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1

空想城城主
首页 > 职称论文 > 红楼梦研究英文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笑靥的梦魇

已采纳

2012年02月13日 10时04分,《英语网:英语论文:从合作原则论析《红楼梦》英译中的模糊语言[1]》由英语我整理. 论文关键词:合作原则;模糊语言;文化信息 论文摘要:近年来,模糊语言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探讨模糊语言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中体现的基础上,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剖析《红楼梦》若干典型实例,总结运用模糊语言处理:史化信息所达到的理想预期效果及翻译方法,以期为汉语文学作品汉译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 提到模糊((fuzziness),人们似乎总会有一些负面的联想,因为我们在讲解语言的使用时,总会将精确(precision)及清楚(clarity)放在首要位置。实际上,日常交际中我们根本无法离开模糊语言,就如同我们离不开精确语言一样。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论文论文参考网语言的模糊性其实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定性”。而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精确和模糊的对立,只有在事物与人发生认识关系的前提下,即只有在认识活动的范围里才有意义。精确性和模糊性是在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过程中产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模糊语言现象比比皆是。比如说西红柿是水果还是蔬菜?某人二十多岁,二十一还是二十二,二十三还是二十四,春季是从二月到四月还是三月到五月?这些都是研究对象的界限不明确造成的模糊现象。 翻译是人们交际活动,认识过程中语际间表达方式的一种转换活动,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思想内容、风格手法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原文包含的各种模糊因素往往会导致译者误解或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表达,而译文语言中的模糊因素往往会导致对原作本意的歪曲或表达不够“确切”。因此,对模糊语句的理解在翻译实践中显得十分重要。 二、合作原则及翻译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提出的。格赖斯认为,交际双方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尽量互相了解配合,都要遵循某些合作原则。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Grice,1975) A量的原则(Quantity Maxim) a)所说的话应包括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B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努力使你说的话真实。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系准则(Revelant Maxim):要有关联。 D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要清楚明白。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简练(避免罗嗦) d)井井有条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因为译者也要遵循合作原则。根据格赖斯观点,人们在互相交流信息时是互相合作的,交际者遵守合作原则,有助于达到最有效的信息交流。虽然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以口头会话交际为取向,但是其研究成果完全适用于书面语篇。因为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翻译是某种社会语境下进行的交际过程。”当原作者进行创作时,他是在与读者交流。而译者作为译文文本的生产者在生产文本时与原作者处于同一地位。从译者的角度看,一方是原作者,译者在与原作者交际时,原作者是言者,他是听者,他要从作品的表现形式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另一方是译文读者,此时译者是原作者的代言人,译文读者是听者,译者要把原作者的意图有效地传达给译文读者,使译文读者也理解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并接受译文。可见,译者是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交流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也遵守合作原则才能同时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成功地进行交际。 译者遵守数量原则,就要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量进行翻译,不随意增减信息量;遵守质量原则,就必须忠实原文原义,不更改原文内容,不允许错译、乱译;关联准则要求译者既考虑原文上下文的关联,又要考虑译文与译文读者的关联;方式准则要求译文清楚简洁,避免晦涩拗口、含糊其词或冗词赘句。如果译者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译者与原作者以及与译文读者的交际就不能认为是成功的。 在翻译的过程中,包含了原语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个参与者,用Grice的合作原则我们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为: 原语作者—四条准则—译者—四条准则—译文读者 在这样的一种交际过程中,Grice的四条准则就显得更为重要。不难看出,在此交际过程中,作为中介者的译者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发话者(原语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只能靠译文才能传达给受话者(译文读者),也就是说译文成

164 评论

evenmaosir

Hong Lou Meng, sometimes translated a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 great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written in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Chien-lung of the Ching Dynasty, has been widely popular throughout the last two hundred years and more. The four great houses of Chia, Shih, Wang and Hsueh described in this novel were typical basic political units of feudal society. Such families were linked with the court above and the local officials below to form a network of control with the feudal autocratic state power as its centre. The book depicts the inevitable doom of these families, riven as they are by fierce struggles among themselves and in society, focusing on the tragic love between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and also provides a panorama of the lives of people of various levels in the degenerating is the only one novel so brilliantly integrated with these that readers are fascinated and moved by it. With superb artistry the author presents a panoramic genre-painting, a whole gallery of highly individual yet typical characters. Through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ir daily life he succeeds in depicting their different idiosyncrasi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the use of dialogue too he shows outstanding skill, putting such distinctive speech into each character's mouth that the reader feels as if he can see and hear the speaker. The Ching Dynasty (1644-1911) was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in China. The Chien-lung era (1736-95) was the turning point towards the decline of the Ching Dynasty. Crisis-riven feudalism was already on its last legs. The whole fabric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 was tottering on the verge of final collapse. This was the period in which Tsao Hsueh-chin the author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lived. Tsao Hsueh-chin died in the twenty-eighth year of Chien-lung (1763).

291 评论

lavenderheyijun

2012年02月13日 10时12分,《英语网:英语论文:浅论《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意义翻译与文化取向[1]》由英语我整理. rface fll be your side. When the autumn leaves fall I shall bid you adieu For our marriage must ertd when the summer is through Jia Zhen thought that the answer must be a bamboo wife as they call those wick work cylinders which are put between the bedclothes in summetime to make them cooler. 宝钗的谜底是竹夫人,该物用竹蔑编制,圆形,有孔,透风,睡觉时抱着取凉。这是中国特有的器物,原语文化的成员能够理解基于这种器物生发的文化含义,而目的语文化成员没有这种器物的经验,也就难以理解这种器物所关联的文化含义。就宝钗的灯谜而言,由于缺少关于竹夫人的经验,英文读者不可能根据谜底猜到谜底,进而 更不可能理解其中关于宝钗的命运的信息。霍克斯教授在译文这中加入竹夫人形状的描述,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是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等值信息,即使他们也能认识到竹夫人是宝钗命运的不详之兆。 三、改换原语形象的归化翻译 有些汉语词汇如果采用直译处理,在译入语中会产生语义空白或歧义。如果译入语中有相当或相似的形象词汇,则可以采用译入语中的形象来表达原语的意义。 例4.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好,如今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就合他,才疏远起来(第六回) 杨译本:Twenty years back they treated you not badly. Since then of course you’ve been too pig-headed to go near them, so that now you’ve drifted apart. “拉硬屎”是一个极为形象的、平民化的汉民族俗语,表示做某件事情虽力不从心,但碍于面子又硬要做,有“愚倔”的喻义。如果简单直译“拉硬屎”,不仅译文中产生语义空缺,甚至还会令读者有翅靛不雅的感觉。译者处理这个词语时,除去原语中的形象比喻,选用了英语语义相当的pig headed意译“拉硬屎”,使原文处世不灵活,碍于面子不肯屈就”的内涵意义表现得独特、到位。 论文论文参考网 例5.今既入了这园,在遇见湘云、香菱、芳蕊等一干女子,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二语不错(第六十二回) 杨译本:Coming here now and meeting I-Isiang-ling, Fang-kuan , Jur-kuan and the other girls,it was a genuine case of“like attracts like”or“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的“人”为实指,是实实在在的有生命的人;“物”为虚指,到底是什么“物”,读者不得而知。译者翻译这句俗语时,将汉语中的实指的“人”虚化成可指人又可指物的“like",而把虚指的“物”具象成了“birds"。实变虚,虚变实。译者在虚实之间以译入语读者熟悉的形象比喻将原文生动而准确地传达给他们。 四、舍弃原语形象的归化翻译 汉语中有不少带有浓重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用上述的几种译法都无法确切地传达原文的意蕴。为了使译文更具有英语韵味,译者根据语言文化的需要,遵循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 (郭建中.2000: 181) “在透彻理解原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原语的含义,尽可能缩小译语与原语对各自读者所产生的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2001:152)但是舍弃原语的形象实在是不得以而为之的一种手段.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红”的翻译。“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阳光、幸福、热烈、繁荣、运气、闺阁等,在现代则更具有革命的意义,而在英语中则缺少这些象征的意义,

107 评论

定州人民

教你个办法: 英文/《石头的故事》/大卫·霍克思/197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全书80回,3卷,依程乙本为底本,参照其它版本 英文/《红楼梦》/杨宪益(中)、戴乃迭(英)/1978-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卷,前80回据有正本译,后40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有戴敦邦插图 这两个最权威!!! ◆《红楼梦》外文译本 ○文别/书名/译者/时间地点/说明 一、摘译本 日文/《红楼梦序词》/森槐南/1892年4月,刊于《城南评论》/ 摘译第1回楔子,有注释 日文/《红楼梦的一节风月宝鉴辞》/ 岛崎藤村/ 1892年,刊于《女学生杂志》,第321号/ 摘译第12回末尾 日文/《红楼梦摘译》/大高岩/刊《新声》杂志1957年12月至1958年3月/摘译4段 日文/《尤三姐》/野崎俊平、志村良志/刊《文科纪要》第10期,时间不详/摘译65、66回,并注释 泰文/《红楼梦》/不详/约1809-1825年之间 泰文/《红楼梦》/素·古拉玛娄妻子/约1945-1955年之间/在泰国杂志上发表过。 俄文/《红楼梦》/科瓦尼科(德明)/1843年刊于《祖国纪事》第26期/第1回楔子。 德文/《红楼梦》/W·Y·J(丁文渊)/1928年,刊于《中国学》杂志第4期/摘译第21、22回部分情节编成 德文/《红楼梦小说之一回》/弗朗茨·库恩/译原书第18回“元妃省亲”一段,为库恩译本中第15章/刊于1932年《中国学》第7卷,富兰克福大城版。 英文/《中国诗歌》/戴维斯/1830年,刊于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第3回宝玉初见黛玉场面及《西江月词》 英文/《红楼之梦》/罗伯特·汤姆/1842年,刊于浙江宁波版《中国话》上/摘译几段供学习华语用 英文/《红楼之梦》/波拉/1868-1869年,刊于《中国杂志》上海版、香港版/摘译前8回 英文/《一个古老的故事》/伊·赫德生/刊于1928年《中国杂志》第8期,上海版/译第4回。译者《引言》中介绍宝黛钗的恋爱故事 英文/《红楼梦;孤鸿零雁记选》/袁家哗、石明译并注/1933年上海北新书局版,中英对照/为《英译中国文学选辑》第二辑 法文/《梦在红楼》/徐颂年(又译作徐仲年)/1933年德拉格拉夫图书公司巴黎版/摘译第17、27、28、31、32回 法文/《红楼梦》/鲍文蔚(中)/1943年,刊于《法文研究》第4期北京版/译第57回,中法文对照。 意大利文/《红楼梦》/马丁·培耐狄克特/1959年《中国》杂志第5期/摘译第1回楔子 二、节译本 日文/《新译红楼梦》(上卷)/岸春风楼/1916年,东京文教社出版/选译前39回 日文/《新译红楼梦》/太宰卫门/1924年,东京三星书社版 日文/《新译红楼梦》/陈德胜/1953年,神户中华文化研究所版/译前60回。 日文/《新编红楼梦》/石原岩彻/1958年,东京春阳堂版/附图 日文/《红楼梦》/富士正晴、武部利男/1968年8月,东京河出书房新一版/“为世界文学全集”第3卷 日文/《红楼梦》/增田涉、松枝茂夫、常石茂/1970年,东京平凡社版/为“奇书丛书”本 日文/《红楼梦》/立间祥介/1971年1月,东京集英社版,7月又有东京平凡社版 日文/《红楼梦》/君岛久子/不详/为儿童版 朝鲜文/《红楼梦》/金龙济/汉城正音出版社1955、1956年出版,1962年再版/再版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选集”第11、12卷出版,共2册 朝鲜文/《红楼梦》/金相一/汉城徽文出版社1974年出版/1册,任意分段标题,无回目/为“最新辑世界文学”第13卷,共72章 朝鲜文/《新译红楼梦》/吴荣锡/汉城知星出版社1980年版,回目改单句/共5册/为“中国古典文学系列”之一种 朝鲜文/《曹雪芹红楼梦》/金河中/汉城金星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共73章,1册/ 附有译者“解说”、“年表” 泰文/《红楼梦》/哇拉它·台吉高/曼谷建设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共40回/据王际真英文译本译,有洛·拉维旺序 德文/《红楼梦》/弗朗茨·库恩/1932年岛社莱比锡版,又出1948、1951、1956、1974年修订版/意译主要故事,约占全书一半 匈牙利文/《红楼梦》/拉萨尔·乔治/1959年由布达佩斯欧罗巴出版社出版,后有1962年、1964年版/据库恩本转译 罗马尼亚文/《红楼梦》/伊利亚娜·霍杰卡、维利斯库合译/1975年由米纳瓦出版社出版,共39回,3卷本/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译 阿尔巴尼亚文/《红楼梦》/不详 英文/《中国小说红楼之梦》/裘里/1892年在香港《中国邮报》版,第1册;1893年由澳门商务排印局出第2册,共56回/从第1回译至第56回,有译者序/英文第一个节译本 英文/《红楼梦》/王良志(中)/1927年于纽约出版,共95章,约60万字 英文/《红楼梦》/王际真(中)/1929年于纽约加登城的布尔戴·多兰公司和伦敦劳特莱基出版公司同时出版/全书39章/此本多次重印,在英语读者中甚有影响 英文/《红楼之梦》/王际真(中)/1958年由吐温公司出版纽约版,增订节译本,改为60章/有马克·万多伦序言 英文/《红楼之梦》/[美]弗洛伦斯·麦克休、伊萨贝尔·麦克休姊妹合译/1957年潘蒂昂公司出纽约版,1958年又出 伦敦版,1975年在美重印/据库恩本转译,有库恩序言,34幅绣像 法文/《梦在红楼》/葵尼/1957年居不勒斯公司出巴黎版/据库恩本转译又有删节,有序 意大利文/《红楼梦》/波维罗、黎却奥合译/1958年由爱诺地公司出多林诺版/据库恩本转译,有原序及马丁·培耐狄克特序 希腊文/《红楼梦》/不详据报道为1963年出版/日文《红楼梦展》第18页记录 荷兰文/《梦在红楼》/沃斯德曼/1946年克罗斯曼书店出版/据库恩本转译 三、全译文 日文/《国译红楼梦》/幸田露伴、平冈龙城合译/1920-1922年,东京国民文库刊行会版,80回,3卷/据有正本译,为“国译汉文大成”本,日汉对照,附图12幅 日文/《红楼梦》/松枝茂夫/1940-1951年出“岩波文库本”14册,岩波书店版;1955年出“世界名著全集”本,东京平凡社出版;1963年再版;1967年东京讲谈社出版/全书120回,前80回据有正本,后四十回据程乙本,有译者注,贾氏世系图 日文/《红楼梦》/松枝茂夫/1978年,新译本,由岩波书店出版,12册/全书120回,12册,每册10回 日文/《私版红楼梦》/饭塜郎/1948年连载于大阪《国际新闻》,后出单行本/据120回本编译 日文/《红楼梦》/伊藤漱平/1958-1960年,东京平凡社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全集”出三卷本;1969、1970年又出新译本,1974年重印/全书120回据俞平伯《八十回校本》及附后四十回译出/附谱、图、表等 日文/《私版红楼梦》/饭塜郎/约于1980-1981年由集英出版社出版,作为“世界文学全集”之一/全书120回以人民文学本为底本 朝鲜文/《红楼梦》/李钟泰等人译/约于1884年前后译出/全书120回,120册,每回一册,现存117册,中缺24、57、71回/汉朝对照,原载于汉城昌德宫乐善斋,后藏于藏书阁 朝鲜文/《红楼梦》/李周洪/1969年由汉城乙酉文化社出版,为“中国古典文学选”之一/全书120回,五册,回目为三字单句,卷首有《解说》 朝鲜文/《新译红楼梦》/禹玄民/1982年由汉城瑞文堂出版,为“瑞文文库”本,共6册/全书120回,回目为原文 朝鲜文/《红楼梦》/李钟泰等译/1988年4月由亚细亚文化社影印/以乐善斋本为底本,所缺三回由台湾新陆书局1957年版补配,卷首有李家源序 朝鲜文/《红楼梦新译》/冽上古典研究会译/1988年6月由汉城平民社开始出版/全书120回,8册,附有李家源《乐善斋本》序文 越南文/《红楼梦》/武培煌、陈允泽(前80回)、阮育文、阮文煊(后40回)/1962-1963年,由河内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6册,以人民文学本为底本,卷首有裴杞序 缅甸文/《红楼梦》/吴·妙丹丁/1988年,由新力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9册,以杨宪益译英文本为底本 俄文/《红楼梦》/帕纳休克、孟列夫(诗词部分)/1958年,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2册,书末附贾氏世系“谱树”,书前有费德林的“导言” 捷克文/《红楼梦》/奥·克拉尔/1986-1988年由奥德昂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册,卷首有译者“前言” 英文/《石头的故事》/大卫·霍克思/197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全书80回,3卷,依程乙本为底本,参照其它版本 英文/《红楼梦》/杨宪益(中)、戴乃迭(英)/1978-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卷,前80回据有正本译,后40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有戴敦邦插图 法文/《红楼梦》/李治华、雅克琳娜·阿雷札艺恩合译/1981年由巴黎伽利玛出版社出版/铎尔孟校阅,有译者、艾颠泊尔序/全书120回,2册,前80回据脂评本,后40回据程乙本译,有注、插图 西班牙文/《红楼梦》/何塞·安东尼奥、赵振江(中)修订、改译/1988年,由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据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校注本译 [注]以上摘译本种文字,17种版本;节译本12种文字,26种版本;全译本9种文字,19种版本。共17种文字,62种版本。

94 评论

相关问答

  • 红楼梦论文研究主题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

    yuqian1004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研究生论文红楼梦

    人们读《红楼梦》,常常有这样的体验:仿佛不是在读虚构的小说,而是在读一些曾经活过或还在活着的人们的心灵与事迹的实录。何其芳同志在《论》中,有一段话,真切地描述了

    独家记忆159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红楼梦研究论文2000字

    《红楼梦》研究论文“开篇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涉及面广,被誉为“中

    雅婷030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红楼梦英文论文题目

    一般导师都是建议写可引用资料文献很多的那种大众化题目,你开始提的那个范围实在太大了,都没法找切入点这是我同学当时写的题目,给你参考一下,一个写的是中国古典名著的

    Joy9999999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红楼梦专题研究论文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

    Loli心的怪蜀黎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