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20120705
新冠疫情的论文是可以写的,但有几点需要注意:1、需要引用最新的权威信息资料;2、需要充分考虑新冠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影响;3、需要了解新冠疫情处理及相关政策;4、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新冠疫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诺仔滴麻麻
之前《The Atlantic》期刊有一篇文章,里面的有些数据和内容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1]。
首先,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科学界的格局发生了剧变。几乎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转了赛道,自己的本行不干了,都跑去研究新冠去了。
比如,诺奖得主,从事CRISPR基因编辑的Jennifer Doudna,从去年3月份疫情开始在美国迅速扩散的时候,她整个团队的工作就停了,把精力转到研究新冠病毒上了,他们试着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来研发一种新冠检测方法。当时因为美国的新冠检测试剂短缺,Jennifer还把自己的实验室改造成了一个新冠检测中心,为当地的老百姓做检测。
再比如,有些物理学家也跑过来搭建模型,模拟病毒传播趋势,一些原本研究细菌的免疫学家也调头来开始研究病毒了。还有原本研究嗅觉神经的科学家,也跑过来开始研究为啥部分新冠感染者会失去嗅觉。这最终导致了一个爆炸性结果,从新冠疫情开始到现在,PubMed上新增的跟新冠相关的论文,竟然高达9W+篇。这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比霍乱,麻疹等其它传染病相关论文总数加起来2倍还多!而这些传染病都已经存在几百n了!
另外,这种各界都转到一个方向上聚焦的情况,还促进了学术界另一个维度的进步,那就是新的协作机制极大地提升了知识普及的效率。因为新冠是一个紧急的公共事件,所以很多研究结果如果用传统的期刊评审机制,发表出来黄花菜都凉了。于是研究人员就开始流行先把论文放在像BioRxiv,medRxiv,arXiv这些预印本平台上公开的习惯,就拿medRxiv这个医学预印本平台来说吧,2020n初,这个平台上还只有1000份左右预印本,到了10月份,这个数字就激增到了1.2W+
而这种预印本平台基本都是免费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白嫖”(我自己就P了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大大加速了最新研究成果的共享和普及。这种情况的结果,也有研究团队做了些研究,他们发现,相比一般的生物医学论文,新冠相关的论文由之前从来没有合作过的研究人员一起发表的几率更高[2]。
当然这种现象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未经评审的研究结果,也可能是错的,这样就可能引起误导,比如去n3月份,两位生物地理学家在网上发表了一份预印本,预测说,基于病毒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不容易生存,新冠病毒会对热带地区产生比较轻度的影响。但很明显,现在巴西的疫情已经把这个结论打脸了,但当时这个结果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不仅被5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甚至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都关注了这个结果[3]。
所以呢,这种问题不能一竿子打s了说是变快了还是变慢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能说,这次新冠疫情,让科学界认识到了一些新的合作和发展模式,在这一层面,无疑是一件好事。
1、投稿的文章内容必须与新冠肺炎有关,但不能出现新冠字样。2、投稿的文章内容必须是原创,不能抄袭他人的文章。3、文章内容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不能有任何虚假或不实信
2064篇。打开中国知网官方网站,在搜索栏中输入新冠病毒,在显示的搜索结果中选择年份为2020年,可以看到结果总共有2064篇。中国知网,又被称为“中国期刊网”
拉尔夫·巴里克现年67岁。 拉尔夫·巴里克(Ralph Baric),男,美国人,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流行病学系教授,有“冠状病毒之父”之称。 1989年,巴里克
是关于医学方面的研究,关于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重建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发表了多项论文,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9月29日0一24时数据,全国新增本土97例,境外输入59例,新增本土无症状625例,港澳台新增453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