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论文格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论文格式

浅谈康复医学优秀论文

近年来,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接下来,我给大家搜集了浅谈康复医学的优秀论文三篇,希望你们尽早完成毕业论文。加油。

摘要: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如何在现代医学氛围浓厚的环境当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中医思维并掌握传统康复的常用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总结,希望能为高职院校传统康复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复;中医康复;教学

许多临床对照实验已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1]。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我校将本门课程设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毫针刺法、艾灸、推拿、拔罐等传统康复技术,通过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上述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学情比较特殊,目前,在校生有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为高考统招班(以下简称高招班),另一个为自主单独招生班(以下简称单招班)。单招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偏差,而且其中有部分学生为社会人士,文化学历水平较低,高招班情况相对较好,但是由于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整体上水平也偏低。不管是单招班还是高招班的学生,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普遍不爱动脑、贪玩、比较懒惰、缺乏学习主动性。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学习都首先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所以,针对实际情况,为培养出能适应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现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抓基础,固基石

“沙上建塔”容易倒塌,学习技术也一样,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支撑就不会有优秀的技术。经络循行、腧穴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实训室授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及重要知识的展示,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趣味故事的引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模型及真人模特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展示,让学生对经络循行及腧穴的相关内容有全方位的认识。多媒体讲授完毕之后,班级分成2大组,由带教老师以讲―点―画方式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示范,结束之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定位练习及记忆。最后,通过随堂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将随堂考核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整个学习氛围非常紧张,有利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勤练习、强技术

要想拥有一项过硬的技术,那就必须多练习。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技术课程,其中的毫针刺法、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技术,无一不是要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的。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2]激发及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B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随堂考核模式营造紧张学习氛围,利用晚自习及周末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场地练习以加强操作能力。毫针刺法练习先采用纸垫及棉花团练习法,分别练习指力及持针方法、力度、进针速度、角度、深度等,然后选取常用穴位如曲池、合谷、印堂、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不同针刺方法的分组(2人一组)练习,练习之前均由教师示范操作,人体练习前强调不同位置穴位的进针安全方法及针刺意外的处理,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消毒进行规范化操作。推拿手法练习分基本手法和分部练习两类。在进行推拿基本手法教学时,教师先进行基本手法动作分解讲解,结合视频及学生身上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基本手法的要点及操作。在进行分部推拿教学时,以临床常见病为例进行讲解教学,如颈项部推拿以颈椎病为例(或者以学生当中常见的颈项部疼痛为例)进行讲解,结合视频及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推拿手法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可相互操作,达到学以致用。艾灸、拔罐、刮痧练习以实训课练习为主,教师示范,学生相互练习,最后依次随堂考核过关。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实时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中医康复技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清晰。除课程教学安排的见习之外,我们同时与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周末及寒暑假见习的机会,学生可利用假期自主去医院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除引进人才之外,同时还需对专任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及安排临床实践。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重技术的临床操作课程,与临床联系紧密。我校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每年要求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不低于1月的时间。并且,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进修以提升自我能力。同时,可利用“校企合作”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技术知识。

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在我校开展的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交流互动法、案例法等等。我校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总课时72学时,但是教学内容多,导致课时相对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传统教学法的耗时缺点[3]。任务驱动法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交流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案例法多采用临床常见疾病进行举例,以常见疾病为例进行讲解并操作示范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尝试其他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且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如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工作坊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4]。

高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长期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我们的一个大难题。而在给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放弃一贯的西医思维,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中医康复技术当中的相关问题,难度更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做到让学生抓基础、固基石、勤练习、强技艺,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胜任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闯.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

[2]史洁.“任务驱动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3]刘荣,冯淑兰.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平台在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

[4]郑洁.将工作坊模式应用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实践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2).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目前在为保障人们的健康,造福人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康复是综合采取一切措施,减轻因残疾带来的各种功能障碍,以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重回社会。

1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在近代康复学早期,康复医学的倡导者美国纽约著名学者Rusk曾经指出:“如果还没有训练患者利用其剩余的功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就意味着医疗工作还没有结束。”因此,康复医学也可称为后续医学。康复医学不单纯是临床医学的延续,而且还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所以说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也是各有侧重,一般来说,临床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而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

2康复医学内容广泛

康复医学的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三个部分。“预防为主”是康复医学工作的主题,对继发性残疾的.预防是指预先出现功能障碍之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也可以说,临床治疗越合理、及时,越有利于人体的康复。同样,康复预防与治疗越早介入临床治疗效果越好,这是继发性残疾康复预防的关键。康复诊断主要是指功能评估,包括对运动、感觉、知觉、言语、认知、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评估。

康复医学注重整体康复,康复措施针对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患者功能水平为主体,功能的康复是全面的,既包括肢体功能、内脏功能、日常生活及就业能力的康复,也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康复。康复还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康复医学是以恢复功能为主,为了发挥瘫痪肢体残存的功能(如截瘫病人),可利用辅助器、自助器具以提高适当日常生活的能力,可给需要代偿的肢体装备假肢、矫形器、轮椅等辅助品。同时,应改善其生活环境,做好其家属、单位、社区的工作,对病残者进行照顾,改善公共设施(如房屋、街道、交通等),设立盲道、无障碍公园等等,最大限度方便病残者的生活。

3继承传统的康复医学

在我国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思想和朴素的康复概念及方法已有悠久历史,功能康复的概念远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医学的起源,康复理疗的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例如火的应用促进了灸疗、热熨等康复方法的产生;砭石的出现开创了针刺康复方法之先河;活动肢体以减轻疼痛的“舞蹈”,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作用上来分析都可看作是康复医疗中传统体育康复法的雏形。古代有关文献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名医应用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身心康复和保健的理论或事例。例如张仲景用吐纳(气功疗法)、华佗用五禽戏(运动疗法)、张子和用看角触、戏剧表演(文娱疗法)等方法治疗身心功能障碍。

4康复医学前景无限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第四方面,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随着生活、文化、经济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们对人体整体的功能也希望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的好,要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服务。康复医学的“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大指导原则正是符合社会对医学的这种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人人享受初级保健,这就意味着随着人们进入二十一世纪,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将大幅度地提高。今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康复医学必将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新亮点。

针对中风所遗留的功能障碍,康复医学中很多治疗项目,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低频脉冲治疗、电动起立床训练、言语治疗、吞咽训练等,都取得较好疗效。我们科室近期根据中医《内经》中很多思想,制定了一套康复训练的作息时间表,根据中医养生理论配合饮食调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住院病人120例,全部病例选择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体征,并全部经CT或MRI证实,西医确诊为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的病人;中医确诊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均属中经络。辨证分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5~80岁,平均(±)岁;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4~79岁,平均(±)岁,2组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方面无显著差异(P>0 05)。

诊断标准 以上所选全部120例病例均符合下面中医、西医诊断及康复评定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

辨证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康复评定标准:肢体功能Brunnstrom分级评价:1级:无随意运动及腱反射。2级:腱反射出现或增高,出现联合反应但随意运动不明显。3级:出现共同运动模式,肌张力进一步增高。4级:出现部分分离运动。5级: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离运动。6级:速度及灵巧基本正常。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对照组治疗

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良肢位保持、被动ROM训练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当患肢肌力恢复达2~3级时即开始进行床上翻身、坐位平衡和坐位到站位训练,站、立位平衡训练及健、患侧重心转移训练和步行训练。当瘫痪上肢功能恢复达Bounstrom Ш级以上时,将作业疗法(OT)作为核心训练内容。在此OT训练中,应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以ADL及促进心身健康的娱乐活动为要旨的训练。在ADL训练方面从上肢伸直外展→手指抓握控制练习→进食动作→穿脱衣裤动作→大小便完成动作→刷牙→练习。

娱乐活动: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轻松、愉快而易于完成的台上活动为宜。如选一个轻质量的球进行拍球、接球、折纸、开锁活动等。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45min/d的康复训练活动,并教会陪护(家属)人员,主动协助训练2~3次/d。

治疗组治疗

临床指导: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照中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临床指导患者:春季患者晚睡早起,多做在开阔的庭院内活动,放松形体,同时使人的精神意志疏达宣发,以顺应春天生发之气。夏季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夏日的炎热,使人的精神饱满而外向,但不发怒,使夏日过盛的阳气能泄越于外而不致郁积体内。秋季应早睡早起,使意志安宁,顺应秋收之气,来缓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而不外露,从而使肺气清肃。冬季应早睡晚起,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好像有隐私而不外泄,得到心爱之物而窃喜,要注意避寒就温,但不要过多出汗而耗夺阳气。总的指导原则即是:春夏季节应多活动,保持精神外向和饱满,使过盛的阳气泄越于外而不致郁而为病,秋冬季节应减少活动,避免过多出汗而使潜藏的阳气外散。另外按照中医《内经》中阴阳消长平衡的理论,将康复治疗项目分为3种类型,即阳性、阴性以及综合性治疗。

阳性治疗:指患者的生理机能阳气逐渐旺盛阴气渐弱的时相(上午),实施较小的练习负荷可对机体形成较强的运动刺激,且对高级智能的治疗因机体阳气逐渐旺盛,“阳气充盈,脑海乃固”,故在上午我们选择活动量较小的言语治疗,认知训练,作业疗法等治疗。

阴性治疗:指患者的生理机能阳气逐渐衰弱,而阴气渐强的时相(下午),实施较大运动强度的刺激,如运动疗法,站电动起立床,低频脉冲电治疗等治疗。

综合治疗: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取其长处 ,在阴阳中再分阴阳,将以上各种治疗在不能严格按以上两种治疗方式治疗时,根据阴中阴阳,阳中阴阳的理论尽量在阳气旺盛时做阳性治疗,在阳气衰退时做阴性治疗。

观察方法 根据诊断标注观察治疗前后自身情况变化,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偏瘫肢体运动已基本正常。显著进步:偏瘫肢体运动提高3个或以上阶段。进步:偏瘫肢体运动提高1~2个阶段。无效:偏瘫肢体运动阶段无提高。

2组治疗效果 从表1中可知,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 05),治疗组明显优对照组。表1 2组偏瘫肢体疗效对比

4 讨论

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已经系统而具体地论述了顺四时调养之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变,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肺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等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的最早记录和应用,为后世的养生奠定了理论学基础,而现代时间生物学实验研究发现,当生命体的生物节律处于不同的相位时,机体对外周相同性质和数量的刺激,可产生不同的时间生物学效应。生理科学研究证实,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机能状态条件下,身体对外周的刺激,可产生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生理学效应。我们正是利用了这一时间生物学规律,根据中医古典医籍的记载,因时制宜,有目的地选择不同时机对机体进行运动、感觉等刺激,使其在特定的时间内形成生理震荡高峰,从而达到改善功能状态,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从现代康复理论来看,进入Brunnstrom4~5级,已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康复训练尤其重要,在患者主动参与的同时,给与正确的时间及锻炼引导,使运动功能按Brunnstrom顺序恢复,逐渐达到最佳康复状态。

关键字:急诊护士压力护士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呵护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急诊护士而言,院前急救工作社会性强,急救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除了专业技术,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性质紧张,设计疾病多样复杂,现场急救环境差,干扰因素多,人力物力有限,急救护理工作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需要护理队伍的相对稳定。随着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缘于特定的工作性质和强度,护士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化、躯体化、焦虑、敌对。1压力源分析居于第一位的当是工作量太大,倒班多、工作量饱和。夜班使人体生物钟紊乱,长期熬夜,缺乏休息和睡眠,造成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及易发生疲劳,对人的神经行为影响也是很严重的。随着护龄的延长,许多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也随之增多,但工作时间越长,越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在指导护生时害怕出现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来自护理管理者、医生及同事的不理解;护士的深造机会少,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不高,使护士的自身价值与现实发生矛盾。2应对方式给予人力资源的倾斜,适当增加科内护士人员编制,减轻其工作负担;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必要时采取人员轮换制度,缓解工作压力。护士长应做好护士的宏观调配,合理排班。在工作中尽力以“人本原则”为基础,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及心理耐受力。护士应学会从容面对压力,积极采取放松技巧,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有利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护理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范文题目:老年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分析近些年,虽然脑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在不断提高,但脑梗死后遗留的功能障碍却仍十分严重,严重致残的比例达到40%。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重组理论来说,脑梗死后的早期康复对于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国外早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7d进行康复干预的患者,其远期疗效较康复干预开始时机更晚的患者明显提高[1]。本文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8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既往无残疾、神经功能障碍史。男47例,女39例;年龄62~78岁,平均(±)岁,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方法。研究组在脑梗死后72h、病情稳定时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主要包括:(1)早期体位的变换,保持患肢功能位。(2)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关节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始坐立、下床、站立、步行训练。(3)指导患者进行作业疗法,包括在弛缓期改善肌力,提高肩胛带稳定性;在痉挛期进行双手叉握训练;在恢复期提高协调性以及精细功能。(4)鼓励患者读书、听音乐、玩小玩具等,以刺激感知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进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训练,同时选择一些兴趣爱好,培养生活情趣。(5)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针对性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对照组采取延迟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时机在发病7d后。观察指。护理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系统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P<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护理前,研究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讨论在脑卒中患者中几乎60%~80%属于脑梗死。半暗带区的形成是脑梗死的显著特征,但人们发现,这时的神经元并没有坏死,只是传导衰竭,当早期予以一定的干预措施后,可使这部分的细胞复常。目前,对于脑梗死后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仍无统一标准,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再发卒中、跌倒等一系列并发症[2],但AVERT研究表明,脑梗死后24h内下床活动是比较安全的,近期的病死率并不会较延迟活动增加[3]。动物实验表明,早期运动能够增加缺血脑皮层的血流灌注量,减小缺血半暗带区,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能提高记忆、运动、空间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权衡早期康复的利与弊,应该是利大于弊。目前对于早期干预时机多在发病后48~72h,也有人提出了超早期活动,即发病后24h内离床活动,但这缺乏大样本的RCT研究。考虑到本研究中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运动协调能力差,活动时容易跌倒,故在发病后72h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再次证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是安全有效的。参考文献[1]罗菊珍,杨进标,王延红,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20-422.[2]李春红.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17(2):147.[3]徐世英.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中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1(11):187-188.作者:肖丹 单位: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

不是核心期刊。可以在中国知网查询。这个从没有被评定过为核心。刊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主办: 中国医师协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2-5921CN: 11-5126/R邮发代号: 80-15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创刊时间:2004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脑血管病会议论文

心源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 介绍心源性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 对24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脏的监护,并观察肢体血供情况,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 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结论 心源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心脑梗死并有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关键词] 心源性脑梗死 护理 心源性栓子先后栓塞肢体及脑部动脉,随时可危及生命或致肢体残疾, 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笔者对2007年10月~2008年7月收治的24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患者,男17例,女7例,年龄38~76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8例,冠心病史21例, 其中行冠脉支架植入术2例。主要临床表现:偏瘫 20例;偏瘫并失语16例;意识障碍7例;合并肢体动脉栓塞1例。本组病例符合 1995 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标准[1]。 2 护理 严密观察神志变化 动态评估病人神志变化是预见病人病情的主要指标,应通过对病人的语言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情况,一旦病人发生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功能变化 心源性脑梗死病人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继发的房颤史,血压波动较大,心脏功能多有损害。脑梗死发生后可影响心脏及血压的变化,故在护理中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血压的变化,予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记24h出入量,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同时准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一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注意观察肢体血供情况 偏瘫肢体合理摆放肢位,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若急性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皮温低、动脉搏动消失,应避免抬高患肢,腘窝处悬空以免受压,注意保暖,但禁用热水袋局部热敷。在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除观察栓塞平面有无改变外,还要注意观察有无肢体坏疽。本组中1例肢体动脉栓塞者出现肢体坏疽而放弃医治。 药物治疗护理 应用药物时,注意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滴速应在每分钟30滴左右,并注意血压的变化。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时应先做皮试,结果阴性者才可使用。溶栓和抗凝药要严格掌握剂量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颅内高压者给予20 %甘露醇或与速尿针交替使用。 基础护理要点 1) 卧床休息,病房床单位设置舒适、整洁、加床栏保护,防止坠床。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2)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肺部护理,防止肺部并发症。3)重视饮食护理。清醒者第一次进食前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或昏迷的病人予留置胃管,进食时可稍抬高床头。4)保持二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心理护理 心源性脑梗死多为急性起病,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情绪,渴望得到最大的关注、最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尤其伴有失语的患者极容易产生失望、急躁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多巡视病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手势、写字、指图画等,多关心患者和安慰家属,耐心地解释疾病知识和药物作用,消除其顾虑,帮助他们建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讨论 心源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致死率较高,通过加强对全身, 尤其是心脏情况的监护,保护心脑细胞及对症治疗,注意对于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降低致残率、致死率结果本组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22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 29: 376 - 378.

急性缺血性脑损伤(脑梗死)、 神经元坏死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经历过长时间的研究过程, 从选择性神经细胞坏死至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ND)以及近年缺血半暗带、 缺血治疗时间窗研究和溶栓治疗进展, 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光明前景。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早在1925年Spielmeyer提出选择性神经细胞易伤性, 表现在不同脑区, 如海马Ca1区, 小脑蒲金野细胞和大脑皮层Ⅲ~Ⅵ层等神经细胞损伤, 曾有多种理论解释, 诸如血管理论、 特异性易伤性、 血管结构和神经元理化特性等学说, 也曾进行多种动物模型研究, 直至1979年Pulsinelli〔1〕首先建立四血管阻断(4VO)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促进了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1982年Kirino〔2〕应用沙土鼠两血管阻断(2VO)再灌注全脑缺血模型, 发现海马Ca1区2~7 d后出现神经元坏死称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同年Pulsinelli〔3〕用大鼠4VO再灌模型取得相同的结果, 即海马Ca4区为缺血性细胞改变(1CC), Ca3区为反应性改变而Ca1区则为DND改变。 自此得到公认并进行深入病理形态、 超微结构、 理化改变的研究, 对DND发生机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自由基与DND 自由基(FR)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 正常生理情况下FR处在生成和清除平衡状态不损害机体具有毒物降解作用。 生物体内的FR有: 氧化自由基(超氧阴离子O-2)、 过氧化氢(H2O2)和羟自由基(OH)等, 实验研究证明FR代谢失平衡是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特征〔4〕。 脑缺血再灌注氧自由基过多, 特别是超氧阴离子(氧FR)过多造成组织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脑屏障遭破坏产生脑水肿; 神经细胞、 胶质细胞的膜磷脂损伤, Ca离子、 Na离子流入细胞内、 Ca离子超载; 兴奋性氨基酸(EAA)以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神经毒作用造成神经元损伤等〔5〕。 临床上应用维生素C和E的抗氧化作用保护和治疗受损神经细胞。 细胞Ca离子超载与DND 细胞内Ca离子超载是缺血再灌流造成DND的主要原因。 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内外Ca离子浓度相差近万倍, 多种Ca离子通道维持这种正常梯度, 包括NMDA受体通道、 电压依赖Ca离子通道、 内质网Ca离子通道、 线粒体Na/Ca离子交换系统、 Ca离子-ATP酶和钙调蛋白(CaM)等〔6〕。 当脑缺血缺氧病理状态下, EAA受体过度兴奋, 引起溶质重排Ca离子细胞内流增加; 高能磷酸化合物耗尽, 离子泵受损, 胞内Ca离子不能泵出, 线粒体和内质网对Ca离子的摄取和钙结合蛋白钙调蛋白的结合能力下降, 造成细胞内Ca离子超载发生DND。 EAA与DND 兴奋性氨基酸有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 在脑内的Glu最多, 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兴奋性递质, 参与多种生理功能, 包括感觉信息处理、 协调运动、 认识过程的学习和记忆等。 Glu在正常细胞内高于细胞间隙1000倍, 实验证明, 缺血5 min, 细胞间隙Glu升高15~20倍, 再灌注5 min可恢复正常, 但缺血20 min Glu升高达20~100倍, 继续再灌注20 min亦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激活AMPA受体通道开放, 使细胞内能量和ATP耗尽, 细胞外K离子浓度增加导致细胞膜去极化, Na离子在细胞内堆积, Cl和H2O内流造成细胞水肿——急性神经元坏死〔7〕。 Glu大量在细胞间隙堆积, 膜去极化使钙离子通道、 NMDA受体通道、 电压依赖性细胞内钙离子通道开放, 钙离子进入细胞超载使蛋白激酶、 磷酸酶、 Ca离子蛋白酶等代谢紊乱导致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一氧化氮与DND 一氧化氮(NO)是一种为扩散具有高度化学活性气体分子, 半衰期极短。 在生物体内由L-精氨酸(L-Ang)和O2和NO合酶(NOS)催化生成〔8〕。 NOS广泛存在于内皮细胞、 神经细胞、 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内, 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内皮依赖性舒缩因子(EDKF)具有舒张血管、 降低血压和抗血小板聚集粘附作用; 生物光转换因子在视网膜光信号传递作用; 神经信使在感觉运动神经调节, 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传递信息作用。 实验资料表明NO在缺血性脑损伤具有双重作用, 脑缺血再灌注2~3 min NO迅速升高,再灌注1~2 h恢复正常, 持续再灌注2~3 h NO再度升高, 对神经细胞有损害作用, 可诱导DND, 如用N-甲基-L精氨酸(NMLA)或用N-硝基-L精氨酸(NNLA)可使NO降低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9〕。 NO的双重作用表现在缺血早期有保护作用, 晚期有神经毒作用, 在缺血半暗带区可改善微循环挽救濒死神经细胞, 而中心坏死区则为加重损害作用。缺血半暗带和治疗时间窗 1981年Astrup根据大脑中动脉堵塞局灶(MCAO)模型缺血坏死区周边新皮层局部脑血流(rCBF)降低至15 ml/100 g*min-1脑电活动消失而细胞间隙K离子无变化, 当其rCBF降低至6 ml/100 g*min-1时K离子突然升高, 神经细胞死亡, 提出中心坏死区和缺血周边半暗带(Penumbra)的概念〔10〕。 引起广泛注意, 进行多方面研究, 已得到病理生理、 生理生化、 局部脑血流和能量代谢等方面研究结果的验证, 缺血中心区为不可逆损害, 而其周边区自发脑电活动消失, 而离子平衡和膜结构完整不受影响的组织半暗带区是可挽救区。 但由于病理形态变化的成熟性和时间的局限性, 从病理形态验证早期半暗带区存在困难, 导致对半暗带认识不一致。 1986年Koizumi首先应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至90年代应用此模型对缺血半暗带的病理形态, 图像分析不同时间中心坏死区和半暗带不同改变提出缺血治疗时间窗为1~3 h。 本实验室应用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从不同时间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的病理形态, 图像分析时间窗应为~3 h。 目前国内外已经根据缺血半暗带和缺血治疗时间窗以发病3 h内和/或发病3~6 h内病例开展多中心临床溶栓治疗研究, 有待结果以供借鉴。 本实验室对7例不同时间脑梗死的尸检标本, 通过暗神经元细胞骨架蛋白, MRI的T2图像等指标的观察, 在缺血10 h, 27 h, 2 d, d, 7 d均有缺血半暗带存在, 只是7 d时半暗带的范围最小。细胞凋亡与缺血脑损伤 早在70年代初, 在胚胎发育研究中程序性细胞死亡(PCD)被Kerr(1972)命名为凋亡(apoptosis)是古希腊语脱落、 凋谢之意。 90年代细胞死亡研究深入发展, 作为细胞死亡的另一种形式——细胞凋亡引起研究者们重视,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necroris)是两种细胞死亡形式, 两者在病理形态、 生化改变、 检测方法、 发生机制和意义等方面各不相同。 近年细胞凋亡现象研究发展迅速, 在生物学、 医学领域包括病理学、 病理生理、 生理生化、 免疫病理,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等对多种疾病的病因、 发病机制和防治进行研究, 特别在肿瘤研究上取得可喜结果。 近年来细胞凋亡在缺血性损伤已有较多报道〔11〕。结果表明在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数量较其中心坏死区为多。 本实验室研究也证实缺血区神经细胞凋亡为主, 胶质细胞亦有凋亡, 但较少, 再灌注后中心区凋亡减少, 半暗带区细胞凋亡增多, 尤以靠近中心区的半暗带边缘最为明显〔12〕。 缺血再灌注24~48 h凋亡最重, 再灌注96 h凋亡细胞明显减少, 可以认为半暗带细胞凋亡是缺血性重要细胞死亡形式之一, 至于缺血性细胞凋亡的意义、 机制和转归以及如何挽救和保护凋亡细胞, 虽然近年亦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和检测有较多探索, 但进一步防治神经元凋亡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缺血性损伤保护其它影响因素 脑缺血损伤防治研究除注意以上问题外, 以下问题也值得注意: 温度 低温可以降低细胞代谢率, 对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 早在60年代实验研究已经发现高温加剧缺血性损害, 低温改变高能磷酸代谢状态, 减轻脑组织细胞酸中毒, 减轻脂膜成分的降解和血脑屏障的破坏。 近年研究〔13〕低温缺血损伤保护机制为抑制单氨能和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低温使缺血坏死区面积减少。 高温可使梗塞面积增大, 可惜至今低温治疗尚未用于临床,不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注意治疗感染并发症, 积极治疗高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血糖 高血糖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曾有过不同意见, 但临床病理和实验病理研究均证实高血糖对急性脑梗塞或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加重损害。 其发生机制认为高糖使缺血区能量代谢障碍特别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和H离子, 加重酸中毒, 而对持续性局灶性缺血条件下, 即慢性缺血过程高糖对脑损伤影响不一致, 可能的原因是脑内无糖原贮存, 持久低糖对正常或病理状态的神经元是不利的, 甚至是有害的。 本实验室在大鼠MCAO缺血模型证实高血糖使脑缺血损害加重, 不仅加重脑水肿而且伴有点状出血, 也曾在临床上研究950例急性脑卒中与血糖关系, 得出结果为, 急性脑卒中与应激性血糖升高有相关性, 差别显著, 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脑卒中的预后也是呈正相关的〔14〕。 因此在临床脑梗死病人要注意检测血糖, 在急性期治疗不宜用高糖, 甚至低糖可能有保护作用。 但亚急性期或慢性恢复期则不宜低糖, 临床治疗时应予以注意。 血压 急性脑梗死病人一过性血压升高是常见的, 降压药的应用要慎重, 动物实验研究证明〔15〕缺血时血压升高可使缺血所致塌陷血管开放。 提高血流量, 改善循环, 排出代谢产物, 防止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 临床所见脑梗死病例多为高龄老人, 往往伴有全身动脉硬化, 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低下, 影响脑血流和微循环, 因此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要慎用或不用降压药。 白细胞和细胞因子 临床尸检病理早已发现脑梗死病例在12~48 h白细胞增多, 空气栓塞犬缺血模型铟三标记伽玛照相〔16〕可见缺血4 h白细胞聚集, 24 h在血管内外浸润, 48~72 h达高峰, 研究证明白细胞增多加重了脑缺血损伤, 其危害作用: 阴塞微循环, 降低血流量; 损伤血脑屏障, 加重脑水肿; 加重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损伤。 在犬空气栓塞模型中, 用氮芥清除白细胞可使脑血流增加和体感诱发电位改善〔17〕。 本实验室在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24~48 h白细胞数明显增多, 用布洛芬、 蛇毒因子干预则白细胞减少, 梗死面积缩小。 近年研究认为梗死后, 缺血后继发性损伤中细胞因子、 粘连分子等积极参与其损伤过程, 如TNF、 IL-1、 IL-6等激活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参与继发性炎性反应可加重缺血后损伤〔18〕。 本实验室最近对人脑尸检标 本观察, 在梗死14 d后的损伤反应带(梗塞周边区的反应性广义半暗带)仍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纤维性(神经)蚀质细胞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小胶质细胞的激活〔19〕。积极治疗脑梗死 根据以上实验病理研究进展, 特别是近年提出缺血半暗带和时间窗的概念以及病理演变过程, 结合尸检病理和临床实践对脑梗死早期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建议如下: 既注意综合整体治疗, 更重视个体化治疗 在发病不同时间应采取不同措施, 如超早期(1~6 h)病例适于溶栓治疗者, 在有条件的医院谨慎进行。 就目前国内情况处在探索性研究阶段, 待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应用为宜。 不采取溶栓治疗的急性期(1~24 h, 或至1~48 h)病例依病情、 病因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如降解纤维蛋白原、 抗血小板类或抗凝剂类等药物的酌情应用。 改善缺血区血液供应, 促进微循环, 阻断脑梗死病理进程 宜根据患者整体情况不同选择用药, 如低分子右旋糖酐、 血浆代用品、 706代血浆、 尼莫地平、 氟桂嗪、 桂利嗪。 在发病24 h内不宜用高张葡萄糖液避免加重酸中毒。 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水肿 一般脑梗死6 h后出现细胞毒性水肿, 24~48 h后出现血管原性脑水肿, 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多在2~3 d以后应用脱水降颅压药物, 应依患者情况决定选用药物即时应用, 如甘露醇、 速尿、 甘油或甘油果糖盐水等。 应用脱水降颅压药物不宜时间过长, 特别肾功能不全老年人慎用甘露醇。 如病情危重, 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或小脑梗死出现脑疝, 危及生命者, 应及时外科减压治疗。 缺血性神经细胞保护治疗 根据脑梗死病变周边缺血区即半暗带区病理改变, 特别是病理生理机制、 缺血再灌注自由基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作用、 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等, 在缺血损伤早期、 急性期及早应用细胞保护剂进行神经细胞综合保护治疗, 例如钙通道阻滞药可依据血压不同选用氟桂嗪、 桂利嗪、 尼莫地平和尼卡地平等; 对自由基损伤可选用地塞米松、 甘露醇、 维生素E和C等; 而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则尚无理想药物, 可试用辅酶A、 辅酶Q和硫酸镁等治疗。 加强护理, 防治并发症 昏迷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和治疗肺炎, 如发热、 白细胞升高给予抗生素治疗, 减轻白细胞加重脑缺血损害; 调整血压, 提高血容量, 改善微循环, 慎用降压药物; 注意治疗和控制危险因素, 预防再发。 康复治疗 根据病情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强调规范化康复治疗, 包括认知功能、 语言训练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治疗。防治重点仍应放在预防上 脑血管病是可以预防的, 这是多年防治工作实践得出的结论。 早在70年代美国开展治疗高血压, 使心肌梗死的患病率下降50%, 脑卒中患病率降低57%。 美国80~90年统计冠心病病死率降低中有25%归功于一级预防, 28%归功于二级预防, 43%归功于临床治疗的进步。 国内“七五”、 “八五”课题七城市社区干预治疗高血压和两个社区对比干预试验结果亦均显示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 虽然近年开展超早期溶栓治疗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减少致残率, 但亦应看到溶栓治疗仅仅是挽救半暗带可恢复的脑细胞, 而在中心坏死区仍无疗效, 即使是成功的溶栓治疗, 有些病例仍留下后遗症而致残, 因此在脑血管病防治重点仍应放在预防上。 脑血管病的预防分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研究脑血管病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 诸如高血压、 动脉硬化、 高脂血症、 糖尿病和各种心脏病等使之减少发病和延迟发病。 现阶段认为, 只有年龄老化和遗传因素是脑血管病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而其它诸多的危险因素都是可干预的, 可控制的。 因此要加强健康教育, 戒烟、 戒酒、 改善饮食结构、 适当体育运动, 增强体质以减少发病, 促进健康长寿, 具体措施是要求每位临床医生认真治疗监控高血压、 糖尿病等, 宣传劝说病人坚持治疗服药的重要性作到治病又防病。 二级预防是积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可逆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和心房纤颤, 特别急诊临床医生和神经科医生积极治疗TIA和RIND, 阻断TIA和RIND病情进展, 防止发生脑梗死。 还要加强对TIA和RIND的病因检查, 如动脉硬化、 动脉狭窄; 进一步病因治疗, 如动脉内膜切除术或其他介入治疗, 以及脑梗死预防性用药, 如阿斯匹林、 华法林并用潘生丁等, 依患者个体情况酌情应用。 二级预防脑梗死除了临床医生积极治病TIA、 RIND和心房纤颤外, 更要利用媒体多方位宣传治病及防病的观点, 有病早治, 即当有脑卒中发病时要尽早就近医院就诊, 如是急性脑梗死争取在3~6 h内得到有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减少残疾和后遗症, 这样加强宣传无论对治疗还是对预防脑血管病都是十分重要的。郭玉璞(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 100730)参 考 文 献1,Pulsinelli WA,Brierley JB. A new model of bilateral hemispheric ischemia in the unanesthetized ,Kirino neuronal death in the gerbil hippocampus following Res,1982,239(1):,Pulsinelli WA,Brierley JB,Plum profile of neuronal damage in a model of transient forebrain Neurol,1982,11(5):,Hallenbeck JM,Dutka review and current concepts of reperfusion Neurol,1990,47(11):,Fujie W,Kirino T,Tomukai N,et shrinkage of the thalamus follow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10):,Choi DW,Hartley DM. Calcium and glutamate-induced cortical neuronal Publ Assoc Res Nerv Ment Dis,1993,71:,Mitani A,Andou Y,Kataoka vulnerability of hippocampal CAI neurons cannot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an increase in glutamate concentration during ischemia in the gerbil:brain microdialysis (2):,Kader A,Frazzini VI,Solomon oxide production during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Malinski T,Bailey F,Zhang ZG. Nitric oxide measured by a porphyrinic microsensor in rat brain after 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3,13(3):,Astrup J,Siesjo BK,Symon in cerebral ischemia-the ischemic ,Li Y,Chopp M,Jiang profile of in situ DNA fragmentation after 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the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5,15(3):,刘士民,郭玉璞.凋亡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7,5(2):,Districh WD,Busto R,Halley M,et importance of brain temperature in alterations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following cerebral Neuropathol Exp Neurol,1990,49:,郑兴洲,郭玉璞,马振亮,等.高血糖与急性脑卒中.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28(5):,Cole DJ,Matsumura JS,Drummond JC.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effects of induced hypertension,during reperfusion,on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2,12(1):,Dutka AJ,Kochanek PM,Hallenbeck of granulocytopenia on canine cerebral ischemia induced by air ,Garcia JH,Liu KF,Yoshida of leukocytes and platelets in an evolving brain infarct(Wistar rat).Am J Pathol,1994,144(1):,Tomita M,Fukuuchi and secondary brain damage following cerebral Neurochem,1996,Supp1 66:,高晶.中华医学会全国缺血性脑血管病及第三届全国蛇毒酶临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欢迎来我的Blog玩儿哦!谢谢啦~~~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哈 O(∩_∩)O!--------------------------------------------------------------10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体会【关键词】 脑梗塞;急性病;护理 急性脑梗塞是丘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病情相对较重〔1〕。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基础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通过对2004年1 月~2006年10月我院10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心理、安全、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饮食及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36岁,平均岁,其中36岁~ 21例,60岁~ 38例,71岁以上47例。入院时意识障碍11例。一侧肢体偏瘫76例,失语1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2 护理与体会 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塞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2〕。本组病例中有 76例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口角歪斜18例,3例出现会厌麻痹,吞咽功能暂时性丧失。患者和家属都很难接受眼前的现实,患者发生偏瘫后会出现急躁、悲观情绪,突然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往往有焦虑心理,表现为不思饮食、失眠、便秘等。患者及家属对起病前的健康十分留恋,而更多的是担心预后和日后的生活质量问题。特别是吞咽功能丧失者,更感到恐惧和失望。针对家属及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安慰家属及患者的时候,特别让家属与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方言热情地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病程、时间及预后。其次,向患者说明起病1周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2天内脑水肿达到高峰〔3〕,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还有可能有继续发生梗塞的可能,让家属和患者对什么是脑梗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再次,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对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可让其将需求用文字书写进行交流;对梗塞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允许其亲属陪护。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 安全护理 对于急性梗塞引起意识障碍或偏瘫者应注意安全,防止坠床或跌倒,对躁动不安者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专人陪护,床旁设护栏,双手约束,防止病人拔除各种管道,翻身和下床时有人协助和扶持等。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因急性脑梗塞患者病情多数危重,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变化,如发现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有脑疝发生的可能。本组病例中出现8例脑疝,死亡2例。一旦出现脑疝应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min内输完。因大量甘露醇会造成肾功能损害、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功能不全〔4〕,应进行24h连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如病人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脉搏增快>100次/min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若平时神志清醒者突然言语不清、嗜睡且反应迟钝时,应考虑出现新的梗塞,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病房,并做好应急措施。 预防并发症护理 预防肺部感染 急性脑梗塞大多数发生在老年人,本组病例中>60岁85例,占本组病例的80%。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大多有呼吸道功能减弱,尤其是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本组病例就有19例发生肺部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后,肺部痰液就增多。对神志清醒者,应鼓励他们在分泌物多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尽量把痰咳出。注意使用多功能摇床,在病情许可时取半坐卧位。对昏迷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护士将手并拢,空心适度拍打,震动患者背部,由上而下,由两侧至中央,反复进行5~10min,促进排痰;若患者咳嗽反射弱,则在其吸气终末,护士可用一手指稍用力按压其环状软骨下缘与胸骨交界处,刺激其咳嗽;痰液粘稠时,给雾化吸入每4h 1次。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所用的吸痰管及无菌液要保持无菌。动作应轻柔、无创、敏捷,每次吸痰过程时间应<15s。口腔、鼻吸痰管各部位要专用。同时,间断氧气吸入。对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应给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为防止套管堵塞,应及时吸痰,并保持气道湿化,每日2次行管道切口护理。对于意识障碍者,应采用管饲饮食,每次200~300ml,两次之间加喂水1次,也可使用微量泵使营养液通过加热器以 30~50ml/h的速度匀速胃管内输入〔5〕,避免经口进食,以防止呛咳引起吸入性肺炎。 预防泌尿系感染 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用氯化钠500ml加庆大霉素8万u进行膀胱冲洗2次,每日2次。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预防便秘发生 急性脑梗塞患者由于需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很容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用力可以使颅内压升高,进一步使病情加重。在以往的病例中,入院1周后,大部分患者就出现便秘。因此要及早预防,首先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训练在床上排便,要为患者营造一个排便的环境,注意用屏风遮挡,并教会患者如何用力。平时还要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饮食方面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对于极少数便秘者及时给予口服缓泻药,必要时灌肠,灌肠压力要低,而且不宜>600ml,以免加重病情。本组患者通过以上预防护理基本上无便秘发生。 预防褥疮发生 据报道〔6〕,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h内即可发生褥疮。所以,要及早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首先,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建立床头翻身术,每1~2h为患者翻身1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对昏迷、病情危重及肥胖不宜翻身的患者,身体受压部位可放置水囊,水囊中水的流动能对受压部位起到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并减轻局部压力作用。温水擦洗身体,保持皮肤干净,同时也促进血液循环。由于护理得当,本组106例除2 例死亡外无一例发生褥疮。 加强肢体和语言的功能锻炼 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生肢体偏瘫的人数较多,本组病例中就有 76例发生偏瘫,失语或语言不清18例。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家庭的社会生活状况。因而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就成为康复的重点,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恢复行走和语言清晰,把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如肢体停止运动1周即可引起肌萎缩〔7〕,因此,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8〕。在临床中,当患者生命征稳定、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就应着手进行康复。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具体做法是:语言障碍者听录音,从简单发音、单词、短语开始,反复训练到说绕口令,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预防肢体功能碍障的发生:每4h做 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20min,帮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9〕。然后练习翻身,促进肌力恢复。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的行走锻炼,指导患者站立平衡训练:双手扶杆站立—单手扶杆站立—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10〕。行走训练: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走时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做好饮食及出院指导 注意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导,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塞的根本原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力劝患者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建立合理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取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食物,进行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等,避免暴饮暴食。适当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情绪。另外要按时用药,继续坚持功能锻炼。患者出院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指导和随访,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 张季平.临床内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6. 〔3〕 邝贺龄.内科急症治疗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7. 〔4〕 李清美,谭兰,韩仲岩.脑血管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5. 〔5〕 赵岩,吴坤艳.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5,4(3):9. 〔6〕 王晓玉,张淑连.中风初起的家庭护理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8. 〔7〕 邓艳红,梁柯.家属配合感觉输入法在脑梗塞急性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25. 〔8〕 朱绷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J〕.中华护理杂志,(4):195. 〔9〕 任萍,张振美,侯亚丽.人文关怀在出血性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421-1422. 〔10〕 王平侠.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实践杂志,2006,15(9):703.

ADL(activies of daily living)在康复医学中指日常生活能力,反应了人们在家庭(或医疗机构内)和在社区中最基本的能力,因而在康复医学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 ADL是在童年期逐步形成获得,并随着实践而发展,最终趋于完善。这些活动对健康人来说是简单易行的,但对于病、伤、残者来说,则可能变得相当困难和复杂。残疾人若无力去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就可能导致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丧失,进而又会加重生活能力的丧失。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受挫,常可损害个体形象,影响患者与他人的联系,亦可影响到整个家庭和社会。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最大限度的自理,构成了康复工作的重要领域。要改善患者自理能力,首先就必须进行ADL的评定。

中国脑血管病大会论文

背景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如今是一种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并且这种疾病的罹患数量在不断递增。对未知的风险进行评估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数量是重中之中,本文收集了几种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同时本文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想法。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脏和脑部病变的疾病,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和血小板增多等。导致出现此类病情的原因有环境因素和基因因素,例如不合理的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身体锻炼等导致,常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是现在也逐步年轻化。为什么要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评估呢?数据显示,我国由于此类疾病导致死亡的数量始终高居不下,每年国家,人民因为这类疾病住院花费的钱财高达百亿元,所以提前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降低风险是目前最基本的方法。 技术 : 1. 结果 :耳机传感器采集脉搏波和体温,通过脉搏波波形,得到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脑血管疾病离不开血流的因素,那么一旦得到血管的压力,我们就可以得知人体此时是否有潜在危险。 讨论 :(1)临床证明脉搏波波形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反映出血管外周阻力和血液粘度的变化.(2)多数疾病都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而人体的深部体温又是反映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所以体温可以辅助监测人体是否危险。   之所以采用耳机传感测量数据,是因为耳部血管丰富,对耳机的损耗小,并且这种方法用红外耳温计测温,增加了数据的可信度。同时我认为它的优点是方便,无创伤,可以让人们随时监测到自己的身体数据。但是缺点在于它的数据用SD卡读取显示在PC机上,这种呈现的数据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红色或者多色警告,它呈现的就是体温和血流动力学数据,这对于一般的人是无法看懂或者能够立马分析自己的危险指标,即受文化程度和专业的限制。如果能够对耳机内部系统进行改良,让显示在人们眼前的信号是简单易懂的,可能更容易投入使用。 2. 结果 :FRS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通过评估年龄、性别、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血压是否治疗、是否吸烟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等来预测10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结果可以提前帮助人们预防与治疗。 讨论 :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非常多,通过一次数据测量就可以预测10年的风险,无疑是人们向往的。这种模型评估的范围广,所以可以预测多种疾病,利用特定的计算工具可以得到疾病的一个危险数值,如果是多个疾病,那么我们可以得到每一种疾病对应的风险,从而防患于未然。特殊的地方在于这个模型的风险评估数值也可估算心脏和血管的年龄,即危险指数越高,心脏和血管的年龄越大,对应的老化程度也增加。 这种模型虽然已经在临床上使用,但是我认为缺点依旧存在。(1)有人种局限,它最适用的对象是白种人群,对于其他人群会出现数据上的偏差,但是中国的ICVD模型可以较好的排除种族因素;(2)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模型面对的疾病范围非常广,虽然人们乐于这种多方面的评估,但是“多”不意味着是好事,它意味着投入临床后会缺乏针对性;(3)没有考虑到一些风险因素,例如家族史,C反应蛋白等。所以模型只是预测一个风险的存在,可能这个模型的结果作用时间高达10年,但是我们无法去预知一切,我认为一个实时的监控更有效。 3. 结果: 免疫透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低其含量,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临床证明,高水平的CRP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通过这个实验也证明了如果去降低血清中的CRP浓度,那么患者的病情就能够得到改善。 讨论 :这个实验是使用在已患病的病人身体上,那么如果我们把它使用在风险评估上,去提前预防疾病发生就可以有效降低患病数量。我们每年或几年对人群进行血清中CRP的检测,发现过量的数据,就对其进行降低反应。 我认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1)如果是年年都测,那么成本会非常大,需要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并且一般的小医院无法进行,人们需要到较大的医院进行检测,所以这并不是一个方便平常之事;(2)CRP不仅参与心脑血管疾病,它最基本的功能还是一种炎症标志物,在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和放射性损伤时含量也会急剧上升,所以在判断是否是心脑血管疾病之前,要首先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CRP上升。 本文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三种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并且三种方法均属于不同的层次角度,分别是机械上的传感器技术,模型数据评估与生理方面的单一蛋白降低技术。三种方法都有其不同的优点,但无一例外的都具备缺点,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需要很长时间,也许在日后科技足够发达,可以研制出方法,但是我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完美的。 我认为模型评估不靠谱,通过一些数据去预测评估10年甚至20年的疾病,这些数据也不一定完全准确,这个模型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类,有的疾病的发生也是迅速的。我比较希望第一种的设备能够改善后使用,不一定就是耳机,只要能够戴在身上,随时随地对于数据发出警报就行。或者日后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类可食用的药丸或者其他东西,像个小机器人一样进入人体,像巡逻员似的检测数据发给人们,然后再被消化排除,当然如果它能在人体中作用几个月更好。[资料来源] [1] 杨阳,杨琳,王薇薇等.一种监测人体体温及脉搏波的耳机装置[A].中国医学设备.2013,10(5) [2] 徐嘉纯,常进,宫海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对中国高血压防治的启示[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9,17(3) [3] 杨靖,李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血清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比较[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19(1)

医学临床教学,是关系到医学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能否衔接好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临床医学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如何有效开展双语教学是医学教育者面临的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优势、体会、不足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推动临床医学双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双语教学;临床医学;多媒体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实施专业课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双语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英语等外语教学,许多重点高校率先试行双语教学改革,已收到较好成效[1]。我校近两年也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开展中文主导型双语教学,给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就多媒体双语教学在医学课程中的应用浅谈一点体会。

1临床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优势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要求教育朝着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双语教学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多借鉴西医学科,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医学书籍与期刊文献等均以英语为主,而且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主要采用英语,可以说英语是西方医学的主流语言和主要载体[2,3]。因此,学习并掌握医学专业英语是医学院校师生不断更新医学前沿知识的有效途径,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灵活等特点,是一种富有活力的教学手段,能使双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得到解决,是双语教学的工具和辅助者。医学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枯燥抽象,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有些疾病在诊断过程中所牵涉的操作技能较复杂,学生无法看到,只能死记硬背。这样进入临床实习时,学生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同临床实践相结合。上述因素增加了临床医学课堂教学的难度,在此基础上开展双语教学难度更大。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课堂信息量增加,教学效率提高

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挑重点、难点内容来讲,有些内容只能一带而过,甚至不讲,更不用说重点内容用英文讲授了。这导致授课内容不完整、不全面,学生对医学英文信息知之甚少,知识在大脑中的保留极不可靠。多媒体双语教学的应用能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按教学大纲要求准备包含大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重要内容、重点名词用英文标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扎实、更全面的知识,而且增加了医学专业英语词汇量。

内容丰富,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教师购买或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国内外教科书、专著和期刊文献,将其中大量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信息及最新进展全部展示给学生,补充教材知识的不足,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双语教学的引入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调动学生努力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专业英语教学不同,双语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来达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学生在掌握教师课堂教授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强化,这对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2临床医学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及不足

双语教学开课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医学英语涉及词汇繁多,因此注重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学院在开始医学临床课之前,会开设医用专业英语选修课,规范讲授医用英语常见词汇、词根、词缀、固定搭配等,按照各系统进行全面教学,并配合听、说训练,为学生打下一定的医学专业英语基础[4]。在专业课双语教学开课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如将讲课中涉及的单词及重要短语、句子发给学生提前预习,上课后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通过多媒体课件带着学生将这些内容朗读一遍,以使学生对每节课的知识印象深刻,自然而然地跟随教师进入双语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有效结合

单一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并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每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都各有利弊。传统教学虽不及多媒体教学形象,但其最大优点是教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跟上授课节奏。而多媒体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的懒惰心理,导致其上课不注意听讲,只在课后拷贝课件。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正是传统教学的不足,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又可以用传统教学来消除。因此,我们上课时应尽量将两种模式穿插使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双语教学要求教师灵活得体地运用各种教学形式,而不只是读懂外语教材。这决定了双语教学对教师的高要求。教师必须在自己完全消化原版教材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的新发展、新动向,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就必然加大了教学难度。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才能把重点、难点讲透,让学生易于理解;其次,由于专门的双语教学教材较少,既不能从英文原版教材中硬搬内容过来,又不能断章取义,因此必须要讲究教学方法。专业教师大多是医生出身,没有在师范院校接受过严格训练,即使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不一定都能真正上好课、当好教师[5]。

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人员,既要懂专业知识又要精通英语,还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目前的师资状况是公共英语教师虽然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但缺乏专业知识,而且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掌握专业知识,因此专业课双语教学只能由专业教师来承担。而专业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总体来讲英语水平相对不足。他们中很多人英语阅读能力很强,但书写教案及听、说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方面比较欠缺[6]。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逐步加强教师专业英语能力训练,选派部分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迅速提高其英语水平。要求教师上双语课前必须用英语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经常观摩英语水平高、责任心和上进心强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到英语母语国家进行短期进修,这样既可以了解国外学科动态,又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提高英语水平。

临床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局限性

临床医学课程是在大学四年级开始讲授的一门专业课,教学大纲要求教师通过理论课和临床见习课向学生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在一学期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即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医学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教师和学生的汉语表达及接受能力都强于其外语能力,且不同学生英语能力差别较大,如有的学生英语听力较差,完全听不懂医学英语,双语教学的意义完全无法体现,甚至达不到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因此,过多的英语讲解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对临床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鉴于此,按照英文水平适当进行分班教学可弥补这一不足。此外,调动学生积极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前布置预习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7]。教师还要积极营造课堂气氛,课外安排播放医学课程原版录像片段,创造说英语、写英语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消除胆怯心理,敢于用英语与别人交流。总之,开展临床医学课程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从医学课程设计出发,根据学生外语水平、双语师资配置等多方面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探索适合的临床医学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鸿雁,喻志英,胡雪,等.医学双语教学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62-63.

[2]霍健.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0,23(8):2812-2813.

[3]:thequalityofevidencefor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J].AmJObstetGynecol,2003,188(3):849-853.

[4]HeinrichsWL,PichumaniR,MatherR,:anewmultimediaapproachtoWeb-basedlearningofbiologyandmedicine[J].StudHealthTechnolInform,1998(50):370-372.

[5]陈道瑾,周剑宇.关于医学生临床英语教学(双语教学)的思考与体会[J].中华医学丛刊,2004,4(6):106-107.

[6]蔡绍先,陈玮莹,杨棉华.医学新教学模式师资的培训应关注的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58-559.

[7]蔡大川,郭渊,陶鹏,等.七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需求调查[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68-370.

摘要:老师在教学查房的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判断他们的理解水平,及时调整讲述的速度和难易;也要关注患者的反应。在选择确定用于教学查房的病例后,一定要告知患者教学查房的目的并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关键词:脑血管;临床医学;教育

1研究结果

2011-2012学年,2007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脑血管病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评价平均分为分;2012-2013学年,2008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内科学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评价平均分为分;2013-2014学年,2009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内科学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评价平均分为分。经正态性检验,每学年的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脑血管病专业的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评价分数为非正态分布(P<),故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三组学年之间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评价分数,2013-2014学年与2012-2013学年、2011-2012学年的教学查房质量差异有显著性(P<)。

2讨论

医学专业认证是国际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和学历互认的重要前提,有助于鼓励教育机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便促进质量发展。在临床教学中,教学查房是主要的教学形式,主要针对9方面的能力展开,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制订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临床思维、急诊处理、沟通技能。其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教学查房的关键。临床思维形成的过程是相关知识不断被强化的过程,如提到“头痛”症状,学生脑海里要马上反映出还要询问头痛的性质、诱因、缓解因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只有这种不断的强化训练,才不会在病史采集时出现遗漏。临床思维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学查房最常见的和主要的过程。但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多被动接受,缺少兴趣,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临床专业认证则促使教学查房方法的改进。如床边教学是教师展示和学生学习医患沟通、医护沟通最直接的过程;也是学员学习老师如何寻找和发现疾病线索的过程,好的床边教学可以增加患者对医生和医学生的信任度。一个好的教学查房,老师除了要做好计划(教案)外,还要有饱满的热情,甚至有时还要有即兴表演的才能,这样才能做到气氛活跃、不沉闷,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

老师在教学查房的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判断他们的理解水平,及时调整讲述的速度和难易;也要关注患者的反应。在选择确定用于教学查房的病例后,一定要告知患者教学查房的目的并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教学查房是开展“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方式最好的体现。在教学查房中,老师的任务是注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员的积极性,根据学员的知识水平设置不同的问题,按照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梯度逐级回答,互相补充和提示,这种全员参与的过程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的过程。理想的教学查房氛围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进来。而这种主动的投入往往需要老师的启发和提问来调动。老师的任务是去掌控互动的环节而不是去接管互动的环节;老师应该是多观察学员的表现而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述答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前期准备中,通过对临床教学查房培训和质量监管、教学方法的改进等一系列措施,对改善临床教学查房质量起到了实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胡燕军;谢幸;黄丽丽;医学教育探索2007-05-15

学会致辞稿篇1

尊敬的王校长,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这次同学聚会的组织者,正是因为你们的热心发起和精心筹备,才有了这次毕业四十年后第一次的同学聚会;我要感谢参加这次聚会所有的1xx多位同学,正是因为你们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才使我们共同创造了这次欢聚一堂、气氛热烈的盛大聚会;我更要感谢应邀参加这次聚会的王校长等八位老师,正是因为你们的惠然肯来,才让我们这次同学聚会层次提升、熠熠生辉。

说实话,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毕业离校时的情景,也没有想到四十年前那个夏天原本不以为然的离别竟会长达四十年。在这如此漫长的四十年中,无论天南地北,还是顺境逆境,我都常常想起胡中、想起同学、想起老师。我不会忘记那青砖细瓦、窗明几净的教室,那平坦开阔、铺着碳渣的操场,那热气腾腾、人声鼎沸的食堂;我不会忘记那朝夕相处、同窗两载的各位同学,那三个班级、排球比赛的热烈气氛,那全校师生、共建农场的热闹场景;我不会忘记那王校长在学校礼堂一遍又一遍的谆谆教诲,那朱老师曾经说过的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是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的格言,那马老师以自己有些残疾的手臂书写的漂亮整洁的板书。而这一切的一切,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那么感人和亲切,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毫无疑问,我们这届求学经历贯穿整个文革十一年的高中毕业生,其知识基础并不扎实、知识结构也不完整,并因此增加了我们走上社会、历练人生的难度和艰辛,我们中间有人曾东奔西走、四处打工,有人曾求职无门、升职无望,有人曾一日三餐、难以糊口,有人曾疾病缠身、生活拮据,我们经历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我们品尝了人生起伏、世态炎凉的酸甜苦辣。但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没有气馁和退却,都没有成为曾被人预言为垮掉的一代人。事实上,参加今天聚会的同学,有事业有成的政府官员,有生意兴隆的商贾富翁,有呕心沥血的人民教师,有兢兢业业的企业员工,即使至今依然默默无闻、平平凡凡地生活在乡村、蜗居在城市的同学,也以自己四十年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为家人、家乡、社会和国家作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向各位老师报告:我们虽然没有成为国家栋梁和政治精英,没有成为治学大家和社会贤达,但都因为成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而没有辜负你们的重托和期望!

光阴如箭、岁月如梭。如今的我们都已年过半百、头发花白,并因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心态平和、心情舒畅地回忆往事、怀念同学和师长。原来同学是一段割不断的友情,师生是一缕理不清的情丝,同学是一首情深意长的怀旧歌曲,师生是一杯醇厚浓郁的陈年佳酿。为此,我强烈希望大家能忘记各自的成败和尊卑,忘却彼此的财富和地位,放下心中所有的压力和牵挂,把握这难得的短暂时间,重叙往日友情,互道别后生活,畅谈人生经历,共享重逢喜悦,使我们这次聚会成为同谢师恩、畅叙友情、尽情释放、轻松愉悦的盛会。我也希望以此次聚会为起点,日后能有更多热心热情的同学,定期不定期地主动发起更多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师生聚会,其他同学也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响应、热情参与。我更希望以此次聚会为桥梁,大家能加强联系,增进友情,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不离不弃、共同前进。

最后,祝王校长和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幸福长寿!祝各位同学家庭美满、万事如意!祝我们的师生之情和同学之谊历久弥新、地久天长!

谢谢大家!

学会致辞稿篇2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在金风送爽的深秋时节,我们相会在榕城,“七闽天东南,群山号未绝。”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此次会议的召开付出艰辛劳动、辛勤汗水的福建中医学院领导以及全体会务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面对西方科学的挑战,面对国内部分人士的非议,中医药事业受到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也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尤其是今年更是喜事连连。5月国务院发布22号文《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就是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7月召开了500多人参加的全国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四年来我们分会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建设工作,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给的多项研究项目——中医医德规范研究、中医医德评价体系研究、中医院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建设研究,目前还在承担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研究项目。通过研究梳理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值得一提的是我分会的这些研究成果,都已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纳,并作为政府文件开始实施。我会多位委员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贡献,有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有的出版书籍、发表文章,向大众传播中医药文化、介绍中医养生知识,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我分会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高兴的是由于我分会的呼吁和努力,中医文化学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学科,作为重点培育学科进行建设。

昨天,我分会完成了委员换届工作,新一届委员会不仅汇集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播方面的专家、学者,而且吸收了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医药企业文化建设、院校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者、实践家,目前第四届委员会有委员170人、棠委65人,涵盖面广,阵容强大,已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最大的分会之一。

各位代表,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灵魂和根基,是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中医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医药文化分为心、手、脸三个层面,也就是核心价值层面、行为规范层面、物质形象层面。“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形态,其产出规律、作用方式、传承路径等都表现出它的独特性。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排他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特征,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们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研究,包括中医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尤其是原创思维)、人文精神、医德伦理。要梳理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既要继承、整合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的,还要创新先进的中医药文化。要提升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

第二,中医药地域文化发掘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既要打造地域中医药文化的品牌,更要塑造中医药精神,提升中医药的形象。

第三,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包括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国内传播各种媒体,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国际传播,探讨和孔子学院合作的渠道。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包括中医院、中医药企业、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心、手、脸三个层面的建设。弘扬中华优秀医德。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机构文化品牌。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学会致辞稿篇3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行:

盛夏时节逢盛会,洪湖岸边迎嘉宾。今天我们在这里齐聚一堂,隆重举行荆州市20x年放射学年会开幕仪式,这是荆州市医学会的一件盛事。年会选在洪湖市中医院召开,更是我们洪湖卫生系统的荣誉。借此机会,我代表洪湖卫生系统全体同仁,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嘉宾及学会会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支持洪湖卫生事业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荆州市20x年放射学年会,是荆州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来自荆州市各县、市、区医院的各位同仁会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相互研究探讨,的确是放射学界彼此促进、共同提高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大好时机。这次还特邀了武汉市同济医院的知名教授专家参加,将有效提升此次学术交流的整体层次,提高各参会医院的诊断技术水平,并推动医院的整体业务发展。洪湖市中医院作为承办单位,其拥有的先进专科设备,将为此次年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为此次荆州市放射学年会在洪湖召开感到无比荣幸,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加荆州市医学会举办的各项活动,并尽最大努力给予支持,做好各项协助工作。最后,预祝此次年会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洪湖之行欢乐愉快,留下美好的回忆!谢谢!

学会致辞稿篇4

尊敬的杨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都知道,相声演员冯巩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经典台词是(我想死你们啦!)对,我想死你们啦!春晚年年有,而我们离上次相聚却已将近十年,许多同学间甚至是二十多年来的首次相见!我想大家的心情一定和我的一样:已盼望了好久好久,并期待着这一天、这一刻的早些到来!

同窗是缘份,相聚是情谊;如来会如愿,来了就无憾!

20xx年,已是那么遥远,却又历历在眼前。当我们从七村八庄走进同一间教室时,师生情和同学谊,在瞬间就已被定格,铭记,直到永远。在此,我提议:请各位同学们起立,用我们最赤诚、最炽烈的掌声向德艺双馨的`杨老师表示敬意,感谢他的谆谆教诲,感谢他的辛勤付出;在他的指引下,我们度过了人生最美的青春时光,留下了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时光飞逝二十载,当年音容今仍在!同学们,还记否,晨读时朗润如钟的读书声;还记否,从黑板上飞下来的公式定理;还记否,我给你起的外号,你在纸条上写的小秘密;还记否,操场上的追逐奔跑,爬峄山时的欢声笑语

三年的.时光就这样在一次次起立坐下声中悄悄流去。毕业后的我们各奔南北东西:有的继续上学考取中专大学,有的选择创业当上了老板经理,有的去部队锻炼学到一技之长,有的进了工厂成为业务骨干,我们在各自的人生路上摸爬滚打,奋斗打拼,各各取得了不俗的属于自己的成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二十年后,已为人夫为人父,或为人妻为人母的我们相聚在这里,看看身边的同学,就像是在看自己男同学们越来越成熟稳重了,女同学们更有风度,更有魅力了我们并不老,我们还很年轻;我们会更加努力,我们都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岁月,在改变我们容颜的同时,却也在不断增强我们相互间对对方亲人般的思念;距离,可以把我们暂时阻隔,但是只要一提起彼此的名字,一提起聚会,我们的血马上就会从常温窜升到沸点同学们,我们从未分离,我们的心早已联在了一起。就像今天的聚会,最先到达这里的,不是我们的车子,也不是我们的腿脚,而是我们火热的一颗颗心。

在这里,我们要向刘明景、刘广丽等同学表示感谢,也要向各位参会的同学们表示感谢,正是她们无私无怨地付出和大家积极的响应与支持,让我们今天得以相聚!

窗外,几十年不见的大雪没有阻断我们渴望相聚的心路,零下好几度的严寒没有冷却我们期盼相聚的热情,因为我们是最真最纯的同学,我们的友谊将四季常青,我们的友谊会地久天长。

最后,请举起手中的酒杯,向我们的杨老师,与身边的同学碰杯。祝杨老师及各位同学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学会致辞稿篇5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同人:

大家早上好!

今天,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的第x y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我谨代表大会会务组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这次会议也得到了医学会领导的支持,我们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今天,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也来到我们的大会现场,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作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重要学术活动,是展示我国神经病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动神经病学学科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这次会议首次采用了网上投稿的形式,效果明显我们共收到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内容包括脑血管病、神经介入、神经影像、癫痈、认知障碍、神经肌肉病、轻微神经病等。

我们这次会议安排了报告厅,将有论文分别交流,论文大会交流这次大会还首次开展壁报展示活动,借此希望加强同人之间的交流另外会议得到了全国各地同人的积极支持,在此,我衷心地向他们表示感谢,也希望广大同人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为推动我国神经病学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

希望大家在会议的闲暇时间能够到北京的周边游览,放松一下预祝各位与会期间生活愉快,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学会致辞稿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x医学会x医学分会第x届学术年会,全国各地x医学领域的专家、精英欢聚在富有深厚人文精神积淀的姑苏,美丽的太湖之滨,群贤毕至,何不乐哉!值此之际,我仅代表x医学会x医学分会第x届常委会,并以我个人名义,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问候!

今年,对x医学会x医学分会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一则她成立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虽属弹指一挥间,但对分会来说毕竟也是标志性的,标志着她走向了成熟、壮大;二则今年是改选年,将选出新一届的领导班子,这将是中国x医学发展中的大事,故我们预祝大会获得圆满成功,也预祝大家在x收获多多,x愉悦!

x医学会x医学分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即致力于推动x医学走向临床,如今看来,我们的心血投有白费,我们正在努力促进临床诊疗中的以“医生为中心”向“患者为中心”的重大转移;从只关注疾病这一焦点,转移到既关注“病”,更关注“生病的人”这两个焦点;从仅仅聚焦于病人的躯体障碍,转移到生了病或需求服务(帮助)的x俱全的“完整的人”(即全人);从仅仅重视指标的改善或有形躯体障碍的消解,转移到同时提高其生存质量,以避免“疾病被‘治愈’了,但病人仍处于‘痛苦’之中”的尴尬;从仅仅关注病中状态到将病前、病后状态都纳入其重视范围,诸如亚健康,虚弱,衰老等都是。而且,不久前,我们与10多位资深院士一起,发起了“医学人文进临床”倡议,全国影响颇大。本次大会的主题就是:“重视慢性x疾病患者的x干预”;表明我们的视野进一步拓宽。

近年来,x医学会x医学分会的自身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各地区分会进一步发展壮大,青年委员会从无到有,学会的杂志申报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在座同行的努力。希望本次年会能将学会的建设推向新的高度,能全面休现中国x医学的发展水平,能激荡起一些新的思维,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中青年专家,能使我们每位参会人员从中受益。

本次会议由x医学会和x医学会x医学分会主办,由x市广济医院、x大学承办。在此我谨代表x医学会x医学分会第x届委员会对大会组委会及全体会务人员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地感谢;对为本次年会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所有企业表示衷心地感谢;也衷心地感谢您参加此次盛会,恭祝各位同道参会愉快!也再一次感谢各位在过去对学会工作及本人的`支持。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并颂各位x康健,心想事成!

学会致辞稿篇7

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短暂,但四十年对每一个人来说却是那么漫长。时光可以带走青春韶华,可带不走学校生活的美好记忆,岁月可以磨灭很多痕迹,可同学的情谊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我们怀着满腔热情,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对老师的敬意,对同学的牵挂,在筹委会和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七七级数学班入学四十年纪念聚会活动,今天终于成功举行了。

四十年前的初见相识,三十七年来的翘首期盼,终于化成了今天的欢声笑语,汇成了你我的心潮澎湃。这是一次温馨的聚会,这是一场相逢的庆典,这是一个隆重的节日,这是一声吉祥的祝福,这是一部永恒的诗篇。

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就是希望穿越时空隧道,回首激情岁月,为我们大家提供一个重叙友谊,倾述衷肠,互相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放开生活的负累羁绊,淡忘曾经的辛酸苦辣,倍加珍惜这一宝贵的时间,厰开心扉,畅所欲言,坦城相见。让我们的友谊,宛如一条射线,以1978年为端点向着未来无限延伸。让我们满怀信心,再活六十年,以后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美好,更加灿烂!

在这一高兴激动的时刻,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共同欢迎舟车劳顿远道而来的外地同学,共同感谢为聚会活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各位同学,共同庆祝本次纪念聚会活动的顺利举行!

心脑血管病杂志论文

1、 综述主要参考5年内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论述与分析并重,全面反映所选命题的最新发展现状。综述一般不超过4000字,文前置200字左右摘要和3~5个关键词。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并用第三人称撰写。英文摘要还应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400个汉字,英文摘要为250个实词左右, 3~5个关键词。中、英文内容要对应。论著一般不超过5000字。每幅图表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排,且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底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予注明出处。当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得到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2、参考文献按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3、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不常用的、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以及原词过长、在文中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4、来稿除注明作者及审稿者的所在单位外,还应声明无一稿两投、署名无争议等项。作者姓名排序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注明通信作者的Email地址。综述和论著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项目,应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并附相关证书复印件,本刊将优先发表。文章一旦录用后全部作者将签注论文著作授权书。5、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编辑对来稿有权进行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不录用稿件将以电子邮件退稿单告知作者;修改稿超过3个月不寄回者,视为自动撤稿。凡来稿在收到本刊回执后2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论著稿一经接受刊登,全部作者须依次在《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上签名。来稿刊登后,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次性付给并赠当期杂志,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收录数据库,请来信声明,编辑部将另行处理。6、投稿请使用电子邮件。纸质信件请寄上海市建国西路602号《国际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200031。 免收审稿费,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并对杂志的内容、栏目设置提出建议和意见。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和导致人群死亡的危险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高血压医学论文 范文 ,欢迎浏览。

《 高血压病人的医学护理 方法 研究 》

摘要:高血压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具有很高致残率,是心血管疾病发病、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对高血压病患进行医学护理,减轻病人痛苦,降低发病机率已经成为从事护理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护理高血压病人所存在的一些误区,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待高血压病人的正确医学护理方法,缓解病人精神紧张,减轻高血压病人的痛苦,降低复发机率。

关键词:高血压疾病医学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671-8801(2013)11-0388-01

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经常会诱发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淤血和中风等病症,具有很高致残率,是心血管疾病发病、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在国内,绝大多数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的了解不多或不全面,形成极大的精神压力,继而导致病情加重,难以控制住血压。而如何对高血压病患进行医学护理,缓解病人精神紧张,减轻高血压病人的痛苦,降低复发机率已经成为从事护理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

1高血压病人的护理误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现代医学的不断创新,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的刺激以及心理疾病的影响都是诱发高血压的原因。在我国,高血压存在“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这种现状往往与高血压治疗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有关。

药物依赖性强,不重视非药物治疗。许多高血压患者对药物存在着过强的依赖感,对非药物疗法则不够重视。然而,高血压病的防治的重点和关键,恰恰不是药物,而应该是以非药物疗法为主,进行主动防治。所谓非药物疗法,就是平时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健康作息和饮食,克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适当地加强体育锻炼等等。但是,太多高血压患者错误地认为服用降压药物就能达到治病的作用,以致对非药物治疗不屑一顾。很多患者吃降压药的同时,对饮酒抽烟并不加以控制。这种做法不但影响药效,而且加重患者身体负荷,会危害其身体健康。

患者用药不连续,倾向于强效降压药。许多高血压患者用药不连续,不能按时吃药,导致血压经常出现波动,吃药时血压平稳,不吃药时血压紊乱。血压的忽高忽低会造成患者身体负荷加重,身体机能受损,影响治疗的效果,导致病情的恶化。其实常年的高血压不需要马上将血压降低,应该实行平稳降压,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降低,并不适合采用快速降压药,加重身心负担。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疗效,如果患者血压下降过快,要调整药物剂量。在血压稳定后可根据医嘱逐渐减少剂量,不得随意停药。需要强调的是,有些降压药物可能会产生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服药后要卧床2到3小时,起身无异常后,才可以下床活动。

2高血压病人的正确护理方法

科学指导高血压病患者用药。针对高血压病患者滥用药、不正确用药的问题,医护人员应该科学、正确的指导患者用药,对病人进行宣教,采取讲解、示范、发宣传材料及个别辅导等形式进行健康 教育 ,教育内容包括:血压正常值范围、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高血压的诱发因素、自我保健知识、目前高血压病防治的误区、坚持用药的意义及用药的注意事项等。

由于病人的体质不同,会对所用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所以应该降压治疗过程中,根据服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保持血压平稳,切忌血压下降就马上停药,而血压出现上升才服用药物。应合理安排服药时间,注意观察血压变化,并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用药。

督促高血压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为避免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出现反复,医护人员应加强督促高血压患者调整作息方式,保证有合理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同时督促改变传统饮食习惯,饮食上要注意遵循低盐、低脂、低热量、低胆固醇的原则,患者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吸烟饮酒的患者,应督促其戒烟限酒,减少其循环动脉压升高和血管壁脆性增高的危险,降低 其它 并发症的发病率。应指导患者平时要多吃水果、蔬菜,要戒烟戒酒,尽量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肥胖者要制定合理的减肥计划,严格限制热量的摄入。并加强体育锻炼,采取非药物护理方法,劳逸结合,使病人尽量保持稳定、轻松的情绪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出现过度紧张和疲劳的状态。

注重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当病人情绪上受到刺激时,血压则升高。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调节患者的情绪,高血压患者一般对自己的血压数值非常敏感,一旦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要吃药时,情绪易紧张,心情抑郁。病人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环节。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 措施 ,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或延迟高血压并发症的关键。应让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对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鼓励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在护理工作中,应细致观察患者不同的心理,耐心、主动听取这些病人的倾诉,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传授减压方法,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指导患者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的情绪反应,时刻保持心态平衡。定期开展关于高血压的专题讲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加强对各种治疗措施的依从性,使原本不重视治疗的患者,也开始接受治疗。并能自觉戒烟忌酒,控制体重,生活规律,心情愉快,心理平衡,从而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督促患者家属,尽量让病人避免接触高血压诱发因素,减少不良刺激,保证患者有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尽量维持血压的稳定。

3结束语

尽管高血压作为一种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并且具有很高致残率的不可根治慢性疾病,但是并不意味着无药可治。医护人员在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及常规护理的同时,应对高压患者的护理误区应有清醒的认识,对其进行良好的用药指导,帮助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用药率,规范其用药,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敏红.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国医疗前沿-2009年8期

[2]胡燕群.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基屋医学论坛-2010年27期

[3]刘小芬,谢翠萍,卢兴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现代医院-2008年8期

《 高血压的社区医学防治 》

【摘 要】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和导致人群死亡的危险因素。除对其加强药物治疗以外,更应该加强对高血压的积极预防,以更有效的节约经济成本,达到更好的社会效益。积极开展社区管理,转变治疗模式,培养合格有责任的社区医生,对民众宣传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工作以及生活环境,以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发病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管理;病因预防;发病预防;药物治疗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中风等的主要魁首,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血压成为我40岁以上人群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1]。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发病和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

在我国,高血压普遍存在着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的“三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我国高血压现患人数多达2亿[2], 每年新增病例300多万,但我国对高血压的控制率很低,不到10%。我国脑卒中患者有500多万人,每年因此病的死亡人数多达20万,其中76%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项研究表明,只有提高对高血压的积极防治,才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 高血压疾病的社区管理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临床上主要还是以药物为主,但是多项研究表明,对于高血压的预防控制能节省更多的经济成本,而且发挥的社会效益也是任何一种降血压药物不可比拟的。过去10多年间,我国政府相关的各个机构和团体对高血压的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相关的预防控制指南和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社区干预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是高血压控制的重要管理手段,将非药物方式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3 高血压的病因预防

即消除高血压的病因或易患因素。指对居民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降低危险因子,从而促进健康,提高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对高血压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保健的教育

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开展健康讲座。把高血压的危险性告知每个居民,开展免费义诊帮助居民了解自己的血压,并将血压的测量方法教会居民,做到定时、定体位、定部位、定血压计监测血压并做好记录。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坚持走路作为最方便的有氧运动。晨起行走30~50min,血压可下降10mmHg[3]。

合理调整饮食

减少钠盐的摄入量,高盐饮食会引起血压升高,积极宣传低盐饮食的好处,健康成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g,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增加2g,则收缩压平均值增加2mmHg[4]。

适当增加钾、钙、镁摄入。补钾有利于排钠,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升压反应。

我国传统的烹饪方法常使钾随之丢失,所以,应提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菠菜、香蕉、橘子等含钾较多的食物。多数研究 报告 认为,膳食中钙不足可使血压升高。补钙的方法,主要是进食动物性食品,尤其是奶制品,其次是增加豆制品和新鲜蔬菜的量。

增加优质蛋白质的食用,优质蛋白质一般指动物蛋白质(如鱼类)和豆类蛋白质。目前研究表明,蛋白质的质量和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高低有关。

减少膳食中的脂肪,尤其是不饱和脂肪。

戒烟限酒

大力宣传烟酒对身体的害处。尤其是吸烟,可通过损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血管痉挛等机理,导致血压增高。对吸烟的民众要教育,劝阻其尽快戒烟。酒精可导致血管对多种升压物质的敏感性增加,使血压升高,所以,我们提倡完全戒酒,至少不饮烈性酒。对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人更应戒酒。

调整心理,减少精神压力

中年人长期处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身体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忽视身体的报警信号导致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的形成。研究表明,长期存在焦虑、紧张情绪,有睡眠障碍或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都容易患上高血压,因此教育和帮助居民,找出有针对性的心理问题,并加以疏导,提倡慢生活,保持快乐的心境,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有利于高血压的防治。研究表明: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单纯降压治疗不调节情绪往往降压效果不佳[5]。

4 高血压的发病预防

社区管理不仅要做到大力宣传教育工作,还要加强对发病的预防。即要做到对高血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开展对高血压的普查工作,对社区医生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治疗水平,加强社区医生的责任感。对35岁以上和高危人群建立首诊血压制度定期监测,以便早期发现患者。另外推广建立高血压门诊,固定责任医生,随访跟踪服务。定期监测血压,早期发现患者,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

5 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对已有高血压的患者,除了采取必要的非药物治疗以外,对符合用药标准的患者采用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药物治疗,以到达最高疗效。严格遵循高血压的用药原则,尽量选取简便、有效、安全、价廉的抗高血压药物使血压降至正常。

高血压的常用药有多种,如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ARB、ACEI、血管扩张药等。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单独或联合用。社区医生应该加强对高血压药物的学习,做到能够熟练掌握每一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以及各个药物的配伍原则,搭配用好各类降压药,使更多患者血压控制达标是当务之急[6]。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注意保护重要靶器官。

对于高血压病情危重的病号,定时检查,积极治疗挽救,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死亡。突发严重情况的在稳定生命体征的情况下尽早转诊。

6 展望

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危害严重,全社会都应该提高警惕。上个世纪60~70年代欧美和日本等在全社会开展了社区人群慢性病如高血压的积极防治,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其中比较重要是对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模式的转变,应该大力提倡对疾病的预防,将疾病尽早扼杀在萌芽中,把高血压的治疗从临床转到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开展有效的社区管理,而我国在这一点上起步比较慢,所以更要求我们加大对社区医疗的投入力度,积极培养合格的社区医生。作为医师应不断提高医学专业技术,包括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边缘学科。对患者而言应积极配合医师,坚持长期综合治疗。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HE J .GUD .WU X .et al. Maj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05, 353(11):1124-1134.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辑委员会.2009 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曾正培,顾峰,黎明.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1):80-81.

[4]王辉华.77例青年人高血压病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6):669-670.

[5]洪炜,寒冰,刘军.心理社会因索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影响的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18 -320.

[6]孔令娜,刘可仪,周颖清.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疗效影响的Meta 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5):1462.

有关高血压医学论文范文推荐:

1. 高血压护理论文范文

2.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3. 护理综述性论文范文

4.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5. 2016年毕业生医学论文

6. 浅谈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7.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脑血管病论文

心源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 介绍心源性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 对24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脏的监护,并观察肢体血供情况,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 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结论 心源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心脑梗死并有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关键词] 心源性脑梗死 护理 心源性栓子先后栓塞肢体及脑部动脉,随时可危及生命或致肢体残疾, 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笔者对2007年10月~2008年7月收治的24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患者,男17例,女7例,年龄38~76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8例,冠心病史21例, 其中行冠脉支架植入术2例。主要临床表现:偏瘫 20例;偏瘫并失语16例;意识障碍7例;合并肢体动脉栓塞1例。本组病例符合 1995 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标准[1]。 2 护理 严密观察神志变化 动态评估病人神志变化是预见病人病情的主要指标,应通过对病人的语言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情况,一旦病人发生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功能变化 心源性脑梗死病人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继发的房颤史,血压波动较大,心脏功能多有损害。脑梗死发生后可影响心脏及血压的变化,故在护理中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血压的变化,予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记24h出入量,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同时准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一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注意观察肢体血供情况 偏瘫肢体合理摆放肢位,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若急性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皮温低、动脉搏动消失,应避免抬高患肢,腘窝处悬空以免受压,注意保暖,但禁用热水袋局部热敷。在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除观察栓塞平面有无改变外,还要注意观察有无肢体坏疽。本组中1例肢体动脉栓塞者出现肢体坏疽而放弃医治。 药物治疗护理 应用药物时,注意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滴速应在每分钟30滴左右,并注意血压的变化。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时应先做皮试,结果阴性者才可使用。溶栓和抗凝药要严格掌握剂量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颅内高压者给予20 %甘露醇或与速尿针交替使用。 基础护理要点 1) 卧床休息,病房床单位设置舒适、整洁、加床栏保护,防止坠床。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2)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肺部护理,防止肺部并发症。3)重视饮食护理。清醒者第一次进食前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或昏迷的病人予留置胃管,进食时可稍抬高床头。4)保持二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心理护理 心源性脑梗死多为急性起病,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情绪,渴望得到最大的关注、最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尤其伴有失语的患者极容易产生失望、急躁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多巡视病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手势、写字、指图画等,多关心患者和安慰家属,耐心地解释疾病知识和药物作用,消除其顾虑,帮助他们建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讨论 心源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致死率较高,通过加强对全身, 尤其是心脏情况的监护,保护心脑细胞及对症治疗,注意对于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降低致残率、致死率结果本组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22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 29: 376 - 378.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护理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范文题目:老年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分析近些年,虽然脑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在不断提高,但脑梗死后遗留的功能障碍却仍十分严重,严重致残的比例达到40%。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重组理论来说,脑梗死后的早期康复对于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国外早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7d进行康复干预的患者,其远期疗效较康复干预开始时机更晚的患者明显提高[1]。本文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8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既往无残疾、神经功能障碍史。男47例,女39例;年龄62~78岁,平均(±)岁,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方法。研究组在脑梗死后72h、病情稳定时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主要包括:(1)早期体位的变换,保持患肢功能位。(2)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关节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始坐立、下床、站立、步行训练。(3)指导患者进行作业疗法,包括在弛缓期改善肌力,提高肩胛带稳定性;在痉挛期进行双手叉握训练;在恢复期提高协调性以及精细功能。(4)鼓励患者读书、听音乐、玩小玩具等,以刺激感知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进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训练,同时选择一些兴趣爱好,培养生活情趣。(5)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针对性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对照组采取延迟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时机在发病7d后。观察指。护理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系统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P<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护理前,研究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分,Barthel指数(±)分,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讨论在脑卒中患者中几乎60%~80%属于脑梗死。半暗带区的形成是脑梗死的显著特征,但人们发现,这时的神经元并没有坏死,只是传导衰竭,当早期予以一定的干预措施后,可使这部分的细胞复常。目前,对于脑梗死后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仍无统一标准,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再发卒中、跌倒等一系列并发症[2],但AVERT研究表明,脑梗死后24h内下床活动是比较安全的,近期的病死率并不会较延迟活动增加[3]。动物实验表明,早期运动能够增加缺血脑皮层的血流灌注量,减小缺血半暗带区,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能提高记忆、运动、空间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权衡早期康复的利与弊,应该是利大于弊。目前对于早期干预时机多在发病后48~72h,也有人提出了超早期活动,即发病后24h内离床活动,但这缺乏大样本的RCT研究。考虑到本研究中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运动协调能力差,活动时容易跌倒,故在发病后72h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再次证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是安全有效的。参考文献[1]罗菊珍,杨进标,王延红,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20-422.[2]李春红.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17(2):147.[3]徐世英.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中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1(11):187-188.作者:肖丹 单位: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研究【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且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是人类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脑血管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系统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现讨论如下。【关键词】脑出血护理1临床资料我院内科2004年1月~2005年8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40~83岁。入院时意识障碍5例,神志清楚38例,失语5例,口齿不清18例,其余20例语言无障碍。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偏瘫。2护理一般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整洁、安静。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运。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如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脑搏缓慢、呼吸深慢而不规则、中枢性高热提示继续出血;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轻度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速、血压和体温上升考虑脑病前驱症状;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病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眼球固定,提示桥脑出血。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重症脑出血禁食72h可放置胃管,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及一定的水,无吞咽障碍者可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饮食。遵医嘱合理安排使用脱水剂,保持静脉通畅,严禁外溢,脱水剂应快速给药,其余静脉给药应控制滴速,以防颅内增高。预防并发症的护理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拍背,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的内容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泌尿系统的预防及护理对于尿失禁、尿潴留的患者,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通畅,每4h放尿1次,每日更换一次性尿袋,每日消毒尿道口和会阴,保持导尿管的通畅,观察尿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必要时做尿培养。7~14天后逐渐定时夹管,指导练习排尿的随意性动作,训练其膀胱功能。便秘的预防及护理神志清醒者嘱其多吃粗纤维食物、蔬菜、水果,保证每日2000ml的饮水量,保证3天排便1次。便秘可给予结肠环形按摩或使用缓泻剂,必要时灌肠。同时每次便后用水洗净肛门周围。褥疮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平卧体位,睡气垫床,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床铺要保持柔软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患者要每2~3h翻身1次,协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脱、拉、推的动作,以防擦破皮肤。对身体受压发红部位定时给予温水热敷按摩或50%酒精按摩,有破损者局部涂以抗生素。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中枢性高热的预防及护理当脑出血患者体温波动在40℃左右,即为中枢性高热。临床护理中,要及时用50%酒精或温水在前额、头顶或颈部、腋下、腹股沟、腋窝等体表大血管处反复多次擦洗,或将冰袋放置在这些部位,也可遵医嘱用药,但降温前后要注意生命的变化并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口腔炎的护理对病情轻微者可饭后睡前刷牙;有活动性义齿者应取下保养洁净,昏迷及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张口呼吸者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和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昏迷及吞咽困难者24h可留置鼻饲流管,鼻饲流质饮食。当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应立即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预防出血性体克。同时应禁食,仅有少量柏油样便者,可进流质食物,并查血型及备血。必要时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配合医生做相应治疗。功能锻炼急性期以预防为主(1)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取仰卧位时,瘫痪侧上肢垫高超过肩部,肘略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纱布卷,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随翻身变动体位为半仰卧位、侧卧位和半俯卧位。(2)被动体位:按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被动运动,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对肘、指、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因这些部位易发生强直,应多做运动。每次每个关节每个方向活动5~6下,每天3~5次。(3)按摩患侧肢体给予轻柔而有节奏的按摩使其放松,伸肌则按摩与揉捏相结合,并按摩胸大肌,减轻其痉挛性收缩,以免妨碍肩关节运动,每天2次,每次15~20min。恢复期以增强患肢的活动为主对患肢进行坐、立、行的训练及各种日常训练。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将训练体位改为坐位,健手扶床,两腿下垂,增加脊柱和髋关节肌肉、韧带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站立训练:先行辅助站立练习,后行床边站立练习,坚持循序渐进,防止肢体萎缩。行走训练:在患者站稳10~15min而无疲劳时,即可开始步行锻炼。日常生活训练对患者进行包括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室外活动等训练,帮助患者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的突然发病及其后遗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急性期表现出焦虑、无能为力等心理问题,患者由健康变为瘫痪,这一变故使患者感到悲痛欲绝,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部分患者由脑出血所致性格怪异,使家人难以接受。针对患者各种情绪反应可采用交谈笔记、手势辨认,充分了解其需求,告诉患者功能障碍经过积极锻炼是可以恢复的,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出院指导脑出血患者病程长,大部分患者往往没有完全康复就出院。护理人员就要教会其家属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如休息的环境要通风、透光、安静,地面不宜过滑、不能独居、心情开朗乐观,生活有规律;饮食宜低脂、高蛋白、富含纤维素;加强肢体或语言训练;家属要鼓励和督促患者服药,控制血压,以防复发。3护理体会脑出血作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神经系统常见病,造成的后遗症有肢体瘫痪、失语、心理障碍等。以上43例患者经过我科医生的积极治疗,护士的系统护理,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患者肢体肌力、语言功能、大小便功能及心理状态均有明显好转。有32例患者生活能自理,8例患者能重返工作岗位,3例患者需协助生活,无一例伴有并发症而出院。疾病的愈合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只能取得一定的疗效,而系统的护理往往对疾病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和疾病的康复有较理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脑卒中;康复治疗;脑血管病[摘要]目的:探讨有针对性的三期康复治疗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疾病脑卒中;康复治疗;脑血管病[摘要]目的:探讨有针对性的三期康复治疗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疾病早期、中期、后期采取不同的康复治疗措施。结果:治疗后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临床实践的观察,我们在疾病早期、中期、后期所采取的康复措施是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此治疗方案值得长期应用推广。[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脑血管病脑血管意又称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或中风,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其引起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意识、运动、知觉、熟悉、语言、精神情绪方面,其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复发率均较高,致残后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因此对本病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甚为重要[1]。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年龄36岁~85岁,脑出血50例,脑梗死70例,病程1周,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120例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均接受3期康复练习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ADL,采用FMA评定法评定运动功能,以练习前与练习后分值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练习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练习后两种评分值均有提高,练习后分值较练习前分值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表1120例患者治疗前后FMA、Barthel评分比较由此,3期康复治疗方案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3期康复是指早期康复、中期康复和后期康复,具体各期康复方案如下[2]。方法早期康复正确体位;翻身练习;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床边被动运动;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排痰;床头抬高座位练习;面、舌、唇肌刺激;呼吸控制练习;卧坐练习;坐位平衡;坐位操;床到轮椅的转移;坐站练习;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应用电刺激;应用机电反馈技术;应用针灸治疗;应用推拿治疗;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言语治疗;心理治疗。此期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等项,由治疗师完成1次/d,45min/次,其余各项可选择性进行。中期康复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练习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逐步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中期康复方法,卧位:从被动――助动――主动抑制上肢痉挛模式。伸展躯干促进和改善躯干活动,抑制躯干紧张、痉挛。双手抱膝左右轻摇身体以控制上下肢痉挛。肩关节屈曲下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的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练习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肩关节各项自主活动,肘关节各项自主活动,腕指的自主活动,肩胛带的活动。桥式运动练习髋关节伸展控制,髋内收,外展控制练习,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练习,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曲伸展控制练习。患肢悬垂位练习下肢预备负重运动,俯卧位屈患膝练习。坐位:患侧上肢支撑练习。患侧上肢支撑下做小范围屈伸肘关节,患手向前推物或双手交叉拾物,手背推移物体,前臂旋转压橡皮泥,患侧下肢屈髋运动,手指夹拾小物体,健侧下肢肌力练习,患侧下肢屈伸膝运动。站立位:站位平衡练习。站立平衡操,坐站控制练习,及分解练习。双手支撑墙面做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以促进肘关节伸展或者患手独立支撑,双腿前后站立,重心移动以小范围屈伸患膝,髋伸展位屈膝,屈髋屈膝预备迈步,患侧下肢内收、外展和下降骨盆练习。扶持下单腿分别站立。低迈步练习以控制骨盆上提下进行迈步。足跟着地练习、双杠内步行练习、持拐步行练习、上下楼梯、床边ADL练习,此期需治疗师帮助与指导完成,一般天天需1次~2次45min/次,每周练习4d~5d。后期康复继续前一阶段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提高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手指的精细动作加强练习,侧方行走练习,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改善步态练习,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做站立位两足轮流前交叉运动,家庭ADL指导,居室改造。3讨论我们通过临床实践3期康复治疗方案在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对比P<,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通过练习能恢复一定的步行能力或有明显的改善或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由此此治疗方案是有一定应用价值和必要的。

  • 索引序列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论文格式
  • 中国脑血管病会议论文
  • 中国脑血管病大会论文
  • 心脑血管病杂志论文
  • 脑血管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