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ny080808
1 牛羊常见的寄生虫病 焦虫病 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焦虫寄生于红细胞内,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则造成死亡。该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羊放牧时蜱叮咬而感染的。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7~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蠕虫病 蠕虫病是牛羊寄生虫病中最常见同时对其危害最大的一种寄生虫病。包括绦虫、吸虫和线虫病。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不同地区。寄生在牛羊各种器官的一些蠕虫,能引起严重的病理变化,且常常是不可恢复的。如奶牛患吸虫病时,产奶量减少10%~15%;绵羊患吸虫病时,剪毛量下降7%~12%。此外,如果疾病呈急行经过,常引起牛羊特别是绵羊的死亡。如果牛羊遭受扩展莫尼茨绦虫高强度侵袭,会引起仔畜大批死亡。牛羊感染双腔吸虫,会使其生产性能受到巨大影响。往往肝片形吸虫和双腔吸虫同时寄生于牛羊肝脏内,并使其致病作用增强。 蜱源性疾病 主要是蜱虫在牛、羊体表寄生,并通过吸食牛、羊的血液对其进行侵害,同时,蜱又是焦虫病、立克次氏体病的最关键的传播者,其破坏作用非常大。 牛、羊鼻蝇病 牛、羊鼻蝇病主要是鼻蝇寄生在牛、羊的鼻腔里,从而导致牛、羊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的现象,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流脓性的鼻涕或发生严重的肺炎。
毛的惊喜
羊常见的寄生虫病种类很多,概括起来属于蠕虫病、蜘蛛 昆虫病和原虫病三大类。其中常发生的蠕虫病有捻转胃虫病、 钩虫病、阔口线虫病、结节虫病、鞭虫病、肺线虫病、肝片形 吸虫病、前后盘吸虫病、莫尼茨绦虫病、细颈囊尾蚴病、脑包 虫病。蜘蛛昆虫病有疥癣病,羊鼻蝇蛆病、伤口蛆疽病和羊虱、蜱病。但原虫病较少见。举例如下:1、螨病 羊螨病是疥螨和痒螨寄生在羊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螨病又称疥癣、疥虫病,其具有高度传染性。本病主要发生于冬季、秋末和春初,主要通过接触或通过被螨及其卵污染的厩舍、用具等间接引起感染。螨病是严重危害羊群健康的寄生虫病。2、片形吸虫病 片形吸虫病又称肝蛭病,是羊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片形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羊患病后常伴发全身性中毒和营养障碍。幼畜及绵羊常因此病大批死亡。慢性和隐性患羊消瘦、发育不良及毛、乳产量显著降低。3、绦虫病 绦虫病是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及无卵黄腺绦虫寄生于绵羊、山羊和牛的小肠所引起的。其中莫尼茨绦虫危害最为严重,特别当羔羊、犊牛感染时,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可引起死亡。三种绦虫既可单独感染,也可混合感染。4、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病在全世界广泛存在和流行。5、羊消化道线虫病 寄生于羊消化道的线虫种类很多,消化道线虫往往混合感染并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炎和消化机能障碍,病羊消瘦、贫血,严重者死亡。
我的飞飞
一、肠道线虫,症状:羊消化道线虫感染的临床症状以贫血、消瘦、下痢便秘交替和生产性能降低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患病动物结膜苍白、下颌间和下腹部水肿,便稀或便秘,体质瘦弱,严重时造成死亡。二、绦虫,症状:感染绦虫的病羊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精神不振、虚弱、发育迟滞,严重时病羊下痢,粪便中混有成熟绦虫节片,病羊迅速消瘦、贫血,有时出现痉挛或回旋运动或头部后仰的神经症状,有的病羊因虫体成团引起肠阻塞产生腹痛甚至肠破裂,因腹膜炎而死亡。病末期,常因衰弱而卧地不起,多将头折向后方,经常作咀嚼运动,口周围有许多泡沫,后死亡。三、肺线虫,症状:羊群遭受感染时,首先个别羊干咳,继而成群咳嗽,运动时和夜间更为明显,此时呼吸声亦明显粗重,如拉风箱。在频繁而痛苦的咳嗽时,常咳出含有成虫、幼虫及成卵的黏液团块。咳嗽时伴发啰音和呼吸急促,鼻孔中排出黏稠分泌物,干涸后形成鼻痂,从而使呼吸更加困难。病羊常打喷嚏,逐渐消瘦,贫血,头、胸及四肢水肿,被毛粗乱。羔羊症状严重,死亡率也高。羔羊轻度感染或成年羊感染时的症状表现较轻。小型肺线虫单独感染时,病情表现比较缓慢,只是在病情加剧或接近死亡时,才明显表现为呼吸困难、干咳或呈暴发性咳嗽。
l、常见胃肠道寄生虫的特点 ①蛔虫:是一种大型线虫,呈红色或黄白色,有些象蚯蚓,主要寄生在猪小肠?有时移行到胆囊和胃里,偶尔会发现虫体由口和鼻孔里钻出来,
1 牛羊常见的寄生虫病 1.1 焦虫病 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焦虫寄生于红细胞内,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
对羊体表跳蚤的治理 清除动物体表的跳蚤是防治的目标之一,另一个目标就是要抑制跳蚤的繁殖。长效性是选择杀虫剂的首要指标,在跳蚤繁殖前杀死跳蚤或使用能够抑制繁殖的化
犬寄生虫病是寄生虫对犬的机械损伤、营养吸收和毒素危害所产生的病理反应过程。犬常见的寄生虫病有: (一)犬球虫病 犬球虫病是犬等动物易患的一种原虫性寄生虫病。此病
耳痒螨寄生于犬外耳部,引起大量的耳脂分泌和淋巴液外溢,且往往继发化脓。有痒感,不停地摇头、抓耳、鸣叫,在器物上摩擦耳部,甚至引起外耳道出血。有时向病变较重的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