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9

冰雨茗香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麻风病病机分析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哆啦Y梦

已采纳

问题一:疟疾在古代的情况 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最详者首推疟疾。早在《素问》就有《疟论》《刺疟论》等专篇,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金匮要略・疟疾脉证并治》篇以蜀漆治疟,并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疟母这一病症。其治疟的白虎加桂枝汤和治疟母的鳖甲煎丸,沿用至今。《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首先提出了瘴疟的名称,并最先采用青蒿治疟。《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白疟的病证名称,在《劳疟候》里补充了劳疟这一证候。《千金要方》除制订以常山、蜀漆为主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指明了疫疟的特点:“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脉因症治・疟》提出了传染的概念。《证治要诀》将疟疾与其他表现往来寒热的疾病作了鉴别。《证治弗绳・疟》对疟疾的易感性、免疫力及南北地域的差异,有所记载。《景岳全书・疟疾》进一步肯定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并非痰、食引起。《症因脉治・疟疾总论》对瘴疟的症状及病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将间二日而发之疟疾称为三日疟。《疟疾论》将三日疟称为三阴疟,指出其特点是患病时间较长,病情相对较轻,“无骤死之理”。 问题二:中国古代得过疟疾的皇帝 康熙得了疟疾,公元1693年,是因为朝廷平三藩之乱,八旗兵深入南方疟疾疫区,回来的时间就把疟原虫也带回来了,先传给了北京的蚊子,然后就在北京城里传来了,连住在紫禁城里的皇帝也不能幸免.. 问题三:在古代,疟疾很难治疗吗? 别说古代,就是到了近代,疟疾死亡率也很高,后来屠呦呦提取了青蒿素,挽救了不发达国家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的性命 问题四:中国古代是如何治疗疟疾的? 疟疾中医分为邪郁少阳型、暑热内郁、暑湿内蕴、疫毒侵袭、正虚邪恋等五型,并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邪郁少阳 寒战壮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伴有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祛邪截疟。 [方药] 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12克,半夏12克,常山(酒炒)7克,草果7克,甘草7克,生姜3片,大枣3枚。若表实恶寒甚而汗少者,加桂枝,羌活,防风各7克,口渴甚者,加葛根,石斛,天花粉各12克,湿盛胸脘痞闷,加青皮、苍术,厚朴各7克. 2.暑热内郁 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益气生津。 [方药]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生石膏35克(先煎),知母12克,甘草s克,粳米35克,桂枝12克。若但热不寒,伴胸中烦闷气短,改用白虎加人参汤,人参16克,病延日久,阴液大亏,舌尖绛而干,加青蒿鳖甲汤:鳖甲25克(先煎),青蒿12克,生地16克,丹皮12克,亦可加入常山、草果、柴胡等截疟之品。 3.暑湿内蕴 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治法] 辛温达邪,散寒除湿。 [方药] 柴胡桂姜汤加减:柴胡12克,桂枝7克,干姜7克,黄芩12克,栝萎根16克,牡蛎16克,甘草7克.苔白腻甚者,加草果7克,厚朴12克:胸腹痞闷加槟榔7克,陈皮12克,汗出不畅去牡蛎;恶寒较重,或泛吐痰延,加附子7克,半夏12克。 4.疫毒侵袭 发病急,病情重,热型不一。 (1)热瘴: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面赤,烦渴饮冷,甚则神昏谵语,惊厥,舌红少绛苔黑垢,脉洪数。 [治法] 辟秽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 清瘴汤:黄芩12克,黄连7克,知母12克,柴胡12克,常山7克,青蒿12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枳实12克,生甘草7克,滑石16克,朱砂1克(处末冲服)。热盛者加生石膏35克,大青叶16克,舌质深绛少津加生地12克,玄参16克,石斛12克,玉竹16克,大便干结加生大黄12克,元明粉12克。 (2)冷瘴: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渴不欲饮,或呕吐泄泻,或神昏不语,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 芳香化浊,辟秽理气. [方药] 加味不换金正气散:苍术10克,厚朴12克,陈皮12克,甘草6克,蕾香12克,半夏12克,佩兰12克,荷叶12克,槟梅12克,苹果7克,菖蒲7克。若痰湿蒙闭心窍,神志昏迷,合用苏合香丸。 5.正虚邪恋 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调和营卫。 [方药] 何人饮加减:人参16克,当归12克,何首乌25克,陈皮12克,干姜7克,甘草6克。若胁下积有痞块,合用鳖甲煎丸。 问题五:求详细的疟疾在中国的历史 疟疾,又称打摆子,在百度上给搜到如下答案:“打摆子”是疟疾的俗称,在我国的病史有数百年。清代康熙皇帝1692年冬就被这种疾病传染过,后服用传教士带来的金鸡纳霜才治好,由此可见这种病的厉害。1949年以前,由于科技发展的限制,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得“打摆子”这种病,尤其是那冷得像掉进冰、热得像烤火这种现象是咋回事,更无法理解发病的周期性和定时性。现代医学科技告诉我们,疟疾是由疟原虫经雌性中华按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寄生于肝脏和红细胞内,并以血红蛋白为养料生长发育,当疟原虫把红细胞胀破时,人体就会出现先冷后热的病理现象。人体寒热发作周期和红细胞内疟原虫裂体增殖的周期相一致。如果没有适当药物治疗,病毒又会进入了新一轮的繁殖周期,并再次引起病人的寒热发作。1949年前的襄樊一直处于小农经济时代,人们没有这方面医学知识,在迷信和敬畏心理的作用下将疟疾妖魔化。那时的襄樊,经济破败,民生凋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让百姓生活举步维艰,雪上加霜的是战乱、水灾加剧了生活、卫生环境的恶化,一些恶性传染性疾病耿霍乱、天花、疟疾横行,每次爆发都会造成数以万计百姓死亡。据《保康县志》记载,1940至1941年保康县瘟疫流行,全县死亡2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0%。百姓实实在在地挣扎在生死线上。传染病中危害人数最多的当属疟疾,在这个死亡瘟神的阴影中,百姓们过着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据一些老年人回忆,1935年襄樊大水灾后疟疾爆发,当时数以万计的难民们流离失所,露宿街头。由于水源被污染,蚊虫大量滋生,城里、乡下几乎没有不打摆子的。当时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都卖得比黄金还贵,多数得病人不是求神拜佛,就是“姜汤、棉被、晒太阳”,每天倒毙街头的难民数不清,惨状触目惊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为解决人民的疾苦,毅然向疟疾宣战。1950年,襄阳地区各级 *** 利用幻灯片、广播、展览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知识。1952年,襄阳专署成立爱国卫生领导小组,认真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全区开展了消灭“五害”的卫生运动。同年襄阳区开办县级以上综合医院11个,镇卫生所75个,联合诊所174个。1956年又开展了对污水坑、水塘每半月用666粉、223液消毒一次的夏季卫生运动。随着基层卫生组织的逐步健全和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持续展开,上世纪60年代末,恶性疟疾在襄樊绝迹。1974年以后,襄阳地区开展了休止期治疗,全民预防服药的措施来防治疟疾,至今未发生疟疾大范围流行。35年过去了,疟疾这个横行襄樊数百年的妖魔,终于离襄樊人民越来越远。回首襄樊抗击疟疾,我们除了要感激党和 *** 对百姓健康的重视关心外,不应该忘记多年来坚持在抗疟一线的卫生和防疫工作者们,是他们用锲而不舍的努力加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守护了襄樊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我们当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参考网址: 问题六:古代有哪些病症 风寒(感冒)、伤寒(伤口感染)、疮(皮肤发生肿烂溃疡的病)、瘟疫(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问题七:古代瘟疫都有什么病呢? 天花 霍乱 鼠疫 时疫 麻风病 问题八:屠呦呦“催红”青蒿素,古人是何时发现青蒿可治疟疾的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借鉴古人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研发出抗疟原虫成分的“青蒿素”,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中草药的关注。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已开始寻找对付疟疾的方法。疟疾,民间称之为“打摆子”, 甲骨卜辞中疟写作“ ”,似老虎张着大口朝人扑来。在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归入“疟”类的疾病有风疟、温疟、寒疟等10多种,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的第二方即是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青蒿方”…… 古人是从何时开始认识疟疾的?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已列出“疟论篇” 疟疾,民间称之为“打摆子”。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已谈到了疟疾,并单列出“疟论篇”:“黄帝问曰:夫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黄帝内经》托名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而作,其成书最晚不会晚于秦汉,可见,疟疾在先秦时已出现。 中国疟疾最早是从南方地区流行的,先秦人已大体摸清了疟疾的发病规律。《周礼・天官》“疾医”条称:“秋时有疟寒疾。”当时,负责全国疫病防治工作的“疾医”,都要掌握季节性疫病的流行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古人还总结出了疟疾的不同类型。如在《素问》中,归入“疟”类的疾病有十多种,有风疟、温疟、寒疟等。其病症是:“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间日而作”。中医这些关于疟疾的总结,与现代医学观察完全一致。 对发病原因,古人也进行了研究。如《素问》中,黄帝问上古时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岐伯:为什么疟疾是隔日发作?岐伯回答:“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岐伯认为是“阴阳失衡”引起的,虽然这种理论缺乏科学性,但其探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古人还认为疟疾与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礼记・月令》称,如果春行夏令,“ *** 多疾疫”,这意思是,如果春季的气温偏高,当年疫病多发。现代医学已证明,春季气温高,蚊蝇便多,通过蚊虫传播的疟疾一类疫病自然就多发;同样的,如果秋天气温偏高,即所谓秋“行夏令”,也会暴发疟疾。 疟疾在甲骨卜辞中为何被写作“ ”? 疟疾在甲骨卜辞中为何被写作“ ”? 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认为疟疾“似酷虐者也” 对于疟疾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古代医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瘴气”致病,故也称疟疾为“瘴病”。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山瘴疟方一十九首”条,有这样的说法: “《备急》夫瘴与疟,分作两名,其实一致。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岭南率称为瘴,江北总号为疟,此由方言不同,非是别有异病。然南方温毒,此病尤甚,原其所归,大略有四∶一山溪毒气,二风温痰饮,三加之鬼疠,四发以热毒,在此之中,热毒最重。” 在古代传染病中,瘴病是古人眼里最为可怕、凶猛的一种传染病。早期古人直接将疟疾写作“虐疾”或“疟疾”,《礼记・月令》中便称“民多虐疾”。“疟”字从“疒”从“虐”,正是因为“虐”太厉害了。“虐”字是老虎头,在甲骨卜辞中写作“ ”。从字形上看,似老虎张着大口扑向人。这意思很明了:疟疾是似老虎一样凶猛的传染病。东 *** 刘熙在其《释名・释疾病》中释“疟”时称:“疟,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 在古代,岭南、川贵一带多瘴气,所以这些地区也是疟疾的重灾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泸江水”条称,泸江两岸“时有瘴气,三月、四月迳之必死”。过去云南一带有民谣称:“五月六月烟瘴起,新客无不死;九月十月烟瘴恶......>> 问题九:中国古代有哪些古老的传染病 鼠疫,疟疾,霍乱,伤寒,痢疾、结核病等等 天花不是,我国古代就有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

270 评论

Wenlll1020

疠风,病名。麻风病之一种类型。

《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附,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又名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大麻风,麻风,风癞,血风。

初起者患部有麻木不仁感,继则发现丘疹红斑,渐肿而破溃,无脓汁,久则可蔓延全身,严重者出现眉毛脱落,鼻柱倒陷,目损唇裂,甚则足底穿溃等。

或面若狮貌。治宜祛风化湿,活血杀虫。初始可选保安化灵丹内服发汗,后可改用神应消风散,或有饮用蝮蛇酒者。若久病体虚可选补益之剂,或可兼服何首乌酒。外治可选用苦参汤温洗溃疡局部,并洗后涂敷狼毒糊剂。发现确诊者,即应予以隔离治疗。

扩展资料: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

259 评论

猴子kami

关于广东潮汕名妓褚企兰,我们知道的很少。只知道她貌美善诗词,但在一次接待客人时染上麻风病,当时有位书生潘兴邦与她两情相悦,褚企兰为了不传染给他,找出新被褥给他并分开睡。他们的结局很圆满,潘兴邦金榜题名,褚企兰也被一位乡医治好了病,二人结为连理。 唐代的小说家张鷟所著的《朝野佥载》里面,记录了一个民间治疗麻风病的经历:关于麻风病,还有一些古怪的传说。由于得这个病的女子居多,按民间习俗,女子染此病后,一时容光焕发,面若桃花,宜趁此时引诱男子交接,则疯疾可以传给男子,自己得免于死,而交接后的男子则必死无疑;女子将疯疾传给他人后,自己就可以另嫁他人,过寻常生活,与普通人一般。那时民间把这一行为称为“过癞”、“过疯”或“开癞”、“卖疯”。在这种背景下,麻风病患者的生活可想而知。不过,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幸运的。主人公一,卢元钦。卢先生旅居泉州,不幸染上了大疯,即麻风病,很严重,鼻子溃烂,只剩下鼻根未倒。也是想方设法治呀,但没什么办法。这年端午节,五月初五,大概是因为辟邪之类的原因吧,找到一副大蟒蛇的苦胆,正准备吞服,忽然听人说:“这是大蟒蛇吧,吃它的肉就能治大疯呀!我们家谁就是吃它治好的。”已经被折磨得不行的卢先生想虽然这个办法没听说过,但好歹死马当做活马医,试试吧。于是取了一节蛇肉吃了。三五天过去了,觉得似乎有点效果,于是接着吃,三个月以后,居然慢慢好了。 笔者全段引用这段小说,目的在于能更多地了解一些细节。在古代确实有很多传说,认为将麻风病传给男子,男子必死,自己则可幸免。这显然是封建思想在作怪,但这也恰恰能说明褚企兰的高贵品质,当爱情与生命做衡量的时候,她选择了两者兼顾!可她的麻风病毕竟被治好了,乡医所采用的方药到底什么,其中会不会有蛇胆,又会不会跟张鷟的这篇小说有关联吗? 张鷟的《朝野佥载》里面记录了很多稀奇古怪有趣的事情,这则麻风病偏方的出现,在当时的唐朝肯定会引起震动,对麻风病患者也是肯定有帮助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中,就有描写皇家军队到永州捕蛇的场面,其中也说百姓参与捕蛇献于朝廷。说明了蛇胆却是极具价值,但是不是用来治疗麻风病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 麻风病在古代,确如谈虎色变。《论语》中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意思是担心病传染,隔窗握手。春秋战国时的秦国法律认定麻风病人有罪格杀勿论,可以说麻风病患者被杀死烧死的不计其数。虽然有封建的思想在作怪,但我们确实对麻风病很无奈。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对麻风病有了初步的认识,“蛇肉具有活血驱风、除痰祛湿、补中益气的作用。”这显然是针对麻风病一症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 更为详尽的当属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或隐疹辄赤黑。”“久而不疗,令人顽痹,或汗不流泄,手足酸疼,灸不痛,或在面目,习习奕奕;或在胸颈,状如虫行……或痛无常处,流移非一……或似绳缚,拘急难以俯仰,手足不能摇动。眼目流肿,内外生疮,小便赤黄,尿有余沥,面无颜色,恍惚多忘,其间变状多端。”这就证明了东汉时期治疗麻风病,张仲景是在祛风除湿的方剂中加入蛇胆,使祛风解毒的功效倍增!蛇胆皆可用药,但也分蛇的种类,蛇胆的药效也会有所不同。这就不难理解《捕蛇者说》中所捕的“异蛇”是什么意思了,也证明了张鷟《朝野佥载》中的吃蛇肉治麻风病一事属实。 关于传染病的论述,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还有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都有专篇论述。据《太平广记》载,“病坊作为慈善机构在唐代肇始,亘唐之世,其名称几经改易,或称病坊、悲田坊,或称普救病坊,或称养病坊等等。后为了方便起见统称为病坊。”这里说明了医药事业在唐朝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收容贫病平民和乞丐的慈善机构,病坊开始服务于大众。《新唐书》也有记载说,病坊中所需的生活用品由政府拨付,药物、钱粮、器具等。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病坊由民间私营或寺院转为由国家机构调控。有史料可查,病坊就是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成立推广的。 唐朝时的名医孙思邈,对麻风病一症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因《神农本草经》各家注释都搞不清楚,孙思邈就为六百余例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治疗,不顾个人安危在患者身边护理观察。最终孙思邈对麻风病的病理病机有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也有了辨证治疗的方剂产生,“疾风有四百四种,总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风所摄,云何名五风,一曰黄风,二曰青风,三曰白风,四曰赤风,五曰黑风。”他认为,“病起之由,皆因冷热交替,流入五脏,通彻骨髓,用力过度,饮食相违,房室不节,虚动劳极,汗流遍体,因兹积热,风热彻五脏,饮食杂秽,虫生至多,食人五脏骨髓皮肉筋节,久久败散。”孙思邈治麻风病的方药初期用“阿魏雷丸散方”;中后期用“天真百畏丸”;外用的有大白膏方、大黑膏方;消毒可用雄黄、朱砂等消毒药品。 “恶风”就是麻风病的外邪致病因素,从《黄帝内经》到孙思邈的《千金方》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历程啊。这之后宋朝的《外科证治全书》,明朝的《本草纲目》、《万病回春》,清朝的《串雅外编》,这些论著里面都注明了治疗麻风病的代表方剂。

22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医风水病机分析论文

    1.周易穷、变、通、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周易》重中正思想及其现代意义3.《周易》阴阳思想及其现代意义4.《周易》第六十三起名名库卦、第六十四卦的内涵及其启示

    芦苇薇薇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气血亏虚中风病机分析论文

    中风痉挛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之证, 在本为阴阳气血不足,在标为风火痰瘀闭阻络脉,但以阳气虚弱,风痰阻络,筋脉失养为常见病机,患者常表现患肢拘急痉挛、疼痛、肿胀、

    睿智杭州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医药分析麻风病论文摘要

    随着医药事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药学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临床中药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中药学

    纳兰美黛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医麻风病病机分析论文

    问题一:疟疾在古代的情况 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最详者首推疟疾。早在《素问》就有《疟论》《刺疟论

    冰雨茗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医药分析麻风病论文题目

    在撰写药学 毕业 论文过程中,一个好的论文题目除了给整篇 文章 画龙点睛外,还直接决定着论文的内容、范围、框架结构以及选用的参考资料。下面我将为你推荐药

    魅丽无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