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哆啦A梦0.0
历年著译书多种,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300余篇,其中SCI收录数十篇。已培养硕士生10 余名,博士生30 余名,国外合作博士生2名,博士后4名,现指导博士生及博士后多名,1. 用水废水化学基础,汤鸿霄,885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1979年,第二版,1982年,第三次印刷,1986年2. 环境水化学纲要,汤鸿霄,74页,环境科学丛刊,1988 年,9卷2期3. 水化学 -- 天然水体化学平衡导论,W. 斯塔姆,J. J. 摩尔根,汤鸿霄主译,550 页,科学出版社,1987 年 4. 水体颗粒物与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与控制技术,上下卷,汤鸿霄,钱易,文湘华等编著,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12)5. 浑浊水铝矾絮凝机理的胶体化学观,汤鸿霄,土木工程学报,1965 年1期,45-55页,( 1965 , 1 )6. The coagulating behaviours of Fe(III) polymeric species , I,Preformed polymers by base addition,II , In various concentration , Tang Hong-xiao,W. Stumm,Water Research,21 (1),p115-128 (1987,1)7.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基础研究,汤鸿霄,环境化学 9卷3 期,1-12 页,(1990,6)8. 水质转化的现代科学与技术,汤鸿霄,环境化学,12卷5 期,325-333,(1993,8)9. The differences of behavior and mechanism between pre-polymeric inorganic flocculants and traditional coagulants,Tang Hongxiao,Luan Zhaokun,Chemical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IV,ed. H.H. Hahn,Springer-Verlag,(1996,9) 10. 羟基聚合氯化铝的絮凝形态学,汤鸿霄,环境科学学报,V18 , (1)1-10 (1998,1)11. Composite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s,H.X.Tang,Z.K.Luan,D.S.Wang,B.Y.Gao,Chemical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V,eds. H.H.Hahn,E.Hoffman,H.Odegaard,Springer-Verlag,(1998,9)12. 微界面水质过程的理论与模式应用,汤鸿霄,环境科学学报, 20(1),2-9 (2000,1)13. 环境纳米污染物与微界面水质过程,汤鸿霄,环境科学学报,23(2),146-155,(2003,3)14. 环境分子科学与环境纳米技术,汤鸿霄,环境科学学报, 25(1),1-4 (2005,1)发表论文[1]刘海龙 夏忠欢 王东升 汤鸿霄 张金松.典型南方水强化混凝有机物分级处理研究[J].环境科学,2006,27(5)[2]刘海龙 王东升 王敏 王玲 汤鸿霄.臭氧对有机物混凝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6,27(3)[3]晏明全 王东升 曲久辉 汤鸿霄 何文杰.典型北方高碱度微污染水体强化混凝的示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6)[4]王东升 刘海龙晏明全 余剑锋 汤鸿霄.强化混凝与优化混凝:必要性、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4)[5]汤鸿霄.治理环境污染既要科学更要务实[J].科技导报(北京),2006,24(7)[6]刘海龙 王东升 王敏 汤鸿霄.强化混凝对水力条件的要求[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5)[7]葛小鹏 周岩梅 吕春华 汤鸿霄.溶解腐殖质在云母界面上吸附聚集行为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J].中国科学:B辑,2005,35(4)[8]汤鸿霄.环境分子科学与环境纳米技术[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9]葛小鹏 汤鸿霄 王东升 吕春华 黄鹂.原子力显微镜在环境样品研究与表征中的应用与展望[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10]周爱民 王东升 汤鸿霄.磷(P)在天然沉积物-水界面上的吸附[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11]刘红 王东升 吕春华 鲁毅强汤鸿霄.Al13去除水中腐殖酸的混凝作用机理[J].环境化学,2005,24(2)汤鸿霄[12]刘海龙 王东升 汤鸿霄.典型南方源水的有机高分子助凝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5,21(7) [13]葛小鹏 潘建华 刘瑞霞 汤鸿霄.重金属生物吸附研究中蜡状芽孢杆菌菌体微观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与表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5)[14]陶庆会 汤鸿霄.共存污染物对阿特拉津在天然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4)[15]陶庆会 汤鸿霄.两种染料与阿特拉津在沉积物上的竞争吸附[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2)[16]陶庆会 汤鸿霄.阿特拉津在天然水体沉积物中的吸附行为[J].环境化学,2004,23(2)[17]陶庆会 汤鸿霄.多氯联苯污染沉积物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1)[18]汤鸿霄.羟基聚合絮凝剂与絮凝技术的新进展[J].水处理信息报导,2004,(5)[19]郭景恒 张晓山 汤鸿霄.酸沉降对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Ⅰ.土壤中铝的活化与迁移[J].土壤,2003,35(2)[20]郭瑾珑 盂军李桂平 栾兆坤 汤鸿霄.深床过滤颗粒截留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2003,24(3)
张轶群123
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生产的第一要素。过去在封建王朝的时候,可能一个国家的强大与人口以及资源有很大的关系。但在现代化建设下,国家的强大和富裕,往往靠的就是本国科研实力的强大。就比如以色列这个国家就是最好的例子了。而上个世纪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也是看中了这个点,几十年来大力的发展国内的各行各业的科技。
而在前日,我国的江西省再次轰动了世界,人造太阳首次研制成功并成功放电,印度媒体感叹到难以置信。所谓人造太阳,顾名思义就是像太阳一样能永恒的释放热量以及各种能源,这对于很多国家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
据了解,此次我国江西省所发明的人造太阳装置。采用的是磁约束聚变基础,可以实现压缩融合启动等离子体电流的球形托卡马克装置,生动地模拟了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可以释放出热量极高,安全环保的能源。
而相关的专家也是表示,人造太阳的发明在未来将会广泛应用于极端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研究等区域。可以为新能源的发展以及航空特种材料的运用提供贡献和帮助。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上已经在提倡水力发电,风力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这些都是属于清洁能源,而如今的人造太阳就是属于一个新的能源。比起核电站,能源等来说更要安全。
而印度国内一直以来也是想要研究出这样的东西。但是奈何发展有限,甚至在其他领域的同等方面都做得很糟糕,更不要说是这样的一项高科技了。而人造太阳就是仿照了太阳的存在,可能很多的印度专家学者都是没有这个概念的,更不要说是去着手研究了。这自然也是让印度的一些国内媒体感到了既震撼又羡慕。
不过,人造太阳的发明并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最终版,相信在未来,中国将会有更多的新式科技发明。而届时,我们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的科技中心。如果说世界上能够再次产生一次科技革命,那么毫无疑问,中国将是科技革命的最大备选国。那么对于这件事你有怎样的看法呢?你是否对人造太阳有所听闻和了解呢?
好好生活2013
2009年,天河一号成功亮世,首台千万亿次超算,成绩斐然。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让我们不禁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2017年, “复兴号”领跑世界,开启中国高铁新时速。中国高铁赢得世界广泛声誉,加快中国“走出去”步伐。同年,中国首颗量子卫星出现在美国《科学》杂志封面上,格外吸引眼球。2018年,港珠澳大桥落成通车,世界震惊。2019年,嫦娥四号着陆月背,中国航天奇迹令世界惊讶。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建设“数字中国”,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收获一批创新成果。分享经济、网络零售、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中国老百姓生活
哈哈的静静哈
创新奇迹:成果“井喷”实现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堪称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由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兰渝铁路的建设构想,一百年前,就出现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这条铁路就只能停留于想象。历经9年的攻坚克难,2017年9月29日,长达886公里的兰渝铁路全线通车。跨越塞北风区,蜿蜒岭南山川……5年来,越来越多的省份填补了“高铁空白”。中国高铁通车里程超过2万公里,跃居全球第一。创下最高运营时速、最低运营温度纪录的中国高铁,又开始“走出去”,兴建土耳其第一条高铁、俄罗斯第一条高铁……“蛟龙号潜得越来越深了。”在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眼中,这是整个深潜团队最为骄傲的事。从南海50米海试起步,到马里亚纳海沟7000多米的世界最深处的跨越,“蛟龙”号的一举一动,吸引人们的目光。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不久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排名中,中国内地的全球竞争力上升至第18位,在“经济表现”中高居全球第2位。“总体上看,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我们实现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我们从无到有,一步步见证祖国的强大。”当自主创新的速度和进度频繁被刷新,中国人的创新自信也一次次被“点燃”。“科研成果涌现,是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长期坚持研发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金融等协同推进的结果。”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
whippedcream
我国自主研制的核聚变关键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我国核聚变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为我国核聚变反应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中控大屏显示等离子体发出蓝色的光芒,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首次成功放电,标志着这台先进核聚变关键装置正式投运。
中核集团董事长 余剑锋:这样的环流器要把温度加到一亿多摄氏度,这样才能产生氘氚聚变的环境。利用这个平台,我们就可以试验氘氚反应所有的参数测量,未来聚变堆工程化应用技术的研发,怎样把技术应用到民用里面提供能源。
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采用更先进的结构与控制方式,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可达到1.5亿摄氏度,能实现高密度、高比压、高自举电流运行,是实现我国核聚变能开发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装置。
国家原子能机构总工程师 刘永德:根据我们国家核工业中长期的发展远景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实现核聚变能的应用,这面临着很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的建设和运行,标志着我们国家堆芯级等离子体物理及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为我国自主建设核聚变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我们下一步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创造了条件。
核能的产生主要有核聚变和核裂变两种方式,目前核电站里普遍应用的就是核裂变反应,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较小的原子,释放能量。而核聚变,可以理解为两个小质量的原子聚合成一个较大的原子,能够释放出巨大能量,太阳的能量也是源于此,是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
中核集团董事长 余剑锋:像氘这样的(核聚变)材料在海水里面就很多,一般来讲一公升的海水就相当于三百公升汽油的能量,你想一想这样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我们地球资源,如果我们用聚变能,那人类的能源就可以说(就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清洁能源。
霍金个人脸书主页上对公开论文一事的发言 作为爱因斯坦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于21岁时被确诊患有机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断言只剩两年可活。但两年后他仍然活着
张锋教授简介 张锋,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学博士。1982年辽宁大学化学系有机专业大学毕业,理学学士。1985年辽宁大学化学系无机专业博士研究生毕
范 增] (公元前277——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区亚父乡)人。《史记•项羽本纪》载:“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秦末农民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暇思
(一).期刊论文[1].林剑,朱永煊,周梅,黄荣生,徐亭.矿泉水紫外线灭菌与亚硝酸盐的关系研究.食品科学 1997,18(10):35-36.[2].林剑,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