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46

约丶书丶亚
首页 > 职称论文 > 墨子思想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菩缇紫mariposa

已采纳

《墨子教育思想浅析》

摘要: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要求人们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同时极为重视科技技术教育,强调其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巨大作用。墨子希望通过教育来实现政治社会目的,构建一个无等差的和谐社会。

关键字:墨子;兼爱;科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2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期,这一时期社会面临巨大变革。特殊的时代背景为墨子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社会土壤。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为墨子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社会动荡,墨子"暖衣饱食,便宁无忧"[1]①的思想成为劳动人民阶层的共同呼声;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墨子教育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一、墨子的人性论和"兼士"的教育目标。

墨子的人性观,最为深入人心的观点就是"人性素丝说"。《所染》中写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人性就像是未经浸染的素丝,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墨子以"人性论"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以"贤士"、"兼士"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型。"兼士"的标准相当严格,要求"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2]②。"厚乎德行":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做到"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3]③同时,要具有为万民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强调"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辩乎言谈":要求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能够积极地"上说下教",传播其思想主张,实现其政治抱负。"博乎道术":是在知识技能上的要求,文史知识、科学技术、军事谋略等等都是"兼人"所必须精通的。

二、墨子重"义"贵"利"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思想。

墨子思想体系中,"义"、"利"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墨子重"利",一方面所言之"利",内涵十分丰富,大到国家社会公利、小到个人私利;另一方面强调把"利"作为评价善恶的标准(使民得利为善,使民损利为恶)。允许人民合理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鼓励在利己的基础之上"利人"、"利天下",进而使得整个社会最后能过"交相利"。墨子贵"义",对于"义"的要求基本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最基本要做到"不亏人以自利";之后由己推人,爱己爱人,实现"兼相爱";必要时,勇于为天下公利而牺牲的奉献精神。

墨子贵"义"重"利"的价值取向,对于其道德教育内容有很深的影响。墨子的道德内容主要包括:

"兼爱"。墨子认为社会的最大弊端在于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不相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4]④"。"兼爱"必须有"利"作为动力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兼爱交利",才能化解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才能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非攻"。墨子认为侵略战争是一种极度劳民伤财的行为,为此提出了"非攻"这个理想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将"非攻"列入道德教育内容,要求百姓能够认识到道德的罪恶本质,倡导一种爱好和平的社会风尚;希望"贤士"抱定信仰,将"非攻"主张运用到政治生活中,上合圣王之道、下顺百姓之利,不要发动对别国的侵略战争。

"节用"、"节葬"、"非乐"。"节用"就是强调勤俭节约的态度,物尽其能就好,不必苛求奢华。这一观点基本上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统治者应该做到"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5]⑤"节葬"就是反对儒家的"隆礼厚葬",要求简化丧葬形式。在《节葬》中就列举了厚葬的弊端:隆重的丧葬仪式耗费大量财力;长时间的居丧守孝不利于人口繁衍、经济发展;统治者坚持厚葬久丧,必然造成政治秩序混乱、社会动荡。"非乐"就是反对声乐娱乐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浪费财力、物力;而且会扰乱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

四、墨子的阶级关怀与科学教育思想。

墨子自称是"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主张基本上都表现出对这一阶层的关怀。一方面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就是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劳动者自力更生,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重视科学技术的思想体现在其教育上就是: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形成。

墨子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在《墨子》一书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示。《经上、说经上》、《经下、说经下》中就用极为精炼的语言阐述了大量科学知识。例如:关于数学的相关概念----点、线、圆、直、方、柱,距离和相交、十进制等等进行论述;关于力学的相关知识----杠杆、滑轮等等进行分析;关于物理学的相关现象---时间和空间、质和量、运动和静止、光影、反射等等进行阐述。从中得出法则、规律,希望人们能遵循规律办事,期望为现实生活、劳作服务。《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等篇中记载的关于军事科技的内容极为完备。如:"转射机"、"掷车"、"连弩车"等防御器械的制造;"城墙"、"壕沟"、"�望台"等城防建筑的修建。墨子巧妙地将手工技艺于军事防御结合起来,使国家的防御能力达到了极致。

墨子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论证的学习方法。关于对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墨子》中就专门对认识论进行基本论述,提出人具有认识能力,通过接触外界事物产生的获得初步知识、通过思虑活动使认识升华,通过言辞语句将其表述出来。此外,还对推理、辩论等逻辑思维方式进行阐述等等。墨子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出实验论证方法,在先秦诸子中可谓独树一帜。鼓励学生亲自参加社会观察和实验研究,在实践中获得技能和知识。提出"三表法"作为评判是非、取舍的标准,以先圣之事为本、以百姓见闻为原、以符合民利为用。

总之,墨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其他先秦诸子思想相比,有很多原创性内容。其中包括: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性"素丝说";主张构建"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重视科学教育的思想。虽然墨子所创立的学说体系,在很多方面并不够完善,但是其在先秦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墨子思想的许多内容被后世儒学、法家等吸收和改造,对我国教育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52页

[2]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6页

[3]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页

[4]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2页

[5]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27页

①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52页。

②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6页。

③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页。

④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2页。

91 评论

狂爱KIKI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要求人们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探讨墨子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墨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重庆市400715)

【摘要】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方向、教育作用、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纪律诸方面的认识独到而深刻,提出教育、学习,应勤于思考、重于行动,要体现人的行为等一整套教育理论,不仅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以及遵守组织纪律性等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大学生教育;启示

墨子,姓墨,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其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墨子的思想学说可谓博大精深,著名学者张永义在其著作《墨子与中国文化》中指出:“墨子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见解不但丰富了中国思想史的内容,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其他各派。”[1](P33)由此可见其思想巨大的影响力,其思想的影响力尤其体现于教育的诸观点之中,通过对墨子教育思想的梳理,不仅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且为我国当代大学生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形成

墨子生活在战乱纷争、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社会积弊如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墨子认为战乱、动荡的根源在于“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于是,他就从教育入手,提出教育是实现平等、兼爱社会的重要手段,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平等爱人、兼爱天下的“兼士”,能够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疾以分人,有道者疾以教人”,从而实现“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安宁无忧”,[2](p9)的理想社会。

二、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分珍贵。他的学生多得可以和孔子相比,这是后来没有一个学派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一) 教育方向

墨子的教育方向就是培养“有道者劝以教人”的“兼士”,以建立“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可见墨子注重人才的道德教育。墨子认为,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务的人才,不仅要有各种知识,更要有“兼爱天下”的道德境界。《墨子·尚贤上》提出了培养“兼士”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首先,要做到“厚乎德行”。即要拥有高尚厚重的道德品行。其次,要“辩乎言谈”。即要具有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要“博乎道术”。是指在知识才能方面,不但要掌握墨家的思想主张,而且要懂得实用技术,通晓治国安邦的方法。四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他强调学生要具有高贵的品格和心忧天下的道德素养。

(二)教育作用

墨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学以致用,能够做到“志功合观”。即墨子要求其弟子把学到的东西放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能够做到把动机和结果辩证的统一起来,以便获得真知,强调了培养创新能力以及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的重要性;墨子认为,言义而不行,是对义的亵渎。胜绰是明知故犯,禄利熏心,为禄利出卖了义,所以墨子先生要胜绰回去。[3](p408)可见墨子是严格要求其弟子做到学以致用的。

墨子还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学生能做到“志功合观”。即要把动机和效果辩证的统一起来,以便获得科学的认知。墨子要求其弟子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墨子的《鲁问》中就体现了“志功合观”的思想,“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君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3](p409)这段话主要是说,鲁君问墨子,他有二个儿子,一个喜欢读书,一个喜欢舍散钱财救助别人,立哪个儿子为太子?墨子说:“凭这一点判断是判断不出来的,他们爱好学习与散财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名声变得更好,比如说,钓鱼的人恭敬的坐在河边,不是感谢鱼的赏赐,把诱饵给老鼠吃,并不是喜欢老鼠,我希望君王能够把行为和动机结合在一起,辩证的评价。”由此可见,墨子教育学生要做到“志功合观”,辩证的看问题,以便提高认知能力。

(三)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法方面,则提出强学强教,以行为本。强调了践行诺言的重要性。墨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重视强本节用,在教育方法方面,墨子也非常重视以行为本,他指出一个兼士的本就是他的行为。墨子《兼爱中》篇中写道“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者埋葬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3](p414)这段话大概是说,墨子听说做一个开明的君主,必须把所有人都当做自己,看见饥饿的人,给他饭吃,看到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看到有病的人,就去伺候他,看到死去的人,就去埋葬她,兼士的言论是这样的,行为也应该这样。由此可见墨子强调践行诺言的重要性。

(四) 教育纪律

在教育纪律方面,提出遵从巨子的思想,强调了组织纪律性以及责任性的重要。墨子的巨子制是当时独具特色一种制度,首先,服从,是墨子教育纪律最重要的要求。从史料中可以得出:每个人都必须服从巨子的命令,巨子本人也要身先士卒的遵守墨学的教育纪律。

三、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多为独身子女,在生活上对家庭的依赖过多,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墨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有益的部分,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墨子认为培养人才不仅要培养具备各种技艺以及精通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而且还要成为兼爱天下的“兼士”,以实现教育治国的目标。培养学生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兼士”。这是墨子非常具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现在部分大学生的功利观非常严重。所以我们应该借鉴墨子的德育思想,开展爱国主义,大力拓宽大学生德育的深度,培养大学生拥有科学的价值观,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定位自己,发展自己,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全面的发展。

(二)注重培养实践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

墨子是一个非常重视实践的人,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这种教育观念可谓开教育学之先河,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值得现代大学生教育的借鉴和研究。知识经济需要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搭建各种实践平台,把学生纳入各种具体的各种实践的过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墨子认为践行诺言非常重要,要求他的弟子守诚信。这一点非常值得当代大学生借鉴。当代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缺失,是非常令人担忧的,考试作弊在校园中十分疯狂,假学历,假证书屡见不鲜,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暴露出其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所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高校加大教育力度,国家应该建立健全诚信机制,社会也应该加强诚信教育的宣传,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诚信的人。

(四)加强大学生组织纪律性以及责任性的教育

墨子严格要求其弟子遵守纪律,要有责任意识。这点也非常值得当代大学生借鉴。经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不能够严格遵守纪律,责任意识淡薄,在生活方面,超前消费,没有家庭责任感,在学习上,得过且过,胸无大志,不遵守班级规章制度,作弊成性;在个人感情问题处理方面,缺乏对他人的道义责任。所以加强大学生组织纪律性以及责任性的教育迫在眉睫,通过对其教育,全面提高其组织纪律性,以及责任性。

【参考文献】

[1] 张永义. 墨子与中国文化 [M]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2] 孙诒让. 墨子间诂[M]. 北京:中华书局,1954.

[3] 胡子宗,李权兴,李今山,齐一,吴炯.墨子思想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94 评论

wuyan841106

墨国使者来战国谈判。“城下何人?”“墨者隔离。”“尔等所为何事?”“为了和平。”“那尔等为何手持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为了和平。我们要震慑尔等。”“那尔等为何来此?”“为了谈判,关于我国和平崛起的谈判。”“那尔等主使是?”“为表诚意,我国王子亲至。”“你们一共来了多少人?”“五十人而已。”“既然这样,来人啊!把他们擒下。”“为何?”“落后就要挨打,此人间至理也.”不久墨国覆灭,墨者消逝。

146 评论

爱家薇薇

墨子简介 (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姓墨名翟,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 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墨子·公孟》)。《庄子·天下篇》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而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曾与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西汉刘向整理为七十一篇,六朝以后渐佚,今传《道藏》本五十三篇。旧题墨翟著,但包括了墨子弟子乃至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是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典籍。 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前三篇掺有儒家理论,当为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多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理论,前人颇以为即以后相关篇章理论之叙余,其实正有对后来各篇提纲挈领的作用。 从《尚贤上》到《非儒下》共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反映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各篇多分上、中、下篇(《非儒》分上、下),前人认为是“三墨”各自所依据的经典,其实是《墨子》一书在先秦流传的不同版本,汉人整理合三为一,现今某些“阙失”的篇目,或许在内容和文字上与今存者同,故仅存其目。《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为后期墨家作品,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宝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近,乃墨子弟子所辑录,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颇近于秦,是战国时期“秦之墨者”所作,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史料。《墨子》内容博大,包含政治、哲学、伦理、逻辑、科技、军事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集中资料。西晋鲁胜、乐壹皆曾为《墨子》一书作注,已佚。通行本有孙治让《墨子闲诂》,主要版本有《诸子集成》本。 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及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文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 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却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317 评论

吾竟谁陈

说道墨子,大多数人那海里会浮现这样四个字:兼爱非攻。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墨子的学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倡导构建人人相爱的和谐社会,传达这种美好却又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些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脱离实际的空想罢了。 是的,墨子的确迭迭不休地说过许多人与人要彼此相爱的话,颇似一个社会道德家。他在《兼爱》中,将“察乱何自起”的原因归结为“不相爱”①,并且反复说明“兼爱”是根治乱世之道正确有效的方法。 墨子关于兼爱的学说则显得清浅易懂,以我们高中生的水平,看墨子的《兼爱》是用不着白话文翻译的,其意一目了然。但若以为墨子仅是以道德家的面孔泛泛地说了一些精简易懂的劝世的话,试图以人的道德来扭转社会的弊病,求得天下和谐,那么对墨子的理解便是浅薄而片面的。若是果真如此,墨家学派也不可能在战国时代成为与儒学并驾齐驱的思想主流。 要理解“兼爱”的内涵,首先可以从字面入手。墨子并不像其他学派那样单纯谈爱,或是想儒家谈仁爱,而是在前加了一个“兼”字。“兼”字除了有“广”和“全”的意思,还有一个一方对另一方的意思。将《兼爱》中提到的“兼相爱”与“交相利”②联系起来就更容易看出,在墨子看来,兼爱,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所以所谓兼爱,就是包含平等,博爱与相互友爱的意思。 那么“兼爱”的双方是谁呢?这一点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墨子生活在政治黑暗,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那是延用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财富分配极不公正,造成了个等级之间严重的对立。所以,墨子兼爱的双方,核心就是指的这不平等且对立的双方。所以兼爱就是跨越等级封锁线的开始,就是平等意识的萌芽。若兼爱得以盛行,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就有可能被打破。正因为此,在君主专制体制的中国,它被冷淡、被歪曲,其实都是情理之中的。 不平等且对立的各方能做到对等的彼此相爱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盛的一方,将理解、宽容,以及援助更多的给予卑贱的、弱小的一方,让卑贱的一方生活处境得到改善。所以,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强大的爱护弱小的。所以,“兼爱”实质是反映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 有些人可能认为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虽有区别但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赞同这种观点的。但极富戏剧性的是,儒家和墨家历来争得不可开交。为什么呢?因为墨子的这种观念,确实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爱”的前提是尊重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而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才有所有人的尊严。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家“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③孟子情急之下张口骂人,正说明兼爱学说真正戳到了等级界线的痛处。 也许以现代人眼光来看,儒家强调要有亲疏尊卑之分的“仁爱”思想较之墨家的“兼爱”思想显得更具人性化和可行性,但如果问我更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儒家的“仁爱”,太过讲究亲疏贵贱,反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恶化,原因就是“仁爱”较之“兼爱”,终究是不彻底的爱。而墨家的“兼爱”,虽然难以实现,却为天下提出了最纯粹最无私的爱的理想。注释:① 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出自《墨子•兼爱》②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出自《墨子•兼爱》③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参考文献:1、《墨子智慧心解》,作者达流,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2、《寻觅中华》,作者余秋雨,作家出版社出版。3、CCTV-10百家讲坛,百家争鸣系列之儒墨之争,主讲人易中天。

99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语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抄录不必了吧。它们都属于理论论据,具体可根据它所在段落看它属于论述那个观点的吧。很简单的。

    小脸欠捏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思政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打开电脑Word应用软件,设置选项中打开所要的文件,在菜单栏中选择开始选项,选中引用的文献,点击下拉菜单,这样就可知道大学思政课的论文可以引用了。

    一只自由鱼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写儒家思想的论文参考文献

    浅谈儒家人本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异同点比较 儒家思想侧重维护国内秩序的稳定和礼法等级的安定以尊君权,西方人文主义则侧重发对教会在思想上对人的禁锢,以人性取代神

    宝贝baby99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孔子的社会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野山道子的[精论孔子]

    jasmine199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写儒家思想论文的参考文献

    从夫之言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看儒文化子贡曰:“孔子文章,可得而闻之,夫子言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儒文化的精华,不是它的三纲五常和道德说教,也不是它的礼仪典章和社

    moncherisi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