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红黑黑
1910年2月10日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1934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4—1941年任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助教。1941—1942年在美国普林斯顿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修。1942—1943年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医科大学内科及微生物科讲师。1944—1947年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医理组主任。19471949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1949—1987年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学室(先后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82年任《国际病毒学》杂志、 《传染病学论丛》编委,被聘为国际比较病毒学组织咨询委员会委员。1987年3月25日因白血病逝世于北京。出身良好,学习优异黄祯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好读书求知识的习惯。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医学最高学府北平协和医学院,接受了严格的医学教育。他于1934年毕业后,担任了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医生。北平协和医院是当年中国条件最好、最有权威的医学机构,黄祯祥在这里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而且培养了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期间,他发表了有独到见解的关于白喉杆菌及其免疫的论文,受到了美国医学杂志的重视。青年时期的黄祯祥,凭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实的医学基础,在对霍乱、链球菌感染、鼠疫等方面的研究上多有建树,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黄祯祥的才华受到了协和医院的器重,1941年被选送到美国留学。留学美国,学成归国黄祯祥在美国期间,首创了引起世界病毒学界瞩目的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这时,日本侵略 军仍在蹂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关头,他毅然谢绝了美国方面的一再挽留,于1943年末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返回了祖国,到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任医理组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北平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北平解放前夕,他选择了留下来等待新中国诞生的道路。为国做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祯祥的专业特长开始得以发挥。尽管当时经费少,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病毒研究的条件,而人民政府尽力为他添置了科研设备,配备了助手,他开始着手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肝炎等病毒的研究工作。黄祯祥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的病毒学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中国东北和朝鲜前线进行调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所获称号,成就黄祯祥先后出访过苏联、罗马尼亚、荷兰、埃及、法国、菲律宾、美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1983年他率中国微生物专家代表团应邀赴美国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在美国丹顿市被授予该城的“金钥匙”和“荣誉市民”称号。黄祯祥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他是美国实验生物医学会会员、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合办的《病毒学杂志》编委,还担任美国《国际病毒学杂志》 、 《传染病学论丛》杂志的编委。1983年他被选为美国传染病学会名誉委员。黄祯祥热心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他倡议和创建了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创办了《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前身)。他先后主编了《医学病毒学总论》 、 《常见病毒病实验技术》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等书。在他晚年生病住院期间还主持编写了《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医学病毒学词典》。不幸逝世黄祯祥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热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又勇于创新。198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正当他以极大的干劲带领研究人员投入新课题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研究时,1987年,白血病夺去了他的生命,终年77岁。
小小兔121
吴欣娟吴欣娟,女,汉族,中共党员,主任护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43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2016年度“泰国王太后护理奖”获得者,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获得者。吴欣娟从事护理工作近40年,始终致力于推进护理工作改革与护理学科进步,在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等领域造诣深厚。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和SCI期刊论文90余篇,主编出版专业书籍40余部,主持科研课题2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荣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现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十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杂志》主编、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等职。中文名:吴欣娟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北京职业:主任护师、教授毕业院校: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主要成就:第43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主要成就:2016年度“泰国王太后护理奖”获得者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获得者“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三等奖代表作品: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副院长、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人物履历教育经历1981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护士学校1988年,毕业于北京职工医学院1999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专业,获硕士学位工作经历1981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护士、护士长、总护士长1996年,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1998年-至今,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2005年-至今,兼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副院长人物兼职吴欣娟现兼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十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护理标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护理学会副会长等职。同时还担任《中华护理杂志》主编、《中国护理管理》杂志副主编、《护理研究》杂志副总编等职。主要成就作为护理部主任,吴欣娟秉承“老协和”的优良传统,始终把患者放在心上,并在护理管理上勇于创新,带领北京协和医院一直在全国前列,使其成为全国护理工作的“标杆”。她尤其重视护理内涵建设、提升护理服务品质,在全国率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探索护士岗位管理、培养专科护士等工作,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获得社会认可。在历次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北京市检查、评比中,北京协和医院的患者和护士第三方满意度调查均名列前茅。2003年SARS疫情肆虐中国时,吴欣娟带领着北京协和医院护士迅速投入到抗击SARS的战役中,与护士们一起奋战在抗击SARS的最前线,护理SARS患者300余人,实现了全院护士SARS“零感染”,她被评为“首都防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共产党员”。吴欣娟对待学术工作严谨,致力于推进护理学科进步,已培养研究生10余名。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现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和SCI期刊论文90余篇,主编出版专业书籍40余部,主持科研课题2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三等奖等学术奖励。同时,由她主持起草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是我国护理行业的首批技术标准,已于2013年正式颁布实施。2017年12月,吴欣娟当选为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所获荣誉2017年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获得者2017年2016年度“泰国王太后护理奖”获得者2014年“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201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第43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2020年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
杏仁茶甜甜
刘士豪,原名明允,曾用名执中。1900年12月24日出生在湖北省武昌市保安门外一个破落的木材商家庭,排行第五。因经济困难,4个哥哥都先后当学徒工。他天资聪颖,父亲刘润轩破例供他入学。上中学时,母亲孙氏忽染重病,数年方愈。为治母病,全家举债度日。从此,他便萌动了学医的念头,更加发奋读书,学业成绩很好。1913~1917 年在武昌文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时,他用4年时间完成了6年的学业,以平均分的成绩,在全班夺魁。1917~1919年,他就读长沙湘雅医学院医预科。1919年,他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5年,他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刘士豪毕业后,北京协和医院聘请他任内科住院医师。一年后,晋升为总住院医师,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生中第一个担任总住院医师的中国人。在担任住院医师和总住院医师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学系助教的3年时间里,他初步研究了低血糖症、急性氯化汞中毒、慢性幼年型搐搦症、慢性成年型特发性搐搦症、疟疾的酸碱平衡等,撰著有关论文13篇,其中7篇发表在国外医学杂志上。1928~1930年,他在美国洛克斐勒氏医学研究院进修,在著名生物化学家Donald van Slyke(1883~1971)的实验室里主修血液气体分析技术。他和其他人一起,改进了压力分析混合气体中,血液和一氧化碳测定技术,为研究血液酸碱平衡提供了有效手段,得到van Slyke的青睐。从美国回来后不久,被晋升为副教授。1934~1942年,刘士豪与朱宪彝一起,研究骨软化症的钙磷代谢。他们更深入研究了维生素与钙磷代谢的关系,以及维生素D的临床应用,许多研究成果当时处于世界前沿,迄今仍为国际一再引用。他提倡临床-科研-理论紧密结合,把临床中碰到的问题,带到生物化学实验室中解决,并使之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去指导临床,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返,不断深化、提高。他的临床科研工作严谨、细致、踏实。在进行钙磷代谢研究时,他对骨质软化症患者每天从膳食和饮料中吸入多少量的钙和磷,从粪、尿中排出多少量的钙和磷,都要进行精密的实验测定。医院配膳房按照他的实验要求,给患者设计食谱,喝的水一律蒸馏。按他的要求,每个患者的每顿膳食配膳房都要提供两份,一份供患者食用,一份送实验室捣碎后测试其中钙、磷的实际含量。有时,他还要求主管这类患者的实习医师食用与患者同样的膳食和饮料,然后将患者的钙磷代谢测定结果,与实习医师的钙磷代谢测定结果相对照,以便更为准确地研究患者钙磷代谢的异常情况。一次,一住院患者用膳时不小心掉了一小团米饭,他立即与实习医师一起把米饭拣起测量,并通知配膳房补足。如此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至今许多协和老专家仍不曾忘怀,他们称他是“临床科学研究的典范”。美国著名的骨病专家 1983年来中国访问时,特地要求到刘士豪工作过的实验室和配膳房参观。1937~1938年,刘士豪被选派赴英国伦敦柯氏生物化学研究所进修。在Dodds指导下专攻动物实验研究,在促性腺激素对靶器官生理作用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从美国回来后升为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临床襄教授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学系襄教授。1941年,晋升为教授,这使他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第一个中国内科教授。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院和医学院被日军关闭,刘士豪失业。当时美国皇家医学院重金聘请他任研究员,他与妻子王意贞决定留在自己的国土上,给同胞治病。于是,他在北平挂牌行医。1946~1957年,他受聘兼任北平(后北京)同仁医院内科主任。1946~1948 年兼任北平陆军医院内科特约医师。在此期间,在科研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他将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结合起来,在这两家医院首次开展科研临床课题,使当时发病率很高的斑疹伤寒、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1948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先后复院,刘士豪受聘兼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临床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这两个职务。1949年,他兼任北平陆军医院后身——华北军区医院的内科主任,兼同仁医院院长。1955~1957 年,他辞去同仁医院院长之职,专职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在此期间及以后,他深入研究了糖尿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性尿崩症以及这些疾病与钙磷代谢的关系。在这些研究工作中,他的临床-科研-理论相结合的作风,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他带领科室人员走出医院大门,深入厂矿企业,开展对糖尿病的普查普治及科研工作,创造了一套教育患者掌握糖尿病复发规律及其防治方法,使该院糖尿病的临床科研工作,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55~1956年,他编著了32万字的《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一书,1957年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用现代生物化学、生理学的理论观点,探讨了钙磷代谢和骨质病,钠和钾代谢,糖尿病,水电解质平衡,蛋白质营养,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等内分泌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这是他几十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当时,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有些大医院的内科,几乎人手一册。研究基础理论的人读后,知道如何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临床医师读后,对诊断、治疗疾病,有了更可靠的依据。1960年代中期,人民卫生出版社应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准备将此书再版,但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未果。此外,刘士豪共撰写内科学、内分泌学方面的论著63 篇,其中钙磷代谢方面的论著27篇。刘士豪是中华医学会的常务理事。刘士豪能够取得较好成就,完全得力于勤奋。他生活俭朴,每月2/3的工资都用于订购图书、杂志。他通过美国友人订购的国外医学杂志和书刊,往往比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订购的早到半年。他家里就是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晚上和节假日,学校图书馆下班后,他就在自己家中的小图书馆里查资料、备课、写论文。1960年代初,刘士豪身患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硬变等多种疾病,但他始终带病坚持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残酷打击迫害,病情也不断加重,却仍坚持工作。1974 年5月19日下午,他要到北京协和医院参加会诊,这天,他心慌腿沉,挪步艰难。家里人劝他请病假,但他坚持与会。四点半钟会诊完毕,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往家走,路上还绕道诊视一位肺气肿患者。正当患者向他诉说病情的时候,他的一条腿不停地抽搐。人们扶他起来,他怎么也站不起来了。这是他诊疗的最后一个患者。他的病经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脑血栓综合征。6月2日,刘士豪病逝于北京。为了纪念这位有杰出贡献的中国内分泌学的主要奠基人,1990年,刘士豪诞辰90周年之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在南京召开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会议期间,专门为他举行了纪念活动,发表了纪念文章。
韩雅玲,女,1953年6月生,山东省淄博市 人,生于辽宁沈阳,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心血
罗慰慈,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教授,男,1924年生,福建福州人。1948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53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协和医学院医本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
1901年8月8日,钟惠澜出生于葡萄牙属地东帝汶叻利岛。因其父死于中毒性痢疾,所以发奋学习,决心以医术治病救人。1916年毕业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广益中学。192
王国斌,1975年毕业于原同济医学院,留在所属协和医院普外科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担任《中国医学文摘与检验杂志》副主编、《中国内镜杂志
韩锐,原名韩仁斌。1929年3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县。1935年秋,随父母移居沈阳。1942年,考入沈阳南满中学堂。日本投降后,于1945年秋进入高中进修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