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滴娃
《中国铁路》杂志是由铁道部科技司主管,铁道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大型综合科技类月刊,每期80页,彩色印刷,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62年创刊以来,始终紧跟中国铁路前进步伐。《中国铁路》是全国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被选入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3、2005年连续两届荣获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中国铁路》坚持权威性、政策性、学术性和新闻性报道内容的融合■ 权威性报道 反映铁道部、铁路局以及相关部委的高端信息和方向性、指导性的思想和内容■ 政策性报道 发布行业政策和法规,解读重要政策和法规,传播政策信息■ 学术性报道 立足铁路各专业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导向性观点,以及创新性、适用性关键技术■ 新闻性报道 报道铁路行业的国内外大事新事、重大活动和重要成果 铁道部、铁路局、各站段决策层领导、管理人员,各研究院、研究所、高等院校领导、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和在校学生,各大公司、厂商决策层领导、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关心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的国外驻华机构、跨国公司、办事处决策层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朝夕忆可否
中国帮助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了跨越两国的 坦赞铁路。详细——坦赞铁路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是东非交通动脉。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迄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76年7月全线完成。沿线地形复杂,线路需跨越裂谷带。由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国合作建成。为赞比亚、马拉维等内陆国家提供新的出海通道。中国先后派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5.6万人次,高峰期间有1.6万中方人员在现场施工。坦赞铁路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该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该铁路穿越坦赞部分高山、峡谷、湍急的河流、茂密的原始森林,有的路基、桥梁和隧道地基土质为淤泥、流沙,沿线许多地区荒无人烟,野兽群居出没,全线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施工条件异常困难。全线建桥梁320座,总延长米为16520米;隧道22座,总延长米8898米;兴建车站93个;建设房屋总面积37.6万平方米。该项目于1968年5月开始进行勘测设计,1970年10月正式开工,1976年7月全部建成移交。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高峰时期在现场施工的中国员工队伍多达1.6万人,在工程修建及后来技术合作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铁路建成后,交由坦赞两国组成的铁路局共管。其后,为保障铁路的正常运营,中国继续提供无息贷款,予以技术合作援助,并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管理或提供咨询。截止1999年底,累计派出专家近3000人次。坦赞铁路建成后,成为把坦赞两国连结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为赞比亚出口铜提供了一条新的、可靠的出海通道,打破了当时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封锁,保证了赞比亚的主要收入来源。20多年来,坦赞铁路促进了坦赞两国经济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铁路沿线涌现了不少新兴城镇,成为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这条铁路也为支援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尼雷尔高度评价说: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民的伟大贡献”,“历史上外国人在非洲修建铁路,都是为掠夺非洲的财富,而中国人相反,是为了帮助我们发展民族经济。”卡翁达总统赞扬说:“患难知真友,当我们面临最困难的时刻,是中国援助了我们。”坦赞两国人民乃至整个非洲把坦赞铁路誉之为“自由之路”、 “南南合作的典范”。希望点个赞
如果蛋蛋愿意
1967年,中国不顾自身经济困难,援助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修建了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简称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全长1860公里。2006年北京时间10月31日凌晨,中国承建非洲最长的现代化铁路,被认为是为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献上了一份贺礼。 拉各斯至卡诺新建铁路项目全长1315公里,它连接了尼日利亚乃至西非最大的城市拉各斯和首都阿布贾。除卡杜纳到阿布贾的160公里线路外,其余全部为双线铁路,铺轨总里程达2730公里。线路设计为全立交、全封闭,并采用全自动闭塞微机连锁系统,共设有25个车站和2个机车车辆维修工厂。设计行车时速150公里,全部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建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标的最大项目,也是继坦赞铁路之后,中国在非洲承建的线路最长、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铁路大通道。
上海阿稀
金士宣在青年时代就已认识到“交通事业之改进,实为今日救国之唯一要图”。“而交通事业之最急切最需要者,实莫铁路若”。从而下定决心,要为发展铁路运输事业而献身,并专心致志地学习和研究铁路管理知识与技能。他在求学时代就已崭露头角,于1925年在当时有影响的刊物《东方杂志》上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论文。他认为,“我国交通事业之幼稚,由于缺乏资本,外交纠葛,及政局纷乱三者所致。今犹如昔者,果欲发展交通,对症下药,非先从此三点着想不可”。他主张,“各项交通事业之外交成案,丧权辱国、阻碍我国交通之设施……应一律收回,借垫之款,分期筹还”。并主张,“改良现在交通事业,增进其于国家社会之功效,应与发展将来交通之计划并重,如统一铁路管理,改良设备,制定国货特别运价、提倡水陆联运,均在应办之列”。针对建设铁路需资浩大、国家财政无力担负的具体情况,金士宣提出,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应是国营与省营并举,同时要贯彻建筑经济化、管理商业化、营业廉洁化的原则。他认为,“建筑铁路计划,若待中央政府通盘筹划,一一见诸实施,决非短时期可望办到,不若提倡由各省政府,就其省区交通需要,拟定路线,请命中央,准由地方筹款经营,期与国有铁路,同时并进”。“凡全国干线及国防边疆线,应由中央政府从速建筑;其各省路线得由中央给予经费与技术之扶助,由各省分别办理。中央与各省通力合作,才可打开中国之铁路建设,逐渐完成中山先生十万英里铁道之计划”。对建筑经济化,他指出:“工程设计着重以经济为前提,最初不妨简单,先完成行车必需之设备,以便通车营业;一俟营业开始,即有收入;再由营业收入提拨款项,以为逐渐改良扩充之用,使建筑成本达于最低之数”。同时,“建筑工程必须适合运输需要”,否则,“营业不振、收入不旺,势必失败”。这些意见对于今日之铁道建设仍有重要参考价值。金士宣认为,“中国铁路自管理方面而论,更多不满人望。究其病根,约有三端”:即官署化、浪费、舞弊之风。医治良药则是实行商业化、节俭和廉洁化。同时指出,“铁路管理政策之要点,是在效能与经济”。“求铁路运输效能之增高,须先求运输组织之健全,人才之补充”。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责任清楚、组织严明、精简高效、便于指挥的组织机构;其次,要加强人事管理,他认为,“无论什么事业最要紧的是人事和设备两大问题,设备要完善,人事更需健全。那么营业运输才能办得好。而且,只要人事管理有效能,即使设备不好,我们也可利用人力去补救设备的不足”。在铁路上,车务和机务是直接参与运输生产的两大部门,“要加强运输能力,非先解决车机人事和统一行车指挥权两问题不可”。至于人事管理的原则,他说:“铁路事业经纬万端,欲期事业之举,首在得人,得人之方,不外职制分明、进退有度、因材器使、视事酬庸、赏罚有则、待遇一致,故薪给之多寡,须以职责之繁简轻重为权衡;而升转之途阶,尤须有一定不移之程序。然后,人安于事、奋勉图功。斯事无不成,业无不举矣”。于是,就需要改进人事管理制度、厘定各项规章及考核标准,实行公开招考,组织岗前培训,给予优厚待遇,养成廉洁精神。对管理商业化的理解对管理商业化,他指出:“要处处谋人民便利”,注意“培养营业能力”,力求“营业之发达、收入之增进、费用之减省”。为此,管理必须改良,对客商“开诚布公”,“给予优良服务,规定适当运价”,客货运输尽力招揽,营业支出必须紧缩,款项“明确规定用途”,不得挪借,财务“厉行预算制度”,力求增收节支。关于路务改进策略,金士宣认为,“发展客货运输是铁路生命之所系”。客运进款虽微,但它关系铁路声誉,货运进款为路收最大来源,自当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欲谋路务发展”,“首先就要明白该路沿线运输和经济状况,及与经济有关的一切背景,和运输困难的症结”,“然后才能施行有效的改进方案”。金士宣在各路任职期间,锐意改革,兴利除弊。由于克己奉公,励精图治,身体力行,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举措得当,“部方路方,众论许之”。接待咨询50年代以来,教学以外,金士宣还接待许多交通运输问题的咨询。鉴于铁路干线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他建议,“今后的主要任务,必须加强路网建设,增修新线,为了应急,可将发往华东地区的煤炭,尽量利用长江及沿海航线组织铁水联运,为此应从速修建沿江沿海铁水联运煤炭专用码头”。这一举措的实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果,直至今日仍被视为解决北煤南运问题的主要战略对策。对于路网及枢纽发展规划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旅客站修建方案的制定,以及铁路法的起草等工作,他都提供过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文献资料和意见,得到有关单位的重视。金士宣不愧是一位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视野开阔、勤奋开拓的铁路运输专家。 金士宣认为“铁路各部门工作,多需专门技术或经验,尤须经过长期的训练、融会贯通,始能彼此配合、发挥运输之最大效能”。“非用专门人才,业务发达,决不可期”。故应“各项用人,一本人才主义,凡进用者,概以学识经验资格为权衡。期在征求实学,发展业务”。因此,他特别重视铁路管理人材的培养与训练工作。在各路任职期间,他十分注重职工的业务培训工作,曾为北宁、杭江、浙赣铁路局连续举办各种培训班。他不仅负责拟定教育计划,聘任兼职教师,还亲自授课,讲述铁路管理经验。1943年出版的《铁路运输经验谈》一书,就是以他在浙赣路车务员司讲训班的讲稿汇辑而成的。金士宣认为培训班必须坚持学以致用和少而精的原则,要“按日后各人服务时之实际需要者,每科择其精义从事讲授,至其不关紧要之课目,则一律删去,以免繁复”。经他培训的人员,很多都成了铁路的业务骨干。金士宣一贯热心从事铁路运输高等教育工作,在沪宁、杭江路任职期间曾先后受聘于上海暨南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杭州之江大学,主讲《铁路运输原理》课程。抗战期间,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先后迁至湖南湘潭、贵州平越,成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金士宣曾任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铁路运输学和铁路运输业务方面的课程。1944年12月日寇进犯贵州独山,学校又迁往重庆壁山丁家坳。此时既无经费又无教师,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几度欲取消该校建制,全赖金士宣等八方奔走,多次到教育部交涉和联络校友支援,学校才得以保全。抗战胜利后,金士宣又协助学校复员和恢复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校名,并把自己多年来收藏的中外文书籍捐赠给学校。金士宣对铁道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从1950年始,金士宣被聘为北方交通大学教授,他积极响应铁道部关于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号召,自学俄语,广泛搜集和组织翻译俄文铁路书籍,并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铁道运输专业进行了大胆改造。改变了课程设置,更新了教学内容,加强了数理基础,确立了运输专业的工科性质。1953年以后,金士宣专门从事教学工作,先后讲授了《铁道运输学》、《铁路运输计划》、《铁路行车组织》等课程,主持为坦赞留学生编写英文教材和《英汉铁路词典》工作,并培养了我国铁道运输专业的第一批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对每个教学环节都一丝不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他倡导“求实学、务实业”。讲课时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并把运输原理、工程技术、经营管理、宏观决策各方面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科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提高,为我国铁道运输管理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理论化、系统化、现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十分重视学生品德意志培养,教导学生要立大志,做大事,为铁路运输事业多作贡献。他告诫学生,毕业后要专心致力于站段基层工作,只有多多获得基层实际工作经验,多多研究运输理论与实际问题,才可担当管理铁路运输工作的重任。他在教育战线上勤奋工作了数十年,培养出一大批为我国铁路运输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其中很多人已成了铁路运输界知名的专家、教授。 金士宣认为:“吾人欲求铁路之发展,必须积极研究科学。对于铁路设计、建筑、管理、营业各种问题,概本国防、政治、经济之需要,参照各交通先进国家之经验,并放大眼光,积极培植铁路工程及管理专门人才,以最大决心实现铁路建设计划,其成功或有望。”为此,他“平日对于工作,总是用心研究”,“所以推进颇多”。他勤于笔耕,广泛研究中国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遇有心得,随时写成报告或文章”,“或应各方讲演,整理成篇”,披露于报刊杂志,汇而成册,编成专集,“以供今后铁路建设及管理之参考”。他在各路任职期间,先后出版了《东北铁路问题论文集》、《中国铁路问题论文集》、《铁路问题经验谈》、《铁路与抗战及建设》等著作。不仅记述了各时期铁路发展的史实,成为研究路史的宝贵资料,而且探讨了技术与管理上的经验与教训,其中很多精辟的论述,今日仍可借鉴。金士宣治学严谨,博闻强记,以勤补拙,慎思明辨,不嗜苟同,广采众长,重在实用。他所撰写的我国铁路车流日常调整问题学术论文,就是综合运用苏联、美国及我国铁路关于货车运用管理与车流调整理论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我国铁路运输调整问题的范例。他勇于在《北京日报》上发表《自动车钩不是詹天佑发明的》著名文章,以无可辩驳的历史资料去纠正在我国长期流传的牵强附会之谬误,这种实事求是精神,突出体现了他毕生坚持的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优良学风。 金士宣青年时代亲身参加过“五四”运动,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决心走“铁路救国”之路,在美留学期间,曾对帝国主义国家长期侵略中国的非法行径进行抨击,指出各国在华特权急应收回,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在北宁铁路任职期间,为了与日本帝国主义控制的南满铁路相抗争,他曾积极参与举办东北国有铁路东四路(北宁、沈海、吉海、吉敦)及西四路(北宁、四洮、洮昂、齐克)联运,用以挽回利权。这一举措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北宁路的客货进款增加了四倍,但也因此而招致了日本侵略者的忌恨,卒成为日帝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近因之一。抗日战争期间,金士宣任浙赣路副局长,杭州陷落,金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在肖山线从容指挥抢修和行车工作。当时,军运司令部的指挥官曾劝说金士宣一起撤走,金说:“这么多的器材丢下不管,这么多的难民要求乘车,我身为铁路主管,必须克尽职责,才对得起家乡父老,国家民族”。沿线铁路职工见身为副局长的金士宣在炮火声中镇定自若,都能坚守岗位,克尽其职,一直坚持到敌军已攻占邻站才下令切断线路,从容后撤。金士宣英勇无畏的精神、受到了人们的称赞。抗美援朝期间,他捐献了积蓄多年的美元和黄金,并发表文章怒斥美帝的罪行,表现了老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正当金士宣潜心研究中国铁路发展史之际,美国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对所谓湖广铁路债券案作出蛮横无理的“缺席判决”,要求中国向原告偿还四千多万美元,甚至声称如中国政府对美国法院的判决置之不理,原告将要求美国法院强制执行上述判决,扣押中国政府在美国之财产云云。这是一场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斗争,金士宣感到,维护祖国的尊严,是自己义不容辞之神圣职责。他仔细研究了有关的史料记载,发现美国地方法院作出的所谓“判决”,不仅在政治上荒谬,法律上站不住脚,而且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为此,金士宣与徐文述联名在1983年3月12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1911年湖广借款和中国人民拒债保路的斗争》一文,并把有关资料经铁道部转给外交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怒斥美国地方法院的所谓“判决”,纯属讹诈。由于中国政府坚持严正立场并据理进行斗争,这件一度引人注目的国际索债案,终因与事实相违和不符合国际法原则而迫使美地方法院不得不宣布撤销,从而维护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与权益。金士宣在铁路运输管理理论和中国铁路发展史的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赢得了铁路运输界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尊敬与爱戴。金士宣的一生,是为实现振兴中华而不断奋进的一生,是为人民教育事业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出版时间跟你发表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区分开来,我的经验告诉我,早点发表会好些
1.知网、维普、万方、龙源均可查的评职称期刊有:①、期刊名:学周刊;主管主办单位: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师范大学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 13-1379/G4
《中国铁路》杂志是由铁道部科技司主管,铁道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大型综合科技类月刊,每期80页,彩色印刷,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62年创刊以来,始终紧跟中国
关于提高铁路运输经济效益的途径论文 进入xx年以来,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不利的影响,经济增长率大大降低,很多行业发展不景气。因此,铁路运输行
近年来出版的专著、教材、工具书有:1.《铁路改革与激励约束机制》,学术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2.《应用统计学》(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系列教材),副主编,中