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2000west
分子合成及金属离子性能研究,提升Co3O4储锂性能的研究。在武汉理工大学官网发布的公告中可以得知,该学院的资环学院在2022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拥有多篇优秀论文,其中就包括双水杨醛基ESIPT荧光分子的合成及金属离子光响应性能研究,整合中空和多孔碳提升Co3O4储锂性能的研究等科研论文。
fishmoon00
只要对就业有好处就行一、基本情况 胡望水,男,1963年8月生,教授,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本科毕业,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床普查与勘探硕士学位,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专业博士学位,长江大学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会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湖北省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油藏描述、石油构造、海洋地质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科带头人,负责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现在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任教。年平均300万元左右的科研经费。《石油地质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主要的学术思想和成果有:(1)对正反转构造和盐构造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地提出了正反转构造和盐构造的主动型和被动型动力学成因类型,并建立了其成因模式;(2)对于伸展或裂陷盆地,从其浅表层的构造变形和结构去判断其动力学成因属于主动型或被动型,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式;(3)在多年油藏描述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四维油藏描述理论技术和方法;(4)创新性地建立了华北中上元古界和中下扬子古生界的上升流沉积模式及其与油气成因的关系。二、学习和工作简历 1983、9-1987、7 江汉石油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学习 学士学位 1987、7-1989、8 江汉石油学院任教 1989、9-1992、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 硕士学位 2000、9-2004、5 同济大学学习 博士学位 1992、7-至今 江汉石油学院、长江大学任教三、教学及奖励本科教学主讲《石油构造分析》、《盆地构造分析》、《海洋地质》; 研究生教学《石油构造分析》、《盆地构造分析》、《地震资料人机联作解释》、《含油气盆地分析》指导研究生40人奖励有5篇本科生毕业论文分别获湖北省大学生科技论文一、二等奖。四、科研经历 在科研方面,主持并承担了50多项课题。其中国家级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10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人才引进项目1项,局级33项。 在石油构造方面:主持完成和正进行的各级别15项项目,(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创新基金项目《正反转构造平衡剖面摸拟方法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滚动项目《断层封闭性评价系统及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 “十五”重点盆地石油重大勘探领域预探与目标评价研究的子课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析解释与圈闭评价》、(4)《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局部构造成因及演化特征》、(5)中国海洋石油股份公司《BZ34区地震构造解释及构造成因分析》、(6)河南油田分公司《南阳凹陷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对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国家八五项目的子课题(7)《塔西南坳陷构造特征》、(8)《新疆三塘湖盆地区域构造特征》、(9)江苏油田分公司《苏北盆地三维构造特征及模型研究》、(10)大庆油田公司《松辽盆地莺山地区断陷期构造特征研究》、(11)河南油田分公司《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12)新疆油田分公司《准噶尔盆地西缘红车断裂带地震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13)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黄河口凹陷三维连片地震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14)中南分公司《南岗-米积台构造带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15)中海油研究中心《北部湾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史研究》。在综合研究及油藏评价方面:主持完成和正进行的各级别的33项项目,(16)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科技工程项目《新疆北部诸盆地侏罗系综合评价及勘探目标选择》、(1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十五”重点盆地石油重大勘探领域预探与目标评价研究的子课题《临河盆地勘探评价与目标优选》。(18)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库车拗陷油气系统与区带评价》、(19)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沉积盆地微生物-烃-水-岩石相互作用研究》(49773198)。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西部重点研究项目(20)《河西走廊地区中、新生代诸盆地对比研究》及(21)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沉积盆地富硫流体:成因、运移与硫酸盐还原作用》(40173023)、(22)《松辽盆地北部外围中小盆地油气地质综合评价及优选》、(23)国家油气战略选区项目《华北前第三系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编号XQ-2004-03)、(24)辽河油田公司项目《龙湾筒凹陷石油地质条件综合评价》、(25)中原油田《胡41一胡83井区油藏精细描述》、(26)辽河油田《月东构造油藏描述》、(27)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烃类检测及气藏描述方法研究等、(28)西部前陆盆地勘探测井配套新技术、(29)中石化华北分公司《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代家坪长8油层油藏描述》、(30)辽河油田《茨46井区储层预测与目标优选》、(31)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南阳凹陷新庄地区三维地震处理与储层预测》、(32)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张店构造储层预测》及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33)新疆油田分公司《彩南油田储层预测与隐蔽油藏研究》。(34)中石化中原油田《胡12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5)《胡5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6)《胡7北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7)《胡7南块储层精细地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8)新疆油田分公司《火烧山油田H2油层地质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39)《文13北块储层模拟及剩余油分布规律》、(40)《吉林红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41)《河南油田高温胶联聚合物驱参数优化设计研究》、(42)国家资源财政补贴项目《孤家子-后五家户-八屋气田剩余储量分布研究》、(43)《聚合物驱后组合驱参数优化设计研究》、(4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精细勘探及目标优选》、(45)国家资源财政补贴项目《八屋地区深部油层储层评价及合理开发研究》、(46)《大208区黑帝庙、扶杨油藏精细油藏描述》、(47)国家资源财政补贴项目《王场油田北断块精细地质模型研究》、(48)《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综合评价》。《胡41一胡83井区油藏精细描述》成果预测的胡86井取得了成功,预测的层位准确到位,油气显示层达70多米,该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西部前陆盆地勘探测井配套新技术,该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古海洋上升流与烃源岩成因方面:目前正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4项省部级项目。目前正在申报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中石化南方分公司《下扬子下二叠统上升流相与烃源岩成因环境研究》、(2)中石油股份公司风险基金《华北中上元古界中上升流相烃源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3)中石油集团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4)人才引进项目《下扬子二叠系上升流相与烃源岩成因环境研究》、(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下扬子地块二叠系上升流相及其烃源岩成因环境》。五、专著论文 在国内、外核心及权威期刊上已和即将公开发表论文47篇;专著2部,译著1部。论文被国内外权威文摘收录引用(SCI、EI、美国石油文摘、美国地质文摘等)。 2、第一作者专(译)著 1. 正反转构造综合分析原理和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一作者,2001年,ISBN 7-5021-3556-1/; 2. 复杂断块油田非均质油藏精细描述—以中原胡状集油田为例,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一作者,2001年,ISBN 7-5021-3555-1/; 3. 正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编译),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一作者,2000年,ISBN 7-5021-2964-2/;论文 1. 正反转构造成因类型,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93, No. 4 2. 松辽盆地北部变换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 No. 2(EI、美国石油文摘收录, 俄罗斯科学文摘收录); 3. 裂谷盆地转换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国外油气勘探, 1994, No. 2 4. 松辽盆地“T2”断层系及青山口早期伸展裂陷,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No. 2 5. 塔里木盆地正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新疆石油地质, 1995, No. 3 6.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构造样式与圈闭发育特征,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5, No. 6 7. 松辽裂陷盆地伸展构造与油气,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6, No. 3(美国石油文摘收录) 8.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石油实验地质, 1996, No. 3(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 9. 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天然气工业, 1996, No. 5 10. 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构造演化与油气系统,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No. 1 11. 正反转构造类型及其研究方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7, 12. 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系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7, 13.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主要断裂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新疆石油地质,1997, 14.底辟构造成因类型,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7,, 15.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系统,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7,(美国石油文摘收录) 16. Structural style and its relation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 China,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英国),1998,,, 第 一作者, ISSN—0264—8172(99年被SCI、EI全文收录, 湖北省石油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7. 论正反转构造分类,新疆石油地质,2000, 18.大港油田大张坨断层三维封闭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 19. 辽河盆地构造样式与圈闭发育特征,新疆石油地质,2002, 20. 辽河盆地构反转构造发育特征,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2002, 21. 中国中东部中、新生代反转构造特征,同济大学学报,2004, 22. 郯庐断裂带及其周缘盆地发育, 海洋地质与第四系地质,2003, 23.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 地质科学,2005, 24. 柴达木盆地西部生长构造格架与油气聚集, 地学前缘, 2004, 25. 扬子地块东南陆缘寒武系上升流沉积特征,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 26 .正反转构造的动力学成因,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No. 4 2、第二作者 26. Thermochemical suphate redution in Cambro-Ordovician carbonates in Central Tarim,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英国),第二作者,2001年,,,ISSN-0264-8172(2001年被SCI、EI全文收录); 27. 扬子地块东南古生代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8.胡7南断块沙三中8注水前后流动单元模型,海洋石油,2005, 29.松辽裂陷盆地反转期构造分析,中国海上油气,2004, 30.柴西地区逆断裂类型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新疆石油地质,2004, 31.柴达木盆地西部褶皱构造类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 32.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样式及叠合关系,海洋石油,2005, 33.华北地块中—上元古界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 34.六盘山盆地与酒西盆地成藏条件对比,天然气工业,2006, 35.储层构造建模--以h12沙三中4-8砂组建模为例,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 36.泌阳凹陷Tg和T_5~6构造应力场分析,海洋石油,2005, 37.六盘山盆地与酒西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对比,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 38.系统分析评价断层封闭能力的思路,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 39. 塔里木盆地前震旦—石炭纪构造与地层组合特征,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1, 40. 塔西南坳陷油气与圈闭控油作用,断块油气田,第二作者,2001, 41. 断层封闭性系统时、空分析的思路,石油勘探与开发,第二作者,2003, 42. 塔里木盆地前震旦—石炭纪构造与地层组合特征,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1, 43.毕业班岗前教育浅析,红旗出版社,2000 44. 本科评估推动了实验室建设,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红旗出版社, 2000 45. 验室建立与管理,红旗出版社,2001年 46. 提高综合地质实习的实践教学质量,红旗出版社,2001年 47. 构造地质实习的做法与体会,红旗出版社, 2001年 六、科研奖励及荣誉 1、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断层封闭性评价系统及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一)(2)《正反转构造系统分析方法》(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序第一)(3)《胡41一胡83井区油藏精细描述》(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序第一)(4)《西部前陆盆地勘探测井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五) 2、荣誉 1. 99年获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无私奉献奖; 2. 99年获江汉石油学院“双文明”先进个人优秀称号; 3. 99年被评为学院第六界优秀中青年教师; 4. 2000年荣获江汉石油学院“科技十佳”称号; 5. 2001年被评为江汉石油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6. 中国教育报在2002年6月26日报道了我的个人事迹; 7. 中国石油摄影报在2002年6月20日报道了我的个人事迹。七、科研工作条件 具备优越的科研工作条件,如SUN Ultra60、Blade2500工作站各等4台、P4微型计算机30多台等硬件,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LANDMARK、Geoframe工作站及GEOGRAPHIX DISCOVERY、Kingdom微机地震解释、测井处理、地层对比微机软件,储层建模GRIDSTRATA、ROAXR()、Petrel2004软件,地震资料处理、、等软件,勘探和生产测井资料处理软件(FROWARD、WATCH),储层模拟JASON、STRATA软件,构造平衡剖面GEOSEC、构造应力场模拟及裂缝预测软件Ansys、3Dmove等,地震相识别MAGIC软件,测井相识别微机软件,裂缝测井识别软件,双狐、GEOGRAPHIX DISCOVERY及GEOmap绘图软件等
怀疑本身
1.关于沉积相的含义
沉积相研究最初源于相的研究,关于相的研究历史很长,最早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 t e n o)1669年引入地质文献。他认为相是在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总和。其含义也不尽相同,一种认为相是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S t e n o,1669)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简称相或岩相。沉积相的概念是1838 年瑞士地质学家A.格雷斯利建立的。他认为相有两个要点:①地层单元中的岩石面貌和古生物组合要一致。②在相同的古生物组合中,要明显地含有不同于其他相中的一些生物种属。并认为沉积相反映着沉积物形成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美国学者.莫尔1948年提出沉积相的定义为“沉积相是沉积剖面中任何空间上独立的,与该剖面的其他部分有显著区别的部分”,强调了地层学的概念。苏联学者.鲁欣1958 年认为“把相理解为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更加确切”。.塞利1970年主张相可用5个参数来确定,即岩体的几何形态、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和古水流形式。沉积相反映着地质时期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因此研究它对了解各地质时代古地理环境和地壳的历史演变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对沉积矿产的普查勘探,查明地下水、油、气的分布规律,对工程建设的设计和规划均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沉积相研究简史
瑞士地质学家A.格雷斯利(Gresly,1938)第一次提出了沉积相的概念,他认为沉积相有两个要点:一是地层单元中的岩石面貌和古生物组合要一致;二是在相同的古生物组合中要明显的含有不同于其他相中的一些生物种属。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表现为岩性的、地质的、古生物的差异,他强调的是沉积物特征的变化;美国学者.莫尔(1948)提出沉积相是沉积剖面中任何空间上独立的,与该剖面其他部分有显著区别的部分,强调了地层学的概念。19世纪末叶,陆续出现不同的派别,有的认为相是地层的概念,简单地把相看作是地层单位的横向变化;还有人认为相即是环境,也有人认为相是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苏联学者任竹日尼科夫(1957),将相定义为一定岩层的生成和沉积环境,这个环境是根据岩性特征、生物化石、地球化学差异和其他特征推断出来的。即把相与环境等同起来。鲁欣(1953年)将相定义为能表明沉积条件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有规律的综合。认为相是沉积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他1958年又提出:把相理解为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更加确切。1976年塞利(Selly)提出,应从沉积岩体几何形态、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物构造特征和古流向5个方面来限定相或沉积相。目前大多数学者将相理解为沉积环境的古代产物。塞利(1976)认为,相专指环境的物质表现。
我国沉积相研究历史较短,1985年中国学者翟淳把沉积相分为5级。即相组、相、亚相、微相和相素。先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分为大陆相组、海陆过渡相组和海相组,它们属一级相;再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的局部变异划分出二级相,如大陆相组分为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冲积扇相、残积坡积相、沙漠相、冰川相;海陆过渡相组分为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海相组分为无障壁海岸相、有障壁海岸相、浅海陆棚相、次深海相和深海相;二级相下再分出三级相,或叫亚相,如河流相再分为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滩亚相和牛轭湖亚相;再根据微地貌或岩性、古生物特征细分出第四级相,或叫微相,微相下再根据岩性分出若干相素。
油气田开发使人们对相的概念更加深入,认为相应包含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两方面内容;1985年刘宝君等主编的《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一书出版后,长期得到研究和生产单位广泛应用;2003年姜在兴等在沉积岩一书中将相定义为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特征的总和。他将沉积相分为碎屑岩沉积相和碳酸盐沉积相,并将陆源碎屑沉积相划分为相组和相,进一步分为亚相和微相,并以自然地理条件为主要依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分类系统不统一,层次不清,粗细不均。
上面的划分方案主要是根据沉积时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在地质历史中,沉积相更多的是表现在垂向上的和平面上的变化,因此,除了岩相本身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之外,更多的是受到构造运动多期性和长期性的制约,致使沉积相变化更加复杂。所以,用活动论观点研究沉积相的变化规律,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对沉积相影响极大,沉积环境有时相对变化较小,有时变化较大,特别是火山活动,风暴,潮汐,重力,以及构造运动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构造盆地,都直接控制着沉积物的沉积。因此要恢复当时的沉积状况,必须首先恢复原型盆地特征,
3.青海地区石炭纪沉积相的研究概况
青海地区石炭纪沉积相研究历史较晚,在1∶20万区调中,仅划分为海相和陆相,海陆交互相。专门研究只限于少数论文中,比较系统研究沉积相当属于石油系统。
郭宏莉等(2002)在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一文中,将柴达木盆地早石炭世归入南天山—北祁连滨浅海相区、柴达木碳酸盐台地相区、中祁连滨浅海相区;晚石炭世归入柴达木碳酸盐台地相区、宗务隆山浅海—半深海相区、祁连滨浅海相区。
青海油田公司和中国石油大学等单位对盆地石炭纪含油地层研究时讨论过。2003年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石炭系—二叠系研究组将柴达木盆地分为滨岸相区(包括滨岸浅滩亚相、滨岸潮坪亚相、滨岸沼泽亚相),碳酸盐台地相区(包括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和浅海陆棚相区。他们分别将其分为海陆交互相、海相。包括滨岸相、碳酸盐台地相、浅海陆盆相,和浅滩亚相、潮坪亚相、沼泽亚相、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内陆盆亚相。
尹成明等(2006,未刊)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研究时指出,下石炭统穿山沟组城墙沟组形成于受陆源碎屑影响的混积台地环境,怀头他拉组下段形成于滨岸沉积环境;上段为碳酸盐岩开阔台地环境。上石炭统克鲁克组下段为滨岸—开阔台地环境;上段属滨岸局限台地环境;扎布萨尕秀组下段为潟湖—局限台地环境(潟湖—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中段为早期开阔台地,晚期为潟湖滨岸沼泽环境,上段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环境(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局限台地)。并具体分为:
1)滨岸相:滨岸浅滩亚相(穿山沟组),滨岸潮坪亚相(下石炭统中上部和上石炭统),滨岸沼泽亚相(上石炭统下部);
2)碳酸盐台地相:开阔台地亚相(见于下石炭统),局限台地亚相(见于下石炭统);
3)浅海陆盆(棚)相:内陆盆亚相(见于阿木尼克山下石炭统上部)。
此外,汤良杰等(1999~2000)引用构造古地理概念,将大地构造环境作为划分沉积相重要标志。提出柴达木盆地为弧后裂陷盆地,石炭纪表现为滨岸—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建造夹煤线沉积,在宗务隆山地区为裂陷槽环境下的沉积;至祁连山地区则为弧后陆缘还盆地环境沉积,发育陆棚—滨岸—河湖相的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碎屑岩沉积;
李燕平等(1989)根据古地磁资料,认为柴达木地块在石炭纪末期位于塔里木地块之南,华北地块以北,位于北纬26°左右,并受到阿尔金断裂带的制约。1990年王增吉在中国的石炭系中将柴达木盆地归入西北华北生物地理区;
1999年李守军等在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古生物地理归属研究一文中,则将柴达木盆地归入华南生物地理区;
2002年王训练等,认为阿木尼克组为陆相冲积扇。
2006年杨平等在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古生态与沉积环境一文中,认为石炭纪主要发育陆表海,以碳酸盐台型沉积为主,阿木尼克组与石拐子组底部为滨海浅滩相沉积,穿山沟组与石拐子组中部为滨岸潮坪相向浅海碳酸盐开阔台地相演化;城墙沟组和石拐子组顶部为封闭的碳酸盐台地环境,相当于台洼;怀头他拉组和大干沟组属滨岸潮坪相,中上部为碳酸盐开阔台地相,上段为正常浅海环境,大干沟组为碳酸盐台滩,上部为碳酸盐台坪。克鲁克组属滨岸潟湖相沉积;尕丘1井含煤地层相当于滨岸沼泽或潟湖有关,上部为滨岸潮坪环境。扎布萨尕秀组下部为滨岸沼泽潟湖相;缔敖苏组—四角羊沟组下段为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
根据青海石炭纪沉积特征,本书根据地壳运动特征及各时期沉积相特点,按照地域特征可分为三大类,分别称为沉积区、沉积相区、沉积相带:
沉积区与区域构造运动有关,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可分为三级:沉积区(相当于地层区范围)、沉积相区(相当于地层分区)、沉积相带(相当于地层小区)。
一级沉积区:包括稳定型沉积区,活动型沉积区,过渡型沉积区。其界限受到大型构造线控制。
二级沉积相区:可根据区域岩相水平和垂直变化组合特征进行划分(多以地域命名):其界限受到断裂的控制。
三级沉积相带:为相区次一级名称,其界限主要为大的岩相变化界限。
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相类、相组、相、亚相4个级别。
一级相类:主要是依据岩石类型划分。包括碎屑岩相类、碳酸盐岩相类、火山岩相类。
二级相组:依据岩石组合不同,可划分出不同相组,包括碎屑岩相组,碳酸盐岩相组,火山岩相组。
三级相:根据沉积自然环境划分,包括:陆相,海相,河流相、湖泊相,海陆交互相,浊积相。
四级亚相:为相的次一级单位,主要是自然环境的不同部位划分。
自地壳形成以来,便开始了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导致新的沉积岩不断形成。从全球的观点来看,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是没有停歇、终止的,因而在沉积岩中保存了地壳历史进程
洛阳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
自地壳形成以来,便开始了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导致新的沉积岩不断形成。从全球的观点来看,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是没有停歇、终止的,因而在沉积岩中保存了地壳历史进程
可以查询文章是否被ei收录,方法如下:ei检索一般在engineeringvillage上进行查询,一般国内高校都会有图书馆的入口。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不选数据库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