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1

CuteGourmet
首页 > 学术期刊 > 解读余华活着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袅袅09

已采纳

活着 txt+PDF+epub+mobi+azw266:

131 评论

爆米花也是花

《活着》的经历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活着……寇延丁(12月6日12:20)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一过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295 评论

米米狗狗

《活着》,余华的作品,十万余字,用词简练,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长。 一开始我在想,以我现在的年龄和经历,畅谈《活着》,会不会遗憾了余华的作品。我害怕,害怕文字过于苍白和无力。可是,我深爱《活着》,福贵的一生震撼了我的心灵。 首先说说余华,他是除三毛,晓溪外我最喜欢的作家。我一直都觉得,他似乎是在用生命去写作,用内心去写作,拒绝谎言,拒绝涂脂抹粉。读他的文字,你才能感受到中国文字的乐趣和精华,才能知道我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人是一种容易的动物,至少我是这样觉得,因为我们总是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景象中,从而忽视了社会的现实性,那令人揪心的现实。而余华作品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品读它们的过程中我们又审视这个社会的机会。在我心里,余华就像是《黄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孩子,用内心真实的感受说话。 《活着》这部作品的问世来源于余华听到的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却毅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民歌深深地感动了余华,于是就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 《活着》讲述的是福贵的一生,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更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庆幸我曾那么执著地感知中国的历史,这点,无疑对我理解这部作品起着重大的作用。福贵成长于解放战争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也是中国的演变史。 我想,一个不了解历史的人,读《活着》,看到的就仅仅是福贵波折,苦难的一生。而实质上,这部作品反映出来的却是多方位的。它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让我们了解文革是一个多么混乱和阴暗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已经疯狂,在一阵阵暴风雨中艰难度日。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记住这段历史的。试问,一个善于忘却历史的民族,有可能是个有前途的民族么?这或许也是《活着》带给读者的重要启发和引思吧! 第一次读完《活着》,老师问我有何感想。我用稚嫩的声音大声回答: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死了,很悲哀很讽刺。我并不羞愧于自己的想法,纵使它与众多学者们的见解完全不拉纲。我想和余华一样,遵循内心的声音说话。 第二次读《活着》,我突然明白:人,就要为活着而活着。福贵年少时轻狂,但他在经历人生种种磨难,看着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年迈古稀之时,以一头耕牛为伴,没有丝毫沮丧。当“看到”他得意自鸣地咿呀啊呀哼着长长的引子,唱着“黄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也浮现了那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自得的情景。 第三次读《活着》,我已不再为福贵亲人的离去而哭泣。我觉得,《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品性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才是希望所在。我也看过一个读者的感想,他说:我觉得支撑福贵老人走过一生的是其对土地的信仰,土地对于一个农人来说,就是命,就是生命意义所在。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思想,信仰更是思想的升华,人类更要有信仰。我佩服这位读者能够深层剖析。我一直觉得,我还小,没有这般见识,自身学识的浅陋让我没有更多的感怀罢了。 曾有一个意大利中学生向余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谈生活而不是生存?生活和生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 我羡慕,羡慕那位中学生有与余华交谈的机会。曾几何时,我也想过同样的问题,当我置身于《活着》的时候,我就想过了。余华如是说: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不同。对于《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就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一种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对于他的回答,我没有太多的想法。或许只是余华善用人称去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罢了。抑或是,给疑问者一个回答,仅此而已。 此外,为《活着》里逝去的生命默哀。那些个,都是善良的生命。由时候,会痛恨余华,不懂为什么他要让那些鲜活的生命死于他的笔下。但我原谅他,我明白,那些生命,也在成就着《活着》的价值。 时下,许多人由《活着》联想到当今的制度,市场,经济,教育,甚至是环境和GDP,我无法云之。因为并不认同他们的看法,恰似无病呻吟。也无法更深层地去探讨,我说过,知识过于浅薄。 其实,这个社会真的需要《活着》的呐喊,才能让我们感知社会并不是一片漆黑。有一丝光,在暗暗地照着,对于我们来说,已足够。坚强,勇敢地面对一切,用自己的良知去闯荡社会。大多时候,遵循自己的声音说话。 最后,仅以下面两句话结束。 鄙视轻生的人。 人,要为活着而活着。

135 评论

相关问答

  • 余华活着的论文答辩

    写某个具体时期或者某个具体地点的人,在特殊时期的人,常常会表现出特殊的状态,如非典时期,你身边的人怎样表现的?在不同的社会地点,一般人们表现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家

    工长360姜文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毕业论文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浅析《活着》中的人生意识徐慧媛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活着》是余华为了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看法嘻嘻

    武汉王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余华活着论文的题目

    “为活着而活着”;“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楼上两位厉害。

    花香盈路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解读毕业论文

    2017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解读 论文格式要求是很严的,想当年我的论文格式被打回了三次,所以大家还是把论文格式写好。 1、格式要求: 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

    可爱的giraffe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活着的毕业论文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浅析《活着》中的人生意识徐慧媛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活着》是余华为了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看法嘻嘻

    拿一杯铁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