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大人过司考
袁隆平2007年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4月29日,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首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
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在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创造了人类奇迹,是真正的英雄,是国之宝器,也是人类之宝器。他的当选,可谓实至名归。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情况:
美国科学院有着14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顶级的科学院。每年美国科学院在世界各国评选出在世界某个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度全世界有18位顶级科学家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白春礼先生共同当选。目前,中国已有六位科学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袁隆平
TracyJunli
袁隆平坚信,一定能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 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前言】 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导读】 文革时冒险将残存秧苗藏进臭水沟 袁隆平:推广超级稻可保中国粮食安全 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将多养活数亿人 热议:网友称仇富不仇袁隆平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40多年。 从《诗经》慨叹的“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到清朝《履园丛话》描写的“蝗旱不登,饿殍载道”,饥饿曾经长时间和中国人如影随形。 2005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其中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失败中诞生的灵感火花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就是袁隆平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方向找到了,并不代表研究就一帆风顺。从纸上理论到田里的累累稻穗,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 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轮流到气候温暖的海南、云南等地育种,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个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而且不断下降。 袁隆平静下心来阅读国外有关高梁杂交试验的论著:杂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远缘杂交成功的。灵感再一次显现: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 在袁隆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 失败并没有就此离开。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试验的结果只表现在禾苗长势上,除了稻草比常规稻多一倍之外,稻谷没有表现出增产优势。 当时,杂交水稻怀疑论者嘲讽地说:“可惜人吃的是饭,不吃草。”袁隆平顶住巨大压力,认真分析试验后判断:这次失败,恰好证明了杂交水稻具有优势,关键是将这种优势向稻谷发展。在他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改进品种组合,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公斤,比常规水稻增产30%。 袁隆平拉得一手好提琴,他说:“艺术创作要有灵感,灵感来了,一首曲子哗哗哗就流出来了。我们科研也有灵感,一定不能害怕失败,恰恰在失败中会产生灵感的火花。” 77岁的科研跳高运动员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挂在袁隆平家中的一首自作诗。 “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演变过程的形象比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1973年10月,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对杂交水稻的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孽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他决心开展新的研究攻关,在1986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了5%~10%。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800公斤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900公斤。 “我是一个从小喜爱跳高运动的人,现在搞科研,也是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袁隆平说。 世界的袁隆平 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两万人多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 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开始,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1995年开始,菲律宾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解决粮食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来抓。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5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尝到甜头的菲律宾政府,计划到2007年发展杂交水稻300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 印度尼西亚粮食多年不能自给,是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1年,首批中国杂交稻在印尼5个省10个试验点展开,单产普遍达到每公顷8吨以上,最高达12吨,而原来的常规水稻每公顷只有4.5吨。 马来西亚稻米产量多年来增长缓慢,造成大米短缺,自给率只有60%左右,每年需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大米。引进“超级杂交水稻”为马来西亚实现稻米自给带来了希望。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杂交水稻外交”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品牌。 包括“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多养活1亿世界人口。”自称拥有“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的袁隆平对此信心十足。到那时,他正好80岁。(记者 甘丽华)来源:中国青年报 共和国纪事系列文章: 1972年尼克松访华:跨越最辽阔海洋的握手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曾因三年经济困难延期 1969年激战珍宝岛:中国勇士浴血拼斗坦克群 1968年知青下乡:1700万人的大迁徙 1967年中国首颗氢弹爆炸:大胆采用轰炸机空投 1965年中国不惜代价援越抗美 32万人陆续参战 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央指示打得要狠 1956年双百方针:知识分子的新生 1955年首次将帅授衔: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辞帅 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舌战16国阵营 1953-1956年三大改造:民族资本家的命运转折
喝酒当喝汤
【概况】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始建于一九三七年,省属农业科研单位,隶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有固定资产825万元,幅员面积1225亩,耕地面积350亩,办公用房2996平方米,实验室5195平方米。全所有在职职工220人,其中具有副研以上人员36人,助研32人,初级研究人员4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科研骨干6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5人,省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主要从事水稻高粱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水稻生理生态、水稻增产保产技术及农作物产后加工研究。是南方稻区及四川省水稻区域试验基地、农业部高粱原原种基地、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主持单位。所常年承担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及攻关项目40多项,与国内外多个单位建立了多层次科研合作关系。【科学研究概况】▲常规水稻育种历史建成水稻专业所以来,我所在水稻矮化育种、双季稻、中稻-再生稻栽培研究方面成绩裴然,先后育成的早、中、晚稻品种35余个,80年前后在省内覆盖面达40%,并辐射到南方稻区。六十年代育成的主要矮杆中籼有泸岳213号、泸成17、泸胜2号;矮杆早籼有泸南早1号、泸南早2号、1103和晚粳泸晚4号、泸晚8号、泸晚23等省内外推广良种。七十年代育成著名水稻良种有中籼泸双1011、泸科3号、2134、泸朝1号等和早籼泸红早1号等。其中著名的中籼泸双1011、泸成17和泸科3号在四川、陕西、湖南、贵州等省大面积推广,最高年种植达2000万亩以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和省科技进步奖。八十年代育成的早稻良种泸红早1号,表现高产、抗病、耐寒,在南方稻区累计推广1亿多亩,最高年面积达950万亩,现已成为南方稻区早稻区试对照种,获四川省科技进步1等奖。九十年代初育成的泸早872,是继育成泸红早1号之后的又一个早稻良种,“八、五”期间在南方稻区推广5000余万亩,获四川省科技进步2等奖。泸红早1号和泸早872现仍是南方稻区早稻主栽品种。▲杂交水稻育种进展我所从1973年起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28年特别是近10年的潜心研究,杂交水稻育种取得长足进展。在育种新材料选育上,在国内首次选育出粳质籼核K型不育系K17A、K18A和香型不育系K香90A、泸香91A,光敏不系1103S和泸光2S、泸光3S,恢复系泸恢17、R3028、R40、泸恢615、泸恢602等。不育系的异交习性、可恢性和抗性均较生产上用的主要不育系有显著改进,繁殖制种产量可达250-300公斤,其中:K17A2000年度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雄性不育K型新质源的创制、研究与利用”于2000年获通过四川省科技厅主持的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1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杂交水稻恢复系泸恢17”2002年度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200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奖;1103S、泸光2S、泸光3S、泸恢615、泸恢602已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103S和泸光2S经“863”联合鉴定,其综合性状和育性居参试材料之首。目前K17A在省内外已组配出杂交水稻新组合近30个,累计示范推广种植4000万亩以上。在新组合选育上,已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K优5号、Ⅱ优多57 、II优7号、K优8725等30余个杂交稻组合通过全国或省级审定,位居参加攻关单位之首。新组合、新品种在省内外年推广面积达1500万亩以上。“十五”我所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研究提出了两个主攻目标,一是超高产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二是优质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目前已有较为扎实的基础。▲高粱育种我省是全国名优白酒的主要产地,名酒厂每年提供的利税达20亿元,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为认真贯彻科学技术研究必需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酿酒高梁育种研究。继“七五”育成糯高梁品种“青壳洋高梁”之后,“八五”杂交高梁育种取得较大进展,先后育成杂交高梁新品种泸杂四号和泸糯一号,年种植复覆面积占全省高梁种植面积的70%,并辐射湖南、贵州、云南等省,累计推广面积800万亩,获农业部和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四项,在全国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八五”以来一直是国家攻关项目“酿酒高梁新品种选育”专题的主持单位。新育成的泸杂5号于1997年通过审定,青壳4号、5号进入多点试验;育成高粱抗逆性强、配合力高的不育系45A、18A,恢复系0721、恢1等新材料。为推动四川及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农业部在我所建设了“高梁原原种基地”。▲增产、保产技术研究围绕四川水稻生产和杂交水稻育种开展的水稻主要病虫害监测、预报和新品种抗性鉴定等研究,不但探明了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与生态条件和寄主的关系,而且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指挥生产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我所该领域研究在省内外同行中有一定知名度,现已成为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和区域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的法定单位。近几年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四川耕作制度研究提高复种指数,省力高产高效、增加粮食产量的配套技术和发挥杂交水稻新组合产量潜力的栽培技术,研究揭示了再生稻休眠芽萌发的生理基础和生态条件,提出了再生稻的适宜区和发展区,以及蓄留再生稻的组合和高产技术。参加研究形成的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体系,经生产实践证明,具有早发、早熟、高产、稳产、省力、高效等优,深受农民的欢迎,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产品产后加工研究农产品加工研究也迈出子可喜的步子。继研究成功的优质曲药“泸研1号”之后,又研究成功了高糖化力优质菌C-24和LZ24,可大辐度提高酒质和出酒率。同时对曲药的制造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生产优质曲的技术规程。▲蔬菜、玉米研究为适应市场,增强科技竞争实力,从1995年起开展了蔬菜、甜糯玉米研究,短短5年,育成泸玉糯一号,泸玉糯二号甜糯玉米,区试鲜果比对照增产15-20%,2001年5月31日通过四川省种子质量监督站田间纯度鉴定。育成的泸丰1、2、3号苦瓜和泸优1、2、3、4号萝卜于2002年4月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取得的成绩】建国以来,本所共获科研成果奖129项,在省内外的累计使用面积约达5亿亩,平均每年为800万亩。科研成果发挥的社会经济效益累计100亿多元。扣除科研、推广、新增生产的投资以及折合科研应占的份额后,本所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为30亿元。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上累计发表科技论文450余篇,其中属国家级核心期刊的有70篇,参加编撰出版有关水稻专著9部。
迪士尼0918
袁隆平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不是政府部门,而是民间的、非营利的、科学家的荣誉性自治组织,其下不设科学研究机构。美国国家科学院是美国科学界最高水平的四大学术机构(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之一。
袁隆平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主要成就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袁隆平、百度百科-美国国家科学院
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株野生稻,后来经过研究培育成功了。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
袁隆平 (1930.9.7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毕业于
那必须是我以微博掌政,体恤民情的张强大大,和我可爱大方,教学体验一级棒的郭珊老师
个人档案 姓名:袁隆平 出生日期:1930年9月7日(农历七月初九) 籍贯地:江西德安 出生地:北京 家人:父亲袁兴烈,母亲华静,妻子邓哲,有3个儿子,袁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