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kissfion
谈起小孩手足口病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在婴儿的身上最很容易发生的病症,6个月到5岁的小孩主要是感柒群体。在其中每一年4、5月份是多发期,10、11月份一个小高峰期,为了能让广大父母搞好防止提前准备,可以让宝宝防止遇到过,今天小编就来讲下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一、日常保洁
宝宝在生病期内要给小宝宝讲究卫生漱口清洁,全部宝宝用完的物件(包含小玩具、穿着用品等)都能够清理后用紫外光或烧开的沸水进行清洁。医用酒精消毒或许是许多父母会使用的办法,可事实上并不可信,正确的方式是:用带有含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洗、喷撒。
二、饮食搭配分配
因为小孩手足口病会让宝宝的嘴巴长疱疹,会让宝宝很痛,妈妈可以给孩子吃一些清泠的流食,例如:牛乳、冰激凌。酸的辣的食物最好还是不要这时候给孩子吃了。
三、伤口护理
宝宝手脚长出来了泡疹,应当维持这个区域清洁,用清水和香皂轻柔地清理肌肤,假如小水泡出现裂开,还可以在部分涂聚维酮碘液消毒杀菌。
四、观查小宝宝
尽管小孩手足口病和感冒咳嗽一样病症都特别轻,可是请各位父母别忘记了我家里有极小的占比发展为危重症的,例如脑炎、心脏病等,如果发现宝宝有:持续高烧、精神萎靡不振、心烦、入睡环节中一惊一跳,请别再犹豫,马上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五、防护群体
小孩手足口病本就含有感染和病毒感染“遗传基因”,因此从生病到治愈后一周都需要隔离。防止外出,防止人比较多密集的地区,以防小宝宝加剧或增加病况。
尽管小孩手足口病气势汹汹,但大多数都很不错治好,却也不能心存侥幸,以防影响身体健康。有可能会变成危重症也许这就是小孩手足口病令人担心害怕的区域,所以家长们在平日里想让孩子讲究卫生、漱口清洁,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我叫马三顺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分泌物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食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图1);手掌(图2)或脚掌(图3)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yanjinshujie
手足口病最近又泛滥起来了,到底手足口病应该怎么治疗呢?初期症状又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下!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通常治疗有以下几点: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注意口腔护理,适当退热,给予抗病毒治疗如板蓝根,清开灵,蒲地蓝等,口服希克劳,孚美等预防感染,多喝水。 手足口病的护理 一、消毒隔离 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二、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平方米的房间2ml计算,加入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于空气中。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三、休息及饮食 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故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四、口腔护理 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五、皮疹的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六、发热的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七、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超级好奇诶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摘要】 从国内外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临床症状和中医药治疗近况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疫疹 中医药疗法 综述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其中以71型病毒最为严重)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虽然是上世纪70年代新定的病名,但同类疾病如麻疹、风疹等在历史上常见,病机、治则均有共性,暴发流行时中医统称为“疫疹”[1]。中医学对疫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1 国内外流行概况 自1974年Shc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利亚的脑炎患者中分离到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爆发和流行。1972一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发生EV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无菌型脑膜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共济失调、发热惊厥等,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1975年在保加利亚发生超过750例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EV71感染,无手足口病症状,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群体发病,其中报告无菌型脑膜炎545例、类脊灰样麻痹52例、脑干脑炎68例(死亡44例),其死亡病例主要是由于延髓受累导致呼吸衰竭而出现急性死亡。日本1973和1978年出现2次VE71感染流行,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1973年为24%,1978年为8%)。1997一2000年EV71在日本再度活跃,流行期间的皮肤和黏膜表现证明EV71有相当大的变异,毒株的基因型与以往不同,且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倾向,与EV71感染有关的神经系统表现因小脑、脑干和间脑等受累部位不同而各具特点。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共有2628例发病,29例死亡,死者平均年龄岁,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1998年台湾发生了129 106例手足口病的大流行,其中405名儿童发生了严重的合并症,包括有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和肺出血;其中死亡78例,83%死于肺水肿或出血,91%的死亡患儿小于5岁,分离出病毒的病人中,EV71占。2000年台湾又发生另一次手足口病爆发,80 677患病和41人死亡。2000年10月份新加坡发生几千名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和4名儿童死亡。1987、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71病毒。1999年厦门爆发由EV71引起手足口病,少数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2000年上海市某幼儿园爆发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分离到13株EV71病毒。我国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过EV71流行;2001年出现了首例死亡病例,1名2岁男童死于肺水肿、肺出血。深圳从1998年起监测EV71感染发现除了手足口病,还可有多种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感染、心肌炎、肺炎等。2001年广州从手足口病和下肢麻痹患儿中分离到21株EV71病毒,其中3株为急性下肢麻痹患儿病毒株[2]。2008年以来,在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并正扩散到中国全国多个地方,如今已有超过9个省市报告发现手足口症病例,分别是:北京、重庆、陕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和广东。重庆市5月5日报告发现15例手足口病,其中5人住院观察。重庆市卫生局已经发出首个手足口病警讯,要求各医院对该病进行每日报告制,密切防控。广东省卫生厅5月3日宣布,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例925起,死亡3例。浙江省至5月6日共1198起,死亡1例。北京、陕西、湖南、湖北、江西也发现病例,但无死亡报告。作为这次手足口病的起源地和重灾区,安徽省的情况最为严重。目前公布的病例已经达到5151起,死亡22例[3]。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7d,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EV71具有神经毒性,累及神经系统的主要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脊髓灰质炎样肌麻痹、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合并脑疝的致死性脑炎。EV71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肌麻痹。EV71中枢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其次为皮疹、睡眠障碍、呕吐、肌痉挛、共济失调、乏力。中枢神经受累出现于皮疹后2~4d,早期中枢感染最重要表现为肌阵挛和睡眠障碍。
smiley0603
儿童手足口病症状及预防控制指南2017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这个问题是需要宝妈宝爸平时要注意观察,小儿手足口是一般都有2~8天的潜伏期,而且潜伏期期间也会传染的哦,手足病初期发病症状类似感冒,如咳嗽、呕吐、恶心、发烧等,且发热情况可持续4~5天。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欢迎阅读。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前一段时间朋友家的小孩被传染了手足口病,当时朋友很紧张,孩子脸上长了好多疹子,我也超级紧张,因为我们家宝宝之前和他家孩子一起玩过,以防万一看了很多资料,现在也算是了解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什么是手足口病?】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5岁以下年龄段)。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等几个部位的疱疹。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如果感染EV71病毒,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高
【手足口病严重吗?】
大部分的这个病不严重。约80%是较轻的,不需要住院,适合在家治疗,防止交叉感染。手足口病伴随着发热或者不发热的情况,通常都能在一周内会康复。只有个别病例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更加严重的导致死亡,但这个比率占的比较少。
【有没有手足口病疫苗?】
目前还没有手足口病的疫苗,但只要做好手足口病预防,了解相关的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应该问题不大。关于手足口病吃什么药?专家是说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和食疗比较好。
【手足口会有哪些并发症?】
较为严重的宝宝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干脑炎、心脏衰竭、肺水肿、肺出血等。一般是这种情况是在宝宝发热不退,持续发热引发的。
【手足口病会留疤吗?】
普通的只有皮疹的话是不会留疤的。
【手足口病多发季节是什么时候?】
其实每个季节都会发生,手足口在每年的春夏季节开始爆发,流行大多为季节夏季、秋季。
【手足口病有什么特点?】
有四个特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手足口病是怎么引起的?】
答:宝宝可能会吃到有病毒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或者被其他患者感染。只要避开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就可以了。
【手足口病会得两次吗?】
感染同种型号的病毒可以终生免疫。如果妈妈之前得过手足口病的话,那有喝母乳的宝宝,有着母乳的免疫力。
【手足口病和疹子有什么不一样?】
手足口病主要病症是在手、足长出绿豆大小水泡、半球状,泡壁薄、里面澄清、呈珠白色。嘴巴的上腭、颊部、齿龈及舌部出现疼痛性小水泡,很快溃疡,四周有红晕。手足口病的疱疹是不痒的',而疹子是会痒的。
【哪些是手足口病的易发人群?】
5岁以下(含5岁)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二,手足口病潜伏期和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潜伏期: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2~8天,前期症状通常伴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而且手足口病在潜伏期也会传染,需要注意哦!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高发期,生了手足口病的宝宝和隐性感染的宝宝为主要的传染源。
1.疱疹液:手足口病的疱疹液在破溃时会溢出大量病毒,所以在接触得了手足口病宝宝时,需要注意。
2.空中飞沫: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手足口病毒也会通过空气来传播。
3.粪便:在病后数周内,在宝宝排出的粪便中仍有病毒存在。
4.交叉感染:在流行期间,在人群密集地,幼儿园和托儿所等容易受到感染。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5.饮食: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6.物品: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7.不合格医院器械: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
三,小儿手足口病症状
为了让宝妈们在宝宝患手足口病时能够应对自如,让宝妈更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和护理,宝妈们快来参考吧!万一宝宝不小心患手足口病,新手妈妈也不至于惊慌失措。
小儿手足口病普通的发病周期在一周左右,而且大多患儿为突然发病。了解手足口病初期症状,能帮助妈妈们尽早做好防治与护理工作。
手、足、口各部位的疹子不一定都会同时出现在生病宝宝身上。这种疹子叫做疱疹,就是高出皮肤表面有隆起,内有清亮或浑浊的液体,不会感觉到痒。通常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普通手足口病基本的症状为:
主要就是手、足、口腔黏膜和唇内出现疱疹。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候也会在膝、肘部等都会出现。同时生手足口病的宝宝还会伴随烦躁、咳嗽、头痛、流鼻涕、哭闹、流口水、厌食等症状。
发热:
大多数患有手足口病的宝宝伴随发热持续1~2天,发烧的体温大约在38℃左右(宝宝的正常体温和大人是一样的,都在36~37℃),并且出现丘疹或疱疹。(如有体温持续不退,持续高温,建议尽早就医,以防引发并发症。)
厌食: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如下图)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所以在吃东西格外疼痛,患儿因而出现拒绝进食,流口水等症状。因此建议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
口腔: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有疼痛,像绿豆大小散落在口腔内的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同时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
手足臀疱疹: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下图)或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重症患儿手足口病症状: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这种病症大多数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后3~5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1)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2)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3)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gàn),血压升高或下降。
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
总结:
普通患儿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家长应细心观察婴幼儿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就应及时上医院,以排查出健康隐患。
看了手足口病症状,妈妈们就能更好的了解手足口病的各种症状,为宝宝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手足口病论文答辩一般会问的问题:1、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介绍研究内容之前,需要先说明为什么要研究手足口病,这个研究对于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有什么意义和贡献。2、研究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摘要】 从国内外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临床症状和中医药治疗近况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手足口病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摘要】 从国内外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临床症状和中医药治疗近况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相关预防及护理知识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患儿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
手足口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这种病症是有传染性的,所以一旦出现了,那么是会严重的影响人们的正常的生活中的,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要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呢?护理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