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familiesBB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是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陕西等省玉米生长中后期最容易发生的两种疾病。由于这两种病害经常同时发生,所以统称为玉米大、小斑病,俗称玉米斑点病。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由于植株高大,通风透光差,操作难度大,很多农户不加控制,任其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地块严重发生,造成减产。最近,在防治玉米大小斑病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解决了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问题。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新技术,只要喷一次,就能管一季不发生玉米大小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小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有水浸状萎缩斑,最后脱水,变成椭圆形或圆形黄褐色或红褐色病斑,病斑边缘颜色深,中间颜色浅,病斑只在叶脉间发展,发病后期,病斑密集融合,造成全叶干枯。
玉米斑点病的症状。由于品种的抗性和细菌种族的不同,玉米叶片小斑病的症状也不同,包括O、T、C三个种族。玉米叶片受O型小斑病侵染后,叶片会出现椭圆形或长方形病斑,受叶脉限制,病斑呈黄褐色,有的呈紫褐色或暗褐色,在栽培品种上,有时也可出现圆形粒状病斑,且蔓延不受叶脉限制,病斑呈纺锤形,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斑数量多,并经收集而最后导致叶片黄化死亡,形成坏死病斑。
在高干品种上,病斑周围或两端形成绿色浸润区,即枯萎病斑,在环境湿度较高的条件下,会产生稀疏的灰色或彩色霉变病斑层,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病菌,在高抗病品种上会产生褐色坏死小病斑,病斑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但没有霉变层。
缘分百合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玉米种植过程中频繁发生小斑病现象,玉米产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粮食产业的正常发展,给农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对玉米小斑病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讨论,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
玉米斑病也被称为玉米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它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是由半知菌、阿门萨河、实木浆虫感染引起的。玉米斑病经常与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感染,主要发生在叶部,因此统称为叶斑病。这种病不仅对叶、苞、叶鞘有害,对雌穗和茎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导致穗腐烂,茎断。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早一些。发病初期,叶子上出现半透明的水渍棕色斑点。
发病中期,水渍形状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到(5 ~ 16) MM (2 ~ 4) MM的椭圆形褐色斑点,轮廓从模糊变得鲜明,边缘颜色加深为红棕色,生长出2 ~ 3层同心轮纹。发病末期,痣进一步发展,痣内部略有褪色后逐渐变成暗褐色。天气潮湿时,斑点上会出现黑色霉菌(分生孢子板),其中分生孢子是玉米斑点病的罪魁祸首。玉米叶片危害严重,叶绿组织受损,叶绿素减少,玉米光合作用减弱,最终玉米产量减少。一般来说,小斑病的发生可以使玉米减少15% ~ 20%,严重的时候可以使玉米减少50%以上,最严重的还可以导致节水。由此可见,小斑病对玉米生产有很大的危害。
玉米斑病的秒针菌源主要来自前一年收获后留在田地或玉米茎堆里的病株,或者种子携带的病原体等。因此,农民在收获玉米时,必须检查田里是否有遗漏的玉米秸秆,确保玉米秸秆全部清除,以确保田里残留的病原体减少。此外,明年种植的时候要努力挑选玉米种子。从外地引进的话,可以引进引起疾病的种子。玉米植物感染小斑病后,其种子不得用于播种。虽然患病率不是100%,但不适合播种。选择玉米种子后,要对种子进行消毒灭菌,用盐水浸泡一段时间即可清除大部分病菌。
小斑病的发病程度与玉米品种、栽培条件等密切相关。有关部门已开发出耐病性好的玉米品种,如沈丹7号和丹玉16号。农民选择这些品种播种,发病率会大大降低。另外,要注意适当的栽培,安排好植物的间隔。据调查,低地、太密的阴凉处、连作地的发病率很高。同时,耕作锄草,降低土壤湿度也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维生素ci
夏季北方玉米主产区,是很容易发生大斑病、褐斑病和炭疽病,它们三者都属于玉米真菌感染,主要的患病原因,我认为和夏季高温、高湿、多雨和玉米种植密度大等,都有关系。玉米小斑病是夏玉米的常见病害,是一种玉米真菌性病害。发病严重时可减产20%,给农民朋友带来经济损失。玉米的小斑病又叫斑点病,在玉米的生长中期,叶子上出现很多白色的斑点,也有的玉米在苗期就会出现这种斑点。一旦发生,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导致玉米叶发黄,枯萎,这种病害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病害原因,这个一般和这个时候所遇到的干旱、洪涝灾害所引起的后果可是几乎相同的。
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在我国南方也被称为叶枯病,是玉米生产过程中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夏玉米产区,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以抽雄后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玉米小斑病造成的病斑较大斑病小,但数量更多。初为水浸状,后变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
玉米大斑病又名玉米条斑病、玉米煤纹病、玉米斑病、玉米枯叶病。预防10天一次,打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苯菌灵乳油,连续防治2次。“七下八上”,即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期间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汛期,气温高、降水多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大斑病、褐斑病、北方炭疽病的发生和流行。
怎么回事啊!事态严重了!怎么这么多玉米病害集中爆发呢!过年改茬吧!千万别再重茬种玉米了。经过1~2年改茬种植,能很好的规避一些玉米真菌等病害的发生几率。
土豆咖喱咖啡
玉米小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在众多种植产区均有发生,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那么,农户们该如何防治玉米小斑病呢?本文将就此为大家做详细的总结,供农户们参考。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多数病斑连片,病叶变黄枯死。发生规律: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7-8月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湿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防治方法:1、可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合理布局和轮换,避免长期种植单一品种。适时播种,使抽穗期避开多雨天气。施足底肥,适期、适量合理追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特别是必须保证拔节至开花期的营养供应。2、药剂防治。500g/L异菌脲悬浮剂50~100毫升/亩,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0~200g/亩,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40~80g/亩,或30%咪鲜胺微囊悬浮剂30~40克/亩进行防治。
kobe紫米
减轻小斑病。重点防治首先发病初期,当下部两叶片发病率在20%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 隔一周左右再去除3-5片叶,对控制病害扩展有明显效果。 降低土壤湿度,改善田间环境条件 。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药剂防治的话在发病初期喷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间隔一周左右喷1次,
玉米出现大面积叶子扭曲,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要知道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气的,一般玉米叶片受到刺激以后,为了保护自己怕伤害,心叶就抱紧雄穗了,这样的好处是,药害虫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
在天气干旱的时候爆发,会在夏季玉米抽穗的时候爆发,玉米大斑病的出现,往往是伴随着严重的减产,在及时补充水分之后,会有所减轻,要喷洒之后,这种疾病会立刻消失,但随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是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陕西等省玉米生长中后期最容易发生的两种疾病。由于这两种病害经常同时发生,所以统称为玉米大、小斑病,俗称玉米
一般玉米的产量都是比较低的,然后植株也是比较矮小的,还有就是会出现颗粒不饱满的情况,一定要注意及时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应该及时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