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9

欢乐空间装饰
首页 > 医学论文 > 风温兼寒病机分析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qianting13

已采纳

fēng wēn bìng

windwarm disor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windwarm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风温病(windwarm disorder[1]、windwarm disease[2])为病名[3]。是指感受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2][4][3]。见《温热经纬·叶香巖三时伏气外感篇》。《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夹温也。”多发于冬春二季[3]。

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3]。

风温·邪犯肺卫证(windwarm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invading lungdefense phase[2])是指风温初起,邪犯肺卫,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5]。

风温·邪热壅肺证(windwarm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ic heat congesting lung[2])是指风温化热入里,热壅肺经气分,以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5]。

风温·痰热结胸证(windwarm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chestbinding by phlegmheat[2])是指邪热内传,与痰互结于上焦胸脘,以身热面赤,渴欲饮凉,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便秘,苔黄滑,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5]。

风温·肺热发疹证(windwarm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eruption due to lung heat[2])是指肺热内盛,外透肌肤,以身热,肌肤红疹,咳嗽,胸闷,舌红,苔薄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5]。

风温·热炽阳明证(windwarm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heat in Yangming Channel[2])是指风温邪盛,热炽阳明,以壮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5]。

风温·热结肠腑证(windwarm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heat binding in intestine[2])是指肺热移肠,热结肠腑,以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稀水, *** 灼热,腹部胀满硬痛,苔黄而燥,甚则灰黑而燥,脉沉有力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5]。

风温·胃热伤阴证(windwarm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stomach heat injuring yin[2])是指胃热炽盛,耗伤阴液,以身热自汗,面赤,神昏,身重难以转侧,喜睡,鼻鼾,语言不利,苔黄燥,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5]。

风温·热陷心包证(windwarm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heat invading pericardium[2])是指风温热盛,内陷心包,以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舌鲜绛,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5]。

风温·神闭腑实证(windwarm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spirit blockade and fuviscera excess[2])又称风温·热入心包,阳明腑实证,是指热入手厥阴心包,与手阳明大肠俱病,以身热神昏,舌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5]。

风温·内闭外脱证(windwarm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blockade and external collapse[2])是指邪盛正虚,或汗下太过,阴液骤损,以身热,神昏不语,倦卧,或兼汗多气短,脉细无力;或兼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5]。

风温·余邪伤阴证(windwarm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yin injury by lingering pathogen[2])是指风温余邪未净,肺胃阴伤,以低热或不发热,干咳或痰少而黏,口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脉细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5]。

风温·寒包火证(windwarm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cold enveloping fire[2])又称风温伤寒,风温兼寒,是指伏气温病,外感风寒,或天时温暖,复感风寒,郁而暴发,以初起头痛身热,微恶风寒,继则灼热自汗,咳嗽渴烦,尺肤热甚,剧则鼻鼾多眠,语言难出,手足瘛疭,面若火熏,或初起头痛恶风,恶寒无汗,继即身热咳嗽,烦渴自汗,咽痛喉肿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5]。

初起病在卫分及气分,治宜辛凉透表,方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等加减[3]。

如见高热神志昏迷,手足瘈疭,脉数疾者,为热盛劫津,逆传心包,营血受灼,肝风内动[3]。宜清营泄热,平肝息风,用羚角钩藤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3]。

如正气大伤,而见虚脱者,急宜回阳固脱,用参附龙牡合生脉散[3]。一说本证即春温之重者(见《医碥》卷二)[3]。

266 评论

Jessie小鱼

★新鲜水果和绿色蔬菜新鲜水果和蔬菜中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 可增加肺的通气量。研究证明,每天食用至少含300毫克维生素C的食 品,可使支气管哮喘及支气管炎的发病率降低30%。 ★洋葱洋葱中含有的二苯基硫化亚磺酸盐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 炎活性。同时,洋葱中含有的蒜素,有很强的抗菌灭菌能力,能抑制 各种细菌病毒的入侵,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 ★大蒜大蒜除含有丰富的糖分、脂肪、蛋白质、磷质、胡萝卜素 以及维生素C外,还含有蒜素等重要物质,具有抑制病毒和抑制癌细 胞生长的作用。 ★豆豉日本学者研究发现,豆豉中含有的细菌,能产生大量B族 维生素,有助于人体抵御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 ★萝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核黄素、尼克酸、钙、 磷、铁等。常吃生萝卜,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疼痛及支气管炎 等病症。 ★银耳银耳中含有17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以及酸性异多糖、有 机磷等多种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特别是其中的酸性异多糖, 能增强人体免疫机能,对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有显著疗效。 ★百合具有镇静、止咳作用,适用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 咯血等病症的患者食用。 ★山楂山楂中的槲皮苷,具有扩张气管、促进气管纤毛运动、排 痰平喘的功效,适用于支气管炎的治疗。 ★坚果花生、核桃、栗子、榛子、松子、瓜子、莲子、白果等坚 果均富含硒。硒具有促进代谢、加强免疫、提高抵抗力之功能。如体 内缺硒,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多食富含硒的食品,有助于预防 呼吸道感染。 ★罗汉果罗汉果具有清热凉血、化痰止咳、润肺抗痨之功,对感 冒、咳嗽多痰、胃热便秘以及支气管炎有一定疗效。 ★水每日摄入水分2500~3000毫升,有利于病毒排出。 咳嗽 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出痰液的病证。常见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疾病。 中医将“有声无物”谓之咳;“有物无声”谓之嗽。而临床常为二者并见,故为咳嗽。 1、病因病机 外感内伤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肺失宣发肃降则肺气上逆作咳;脾失运化,水湿内生,聚而成痰,随上逆肺气咯出,发为咳嗽。 (1)外感六淫之邪:风寒、热、燥之邪乘人体正虚侵虚袭肺系,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出喉间作声,发为咳嗽。 (2)内伤咳嗽:七情失调伤肝,郁而化火,气火上干犯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而伤脾,脾不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或久病伤肺,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濡润,功能失调发为咳嗽。 2、辨证论治 (1)风寒袭肺: 证候:咳嗽声重,痰白稀薄,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痛喉痒或咳时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杏苏散。 (2)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气粗,痰稠而黄,咳痰不爽,口渴咽痛,伴发热恶风、头痛鼻流黄涕、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 (3)燥热伤肺: 证候: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粘难咯,咳甚则胸痛,鼻燥咽干,或有痰中带血丝。初期可伴微寒身热、鼻塞头痛等症,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疏散外邪,润肺止咳。 主方:桑杏汤。 (4)痰湿蕴肺: 证候:咳嗽痰多,痰白而粘,容易咯出,胸脘满闷,有时呕恶;或神疲纳呆,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汤。 (5)痰热壅肺: 证候: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难咯,或面赤口渴喜饮,喘促鼻煽,便秘溲赤,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6)肺气虚损: 证候:咳嗽气短、咳声低微,咯痰清稀,自汗畏冷,面色无华,易感外邪,舌质淡嫩,脉象虚弱。 治法:补益肺气,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7)肺阴亏耗: 证候: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痰中带血、咽痒声哑,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口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方:百合固金汤。 3、辨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观察咳嗽的时间、性质、咳声大小,有无吐痰,咳嗽时呼吸状况,以及伴随的全身症状。 ②观察咯痰多少,咯痰最多的时间,观察痰液性状、颜色、咯出难易,有无带血等。 ③痰液检查及时留取标本送验。 ④咳嗽患者最需要洁净新鲜空气,病室经常开窗通风,室内禁止吸烟,防止烟尘及特殊气味的刺激。 ⑤外出时戴口罩,避免外邪侵袭。注意保暖,戒烟酒。 ⑥准备好有刻度的痰俱,及时清理痰液和消毒痰具。 ⑦咳痰无力咯痰困难者要协助排痰,定时翻身拍背,体位引流排痰。必要时吸痰。 ⑧痰液粘稠难咯出者,可用超声雾化稀化痰液,便于排出。 ⑨咳嗽有痰者不能使用麻醉止咳剂,可予以化痰止咳剂,消炎化痰剂,痰出炎消咳自止。 ⑩针刺止咳:针肺俞、列缺、天突、丰隆穴。或耳针支气管、肺、神门穴;外感咳嗽加肾上腺穴;内伤咳嗽加脾、肾等穴。 (2)风寒咳嗽: ①参照"风寒感冒证"护理。 ②一般护理内容。 ③咳嗽较重时,可临时服咳嗽合剂10ml,或复方甘草合剂,或通宣理肺丸。忌服梨膏冰糖蒸汁或冰糖蒸梨汁,以免滋润过早,邪不外达。 ④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 (3)风热咳嗽: ①参照"风热感冒证"护理。 ②一般护理内容。 ③咳嗽时可服止咳楷杷露10~20ml,或服用桔红丸。 ④平时可食梨、枇杷等水果。 ⑤忌辛辣、肥甘、厚味,戒烟慎酒。 ⑥痰粘难出,除翻身拍背排痰等,可用鱼腥草或黄芩注射液配液雾化吸入,消炎止咳稀化痰液,便于排出。 (4)燥热伤肺: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参照"风热咳嗽"护理。 ③鼻干咽痒干咳,可服用止咳枇杷露、养阴清肺膏,亦可梨膏加川贝粉调服。 ④平时可食用川贝炖梨、百合银耳羹。 ⑤干咳痰中带血时,密切观察出血量,出血多时报告医生。 (5)痰湿蕴肺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病室温度不宜太高。 ③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④注意饮食调护,食饮有节,配食健脾利湿化痰食品,如薏米、赤豆、山药,忌食糯米等粘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以防碍脾助湿生痰。 (6)痰热壅肺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参照"风热咳嗽证"护理内容。 ③肺热咳嗽可服用桔红丸、枇杷露。 ④肺热咳嗽可配食枇杷叶粥、鲜芦根粥等。 (7)肺气虚证: ①一般护理。 ②咳痰无力时,要协助排痰。 ③肺气虚易感外邪,慎起居,防感冒,勿汗出当风。 ④注意休息,勿过劳,以免劳倦更伤正气。 (8)肺阴虚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参照"燥热咳嗽"护理。 ③可予养阴清肺膏10g,每日二次服。 ④干咳痰难咯出时,可予雾化吸入稀化痰液,湿润咽喉。 ⑤观察有无痰中带血,血量多少,必要时报告医生予以止血治疗。 ⑥可配补养肺阴之食品,如玉竹粥、沙参粥、糯米阿胶粥等。 4、养生指导 (1)外感咳嗽愈后要重视锻炼身体,增强抗御外邪的能力。 (2)内伤咳嗽久病体虚,要重视合理调养,慎起居避风寒,调饮食戒烟酒,宜进补益食品。也需根据体力适当散步、作呼吸操、太极拳、气功等轻量的体质锻炼,以逐渐增强正气。 哮喘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喘咳疾患。发作时喉间有哮鸣音、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咯吐大量粘痰后缓解。发作时间短者数分钟或数小时,长者可持续数天。 喉间哮鸣有声者为哮证,呼吸急促困难者为喘证。由于哮与喘常常并见,故称为哮喘。临床上所见哮必兼喘,而喘不一定有哮。西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在发生呼吸困难、气息急促的阶段,可属本病范畴。 1、病因病机 (1)外邪袭肺,肺气不宣,烟尘花粉刺激,导致肺气壅阻。寒凝津液或热蒸津液成痰,痰阻气道,气道不畅、肺气不宣,发为哮喘。 (2)饮食失节,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干于肺,壅阻肺气而发哮喘。痰湿久蕴化热,痰热交阻,壅滞肺气则发为热哮或热喘。 (3)情志失调,忧思气结,肝郁气滞,肺气痹阻,不得宣降,发生哮喘。 (4)久咳伤肺,气失所主,久病及肾或年老肾虚,或劳欲伤肾,肾失摄纳;或肾阳衰微不能化气行水,水凌心肺,而引起哮喘。 2、辨证论治 (1)寒哮: 证候:呼吸急促,喉间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重,痰少咯吐不爽,口不渴,或喝喜热饮,天凉或遇寒而发,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方:射干麻黄汤。 (2)热哮: 证候:气粗息涌、喉间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呛咳阵作,痰黄粘稠,咯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主方:定喘汤。 (3)寒喘: 证候: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痰白清稀、或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平喘。 主方:麻黄汤。 (4)热喘: 证候:喘促气粗,甚则鼻翼煽动,咳嗽,痰黄粘稠或兼血色,身热心烦,汗出,渴饮喜冷,便秘溲黄,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表、宣肺定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 (5)痰喘: 证候:喘咳痰多而粘,咯出不爽,喉中痰鸣,胸中窒闷,或见恶心纳呆,口淡无味,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主方:三子养亲汤。 (6)肺虚证: 证候:喘促气短,语言低微,咳声无力,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咽喉不利,呛咳痰少而粘,烦热口干面红,舌质淡红苔薄,或舌红苔剥,脉虚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主方: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证: 证候: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更甚,神疲形瘦,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纳气。 主方:金匮肾气丸。 3、辨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烟尘异味刺激,避免接触诱发哮喘的刺激物,如尘螨、花粉及某些致敏食物。 ②室内禁止吸烟,患者必须戒烟。 ③哮喘发作时宜取半坐位,或端坐位。 ④可予喷吸止喘气雾剂以临时平喘。 ⑤实证者宜针刺大椎、肺俞、膻中、曲池、天突、丰隆等穴位;虚证可灸气海、关元、神阙、三阴交、肾俞等穴。 ⑥未经医生许可,不能随便使用镇咳、镇静剂。 (2)寒证哮喘: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病室宜向阳,宜加衣被注意保暖,避免感受风寒之邪。 ③中药汤剂宜热服。 ④饮食宜温热,忌生冷、油腻。 ⑤咳嗽痰多时,参照"咳嗽"有关护理内容。 (3)热证哮喘: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病室宜凉爽,衣被不宜过厚。 ③伴发热症状者,定时测体温,每日2~4次。观察服药后病情变化,以及体温。 ④中药宜温服。 ⑤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痰粘稠难出,口干者,应鼓励其多饮水及食用新鲜水果,如雪梨、鸭梨等。 ⑥痰多粘稠难咯者,可给予川贝粉开水冲服,或蛇胆川贝液1支口服,或蛇胆陈皮末1支,或服用鲜竹沥水20ml。以化痰易咯出。 ⑦加强口腔护理,协助患者餐后漱口。 (4)正虚哮喘: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本证属正气虚衰,易发生变证,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发现患者呼吸气促,张口抬肩、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或结代者,多为心肾阳衰的喘脱重证,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详细记录病情。 ③呼吸困难、或唇甲青紫者,给予低流量间歇吸氧。 ④咯痰无力者,应协助体位引流,翻身拍背排痰。或予以吸痰。 ⑤加强生活起居护理,预防并发症。如预防褥疮、口腔炎症,防止外邪侵袭,避风寒等。 ⑥饮食清淡、富营养,依虚损之脏腑,选择相应补益食品,如补益肺气、滋养肺肾之阴等。 4、养生指导 (1)起居有常,注意防寒保暖、搞好居室卫生,避免烟尘、花粉等诱发因素的刺激。 (2)饮食有节,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食品,忌恣食酒浆,避免痰湿内生。 (3)戒除吸烟的习惯。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内伤。 (5)病情缓解期(恢复期),要重视体育锻炼,做气功,打太极拳作呼吸操等,提高肺脏功能。 肺痈 肺痈是肺部脓疡形成的一种病症。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痰量多,气味腥臭,或脓血相兼为主要症状。西医学中的肺脓疡、化脓性肺炎、肺坏疽,及支气管扩张感染化脓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本病及为相似,可参考诊治。 1、病因病机 (1)风热邪毒犯肺,或风寒化热,邪热蕴肺,肺受热毒所灼,失于宣降清肃,痰热内部,热壅血瘀,郁结成痈,血败化脓,形成本病。 (2)正气内虚,痰热素盛;或嗜酒无度,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味,致使炎热内蕴,复感风热邪毒,内外合邪而发病。 (3)本病临床上一般分为四期: ①初期,风热邪毒犯肺,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症状。 ②成痈期:邪热壅肺,蒸液成痰,热毒侵淫,损伤血脉,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③溃脓期:热盛肉腐血败,内溃外泄,咯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 ④恢复期:牙毒渐尽,正气渐复(若迁延日久,余毒未净,邪恋正虚,则耗伤气阴,而转成慢性肺痈)。 2、辩证论治 (1)初期: 证候:恶寒发热,咳嗽胸痛,痰少而粘,呼吸不利、口干咽燥,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化痰。 主方:银翘散。 (2)成痈期: 证候:寒战壮热汗出,胸闷作痛、转侧不安,咳嗽气急,甚则喘满,咳吐脓痰,气味腥臭,口燥咽干,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主方:千金苇茎汤。 (3)溃脓期: 证候:咳吐脓血,或咯痰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面赤身热,烦渴喜饮,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排脓化瘀、清热解毒。 主方:桔梗汤、千金苇茎汤。 (4)恢复期: 证候: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或潮热,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治法:润肺化痰、益气养阴。 主方:清燥救肺汤。 3、辩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开窗通气,加强空气消毒。 ②严格观察咳嗽咯痰情况,痰液的性状是分期的重要依据。做好痰液、痰具的消毒。 ③重视口腔清洁,咯痰后应漱口。 (2)初期护理: ①按风温邪犯肺卫证护理。 ②注意胸痛及痰量的变化。若咯痰日见增多,正确记录痰量、颜色,以资早期诊断。 (3)成痈期扩理: ①观察发热、胸痛、痰液的量、颜色、气味的变化。若热盛、痰黄浊、腥臭、量多,则是本期的重要表现。 ②痰液经石碳酸“84”消毒液消毒后倾倒,痰具经常消毒。 ③每日作口腔护理,咯痰后嗽口。 ④胸痛较剧者可取侧卧位,或宽胶布束胸,减少局部活动量而减轻疼痛。 ⑤饮食宜素半流,高热宜多进新鲜蔬菜水果,忌辛辣、油腻、煎炸食品。 ⑥高热应及时予以降温处理,可参照“风温气分证”护理内容。 (4)溃脓期: ①本期护理重点在排痰。根据病灶位置以空心掌拍背或体位引流,以便痰液排出顺畅。 ②观察痰液咯出难易,痰液性状、量,并及时留取标本,送验。 ③做好痰液、痰具消毒。 ④每日做好口腔清洁护理。 ⑤痰粘稠不易咯出时,可遵医嘱内服竹沥水化痰。或中药鱼腥草液雾化吸入,咯出无力者应吸痰。 ⑥痈溃脓痰排出后,食欲增进,脾胃功能初复时仍需予软食、易消化、富营养食品,少食油腻,可每日食豆浆一碗、薏仁粥等清补食品。 (5)恢复期: ①可适当下床活动,以逐渐增强体力,但勿过劳。 ②饮食中应逐渐增加补养肺食品,应忌用油腻、辛辣及热性食物,戒烟酒。 4、养生指导 (1)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和体力,选择适当项目进行锻炼,如气功、呼吸操,散步、太极拳等。 (2)预防感冒。 (3)戒烟,禁食辛辣热伤阴之食品。 (4)有咳嗽等呼吸道不适症状时,及时就医,早期诊断的及时治疗。 肺痨 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主症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具有传染性,相当于西医学的肺结核病。 1、病因病机 正气不足、精气耗损,感染痨虫,痨虫蚀肺而致本病。 (1)内因: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起居不慎、酒色劳倦、七性内伤,导致正气亏虚。 (2)外因: 痨虫乘虚而入,侵蚀人体肺叶,而发病。 病变在肺,肺受损而虚,肺阴虚而见咳嗽,咯血;病久及脾、及肾,则见肺脾、肺肾同病。肺肾两虚,阴虚火旺而见潮热、盗汗、消瘦;肺脾同病则气阴两虚,可见食少纳呆、便溏、乏力。久而阴损及阳,出现气短、心悸、肢冷、浮肿等证候。 2、辨证论治 (1)肺阴虚: 证候:午后发热,两颧潮红,咳嗽咯血,或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主方:月华丸。 (2)气阴两虚: 证候:午后发热,颧红盗汗,咳嗽或咯血,口淡纳呆,肢冷便溏,神疲乏力,消瘦,气短,舌红少津,舌苔薄腻,脉细数无力。 治法:补脾润肺、益气养阴。 主方:保真汤。 (3)肺肾阴虚: 证候:骨蒸潮热,手足心热、颧红盗汗,呛咳少痰,痰黄粘稠,咳吐鲜血、腰脊酸软,虚烦失眠,头晕耳鸣或见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红绛,脉象细致。 治法:滋阴降火,补益肺肾。 主方:百合固金汤。 3、辨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本病具有传染性,最好住专科医院或专科病房,做好呼吸道隔离工作。病室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禁止吸烟。 ②每日测体温2~4次,尤其注意午后及晚间体温变化。 ③阴虚盗汗,出汗较多者,晚上衣被不宜过暖;汗后及时擦干,勿受凉。 ④对咯血病人要密切观察咯血的时间、次数、血色、血量,必要时报告医生。严密观察大咯血先兆,即口气有血腥味、咽痒等表现;在发生大咯血时,要防止咯血窒息的发生,并做好一切抢救准备,配合医生抢救。可参见“血证”有关护理。 ⑤咳嗽咳痰较剧者,可予秋梨膏加川贝粉口服。 ⑥饮食强调增加营养,易消化。常食蛋类、奶类、豆浆、瘦肉及新鲜蔬菜水果。忌辛辣、烟酒、温燥性食物。可每日进食大蒜(独头蒜最好2粒)煮粳米粥,有补肺抗痨功效。 ⑦滋阴补肺中药宜早、晚空腹服用。 (2)肺阴虚证 ①参照“一般护理”。 ②重视养生,饮食起居要有规律,不宜过劳。 ③已婚女暂不宜生育,已孕者应中止妊娠。 ④配合食疗进补,如冬季可用冬虫夏草炖母鸭,食肉喝汤,也可食甲鱼汤。 (3)气阴两虚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肺气虚卫外功能降低,易感冒,要加强生活起居、气象护理(外出公共场戴口罩)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汗后避风。 ③汗出较多者,及时擦干,并可用黄芪、浮小麦、红枣煎汤服用,有益气敛阴止汗作用。 ④食少便溏,脾胃功能薄弱者,应配食健脾益气之品,如山药、桂圆、莲子、薏米、红枣等。忌食甲鱼、鳗鱼等滋腻碍脾之物。 (4)肺肾阴虚证: ①参照一般处理。 ②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觉的胸闷、烦躁、咽痒、口中有血腥味,是出血的先兆。呛咳、咳血量多时,遵医嘱予三七粉、白药粉冲服。 ③发现大咯血时,按"血证"有关内容护理。 ④做好精神护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⑤宜进食补益肺肾之阴的食品。如桑椹、银耳、甲鱼、百合、阿胶,虫草鸭子汤等。 4、养生指导 (1)指导患者在咳嗽、喷嚏时用手帕遮挡口鼻,防止飞沫病菌传染给他人。 (2)遵医嘱继续服药治疗,巩固疗效。 (3)增进营养,注意劳逸适度,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4)及时、彻底地做好呼吸道排出物的消毒。 (5)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保健或治疗。

168 评论

丘比特來來

《复习•诊治风温病之秘诀》陈平伯著的《外感温病篇》是治疗风温病的名篇,咱们系统学习其精华,请见下文: 一,【判定标准】 风温病的病因是感受风温之邪。我们怎么知道病人患的是风温病呢?根据风温病的提纲症判断。陈平伯在《外感温病篇》中提出风温病的提纲症原文是:“风温为病,春月和冬月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意思是说在春天或者冬季气候应该寒冷而反暖时,病人症见怕风或不怕风,身热、咳嗽、心烦、口渴,可以判定病因是感受风温之邪,也就是判定病人患的是风温病。 二,【提纲病机】 风温病四大提纲症分别是身热、咳嗽、心烦、口渴,其病机分别叙述于下: 1,身热:风温之邪内侵,正气与邪气斗争,故发热。 2,咳嗽:风温之邪从口鼻入,首先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 3,心烦:肺的热邪上扰神明,故心烦。 4,口渴:热邪耗伤津液,导致体内缺津液,故口渴。 三,【病变中心】 风温病是感受风温之邪。如果风温之邪侵袭体表犯卫气,由于肺主卫气,胃是卫气之根,所以肺胃内应。如果风温之邪从口鼻入,由于口通于胃,鼻通于肺,所以肺胃受伤。故风温病以肺胃为病变中心。 四,【传变规律】 风温病发展由浅入深分为卫分阶段、气分阶段、营分阶段、血分阶段,遵循卫气营血辩证体系。 五,【诊治秘诀】 虽然风温病分为卫分阶段、气分阶段、营分阶段、血分阶段,但是风温病是以肺胃为病变中心,肺胃有热邪贯穿风温病始终。因此每个阶段的治疗重点是清肺胃的热邪。用药讲究轻透养阴,轻透是指用连翘等体轻具有散风热之品,养阴是指用麦冬等养肺胃阴之品。 六,【肺卫证治】 陈平伯著的《外感温病篇》,内容一共12条。我们掌握了其中的诊治秘诀后,再看《外感温病篇》,就能看明白了。讲解其中第二条如下: 1,原文:风温证,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舌苔白者,邪在表也。当用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桑叶,川贝之属,凉解表邪。 2,讲解:首先根据风温病提纲症判断疾病是否是风温病,风温病提纲症是:“或恶风或不恶风,身热,咳嗽,心烦,口渴”,原文所列的症状中有畏风,身热,咳嗽,口渴,具备风温病的提纲症,可以判定是风温病!其次判断风温病处于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中的哪个阶段?用卫气营血辨证法来判断。卫气营血辨证法主要通过舌象来判断。如果舌苔薄白而干,脉浮数是卫分证;如果舌苔厚白而干或厚黄而干,舌边舌尖红,脉数,是气分证;如果舌质绛,神昏,脉细数,是营分证;如果舌质深绛,谵语,发斑,症状昼轻夜重,是血分证。此条原文所列症状中有脉浮数,舌苔白,符合判定为卫分证的标准,可以判定是卫分证。由于风温病是以肺胃为病变中心,初期以肺为主,所以诊断为肺卫证。治疗用薄荷,桑叶辛凉解表散风热,用川贝清肺热。用桔梗宣发肺气的同时用杏仁和前胡肃降肺气,恢复肺宣发和肃降正常功能,此方仅六味药,组方紧严密,紧扣病机,故方小而效宏! 温病两个中心一个基本法,即:风温以肺胃为中心,湿热以脾胃为中心。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为基本法。气降生精,又精升为血,在这个生血的生理过程中,肺燥使生血全过程出现障碍,用麦门冬汤治肺,同时升脾降胃旋转中气助肺降右,则一切按排好了,剩下的事就是时间问题。 妇女闭经,其中许多人的病因,就这个病因导致血虚而闭经。

14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医风水病机分析论文

    1.周易穷、变、通、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周易》重中正思想及其现代意义3.《周易》阴阳思想及其现代意义4.《周易》第六十三起名名库卦、第六十四卦的内涵及其启示

    芦苇薇薇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脾肾虚寒病机分析论文

    脾胃虚寒,脾气虚,中气不足,导致气阳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记忆力减退。还有湿困脾阳,脾胃失运所致的恶心、反胃、食欲不振、

    chaorenxiaoli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医风温病分析论文范文

    中医护理学是我国中医药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护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薰蒸疗法

    芥末生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寒颤中医分析病机论文

    尿道口流脓不一定是淋病,有时候前列腺炎也有这种症状,其中两种疾病最明显的特点是,淋病流脓的话有颜色有点黄.而前列腺炎流脓较为透明.像你这种有点是前列腺炎.建议还

    爱吃哒小胖纸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医麻风病病机分析论文

    问题一:疟疾在古代的情况 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最详者首推疟疾。早在《素问》就有《疟论》《刺疟论

    冰雨茗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