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点点
潮汕文化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近几年出土的文物,都足以证明潮汕有悠久的历史。1、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2年,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扬州之域”,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百越的一支。我们将把这8000年的漫长的时期,按照考古文化类型,分成四个阶段来叙述。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象山文化,(二)陈桥文化,(三)后山一浮滨文化,(四)南越文化。这一时期潮汕较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土著文化色彩很浓。根椐考古资料可知,在这一段时间里,潮汕文化先是与东面的闽南文化保持一致,后来,西面的南越文化入侵,改变了潮汕地区文化的原来面貌。在这一阶段,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不但滞后于中原,也滞后于周边地区。《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的记载。2、公元前222年至960,汉文化的进入与土著文化的汉化时期。当时居住在潮汕的越人富有反抗精神,这在《史记》、《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所述。如《淮南子》在记载秦军南侵(公元前213年)时,说越人都撤至山林之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并推选“桀骏”者为将,发动夜攻,大败秦军,“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描述得极为生动。但是,不管越人如何勇敢善战,却终究抵挡不住比之远为先进的秦汉大军。秦朝在尉屠睢被杀之第二年(公元前 214年),又派赵佗率领充军罪人遣戍越地。自此约100多年的时间里,汉族军队和随军家属一齐进入岭南地区,渐渐“与越人杂处”。史禄(或称监禄)正是在那个时候为大军凿渠运粮,后“留家揭岭”,成为有史所载的汉人移居潮地的首创者。西汉元鼎年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大军征讨南越,使百越人中的南越支裔,随着东越、闽越之后也灭亡了。由于不断汉化的结果,百越人的各个部族大多逐渐融合到统一的中华民族之中。此后,除三国时的“山越”,以及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尚有“巡抚岭南,百越皆伏”等偶尔的记载外,“越”字基本在史籍中消失,未被汉化的百越人遗裔,又重新被统称为“南蛮”3、960年至现在,潮汕文化的昌盛时期。汉文化的潮州地方亚型,是在宋元以后闽南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才逐渐形成。此后,潮汕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翁辉东先生在《海滨邹鲁论》中指出:“潮州文化,蕃于宋,而于元,乃竟澎湃于明代”“积之厚者,其流必先……故有清初叶,明风尚流。”据史载,终宋一代317年,潮人登科共172人;终明一代276年,潮人登科共157人。明嘉靖及万历年间,潮人在京城任职者竟多达170余人,这对于南国海隅的潮州来说,莫不是一个奇迹。“御街讲白话”这句俗语就发生在明代。人文的昌盛,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必然保持“积之厚者,其流必先”的文化优势,必然对整个潮州民系的文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吾竟谁陈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命题方式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扩展资料:
技巧一: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
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论文撰稿者在进行选择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忌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直接就写你如何所做的题目即可。我们都是这样做的
目标陈述不仅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是必要的,在期刊论文中也是需要明确表述的。研究者在填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基金项目的课题申请书时,必然要陈述目
潮汕文化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近几年出土的文物,都足以证明潮汕有悠久的历史。1、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2年,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
贴年画、窗花年画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送旧迎新的活动而产生的。年画,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北宋时期,随着木版雕刻
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 莫善朝 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 ——释 潮汕谚语“茶三酒四踢跎二” 广东汕头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