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5

木小蹬蹬民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与止戈之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纯度装饰

已采纳

止戈为武【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 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最早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书中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楚国大夫潘党,劝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骨髅台”(叫做“京观”),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物,留给子孙后代看,借以炫耀楚国的武力,威慑诸侯。楚庄王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晋国的军卒为了执行国君命令而战死的,他们也没有什么错。怎么可以用它们的尸体做京观呢?”楚国的军队按照楚庄王的命令,到黄河边祭祀了河神,修筑了一座祖先宫室,很快就班师回国了。另一说法传统的说法就是“制止暴力就是武”,而随着社会变迁,腐儒没落,以及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止戈为武有了另一种解释。1,止的意思。趾、止——---《汉书·刑法志》:“斩左止。”颜师古注:“止即趾。”可见趾与止同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6页,2,武的意思。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实则为人的脚趾的象形4,止戈为武的另一种解读。5,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

290 评论

健健康康。

这里头有好几种意思啦

综上所述,若要谈单个词的情感,只能说古人看得比较透彻,知道没有强健的身体,没有强大的武力,你非旦无法避免战争或武力,更可能无法安全生活!

142 评论

夏天的小雾

出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句话原来出自《左传》,许在编《说文解字》的时候用来解释“武”。

231 评论

小喵酱碎碎念

止戈为武,制止战事称之为“武”。字面上是解释“武”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另一方面也是说造字之初人们认为,能够制止战争的才算“武”,武力存在的意义是维护和平。

武(wǔ)的发音出自于舞。“舞”是先于“武”出现,用来彰显身强力壮、矫健灵活的行为。后来,因为出现争斗,继而立武:停止争斗的行为。六尺为步,半步为武(举戈而止)。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范畴。

止,计量单位,半步的意思。

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武取止戈二字组合,取其“半步为安全范畴“的意思。

【释义】“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能化干戈为玉帛,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

扩展资料

传统的说法就是“制止暴力就是武”,而随着社会变迁,腐儒没落,以及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止戈为武有了另一种解释。

1,止的意思。

趾、止——---《汉书·刑法志》:“斩左止。”颜师古注:“止即趾。”可见趾与止同义 [1]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止,“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2,武的意思。

“武”字是个合体字,按古代造字法的“会意”,“武”从止、从戈,由止、戈二字合起来成为“武”字。

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实则为人的脚趾的象形

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足戈并立”,左边画一个“足型”,而右边画一个“戈型”,二者组合成其雏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种静态。

在此基础上字体由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近而形成了“止戈竖立”的组合,此时最大的变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型”被“戈”字所代替,使字的象形具体化,其意是持戈而行,处于一种动态。

进入青铜器时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会意方向发展,并形成“动静”结合的字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相对协调,以适用于人的习惯认识和记忆。

在金文中,“止”依然构成人的脚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

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似乎应该是这样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

从甲骨文、金文的“武”字,到如今的“武”字,经过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古代的先人与现代的后人,对“武”字的理解是有区别的,最直接的原因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和扩充意义。

3,止息干戈

至于“止戈为武”的说法,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

《康熙字典·止部》载“《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沿用:“楚庄王曰:夫武定武戢兵,故止戈为武”的说法,书中又进一步强调:“武,从戈从止,有阻止动武的含义”。

汉时也常有“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的提法。在古时“干戈”是两种用途不同的兵器,戈主以攻杀,干主以防御。在战争交斗时,常常是一手执戈,一手持干,类似后来的矛与盾。“干”为象形字,上面一横指的是“干”,下面的“十”指的是“戈”,有“以干抵戈”的意思。

大动干戈是指将武库中的兵器都拿出来,充实于军队而准备打仗。毋庸质疑,动干戈或大动干戈,就是用武力的一种形式,而止息干戈,就是以武禁暴。与“武”字的本意有本质的区别。

很显然《左传·宣十二年》中的:“楚子曰止戈为武”是对“武”字的错误认识,以至影响到今日。

从文献的整体看,古时对“武”字的理解,主要是引申意义上的“武”,即上要手持兵器,下要步走行军。而其他方面的含义都是后人赋予的。

4,止戈为武的另一种解读。

止,通趾,引申为站立,立足之意。

戈,兵器,引申为军事、武力之意。

武,愿意“扛着兵器走”,引申为国家、团体的存在需要依靠武力作为保障。

5,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止戈为武

157 评论

只爱小火锅

错过了,刚吃饱好回家吧聚聚几个回合画法几何几个

22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大地之眼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大地的眼睛》是一本由(俄罗斯)米·普里什文著,刘文飞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在2005年12月1日出版的书籍 《大地的眼睛》(1946-1950)由《通向友人的

    天才和笨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与地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市级。 一般是填写市级(不加“市”),如北京、南京、郑州等。这个参考文献格式跟各杂志社要求有关,一般按照GB/T-7714标准实行。按照国内大部分期刊杂志要求,

    手机专用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留有余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写作格式 大学生活又即将即将结束,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

    臭臭花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与地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我整理了一下参考格式,大家可以参考参考! 一、文献格式的快速引用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的类型(即引文出处)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在文献名后并以方括号括起,具

    李斯的雨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与肌理之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我们写论文,都需要寻找或者引用相关领域的参考文献,那么如何查找与论文课题相关的参考文献呢?下面我来演示一下吧。

    夏哲藤1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