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比冰水冰1025
精神病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障碍,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摘 要:本文从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中,以及从精神 分析 的角度列举了一个对精神病的 临床 心理 治疗 的个案,探讨了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同时分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如何来读破、拆散他的精神病性的逻辑的欲望世界。精神分析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经常发现在妄想狂中存在在父性和父子关系的主题。拉康认为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性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此时主体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一、精神病症状和表现
精神病是指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现实,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具有危害自身和 社会 的行为者, 医学上又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缺乏现实批判能力。在国外一般医学字典上认为精神病应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综合症和“功能性”精神病,而功能性精神病又包括精神分裂、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病性抑郁等。精神活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当大脑功能异常时,临床上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至今还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精神活动异常的生物学指标。通常判断精神活动是否正常,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分析是否由客观原因造成等各种愿意进行评估。因此临床上患者的精神症状常常是一症状群、综合征的形式出现。综合征是指一组症状或特征,可在疾病的某一阶段表现出来,是精神病临床 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综合征有幻觉妄想综合征、情感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易人综合征、虚无妄想综合征和Ganser综合征等。症状是患者求助的主观体验,如心慌等;体征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表现。综合征是疾病所特有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发现精神症状后,应判断此精神症状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而从心 理学 角度,原发症状直接与精神病理过程有关,继发的症状是对原发症状的一个反应。所以,在对精神病症状和表现进行评估之后,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在药物的治疗基础之上,对精神病心理分析工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从而使患者可以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其缺失的意义,下面从一个个案来对精神病进行精神分析的可能性的探讨。
二、
弗洛伊德在阅读斯瑞伯《一个精神病的回忆》一文中,提出了力比多的投注和精神病的关系。并在《自恋 问题 引论》中,分析了自恋型力比多的投注和现实的问题。1942年,弗洛伊德在《精神官能症和精神错乱中的现实的丧失》中,指出问题不是现实的丧失,而是取代了现实的那个力量。但是,拉康却在弗洛伊德成就的宫殿里,对此提出了疑问,从而从结构和逻辑的层面上提出了《论精神错论的一切可能疗法的一个先决问题》。在那里,根本没有父亲的名字。弗洛伊德曾在许多场合指出,肯定存在一种偏执狂所特有的压抑和自我克制。拉康从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借用了一个术语来命名这种机制:排斥,它表明了对所涉及元素的彻底排斥。因此,这个元素就只能在真实中而不是在符号中返回了,例如,以幻觉的形式。拉康指出,在精神病中,存在在一种对父亲名字的排斥:它不是因为受到压制,而是完全抹杀了——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姓观念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例如。当一个女人分娩之后从别人手里接过婴儿,还有一个男人成为父亲等,这些情况都会向父姓象征的领域发出呼唤,然而不幸的是那里一无所有,主题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于是,精神病早期常有的“世界末日”之感也就随之产生了。主体面临的是能指的缺乏,即父亲名字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意义的缺乏。按照拉康的说法,精神妄想症的患者试图在由于父亲名字的缺位而形成的空洞指出填补上丢失的意义。也就是说,要给世界赋予意义。例如,精神病患者会认为“今天是阴天,是一个外星人密谋控制天气”,换句话说,妄想症患者认为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恰恰是因为缺乏一些基础的意义来使之规范条理。分析 经验 的真理表明,向主体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体现为他在自我中引起的焦虑,这是他的伴随物中的一个成分。这个问题是个表达清楚的问题:“我在那里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他的性别以及他在存在中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他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他可以不失,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存在的问题包含了主体,支撑着主体,侵入了主体,甚至将主体撕碎,在分析中遇到的紧张、悬念、幻想等都表明这个情况,然而正是这些现象是 组织在这个话语中,它们才确定了症状,才可被解读,才能在被解读之后得到解决。三、对一个爱僵尸的精神病少女的精神 分析
患者是一个16岁的女孩,现在读高一, 学习 较好。精神病学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该女孩在初中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心事自己没有说就被别人知道了。后来她发现身边的男性都在用恶毒的眼神在看她,并且要伤害她。在入院前一天,她早上骑车上学,发现街上的男性都在盯着她看,并知道了她的心事,要伤害她,她飞速骑到学校并且大哭,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子,所以她非常惊恐,父母决定入院 治疗 。其家庭 教育 严格,父母和睦,9岁前父亲在外地当兵。
在治疗中,我和她谈梦、幻想以及她的胶泥作品。在最初的谈话中,她喜欢做胶泥,她的作品里活跃着死亡、生殖以及暴力的元素:拿着镰刀的女性死神,俊美的黑衣僵尸,可爱的月老等人物。而这几个人物的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工具:手杖。在谈她的作品时,她说母亲是很暴力的,脾气很坏;自己爱僵尸,因为僵尸都对爱情很忠贞。在 工作过几次之后,她不再做这些泥人,但是她很焦虑地说她最近总是做恶梦。她 报告 了她的一个梦,在梦中:我去火车站接周杰伦,想让他签名,但是没有笔……我不知不觉又到了一个墓地,结过婚的人死了合葬在一起,不会变成恶鬼,而没结婚的人就是没有坟,是恶鬼。突然一个坟从中间裂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恶鬼要吃她……”这个梦通过隐喻的形式,表达了主体的性化的焦虑,以及在生与死的象征关系的位置。她询问她在那里是什么,她的父母又是什么,她无法性化她已成熟的身体,因为从哪里来她又要回哪里去。但是,究竟是什么,让她的主体在被害妄想中给与这样一个不同的解释:那些男人要害她,因为他们知道了她是“狈”,所以那些男人要成为“狼”,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狼狈为奸。这个梦打开了她的幻想之门,在一次分析中,她突然停止言说,并且很惊恐地看着我。我问她“你突然停下了,你在想什么”,她停顿了一会说:“我想摸你。”在后面的言说中,她记得儿时的一次和同性的性接触,以及父母对待她的性方式……现在,她混乱了,一方面她对女性有了兴趣,另一方面,她渴望又害怕男性,如她不敢坐男生坐过的椅子,怕怀孕,另一方面又认为男生很暴力,就如她的父亲让她的母亲怀孕生出她,并说小的时候对粪便很有兴趣,有的时候在上厕所的时候,一边吃馒头,一边解手,有的时候要一个多小时。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她对客体小a的享乐,而同样是生与死的拷问。在一次治疗结束的时候她说:“以前认为 心理医生之所以成为医生,是因为他们想 问题 想多了,现在自己发现是想问题想多了就成了疯子。”
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恢复了一些 社会 功能,可以上街,见到男生也不会逃避,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在这个个案中,充斥着悖论,这个患者有父亲,但是却没有经历父姓的阉割,有母亲却成为母亲的一个享乐的客体,从一出生便掉入到这个注定将来要疯狂的洞里,那里没有规范,但是她必须去建立一个规范,去面对青春期性化的问题,询问祖先的问题。这也许是为什么青春期是精神病的高发期。为了很好地分析这个个案,那么有必要回到俄底普斯情节当中去,在那里母亲给了父亲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上面的个案中,那个女孩的梦中的鬼要吃掉她,和她在厕所里边吃边解手的习惯,使我们回到前俄底普斯阶段,那里的生殖 文化 和俄第普斯阶段的父亲的隐喻。所以,你不需要一个能指才能成为父亲,或才死去,但是如果没有能指,没人会知道这两个状态的事。恰如这个女孩,因为没有父姓的阉割,所以问题关系到她的性别以及她在存在种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她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她可以不是,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而她在青春期开始成熟的时候。用妄想的形式给世界一个解释:男孩要害她是有原因的,因为她是一个“狈”,所以男人才会成为“狼”。
当然,对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一直是倍受争议的,但是在拉康那里,以及 临床的心理治疗的 经验中似乎都在说明这个可能性。
【摘要】自杀是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对于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且精神病人自杀平均年龄较一般人群年轻并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更糟糕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精神病人这个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行为置之不理,这无疑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我们将要对此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自杀原因,以及针对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 措施 。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性行为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 方法 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3]王丹,施晓霞:《关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2009年版,第9页.
[4]沈鱼.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第1028页-第1029页.
吥唥靜尐姐
目录:第一章:专家分析的精神疾病遗传概率是多少?第二章:预防精神病是大势所趋。第三章:精神病人的护理及预防复发的要点。当今社会,很多人因为其他压力而患上心理疾病。一旦患上这种疾病,会给他们的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精神疾病会遗传吗?今天,边肖向大家揭示了这个疑问,并告诉你一些预防精神疾病的方法和精神病人日常护理的要点。专家分析精神病的遗传概率有多大?精神疾病会遗传吗?脑损伤的程度决定了精神疾病的类型。近5-10年来,国外医学界越来越倾向于将精神疾病视为大脑的一种发育障碍。发育和遗传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遗传会影响正常发育或造成偏差。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带来行为和情绪的异常。大脑发育的偏差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症状。儿童自闭症与遗传密切相关。发病年龄早,五岁前就能明确诊断。这是因为基因缺陷在疾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很快就会暴露出来。另一种发病早的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基本上在5岁之前就能检测出来。5-10岁的孩子行为和情绪控制能力最弱,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或者品行障碍和反社会行为。这是因为孩子大脑中负责兴奋的那些部分发育得更早,但有效性较差,其完善程度至少要在15岁以上。在13-10岁这个年龄段,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等相继出现。可以说,精神疾病与大脑发育的不完善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遗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脑的发育。这一观点还有其他证据。有学者对高危人群做过专门研究。所谓高危人群,是指有阳性家族史(部分父母、兄弟姐妹明确诊断有精神疾病)和部分前驱症状(情绪和行为与常人不同)的人群。学者们选择了291名高危个体与134名健康人进行对比。经过两年半的持续跟踪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高危个体已经转化发展为各种精神障碍,而健康个体几乎没有患病。转化型癫痫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和其他严重精神疾病。显然,并不是所有的高危人群都会发展成精神分裂症。剩下的高危人群有的还健康,有的还处于前驱症状,有的发展成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焦虑症、人格缺陷等。可见遗传转化导致的种类很多。同样,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患者可以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谓异病同治,效果不错。精神疾病的遗传概率有多大?同卵双胞胎的遗传基础几乎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的。因此,科学家通过同卵双胞胎的常见疾病来计算遗传风险程度。从而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率高,是精神病中的严重脑损伤,大脑发育存在多层面的缺陷。同卵双胞胎精神分裂症的共病率约为48%,也就是说,如果双胞胎中有一个患病,另一个患病的可能性为48%。而异卵双胞胎(兄弟姐妹)的共病率相对较低,为17%。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低于情感障碍。抑郁症的发病率不仅取决于大脑缺陷,还取决于心理社会因素。比如汶川地震,给很多人造成了创伤。有的人几天后调整好心情,有的人几个月后调整好,有的人几年都走不出阴影。那些无法恢复的人可能大脑中有更多的生物缺陷。这里需要区分一个概念:功能性精神疾病包括两大部分:重度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和焦虑症(焦虑、社交恐惧症、强迫症等。).严重的精神疾病更多的是生物缺陷造成的,很可能与遗传有关,而焦虑症更可能是大脑疲劳的现象。两个——洼地之间有一座桥。抑郁症兼具精神病和焦虑的特征,生物缺陷和心理社会因素均可致病。随着社会的发展,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相对稳定,这也证明了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临床上经常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他们的后代患病的可能性有多大?结果显示,如果父母双方都患病,孩子患病的风险最高,约为46%。如果父母一方患病,孩子患病的风险为13%。当然,这些数字指的是那些病情严重、恢复不好的病例。如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良好,社会功能正常,能够结婚,其后代患病风险较低。所以作者在回答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时,经常会说“如果恢复良好,后代患病的风险在5%-10%之间。社会功能恢复得越好,你的状态就越好,后代的风险就越低。”情绪障碍的遗传风险相似,而抑郁症的情况更乐观。优生学的几个原则首先,任何人(包括健康人)生孩子越早越好。时间越长,潜在的基因缺陷就会越多。英国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40岁以上的男人想要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比一般人群更容易患自闭症。人的基因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基因的损伤和缺陷会越来越多。其次,如果精神病人想要孩子,他们的遗传风险确实高于一般人群,但毕竟90%左右是正常的,只有5%-10%会生病。所以,患者和家属不要灰心。精神疾病的遗传与患者自身的状态有关,与病情和功能的恢复有关。所谓恢复良好,就是生病的学生可以上学,生病的工人可以正常工作,生病的家庭主妇可以承担家务。症状是次要的,功能是主要的。有些患者病情好转后又复发了,这是应该高度关注的情况。精神疾病是大脑缺陷和不完美导致的疾病。它的治疗只能是长期的,难以治愈的,只能是可控的,就像糖尿病和高血压一样。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反复复发,功能缺陷会越来越严重。预防精神病是大势所趋。在过去的100年里,医学的发展改善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比如冠心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传染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其对精神疾病的贡献并不显著,精神疾病的结局也没有太大变化。原因是我们的治疗必须等到病情被允许暴露。此时功能缺陷明显,功能恢复非常困难。所以,对于精神疾病,关键不在于治愈,而在于高危个体的预防,从而预防疾病的发作。这是未来的治疗趋势。换句话说,如果干预能够推进,可能真的会改变精神疾病的现状。我们来对比一下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早期可以通过家族史、运动心电图、血液中的一些生化检查等来识别高危个体。发现后也确定了它的干预措施,包括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加上一些控制血脂的药物,可以大大降低冠心病的风险。但对于精神分裂症来说,早期确诊一直是个难题。即使患者已经出现了精细的认知功能缺陷,思维异常,行为孤僻、孤僻,性格发生了改变,原本活泼的人突然无缘无故地变得孤僻、敏感、多疑,仍然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只有明确诊断为精神病后,才能进行一系列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干预。可见,要像预防心血管疾病一样,想办法预防心理疾病,预防高危人群。不久前,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主席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精神分裂症的再思考》指出,对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的重新思考,不同于过去100年的认知,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观念的转变,这可能会给未来带来防治的新曙光。精神病人的护理及预防复发的要点第一,患者和家属要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概念,提高自我防御能力。二、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第三,树立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和自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第四,严格按时按医嘱服药。不要认为这病很轻。身体好了就擅自减药或停药。你要经常和医生保持联系,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指导你调整减量和停药。5.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尽可能多的工作。戒酒,控烟,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态平衡。6.很多患者在秋冬或春季容易反复发病,这与气候变化和患者一时无法适应有关。所以,在季节变换的时候,及时添加衣物,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也可以预防或减少发病。总结:综上所述,我们知道精神疾病的遗传概率是很高的。所以做好心理疾病的预防是大势所趋。希望以上提到的边肖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文章原载于《心理与健康》,序号:2012年3月,作者王传越,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360常识网赞同其观点,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内容)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1901-1981),当代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争议性的精神分析学家”。他著述丰富,见解独到,影响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
目前导致运动神经元病的原因还不明确,通常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引发了运动神经元病的出现。由此可见,运动神经元病是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的,如果家族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