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砸缸
“痉病”即脑膜炎;“湿病”就是风湿,有时候在身体里面,有时候在关节上;“暍(ye)病”就是中暑,这短短的一篇把这三个病都治完了,经方就是这么厉害,用对了就能药到病除。 同样是痉,中医分两个:一个是刚,一个是柔。刚,简单讲是无汗。柔,就是有汗。 张仲景开的两个方子,一个是葛根汤,一个是栝萎桂枝汤,都是一剂(碗)即治。 遇到太阳病,如果是发热脉浮而缓,就是桂枝汤证。如果浮而紧,就是麻黄汤证。如果是太阳病发热,项背强几几然,就是葛根汤证。现在是太阳病在发热的时候,一摸到病人的脉,不浮却沉又细,代表病往里走、里虚寒了。 沉脉代表是里症,细脉代表里寒很盛。 身体里面的寒很盛,代表我们整个脏腑功能都变差了,中医叫做寒太盛,这个时候容易造成痉病,难治。 痉病的成因是 水不足 ,当人身上的水分不够时就会产生筋挛,开始壮热、大热。当里寒很盛的时候,水喝到胃就被排掉了,水分补充不到时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痉病的成因。所有的痉病不管是刚痉、柔痉,包括后面还有一个大承气汤证,通通是因为伤到津液引起的,即津液不足了。 出汗的原因可能是小孩子太皮,还有可能是医生开的发汗药开太过,故开方时可多加些甘姜枣。 下面是治痉病的几个大原则: 一般来说,外来的病忌攻下,误攻下会伤津液,因为血的源头是胃,攻下把源头攻没了,“复发汗”,血里的津液更不足,便成痉病,必抽筋。 疮家本身血虚,因为我们的抵抗力是藏在血液里的。青春豆不属此列。 痉病的抽筋是整个身体都拘挛起来,然后病人整个身体向后弯过去,胸腔张得很大,肚子整个凹下去,嘴巴咬得很紧,眼睛往上吊。 人的津液来自肠胃,先天的免疫系统也在肠胃,一旦病毒进入人体,免疫系统自然出来抗衡,当病毒进入脑部时,津液随病毒一起上冲,肠胃里会空虚。突然腹胀大者,代表津液回头,免疫系统赢了。 痉病的脉都是直上直下,速度非常快,紧如弦。 灸疮就是艾绒烧出来的疮,在这种状况下发生痉病就很难治,灸疮可用白术、黄连、知母打粉外用,白术去湿,黄连去热,知母去烦(如果病人有烦躁的话)。现在都是用艾条做灸,笔者的临床经验是:灸出水泡或不慎烫到成疮时,马上敷上艾灰,刚敷时会剧痛,但过后无任何不适,结痂牢固,碰水也无妨,艾灰有很好的杀菌和收湿功效。 接下来是金匮的第一个方子。栝篓根又名天花粉,能生津止渴,糖尿病消渴症时多用之。另有栝篓实,多用于胸痹(心脏病)。常人的血脉里,25%是血,75%是水,如果血脉里的水不足,就会出现痉病,血过热就会发烧。 “太阳病其证备”,当所有太阳病的症状都有了,如果病人却“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如果不是“脉反沉迟者”而是“浮紧”就是伤寒论中的葛根汤证,脉症不同,这就是栝蒌桂枝汤证了,用于柔痉,柔痉是有汗,发病时比刚痉慢,刚痉更严重。 栝蒌桂枝汤,就是桂枝汤加栝蒌根,用量是“两”换“钱”。治症时用新的津液取代旧的津液,不然的话余毒会留在肠胃的宿食里,故经方里常用姜甘枣:生姜去胃里的停水,甘草解宿食的毒、分解宿食,红枣增润津液。 前段说的是有汗,就是表虚掉了,所以我们必须用栝蒌桂枝汤去解。汗尿同源,汗多尿也多是在丧失津液,运动时汗多尿少是正常。现在是“ 无汗,小便反少 ”,比前段更严重,代表热闷在里面,发高热,热的性是往上走,故 气上冲胸口 ,整个胸部都胀起来,肚子却很小,也因为热气往上冲,于是“ 口噤不得语 ”,嘴巴紧绷说不出话,似发癫痫,当病人发痉病的时候,要注意预防病人会把舌头咬断掉,所以一定要把病人的舌头撑开来,干万不要让病人咬到自己的舌头。 临床上有的孩子 一运动就晕倒 ,就是葛根汤证,因为热没有地方渲泄。北方出生的人毛孔天生紧密,不容易出汗,其泄热的途径是小便,故中医有两种去热的方法:一是发汗,二是利尿。 “欲作刚痉”这也是葛根汤证。欲作刚痉跟已经刚痉都是葛根汤证。葛根汤中葛根、麻黄、桂枝的比例是4:3:2,麻黄去节,按《神农本草经》,麻黄似竹子一节一节,其节的药性是止汗,其身为中空,药性是发汗,色青故名青龙。麻黄汤又名返魂汤,小孩子昏迷、夜尿(阳虚无汗)均可依症来用,若夜尿的症是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一样可以治夜尿。 倪师的临床经验是:为防止病人搞错先煮后煮,麻黄只开2钱,干脆一次煮完。 栝萎根生津,制造津液,而葛根是升津,升提津液。升津后桂枝入肌,把它提到皮肤表面,麻黄过来把毛孔打开,汗出。为了防止前三味药走太快,再加甘姜枣,甘草灸过后除了解毒还能强心。 桂枝汤需啜粥,葛根汤、麻黄汤无需啜粥,无论哪种汤,用汗剂治伤寒表症,一般第二天中午胃气会恢复,但千万不要吃肉类,因为肉类不易消化,停在胃里会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喝稀饭配蔬菜更易消化。 这个是西医所谓的“无菌性脑膜炎”,由大便的浊气上冲到脑导致,也就是说:脑膜炎发病成因除了血里的水不够外,还有一种是大便堵在肠子里。如果大便的浊气跑到心脏,就是奔豚,处方是桂枝加桂汤。 处方中厚朴、枳实各5钱,大黄4钱,芒硝3钱,枳朴比硝黄量多,然临床上倪师用硝黄多于枳朴,以取其迅捷。 枳实形似心脏,能入心,同入小肠。厚朴入大肠,能宽肠。若无枳实厚朴,排便时会因干燥无津液而痛,所谓宽肠亦即增润津液。 倪师的临床用量:厚朴2钱,枳实2钱,大黄3钱,芒硝3钱,六碗煮二碗或三碗煮一碗分两次服。芒硝生用取其迅捷,大便一旦出来了便停余药。如何辨症是大承气汤症? 1、舌苔黄;2、问病人家属“几天没大便了?”;3、腹诊,按压天枢穴,拒按;4、病人会出现拈衣摸床、神昏谵语、弃衣而行、登高而歌的现象。 以上便是中医治疗痉病的三个处方,仅三个就够用了。
PaperwizPx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已经有了对痉挛的病因病机的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指出痉挛、震颤症候,外与风、寒、湿有关,内与肝、肾二脏有关。《灵枢经脉》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金匮要略》继承、发挥了《内经》的理论,指出外邪侵袭,津液受伤,筋脉失养可引发本证。此后,历代医家又广泛吸取前人之精华,结合临床实践,补充《金匮要略》之未备,提出内伤致痉的理论,如《景岳全书痉证篇》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至清代,温热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更进一步丰富和扩充了痉证病因病理的认识,提出热盛津伤、肝风内动引发本证的论述,使痉证病因学说渐臻完善。如《临证指南医案痉厥篇》所说:“五液劫尽,阳气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同时,在外邪致痉中也补充了“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的认识。
病因学说的丰富和发展,给痉证的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使之不断扩充,逐渐完备。其具体治疗方法,属外邪引发者,治以祛邪解肌,祛火生津;属阴虚血少者,治以补气养血;属肝风内热者,治以滋阴潜阳,镇肝泄热;属病久入络,气血阻滞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痉。
在祖国医学中尚有“瘈疭”一证。瘈疭,即抽搐。《张氏医通瘈疭篇》说:“瘈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搐”。至于瘈疭与痉证的关系,在《灵枢热病篇》说:“热而痉者死……腰折、瘈疭、齿噤也”。《温病条辨痉病瘈病总论》中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瘈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瘈也。……大抵痉、瘈、痫、厥四门,当以寒热虚实辨之,自无差错”。因此可见,瘈疭亦为痉证症状表现之一。
归纳起来,患肢痉挛这一症候的病因病机如下:
(一)风寒湿邪,壅塞经络
风寒湿邪,壅塞经络,气血为之阻滞,筋失所养,发为痉挛。《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说:
“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挛缩之证见矣”。
(二)阴虚火盛,痰火阻络
素体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日久炼液成痰,瘀久化火,痰火互结,阻滞经络,气血不得荣养机体而致痉挛。《医学原理》云:“有因痰火塞窒经隧,以致津血不荣者”。
(三)肝阴不足,虚风内动
肝阴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筋脉拘急。《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王孟英按:
“木旺由于水亏,故得引火生风,反焚其本,以致痉厥”。
(四)气血两虚
素体气血不足,或因亡血,或汗下太过,气血津液亏耗,不能濡养筋脉。《难经》:“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医学原理》论:“盖筋脉无血荣养,则强直不能运动,痉病之证是也”。
(五)督脉损伤,阳气不足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督脉损伤,瘀血内停,阳气不得输布肢体以柔养筋脉,也可导致肢体痉挛。
罗曼蒂克123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痉病有灸疮,难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右七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顿),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医学教育 网原创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医学教育 网原创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复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右锉,以水~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这一篇争议很多,因为里面的条辨散失最多,然而又最重要。 肺在胸阳,胸腔的最上方是肺,肺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津液。如果里面中风,风一吹会增热,热一增加,嘴巴会干燥
这一篇争议很多,因为里面的条辨散失最多,然而又最重要。 肺在胸阳,胸腔的最上方是肺,肺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津液。如果里面中风,风一吹会增热,热一增加,嘴巴会干燥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是中医大家,其《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
《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方药辨治特色摘自2016-4-22中国中医药报□吴茂林山西省平定县中医医院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
这一篇过去在中医里很难解释,因为涉及水的问题,当你了解了中医水的观念时,这一篇就不难理解了。 一、水的气化观念 《内经》里水的气化观念是:肺(金)法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