队员们,虽然因他严格的要求而叫他倔老头,但没有一个不佩服和欣赏他精湛的指挥艺术,尤其是他指挥的《黄河》那真是炉火纯青,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堪称是指挥《黄河》的绝对权威。问他是怎么取得这令人叹服的成功?他说:“首先我热爱《黄河》,但我不把它看作是属于我个人的艺术,为了把它完整的奉献给人民,我尽心竭力进行二度创作。我一是从老师那儿学习,一是‘偷艺’,过去演出《黄河》是延安的老同志时乐蒙、任虹指挥的,他们得到了星海的真传,我从他们的指挥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还有其他一些同志的指挥也使我有所受益。这些都是学习。我既向强者学,也从别人犯的毛病中吸取教训,这同样使我有所收获,得到进步。因此,我指挥的《黄河》既是勤学苦练得来,也是从实践中观察、模仿和“偷艺”中得来”。严良坤充满感情地说:“我从小就热爱《黄河》,我和它一起长大、成熟,它具有永久的不衰的强烈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是歌颂英雄的中国人民的颂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历史诗篇,不朽的《黄河大合唱》将永远属于伟大黄河的伟大子孙!” 节 目 简 介黄河大合唱词:光未然曲:冼星海演唱/伴奏:中央乐团独唱:岳重、汪燕燕朗诵:王廷英指挥:严良堃1.黄河船夫曲 3'402.黄河颂 5'153.黄水谣 4'444.河边对口曲 3'245.黄河怨 5'456.保卫黄河 2'557.怒吼吧!黄河 5'12不错吧选最佳啊!!!!

101 评论

小梅子zh

一: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之后,《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二:作者 冼星海,生于一九○五年六月十三日(农历五月十一日),原藉广东番禺,父亲冼喜泰是一个船工,在他出世时已去世,母亲黄苏英是一个农村妇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岁时祖父去世,随母亲到南洋,进了一所旧式学校,攻读四书五经。后转到英国人办的英文学校,攻读英文。十一岁转到华侨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两年,回到广东,进岭南大学附中,又升入大学,一直以半工读来维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学习结束,做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和岭南大学音乐教员。二十一岁那年到北京进北大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翌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一九二九年离开国立音乐院,加入田汉所组织的南国剧社。 一九三○年,二十五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随奥伯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进过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创办的音乐学校,做过饭店堂馆、修指甲和咖啡店的杂役和音乐师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风》(三重奏),明显地受到当年他跟从过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响。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国,改变了创作方向,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与公司意见不合而辞职,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任《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的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为《日出》、《大雷雨》等剧作曲配音。“八·一三”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年底留武汉,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与张曙等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翌年十一月,第三厅工作受阻碍,奔赴延安,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冼星海在苏联的最后五年,完成不少器乐作品,包括有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交响乐《中国生活》、中国舞曲三首、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德》,而《中国狂想曲》则不幸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三:《黄河大合唱》引起的轰动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1985年在冼星海同志逝世40周年之际,香港举办了历时14天的“黄河”音乐节。《黄河大合唱》全曲演唱仅40分钟,然而那天的谢幕竟长达20多分钟。在台湾,《黄河大合唱》被禁演的时间长达40多年。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到香港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对《黄河大合唱》演出解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人想办法争取《黄河大合唱》在台湾的演出,各种报纸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呼吁。在台湾被禁锢了40多年的《黄河大合唱》最终得以演出。 2001年4月14日,美国纽约的百老汇春意盎然。“黄河之声”中国经典名曲音乐会吸引了来自香港、台湾和大陆的旅美华人,也吸引了众多的美国人。美国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纽约时报》两次介绍该音乐会。 音乐会的下半场是美国人用中文演唱气吞山河的《黄河大合唱》。开场的《黄河船夫曲》激烈紧张,这段唱曲节奏较快,歌词绕嘴,对于美国歌手们来说发音相当困难,但他们那种“咬文嚼字”、一字一句毫不含糊的态度,反而把乐曲表现得更有力度。美国合唱团的女声部音质清丽,极富弹性,中文发音准确,金发碧眼的女士们以热爱家乡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把合唱曲中的《黄水谣》表现得有如春波婉转,映出了黄河两岸农田村舍。合唱的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将音乐会推到黄河的浪峰,当《黄河大合唱》在合唱团八十几位队员多次重复的“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的高亢歌声中结束时,激动万分的观众一下全都站起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热情的欢呼声向中美艺术家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情和由衷的感谢。观众中的美国人从节目单中的英文介绍和演员们表现的音乐中也听懂了“黄河”,他们与中国听众一样情绪高昂,热烈地鼓掌。再三谢幕的全体演员们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又唱起了《保卫黄河》,这时观众们情绪高昂,以有节奏的掌声加入了这雄壮的进行曲,还有不少人跟着唱起来。歌声结束,激动的观众们还不愿离去,又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最后演员们唱了三遍《保卫黄河》,音乐会才徐徐落下帷幕. 4.《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当时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邬析零指挥抗敌三队于陕北大礼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挥鲁迅演出队演出。 今日已贵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却仍然存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或许在今日重温一下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对欣赏这部作品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际演剧第三队来延,光未然同志把黄河歌词写好后即交我去谱,写成后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其后鲁艺周年纪念晚会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举行了两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评。 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这曲是在鲁艺一个小窑洞(鲁艺旧址)里写成的,为着第三队要离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时间连总谱和合唱写成了。因为各地不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所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和各国都可采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 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 还在延安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重庆和国内各报都有说及《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期中新音乐的创举。当我一九四○年夏天在西安办事处时,萧三告诉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报报导我和《黄河大合唱》;苏联名记者和摄影师卡尔门先后在“国际文学”和一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帜”写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国的一年》,其中也有关于我和《黄河大合唱》的评论。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就满足。尤其是有一天,吴玉章同志当全体鲁艺术学生教员集合时,说及我的努力和《黄河大合唱》得到国际上的嘉许,我听了之后,自问渐愧,因为我历年所想创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产,一方面又要精练,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渐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写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我不曾忘记丹第八十三岁临死前还对我们说,他想写作,仍想完成他关于理查特·瓦格纳的文章!罗曼·罗兰七十三岁的时候仍想学习俄文,因为他发现俄国文学的宝藏。贝多芬临死时说:‘我不过写了几个音符……’我是什么东西呢?比较他们差得多了,还不更努力么?”

328 评论

小小米珠

黄水谣 (朗诵词) 是的,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地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 (合唱)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111 评论

爷很忙2

歌曲名称:《黄水谣》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出处:《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类型:合唱歌词:①朗诵部分:是的,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地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②合唱部分: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128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黄连的毕业论文

    【摘要】 探讨了药对在中药学教学中所发挥的辅助作用。认为药对可加深学生对药物“七情”概念的理解;药对可加强学生对中药药性、功效和应用的学习和记忆;药对可增强中

    冰心草堂1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谣言毕业论文

    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职业道德观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社会对从事某种专业工作人员的较为恒定的角色认定,社会生活中职业化程度越高、职业地

    疯哥觅食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黄晓明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

    尛嘴亂吃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黄淮学院的毕业论文

    很多同学在问黄淮学院自考难不难?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是自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家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

    密云汉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乡谣毕业论文

    黄国荣毕业于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省高等自学考试)。1966年参加工作,1968年入伍,1970年提干,历任排长、文化干事、文化处副处长、宣传处副处长、师政治

    小小追风者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