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09870
儿童;中耳炎,伴渗出液;声阻抗试验 分泌性中耳炎是因中耳炎性积液致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是儿童致聋常见病之一。为观察分泌性中耳炎对儿童中耳腔功能的影响,以及治疗后中耳功能恢复情况,笔者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时、治疗7天及治疗14天的声阻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预后判断,并依此进行后续治疗,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治疗组共43例50耳,均为到我院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无明显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鼻及鼻咽邻近病变患儿。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3个月~14岁,平均岁,均进行声阻抗检查。声阻抗仪为丹麦Madsen电子公司生产的ZODTA901中耳分析仪。另外设对照组12例(24耳),为2~10岁无耳疾病史的患儿。 检测方法 患者初诊时常规行226Hz探测音导抗测试。并给予抗炎、滴鼻、激素等治疗7天,再次就诊检查声阻抗。若查体及声阻抗正常则停止治疗。若查体正常而声阻抗异常,则继续予1%呋麻液滴鼻,每天3次,持续7天。若查体声阻抗均异常,则继续抗炎、滴鼻等治疗,进行7天后再行声阻抗检查。2 结果 两组声阻抗分型 分泌性中耳炎43例(50耳)发病时鼓室图,其中A型6耳,As型11耳,B型28耳,C型5耳,见表1。发病时声阻抗图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P<)。表1 声阻抗随访资料(略) 治疗结果 从症状和体征看,治疗7天后29耳症状消失,鼓室无积液。18耳症状减轻,鼓室积液减少,有效率为%。而从声阻抗图形看,治疗7天后有效率为%。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2=,P>)。以声阻抗图形评价疗效,发现治疗1周组的有效率为,而治疗2周组的有效率为,见表2。后两者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P<)。论文百事通 表2 治疗后声阻抗变化(略) 注:正常为声阻抗图形恢复为A型,好转为声阻抗图形由B或C转为As型,加重为声阻抗图形由A或As型变为B或C型3 讨论儿童耳部由于解剖特点而易患该病,治疗重点是促进中耳积液的排除,以提高听力。一般认为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致中耳通气、引流不畅,而造成鼓室负压,鼓室负压引起鼓膜内陷,鼓室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出现中耳积液。中耳积液是影响听力的重要因素,如不及时治疗,易产生许多后遗症,造成治疗困难。中耳积液普遍认为是血管渗出液,含血浆成分,使中耳劲度因素增加。声阻抗B型图与中耳腔积液有关[2]。因此,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声阻抗随访观察,估测其中耳质量与劲度因素的变化,对指导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组中,我们发现治疗7天后,从症状和体征看,治疗有效率仅为%。而从声阻抗图形看,治疗7天时有效率仅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4天声阻抗图形变化,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由此可见,相当数量的患儿症状、体征虽然好转,但声阻抗图形无明显改变,说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后,中耳功能的恢复滞后于临床表现的好转。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虽鼓室图为“B”型,经1~2周的保守治疗,多数患者可转变为“A”型[3]。我院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山区,交通不便,更要求我们治疗时,要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尤其是滴鼻时间,疗程以2周为宜。故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滴鼻剂的应用很重要,它可改善咽鼓管的引流,有利于中耳腔渗出液的引流,有利于中耳功能的恢复。因此,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声阻抗测试随访,对估计预后、后续治疗和减少复发,有重要意义。
L..好菇凉
想到写毕业论文就头疼,我为大家整理了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缓解头疼!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外耳道真菌病病人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采用黄连滴耳液外耳道,对照组100例采用用4%硼酸酒精外涂外耳道。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痊愈80例,有效率为;对照组痊愈48例,总有效率,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结论:中药黄连滴耳液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黄连滴耳液;外耳炎;真菌;疗效
真菌性外耳道炎发病率较高,真菌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生长和繁殖,在治疗上以局部用药为主。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时,应首先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真菌痂皮及分泌物,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局部可搽敷或滴用外用药物[1]。我科门诊自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使用中药黄连滴耳液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10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治疗组100例均为门诊患者,共120耳。男42例、56耳;女58例、64耳。对照组100例110耳,其中男44例、52耳;女56例、58耳。年龄12-58岁,平均岁;病程1周-8年。临床表现:均有外耳道瘙痒,外耳道时有流少量稀薄分泌物。另体检:外耳道可见有灰黄色或白色膜状物,呈粉状或丝状,或呈筒状或块状浓性分泌物,表面有白色菌苔,除去膜状物及分泌物。纳入标准[2] ①外耳道发痒,潮湿,偶尔夜间奇痒。③外耳道覆盖灰黑色物或灰白色粉末,有绒毛状真菌生长。②外耳道有渗液或红肿现象。所有患者均经真菌阳性培养和真菌镜检确诊。
治疗方法:先彻底清除外耳道内苔膜或筒块状物,治疗组用棉拭子将黄连滴耳液涂擦外耳道,每天1次,连用1周;对照组用棉拭子将4%硼酸酒精涂擦于外耳道,每天1次。连用l周。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一周,如无效不再进行,治疗期间不再用其他药物,保持外耳道干洁。治疗后3个月复诊,取外耳道物涂片染色检查阳性。
疗效评定标准[4]痊愈:症状消失,耳道干净,无充血或糜烂,2次涂片阴性;显效:症状消失,耳道有轻度充血或糜烂,2次涂片阴性;好转: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改善,但涂片阳性;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涂片阳性。痊愈与显效者为治疗有效。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治疗,两组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统计结果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痊愈8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对照组痊愈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为2天,对照组组为ll天。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自然界中存在种类繁多的真菌,尤其在温度高、湿度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孳生繁殖更快。一些真菌侵犯人的`外耳道,在下列情况可为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因素[3-4]:正常人的外耳道处于略偏酸性的环境,如由于耳内进水或不适当地用药,改变了外耳道PH值,有利于真菌的孳生。游泳、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中耳炎流出脓液的浸泡,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积和刺激,真菌得以孳生繁殖。全身性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都为真菌的孳生提供了条件。近年来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滥用,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有酵母菌、念珠菌、芽生菌、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青霉菌等。来自CADIS一组资料报道4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中,茎平滑念珠菌占 ,黑曲菌为,40%的人发病前用过抗生素。以局部治疗为主,清除外耳道内的污物,保持外耳道干燥。局部应用广谱抗真菌药物,待获得真菌培养结果后应尽快选用敏感的抗真菌药物,病情严重者要静脉给予治疗[5]。本研究显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痊愈8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对照组痊愈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P<)。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为2天,对照组组为ll天。传统的硼酸酒精疗法有明显的刺激性,使用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灼痛、刺痛甚至剧痛等不良反应,降低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造成临床疗效减弱 。黄连滴耳液含有可破坏真菌的细胞膜,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起到抗菌作用。其杀菌效力和杀菌谱与碘酒相当,其水溶液对细菌繁殖体芽孢、病毒、真菌及霉菌孢子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对皮肤粘膜无刺激,腐蚀性低,为高效低毒广谱杀菌的新型消毒剂。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因此,黄连滴耳液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凤,李连明. 碘附治疗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J]. 新药与临床 2010;16(8):233.
[2]詹益斯,张玉清,文博. 耳真菌病275例临床小结[J].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0;10(3):241.
[3] 裘运桃.碘甘油外涂治疗霉茵性外耳道炎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09,27(10):87—88.
[4] 李京文,常艳芬派瑞松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l9(2):76-77.
[5] 董吕华.三种方法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0,4(14):35-34.
红豆呱呱
谢谢悟空邀请!!!
谢谢悟空邀请!!!
如下图所示,外耳道是由耳朵向内侧延伸到鼓膜的弯曲管道。鼓膜以后的部分就是中耳了,包括鼓膜内侧的鼓室和鼓膜上方的鼓室上隐窝,鼓室内有锤骨、砧骨和镫骨这三块听小骨,前方借咽鼓管通咽腔。所以呢,外耳道和中耳从结构上就存在于不同的位置,这两个地方都可以发生感染炎症,就分别称为外耳道炎和中耳炎。
外耳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急性外耳道炎多为细菌感染,慢性外耳道炎多属真菌感染、过敏性疾病或为皮炎的一种表现。90%急性外耳道炎为单侧感染,高峰发病年龄为7~12岁。空气湿度高、暑热季节、游泳、听力器及耳塞佩戴均为危险因素。急性外耳道炎主要表现为耳内瘙痒、疼痛、发红,严重时可出现水肿、耳溢及传导性耳聋等。慢性外耳道炎主要表现为瘙痒、外耳道红肿,时可伴有苔癣化病变。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中耳腔积液、耳闷、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常见多发病,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其发病机制及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咽鼓管的机械性阻塞及功能障碍是共认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欢迎亲们点赞加关注并参与讨论哈!!!
参考文献
[1]杨琳.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3);328-331.
[2]崔颖,余立.急性外耳道炎防治进展.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9);127-128.
2018年到2022年。一般筛选的原则,选择近5年的文献,也就是2018年到2022年的文献,可以先从中文读起,然后读英文文献。近五年指过去过去五年指今年与之前
儿童;中耳炎,伴渗出液;声阻抗试验 分泌性中耳炎是因中耳炎性积液致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是儿童致聋常见病之一。为观察分泌性中耳炎对儿童中耳腔功能的影响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英文别名:Acente
1.对临床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短篇论著、经验与教训、临床病理(例)讨论、继续教育讲座和病例报告,以及反映国内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要进展的文献综
1.5 临床医学新技术、新业务护理配合方面的进展 临床护理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仪器、手段运用到临床医学中,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