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3

尹才宝贝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香蕉产业研究分析结论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永琳欧雅

已采纳

香蕉起源于亚洲东南部,我国的南方也是起源地之一。现在,人们栽培的香蕉,其祖先是由两个野生蕉杂交而成的,一种名叫阿加蕉,另一种叫伦阿蕉。在进化的历史过程中,人们根据香蕉的生长发育特点,采取无性繁殖,传宗接代。在我国,香蕉的栽培历史悠久。据古籍记载,早在汉武帝兴建“上林苑”时,就从岭南地区移植“甘蕉十二本”,到陕西长安供观赏。这说明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我国岭南地区已有香蕉栽培。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栽培,使品质变得越来越好。正如东汉《异物志》中说:“甘蕉剥其皮,食其肉如饴蜜,甚美,食之四、五枚可饱,其余滋味犹在齿牙间,一名甘蕉”。到了公元三世纪《南方异物志》记载:“蕉有三种,一种子大如拇指,长而锐,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种如鸡卵,有似羊乳,味微减羊角蕉;一种蕉大如藕,长六、七寸,形正方,名方蕉,少甘,味最弱。”晋代《广州记》中又记载着,广州地区气候温暖,香蕉一年四季能开花、结果的景况。《唐本草注》也说,“甘蕉出岭南者子大,味甘,北间者但有花无实”这些记述,不仅反映了我国香蕉生产的历史,而且也反映了香蕉的生态特性和地理分布。到了公元十世纪的宋代,我国生产的香蕉,除供鲜食之外,还用以加工成芭蕉干。元代时,我国的广东省番禺、南海、东莞、清远、增城等县均有香蕉种植,尤以增城出产的香蕉品质最佳。但是,纵观全国,从汉代到元代的1500余年间,我国香蕉生产特点是,面积不大,产量不多,分布零星,且多种植于房前屋后。到了明代中叶,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香蕉经济价值认识的提高,香蕉的社会需求量日渐增加,从而刺激了香蕉生产的不断发展,形成了若干香蕉生产集中产区。如今天的广东增城县西南部的新塘西洲和东莞县西北部的蕉利、麻涌以及广州市东郊的黄村至朱村一带,都是这一期间发展起来的产物。

鸦片战争以后,直至抗日战争前,由于国内外交通发展,贸易扩大,以及香蕉经济收益高等,香蕉生产随之迅速发展。不论在栽培面积、产量或产区分布上,都有很大扩展,可谓我国历史上香蕉生产的最盛时期。依据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内,珠江三角洲种植的香蕉面积在5万亩以上,年产量达100万担上下。其中,以东莞、番禺、增城、中山、顺德等县为最集中。珠江三角洲盛产的香蕉,除了供应广州市消费外,每年都有几十万担运往香港、上海、天津、大连以及长江流域一带。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上海、广州、汉口等相继沦陷,交通受阻,销路不畅,蕉价大跌,因此,南方不少地方出现毁蕉园改种水稻或种植旱作,使我国的香蕉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据广东省调查,抗战期间,蕉园面积减少一半。特别是广东的番禺县蕉园减少90%上下。从香蕉重要产区广东的损失情况可以概见一般。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随着交通的恢复,香蕉销路日益扩大,以及蕉价的提高,我国香蕉生产又逐步恢复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到1949年,香蕉种植面积为53513亩,产量92.95万担,面积、产量都接近战前水平。

128 评论

躲在WC数钱

香蕉是结果早、丰产的果树,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结果,周年可上市,对于调剂水果淡旺季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华南地区,位于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常年高温多雨,夏热冬暖,雨热同期,极有利于香蕉树的生长发育,必须充分发挥利用这一地区自然优势,大力发展香蕉种植。

首先,就温度条件而言,香蕉原生热带地区,由于长期生长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因而形成了怕低温的独特生活习性。在四大名果中,抗寒力最弱,正常生长要求年平均气温大于20℃,冬季平均气温在15-16℃以上。当温度出现10-12℃时,则有碍生长或引起微冻害;温度降至4.5℃时,冻害显著;温度接近0℃时,植株死亡。较理想栽培区的气温是,冬季气温不低于15.5℃,夏季不超过35℃,长期保持在24℃以上最为适宜。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面积广大,自然条件适宜,具备发展香蕉生产的优越条件,特别是福州—英德—梧州—河池—罗甸—云县—盈江一线以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福建省的大部,云南省的南部及金沙江河谷的元谋、华坪、巧家等地,面积4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5%左右。这里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热量资源为全国之冠,年平均气温都在21℃以上,年平均温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不大,一般为1.4℃,最大也只有2.1℃;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在10-15℃之间,年绝对最低温多年平均值为0-3℃。再从对香蕉栽培具有决定意义的极端最低温看,华南区除广西境内局部地区极端低温在0℃以下,属寒害区外,大部分属于无寒害区(>5℃),基本无寒害区(2-5℃)和轻寒害区(>0℃)。一般霜日仅为(1-5天),无霜期长达360天,香蕉树几乎终年可以生长。最热月(7月)平均介于24-28℃之间,这对于香蕉的生长与果实成熟也十分有利。尤其是位于我国最南端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属于热带—赤道带气候,热量高,年平均气温大于22℃,最冷月在15℃以上,绝对最低温多年平均为4-8℃,常年不见霜雪,适于栽培任何种类、品种的香蕉,生长发育也快,是我国发展香蕉生产的“宝地”。

其次,从雨量看,香蕉质为草本,组织柔软,叶长面积大,蒸发量大,在各类果树中,香蕉对水分的需求量较高。据研究,香蕉每制成一分干物质需要消耗六百分水分。因此,一般栽培区都选择在雨量充沛、大气湿润的地区为宜。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低,又面向浩瀚的海洋,深受季风环境影响,是全国降水总量最多的地区,年降雨量在500-2500毫米以上,且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0-60%,集中于夏季(6-8月)降落,年平均相对湿度高达75-84%,十分有利于香蕉树的生长。

第三,从风的因子看,风除了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和植株蒸腾,破坏香蕉体内水分平衡,抑制生长,以致死亡外,还与香蕉叶长假茎松软脆弱,抗风力弱有密切相关。当风速达每秒20米左右时,香蕉就有折断倒伏的危险。因此,香蕉宜栽培于静风区或是避风的环境。我国华南地区,除广东、福建、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沿海地区,年平均风速≥3.0米/秒,属风害区外,大部分属于静风区(<1.0米/秒)、基本静风区(1.0-1.9米/秒)和轻风害区(2.0-2.9米/秒)。而一年中出现最大风速的多为2-4月,最小为8-9月,这些月份也是雨量较多的季节。因此,对香蕉生长均无大的妨碍。但是,每年5-11月,特别是7-9月间,沿海地区常遭台风袭击,特别是珠江口至雷州半岛一带,受台风威胁更为严重,狂风折断香蕉树或连根拔起。在历史上,这里的劳动人民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创造了竖立支柱,扶植香蕉抵抗风害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解放以来,沿海地区也营造了许多防护林带,这对抗风防倒伏,发展香蕉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不仅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发展香蕉生产提供了可能,而且从社会需要看,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的香蕉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若按1983年香蕉总产量414万担计算,全国人民平均占有量仅为0.5斤,与巴西每人占有103斤,印度每人占有12斤,菲律宾每人占有105斤相比,差距悬殊。在对外贸易上,香蕉历来也是我国传统出口的大宗物资之一。纵观国内、外市场的供求关系,可见,我国香蕉生产的发展前景广阔无比。

327 评论

相关问答

  • 香蕉存储研究论文

    香蕉脱水的过程非常简单且用途广泛。粘稠或脆脆,健康或油腻的水果片,片或片,总而言之,您可以用几乎任何手头的热源制作任何类型的三明治。几乎不可能对它的味道感到无聊

    海派小小甜心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分析论文

    中国动漫要觉醒!(是中国人就看一下吧)中国动漫实在是悲哀~~~~!!!!!为何会如此悲哀?因为真的很悲哀……开场白到次结束。:个人认为,日本动漫主旨倾向于娱乐,

    甜甜婉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香蕉的药用价值研究论文

    香蕉十大药用价值!!!!!!!!!!!!!!!!!!!!!! 香蕉是市场上最容易获得的水果,它不仅能供给人体丰富的营养和多种维生素,还可以使皮肤柔嫩光泽、眼睛明

    滴水无香200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牧草产业国外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是域外引进的畜牧良种、畜牧技术等适应中国的生存环境,并且融入到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体系当中,逐渐形成有别于原生地的、具有本

    空山微风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国供给侧研究分析论文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

    laijiaying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