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2

娜娜nancy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张志华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波波刘

已采纳

Ping Xia, Ningxiu Li, Kit-Tai Hau, Chaojie Liu, Yubo Lu. Quality of life of Chinese urban community residents: A psychometric study of the mainland Chinese version of the WHOQOL-BREF. 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012, 12:37. doi:夏萍,李宁秀,刘朝杰等.影响生命质量的文化因素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41(4):678-683夏萍,吕玉波,卢传坚等.基于医院发展战略的多维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中国医院.2011,15(10):71-74夏萍,庄岩,卢传坚等.我国医疗质量多维综合评价方法的循证评价.中国循证医学.2011,2:226-230夏萍,汪凯,李宁秀等.层次分析法中求权重的一种改进.中国卫生统计.(2):151-154,157夏萍,黄慧玲,吕玉波等,广东省中医院顾客满意度测评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医院. 2010,14(10):43-47夏萍,许星莹,黄慧玲等. 基于循证评价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中国医院管理,2010,30(4):29-31夏萍,黄慧玲,袁秀琴等. Delphi法在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可靠性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已录用,待安排刊期)夏萍,吕玉波,黄慧玲等. 某院投诉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4):64-66夏萍,许星莹,周紫霄等. 广州市居民健康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2009,11(25):1335-1337夏萍.禤国维-生命的方歌.中国卫生人才.2008(10).36-37夏萍,李宁秀,吕玉波等. 生命质量量表跨文化调适方法的概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CSCI).2007,4(21):230-232夏萍,李宁秀,吕玉波等. 生命质量的跨文化研究现状. 中国社会医学. 2006,9(23):146-149夏萍,李宁秀,史俏蓉等,欧洲营养风险筛查方法NRS-2002简介及国内外应用现状. 现代预防医学. 2007,8(34):2860-2861,2866夏萍,汪凯,李宁秀,吕玉波等. 灰关联聚类方法在定点医院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中国卫生统计. 2007,24(5):488-492夏萍,汪凯,霍永忠,李宁秀. 专家可靠性分析在建立定点医院医疗保险业务监督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运用.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8(16):922-923夏萍,汪凯,霍永忠,刘丹萍. 定点医院医疗保险业务监督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8(16):919-920夏萍,吕玉波,李宁秀等. 继续深入开展管理年活动 全面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医学. 2007. 4(24):230-232夏萍,汪凯,段欲军等,我国母婴保健保偿机制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 现代预防医学,2004,4.(31):162-163夏萍,汪凯,张剑敏等,加入WTO后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四川大学优秀论文辑(第六辑)2004,6.夏萍,金新政,高燕捷,广西桂林市医院管理系统建设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7.(7):874-875,857 Hua Liu, Ping Xia, Ming Liu, Xunming Ji, Hongbin Sun, Li Tao. Qiwen Mu. PON Gene Polymorphisms and Ischemic Strok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 DOI: 许星莹,夏萍,邱鸿钟等. 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循证评价. 现代预防医学,2009,3(36):1076-1078许星莹,夏萍,黄慧玲等. 我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循证分析. 中国医院管理,2008,8(8):31-33黄慧玲,夏萍,胡延滨等. 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快速推进医院发展. 广东科技.:42-43黄慧玲,夏萍. 邹旭等. 广东省中医院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实践与成效.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16):924-925程兰,夏萍,邹旭等. 我院医疗缺陷管理的实践及设想.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16):926-927

268 评论

jiuxing2015

社会医学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社会调查的方法,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的健康状况,寻找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发现健康弱势人群及重点防治的对象,找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应对策略,对社会卫生问题作出社会医学的“诊断”。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社会医学应用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及前瞻性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各种因素特别是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因素、人口发展、生活劳动条件、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众多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对现有的社会卫生问题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为制订社会卫生策略提供政策依据。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社会医学不仅要通过社会卫生调查及社会病因学研究找出当前存在的主要社会卫生问题以及严重程度,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存在的卫生问题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综合性、社会性策略与措施,即提出社会医学的“处方”。这里所指的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不是单纯的医疗卫生技术措施,而是指卫生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目标与指标、政策与措施等,通常包括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组织日常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研究与保护人群健康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策略与措施。

173 评论

红月光薇儿

1987年怀男孩清宫表靠谱吗

1987年怀男孩清宫表靠谱吗,最近有很多孕妈在问1986年清宫表准不准,带着这个疑问,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1987年怀男孩清宫表靠谱吗的相关知识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很多人都想要儿女双全,坊间一些所谓的生男生女秘方也流传已久,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些秘方的真面目!

87年怀孕清宫表

在众多生男生女秘方中,87年怀孕清宫表可谓是其中最如雷贯耳的。

关于清宫图,网上传得非常玄乎,传闻它是从清宫时期流传下来,根据周易,按照阴阳、五行、八卦的公式推算而成的。

坊间流传,这清宫图不仅历史悠久,大致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更是皇家贵族御用,由各朝大内宦官掌管,后来才慢慢流落民间的。

87年怀孕清宫表的预测对象主要是女性,主要根据女性的年龄及受孕月份来测算。

禁不住要提个问:执行清宫图的对象是女性,但生男生女不是由精子决定的吗?……

难道说,在某一天排出的精子,还会根据女性年龄跟受孕月份而改变?

如果真有这么神奇,诺贝尔奖肯定要给87年怀孕清宫表发明者留一个位置……

大部分时候,这种网络上口口相传的生男生女预测都不会有针对性的研究,可“清宫表”的确引起了医生们的注意。

2017年2月,《中国社会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性地分析了清宫表是否具备预测胎儿性别的能力。

研究收集2013年12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产科患者107例, 通过受孕月份和孕妇农历年龄,推算出87年怀孕清宫表中的预计胎儿性别。根据胎儿真实性别等数据,分析清宫表预测生男生女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结果显示,清宫表作为胎儿性别的预测指标, 其准确度和精确度均不足50%。在不同排卵月份的情况下,87年怀孕清宫表的预测准确率为,不同月份之间预测准确率无差异。在不同母亲年龄情况下,87年怀孕清宫表的预测准确率亦无差异() 。而母亲分娩第2胎时,87年怀孕清宫表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第1胎及第3-5胎。

结论:87年怀孕清宫表预测胎儿性别尚缺乏科学依据, 预测能力差。所以,生男生女清宫图不!可!信!

一、清宫表简介

清宫表是清代的太医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预测清宫生男生女图,据说是根据阴阳五行易理所设计的,专门供给皇帝、王爷以及后妃使用,效果甚佳,民国时期后流传到了明间。

从汉代到唐宋元明清,四库全书以及各种古籍医书文献,都没有见到关于生男生女的资料文献,所以说清宫生男生女图的真实性无可考证来源,更是找不到任何的依据,还有很多疑问,为什么用女性的虚龄而不是周龄,清宫生男生女表准吗,切莫迷恋。

二、清宫生男生女表2020受孕月份怎么算

清宫表由两部分构成,横坐标为1月到12月的受孕月份,纵坐标为18岁到45岁的年龄阶段,将横坐标与纵坐标对应起来看,就能明了哪年哪月是生男还是生女了。需注意的是此表无论是年龄还是受孕月份都要按虚岁来算,即真实年龄加1岁。

1、月份按农历算

现在我们常说的“阳历”来自于古罗马,中国自民国元年才开始使用,在清朝及之前都是使用“农历”(也叫阴历)。因此想要看懂2020清宫生男生女图,就一定要使用农历计算。

举例说明:备孕准妈妈杨娟虚岁28岁,那么她在2016年的农历1、3、7、8、9、10月份受孕,生男孩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在剩下的2、4、5、6、11、12月份则生女孩的几率更大。

2、年龄按虚岁算

一定要弄清楚备孕女性的虚岁年龄,清朝时期女子年龄计算方式和现在略有出入。他们把9个月怀胎的时间计算进去,刚出生便已经有一岁了。现在某些地区仍有这样计算年龄的算法。

举例说明:如1985年出生的我的好友聂萍,按虚岁来算,2020年为35岁,虚岁即为36岁)。

查看清宫表时,年龄的'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当前年月(2016年4月)减去出生年月(1987年4月)再加上9个月。比如你是1987年4月出生,那么你现在周岁是29岁,虚岁是29岁9个月,按30岁算。

1、当前年月(2020年4月)减去出生年月(1996年1月_1996年12月)+9个月的农历、虚龄为25岁,受孕月份在农历一月预测生男孩,受孕月份在农历二月则可以生女孩。

2、当前年月(2020年3月)——出生年月(1992年12月_1993年11月)+9个月的农历、虚龄为28岁,受孕月份在农历三月预测生男孩,受孕月份在农历八月份预测生女孩。

3、当前年月(2020年2月)——出生年月(1986年11月_1987年10月)+9个月的农历、虚龄为34岁,受孕月份在农历一月份预测生男孩,受孕月份在农历四月份预测生女孩。

4、当前年月(2020年1月)——出生年月(1992年10月_1993年9月)+9个月的农历、虚龄为28岁,受孕月份在农历三月预测生男孩,受孕月份在农历八月份预测生女孩。

三、清宫表到底准不准

有许多人都会问清宫表准不准,其实这份清宫表是根据古代主要经验推算得出的,而且在清代宫廷里最受用的是这种生男生女预测表,且效果颇佳。妇产科医生表示,这可以算是一个统计表,生男生女虽在宏观上讲都只是机率的问题,但是受孕环境也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它还是可以作为你们生育宝宝的一个参考!而且,想要准确知道生男生女,可以到医院做B超和羊膜穿刺等检查。

另外,生男还是生女主要与基因,XY染色体,以及受孕环境有关,我知道你们都是非常地关心自己怀的,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希望这篇文章对你们有用!

总之,清宫图完全是迷信传说,没什么科学依据的,据科学统计和瞎猜差不多。准妈妈可以来测测,仅供娱乐哦。想备孕男女要科学备孕,提前调理,备孕生男要碱性调理,生女酸性调理。生男女方要多吃碱性食物,也可以用碱康宝效果更好。同时测好排卵,把握最佳排卵日。男的提高精质量和活力,这样概率才会高。

225 评论

老余popopxm

1、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1947-1949)1947年10月,同济大学正式聘林竞成(时任附属中美医院院长)为同济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公共卫生学馆主任,此后学馆有了较大发展,人员不断增加,先后调入林寿梧、周德、张国高、张求精、陈炎磐等人。1950年,周有尚、杭敏荪毕业留校分配到公共卫生学馆工作,同时还培训了一批公共卫生技士和护士,如李植正、王祖铭、金珊英、管秀英、史可一等。2、中南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9月份同济大学医学院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是年,在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的领导下,学院与武汉市卫生局共建武汉实验卫生所,作为公共卫生实习基地(所址:汉口瑞祥路1号,市传染病院原址),由张求精任所长、陈炎磐任副所长,并派人参加各业务组工作(如周德、张国高、李植正、王祖铭、金珊英、史可一等)。1953年因筹备教学需要,张求精被调回学校,先后由陈炎磐、周德任所长。1954年该所改为江岸区卫生防疫站。1955年,因建系及进行卫生专业教学,大部分人陆续调回学校,只留李植正、史可一等,将人事关系转到武汉市卫生局,但仍保持与江岸区卫生防疫站协作关系,作为学生实习和科研基地。1951年,公共卫生学馆开始承担中央卫生部下达的教学任务,如全国公共卫生学高级师资进修班(15人,1951—1952)、卫生干部专修班(56人,1952—1955)、公共卫生医师专修班(83人,1955—1958),以及承担医疗系本科、专科公共卫生学课程和毕业实习的教学任务。1953年,正式招收首届卫生系本科学生。为了筹办卫生系和准备卫生专业课教学,1953年5月决定将公共卫生学馆人员分为几个小组:即保健组织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和劳动卫生学4个教学小组,营养卫生学、妇幼卫生学和学校卫生学,因当时人数较少,组成一个联合小组,在卫生系成立以前,主要承担医疗系学生卫生学教学任务。3、武汉医学院卫生系(-1985)解放后,党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卫生防疫人才的培养工作,50年代初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卫生部决定集中力量,在全国先办好六个卫生系。1955年山东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卫生系撤销,二个医学院卫生系部分教师及学生约250人调整来汉与公共卫生学馆合并,准备建卫生系。1955年5月13日卫生部下达[1955]卫教字第54号文,同意我校建立卫生系、医疗系和基础医学部。同年6月1日我校正式宣布建立卫生系,由林竞成教授任系主任(1958年后由蔡宏道接任),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教学计划设立了7个教研组:保健组织学(主任林竞成兼)、流行病学(主任张求精)、卫生学总论(主任蔡宏道)、环境卫生学(主任林寿梧)、劳动卫生学(主任陈炎磐)、营养卫生学(主任刘毓谷)、学校卫生学(主任朱文思)教研组。并先后建立了党、团、工会及系学术委员会等组织,金振涛同志为首任党总支书记,卫生系在党总支领导下进行工作,同年,卫生系教学楼(面积约2800M2)竣工。1957年,首届四年制卫生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改为五年制),留系任教达26人,又从外地调入一些教师,大大充实了卫生系的师资队伍。1956年,为了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的需要,经卫生部中央卫生研究院批准,在我系建立劳动卫生研究组,组织全校有关单位如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卫生、保健组织、生理、生化、内科等教研组,开展协作进行劳动卫生(工厂卫生)调查研究工作,卫生部每年拨给经费,并有专职人员编制。1960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劳动卫生研究组撤销,部分人员和设备调往有关单位。1962年,为了加强卫生专业临床教学,学院从两个附属医院抽调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科教学人员14人,组成卫生系临床教学小组,负责卫生系学生临床教学工作,教学基地设在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学生借住在市粮食学校,教学办公室也设在粮食学校,设秘书及辅导员各1人、工作人员和工人各1人。1968年“文革”期间,卫生系临床教学小组撤销,各科人员回医院工作,其他人员分别调往有关单位,卫生系学生临床教学工作由附属第一、二医院分担。卫生系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960—1961年与武汉市硚口区卫生防疫站建立系站协作,1965年又与硚口区一些工厂、街道、学校进行协作,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些教学活动被迫中断,当年也中断招生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系108名教职工,除下放农村安家落户、去“五七”干校农场劳动及下乡办教学点外,留系人员基本上分为卫生防疫和职业病防治两大组。1972年卫生专业恢复招生工作(三年制)。1973年7月医学院临时党委决定由马骏凯、刘学伦(1978年调学校科研处)、吴植恩、王峰同志任卫生系副主任,同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通知,同意蔡宏道教授任卫生系主任。为适应当时形势及教学需要,1973年对卫生系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是撤销原有的卫生学总论教研组和学校卫生教研组(1977年恢复),将保健组织学教研组改为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劳动卫生学教研组改为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营养卫生学教研室改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流行病学和环境卫生学教研组分别改为流行病学教研室、环境卫生学教研室。1970年12月根据国防工业发展需要,学校组织卫生系及两个附属医院部分医务人员成立“325会战”工业卫生科研组,承担七机部“325会战”任务。1973年3月学校领导决定该组划属卫生系领导。1978年湖北省教育局与石油化工局批准组建“325”工业卫生研究室,并修建科研楼房一栋。1979年“325会战”下马,学校下达文件将“325”工业卫生研究室改为工业卫生毒理研究室,1981年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实行统一领导。自1973年起,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即与有关工厂协作,建立了职业病门诊和病房,1975年又在附属第一医院(协和医院)设立职业病病房,1985年9月根据卫生部(85)卫科教高学188号文,与协和医院合作将原有病房扩充,并指派专人参加职业病专科门诊。1985年卫生部(85)卫防13号文件决定我校为华中地区职业病防治和人员培训中心。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期,环境科学在我国经济生活领域兴起,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群健康损害的发现,在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确立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1973]158号文件中要求“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专业和培养技术人才”,我院环境卫生教研室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具有医学知识的环保专业干部缺少,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从1973年开始连续举办了6期环境污染与卫生监测中高级培训班,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急需扩大队伍,输送高级专业人才,1978年,经湖北省教育局[教医(78)17号文]及卫生部[武医(78)45号文]批准正式建立“环境保护卫生专业”,同年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学生33人,1979年卫生部在成都“医学教育规划”会上将其更名为“环境医学”专业。同时,医学院批准增建: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监测学4个教研室和环境医学概论、环境医学统计、环境与卫生工程3个教学小组,为了保证卫生专业教学任务的完成,又组建了环境卫生学教学小组。1985年世界银行给卫生部贷款选定环境医学专业为特殊项目,并认定为全国环境医学培训中心,贷款近30万美元,添置了大批教学科研仪器。1980年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建立社会医学研究室。自80年代起,为了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学校批准逐步成立了一批研究室,如:1983年,流行病学教研室设立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1985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和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相继成立相应的研究室,1986年建立职业医学研究室,1988年学校批准成立职业医学研究所。1994年环境卫生学教研室成立了地方病学研究室。1984年,医学院党委决定卫生系为处系级业务部门并决定由梁浩材任系主任,张余庆任系副主任。1984年开始筹建妇幼卫生系,1985年学校正式招收妇幼卫生专业本科学生,筹建期间举办妇幼卫生进修班2期、妇幼卫生专业证书班1期,组织编写、出版专业教材8种。4、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986-)1985年卫生部批准同济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1986年批准卫生系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2月学校正式任命文历阳副校长兼任院长,陈世蓉任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同时任命了社会医学研究所和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副所长及各教研室、研究室主任、副主任。1986年卫生部批准成立社会医学研究所,下设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居民健康、妇幼保健、老年医学、国际保健5个研究室及《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编辑部。1987年,学校党委批准,社会医学研究所试办健康教育后期分化专业,首届学生10人。1991年根据教学需要,学校批准增设健康教育教研室,人员编制不变;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改为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1989年,学校批准卫生统计教研室试办卫生统计学后期分化专业,首届学生12人。1987年,国家教委(87)教高字015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文件中,将环境医学专业列为国家统招专业(编号0202)开始在全国招生。1989年,国家教委(89)教高字021号通知,批准环境卫生(环境医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1993年,学校批准成立环境医学系。1976年医学院临时党委批准,成立了环境毒理学研究室。从80年代初,该研究室开始承担农业部及下属单位的新开发农药产品的毒理学评价工作,1997年,学院整合优势力量,向农业部、卫生部申报农药毒理程序评价资质,获准承担1-4阶段的评价工作。1988年5月,学校批准将1982年成立的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并入公共卫生学院统一领导。1990年9月,为了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经学校研究批准成立预防医学教研室,隶属公共卫生学院管理。1991年在妇幼卫生专业的基础上,成立妇幼卫生系并下设三个教研室:妇女保健学教研室、儿童保健学教研室、妇幼信息管理学教研室。为了适应我国妇幼事业的发展,于1995年开始招收妇幼卫生大专班(三年制)学生,于1997年开始招收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研究生课程班学生。1993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挂牌我校,陈学敏教授兼任分院院长。同年,由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儿童少年卫生学、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七个教研室组建成立了预防医学系,还成立了环境医学系,卫生事业管理学系,至此公共卫生学院辖四个系:预防医学系、环境医学系、妇幼卫生系、卫生事业管理学系,三个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所、社会医学研究所、职业医学研究所和一个中心: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成为拥有多种专业,不同层次教学和能开展较为广泛领域科学研究的公共卫生教学、科研、培训基地。经多年努力,1997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室通过湖北省计量认证,建立了“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中心”,并于1998年5月获卫生部批准,承担保健食品功能学与毒理学的检测、评价工作,这使实验室首次成为国家级实验室。2000年,保健食品功能学检测中心再一次通过卫生部专家组的复审。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5月,根据国务院、国家教育部要求,原同济医科大学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城市建设学院等四校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式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同年12月,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人字【2000】19号、22号文批准,公共卫生学院设立了“同济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和“伤害控制研究中心”。2001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招生目录,学校院系机构进行学科重组、调整,公共卫生学院设6个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社会医学系、卫生毒理学系;1个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卫生事业管理学系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划出,实验医学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整体并入环境医学研究所(图1)。同年,学院进行改革,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和教育职员制,学院有6位同志竞聘到领导岗位,周宜开任院长,张述林任院总支书记;陈建伟任党总支副书记;杨克敌、程茂金、邬堂春任副院长。有10位同志聘为教育职员,他们是:杨世秀、夏正刚、郑刚、刘慧明、阳琳、欧阳宁慧、林伟、李民、陈兴芝、李红桃。2002年1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通过由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基”实验室评估;同年3月,为了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经教育部批准,公共卫生学院成为全国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MPH)试办院校之一,并于当年开始组织学生报名和考试工作,首届招生103人;2002年11月,由环境医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北京环境医学研究所、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建设“环境与健康部级重点实验室”,获得通过。2003年11月,经教育部验收检查,公共卫生学院申报建设“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通过;2003年12月,学院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农药毒理研究中心”,副院长邬堂春教授兼任主任;石年、鲁文清教授任副主任;陈秀娜教授任技术顾问;2003年12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与武汉雄铭环境科技公司共同创建的“同济雄铭室内外环境及材料检测评估中心实验室”,经湖北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评审通过。2004年5月,学院组建了“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通过公开招聘,袁晶副教授被聘为实验室主任。2004年12月30日,学院正式成立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2005年7月,根据中共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校党(2005)24号文件精神,任命徐水平同志为公共卫生学院党总支书记,同时免去张述林同志院党总支书记职务。2005年8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儿少卫生与与妇幼保健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社会医学系等单位整体搬入原实验中心大楼办公,大楼内部按统一设计标准进行了装修、添置实验台和办公家具,总投资约400万元。2005年9月,根据教育部“关于2005年度生命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检查,评估等级为“良好类”。 聘周宜开教授为“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环境科学院院士魏复盛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任期至2010年10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自2006年起由社会医学系承办的原《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医学杂志》。该杂志为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学术类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06年5月,学院行政领导班子换届,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校党(2006)46号文通知,周宜开被聘为公共卫生学院名誉院长,邬堂春为院长,杨克敌、杜玉开、徐顺清为副院长。 公共卫生学院前身公共卫生学馆仅相当于一个教研室。1955年建立卫生系后才有正式的机构建制。1、1955年,卫生系设一个专业,7个教研组。2、1973年,卫生系设一个专业,5个教研室。3、1978年,卫生系设二个专业,10个教研室,3个教学组,2个研究室。4、1986年,公共卫生学院设二个专业,2个研究所,10个教研室,5个研究室。5、1993年,公共卫生学院设4个系, 3个研究所,1个培训中心,18个教研室。6、2001年,公共卫生学院设6个系,1个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7、2002年,公共卫生学院设6个系,1个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并拥有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83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有。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的邮箱有自动回复。《中国社会医学》杂志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统计源期刊,是一本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双月刊。它的出版地区是湖北,国际刊号

    黑马胖子66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社社长

    1983年武汉医学院本科毕业,1986年同济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WHO奖学金赴美国Iowa大学学习两年。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

    水里漂浮的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张宇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1、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1947-1949)1947年10月,同济大学正式聘林竞成(时任附属中美医院院长)为同济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公共卫生学馆

    yinyuyinyusuzezz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社官网

    问题一:医学期刊分类:听说医学期刊分什么一类二类三类的,不知道有没有个目录,三类四类的都有什么啊? 每个学校的目录都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你想要的话我可以把我们学

    peipei122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张华磊中国药学杂志

    楼主大大要符合自己的内容啊

    bluesky588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