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之家
云南边境贸易与边境城市发展〔摘要〕从边境贸易与边境城市(镇)发展的角度,对云南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和城市(镇)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扩大云南边境城市(镇)发展的基本途径。〔关键词〕边境贸易;边境城市(镇);口岸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推进,以及2003年7月1日开始实施《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简称“10+1”协议)后,云南的经济地位从原来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上升到中国与东盟对外开放的前沿。云南边境地区也从原来处于全国经济的末梢变为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开展自由贸易的结合部。本文探讨在这一新格局下,云南边境贸易与边境城市发展的关系。一边境贸易与边境城市发展的关系1·边境贸易对边境城市(镇)城市化水平的影响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接壤,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双边航空对接、陆路相连、水路相通,共有8个边境州市的26个边境县市与3个邻国的6个省(邦)32个县(市、镇)接壤相连,有着特殊的地缘、亲缘关系。目前国家在这些区域共设有11个一类(国家级)口岸(其中有8个陆路口岸, 1个空运口岸, 2个水运口岸); 8个二类(省级)口岸和90多个边民互市通道、100多个边民互市点。口岸、通道涉及到的城市(镇)有20多个。由于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的长期影响,云南边境地区的城市建设滞后,城市化总体水平低。云南8个边境州市除西双版纳州外,城市化水平均低于省内平均水平和全国水平,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城市经济最不发达的区域(见表1)。由表1可见,作为区域内部边境地区经济中心的8个一类陆路口岸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边境贸易发展历史长,贸易流量大的口岸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如河口县、瑞丽市、腾冲县、孟腊县的城市化水平都超过30%以上,而边境贸易发展起步晚,口岸升级慢,贸易流量较小的口岸城市,城市化水平低,例如红河州一类口岸城市的金平县、麻栗坡县,因边贸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于河口县30多个百分点(见表2)。2·边境贸易对边境城市(镇)产业结构的影响边境城市(镇)的崛起、发展主要得益于当地边境贸易的带动。与传统的用工业化实现城市化的道路不同,边境城市(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城市(镇)的产业发展具有典型的贸易促动特征。云南与周边国家因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贸易互补性强,交流频繁。随着双方商品交易量的逐年增加,当地物流、交通运输、宾馆、饭店、修理、房地产、金融保险、旅游等行业渐渐发展起来。河口、瑞丽、畹町、腾冲、景洪等口岸城市凭借特殊的地理优势,聚集了众多商贩、商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中低档商品市场和物流中心,通过划地兴建边境经济合作区、保税仓库和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城市(镇)也有了一些加工工业进驻。如腾冲、瑞丽的玉石加工、贸易在国外都享有一定的声益。云南边境地区的第一产业产品结构历来单一,除粮食外,主要种植甘庶、茶叶、橡胶、咖啡,技术含量低,加工落后,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参与国内、国际交易。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和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农业种植、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足。相反,边境贸易形式多,投资小,见效快,经济回报高。参与边贸相关行业带来的高收入与农业生产的低收入形成了强烈反差,给第一产业向城市(镇)第三产业转移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口岸城市(镇)聚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很多农民、国营农场的下岗职工丢下锄头,从边民互市小额贸易、易货贸易起家,不断积累发展壮大,开办公司,成立企业,开展边贸和大贸经营,逐渐成为支撑当地私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目前,绝大多数口岸城市(镇)的三次产业结构早已打破一、二、三次产业传统排序而形成三、二、一的排序。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近两年来边境城市(镇)对外贸易的发展还通过贸、工、农一体化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加工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如在对外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的带动下,蔬菜、温带水果等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出口的生产、发展呈现出巨大的潜力,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3·边境贸易的极化作用边境贸易长期以来是边境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边境贸易的飞快发展使众多国内外客商聚集边境口岸城市(镇),给边境城市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2003年通过一类口岸出入境的人员有830·7万人次,进出口货物268·4万吨,货值9·12亿美元。同期从二类口岸出入境的人员有463·13万人次,货物16·51万吨,货值2·37亿美元。2004年,云南对缅甸、越南、老挝的边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1至11月,对缅甸边贸进出口总额为3·4951亿美元,同比增长24%;对越南边贸进出口总额为8915万美元,同比增长19·4%;对老挝边贸进出口总额1379万美元,同比增长25·1%。8个边境州市有6个州市的边贸进出口呈两位数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边境贸易的发展扩大了边境城市(镇)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聚集规模,给边境城市(镇)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二边境城市(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机遇中国与东盟的缅甸、泰国等7个国家都是WTO的成员国,WTO的有关规定对边境贸易有例外安排,即边境贸易所享受的各项优惠待遇不受WTO的有关规定限制。在不违背WTO贸易规则的前提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市场开放程度上比WTO更进一步。例如,大幅度的关税减免和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给云南开展同接壤国家地区的边境贸易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合作空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以及泛亚铁路、昆曼公路的开工建设,云南的国际大通道战略全面展开,云南边境地区通过口岸与缅甸、越南、老挝开展边境贸易和一般贸易,同其它东盟国家发展过境贸易,并与东亚、非洲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将为边境城市(镇)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2·挑战———边境城市(镇)口岸出入通道建设严重滞后。当前,制约边境城市(镇)发展的一大障碍就是出入通道建设滞后这一瓶颈。经过多年的投资建设,边境城市(镇)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供水、供电、邮电通讯等市政公共设施逐步齐备,城市道路得以拓宽、修缮,城市绿化、美化质量逐渐提高。但是城市(镇)的出入道路建设缓慢难以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使得出入口岸的车辆、人员由于道路等级低无法用大型货车进行运输,出入境物资只能采取小批量运输。这造成了停留时间长,耽误交货期,通行成本高的后果。特别在雨季,出入交通的严重阻塞使众多国内外客商叫苦不迭。国际市场风云变换,因交货不及时,交通成本超支导致商家血本无归的情况也有发生。出入通道交通的制约,使得众多客商望着本该便捷的最近通道却步,向省外寻求其它通行渠道。受国家投资体制的制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边境城市(镇)的出入通道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发展滞后。云南边境地区各口岸间的连接道路多为塘石路、土路,交通非常不便,没有一条真正的沿边公路。口岸间的联系往来大多采取绕道或改道通行,甚至出现向外国借道通行的现象,大大阻碍了各大口岸间的便利来往。云南边境城市(镇)的各类口岸、通道相互之间的交往本来很频繁,若有便畅通行的沿边公路存在,云南边境城市(镇)口岸的竞争力将大为增强。边境城市(镇)的其他优势也会得到更好地发挥。———口岸建设发展落后于周边省份。目前,云南边境口岸的综合竞争力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口岸的通关费用高和不合理限制条件多,以及不齐全的口岸基础设施使口岸整体综合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云南的某些口岸甚至是国家一类口岸连基本的联检楼、货场、仓库、金融服务机构都还没有配备齐全。而相邻的广西在这方面的城市建设步伐要快于云南。由于云南边境口岸交易成本过高,商家只得舍近求远,绕道广西口岸出入境。如果云南边境口岸不尽快克服自身劣势,加快建设速度,城市(镇)发展速度将慢于其它同类城市(镇)水平。———与周边国家对接口岸建设不协调。云南边境城市(镇)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的竞争,也面临周边国家口岸城市的竞争。与我国口岸对接的一些邻国口岸所处的城市非常注重自身建设,发展口岸经济的建设步伐快于云南。他们积极兴修公路,提高公路等级,规划建设仓库、货场、宾馆、饭店,发展旅游业、娱乐业、商贸业,用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优惠的政策措施招商引资,以提高口岸吸引力。并增加旅游者在口岸城市的消费额、消费天数和吸引外国客商到该地投资设厂,发展加工贸易等其它产业活动。例如,越南采取了一系列对边境地区发展口岸经济的扶持政策,甚至动用总理资金兴建了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规划统一、管理规范、政策宽松的边境口岸,其招商引资的能力有大于我方与之对接口岸之势。这对于云南边境地区城市(镇)长远的综合发展是较不利的。云南只有抢先一步在边境口岸建立健全服务设施、服务网络,才能促进双方市场与产业、资源的整合和合作,才能形成中国与东盟更深入的经济交融。———边贸企业缺乏竞争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有赖城市经济动力———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边贸企业是边境贸易的主体。边贸企业的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强弱与否,关系对外贸易发展的全局,关系边境城市的持续发展。云南目前800户边贸企业大部分为民营的贸易流通企业,小部分为加工贸易企业,总体实力弱,人才缺乏,组织化、集团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与此同时,政府的扶持“门槛”过高,扶持范围窄,让很多边贸企业可望而不可及。并且国家对边境贸易的政策较多变,边贸市场常随之动荡。银行也对边贸企业的贷款意愿提出更多的苛刻条件,甚至认为边贸企业只能小打小闹,难成气候,把招商引资、放贷的兴趣放在大贸和工业生产上。这种不太宽松的发展环境让众多边贸企业观望思想严重,只能处于小规模、浅层次,低水平发展的阶段,难以做大做强。同时,政府也有一种担忧,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边境贸易的优惠生存条件会消失,从而降低了对边境贸易及边贸企业的扶持力度。根据杜森伯利和诺思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区域输出基础模型和后来输出基础理论的发展,我们知道城市(镇)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在内部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城市经济的增长和扩张主要由基础部门———输出部门通过乘数作用实现。云南边境地区多为山区,粮食生产难以达到自给自足,得靠区外输入一部分来满足需求,经济作物生产、加工仅属一般专门化产业,加之云南工业生产极不发达,技术力量薄弱,如果盲目上马发展周边落后国家所需的中低档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工业消费品生产,只会构成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这不仅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违背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演进的发展战略,也不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分工要求。所以当前云南边境城市(镇)能够参与国际、国内专业化分工的,主要就是因开放口岸活跃起来的边贸行业。有了边贸行业的发展才能有相关产业的发展,才能有贸工农一体化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三边境城市(镇)扩大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今后边境城市(镇)需加快建设发展的几个方面。———走贸易促动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路,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统一市场的建设,增强边境城市(镇)经济实力。边境城市(镇)产业布局应结合口岸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一方面,不盲目上马国内其它区域已具规模和发展优势的工业生产,而依据东盟市场需求,积极吸引、联系国内其它区域的工业企业参与出口贸易,用贸易之长补自身工业之短,通过繁荣口岸贸易促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依比较优势原则发展温带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增强第一产业的输出能力和第二产业的增值能力,实现边境地区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积极认真研究国内市场需求,根据自身接近东盟的优势,快速、高效地开展进口贸易并在某些原材料进口的基础上发展加工工业,服务国内市场。这样一手向内一手向外使自己真正参与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统一市场的建设中,谋划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强边境城市(镇)出入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边境城市(镇)在国际大通道中的重要节点作用。边境城市(镇)应在国家扶持建设云南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大通道的背景下,积极争取国内外对出入口岸所在地的县乡(镇)公路的投资改造以及沿边公路的建设,克服交通瓶颈,为沿边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打下物质基础。———边境城市(镇)应以口岸连点串线带面,实现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云南边境地区属典型的山区,平地少坝子小,边境城市(镇)的城市用地扩张空间有限,开发难度大、成本高,不可能仅靠某一或某几个边境口岸的有限发展就能使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产生。因此只有各口岸城市(镇)加强彼此间的经济联系,通过沿边地区密集的口岸交往、沟通实现规模扩张,并带动边境城市(镇)其它区域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职能,构建边境城市(镇)更快发展的软环境。各级政府在边境城市(镇)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能否充分认识并发挥其相应职能是边境城市(镇)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首先,中央政府应对《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的内容做进一步的细化和具体的部署安排,加强和东盟国家的谈判与磋商,加大对云南边境地区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下充分考虑边境城市(镇)发展优劣势,辅助中央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对边境城市(镇)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定位作出科学的安排和规划。参考文献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 20032贺圣达,王学鸿,宫占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3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94王燕祥,张丽君.西部边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小小爱小吃
中国周边形势论文参考文献有以下五个
1、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2、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2009形势与政策论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09中国周边形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论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艾米莉郡主
关于公布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各市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根据省教科所《关于举办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教科研函〔2007〕3号)文件要求,省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地推荐的地理教学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出获奖论文一等奖 16篇,二等奖 36篇,三等奖71篇。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见附件),请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及论文作者。附件: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 二○○七年十月十九日安徽省教育厅教科所 2007年10月19日印发打印:吴儒敏 校对:吴儒敏 共印30份附件: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一等奖篇 目 单 位 作者《浅谈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能力的培养》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东《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钱宏瑾《铜陵市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铜陵市教研室 章小明铜陵市第一中学 杨国兵《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安庆市教研室 何陆祎《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阜阳市教研室 陈鹏飞《地方环境教育课程构建的案例分析》 蚌埠市教科所 吴岱峰《透过一次地理评优课谈新课程课堂教学》 滁州市教研室 郭仕荣《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颖上县教研室 何长剑《关于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校本化的几点探讨》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林章和《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淮南市第三中学 朱元坤《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合肥工业大学附中 洪成旗《浅谈新课程下我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黄山市枧忠中学 汪德利《探索课程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贵池二中杨淑萍《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宿州市第二中学 苗红青《地理探究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怀远一中 孙尚楼《谈地理教学中学上情商的培养》 六安皋城中学 余 蕊二等奖《梳理经历 整合资源 回归生活——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周跃红《谈新课标下的“太阳高度”教学设计》 阜阳市第三中学 马 静《巧用身体语言,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合肥市第五中学 沈龙海《谈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贯彻》 亳州第一中学彭长玉《新课堂教学下教学策略的初探》 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周慧本《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地理课堂教学》 淮南实验中学廖惠荣《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培养》 亳州第五中学 王玉龙《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探究》 淮南市第二十中学 陈 中《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地理知识》 固镇一中李方平《构建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地理教育》 巢湖市第八中 柳宗柱《如何调动学困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 蚌埠二十六中 宋长军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自主学习》 郎溪中学 胡燕平《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一些误区》 来安中学 董桂山刘 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径和培养策略》 和县二中 夏立军《高考地理复习的“虚”与“实” 》 合肥市第十七中学 黄永红《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微》 歙县中学钟彩琴《浅谈“问题研究”的作用与教学》 五河一中 刘继英《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地理分层教学策略初探》 枞阳县浮山中学陈相林《如何从地理图像中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 黄山市黄山区一中崔仲文《加强地理基本概念教学的探讨》 亳州市谯城区大寺完全中学 汪明洁《浅谈Google Earth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滁州市实验中学 曹 明《“任务分解、自主交流”地理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实验》阜阳第十中学 马兴海《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 安徽省石台中学 姚 萍《新课标下浅谈地理与各学科的经纬结网》 东至县大渡口中学 江美丽《“读图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宿州市埇桥区梅庵中学刘玉才《多元智能评价与地理教学》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程 刚《农村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六安市双河中学 刘全稳《新课程地理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落实》 铜陵市第九中学钱义国《以烈山区为例谈农村高中地理活动课的开展》 淮北七中 吴才华《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安徽广德中学 江春芳《选修7课标、教材研读及开课条件分析》 铜陵市第五中学 陈俊群《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设的一些设想》 宿松县程集中学 石雅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淮北市石台镇中学蔡金燕《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敢问”与“会问”》 芜湖县第一中学 王邦忠《浅谈新理念指导下的中学地理教学》 宿州市第八中学张建国《浅谈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淮北市西园中学荣海侠三等奖《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学初探》 来安中学 卢玉斌《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偏离现象 》 阜阳第三中学 吴 强《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开放性特点》 和县第一中学 陈晓明《浅谈地理新课程教学反思》 蚌埠包集中学赵东宇《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创新学习》 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章 波《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合肥市五十一中 陈 丽《关于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看法》 阜阳一中 巫祖安《地理课堂互动型教学策略的构建》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卢大亮《地理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 宿州埇桥区汴河办事处北十里中学 武 波《新课标下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青阳县木镇中学 方 静《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 黄山市屯溪一中 潘胜庭《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远程资源学生合作学习的探究》 歙县新安学凌文英《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祁门一中胡义松《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歙县中学吕文英《地理教学中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歙县二中汪明锋《如何看待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作用》 凤台一中李 全《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 淮南望锋岗中学廖和喜《兴趣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淮南一中朱庆龙《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淮南市第五中学孙 峰《合适参照物选择与“地球运动”教学难点的突破》 亳州三中 刘永志《新课程改革下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利辛县第一中学谢 尧《高一地理新课改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涡阳三中 王 娟《谈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淮北市西园中学孙 凯《充分运用图像进行地理教学》 五河县安淮中学聂 鑫《中学地理教学的美育的层次》 蚌埠十二中马 燕《立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蚌埠第一中学李云静《让地理教学生活化》 蚌埠市第二十三中学王海燕《新理念下培养地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铜陵市第十三中学戈广兵《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体会》 铜陵县第二中学程纳新《在新课程目标下整合地理课程资源》 铜陵市第十六中学孙大信《高中地理个性化教学初探》 铜陵县第二中学程胜来《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太湖县徐桥高中 李永清《将实验教学引进地理课堂》 宿松县程集中学周文招《生活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 安庆三中张 军《档案袋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安徽省太湖中学黄郑尧《如何开展问题研究和活动》 桐城中学段焕荣《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桐城市天城中学汪 宏《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初探》 滁州市滁州中学 季风勇《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滁州市滁州中学 孙 成《作图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研究》 全椒中学 李 君《新课程实施的理解与体会——丰富地理课堂教学》滁州市第五中学 六振梅《浅谈新课标下地理教学手段的继承与创新》 肥东县梁园中学 周义兵《发挥地理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空间智能》 舒城县南港中学 沈龙明《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探讨》 芜湖市第二十六中 吴安宁《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探讨》 五河二中刘丛兰《在地理社会实践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怀远县龙亢中学 朱 英《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芜湖市二十七中学俞 敏《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策略》 芜湖八中邱玉启《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探索》 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裘伟东《如何选编以社会热点为背景的地理案例》 蚌埠第四中学刘运良《中学生地理课堂兴趣培养》 六安市三十铺中学 李显静《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之我见》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张 蕙《为地理教学注入新活力——初中地理活动初探》 马鞍山市星光学校 古 莉《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认识与实践》 萧县中学常书云《让新课改沐浴和谐之风》 灵璧县师范学校苏 洪《光照图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安徽省砀山中学陈国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浅议》 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中心校李永春《关注学生发展优化地理教学》 安徽省青阳中学张 俊《谈地理新教材“活动”的使用》 石台县崇实中学汪利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 贵池区杏花村中学程丽萍《浅谈探究学习在地理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 界首市光武中心学校 李 涛《借杜朗口“春风”促地理课鲜活》 阜阳四中 徐玉玲《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问题》 颖上县第四中学 田华利《巧妙点拨开启自主学习之门》 界首一中 王 键《评价共同体在学生地理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学 李 涛《构建师生互动合作共同成长的绿色课堂》南陵县何湾镇中心初中廖必根《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初探》 宁国市梅林初中 朱铁军《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浅析》 六安市徐集中学 张碧松《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提高能力应对高考》 东至二中侯 俊《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界首市田营镇中心学校 闫 斌《“问题教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宁国市胡乐初级中学 张 文自己百度吧~
战争与和平论文参考文献有很多,例如《战争与和平的断想》,《战争、和平与宪法共识》等等。
市级。 一般是填写市级(不加“市”),如北京、南京、郑州等。这个参考文献格式跟各杂志社要求有关,一般按照GB/T-7714标准实行。按照国内大部分期刊杂志要求,
毕业论文写作格式 大学生活又即将即将结束,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
云南省老挝缅甸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