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94

blue-taste
首页 > 学术论文 > 与我眼中的佛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左村爆破兵

已采纳

读书时学《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写“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好不可怜;后来这诗还生了个典故,叫“江州司马”,专指那些在仕途上不大顺畅的人,再添一层可怜,觉得白居易真是失意得彻底。大了才知道,老白在浔阳的日子,可没他自己在《琵琶行》里写得那么惨。 浔阳是江西九江市的古称,扼赣、鄂、皖三省之咽喉。 周瑜在这里练过水师,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全靠浔阳这块儿的漕运,才不至于穷得吃不起饭。南朝时(公元420年—589年)朝廷偏安,浔阳作为首都的屏障,更是成了攸关存亡的战略要地。南宋岳飞在浔阳打过金兵,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水战也在这儿,既是兵家重地,又是繁华商区,还有大名鼎鼎的庐山,老白在这里,日子能有多惨? 果然三十年后老白写诗,“登山寻水应无力,不似江州司马时”,很怀念在浔阳游山玩水的景象,还嘱托人家要替自己去故友,东林寺长老那儿走一遭。不怪他惦记,浔阳风景,的确不差。 譬如东晋张僧鉴在《浔阳记》里写,浔阳有座鸡笼山(今江西九江鸡笼山),山下有条小溪,溪中浸着大石块儿,累累叠叠,漂亮得很,像是有谁特意堆出来似的。这水不大深,只到女孩子的小腿,但每天早晚都有涌泉,跟潮水似的,喷薄而出,时刻一点儿不差。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这潮气势就更足了,所以当地人叫它“潮泉”。 潮我只知道钱塘潮。最壮观的秋潮,说是白练横江,天边轰隆作响,似有银龙急奔而来,掀起泼天风浪。鸡笼山下的潮泉,水那么浅,气势能到什么样儿呢?有些难以想象。 浔阳除了有潮泉,还有口浪井,在溢城。 溢城现在是哪儿,不大清楚了,但三国建安时(公元196年-220年)还叫这个名字。孙权来过,叫人打井吃水,结果锥头刨钻了没几下,嚯,居然出来一口古井! 还挖了块铭碑,上面写: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颖阴侯灌婴让人挖了这口井。这井三百年后一定会堵塞,但再过不到一百年,会有个顺乎天时的应运者,重新把这口井挖出来。 孙权一看,乐坏了。 从汉高祖六年到建安时候,可不就是三百多四百年的时间吗!重新把井挖出来的应运者,除了自己,还能有谁?既然顺乎天时,那就是天命所归,凭你万千豪杰,曹操刘备,最后都要臣服于我东吴天下!简直梦里都要笑醒。 后来人读史,当然知道这就是想想的事儿,搞不好这石碑上的铭文,也是孙权找人胡编乱造,蛊惑民心的,但这口井本身的确有些意思。 井很深,趴在井口上,乌漆墨黑一片,不知道下头是个什么状况,只有一股股凉气儿往上冒。每次大江上有风浪,这井里的水就跟着起波澜,也是“浪井”之所以叫 “浪井”的原因。 浔阳还有座稽亭(今江西九江东长江南岸)。北边儿是澄澈绵长的大江,南面是崇峻翠翠的山栾。有人要走,别人到稽亭送他,吟诗唱和,借这景色一叙别情。景借得久了,眼见这青山白河,无一不好——算了,不走啦!留了许多人。 稽亭嘛,稽,就是留的意思,自然走不了了。白居易那晚送客,也说浔阳江头,不知道是不是在稽亭?若是,那这坚持要远走的客,真算铁石心肠了。 可留下来,有什么好呢? 浔阳城东门出去有座大桥,大桥下藏着一条蛟。蛟似龙非龙,身子像蛇,长的能有十多米!到脑袋那块儿,又变得像老虎了;声音又像牛,一张口就哞哞叫。平时总潜伏在水里,暗盯住来往行人,肚子饿了,便拿舌头一搅,嘴里的腥涎液射上岸,人就被裹下水了。它得了行人,还不一口吃掉,要藏在腋下慢慢吸血,直到血吸干才算完——听着就吓人!这浔阳留不得! 留得,怎么留不得?董奉拿了张符扔进水里,不大一会儿,一条死蛟浮上来,浔阳从此安生了。 董奉这么能耐? 董奉就这么能耐。他和华佗、张仲景一块儿,被称为建安三神医,据说连死人都能救活。当时交州刺史士燮死了三天,家人还不放弃,听说董奉恰在交州(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便赶紧请他过来。董奉拿了三丸药,捏着士燮的嘴巴喂进去,又灌了点儿水,捧着他的头轻慢摇晃,将药化下去吞了。不大一会儿,士燮手脚就有了动静,脸上也多了几分血色,才过半天,人就起来了。 俗话说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董奉让人起死回生,和他一张符纸下去,蛟就死了的事儿,玄怪离奇,难免叫人生出几分疑惑,但他在浔阳附近隐居,的确是真的。不过,说是隐居,不当官而已,董奉平时做的,也是兼济天下的事儿,他靠治病来救人。 治好一个轻病,叫人家在山坡上种一棵杏树,治好重病,就种五棵,从来不收诊金。治好的人多了,山坡上漫漫望过去,全是杏树,听说足足有十万株。春去冬来,粉粉白白的杏花谢了,一颗颗小青杏从叶子里冒出头,再长大,变黄,熟了软了,董奉就把杏儿给卖了,卖杏儿得的粮食,全分给浔阳穷苦的百姓。 董奉卖杏儿的法子极有趣。他不管这事儿,让人自己拿器皿来装。你要一碗杏儿,就拿一碗谷物换;要一盆杏儿,那就得一盆粮食了。要是有人装了一盆杏儿,只给了半盆粮食,走到半途,还没下山呢,盛茂密密的杏林中就会窜出几只吊睛白额的大虫,吼一声,腥风呜呜呜地啸来。 人被吓得赫然一跳,跌跌撞撞飞奔下山,也顾不得手里杏儿咕噜噜地滚落多少了!回家见老虎没跟来,定下心来仔细一瞧:嗬,多少谷物换多少杏儿,落在山上的,全是自己白拿的! 偷杏儿的人,下场就惨了。老虎一路跟着,不离不弃,把人咬死才罢休。它是畜生,又是董奉好心救回来的野老虎,不专属哪个,你怎么报官,怎么计较?只能叹一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了! 因董奉医德实在太盛,半点不为自己,老百姓都叫他“苍生大医”、“建安医仙”,后世医家也以他为榜样,自称“杏林中人”,杏林这个词儿,慢慢就成了中医的代称。 浔阳有意思的植物,除了董奉的杏林,还有黄金山(今江西鄱阳响水滩乡西南)上的柟树。这种树怪得很,今年东边儿长叶子,西边儿是枯死的;明年西边儿绒绒地发了绿色,东边儿就萎萎地下去了,总要一半一半地交替生长。 我是没见过这种树,《浔阳记》里说这又叫“交让”。一查,是有交让这么一种植物,新叶长出来,老叶全落光,交替生发,却也没有东西两半儿对开长的说法。明代王象晋写《群芳谱》,说柟树其实就是楠树。长得好的,森秀繁茂,形状跟伞似的,但枝叶都挨不到一起,各各让开,所以叫交让木,又因长在南方,便从一个“楠”字,三种树其实一样,只是叫法不同。 我不懂植物学,越读越迷糊,索性不管了,继续看张僧鉴写庐山。 庐山顶上有湖,还有杨梅、山桃;西南边儿是康王谷,对角又有北岭城。每次天阴阴要下雨,北岭城就有鼓角萧管的声音,像天上神仙沐浴更衣后,焚香奏乐似的。这是将降雨当做一件郑重的大事儿了。 但每回都这么郑重么?庐山的雨是很多的,常年氤氲朦胧,像笼了层烟,山峰都藏在云雾里,看不分明。魏晋南北朝的人说这儿是“神仙之庐”,因神仙也总这样缥缈难寻,似真似幻。有了这层神仙遐想,往庐山去的人,就见山不只是山,云也不尽然是云了,一草一木,都带了仙气。 譬如登上山岭,若有日头照耀,山顶处能看见一层金光,华艳明亮,越显庄严——这是仙人住所。在那儿,鸾鹤舒展翅膀,从容遨游;又有许多瑶草玉树,因玉露琼浆滋润,开得极好,蔓延铺陈,柱子上栏杆外,全是五颜六色的闹热。神仙们宽衣阔袍,在云雾里穿梭来去,一瞬在此,一瞬在彼,下棋弹琴,长啸纵歌,十分逍遥。 往下俯瞰人世间,又是另外好几番景象了。 或者黛色苍苍,山峦破开半边天空,悬崖隔绝千里长路,洞谭幽深,丘壑小山,只见隐约轮廓,忽然一阵大风,山石震动,呼呜声起,噼里啪啦一阵碎响,骇人心神,再来几声凄绝猿啸,更显幽僻。 也有像李白写的那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是灿灿的红,树是苍翠的绿,白云在天上自舒自卷,山川就跟锦缎似的叠叠层层,每处都是不重样的漂亮,再看天地,壮阔茫茫。 又或者于盛夏傍晚时见日头暗却,云霞光芒收敛,山林消融在暮色之中,湖水清气慢慢儿起来,芙蓉荷叶错落交杂,印在湖面上,只得淡淡一层薄影。 这些景象,是庐山,却又不是庐山,人之所见,都是自己心中的风景,因此各有不同。便就是同一个人,不同心境下看庐山,也有不同体味,果然应了苏轼那首庐山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庐山,怎样都看得,一双眼睛能有十分景象。 譬如白居易,初到浔阳时,心情苦闷,一方面是官场上受了挫,更重要的,还是他母亲猝然身亡,女儿也夭折了,丧亲之痛,恐怕更胜官场失意,所以难免青衫常湿,生出无穷无尽的烦恼心。 即便去庐山寺庙上清修,他写的诗也是“薄暮萧条投寺宿”,总归我这辈子注定是飞不起的鹦雀了,从前富贵时来往的朋友,如今可以不必联系了,丧气得很。但在庐山呆久了,清气一洗浊世烟尘,心也渐渐安定下来。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白居易的政敌再次擢升,于他是个极不利的信号,白居易却很是无谓,晚间还冒着大风雪去了一趟庐山东林寺。窗外雪漫山头,屋里火气深深,屋里暖和,白居易心头也暖和。他现今在庐山的日子平和恬然,笔下诗文清幽闲静——我每天睡到足觉才起来,有时兴致来了,将帘子拨开些,就能看见山顶上皑皑的白雪。山中雾气太盛,衣服常润润,生的柴火也幽微,总怕一不小心,就熄灭了。不过,我的药圃茶园都很好,新近还引了一汪细泉,曲曲折折地绕过台阶,看着心里就很舒爽...云云。 即使后来重新升职,离开庐山,白居易也是“乐天知命我不忧”,不大将得失放在心上了。有一回春天,他来庐山玩儿,见桃花盛开,便写诗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人之一生,此处得到,彼处必有失去,有时兜兜转转,想要的其实正在眼前。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计较呢? 白居易一介凡人,在庐山涤尽尘埃,多了几分仙气;麻姑是仙,却偏要逮着凡人论得失,一点儿闲气都不受。 麻姑是仅次于母元君(玄妙玉女)、金母元君(西王母)之后的道教女仙,地位很高。宋代从真宗到理宗,都给麻姑赐过封号,什么“清真夫人”、“妙寂真人”、 “真寂冲应元君” 、“真寂冲应仁祐妙济元君”,等等。尊奉麻姑的道观香火也很盛,朝廷政府常常主持修葺增建。明清时候,建昌府(今江西南城)的官员每年七月七日还要上山祭拜麻姑——人家过七夕,他们拜麻姑! 信麻姑的虽多,但她成仙前的来历,模模糊糊,谁也说不清。 有说她是汉桓帝(公元146—167年)时的修道人;也有说她生活在后赵(公元319年—352年),父亲叫麻秋;或者说她是东晋孝武帝时的人,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因吃了蛇肉,吐血死了,后来就成了仙;还有人说她是宣城人,当地有麻坊,所以这地方的人都姓麻,麻姑是女儿家,就叫麻姑.... 说法不一样,很多地方也都说自己这里有麻姑遗迹。像安徽宣城有麻姑山;山东牟平的昆嵛山,以前叫姑馀山,说麻姑从前在这里飞升;四川灌县的青城山上,有麻姑洞;湖南衡山有麻姑仙境,以江西南城的麻姑山最有名,是道教第二十洞天,第十福地,也是张僧鉴在《浔阳记》里写的那座麻姑山。 张僧鉴笔下的麻姑山,可一点儿都不仙。说如果登上山去,能见到一种东西,长得很像人,有脸、眼、鼻、口,但没有手臂和脚,俗名唤作枫子鬼。跟西汉初时,吕后把戚夫人的四肢剁了,做成人彘差不多,想想就瘆得慌。 不过,这倒是魏晋南北朝人对麻姑的普遍印象。 魏文帝曹丕写《列异传》,有麻姑的一则故事。说她曾到一个叫蔡经的人家里,因模样漂亮,看着只得十八九岁,一双手不是人手,而是鸟爪,有十厘米长,这蔡经就动了邪念头,暗道这女孩子的手实在上佳,要是能给我挠挠背,那就好了。谁知麻姑是神仙,会读心术,知道蔡经的想法后,勃然大怒。面上没见她有什么动作,蔡经却突然软倒在地,两只眼珠子像被鸟爪子挖出来了,眼睛流血不止——这计较有些太过,听起来跟枫子鬼的故事似的,瘆得人背脊凉。 然而魏晋南北朝以后,唐代开始,儒家礼教渐占上风,加上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四月,颜真卿写《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把麻姑惩罚蔡经的事儿换到了别人身上,蔡经两只眼睛受伤,也换成了只受一顿鞭子打,手段温和许多,麻姑也慢慢被看做是消灾避祸、庇护百姓的神仙,形象亲切许多,民间传说也有了变化。 譬如说西王母在农历三月三过寿,设蟠桃会请各路神仙来庆生。麻姑去往降珠河畔,把采好的灵芝酿成仙酒,当作礼物送给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尝了,觉得大好,将这酒称作“寿酒”。 因麻姑见过三次沧海桑田,五百年光阴对她来说,只是一瞬,而且这么多年过去,她的容颜依旧不老,献的酒还被王母娘娘封为“寿酒”,老百姓便都来借吉利,求寿数。每逢人家过生日,尤其老人妇女,都要送一副《麻姑献寿图》;春节时候,要贴麻姑年画,一个漂亮的少女,或者骑鹿,或者身边立着一只白鹤,或者靠着青松,或者手上端着盘子,盘子里装着仙桃、美酒、佛手,都是取有福气的意思。 民国时候,梅兰芳还把麻姑献寿的故事改编成了京剧,里面经典唱段儿说,“瑶池领了圣母训,回身取过酒一樽。进前忙把仙姑敬,金壶玉液仔细斟。饮一杯能增福命,饮一杯能延寿龄。愿祝仙师万年庆,愿祝仙子寿比那南极天星。霎时琼浆都倾尽,愿年年如此日,不老长生”。 愿年年如此日,不老长生——五福寿为先,这真是极好极好的唱词儿哪。 参考文献: 《晋书》《南史》《梁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侯鲭录 墨客挥犀 续墨客挥犀》赵令时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 《<大唐伊吾郡司马上柱国浔阳翟府君修功德碑记>考释》陈菊霞 《<琵琶行>画题研究》刘望 《名噪天下——浔阳楼》 《江西九江浔阳陶氏:陶母陶侃陶渊明 贤廉门风越千年 》 《慧远及其庐山教团文学论》曹虹 《两晋至唐宋时期庐山诗歌研究综述》邹菁 《佛学、神仙与隐逸:六朝时期的庐山诗》王柳芳 《庐山山水诗在中国山水诗中的地位》罗龙炎 《庐山慧远的山水文学创作》龚斌 《魏晋南北朝庐山隐士文化及兴盛原因》童子乐 《庐山净土法门与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画》李炳海 《唐人选择庐山隐居的功利化倾向》肖妮妮 《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陈道贵 《晋唐庐山禅诗研究》鲍赫 《谢灵运与慧严、慧观》姜剑云 《宫亭庙传说:中古早期庐山的信仰空间》魏斌 《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邓小军 《庐山道教文化概述》陈岌 《康王谷史辨析》刘大纯 《东晋帝陵有无石刻考》李蔚然 《东晋南朝“钟山文化区”的形成》刘淑芬 《苏峻与王师作战地“西陵”考》姜丽娟 《山东省博物馆藏顾莼致黄丕烈书札》崔巍 《汉末名医董奉考》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 《董奉考》钱超尘 《从董奉杏林园看道家和谐社会追求》舒长兴 《董奉巧治疠疫》 《建安三神医之一——董奉的生平及里籍考》陈启夔 《“杏林”的由来》李杨 《秦汉三国时期的医学道德形象》曹志平 《麻姑的传说及其信仰民俗》曹国庆 《道教麻姑信仰与中华寿文化》刘晓艳 《麻姑考辨》曹红亮 《颜真卿与麻姑文化》刘晓艳 《道教女仙麻姑考》胡长春 《渊明故里考》徐新杰 《关于中渡城的“琵琶行”与“长恨歌” 》黄德 《重读<琵琶行>——兼析白居易江洲时期的心态》吴小洪 《唐代琵琶诗研究》余晓雪 《漂浮与融合——从诗人仕途心态看<听颖师弹琴>与<琵琶行>》张丰镜 《李白_望庐山瀑布_其二_异文问题思考》孙桂平 《古代庐山隐士文化研究》童子乐

276 评论

高@设计师

敦煌舞手姿语言及其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敦煌舞手姿语言及其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敦煌舞的审美性在于它所标志的特殊形态美,体态中体现出的S形三道弯,是敦煌舞自身表演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与之相交流互通的是手姿语言的形态美,敦煌舞在受佛教文化影响和历史舞台的渲染下,展现出它的神秘色彩。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走来,对敦煌舞所传达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一步步走进人们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中,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就使这样的意识形态语言表达更具有真实性和审美性,敦煌舞手姿语言的形式美在不断的被发现和创造。

关键词:

敦煌舞;文化;姿语言:形式美;

引言:

敦煌,如遗落在西部大漠中的一颗明珠,依揽着它弯弯的月牙泉,矗立在中国的西部,沙漠、莫高窟、壁画、戈壁,都在映射着它千年的文化沧桑。在莫高窟中,一幅幅走过了千年历史的壁画,“反弹琵琶”、“飞天”“六臂观音”“金刚力士”等画像被刻画在了天花板以及每一处可见的墙壁上。现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氧化和风吹,从最初的金色到现在泛着深深的砖红色,让它更加富有神圣感,因为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正是这莫高窟中的壁画,传承发展出当今一门醇厚多彩的舞蹈文化,那就是敦煌舞。敦煌舞在舞台表演中所展现出的人物形象和舞蹈语言在莫高窟壁画佛教文化的晕染之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性。在舞蹈中展现出的体态、手姿以及气息,是属于敦煌舞的语言,它带有自己的舞蹈风格和韵律呼吸,尤其是手姿的形式美,展现出不同于其他古典舞蹈的文化语言。

一、敦煌舞手姿语言的丰富性

在敦煌舞的语言中,手姿能够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和表现,在手姿的展示下,可以发现其内蕴和外像所透露出来的佛教文化色彩。从延伸和发展来看,从最初的佛教文化和信仰祈求被一位法名乐僔的和尚开凿刻在了墙上,后经过十个朝代的民间艺人绘画,形成了一幅幅带有神灵气息的壁画。后在壁画的画像中,提炼出敦煌舞的体态和手姿,敦煌舞的体态是S型三道弯,是从壁画中提炼出来的舞姿体态特征,敦煌舞的手姿包含了“佛手”、“魔鬼持杖手”“菩萨手”“持花手”“伎乐手”等一系列不同人物形象所持有的手型,手姿受壁画中佛教文化的影响,也出现了“佛手”、“菩萨手”一类的命名。在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些佛像的神态和体态,都是一种祥和、包容、大爱,也是其潜在的精神。敦煌舞的语言就是在壁画中被提炼和挖掘出来的,呈现在舞台上的舞蹈表演,是将在画像中的人物形象再现到舞台中,在舞蹈剧目的文字介绍中,也常常会标写出自于哪一个石窟来自第几号的画像,这样更能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深入人物形象,审美性在表演中逐渐被认可和提高。

在敦煌舞手姿中的“佛手”,就是在这样的画像中被刻画出来的,手姿中“佛手”的塑造,是由拇指和中指相对捏,其他手指立起来,在两指相捏形成的手型轮廓来看。非常像凤眼,与壁画中相对应,在舞蹈手姿中,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蕴含了一定的佛教语言。在手姿语言的形式美的阐释中,在手姿不同的变化和演变中,可以看到自敦煌舞发展以来,从最初到至今呈现在世观中的原始生态的佛教文化形态。佛教文化思想的影响和敦煌壁画佛像的审美,对敦煌舞中手姿形成真实性、再现性,如“礼拜手”、“飞天手”,以及在壁画中佛像“飞天”、“菩萨伎乐”。在舞蹈创作中来讲,敦煌的手姿语言是在舞蹈表演中最大的表情符号,手姿的运用和表达,在一定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上,形成独立的美学价值,在形式美的外在来看,人物形象映射出的手姿,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动了舞蹈表演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如舞蹈《千手观音》,[1]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四大菩萨之一。千手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千手观音的人物形象取自于佛教文化中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人物形象,舞蹈动作多以手臂及手姿来表达内在的形式美,在舞蹈的队形上加以创作,犹如孔雀开屏一样,将手上的舞蹈文化展现的栩栩如生,在手姿的变化中,感受着“千手”带给观众的视觉上的冲击。由于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千手观音的形式美得以审美和敬畏。在敦煌舞的不同手姿语言中,还有一种是持有乐器,如“长绸舞”“反弹琵琶”“鼓与琵琶”等,手中持有“鼓”“琵琶”“长绸”等道具。这与舞蹈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密切相关。当舞蹈人物形象手中持有道具时,舞蹈形式感在特定的塑造下会更加生动,依然在手姿语言的语境中再现出佛教文化的底蕴,它代表了祈福、信仰等内在的形式美以及唯美、古典的外在美。

二、敦煌舞审美视野下的手姿语言立于佛教文化中的人物塑造

敦煌舞的审美视野正是漫步在大漠敦煌的神秘里和内在气息中的大爱、包容及“飞天”的乐舞精神。支撑审美文化元素不可缺的部分正是“手姿”表达和展现的内蕴,在舞蹈《飞天伎乐》中,同样以手姿命名的是“飞天伎乐手”,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手姿上的舞蹈语言形象与“飞天”众多菩萨的画像相辅相成,是经过提炼和加以美化的手姿。从最初佛像化身中的合掌式礼拜手(双手合十),发展到多样化的手姿,在塑造人物形象与精神的进程中,手姿的语言是无声的但是有力的,如敦煌舞中的人物形象“金刚力士”,其舞蹈动作康健有力,质感奔放,手姿呈“魔鬼手”形态或以“拳”状展现,在手姿上体现的形态来看,这种有力和震慑,对人物形象产生了有效的塑造且具有一定审美性的推进。“金刚力士”取材于壁画的画像,也同时在佛教文化中的历史上做过详细的人物介绍:[2]佛教的护法神金刚密迹,亦称金刚力士,是一些手执金刚杵在佛国从事护法的卫士,法意则誓愿成为亲近佛陀、扞卫佛法的金刚力士。后世所传的金刚力士,就是秉承这位法意的誓愿而来世间的护法神。后来,他成为五百金刚的队长,被称“密迹金刚”或“夜叉王”,再后他又一分为二,分化为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被称为“哼哈二将”。

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由此可见,“金刚力士”在舞蹈的塑造过程中,佛教文化彩色的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明朗立体,真实清晰。带有“魔鬼手”的手姿与金刚体态,更加提升了舞蹈人物的审美性,舞蹈中呈现的金刚力士手姿为五指张开的力量型,身为护法,在手掌上的力度能够彰显出人物的特定性和护法的震慑性。再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人物形象,在定义下为飞天或飞仙,也可以说是敦煌壁画中和敦煌舞中的专用名词代表。在飞天形象的塑造上,由于飞天形象的多样性,人物的手姿可谓多样化,常见的“莲花手”、“佛手”、“鹿指”、“散花掌”以及手持琵琶、丝绸、萧笛等一系列语言手姿。在敦煌舞蹈作品创作中,敦煌舞手姿的使用性用来塑造人物时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刚才所提到的“金刚力士”和“飞天”,两者存在明显的手姿差异。在敦煌舞中还有莲花童子形象,莲花童子,也成为“持莲童子”,在佛经中记载为佛祖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民间出现过一种儿童生活习俗,七夕节摘莲花扮成莲花童子样以来祈福。在舞蹈中多呈现的手姿为“兰花指”、“鹿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能够显现出童子的俏皮可爱,在区分度上也是非常清晰的。手姿在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中借鉴文化的滋养做出创作。敦煌舞中人物舞蹈形象的确立,在莫高窟中的壁画上几乎全部呈现,他们带着自己特定的舞蹈形象和动态手姿,从画中走出,形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舞台上的人,也可以说是舞者。在舞台表演中的造型上看,手姿在定格中说着不一样的话,带着对人物不同的阐释,在音乐和服装背景的融合中,像带着一层历史的面纱,等人们去揭开,去观赏,去探索。

三、佛教文化与敦煌舞手姿语言的相融相合

敦煌舞带着自己特殊的文化符号,讲述着一带一路下沧海遗珠的故事,从壁画中走出来,在舞台中呈现时,常常使人感动流泪。由于在敦煌舞中承载了历史的信仰和精神,对人视觉冲击的力量是强烈的。佛教文化与敦煌舞手姿的.融合,正是基于在对莫高窟壁画的研究和描摹。敦煌舞手姿语言的表达与佛教手印的表达相通,在查阅敦煌舞手印的过程中,能够探究到两者相同的气息,那就是———精神文化。莫高窟壁画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之下,舞蹈与文化相结合,将这样的历史语境通过身体的语言讲述出来。在舞台之上,敦煌舞与佛教文化的相融,促成了《千手观音》、《妙音反弹》、《步步生莲》等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作品中的包含的手姿语言,又是整个舞蹈的画龙点睛之笔。佛教手印在书中对手势的描绘与敦煌舞中手姿的刻画,意象中的交融,是在另一个方面通过一种身体的语言表达内蕴和外象。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能够触摸到文化之下的精神所在,我们站在了莫高窟壁画中,我们站在敦煌舞表演的舞台上,我们揭开了佛教文化晕染下敦煌舞神秘的面纱,最终,我们懂得了手姿语言讲述的话语和情感。敦煌舞与佛教文化的相融相合,仿佛是与莫高窟壁画跨时代的对话,手姿语言的延伸与传承,就是对话中积淀的元素符号,这样的元素符号能带来不一样的文化情感认知。看到舞蹈中“礼拜手”或是“佛手”等不同的手姿表现时,已把象征性的外象内化了,形成了敦煌舞意蕴的传递。由此看来,敦煌舞手姿语言的形式美,像一首意蕴深长的诗,又像一个历久弥新不灭的神话。

敦煌舞的语境色彩,承载了千年的历史,站在滚滚的年轮中,不停的传递与构建,在莫高窟的壁画中走出来。敦煌舞在佛教文化的晕染之下,一种相同的文化气息与内蕴,被人所捕捉和创作,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敦煌舞表演形式之下,手姿语言的元素支撑了其整体的精气神,正是这样迥殊的艺术元素,使得人物形象自然而立体,是结构的本身决定了要素的产生,也是佛教文化与敦煌舞的融合,促进了手姿语言的构成。我们站在岁月的长河之中,回望历史,发掘与创造着不同的美,当我们再次站在沧海遗珠敦煌莫高窟壁画前,感受着那扑面而来熟悉的气息,我们应像历经千年一代代画匠一样,怀有尊崇之心,感受着大爱所带来的大美。

8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手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去google(谷歌)里面随便就找到了。

    cathyying85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手工编织有关的论文参考文献

    就是不借助机械,完全靠手工来完成一件物品的制作。关于手工编织有同名文献《手工编织》可以参考《手工编织》是职业技能短期培训教材。1系统介绍了棒针编织、钩针编织、中

    母婴家居学院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与我的妹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精心整

    大力宇哥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与仿佛想起什么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检索论文参考文献有: 1、各类常用文献: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研究报告,标准,专利,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舞动的骷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与我早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寻找论文参考文献的最佳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使用学术搜索引擎:Google Scholar、PubMed、Web of Science等学术搜索引擎可以帮

    多来A梦A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