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小冬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 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 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 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 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索隐派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 政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政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 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政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 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政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 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图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着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着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图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启功.《启功给你讲红楼》.北京:中华书局,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红楼梦学术论文
snowangeltan
《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有贾府和大观园,又以大观园为主,可以说大观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同时,大观园也是曹雪芹构建《红楼梦》一书的空间基础和出发点。大观园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描述的典范,小说主要通过贾政等人游览大观园来表现它的整体特征,共有八个景点,即大门、曲径通幽、沁芳亭、潇湘馆、稻香村、蘅芜院、大观楼、怡红院。纵观《红楼梦》中对建筑的描写,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曹雪芹如一个画师一般,将他生活的时代的建筑以文笔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当代人的眼前,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品味古代的建筑时,会发现再也找不到当时那种精致典雅的人居环境了。
Lucy…黄小猪
衔山抱水建来精 多少工夫筑始成 ----《红楼梦》大观园图样分析与中国园林建筑特色 摘要: 曹雪芹真不愧是中国古代最出类拔萃的小说巨匠。以我们今人的眼光来重新拜读这部百科全书似的宏篇巨著,竟然惊奇的发现曹雪芹还扮演着一个出色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师的角色——《红楼梦》便是他气势恢弘的巨大建筑工地,大观园则是让他自感“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得意之作。用今人对小说 “七实三虚”的标准去衡量和约束红楼梦,品评大观园已很不合适。利用自然而高于自然,近于自然而不等于自然,师法自然而不局限于模仿自然山水之形态。 关键字:图样分析 中国园林建筑 功能 特色 布局 序言 曹雪芹真不愧是中国古代最出类拔萃的小说巨匠。他以自己超人的想象力,天才的剪辑能力,以及生花妙笔的感染力,为我们创作了《红楼梦》这部传世佳作。《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之林中享有盛誉,有口皆碑,无人不晓。以我们今人的眼光来重新拜读这部百科全书似的鸿篇巨著,竟然惊奇的发现曹雪芹还扮演着一个出色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师的角色——《红楼梦》便是他气势恢弘的巨大建筑工地,大观园则是让他自感“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得意之作。小说中的大观园早已跳出单纯文学虚构的范畴,成为3000年以来中华造园传统最完整、最宏大的典范。它必将作为中华传统建筑文明的集大成者而彪炳千秋。 (一) 大观园之概况 用今人对小说“七实三虚”的标准去衡量和约束红楼梦,品评大观园已很不合适。大观园在前80回中占了64回,作为红楼梦主要人物的活动场所和重要情节的展开场所,诸如大观园试才(17回)、元妃省亲(18回)、刘姥姥游园(40回)等前后历次情节涉及到的景点,都能相互吻合,丝丝入扣,不差毫爽,这便真的让人不能不赞叹其构思之精巧了。作者就是这样娴熟的运用国画反复皴染之法,为我们构造了这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园林,写的如此和谐完美,这么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品评,不妨从以下六方面着眼: 一、立意构思 二、掇山理水 三、亭台楼阁 四、莳花栽木 五、题名点景 六、诗情画意 结合大观园,看它是如何体现了这几个方面的。 一、立意构思 凡建园者,必先于立意处胸有丘壑,否则定为败笔。大观园便有它高超的立意构思艺术,“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城垣楼阁,直接入东府后花园中。宁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会芳园本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段活水,其中竹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这便充分体现了文人哲匠因地制宜的理性思想。利用原有建筑,节省下许多才力,立意处已显不落俗套。惟其如此才是大观园,才能体现出曹雪芹高人一筹的先进思想。明末清初造园大师计成在《园治》中反复强调“体宜因制”的造园思想与创作思路,所谓“体宜因制”,也就是造景要因地制宜,向往自然,追求天趣。《园治》中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叫做“境由人作,宛自天开”,而大观园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以已有建筑为据,以原有自然风景为景,巧加组合改造、加工、剪裁,从而形成精练概括的风景,典型化的自然。这种借景,点景,添景,最大限度内利用原有景观的办法,不知比刻意雕凿要好多少倍呢! 此外,我们还可以梳理出大观园的大致图样(如图1) 。《红楼梦》中有这样的话:“老爷们议定好了,从南边一带接着东府里花园起,转到北边,一共丈量了,三里半大,可以建造省亲别园了 ”。 另根据“西北通一带贾母卧室后”,可知西北一带是多宽出的。这样便可大致得出其大致形状(如上图)。假定为模糊的刀把形的长度,则可推出总面积为平方米,顶多也就三百亩大小。有人总以为建园一定要大面积才有气势,孰不知中国园林极讲究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以有限达无限。即使面积不大,能引人做天下之想,发是宇宙之感,这才是中国园林艺术精华之所在。“大家闺秀”故不失为美,“小家碧玉”也是别样风景,要知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留园也就几十亩,怎么能以大小论美媸呢! 二、掇山理水 山水在我国园林建筑中是构成自然美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建筑家窦武在《文人园林试论》一文中作了透辟的论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是中国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形态、道德规范,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要研究它,就要从自然美的发现与田园生活的意境两方面下手。” 何谓自然美?何谓田园生活?《红楼梦》第17回中作者通过宝玉的口道破了天机:“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不负郭,背山山无脉,近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二字,正是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师法自然,绝不是在形式上模仿自然景观,一如现在城市改造中大建仿古建筑一般。 关于假山的设置艺术,在17回中得以集中体现。通过贾珍与贾政二人对话,表达了假山的设置在正门而入的地方,使人一入门,先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拦住游人的视线,从而避免了一览无余的直白寡味。真是妙趣横生。不是胸有丘壑,哪能想到这里,现在诸多园林设计大抵仿照大观园的思路。此处题名曰“曲径通幽处”,是因为曲径展示的是一种委婉回旋的美。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延缓游人的行进速度,增加欣赏者的观赏视点,造成时间加长,空间加大,给人于深邃的空间关系中品味山水。惟曲才有韵味,惟曲才有情趣。 作为一位扬州通,他娴熟地运用“瘦西湖”的水景设置方法,使人们觉得大观园似乎处处有水,有如圆明园中的福海。水本有根,木定有源。曹雪芹通过贾珍的口对水系做出了一番解释:“1、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2、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3、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4、总共流到这里5、仍然合到一处6、从那墙下流出。(第十七回)”贾珍带众人出了怡红院,看见清溪前阻,显然溪水是流动的。从2句下,都是从沁芳闸提高了水头的那股水,从东往西,流到稻香村与苗圃区,再从开闸口流到西南角。为保持水头,才筑了一道柳堤,即五十九回莺儿编柳篮处的“西南上”。所谓“西南上”,应包括翠障里的流泉与潇湘馆的水源,这股水由怡红院出来,后汇入“瘦西湖”主流,再由南墙出来,从而构成了大观园完整的水系。如果没有看出沁芳闸、翠樾棣与柳堤保持水头的作用,把溪水与湖水混为一谈,就不能正确理解大观园的引水技巧,更不能明白当手下人听了贾珍的解释后,为何齐赞神妙之极。脂批中早就盛赞沁芳闸曰:“写出水源,要紧之极。造园圃者唯知弄莽憨顽石,壅苯之冢,则谓之景。皆不知水为先著,此园大概一描,处处未尝离水,盖又未写水之从来,究竟只一脉,赖人引导之工园不易成,景非泛写。”(《辑评》227页)曹雪芹的造景功力由此可见一斑。满意请采纳
《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有贾府和大观园,又以大观园为主,可以说大观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同时,大观园也是曹雪芹构建《红楼梦》一书的空间基础和出发点。大观园是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
人们读《红楼梦》,常常有这样的体验:仿佛不是在读虚构的小说,而是在读一些曾经活过或还在活着的人们的心灵与事迹的实录。何其芳同志在《论》中,有一段话,真切地描述了
《红楼梦》研究论文“开篇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涉及面广,被誉为“中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希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