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88

挑剔宝宝
首页 > 医学论文 > 暑温症状病机分析总结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易买易得

已采纳

shǔ wēn

warm disease in summ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ummerheat warmth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暑温(warm disease in summer[1]、summerheat warmth[2])为病名[3]。是指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发病急骤的温病[2][1]。可见于乙型脑炎等病[3]。暑多夹湿,暑温则指暑热偏盛者[3]。《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医方经验汇编》余奉仙谓:“暑温者,即夏时之热病也。暑字之义,乃日者两字相合而成。日者,阳之精;暑者,热之极。”

主要症状有壮热口渴,心烦而赤,汗多少气,脉象洪大等[3]。病程中极易因邪陷心营而致引动肝风,出现神昏、嗜睡、癍疹、抽痉及角弓反张等症[3]。

暑温·暑入阳明证(summerheat warmth with syndrome of summerheat invading Yangming[2])是指暑邪侵入阳明,以壮热汗多,口渴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或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4]。

暑温·暑伤津气证(summerheat warmth with syndrome of summerheat injuring fluid and qi[2])是指暑热未退,津气两伤,以身热息高,心烦尿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4]。

暑温·津气欲脱证(summerheat warmth with syndrome of verging depletion of qi and fluid[2])是指暑温炽盛,津气欲脱,以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4]。

暑温·暑伤肺络证(summerheat warmth with syndrome of summerheat injuring lung collaterals[2])是指暑热伤肺,损伤阳络,以灼热烦渴,头目不清,咳嗽气粗,骤然咯血、衄血,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4]。

暑温·暑入心营证(summerheat warmth with syndrome of summerheat invading heart nutrient phase[2])是指暑邪传入心营,以灼热烦躁,夜寐不安,时有谵语,甚或昏迷不语,舌红绛,脉细数; 或猝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舌绛,脉数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4]。

暑温·暑热动风证(summerheat warmth with syndrome of wind stirring by hotsummerheat[2])是指暑热炽盛,引动肝风,以身灼热,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志不清,或喉有痰壅,脉象弦数或弦滑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4]。

暑温·暑入血分证(summerheat warmth with syndrome of summerheat invading blood phase[2])是指暑邪侵入血分,以灼热躁扰,癍疹密布,色呈紫黑,神昏谵妄,吐血、衄血、便血,或兼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喉中痰声漉漉,舌绛,苔焦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4]。

暑温·暑伤心肾证(summerheat warmth with syndrome of summerheat injuring heart and kidney[2])是指暑邪入内,两伤心肾,以心热烦躁,口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黑干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4]。

初起宜用白虎汤,直清气分邪热以保津液;如见神情躁烦,意识不清或神昏谵语,舌苔黄,质红或红绛无苔,甚至抽搐等症者,宜用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散、紫雪丹、至宝丹等方;若元气津液耗伤,则用人参白虎汤、王氏清暑益气汤等以益气生津;如身热已退,汗出不止,气喘脉散者,用生脉散以补敛津气[3]。暑温每多夹湿,如伴有胸闷恶心、小便短赤、大便溏泄等症时,宜兼用芳香化浊利湿法[3]。若见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抽搐等症者亦称暑痫[3]。

暑痫常见于重症中暑[3]。指感受暑邪,热极神昏,卒然痉厥的病证[3]。《温病条辨·上焦篇》:“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稍与紫雪丹。”“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初入营,肝风内乱,手足瘛疭,可于清营汤中,加钩藤、丹皮、羚羊角。”

中暑为指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5]。

症见突然闷倒,昏不知人,或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大汗或无汗,脉虚数,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5]。

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5]。并可配用针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5]。元气不足者,当调补元气为主,少佐解暑[5]。一名中暍、中热[5]。

225 评论

淡蓝色的蝎子

【概述】 1.定义小儿暑温是由感受暑邪热毒而引起的时行疾病。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及突然闭脱为其主要特征。 2.发病情况 ⑴ 发病季节多发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这段时间,以七、八、九月为主,有其严格的季节性。 ⑵ 发病年龄多见于小儿时期,尤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 ⑶ 发病特点“急”、“速”、“危”、“残”。 3.命名小儿暑温一名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小儿暑温还有暑痉、暑风、暑厥等名称。 4.范围此证因有发热、抽风等症,故有学者认为可列入“惊风”范畴。本病相类于西医学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因病机】 1.病因 ⑴ 感受暑温邪毒(外因)。 ⑵ 正气不足(内因) 2.病机 ⑴ 病位和病机转归: ① 邪在卫分─→肺卫症状; ② 邪在气分─→主要在阳明,暑多夹湿; ③ 邪在营分─→暑邪内窜心营; ④ 邪在血分─→血燥风动,耗血动血。 ⑵ 病机特点: ① 暑易化火,其传变急如掣电,常卫气同病,气营同病,营血同病。 ② 暑必伤气——正虚邪恋——病势迁延难愈。 3.病机主要是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热、痰、风互为转化,互为因果,热是产生风和痰的根本。 【临床表现】 1.轻型相当于邪在卫气。发热不重,体温在38℃左右,轻度头痛,恶心呕吐,轻度嗜睡,神志清楚,脑膜刺激征可不明显或为阳性,多在7~10天后进入恢复期。 2.重型相当于邪在气营或邪在营血。持续高热、体温达40℃或更高,深度嗜睡,神志模糊或昏迷,头痛、狂躁,频繁抽风,脑膜刺激征阳性,如治疗及时,10天以后进入恢复期。 3.极重型或暴发型相当于内闭外脱危象。体温急骤上升至41℃以上,迅速转入昏迷,抽风不止,甚至突然发生喉间痰鸣,或呼吸浅弱不整,瞳仁大小不等,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诊断】 1.发病大多急骤,初起发热无汗,头痛呕吐,颈项抵抗感或强直,嗜睡或烦躁不安,偶有惊厥。 2.发病后持续高热,嗜睡,昏迷,惊厥。起病急暴者可突然出现闭证、脱证。 3.病程至2周左右一般可逐渐向愈,但部分重症患儿可有不规则发热,意识障碍,失语,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等恢复期症状。 4.本病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盛夏季节。 5.神经系统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等。 6.白细胞总数一般在发病5天内增高,多数在~×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7.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计数多在50~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稍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类证鉴别】 1.疫毒痢:疫毒痢亦来势凶猛,发病后迅速出现高热、抽风、昏迷,可不见痢下脓血,故需凭借实验室检查,设法迅速取得大便送镜检和培养,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2.小儿麻痹证:小儿麻痹症初期可伴有类似感冒症状,并有双峰热,肢体疼痛,拒绝抚抱。小儿暑温初起症状较重,发热持续,伴抽风者为角弓反张,四肢抽动,牙关紧闭。小儿麻痹证后期肢体萎软瘫痪,而小儿暑温恢复期为强直性瘫痪、震颤、不自主动作。

189 评论

相关问答

  • 阴暑与阳暑的病机分析论文

    天气愈来愈热,光是坐着不动,可能就能热出满身大汗,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好像中暑了,但是在西医的角度却会说:「这不是中暑。」可是明明就觉得混身乏力,但医师又说这不是病

    虎呆呆漫步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医中暑的病机分析论文

    中医对中暑的分型与防治 夏季酷热难耐,现代生活条件和环境都较好,很多家庭和工作场合都有空调,于是很多人认为“中暑”很少,离我们远了,而“空调病”越来越多。但你们

    食品监督所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气虚津亏病机分析总结论文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

    邮政邮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症状与病机辨证分析论文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单单是指不生病,而且还包括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精神、肉体和社会适应状态。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论文

    xiaomianwow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脾肾虚寒病机分析总结论文

    脾的病机,即是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脾是脏腑中运化转输水谷精微的一个脏器组织,由脾脏及其经脉所组成。其经脉络胃,与胃构成表里关系;其他如肌肉(脾主身之肌肉

    望天的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