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没有心77
我是一本的老师,但是双非院校。先说答案,是的,远比985和211院校难。可从几方面解释该问题。我们的资质确实比985和211的青椒差些,但这不是决定性的。平心而论,相比于985与211的青椒,我们实力确实差一些,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也是来自于985与211院校的博士,这些差距不是决定性的。因为甘心去双非院校,一般是科研水平中等左右或不想科研竞争太激烈的青椒,那么水平会有差距或者好胜心会有差距。但这不是决定性,后面两个问题会说的。2. 能够投入科研的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是双非院校,一般就是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是第一要务。每个青椒来校以后就会发现容易上的课都没了,就剩下费事费时的课等着他们去上,而且每周上课的课时会很多。我自己比较过,我的在985和211院校的请教朋友每周上课时间可能是1-2次课,而且是8周左右。我一般会每周上3-4次课,且经常会上16周。看起来每周课时差距不大,但大家需要明白青椒上的课一般是新课,一次课一个半小时左右,我自己备课时间会花去8-9小时。这样比较下来,科研时间所剩无几了。那么能不能不上课呢?答案是不能,青椒一般都是拖家带口,而且学校津贴是按课时量发放的,很稳定,上的多就拿得多。做科研也有津贴,但是发过论文都知道,论文周期需要9-10个月,而且还需要一定运气,肯定不如上课稳定。对于经济不乐观的青椒来说,很容易做选择。
悠悠lvying
首先看什么学科,如果生物化学材料学科,只算一般;然后看什么层次,如果都是一区或top或esi高倍引,那无论什么学科都优秀了;第三看是否大团队长江杰青,挂名通讯或团队挂名冲更大帽子的情况下,一两百篇也不奇怪! 首先需要说明下,发表七十多篇文章是什么分布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挂名比较多,一种是通讯或者第一作者文章。 第一,如果是挂名文章比较多,不能说明老师学术能力强,但是关系处理上肯定比较好,或者卧有一定的权利,强权之下,不得不挂。整体说来要么参与工作较多,关系处理恰当,被人挂名或者是领导人物,下面的老师拉关系挂名的。 第二,如果是第一作者或者是通讯的身份发表七十多篇文章,这位老师绝对是学术有一定的造诣。以该老师是博士学历来讲,博士毕业就是30岁,相当于工作后每年10篇文章,数量确实多。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低质量文章,那就是属于灌水,科研界都不提倡,但是有很多老师迫于科研压力哥生活压力,以数量为主,但是也算是有实力的老师,毕竟灌水一年十篇也是相当不容易。假设是高质量文章,毫无疑问,该老师是学术上的大牛人物,一年产量10篇高水平文章,至少也是学术上的新星。 假设报考导师,仅从学术层面考虑,建议选择第二种导师,不论是灌水还是高水平期刊,都值得报考。 关键是他的创新是什么,与发表多少篇SCI论文没有关系。 你好,高校青年教师前来答题。 作为四十岁的老师,能够发表这样数量的文章,确实有一定功力。那么,如何通过文章评价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呢? 第一,文章数量。毋庸置疑,数量多比数量少好。文章数量成规模,思想才能成体系。文章数量是一个评价前提。 第二,文章质量。这里就涉及到影响因子等因素。文章的影响因子越高,证明质量越高。还有文章的引用数量。引用数量越高,证明文章越有影响力。 第三,文章的思想发展路径。看一个人的科研成果,可以看出他观点的变化、个人的成长。数量和质量是表象,思想发展路径是根源。 单独看数量,完全没有问题;如果影响因子还高,作者思想发展路径科学,简直完美。当然,这是理想情况。剩下的可以结合上面的回答要点,逐条具体分析。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希望帮助到你。 不能以文章数量来算吧,应该看论文的质量。 可以歇歇了,人生不是都在写论文。[呲牙][呲牙][呲牙] 得看这四十多岁老师做了多长时间科研吧?你快四十人考上博士,四十岁才进入高校开展自己科研,能有多少时间发这么多论文? 如果是自己执笔的,70多篇,那已经很多。如果是挂名的,就呵呵了!学术水平不在于文章数目多少,关键是质量,哪怕一片牛的都可以 不多。 我一年发30多篇。 现在不是看数量的时候,还要看文章质量。 如果都是重要期刊并都有重要贡献绝对算多,如果就是挂名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上海大徐
普通二本院校青年教师发文章比好大学难很多吗?按现在的学校等级划分确实难很多,因为二本的院校的老师的级别没有好大学,级别高,而且好大学的老师的规格,还有他的配套设施都是非常好的,所以他们的平台会相对来说比较高一些我们的资质确实比985和211的青椒差些,但这不是决定性的。平心而论,相比于985与211的青椒,我们实力确实差一些,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也是来自于985与211院校的博士,这些差距不是决定性的。因为甘心去双非院校,一般是科研水平中等左右或不想科研竞争太激烈的青椒,那么水平会有差距或者好胜心会有差距。但这不是决定性,后面两个问题会说的。2. 能够投入科研的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是双非院校,一般就是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是第一要务。每个青椒来校以后就会发现容易上的课都没了,就剩下费事费时的课等着他们去上,而且每周上课的课时会很多。我自己比较过,我的在985和211院校的请教朋友每周上课时间可能是1-2次课,而且是8周左右。我一般会每周上3-4次课,且经常会上16周。看起来每周课时差距不大,但大家需要明白青椒上的课一般是新课,一次课一个半小时左右,我自己备课时间会花去8-9小时。这样比较下来,科研时间所剩无几了。那么能不能不上课呢?答案是不能,青椒一般都是拖家带口,而且学校津贴是按课时量发放的,很稳定,上的多就拿得多。做科研也有津贴,但是发过论文都知道,论文周期需要9-10个月,而且还需要一定运气,肯定不如上课稳定。对于经济不乐观的青椒来说,很容易做选择。
快速发表SCI,是个为概念,是个错误的需求,因为SCI不可能快速发表,普刊有的最快也得3-4个月,那你说SCI能那么快吗,也许有但是比较少。所以想快速发表SCI
就是提高论文的质量,通过自己的教学实提出与课改方面相符合的新的观点,或者找专业机构协助。
投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纸质投稿、Email投稿和在线投稿系统投稿。文章一旦写好,为文章选一个适合的期刊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给女儿选一个好婆家一样。一篇文章能够发表
你知道怎样发表教育论文吗?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种查询方法就是上学校的官网直接查看老师的履历,一般在老师的履历简介里会有他的论文发表情况。一次可以上各个论文数据库进行查询,通过作者查询的方式进行查询。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