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4

诺仔滴麻麻
首页 > 学术论文 >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土偶寄宿制

已采纳

“士”(也称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指“科举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这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社会集团。起源:精神渊源“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他们往往出身于贫寒之家或没落的贵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长依附于贵族,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春秋战国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各国有名有钱的诸侯贵族,如春申君、孟尝君等,都以“养士”为时尚,最多时可达数千人,还互相攀比炫耀。“毛遂自荐”的典故说明,当时的“士”并没有特别的标准,甚至是自称有才,也可以说服贵族成为一个“士族”。提出“士”的理论标准的是孔子。《论语·子路》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就是说,只要严于律己、忠君爱国的人就能称为“士”。孔子的这个“士”和“君子”的概念基本上是重叠的。这种“士”的精神,在实践上更多的是“武士”。如刺杀秦王嬴政失败的荆柯,在出发前就立下豪言:“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种为了君王托付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豪迈气概和高洁品质被作为一种精神典范。这和孔子的主张也是一致的。形成:制度保障汉代的董仲舒说服当时的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孔子及其弟子的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以后格代上的主流哲学。(注意:儒学在各代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不同)孔子的学说鼓励知识分子“入世”,即直接做官参与政治,来报效君王和国家。汉代的官员选拔制度还不十分完善,主要是王室贵族推荐一些品德高尚的人才进入政府。比如,以“孝”出名,被选拔为官员就很常见。考试不是必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竹林七贤”。他们既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又有高洁的道德操守,但一方面又狂放不羁,放浪形骸。他们中的许多人情愿醉酒而死,也不在腐败的朝廷中工作。这种精神气质对孔子的“士”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即如果政治黑暗,那么因为不愿同流合污而远离政治,醉心于文学艺术,也是符合“士”的操守的,即“隐”。这种精神也可在[老庄哲学]中找到母体。虽然隋唐时期就有了科举制度,但真正称为选拔政府官员的唯一途径还是在宋代以后。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发展了儒家思想,占据了哲学的主流地位。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文化考试成了做官的唯一合法途径。“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开始称为读书人信奉的格言。反过来说,一个政府官员,也必须是一个饱读儒家诗书经典的文化人。这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了“士大夫”群体必然是一个精英知识分子阶层。这样,哲学精神的传承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士大夫”这一阶层应该说在宋代正式形成了。发展:进退两得绝大多数“士大夫”都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崇高道德使命感。因此,政治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文人画”,由于宋徽宗个人的爱好而大力提倡士大夫投入绘画创作。这进一步提高了绘画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性。宋代以后,一般历代的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绝大多数也都是曾在政府中担任要职的官员。如苏轼、米芾、蔡京等等。像唐朝的李白那样,没有太多政治经历,全凭诗文著名的“自由知识分子”几乎绝迹。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衰落:科举消亡既然士大夫阶层和“科举制度”相伴相生,那么科举制度的消亡也就意味着士大夫阶层政治制度保障的缺失。清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在内忧外患中已经面临全面崩溃。科举制度在西学东渐的风潮中也越发显得落后,成了束缚人才的“瓶颈”。而被迫的开放,却让中国的读书人看到了新的知识和新的获得知识的方式。1905年9月2日,慈禧上谕明告:“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不仅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千年绝唱,更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产生了重大改变。“士大夫”从此也成了一个空有“士大夫情结”,而再也没有实际地位的历史名词了。“士大夫”对知识、文化、艺术的垄断也不复存在。参考资料《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作者:阎步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7-301-02903-9《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 作者:阎步克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710801503X《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作者:赵园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7301039573如何写好论文:

199 评论

柚柚滴溜溜

这些书看完就成学究派的了。。。关于《水浒传》的研究的著述,截至到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关于《水浒传》的书籍共639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关于《水浒传》的论文,从1979至2006年9月.大约有397,篇.研究和评论的角度可谓是立体的、多层面的:政治的、文化的、伦理的、司法的、宗教的,哲学的、神话的、民俗的,数理的等等:以及古今比较或中外比较研究、西方文论观照之下的理解和阐述等等。新时期以来,金圣叹关于《水浒传的评点研究是《水浒传》研究的重中之重。新时期以来,对《水浒传》的研究呈现体系性、类型性和理论性等恃点。具体特点如下:1.精神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傅惠生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宋明之际的社会心理与小说》赵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2.文化的角度研究。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学者热衷于文学作品的文化研究,掀起了一股“文化热”。但是文化热思潮中界定的文化主要是精英文化,大多只是局限于与“儒、释、道,相关的阐发.《中国民间宗教史》中涉及了宋真宗、宋徽宗与《水浒》之间的关系。张振军《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王齐洲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王宜庭《红颜祸水:《水浒传》《金瓶梅》女性形象之文化思考》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3.大众文化的兔度研究,当代大众文化思潮与人性论相结合.对《水浒传》的诊释又有了新的时代特色。2004年.十年砍柴的《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出版,它虽然不是严格学术意义上对《水浒传,的诊释,却是当代的杜会心理心态及“厚黑术,精神借助吴思“血酬理论,对休浒传》进行的杂感式的评论和解读,这也是《水浒传》这部小说在当代的一种存在方式.4.武侠文化的角度研究。《水浒传》与武侠小说、武侠文化关系的论述主要有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刘若恳《中国之侠》、王海林《中国武侠小说史略》、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刘荫柏《中国武侠小说史(古代部分”、陈山《中国武侠史》、淡江中文系主编的《侠与中国文化》、百正文《中国侠文化史,、蔡翔《侠与义-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嗯公、王立《武侠文化通论》等,从侠义文化的角度对《水浒传》进行了论述,其中陈平原著作中探析了民间文化精神与俗文学的叙事语法和价值体系,别具只眼.2004年,王学寨继承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以及文人的“诲盗说、民国国民政府围剿红军时候萨孟武“流氓”说的观点,正式提出了“游民,说卜这一观点早在1994年就已经萌芽了,历经十年思考,终于问世了,它在本质上与“诲盗”说和“流氓”说是一致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权力话语,具体而言,“游民”说是资产阶级人性论视野下对水浒文化和水浒精神的当代表达。5.民俗的角度研究.王同舟《地煞天是水浒传)与民俗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腊助宋人的一些笔记对《水浒传》中宋朝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但是我认为休浒传》主要反映了元朝的民俗,朱明两代的民俗在小说中当然也有,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小说作者进行创造的时候.即使是对历史故事的追踪,文本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主裂是作者生活的历史时代,而不是历史故事发生的时代,这一点从鲁迅的《敌事新编》中就看得清趁,大禹治水时候,学者“OK"什么的不就是当时现代生活的影子吗?再如当代历史小说。也是如此。6、叙事的研究。王平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分别从叙述者,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叙事逻辑、角色模式,叙事结构、叙事修辞、评点家的叙事理论等八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到《水浒传》的叙事,王平先生是从“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勿来让研究休浒传》的“缀段式,结构的:从“首尾接续式移、“中间包含式”和“左右并连式”等复合序列来论述《水浒传》的叙事逻辑的:从排比、反讽等方面论述《水浒传》的叙事修辞的。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第十一章是《水浒传》的整体生命和叙事神理“,共分五节,分别从宇宙意识参数叙事.叙事结构、叙事谋略和叙事视角对《水浒传》进行了叙辜学研究。李哲沫博士论文(仁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匆墓坎犬,椒甚从匆享学的角度研究《三国演力休浒传》的。7.传播学研究。王丽娜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主要是书目式的整理分类;1998年,王丽娜在《天津外国语学报》发表了《水浒传在国外》(上、下),为研究国外汉学家对《水浒传》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仅仅是纲目式的书目.在当前的条件之下却很难找到原文来进行解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再有施建业《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张弘《中国文学在英国》、曹卫东《中国文学在德国》等都从传播学的角度涉及到了休浒传》在海外的传播.2004年,宋莉华的《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出版,它运用传播学的观点和视角对明消小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场年王平先生主编的《明清小说传描研幻出版,其中专门列有一章谈论((水浒传》的传播》。8.通史方面的研究。2002年黄霖等著述的《中国小说研究史》出版,这部著作分为“文献学与经史观主导的研究期、评点学与小说论成熟的研究期、方法论与小说观新变的研究期(上、下)”三部分。9.接受美学视野中的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中的《水浒传》研究、复旦大学高日晖2DD3年博士论文《水浒传接受史研究》(2006年7月署名高日晖、洪雁以《水浒传接受史》为书名由齐鲁书社出版)都是借鉴了接受美学的理论对《水浒传》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其中《水浒传接受史研灿主耍是在接受关学的理论框架之下,按照朝代更替的时序对《水浒传》的接受历史进行了“史述气是借鉴西方文论对《水浒传》进行的一种新的视角的研究.综上所述,在总体上来看注水浒传,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步,某些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思路等都自有其重要价值,并将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334 评论

鳗鳗小公主

1、《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2、《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修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0月。3、《北京: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4、《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5、《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6、《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7、《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8、《聚合与流散: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1月。9、《想象与叙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9月。论文集1、《赵园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月。2、《昔我往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3、《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随笔集1、《独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2、《窗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3、《红之羽》,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4、《阅读人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主编1、《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学术论文1、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文艺论丛,第14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骆宾基在四十年代小说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年 04期;3、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高觉新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年 03期;4、论张天翼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年 02期;5、乐声与市声的交响——《绝响》观后,《当代电影 》1986年 05期;6、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文学评论 , 1986年 06期;7、1985:徘徊、开拓、突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年 02期;8、有关《艰难的选择》的再思考,文学评论 , 1987年 03期;9、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收入《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10、“批评”三题,甘肃社会科学 , 1988年 01期;11、在色彩纷繁的生活中沉思——看《太阳雨》记所感,当代电影 , 1988年 02期;12、京味小说与北京人“生活的艺术”,文艺研究 , 1988年 05期;13、京味小说中的北京商业文化建筑文化,中国文学研究 , 1988年 04期;14、话说“京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9年 01期;15、也说“知识分子”,文艺争鸣 , 1989年 03期;16、京味小说与北京方言文化,北京社会科学 , 1989年 01期;17、回归与漂泊——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乡土意识,文艺研究 , 1989年 04期;18、黄凡作品印象,当代作家评论 , 1990年 04期;19、人与大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农民,上海文学 , 1990年 10期;20、无题,鲁迅研究月刊 , 1990年 01期;21、萧丽红的小说世界——读《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当代作家评论 , 1990年 06期;22、乡村荒原——对于中国现当代乡村小说的一种考察,上海文学 , 1991年 02期;23、张承志的自由长旅,当代作家评论 , 1991年 04期;24、“重读”两篇,当代作家评论 , 1991年 05期;25、“北方气象”与“大西北情结”——对当代乡村小说的一种印象,文艺争鸣 , 1991年 05期;26、明情之际士人的南北论,上海文化,1994年第5期;27、说戾气——明清之际士人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批判,中国文化第十期,1994-08;28、我与学术,社会科学战线 , 1995年 05期;29、明清之际遗民学术论片,社会科学战线 , 1995年 05期;30、明情之际士人之死以及有关死的话题,江苏文艺出版社;31、生计与葬制——明遗民论,上海文艺1995年第3期;32、明情之际作为话题的“建文事件”,“学人”,第7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33、明遗民论,“学人”第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34、明清之际士人的“世族论”,中国文化研究 , 1996年 04期;35、对《文学评论》杂志的建议,文学评论 , 1996年 05期;36、明清之际士人的流品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3期;37、读人,收入“书趣文丛”第四辑之“独随笔”1996年第1期刊用一万字辽宁教育出版社;38、一个“知识人”对另一个“知识人”的读解──关于黎湘萍所著《台湾的忧郁》,当代作家评论 , 1997年 01期;39、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随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年 01期;40、我读傅山,《文学遗产》1997年02期;41、说“禁”——读顾炎武《日知录》札记,天涯 , 1997年 04期;42、明清之际士人的“清议”批评,开放时代 , 1999年 02期;43、另类,天涯 , 2000年 01期;44、谈兵(下)——关于明清之际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 2002年 02期;45、关于季节的记忆,天涯 , 2002年 05期;46、关于学科“生长点”,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年 02期;47、赵园访谈录,东南学术 , 2003年 02期;48、学术——人生——赵园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 , 2004年 06期;49、明清之际士人的豪杰向慕与理想人格追寻——以易堂诸子为例,甘肃社会科学 , 2004年 06期;50、“晚明”与“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研究 , 2004年 01期;51、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4年 02期;52、凌叔华小说创作论,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年 02期;53、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4年 02期;54、关于唐顺之晚岁之出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03期;55、师道与师门——以明清之际为例,社会科学论坛 , 2005年 07期;56、明清之际士人的文质论——兼及其时语境中文人的自我认知,江西社会科学 , 2005年 07期;57、经世与救世——关于明清之际士大夫的一种姿态的考察,社会科学论坛 , 2005年 06期;58、危机时刻的思想与言说,社会科学论坛 2005年5期;59、《人谱》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建构,河北学刊 , 2006年 01期;60、任道与任事——关于明清之际士人的一种姿态的分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02期;61、原君·原臣——明清之际士人关于君主、君臣的论述,中国文化研究 2006年 02期;62、乱世友道,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1期;63、集体施暴与个人复仇,社会学家茶座2006-2;64、《地之子》新版后记,中华读书报2006-1-18;65、说理财——关于明清之际士人的一种言论的分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66、我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写在《续编》之后,《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3期;67、废园与芜城:祁彪佳与他的寓园及其它,《中国文化》2008年第2期;68、思想材料文体——治学杂谈之一,《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69、开封:水,民风,人物,《书城》2011年第12期;70、关于流动中的人与文学,《书城》2012年第5期;71、关于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书城》2012年第12期;72、庄氏史狱中的陆圻、查继佐,《书城》2013年第6期。

113 评论

相关问答

  • 明清会党研究论文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作者名: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

    米莱vick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明清小说研究是北大核心期刊吗

    就是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目录中的 文学理论类和文学作品类的 期刊:I0,I20,I210 文学理论类核心期刊表 1 文学评论 2

    美丽心情day00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

    全面点的如《文学遗产》发表的文章基本代表古典文学研究最高水平,还有各大学的期刊都不错你可以询问一下,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北方论丛》就很不错,再就专门些的有《中国韵

    克利玛碴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明清社会转型研究论文

    没查过资料不系统的讲……个人认为明清时候是封建制度向顶峰发展,必定会衰落,同时资本主义萌芽之类,就会面临社会转型…… 我汗,你网上多查查,别那么懒……

    月儿丸丸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明清小说研究投稿字数

    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在近代取得比较高成果的莫过于鲁迅先生了,他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鲁迅把小说放在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

    你怎么都注册了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