拽拽小蘑菇
一、起源
总的来说,关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即人类的起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神话传说、宗教神学到科学论证等漫长而曲折的 历史 过程。
在原始时代,因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不可能揭示自身起源之谜,因而产生了许多有关的神话传说。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女娲抟土造人和上帝造人的传说。在所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更为系统,而且影响深远。亚当和夏娃就此诞生并结为夫妻,成为人类的始祖。这一“上帝造人说”,被基督教会奉为金科玉律,任何人都不能疑义。因此,他在欧洲封建 社会 里统治人们思想达1000余年之久。
到了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自然科学中的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等学科,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从而为科学地论证人类起源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序幕:18世纪, 林奈 提出了人和猿同归于灵长目。1809年,法国生物学家 拉马克 发表《动物哲学》,提出动植物不是固定不变的,高等动物源于低等动物,人类起源于类人猿。这一论点揭开了科学论证人类起源问题的序幕。
标志: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 达尔文 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上。1871年,又发表《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指出人类起源于动物,人类和猿类有共同的祖先,人类是由某种已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的。这一论点确立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为人类起源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但达尔文未能解释古猿怎样演变成人等一系列问题。
最终解决:1876年, 恩格斯 发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人类 社会 产生的规律,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
二、形成
恩格斯认为,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捕捉小动物,最终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他提出三个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相递进的科学概念,即 “攀树的猿群 ”、“ 正在形成中的人 ”、“ 完全形成的人 ”。攀树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而完全形成的人则是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类。
攀树的猿群 :在第三纪渐新世某个不确切的时期,“生活着一种高度发展的类人猿。……它们满身是毛,有须和尖耸的耳朵,成群的生活在树上。”这种古猿能四足行走,而且能用“臂行”方式进行攀援树枝,采摘果实,在林中筑巢等活动。因而,他们手和脚的运用已经有了某种分工,身体也呈现半直立状态,这就为他们下到地面生活,采取直立行走的姿势打下了基础。这是古猿向人的方向发展的内在因素。
代表 : 最早 的古猿化石是1911年和1966到1967年在埃及法雍(法尤姆)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 原上猿 (3000万年前)和 埃及猿 (2800万到2600万年前)。较 晚 的古猿是 森林古猿 (2300万年到1000万年前,中新世,一部分跨入上新世),最早(1856年)发现于法国的中新世地层,后来在欧、亚、非三洲陆续发现同类化石。
特点 :这些古猿都有32颗牙齿,其排列顺序与现代类人猿和人的牙齿相似。人类学家认为,他们就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 共同祖先 。
正在形成的人: 古猿的向人过渡,主要由于外部生活条件的变化。在地质年代的中新世至上新世之末,东非、南亚一带气候和地形发生剧烈的变化,造成森林面积减少,出现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部分古猿因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被迫经常到地面觅取食物。由于为适应地面生活的需要,古猿在林中生活期间造成的手和脚的某种分工,得到了发展,从而开始了从猿向人过渡的漫长的历程。而那些未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影响的古猿,继续在林中生活,与前述古猿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成为今天仍然生存的现代类人猿。
代表: 森林古猿后来分化出 巨猿 、 西瓦古猿 和 腊玛古猿 ,其中,腊玛古猿的体质形态和人类比较接近,所以有些学者认为,腊玛古猿可能是最早的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
腊玛古猿(1400万到700万前),最早于1932年美国学者刘易斯在印度北部西瓦立克山地发现,上世纪60年代后,在肯尼亚的特南堡、匈牙利的路达巴尼亚、希腊的庇尔戈斯、土耳其的山迪尔、巴基斯坦的波特瓦尔高原以及我国的云南的禄丰等地都发生了同类化石,腊玛古猿问题重新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特点 :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呈弯弓形,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基本能用两足行走,并能使用石块和木棒等天然工具。这些特点与人类相似,表现出从猿到人过渡的趋势。因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学者认为腊玛古猿是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 早期代表 。
晚期代表是 南方古猿 (550万年到100万年前)。腊玛古猿之后出现了南方古猿,这是已经可以确定的从猿到人的过渡期间的生物。至少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南方古猿非洲种( 纤细种 )、南方古猿 粗壮种 和比粗壮种更为粗壮的南方古猿 鲍氏种 。1974年美国学者D.C.约翰逊等发现一具全身骨骼保存达40%的20岁左右的女性化石,即“露西女士”约翰逊将其发现的这些化石定名为南方古猿 阿尔法种 。
特点 :南方古猿的体质特征和人类接近,齿弓呈抛物线形,门齿和犬齿比猿小的多,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拇指能和其他四指对握,可以使用天然工具;骨盆比猿类宽,表现能直立行走;头骨比大多数黑猩猩长和高,平均脑容量要接近500毫升,虽然比人类小得多,但其结构比较复杂,可能已有语言的能力。
目前,多数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是由南方古猿纤细种发展而来的, 主要特点 :颌突出,没有下颏,头盖低平,额向后倾,脑容量为600毫升。这表明它与森林古猿的形态相比,已有了进一步发展。
从猿到人的过渡是在机体的状态下逐步完成的。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群”,列宁所说的“原始群”。这种群体大概是很小的,在这种群体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还没有家庭组织,群婚、乱婚、杂交,无婚姻可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从猿到人的过渡,从1400万年前腊玛古猿开始,到300多万年前完全形成的人出现,差不多经历了1000多万年的漫长 历史 ,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大致相当于人类学分期的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三、人猿相揖别
那么,古猿是怎样演变成人?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从猿到人转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行走。下到地面生活的古猿,由于生存上的需要,被迫经常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以觅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而双脚则经常用于走路,从而渐渐地能够直立行走。由于直立行走使手与脚的分工固定化,手便获得从事其他活动的自由。“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形成中的人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由于“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技巧,而这样获得的较大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一代一代地增加着。”就这样,经过上千万年的过程,形成中的人的手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的完善的人手。所以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手脚的进化和直立行走,促使身体其他器官发生一系列变化。由于直立行走,头部逐渐由前倾变为垂直,使脊柱托住头部,为脑子扩大为球形提供了条件,并扩大了视野。同时,形成中的人在长期集体劳动中,由于相互呼应和彼此交流思想经常需要发生,因此,他们的喉头逐步得到改造,口部器官也逐渐适应发生的需要,能够发出清晰的音节,于是产生了最初的语言。所以,“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
由于劳动和语言的作用,又促使猿的脑髓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在猿的脑髓向人的脑髓发展的过程中,为它服务的感觉器官也日益完善。从而使猿的本能的意识也逐渐发展为人的意识。这都表明,人的脑髓、感官意识和抽象能力等,都是劳动的产物。综上可见,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从猿到人转变的过程中,随着人的手、发音器官和脑髓的形成、语言和意识的出现,终于达到能够制造生产工具。因此, 人终于脱离了动物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恩格斯把能够制造工具作为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称这种能制造工具的人为“完全形成的人”。
【 注释 】
蒙昧时代 :美国 社会 学家,民族学家H.摩尔根根据“生存技术”进步观点,对原始 社会 进行 历史 分期,在《古代 社会 》一书中,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其中,蒙昧时代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低级阶段(1400万到300万年前)始于人类的幼稚时期,终于,食用鱼类和使用火阶段。低级阶段终于食用鱼类和使用火,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分节语出现;中级阶段,终于弓箭发明;高级阶段(5万到1.5万年前),终于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组组织的建立。野蛮时代始于制陶术的发明,终于文字的出现,标志是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低级阶段是新石器时代,中级阶段是青铜器时代,高级阶段是铁器时代。文明时代的标志:人类有了家庭,私有制是现代国家的起源。
【 参考文献 】
1. 《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吴于廑,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全球通史*第七版*上卷》,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读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3. 《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第二版,朱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唯一201314
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根据最新研究,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对一个追溯到2.9亿年前的头骨进行的再次分析显示,它是现代有颌类脊椎动物的早期成员,这意味着颌口动物包括数万种健在的从鱼到鸟在内的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人等。棘鱼属存在于最早的鲨鱼和硬骨鱼类开始各自进化前的时期,这个血统最终延续到人类生命中。科学家已在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发现棘鱼属化石。和其他棘鲨相比,它相对较大,足有1英尺(约合0.3米)长,它们有鳃,而不是牙齿,长着一双大眼睛,以浮游生物为食。
馋猫也优雅
人类的进化史 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 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 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快速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如狐猴、眼镜猴)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注: 中国“曙猿“比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猿猴类还要古老,基本属于早期原猴,也就是说所谓“曙猿“实际上还是猴子,根本谈不上人类的起源,如果说“曙猿“是猴子的起源还差不多.约2500万年前,猴类开始了向猿类的进化,原始猿类出现并逐渐从猴类分离出来.此时准确而言尚不属人类范畴.古类人猿 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如长臂猿),高等类人猿(如猩猩),古猿等. 约1,200万年前, 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条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 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 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湿润的树丛, 猿类为适应改变不大的环境, 它们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 就注定了它们的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 如大猩猩等。 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 降雨量渐次减少, 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 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 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猿类适应了新环境, 学习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 形成了独特演化模式, 避开了灭绝的危机. 约600万年前, 出现了一种大型的, 勉强以双足着地, 双手作辅助的灵长类动物-----古猿, 由于祗分布于非洲大陆南部, 故名为南方古猿.1).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 约600万年前,现代公认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即人类的起源.最早出现在非洲大陆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动物. 此后,原始人类逐渐从猿类分离出来.3). 能人(Homohabilis) 约150万到250万年,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 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早期猿人.是最早的人属动物. 旧石器时代开始;后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 能人最终为被新品种的人类: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与后代直立人曾共存过一段时间.4). 直立人(Homoerectus) 约20万到200万年,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属于直立人). 注意:此时人类第1次走出非洲. 约80万年前,直立人来到现在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约20万年前,欧亚非的直立人逐渐消失, 被来自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智人取代.5). 智人(Homosapiens) 早期智人(early Homosapiens) 约3万到25万年,旧石器中期.起源于非洲,后向欧亚非各低中纬度区扩张(除了美洲),这是人类第2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尼安德特人都属于早期智人). 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60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30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近东. 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后来遭遇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过一段时间. 随着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到来,使早期智人(包括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之后约6万年前,随着冰河期的到来,生存环境愈发困难,终于在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被淘汰灭绝. 晚期智人(late Homosapiens) 约1万到5万年,也就是所谓现代人的祖先(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既属于晚期智人). 后向欧亚非澳美5大洲各地扩张包括高纬度区,这是人类第3次走出非洲. 这时,艺术出现.能够人工取火. 母系氏族公社. 旧石器晚期. 也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蕴育形成的时期. 这其间,猛犸和剑齿虎灭绝.
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2017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1] 李
人力资源的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 ,简称HR)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
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2017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1] 李
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770-221BC)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
一、起源 总的来说,关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即人类的起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神话传说、宗教神学到科学论证等漫长而曲折的 历史 过程。 在原始时代,因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